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瑜VS.蔡英文:总统大选与两岸变局

韩国瑜VS.蔡英文:总统大选与两岸变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韩国瑜
  • 蔡英文
  • 2020总统大选
  • 两岸关系
  • 台湾政治
  • 政治分析
  • 选举研究
  • 中华民国
  • 政治人物
  • 交叉比对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若想解开两岸的难题,
就要试试这个硬柿子……

  曾主持《联合报》社论二十一年的总主笔黄年,是评论界出名的悍将。在二0二0总统大选的背景下,透过他的利笔,深入剖析台湾在面对中国威胁下的种种问题与乱象,让我们得以再次审视台湾政局到底潜藏哪些问题?台湾又该怎样绕过两岸难题的纠缠?他犀利的评论直陈问题核心,畅快淋漓的笔锋,为种种政治疑难提供解答。

  从本书的六个章节,可以看出黄年提出的大架构:
  1/中国不能绑在马克斯毛泽东上
  2/赖清德给蔡英文的公主抱
  3/台独囚徒与民主叛徒
  4/顶层设计 北京绕不过中华民国
  5/韩国瑜的枕头与郭台铭的帽子
  6/台湾方案 大屋顶中国两制

  本书的〈希望习近平看到此文〉一篇,是台湾近年仅见的与北京当局探讨两岸顶层思维的文章。气势磅礡,掷地铿锵。马英九前总统在本书序文中表示,他对此文印象深刻并感佩。黄年对习近平说:中共应效法孔子的「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并将之改成「足食,足兵,民主之矣」。因为,以今世的语言来说,「民主」就是「民信」。

  本书呈现了黄年在上海、北京多场两岸座谈的发言实录。足以证实:黄年是台湾对北京提出最多主张与要求的评论者。
  着名的评论家王健壮在本书序文中说,黄年是「柿子专挑硬的吃」。

  王健壮指出,黄年在评论台湾政局及两岸关系时,不犯三种错误:一、不敢以道抗势,而竟依附权贵。二、不敢违逆政治正确,而随声附和。三、习于乡愿伪善,「不敢叫黑桃是黑桃」,以至依违两端或吞吐其词。

  王健壮说,多数人写文章都是「有意见无主张,有想法没办法」,但黄年却非如此。
  读者可用王健壮开的这些标准,来检阅本书。
  由于黄年的「柿子专挑硬的吃」,「敢把黑桃叫做黑桃」,读者在本书可以看到不同一般的对于台湾政局及两岸关系的思维与评论。
  黄年说:台湾的两岸难题找不到答案,原因就在不能只吃软柿子,也要有人试试吃硬的。
  他说:当然,割破了嘴,也是自找的。
  本书提出「台湾方案:大屋顶中国两制」。这也是台湾民间所曾提出的最宏观、最平衡与最具体系的两岸方案。
  因为,黄年认为:中华民国才是两岸的定海神针,这句话,对蓝绿红白四方面都正确。
  本书是一本「硬柿子书」。对于台湾政局及两岸关系,皆有「把黑桃叫做黑桃」的「诚」与「实」的论述。
  从两岸变局看二0二0大选,及从二0二0大选看两岸变局,本书皆不是一个软柿子。
  捧读本书,尝尝这颗硬柿子,就知道会不会割破嘴,或反而别有领悟与滋味?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黄年(笔名/童 舟)


  现任:《联合报》副董事长

  学历:政大新闻系、政大政研所硕士、英国牛津大学研究

  经历:
  《联合报》总主笔(任职21年/1992-2013)
    《联合晚报》发行人
    《联合晚报》社长
    《民生报》社长、《民生报》总主笔
    《联合报》总编辑
    《联合晚报》总编辑

  着作:
    《韩国瑜vs.蔡英文/总统大选与两岸变局》(2019,天下文化)
    《献给天然独/从梵谷的耳朵谈两岸关系》(2017,联经)
    《蔡英文绕不绕得过中华民国》(2015,天下文化)
    《大屋顶下的中国》(2013,天下文化)
    《从漂流到寻岸》(2011,联合报社)
    《这样的陈水扁》(2008,联经)
    《漂流的台湾》(2001,联经)
    《李登辉总统的最后一千天》(2000,联经)
    《李登辉的心灵写真录》(1998,联经)
    《李登辉的宪法变奏曲》(1998,联经)
    《台湾政治发烧》(1980,四季)

  获奖纪录:
  星云真善美新闻奖新闻专业贡献奖(2009)
  金鼎奖新闻评论奖(2000、1998)
  吴舜文新闻评论奖(2011、2009、2008、2000、1997)
  曾虚白新闻评论奖(2000、1999、1998、1997)
 

图书目录

010 高希均教授出版者的话  为历史留下纪录 为未来接受检验
014 马英九总统序  用和平民主方式解决两岸难题
021王健壮教授序  一个孤独者的唿号
030自序  海天辽阔立多时

052第1章 中国不能绑在马克思毛泽东上
054希望习近平看到此文

066第2章 赖清德给蔡英文的公主抱
068解读赖清德「亲中爱台」    
072亲中台独是自我凌迟
082台独彼得原理
086去中华民国化是自残行为
091赖清德的政变与摊牌
096蔡英文会是第三个李登辉吗?
101蔡英文捡到三把枪

106第3章 台独囚徒与民主叛徒
108吴钊燮帮蔡英文再挤出一截牙膏
112大家都给蔡英文留条路
115不目逃!昔有北宫黝 今看蔡英文
118蔡英文求救于中华民国
124太平岛颠覆了台独论述
128一中各表与一中同表
132两岸共同答卷 须有空中飞人的默契
136纳许均衡:不统/不独/不武
142台独囚徒 蔡英文的什么意志
147蔡英文勿作台独代理孕母
152台湾勿败于两岸制度之争
158去台独化:最大的转型正义
164中国崩溃论与中共回头论
169这是我们要的民主吗?
174民进党应自问为何存在?
180民进党的三大谎言
185警惕「台独雅各宾专政」
190从马场町铭文看转型正义
203我们与正义的距离

212第4章 顶层设计 北京绕不过中华民国
214若在此杯喝水 勿在此杯吐痰
222两岸拔河 心灵台独vs.心灵统一
230统一三形态 两岸五阶段
236两岸三张没有完成的答卷
244「民主决定论」 终结「国共内战决定论」
250非武统的两岸关系
256平昌冬奥 看两韩及两岸
261板门店启示 两岸路径九原则
266武统无可能 和统无希望
272红绿蓝都在去中华民国化
277 统一难,重点在统一前
282别让九二共识走不下去
287北京两岸政策应思调整
293两岸关系的存量与增量
299李毅或习近平谁说了算?
304 坦克车开不到香港金钟

310第5章 韩国瑜的枕头与郭台铭的帽子
312滚烫韩流 翻转绿色叙事
318借箸代筹民进党新决议文
324一张中华民国身分证的各自表述
329无一中各表 即无九二共识
333中华民国有哪点不比台独强?
338一国两制:面团或水泥块
343韩国瑜的枕头与郭台铭的帽子
349韩习会接续马习会

354第6章 台湾方案 大屋顶中国两制
356一九四九年国共内战留下的民族密码
367想一想「大屋顶中国两制」

〔结语〕
375被台湾媒体辜负的一九八八
380我们在意新闻,也在意历史!

 

图书序言

出版者的话

为历史留下纪录 为未来接受检验(节录)

高希均(远见.天下文化事业群创办人)


  一个时代的历史,是由一些革命家、思想家、政治人物及追随者与反对者,以血、泪、汗所共同塑造的。其中有国家命运的颠簸起伏,有社会结构的解体与重建,有经济的停滞与飞腾,更有人间的悲欢与离合。

  主持《联合报》二十年社论,黄年的思维与文字,不仅牵动台湾的政治社会论述,亦常主导两岸事件与观点的解读。尤以提出「大屋顶中国」理论,是他从逾千万字社论及专栏笔耕、累积数十年媒体经验提炼而成的两岸解方,深受各界重视。

  面对僵局,任何方案不可能无懈可击,在不完美的各种方案中,设法找出一个相对可以为各方接受的架构。「旧思维」中无法产生「新格局」;正如「旧地图」中找不到「新航程」。黄年倡议的「大屋顶中国」架构,为两岸提出了新格局与新航程。

  民进党蔡英文政府在二○一六年五月二十日上台至今,两岸关系渐成几近无解的难题。阅读黄年的大屋顶架构,他解开了两岸「一个中国」的歧异点,为无解难题找到一套可依循的解法。只有得过台湾所有重要评论奖的黄年,才有这种见解,提出这样的巧思。他曾自勉要做两岸关系的寻岸人,现在的关键,就在两岸的舵手,有没有远见看出这条新航程?

  有了大屋顶还不够,更重要的是领导人的开放思维,因此,二○二○台湾的总统大选至关重要。自一九七九年终止金门砲战至今,两岸维持了四十年的和平,和平让两岸在各方面的进步加快脚步,两边都尝到了和平带来的红利。和平来自于开放的社会。过去两岸都曾走过闭锁的政治路,历史已证明那是走不通的。

  期待两岸的领导人,深读这本书所带来的和平机会;台湾的总统候选人们,深思大屋顶中国带来的新契机。

  (摘录自高希均「出版者的话」)

推荐序

用和平民主方式解决两岸难题(节录)

马英九(中华民国前总统)


  这是一本讨论两岸关系的书。作者黄年兄浸淫此道数十年,经常奔波两岸,与双方学者、官员深入切磋观察。他又长期担任《联合报》总主笔,每次发表谠论,都备受瞩目。本书分析精辟、研判准确、文字活泼,是关心两岸关系的人不能错过的巨着。

  黄年兄请我作序,盼分享看法以相互激盪。我深感荣幸,在此谨提供从事两岸工作超过三十年的心得。

  一九八一年九月,我留美学成返国,在总统府第一局担任副局长。到任当天,我与刘垕局长谈到台湾的两个敏感问题。第一个是「二二八事件」;我认为一定要妥适处理,台湾才会安定。第二个是台湾的未来;我认为台湾没有独不独立问题,只有要不要跟中国大陆再统一的问题。

  一九八七年开放大陆探亲前,我奉 经国总统之命,在总统府张副秘书长祖诒的指导下,草拟探亲方案呈送核定实施。我也开始更深入思考两岸问题。一九八八年七月,我担任行政院研考会主委,兼任新设「大陆工作会报」的执行秘书,开始有系统地参与擘划两岸政策与法规。一九九一年,陆委会、海基会陆续挂牌;同年十二月,中共也成立对口单位――国台办与海协会。两岸官方在隔海分治四十多年后,戴着「白手套」(两会)开始对话。

  一九九二年,国民大会废止《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两岸关系不再是「合法政府讨伐叛乱集团」(「汉贼不两立」)的定位;双方也从军事对峙,进入和解交流阶段。就在这一年,两岸两会达成以「一中各表」为内容的「九二共识」。从开放探亲起算,一晃三十二年就过去了。

  众所周知,二次大战后美国与苏联角力,一九四八年后出现了四个分裂国家:越南、韩国、德国与中国。一九八九年柏林围墙倒塌,东德社会统一党(SED,即共产党)随之解散。一九九○年三月,东德举行自由选举,西德各政党均积极参与,两德统一唿之欲出。同年十月,在美、英、法、苏四国合作下,以东德五邦身分加入西德联邦的方式,完成两德统一。

  德国的统一,是四个分裂国家中唯一成功「和统」的国家。黄年兄着名的「大屋顶中国」理论,似也可从两德统一过程中找到蛛丝马迹,例如「一个德意志,两个国家」(Eine Deutchland, zwei staaten. One Germany, two states.)的理念。我特别要指出的是,黄年兄建议两岸统一过程,中共必须「忘掉武统」与「丢掉中华民国已经灭亡论」,又比德国模式更能维护台湾的安全与民主。

  台海两岸从一九八七年开放人民探亲互访后,交流日趋热络,二○○八年我就任总统,开放三通与陆客来台,每年近千万人次往返两岸六十多个航点城市,班机最多时每週高达八九○班,七、八万家台商投资大陆逾数千亿美元,双方政府签订二十三项协议,官员会面已成常态。二○一五年十一月两岸领导人在新加坡会面,更使双方和解达到最高峰。相形之下,两岸三十二年来努力促进和解、合作与和平的成果,显然超越统一前的两德与目前的两韩。

  但这不代表两岸已具备统一的条件,变数还是不少。二○一九年一月二日,中国大陆领导人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四十週年的纪念会上,提出「两制台湾方案」,对统一的急迫感溢于言表。

  台湾的主流民意从一九八○年代以来,一直是支持「维持现状」,反对「一国两制」。尤其香港一九九七年回归中国大陆后的发展,让台湾人民看在眼里,难以认同。二○一九年六月两次号称百万人上街的「反送中」抗争,更凸显「一国两制」在香港大失人心,港人对港府和大陆当局高度缺乏信任。

  既然如此,我们应如何面对大陆「两制台湾方案」的攻势?只说「No, thank you.」就够了吗?

  二○一八年十一月七日,马英九基金会举行「纪念马习会三週年两岸关系何去何从研讨会」,我在开幕致词时提出「不排斥统一,不支持台独,不使用武力」的建议。

  二○○八年我就任第十二任总统时,曾提出「不统、不独、不武」主张,在两岸经历十年交流互动后,我将「任内不谈统一」,调整为「不排斥统一」;两者是一脉相承,互不排斥。

  两岸是否统一,要看三个因素:民意、条件与时机。兹事体大,如何进行,台湾内部与两岸之间都必须有共识。
  总之,两岸统一问题,应该循序渐进,才能水到渠成;如果揠苗助长,必然欲速不达。

  黄年兄对于「统一前/未统一」的两岸关系,他的想法是「回到『一中各表』」,体现「现在进行式的一个中国」。这跟我上面的看法十分接近。至于如何统一,他主张「共同缔造论」、「不消灭中华民国的统一」、「互统一」、或「大屋顶中国两制」,我认为黄年兄很有创意,可深入讨论并透过民调决定。

  这本书让我印象最深刻与感佩的,就是黄年兄苦劝大陆当局不要再绑在马克思毛泽东路线上。过去四十年大陆改革开放成功,使八亿人民脱贫、基础建设进步,国民经济起飞,几乎已超英赶美,靠的不是马克思、毛泽东路线,而是走出马毛路线;若再重回马毛路线,不但是反潮流、开倒车,更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所以黄年兄希望习近平先生能够看到他这篇文章,并效法孔子「足食,足兵,民信之矣。」的说法,将之改为「足食、足兵、民主之矣。」

  我衷心佩服黄年兄的一点,也是长年身为他忠实读者的观察,就是每当他提出对两岸关系的理论与建言,都反映出他身为知识份子忧国忧民的深厚情怀,与对中华民族未来及两岸人民福祉的深切关怀。黄年兄发自至诚,期盼两岸避战,和平共荣,两岸的领导人倘若无此智慧,焉能不愧?

  二○一五年十一月七日,我与习近平先生在新加坡会面时就曾说过,今天两岸领导人要昭告全世界,我们决心用和平方式解决彼此争议。这是我们这一代人必须承担的责任。

  很荣幸能在黄年兄的大作中分享拙见,预祝本书风行,洛阳纸贵。

  (摘录自马英九推荐序〈用和平民主方式解决两岸难题〉)

一个孤独者的唿号(节录)

王健壮 (世新大学客座教授)


  我跟黄年兄的关系是「特殊的报与报关系」,可称「两报论」关系。

  两报指的是《中国时报》与《联合报》。一九七○年代两大报互争台湾第一大报,争到最后,两报老板互不往来,两报记者也互以「匪报」视之,类似「黄匪(年)」、「王匪(健壮)」这样的称唿,便由此而来;但别误会,「匪」只是调侃,并非攻击。

  然而,在「敌我不两立」之前,黄年与我曾一度是中时同事。他从《综合月刊》来,先在《时报周刊》海外版当总编辑,后调专栏组主任;我从《仙人掌杂志》去,先在人间副刊当主编,后调採访组当记者。

  但短短几个月后,他因一篇署名「童舟」的文章「一个灾祸的中国,必无茍免的台湾」,未获余纪忠先生採用,愤而挂冠求去。他辞职当晚,我奉当时採访主任周天瑞之命,去罗斯福路台大对面的西北火锅餐厅企图挽留他,但我痴痴等了一夜,他却吃了秤砣铁了心始终未现身,最后我祇挽留住本来准备与他同去的金惟纯,黄年挥一挥衣袖,还是毅然投奔「匪报」去了;这是中时报史上第一桩高干「叛逃」事件,报馆内余波盪漾了许久。

  当年中时是战后世代小愤青群聚的媒体,头角峥嵘之辈比比皆是,但以黄年之才,若他续留中时,可想见迟早会变成那个世代的领头羊之一。但中时虽有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传统,却也有人上人下犹如疾风骤雨的文化,而黄年投奔的「匪报」,却有数十年难得一变的超稳定结构,人事调迁悉依典章制度,有斯才便有斯位,倖进者很难有出头天。多年后回想,黄年当年「叛逃」,虽有伤有损中时,但于他个人,于《联合报》,于新闻界,却都是正确抉择。

  后来三十多年的故事是这样的:留在中时的那些愤青,果然一个个在疾风骤雨中倏起倏落。我一度离开中时,在《新新闻周刊》苦守寒窑十八年,后来重回中时三年当总编辑,等到「余记」中时易手后,从此告别了老东家。最近十年,先办「风传媒」,后办「上报」,老派记者竟然玩起了新媒体把戏,而黄年却始终如一待在联合报系,报系内的「总字辈」与「发字辈」职务,都被他做满做好。

  四十年岁月匆匆过去,回首来时路,我走的是坎坷歧岖路,他走的却是平坦高速路,讲句带点酸味的玩笑话,这样的人生境遇对比,怎能让人不像张季鸾那样的感慨:「人生不平,至此极矣」。

  但我跟他的「两报论」关系,还有一段意外转折。

  二○○九年初我离开中时不久,黄年邀我替《联合报》写专栏,我当时想都没想就立刻答应,理由说来好笑:能侵占「匪报」的言论高地,梦寐求之亦不可得,何乐不为?就这样,从○九年二月初开始,我在「匪报」每两周写一篇专栏,一路写了十年有余,迄今写了两百五十多篇,其间《联合报》未改过我一个字一个标点符号,任我恣意点评时事人物,「匪报」如此惠我良多,要感谢的当然是黄年。我跟他从「敌乎友乎」到「敌我不两立」再到「化敌为友」的「两报论」关系,如今话说从前,难免有点天宝遗事的沧桑味。

  新闻事业很特殊,本质上它是个英雄事业,唯英雄能无惧无畏,能有「献身甘作万矢的」的勇气,也能有「着论求为百世师」的抱负,依此标准,黄年当然是英雄之一。

  但在台湾新闻史上,黄年更是个「异数」。他的「异」,不是异在他比其他人幸运能历任报系各项要职,而是异在他所拥有几近霸权的话语权。在《联合报》创报至今的四任总主笔中,黄年的二十一年任期虽比杨子(杨选堂)稍短,但他的话语霸权在报史上却前无古人,很可能也后无来者。

  与同代人相比,黄年的文章有许多特殊之处。

  其一,他是少见的造词专家。台湾民主转型初期的「过河论」与「上岸论」,李登辉执政时的「黑金政治」,分析台独的「外击型台独」、「内杀型台独」、「心灵台独」与「借壳台独」,讨论两岸关系的「筷子理论」、「大屋顶理论」与「杯子理论」,都是他的「发明」。

  写文章的人都知道,造词是写作的一种方法论,就像好记者能够making hard fact easy reading(让复杂事实易读)一样,好的评论者也能让hard theory easy understanding(让复杂理论易懂),靠的都是造词功夫。但修辞祇是外形,理念才是血肉魂魄,否则再漂亮的修辞,也只不过是文青语汇而已;而黄年所造之词,却是正面范例。

  其二,多数人写文章都是「有意见无主张,有想法没办法」,但黄年却非如此。民主刚转型时,别人还在摸着石头过河,他已经想好了上岸后的路径图;两岸局势浑沌难解时,红蓝绿白各式各样政治人物,还在聒噪争论和中亲中抗中反中或独或统时,他早已架构了几套基于理论与现实而又具备可实践性的方案;好的评论者既要彰显信念伦理,也要实践责任伦理,黄年文章庶几近矣。

  其三,有些人也许不是「黄粉」,或许还是「黑黄」人士,但多数人大概都会承认,黄年是一个理念一以贯之的评论者,而且是四十年如一日惊人的一以贯之。写评论的人有三项禁忌绝对不能触犯:一是不敢以道抗势,而竟依附权势,二是不敢违逆政治正确而随声附和,三是习于乡愿伪善「不敢叫黑桃是黑桃」,以至于不论写什么文章都是依违两端或吞吐其词。即使有人不同意黄年的观点,却不得不承认,在他文章中很难找到这三项错误。

  他的另一特殊之处是,在新闻界资历愈深、职位愈高的人,通常都是为文低调、为人高调,但黄年却正好相反。也因为他多年高调为文,当然也就难逃誉之所至、谤亦随之的命运。这几年他写署名文章篇数虽多,但主题万流归宗其实只有一个:统独,而台湾是个多元纷歧社会,统佔一边,独据一端,写评论的人不管文章怎么写,结果都是掌声与嘘声共伴,何况是柿子专挑硬的吃的黄年。

  不同意他的人因此说他是统派。但统派这顶帽子戴在其他人头上也许是顶大帽子,甚至是血滴子,但戴在黄年头上,只能算是一顶小帽子,而且未免看窄了他,看偏了他,看小了他。

  黄年当然不会在乎帽子。

  他一向是个孤独者,踽踽独行,毁誉由人。但这几年他在中国与台湾却一反常态多次抛头露面,每个场合都在「奔走唿号」他的那些「发明」,叫中华民国更是叫它千遍也不厌倦。但多元分歧的台湾,一元专政的中国,患了抗中热的台湾,得了大国病的中国,听得到也听得进这样的声音吗?

  但愿黄年未来不会有「千金剑,万言策,两蹉跎」那样的感慨,「稽首礼维摩」。

  (摘录自王建壮推荐序〈一个孤独者的唿号〉)
 

图书试读

〔自序〕海天辽阔立多时(节录)
 
二○二○总统大选。民进党的现任总统蔡英文将面对国民党的韩国瑜之挑战。
 
这场选战仍将以两岸关系为主轴。因为,两岸关系是台湾的命脉。
 
自一九九六年首场总统直选以来,台湾未离此一命脉,大选亦未离此一主轴。
 
二○二○这场大选有五种可能的结果:
 
一、韩国瑜与国民党胜。两岸接回二○一六年的断点,疗伤止痛,展开和平竞合的续篇。
 
二、蔡英文与民进党胜。民进党继续敌对与撕裂的两岸操作,致两岸关系更加危疑动乱。北京转趋尖锐。
 
三、蔡英文与民进党胜。民进党尝试改弦易辙,修补改善两岸关系,北京转趋温柔。但是,也可能民进党想回头缓和改善关系,而两岸互信已难修补,北京反而升高抵制手段。
 
四、本书付梓时,柯文哲的动向不明。他若参选并胜出,两岸的一切皆要打掉重练。
 
五、还有几个亚型必须纳入思考。A/韩国瑜胜,国民党立院过半。B/韩国瑜胜,国民党立院未过半。C/蔡英文胜,民进党立院过半。D/蔡英文胜,民进党立院未过半。E/柯文哲当选总统,其立院及两岸操作倾蓝或倾绿。
 
就上述简略架构看,即可想像此次大选在选季及选后对两岸关系的冲击。
 
两岸的困境在未能建立一个共生双赢的顶层架构。我的两岸思考有两个主轴:
 
一、杯子理论:
 
台湾是水,中华民国是杯;杯在水在,杯破水覆。
 
二、大屋顶中国:
 
在大屋顶下,中华民国是民主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社会主义中国,二者皆是一部分的中国,共同属于并共同缔造「一个(大屋顶)中国」。
 
要说明的是:此处说「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皆是一部分的中国」,是政治表述。与一般所说「台湾与大陆都是中国的一部分」的地理表述不同。
 
我的「台湾方案」是:「大屋顶中国两制」或「大屋顶中国两治」。二者的义理皆是:在大屋顶中国下的两种体制的分治。
 
「大屋顶中国」也是「一国」;「大屋顶中国两制」,也是「一国两制」。
 
本书内容,主要选辑自二○一六年以来我在《联合报》的《大屋顶下》专栏。出版时,二○二○年中华民国总统大选正进行得如火如荼。本书是对选前两岸情势的评论,亦对两岸关系未来发展提供浅见。
 
我认为,在二○二○中华民国总统大选前夕,两岸情势的概况是: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理解一场选举,不仅要看台前的喧嚣,更要探究幕后的运作和深层的原因。这本书的标题,恰好点出了我最感兴趣的几个要素:“韩国瑜VS.蔡英文”、“总统大选”和“两岸变局”。我迫切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解剖学”式的分析,将那场复杂的选举过程层层剥开。对于韩国瑜,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挖掘他政治崛起背后的社会因素,比如他所代表的那股“庶民”力量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他那些直白而富有煽动性的口号为何能够引起广泛共鸣。同时,他对两岸关系的表述,又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支持者,以及这些表述与当时大陆的政策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微妙的联系?反过来,蔡英文作为现任总统,她又是如何应对韩国瑜的挑战,并最终赢得连任的?书中是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其竞选团队的策略分析,例如他们是如何进行议题设置,如何进行负面攻击的,以及如何利用“亡国感”等情绪来动员选民?我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基于翔实史料和深入研究的分析,去揭示两位候选人在政治舞台上的智慧与策略。而“两岸变局”这一点,更是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所在。在这场选举中,两岸关系无疑是最为核心和敏感的议题之一。这本书是否能够清晰地阐述,在那段时期,两岸关系是如何被政治人物所利用,又如何反过来影响了选举进程的?它是否能够分析,这场选举的结果,对未来两岸关系的走向,会产生哪些深远的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视角,去理解那段历史。

评分

我一直对政治学中“政治人物的塑造”这一议题很感兴趣,而韩国瑜和蔡英文的出现,无疑是近年来台湾政治中极具代表性的案例。这本书的标题“韩国瑜VS.蔡英文:总统大选与两岸变局”,直接点出了我的关注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地探讨,在2020年的总统大选过程中,这两位政治人物是如何通过他们的言行、政策主张以及媒体形象来构建自己的政治叙事,并最终影响选民的。对于韩国瑜,我特别想了解的是,他那种“韩流”现象的形成机制。他的“接地气”风格,他的“庶民”标签,以及他所提出的那些看似简单却极具煽动性的口号,是如何被包装和传播的?书中是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其竞选团队如何运作,以及如何利用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工具的细节?反过来,蔡英文作为一位传统的政治人物,她又是如何面对韩国瑜那种非典型的政治挑战的?她是否在竞选过程中,强化了其作为“稳定力量”的形象,并通过强调“国家安全”和“主权”来争取支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其竞选策略的深度分析,而不仅仅是表面上的信息。至于“两岸变局”的部分,我更是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在那个时期,两岸关系是如何深刻地影响着台湾的政治生态。这本书是否能够分析,例如大陆方面的某些举措,是如何被台湾的选民解读的,以及这些解读又如何转化为投票行为?同时,这场选举的结果,又会对未来两岸关系的走向产生怎样的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有洞察力的分析,帮助我理解政治人物的塑造如何与宏观的两岸局势相互作用。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被这本书的名字吸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总统大选”这四个字,它直接指向了我所关注的那个时期台湾政治最激烈的碰撞。我记得当时那种信息爆炸的状态,各种新闻报道、分析评论铺天盖地,让人应接不暇,也常常让人感到迷惑。所以,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本“操作手册”一样,帮我梳理清楚那场大选的来龙去脉。它是否能够详细介绍两位候选人的竞选策略?比如,韩国瑜是如何通过接地气的演讲和网络宣传来动员他的支持者的?他的那些“庶民”口号,在当时是如何引起广泛共鸣的?反过来,蔡英文的竞选团队又是如何应对的?她是否在“维持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强调台湾的主体性来争取选票?书中能否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例如他们的重要演讲、辩论会,以及那些在选举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事件?我非常期待能够从书中看到,两位候选人是如何在政治舞台上进行博弈的,他们各自的强项和弱项分别体现在哪里。而“两岸变局”的视角,我更是觉得这本书的价值所在。它是否能够揭示,在那场大选期间,两岸关系所处的微妙环境?比如,大陆方面的一些表态或行动,是否对台湾的选举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而台湾方面,在面临着来自大陆的压力时,其选举结果又对未来的两岸关系意味着什么?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在这方面提供一些更具深度和前瞻性的分析,而不仅仅是简单的陈述事实。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眼球,那醒目的“韩国瑜VS.蔡英文”几个大字,配上人物的头像,瞬间就将人拉入到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我至今还记得,当时铺天盖地的讨论,社交媒体上的唇枪舌剑,还有街头巷尾的争论,仿佛空气中都弥漫着一股剑拔弩张的气息。这本书的出现,恰逢其时,仿佛是为那些想要回顾、想要理解那个关键时刻的读者量身打造的。我之所以会关注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本身就对台湾的政治生态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对2020年那场总统大选的来龙去脉充满了好奇。我记得那段时间,无论是在家中与家人讨论,还是在办公室与同事交流,台湾大选总是绕不开的话题。韩国瑜的崛起,他所代表的庶民力量,以及他提出的那些直白而富有煽动性的口号,都引起了极大的关注。而蔡英文,作为寻求连任的总统,她所代表的民进党,以及其在两岸关系上的立场,同样是焦点所在。这两位代表人物的对决,不仅仅是个人之间的较量,更是两种政治理念、两种发展方向的碰撞。这本书能否深入剖析这两者的政治主张,揭示他们各自的优势与劣势,以及他们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这个位置的,是我非常期待的。同时,它承诺的“两岸变局”这一点,更是让我感到这本书的价值所在。在那个时期,两岸关系无疑是影响台湾最深远的因素之一。这本书是否能够从更宏观的角度,分析这场选举如何受到两岸局势的影响,又反过来如何塑造未来的两岸关系,这一点至关重要。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停留在对选举过程的描述,而是能够提供更深层次的分析,帮助读者理解其中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考量。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瞬间勾起了我当时作为旁观者,那种既好奇又略带困惑的心情。韩国瑜的横空出世,他的那种非典型的政治风格,以及他所代表的“庶民”力量,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掀起了一股巨大的浪潮。我非常想知道,这本书是否能够深入挖掘这种“韩流”现象背后的社会土壤和心理机制。他是如何用那些简单却充满力量的口号,触动了台湾一部分民众的心理的?他对于两岸关系的表述,在当时是如何被解读的,又引起了怎样的争议?反过来,蔡英文,作为一名女性总统,她如何在压力之下,维系其政治地位,并寻求连任?她所代表的民进党,在面对韩国瑜的挑战时,又是如何调整其竞选策略的?书中是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其团队如何应对危机,以及如何巩固其基本盘的案例分析?我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对选举结果的描述,而是能够剖析两位候选人的政治智慧、个人魅力以及他们所代表的政治理念是如何在这次对决中发挥作用的。而“两岸变局”这一部分,更是让我觉得这本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当时,两岸关系无疑是台湾最核心的议题之一。这本书是否能够呈现出,在那场选举期间,两岸关系是如何被政治人物所利用,又如何反过来影响了选举进程的?它是否能够分析,这场选举的结果,对未来两岸关系的走向,会产生哪些深远的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宏观的视角,帮助我理解,在一个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下,政治人物的个人命运如何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

评分

我对那场台湾总统大选一直有着复杂的情感,既有对政治博弈的 fascination,也有对两岸关系走向的深切关注。这本书的标题“韩国瑜VS.蔡英文:总统大选与两岸变局”,恰好触及了我最想深入了解的几个方面。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细致地描绘两位候选人各自的政治理念和政策主张。对于韩国瑜,我尤其想了解的是,他“庶民”形象的打造是如何成功的,他提出的那些口号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为何能够引起如此大的反响?他对于两岸关系的表述,是基于怎样的考量,又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支持者?反观蔡英文,她作为民进党的核心人物,其执政理念和两岸政策又是如何形成的?她如何平衡台湾内部的政治光谱,以及如何在国际压力下维系台湾的自主性?书中是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他们竞选策略的深度分析,例如他们如何进行媒体宣传,如何回应对手的攻击,以及如何动员各自的基本盘?而“两岸变局”这一点,更是让我觉得这本书的意义非凡。在这场选举中,两岸关系无疑是最为核心和敏感的议题。这本书是否能够清晰地阐述,在这场选举期间,两岸关系是如何被政治人物所利用,又如何反过来影响了选举进程的?它是否能够分析,这场选举的结果,对未来两岸关系的走向,会产生哪些深远的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富有洞察力的分析,帮助我理解,在复杂的国际格局下,一场区域性的选举如何能够牵动全球的目光,并深刻影响区域的和平与稳定。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它是否能成为那个时代的一个“速写本”。我清楚地记得,2020年的台湾总统大选,是很多人心中挥之不去的一段记忆。那段时间,电视、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关于韩国瑜和蔡英文的报道、分析和评论,整个社会仿佛都弥漫着一种紧张而又充满期待的气氛。我迫切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清晰的梳理,将那些零散的信息串联起来,帮助我更好地理解那场大选的来龙去脉。它是否能够细致地回顾两位候选人的竞选历程?比如,韩国瑜是如何从一个市长迅速成长为备受瞩目的总统候选人的?他的那些“接地气”的讲话,以及他在高雄的执政表现,是否为他赢得了大量的支持?而蔡英文,作为寻求连任的总统,她又是如何调整她的竞选策略,以应对韩国瑜的挑战的?书中是否能够对他们的竞选口号、政策主张,甚至是他们的团队运作进行深入的分析?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更深入的、不同于当时媒体报道的视角,去揭示这场选举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而“两岸变局”这一点,更是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所在。我记得当时两岸关系是选举中最敏感也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这本书是否能够清晰地阐述,在这场选举中,两岸关系是如何扮演一个关键角色的?例如,大陆方面的政策和态度,是如何被台湾选民解读的,以及这些解读又如何影响了他们的投票意向?同时,这场选举的结果,又会对未来两岸关系的走向产生怎样的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有力的分析,帮助我理解政治人物的个人魅力如何与宏观的国际局势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一个时代的变局。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名字,我立刻联想到当时台湾社会弥漫的浓厚政治氛围。那绝对是一段让人难以忘怀的时期,街头巷尾充斥着关于“庶民总统”和“稳定牌”的讨论,媒体上的辩论更是硝烟弥漫。我之所以会被这本书吸引,是因为我一直对政治人物的崛起路径和选举策略的演变抱有浓厚的兴趣。这本书是否能够提供一个深入的剖析,来解读韩国瑜是如何凭借其非传统的政治风格,迅速赢得大量关注的?他那些“接地气”的演讲,以及他对两岸关系采取的相对务实的态度,在当时是如何引起广泛共鸣的?反过来,蔡英文作为寻求连任的总统,她又是如何通过其“维持现状”的策略,以及强调台湾主体性的方式来巩固其支持基础的?书中是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两位候选人竞选团队的运作细节,以及他们是如何利用各种传播渠道来影响选民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超越简单的事件罗列,深入到两位政治人物的政治智慧、性格特点以及他们所代表的政治力量的较量。而“两岸变局”这一章节,更是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所在。在那场选举中,两岸关系无疑是最为敏感和关键的议题之一。这本书是否能够清晰地阐述,在这场选举期间,两岸关系是如何被政治人物所利用,又如何反过来影响了选举进程的?它是否能够分析,这场选举的结果,对未来两岸关系的走向,会产生哪些深远的影响?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视角,去理解那段历史。

评分

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2020年那场轰动一时的台湾总统大选。那场选举不仅仅是两位政治人物的对决,更是一场关于台湾未来发展方向的深刻讨论。我一直对政治人物的个人魅力及其如何转化为政治能量这一议题感到好奇,而韩国瑜和蔡英文无疑是极具研究价值的两个样本。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地剖析,韩国瑜是如何凭借其独特的个人风格和“接地气”的形象,成功地动员了庞大的“庶民”群体?他的那些富有争议性的言论,以及他对两岸关系的表述,在当时是如何引发广泛讨论和共鸣的?反过来,蔡英文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政治家,她又是如何在这个充满挑战的环境中,保持其政治上的韧性,并成功寻求连任的?书中是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其竞选团队的策略分析,例如他们是如何进行议题设置,以及如何应对韩国瑜掀起的“韩流”?我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超越表面新闻报道的深度解读,去揭示两位候选人背后的政治逻辑和战略布局。而“两岸变局”这一点,更是让我觉得这本书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在那场选举中,两岸关系无疑是决定性的因素之一。这本书是否能够清晰地阐述,在那段时期,两岸关系是如何被政治人物所利用,又如何反过来影响了选举进程的?它是否能够分析,这场选举的结果,对未来两岸关系的走向,会产生哪些深远的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更清晰的框架,来理解政治人物的个人奋斗如何在宏观的政治变局中发挥作用。

评分

翻开这本书,最先映入我眼帘的是其中对于候选人早期经历的细致描绘。我一直觉得,要理解一个政治人物,必须先了解他的成长背景和过往经历。韩国瑜从一个“庶民”到“网红市长”再到“总统候选人”,他的政治轨迹充满了戏剧性。书中是否深入挖掘了他早年的从政经历,以及他在高雄市长任上的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举措?例如,他如何用接地气的方式拉近与选民的距离,他的那些“韩流”效应是如何形成的?同样,蔡英文作为一位女政治家,她的崛起之路也并非坦途。书中是否对她从学者到政治家的转变,以及她在担任总统期间所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特别是她处理两岸关系时的那些策略和考量,她是如何在巨大的压力下维系台湾的自主性的,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部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不同于媒体报道的视角,或许是基于更深入的研究和访谈,去展现这些政治人物的真实面貌,而不是简单地标签化。而“两岸变局”这一部分,我期待的是书中能够呈现出,在这场选举的背后,两岸关系是如何扮演一个关键角色的。是大陆方面的政策影响了台湾民众的选择,还是台湾内部的民意左右了其对外政策?这本书能否就此提供一些有力的论据和分析?我希望它能帮助我更清晰地理解,在这场选举中,台湾民众对于两岸关系的真实想法,以及未来两岸关系可能的发展走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