在河水井水漩涡之中: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新闻生态【增订版】

在河水井水漩涡之中: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新闻生态【增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香港
  • 一国两制
  • 新闻生态
  • 媒体研究
  • 政治传播
  • 社会文化
  • 增订版
  • 港澳研究
  • 中国研究
  • 新闻自由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香港的媒体生态在九七回归后如何变化?
  一国两制对香港的新闻自由有什么影响?
  「五十年不变」的政治承诺存在哪些变数?

  「井水」香港与「河水」中国,两者如何互动?
  新闻研究者刘澜昌全方位探讨香港的新闻文化、新闻自由、舆论调控与网路媒体,回顾百年来香港新闻生态的发展。

  香港在1997年7月1日回归中国,主权由伦敦转移到北京。北京承诺实行一国两制、50年不变,并以「井水不犯河水」作为最高指导原则。在这样的历史转变下,香港的新闻生态不可避免的发生变化:新闻自由、新闻的真实性、色情新闻的氾滥、新闻界的自律与社会监督、政府对新闻界的利用和调控,都出现了前所未见的矛盾。尽管是一国两制,香港原有的生活方式虽然不变,但北京的新闻观和香港的新闻理念,还是发生不可避免的摩擦、冲撞、甚至对抗。在香港回归超过二十年后的今天,本书尝试综合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的新闻理论,以此两座标来对香港的新闻生态作出介绍与分析,并试图从普世公认的新闻价值理论中寻求答案。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刘澜昌


  刘澜昌,1982年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读完学士课程,之后又在该校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大学毕业后就没有离开过新闻行业,在香港《南北极杂志》、《开放杂志》、《香港经济日报》、《星岛日报》、《香港商报》和凤凰卫视任职,做过记者、编辑、编辑主任、主笔等。曾任香港亚洲电视高级副总裁,负责管理新闻部及新闻资讯节目,策划制作《解密百年香港》、《澳门五百年》、《香港风华》、《三年零八个月》和《小平和香港》等专题片。也曾在香港浸会大学、树仁大学和珠海书院新闻院系担任兼职讲师。撰写时政评论,是每日的工作,用过柳三禅、刘斯路、古吕、乔小桥、石沙等笔名,在《明报》、《东方日报》、《太阳报》、《文汇报》、《大公报》、《镜报》、《经济导报》、《明报月刊》等报刊撰写专栏。也曾为台湾《财讯杂志》,《中央日报》撰稿,着有《江泽民权谋》、《aTV绝密文件》等着作。

图书目录

自序 
导言

第一章 香港新闻事业的新时代
香港新闻事业的历史分期
香港回归后的不变与变
香港媒体回归后政治取向的变化
新闻媒体经营困难增加
激烈的商业减价战
强市场导向

第二章 新闻自由再认识
新闻自由始终是最敏感的政治话题
港式新闻自由
香港新闻界对新闻自由的追求和制约面
一国两制对香港新闻自由的保证

第三章 新闻煽色腥
煽情新闻文化─香港殖民文化的特色
黄色新闻氾滥六大标志
新闻煽色腥氾滥的基本原因

第四章 煲水新闻的新轨迹
「煲水」新闻─香港特有的新闻文化
过渡期「煲水」政治新闻氾滥
回归后大「煲」社会新闻
媒体官司氾滥
民意调查误差大
「煲水」新闻根源在媒体老板

第五章 自律和他律
公信力危机
自律失效
他律无力
报评会的争论

第六章 舆论调控
沿袭旧的架构和调控手段
回归后政府舆论处于弱势
特区政府调控舆论的教训

第七章 网媒沉浮
网媒井喷
网媒的採访权和定义
强烈的「党媒」色彩
影响网媒生存的因素
网媒的前景预测

第八章 未来趋势预测
解剖一个个案:亚洲电视之死
新闻自由的基石因为一国两制成熟更坚固
香港媒体因更国际化而繁荣

最后的结语
参考资料

图书序言

自序

  201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整整20年。这20年,是极为不平凡的日子,香港始终还是处于河水与井水冲击的漩涡之中。在这个新的历史节点,最好的献礼是思考,只有继续思考,不断思考,才能走好未来的路。

  19世纪40年代,英国殖民主义者用坚船利炮,不但轰开中国的大门,还逼清政府签约割让了香港岛。1997年6月30日晚上9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先遣队提前开进香港。3个小时后,1997年7月1日零时零分,英国国旗降下,五星红旗升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令全世界诧异的不是英国不但放弃租借的九龙半岛和新界,还放弃了割让的香港岛,而是全过程没有流血,一滴血也没有。

  那一天,我作为一个香港的新闻记者,见证了全过程。我激动不已,我更联想翩翩。我思考,祖国凭甚么不费一枪一弹可以收回香港,我更思考香港的未来,思考我的职业新闻工作的未来变化。

  1982年,我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读完学士课程,回归前修完硕士课程,1997年回归后又有幸在母校修读博士学位,自然而然,「香港一国两制下的新闻生态」,是我研究的课题。

  在北京受过马列主义的新闻教育,回归前在香港资本主义新闻界讨了十年生活,回归后又继续在一国两制下的新闻行头里打滚了。做过香港七八家杂志报纸和二家电视台的记者,编辑,主笔,还有中高级管理的生涯,还在三所大学为新闻系学生做兼职讲师。谋生与事业,理论和实践,教学相长和冷眼旁观,总算有足够的沉淀,为完成博士论文铺陈基础。

  以「河水」和「井水」,比「一国两制」,大概没有比这更好的比喻。河水井水互不相犯,曾是一个理想的原则,其实做不到。河水井水不但时时流到一起,而且不时激起一个一个的漩涡。香港一国两制下的新闻生态,其实就是无时无刻不在河水和井水的漩涡之中。

  香港实行「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先生生前设计的的制度。在祖国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作为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港人治港﹑高度自治,这是史无前例的崭新的尝试。在这种条件下的新闻活动,必然是国际新闻活动的新课题。

  回归之后,随着政治制度的变迁,香港的新闻生态也相应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媒体的经营、发展,新闻价值取向,新闻真实性,新闻自由观,媒体自律和他律,政府如何调控舆论为施政服务,新闻立法问题,都反映出这种变化。然而,对这种新闻生态的变化进行全面描述,深入地研究分析,总结出实践经验并上升到理论,在香港、大陆以及海外,尚为空白。本书正是尝试回答这一问题。

  回归之后,香港新闻生态有许多原先始料不及的问题,其实,这也是香港政治生态始料不及的问题的一部分。一国两制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一国两制的理论也是一个随之不断丰富的过程。因此,可以说一国两制下新闻生态的研究,其理论意义首先体现在丰富一国两制理论上。

  香港回归后基本维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但由于香港是在一个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祖国的框架内维持原有的制度和意识形态,就不可能是纯粹的资本主义制度和意识形态,两者有求同存异的一面,也有矛盾冲突的一面,而且这种矛盾统一,一定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和香港的发展而变化,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在这个发展过程中,香港的新闻活动必会出现自身才有的特殊性,特殊的现象,特殊的规律,特殊的理论。于是,分析香港新闻生态在回归以来的变化现象,并总结上升为理论,对于丰富香港特区新闻理论,丰富中国的社会主义新闻理论,丰富全球的新闻理论库,都有现实和历史价值。

  在一百五十多年的殖民统治下,香港新闻界对新闻自由的理解,带有一种畸型的特征。有的并不知道作为西方新闻理论完整体系,既有新闻自由的基石,亦有另一基石社会责任论相制约。既然对西方成熟的新闻理论都吃不透,那就更遑论理解社会主义的新闻理论了。而回归后,香港与内地关系越来越紧密,这即使双方的新闻观念有更密切的交流,为相互理解开放管道,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使两种观念碰撞机会增加。同样,在新闻的其他领域,如新闻价值观,新闻真实性,媒体的品格,道德和责任感,也都有类似问题。因此,试图将这些问题从现象到理论作出研究分析,试图「求同存异」,促进双方理解,并使双方明了在「一国两制」下,具体运作、操作的原则、要点。

  自然,香港媒体在香港运作按照自己的一套制度去做,到大陆进行採访等新闻活动则须按照大陆的规矩;而北京中央政府和内地媒体,也对香港媒体的运作方式予以理解,予以方便。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国两制」的最主要的实践者─特区政府,能够更自如地运用舆论的力量,为正确的施政服务。

  事实上,这也涉及本论题研究的一个难点,以何种理论体系去作为研究的基本座标,作为判断真理是非的标准。在「一国两制」条件下,香港实行资本主义新闻制度不变,按西方的标准,去作为特区新闻活动的规范。因此,以西方成熟的资本主义新闻理论为座标去判断是非,似乎也是理所当然的。然而,由于在「一国两制」条件下,而且在香港与内地各种各样的往来越来越紧密的条件下,两地的新闻活动相互渗透。香港的新闻活动越来越深入到祖国内地,内地新闻工作者也更广泛报导香港的情况。两种新闻制度,两种新闻观念的矛盾碰撞不可避免。在这情况下,应以马克思主义的新闻理论为座标,还是以西方的新闻理论为座标呢,这无疑是在研究中贯穿始终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的认识是,既然是一国两制,就只能同时用「两个座标」去看待香港的新闻实践,以及正确看待和处理香港记者到内地採访报导的问题。尤其避免用内地的标准套在香港身上。

  一百多年来殖民统治塑造了香港媒体的特性。在中国发展的各个阶段,由于香港的特殊政治地位,以及英国新闻自由传统的影响,使香港新闻事业在反清、在辛亥革命,在抗日战争以及在反蒋求解放的斗争中,扮演了积极的角色。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上了殖民地媒体「有自由无民主」的烙印。

  过渡期中英激烈角力,香港的所有媒体都不能置身其外,除原有北京或台北或港英背景的媒体外,其他商业性的报纸,电台、电视,都无可避免地带有政治立场,划分左中右,各自发挥舆论作用。

  于是,媒体发展空间大了,还是小了,成了香港新闻工作者回归前最为关心的问题,也令国际舆论关注。可以看到,由于「一国两制」的落实,基本法对新闻自由的落实,媒体原来享受的新闻自由度没有减少。而去除殖民统治者的香港特区,新闻事业进入一个新阶段。但是,金融风暴的打击,市场狭小和传媒竞争激烈,也对发展带了很大的杀伤力,对媒体的经营、价值取向,也产生人们不愿看到的消极因素。

  我的博士论文在千禧年初就完成了,博士学位也获得了。在那以后的十多年,我没有停过新闻工作,也时常用论文的观点对照香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闻生态,补充新的材料,增加新的观察。香港回归20年来,事实上一直在一条充满了风风雨雨的不平凡之路上行走,和谐与顺景只是短暂,斗争和波动则是长期。总体上,香港的经济是保持了向上发展的趋势,社会秩序也是大体稳定;但是,政治上的风波则是一个接一个2003年,围绕基本法23条立法,激发了香港人「五十万大游行」。以后每逢「七一」的回归纪念日,游行示威就没有停止过。2015年,香港进行有关特首普选的政制改革,不但未果而且还发生了79天的「佔中」行动。2016年春节更出现旺角街头暴乱。香港政争呈现前所未有的白热化状态。也就是在这一时期,作为新媒体的网媒井喷式的发展,香港市民从网媒获取信息的高达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不过,网媒至今没有找到满意的赢利模式。纸媒顽强守卫既有的阵地,「讥笑」网媒虽快但碎且公信力未解决。于是,报纸虽有倒闭的远不如网媒结业的多。网媒走马灯式的沉浮,构筑了本时期的带有不确定性的风景线,也使这本书增加了新的章节。

  弹指挥间,香港回归二十年,「五十年不变」的承诺已经走过了五分之二的路程,然而,未来发展的变数实在太多,就基本法23条的立法,尚不敢摆上议事日程;行政长官和立法会的一人一票的普选,还毫无头绪;成熟完善的一国两制其实还在探索之中。香港的新闻生态,不免还要生存在河水和井水的漩涡之中。因此,我的这本书,可能还有几十年都不会过时。

2017年6月

图书试读

导言
 
●新闻学研究的新课题
 
香港在1997年7月1日,结束英国殖民统治回归祖国,实行邓小平先生生前设计的一国两制的制度。
 
在祖国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作为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中央政府对香港特区内部事务不予干预,这是史无前例的崭新的尝试。回归20年多来,随着政治制度的变迁,香港的新闻生态也相应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媒体的经营、发展,新闻价值取向,新闻真实性,新闻自由观,媒体自律和他律,政府如何调控舆论为施政服务,新闻立法问题,都反映出这种变化。
 
然而,对这种新闻生态的变化进行全面描述,深入地研究分析,总结出实践经验并上升到理论,在香港、大陆以及海外,尚为不足并有空白之处。本书希望就回答这一问题做出尝试。
 
●新闻生态释义
 
文中使用了「新闻生态」这一个概念,可以说,这是本书的一个关键词。新闻生态,在海内外新闻学辞典和新闻文献中并不多见,为了清楚表达它的涵义,避免引起歧义,有必要先作出界定。
 
生态,《现代汉语辞典》(商务印书馆出版,1983年修订本)的解释,指的是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中华词典》(中华书局出版,2000年版)除了这一解释外,还指为生物体在周围环境中生存和发展下去的状态。可以理解为个体特性和周围环境共同组成了某种生态。
 
那么,何为新闻生态,书中将新闻看作是有生命的运动,新闻生态指的就是新闻活动的特性,包括组成新闻传播活动的所有基本元素的特性,以及其运作和萎缩或发展的状态。
 
本书在构思过程中,我曾考虑使用「舆论生态」的概念。舆论生态与新闻生态,有相当的交集性,但是怕被误解为偏重研究香港回归后的舆论特性,其生成的客观环境和条件,政府对舆论引导和调控,所以放弃不用。
 
另外,也曾想使用媒体生态或传媒生态的概念。若从逻辑关系看,媒体生态,应为新闻生态所涵盖,若将新闻只理解为新闻机构的活动,则两者是相通的。但是,讲媒体生态,一般易理解为指新闻活动的主体的特性,对新闻活动的客体,以及新闻活动过程的特性有所忽视。
 
因此,最后决定以研究新闻生态为主题,既突出「新闻」这个概念,又规定自己的研究是涵盖香港回归后、在一国两制条件下,新闻活动的特性和发展环境。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在河水井水漩涡之中: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新闻生态【增订版】》这个书名,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香港那条蜿蜒流淌的河流,以及它与大海交汇处涌起的种种浪潮。这本书的副标题“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新闻生态”,直击了核心问题。作为台湾的读者,我们常常在各种新闻中感受到两岸关系和香港局势的微妙变化,而新闻本身,往往就是这些变化的记录者和塑造者。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河水”与“井水”这两个比喻融进对新闻生态的解读中的?“河水”或许代表着外来的、主流的影响,而“井水”则象征着本土的、深层的脉络?或者,它们分别代表着不同政治阵营对新闻的定义和操弄?增订版更是让我期待,它是否能提供关于香港新闻界近年来的深刻转型,以及新媒体崛起、传统媒体式微等具体案例的分析,让我能够更立体地理解香港新闻业在“一国两制”这艘大船上,是如何在激流中航行的。

评分

对于《在河水井水漩涡之中: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新闻生态【增订版】》这本书,我的第一反应是它所描绘的意象——“河水”、“井水”、“漩涡”——都充满了动态和张力。在台湾,我们深知新闻的传播和解读,往往受到政治、社会环境的深刻影响。香港作为“一国两制”下的特殊地区,其新闻生态更是复杂难解。我期待这本书能从一个更宏观的视角,去剖析“一国两制”这个特殊的政治安排,如何渗透到香港新闻的方方面面,包括新闻的选题、报道角度、甚至是记者自身的生存状态。而“增订版”的出现,则意味着作者可能更新了近年的重要事件,并对过往的分析进行了修正或深化。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能提供一些深刻的洞察,帮助我理解新闻从业者在不同压力下的选择,以及香港社会如何通过媒体来回应时代的挑战,甚至在“漩涡”中寻找出路。

评分

《在河水井水漩涡之中: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新闻生态【增订版】》的书名,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和挑战的环境。台湾读者常常在关注香港新闻时,会感受到一种复杂的情绪,既有对这座城市活力的欣赏,也有对新闻自由空间的隐忧。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深入了解香港新闻生态的窗口。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作者在“增订版”中,会如何呈现“一国两制”框架下,新闻工作者所面临的实际困境和他们为维持新闻专业性所做的努力。是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水滴,汇聚成了“河水”或“井水”,最终形成“漩涡”?还是“漩涡”本身,就是“一国两制”这个大背景下,新闻生态的必然形态?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采访、案例,以及数据,来支撑其论点,让我能够更理性地看待香港新闻的现状,而非仅凭媒体的片面报道来形成印象。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在河水井水漩涡之中: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新闻生态【增订版】》让我这个在台湾长大的读者,好奇心立刻被勾了起来。一直以来,香港的新闻生态,尤其是在“一国两制”这个独特的框架下,我们只能从零星的报道和网络上的碎片信息拼凑出大概的轮廓。这次新版的增订,预示着作者可能深入探讨了那些在风浪中更加清晰显现的细节。我特别关心的是,在两岸三地信息流动日益复杂,国际社会也高度关注香港的当下,媒体如何在这种夹缝中求生存,又如何平衡新闻自由、社会责任以及在政治现实下的空间。台湾的媒体环境与香港有相似之处,也面临着各自的挑战,所以,这本书或许能提供一些镜鉴,让我们反思自身媒体的处境和未来。我期待它能描绘出新闻从业者在巨大压力下的真实面貌,以及香港社会如何通过新闻来理解和回应时代的变迁。

评分

《在河水井水漩涡之中: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新闻生态【增订版】》这个书名,勾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在台湾,我们时常听到关于香港的各种新闻,但往往难以深入了解其背后的真实生态。这本书的标题就非常有画面感,让我联想到新闻的传播如同水流,有时平缓,有时湍急,而“漩涡”则暗示着其中的复杂和危险。尤其是“一国两制”这个独特的政治背景,对于新闻自由和媒体运作的影响,是许多台湾读者都非常关注的议题。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在“河水”与“井水”的比喻中,来阐释香港新闻生态的多元性、或是其内部的张力?“增订版”的出现,也让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包含最新发展,揭示香港媒体在近年来的具体变化,例如新的传播模式、新的法律限制,以及新闻工作者面对的挑战。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扎实的研究和深入的分析,让我对香港的新闻世界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