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阅读与美德培养 细读当代台湾儿童文学名家撰写的这些「传家故事」,令人想起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美国雷根时代的教育部长班奈特(William J. Bennett)编选的《美德书》(The Book of Virtues : A Treasur y of Great Moral Stories)一书。这位教育学者竭尽全力,从世界经典名着中,蒐集能让读者产生励志作用,从而展现和培养珍贵恆久的美德的故事。
为什么班奈特要卖力的去做这件辛苦工作?因为他发现,现代父母教育子女的方式有些偏差现象,只重视子女未来的成就,因此教养重心几乎全放在教导子女如何在学业、运动场上或职业场上与他人竞争,把子女的成就放在一切之上,却不管(或忽略)孩子的礼仪或品德。
在班奈特看来,父母只教育子女追求私益,而忽略了道德教育,会使得子女未来必须处在一个更不安全、更不幸福的社会中求生存。身为教育家,他特别重视品德教育,开始从世界经典名着中,蒐集能让读者产生励志作用,从而展现及培养珍贵恆久的美德的故事。《美德书》全书分为十大主题:自律、怜悯、责任、友谊、工作、勇气、毅力、诚实、忠诚、信仰。
所谓美德,见仁见智,只要是正向的都是。前台湾大学精神科医师宋维村在为《汉声精选世界成长文学》系列撰写的序文中,提到少年人格成长的必备十大品德:勇气、正义、爱心、道德、伦理、友谊、自律、奋斗、责任、合作。对照之下,他的说法与班奈特的重叠颇多,足以证明中外学者都想借由文学作品,做为品德教育的辅助,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读者的品格。
《100个传家故事》每篇作品的篇幅虽不长,却都隐含前面提到的一种以上的美德,非常适合亲子阅读。父母应该与子女一起共读这些好故事,并且鼓励孩子说说他们细读后的感受。父母要谦卑细听孩子的一言一语,千万不要插嘴中断孩子的想法,然后再回头详细剖析故事的内涵;在不动声色的讨论中,潜移默化的功能会发挥无遗,影响孩子一生的处世待人方式。
如果不想让孩子成为二○○七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女作家莱辛(Doris Lessing, 1919-2013) 口中的「受过教育的野蛮人」(the Educated Barbarians),鼓励孩子大量阅读这类名家书写的优秀作品,是不二法门。
张子樟 青少年文学阅读推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