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迷六十天:从遗忘到重生的奇蹟

昏迷六十天:从遗忘到重生的奇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昏迷
  • 医学奇迹
  • 脑损伤
  • 记忆恢复
  • 生死边缘
  • 奇蹟重生
  • 个人成长
  • 心理学
  • 神经科学
  • 自传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无情的车祸导致青年刘文成颅内出血昏迷不醒,
  大林慈济医院陈金城医师以妙手医术,
  唤醒了沉睡的他,
  也为整个家庭带来重新开始的希望!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于剑兴


  一九六九年生于嘉义,毕业于世新大学传播研究所。
  目前任职于大林慈济医院公共传播室。

  着作包括:
  《医者的容颜》 (2006,原水文化)
  《当声音去流浪》(2014,南方家园)
  《阿吉伯与简骨科》(2015,经典杂志)
  《刎颈之交》(2018,经典杂志)
 

图书目录

推荐序
信任与爱 共创奇蹟   林俊龙
虚怀若谷  实践慈悲   陈金城                                         
 
第一篇  青春少年时
把握病房相遇、阿嬷牵起的缘
舍命陪「女」子
各自拚搏的青年男女
努力到最后一刻,不能放弃
以结婚为前提的交往
关于结婚,该怎么说
 
第二篇   徬徨人生路
夜哭不停的小男婴
拉向绝境的考验出现
转到大林慈济吧
陈金城医师说:应该有机会
醒来后的遗忘
新手爸爸的心情
外表酷酷的医生,有什么样的心
就是要一个完整的家
进行好久的颅骨修补手术
多了一个「小孩」
尝试外出工作
带爸爸去慈济儿童班
 
第三篇 拨云见日光
想做的先做,比较重要
到云林联络处做环保
敲敲打打,心很高兴
那笑容太可爱了
找太太一起
想做最幸福的女人
不是同情,是在一旁关注
能够转念是幸福的事
草根菩提,觉悟有情
医疗志工课
 
第四篇  勇敢向未来
给他机会学习,才会成长
他不是正常人,有办法吗?
脚健手健,卡赢黄金万件
做志工,有心最重要
只要愿意,就能培训
心念转了,人生也转
继续相伴,修慧人生
 

图书序言

推荐序一

信任与爱 共创奇蹟  

◎林俊龙


  慈济医疗与其他医疗单位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医疗团队有志工作伴。医疗志工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在慈济医院轮班,或陪伴病人与家属,或照顾医护团队,更重要的是,担任医病之间的桥樑,让医病、护病之间沟通更顺畅。因为志工的加入,让慈济在推动全人医疗上,更臻圆满。志工提供的可说是一帖帖「心灵良药」,更有甚者,当病人出院返家后,若需要经济帮助或是肤慰陪伴,社区的慈济志工就会接手持续关怀,甚至协助有困难的病人后续回诊或就医,让医疗之爱延续。

  陈金城医师是嘉义民雄人,当大林慈济医院启业后,他就从花莲慈院回到家乡来,但因大林地处嘉义偏远乡间,人力招募不易,有四、五年的功夫,脑神经外科都是「单人科」,就靠他一个人撑起这一科。他一个星期七天、一天二十四小时,随时待命,常常他跟家人外出吃饭,才吃到一半就接到急诊电话而赶回医院,餐点也只好打包。通常,他都在不离开医院半个小时车程的范围内活动。有一天,在心得分享时,他禁不住哭了,他直言那几年,非常愧对家人,因为那时的他全部心力都放在工作上。

  陈金城副院长付出与成长的历程,其实也带出大林慈院启业时期的艰辛。原本我每年会回美国一次与孩子们团聚,启业时期只能请孩子们回台湾来,也没能去义诊,都守在医院里。记得某一天,我终于有空档到地下室的餐厅用餐,瞪大眼睛一看,怎么大家都来了?原来那天是台风天,病人来得少,同仁才有机会去餐厅用餐。启业时期的人仰马翻,令人难忘,陈金城医师和许多资深同仁,都是一起打拚的功臣,感恩他们克尽职责,坚守岗位,让这个田中央的大医院成为值得信赖与託付的好医院。

  陈金城医师,从年轻开始,就是很老实的个性,实事求是。他对病人很好,开刀手法细腻精良,在大林慈院这十多年来,已处理过数不清的疑难重症,许多病人找过台湾各大医学中心求治,就是没有人愿意为他们开刀,只有陈金城愿意接手一试,他说这只是单纯为病人着想的那一分心。这种「骑士精神」,是我最佩服他的地方。其实我知道,即使是已经做过的手术,他还是会在术前再次查文献、模拟,做足准备,然后胆大心细的进行手术,才会有这么好的治疗成果。

  而病人与家属也都是感受良深,所以在大林慈院院庆活动的时候,都有病人与家属前来见证,借机在众人面前感谢他。

  刘文成师兄能在陈金城副院长的治疗下从植物人状态醒来,接着恢复部分语言能力,复健后能回复正常生活;并在志工接引下,于慈济环保站找到了新的人生价值,妻子与孩子也一起同行助人的菩萨道。这印证了慈济「五全医疗」理念──全人、全时、全家、全队、全社区;整个医疗团队照顾的不只是病人的身心灵,也包含他们全家,从住院前、中期,到出院后返回社区仍持续。

  《昏迷六十天,从遗忘到重生的奇蹟》由大林慈院公传室于剑兴採访并写出了一个平凡人、一个家庭如何在医师与志工全心全力抢救照护下,展现自身不平凡的生命力,谨寄予无限祝福,乐为之序,并推荐给各位读者,一起见证由团队与病人共创的奇蹟,感恩。

  (本文作者为佛教慈济医疗财团法人执行长)

推荐序二

虚怀若谷  实践慈悲

◎陈金城


  在脑神经外科手术房的「刀光血影」中,照见生命中至真且善的柔情。

  刘文成是我十多年前的一位病人。因缘不可思议!直教人忖思医疗的本质为何?当自己在戮力追逐精湛医术拔除病苦外,也许,还能多想一些、多做一些,而从病人与家属得到的回报,可能有想像不到的美好滋味。

  当刘文成正享受着一家三口的幸福时光不久,竟遭遇到严重的车祸,好不容易从重伤中甦醒,但一切都已经变了调,工作、家庭、美好的未来?难以想像的苦发生了。记得刘文成的另一半莹慧提到,别家医院的医师说文成就算活下去也是植物人,都在昏迷中,那股对现在与未来的忧虑、惶恐的无助心情,让人不忍。而身为医师能做的,就是克尽本分地给予医疗上的协助。

  其实,不管别的医师怎么说,当时仍昏迷的文成,因为头盖骨还没盖回去,仍可能有治疗的机会;就算头部已经装了引流管,也可能因为脑血管没有通而必须再处置。总是,医者的使命必须要为病人试过所有的可能性,而非轻言放弃。自己曾治疗过很多「奇怪」的病人,事实上都是因为看到还有治疗的机会与可能。尽管我们的努力不见得每次都有机会成功,但至少为病人创造了改善的机会。只要每天累积一点点进步,一段时间后就会是一大步的进展,对病人有很大的帮助。

  总是告诉自己,保持谦虚、不要轻言放弃。

  在主要的治疗完成后,文成固定来回诊拿药,预防癫痫的发作。但他太太总是显得闷闷不乐,也难怪,虽然文成努力的复健、学习,但进步缓慢,像是另一个需要照顾的大孩子。遇上这样的情况,我只是试着提供莹慧不同的思考角度,与其每日烦恼,不如帮他选择有意义的事做。

  在为文成手术治疗的时光中,我也欢喜迎接第一个孩子的诞生。是一分身为父亲的同理心吧!觉得文成的家庭突然遭逢变故,反观自己是何等幸福。于是自然就会多想一下,想要尽更大的努力、做更多一些。我努力地说服莹慧让文成积极治疗,期待获得更好的结果,让生命有机会发挥良能。

  虽然当时我并无法预知会得到什么结果,但只要尽力了,就不会有遗憾!过往看诊的经验里,也许只是对病人讲了几句鼓励的话,却可能改变他的一生。像是要病人戒菸、茹素来维持健康,而那可能是家人怎么劝都做不到的事。在医疗之外,医师可以做得更多,可以影响病人一起做很多对的事。

  事实上,以我曾经治疗过遭逢重大意外的病人经验,文成的恢复情况已经是种福气。从莹慧是个照顾着的角度来看,必须肩负着家庭经济、照顾先生与小孩的责任,压力很难言喻;不过,从文成的角度看呢,原本就拥有积极努力个性的他可是好不容易又获得重新开始的机会,仅是看他每天努力地复健、学习认字,从来不说声累,就值得为他喝采。

  几年后,文成的身体愈来愈结实、健康。他最喜欢到慈济位于斗南镇上的环保站,发挥他甲级电匠的专长,成为拆解各种复杂设备的「大师」,大家因为能有更好的回收成果而欢喜,他也从中获得无比的成就感,环保站可真是创造奇蹟的地方。甚至,常在医院看到他穿着背心做医疗志工的身影。虽然话讲得比较慢、比较没那有那么好的表达能力,但总是有什么事都抢着做!他告诉我,来做志工很欢喜。
  
  慈悲不是靠口说,而是要去行动、去实践。

  身为医者,能把病人照顾好就是最大的快乐。想想,往往是我们得到更多的快乐,因为是病人让我们领悟行医的意义与真谛。而除了病人外,行医多年的经验更体会到不能只看到病人、病情的本身,背后还有家属需要一起关照,只有当家庭稳定,病人的整个问题才能迎刃而解。病人好了,家人没了压力,社会也随之祥和。

  如是因,如是果,要能甘愿做、欢喜受,努力的以乐转苦。

  从刘文成身上,看到自己所拥有的幸福。纵有难以言喻的人生考验,若能把握住因缘,境随心转,依然能活出不一样的人生,发挥更大的良能。他能以身说法,告诉大家爱的能量有多大,告诉大家把握因缘,能做就是福。

  (本文作者为大林慈济医院副院长)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