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失业的宣教士:交棒的植堂模式

预见失业的宣教士:交棒的植堂模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Tom A. Steffen
图书标签:
  • 宣教士
  • 植堂
  • 交棒
  • 领导力
  • 神学
  • 教会发展
  • 转型
  • 使命
  • 文化
  • 预见未来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在跨文化植堂的过程中,有时候会落入走一步算一步的情况,也有可能只着重一面,诸如传福音、圣经教导,或牧养等。本书作者针对这样的弱点,提出全面的以交棒为导向的五阶段植堂模式:

  1. 进入之前的阶段。确定自己的唿召,选择宣教机构或教会宣教组织,加入宣教团队。
  2. 布道前期阶段。学习当地语言与文化。
  3. 布道阶段。正确介绍福音,教导圣经。
  4. 布道后期阶段。培养当地教会领导者/植堂同工,运用圣经原则教导当地人。
  5. 交棒的阶段。实践交棒所需的角色转换。

  根据这个模式,跨文化植堂团队不仅传福音、教导圣经、建立教会,并能栽培当地领导者,使他们可以管理教会,领导信徒过合乎圣经真理的生活,并能继续传福音,开拓新的教会。台湾教会已经成熟,也须负起跨文化宣教的责任,愿有心从事跨文化宣教的人都能阅读此书,了解所需的装备与策略。

好评推荐

  「史蒂芬博士这本《宣教士不是「牧师」!》是一本相当详细的教战手册,脱胎自他亲身的、在菲律宾伊富高(Ifugao)族当中的跨文化植堂经验;……他把整个过程细分为「进入之前、布道前期、布道阶段、布道后期、交棒」等五个阶段,并且鉅细靡遗地说明每个阶段当做的事、当设立的评估标准、还有背后的圣经原则。在中文版的跨文化植堂运动书籍中,还没有见过如此精辟、可传递的教科书。」——华神宣教学助理教授及宣教中心主任 邱显正 博士

  「本书不但提供宣教团队清楚的交棒步骤,弥补了先前文献上的缺环;其实,即使是本地的植堂工作,本书也是一份重要的参考资料,引导我们如何逐步交棒。」——三重灵粮堂主任牧师 万小运 牧师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汤姆.史蒂芬(Tom A. Steffen)


  加州拜欧拉(Biola)大学专研跨文化研究的教授,并负责指导宣教学的博士研究计画。

  除本书外,他也撰写许多关于使命和跨文化事工的专书,包括《故事,祢我他:跨文化叙事的宣教》(华神)、《跨出舒适圈大挑战》(华神)、《大使命公司》(Great Commission Companies, 2011,中文暂译)及《催化者时代》(The Facilitator Era, 2011,中文暂译)、《宣教视野2.0》(Worldview-based Storying: The Integration of Symbol, Story, and Ritual in the Orality Movement,2018,中文暂译,即将由华神出版)。

  他有二十年在新部落差会(New Tribe Mission)宣教的经验,其中十五年主要在菲律宾的偏远部落。

图书目录

推荐序1 一本详细的教战手册 邱显正  
推荐序2 一个完整的宣教模式 万小运  
各方推荐  

第1 章 导论  
第一篇:交棒
第2 章 交棒的定义  
第3 章 角色转换的预备  
第4 章 甄选交棒导向的植堂同工  

第二篇:进入之前
第5 章 组成交棒导向的团队  
第6 章 将交棒化为实际行动  
第7 章 累积实现异象的工具  
 
第三篇:布道前期
第8 章 运用综合学习方针  
第9 章 口语和印刷媒介的交互作用
 
第四篇:布道阶段
第10 章 介绍正确的福音  
第11 章 设计福音布道──门徒训练模式
 
第五篇:布道后期
第12 章 放手让受过训练的教会领袖/植堂同工独当一面  
第13 章 培养洞察圣经并合乎当地文化风格的领袖  
第14 章 使人生命改变的课程
 
第六篇:挑战与结论
将棒子传下去  
参考书目  

附录
附录A 植堂同工当地赋能经常失败的原因
附录B 五阶段交棒导向植堂模式
附录C 全方位交棒导向植堂模式
附录D 候选人评分等级
附录E 职务说明表
附录F 植堂同工审核清单
附录G 使异象转化为行动
附录H 社会类型分类
附录I 安蒂波洛/岸当桐的伊富高族每年循环的工作内容
附录J 阿达先族世界观
附录K 传统与当代伊富高族的文化主旨
附录L 安蒂波洛/岸当桐的伊富高族社会化过程
附录M 归信过程
附录N 第一阶段目标
附录O 编年教学评量表

图书序言

推荐序

一本详细的教战手册


  宣教士进行跨文化宣教的时候,一般分为拓荒期、家长期、伙伴期、受邀参与期。主耶稣在世传道时,唿召十二个门徒, 要他们常和自己同在,也要差他们去传道,并给他们权柄赶鬼(可三14-15)。上十字架之前,又透露玄机,说自己会离开他们,要他们有心理预备,却不要他们忧愁、胆怯;因为圣灵保惠师会奉召前来,与他们永远同在,并带他们进入一切的真理(约翰福音十四章)。使徒保罗的宣教旅程,也是在一个地方停留一段时间,传福音、辩明真理、训练门徒、按立长老、交棒,然后他就离开,往下一站去;以后再回来探望他们。

  史蒂芬博士这本《预见失业的宣教士》是一本相当详细的教战手册,脱胎自他亲身的、在菲律宾伊富高(Ifugao)族当中的跨文化植堂经验;深思熟虑后,整理成博士论文,再出版成书。他把交棒当作他宣教旅程的最后目标,希望培养出自立、自养、自传的本色化教会,并且能以合乎圣经的方式,与当地人一同处理福音处境化的议题。他把整个过程细分为「进入之前、布道前期、布道阶段、布道后期、交棒」等五个阶段,并且鉅细靡遗地说明每个阶段当作的事、当设立的评估标准、还有背后的圣经原则。在中文版的跨文化植堂运动书籍中,还没有见过如此精辟、可传递的教科书。

  一本好的教科书,就像一位专家亲临指导,可以省去很多摸索的过程,少走冤枉路。作者是我的博士论文指导教授,和蔼可亲,经验丰富、学养俱佳。我很高兴能为他的书写序,把它推荐给中文的读者;特别是华人教会勇敢挑战「福音出中华」的二十一世纪,希望这本书中文版的问世,能够成为华人宣教士的跨文化植堂指南,同时能激发更多华人宣教士把自己的经验、理论出版成书,让普世宣教运动多一些华人的贡献。

华神宣教学专任老师/宣教中心主任
邱显正 博士

图书试读

我于一九七二年定居伊富高之前,曾与禾场负责人讨论过拓殖新堂策略的问题。我们两人都祈求神能打破过去二十多年来支配禾场的现象,不再强调应让宣教士主导植堂计画。我们急着看到伊富高的教会百分之百由伊富高的信徒负起领导的责任,而我为避免安蒂波洛/岸当桐的伊富高族重蹈同样的主导覆辙,提出了一个具体的赋能计画,帮助当地信徒自行倍增教会。
 
我们进行两次徒步调查和一次空中勘测,并与荷胡林夫妇商议之后,决定在一些策略上相当重要的区域拓殖三间教会,并开始派出一群信徒到那些区域的其他地点传福音,甚至必须向别族的人传讲福音。我们以二期(八年)作为目标,这个计画背后其中一个概念是,希望伊富高的基督徒会在我们离开之后,自行拓殖新的教会。这块区域的安蒂波洛/岸当桐的伊富高族人口仅约三千五百人,因此这样的目标可说非常实际。
 
但执行这项计画的前提是,荷胡林夫妇必须同意提供新约圣经、诗歌本和读写训练教材。计画的挑战包含:学习语言和文化、努力满足切身需要、教导福音、培养受人敬重的地方领袖、在关键地点推动拓殖有能力自行复制的教会、团结各个教会,以及督导研发圣经研读的书面和录音带教材。若计画成功,我们就能确定伊富高在八年后(或内)就能在不靠外援的情况下独立运作,而这项成果将会是菲律宾禾场「史无前例」的美谈。
 
我们思考菲律宾禾场和宣教机构的退场策略时,意识到自己极度需要一套植堂模式,如此一来,不但不会因为不必要的枝微末节陷入泥淖,反而有助于专注进行交棒的计画。为了达到这些目的,我提出了一套能满足这些标准的模式,这套模式相当于交棒导向的完整植堂计画,总共分成五阶段:(a)进入之前;(b)布道前期;(c)布道阶段;(d)布道后期,以及(e)交棒。请见附录A与附录B。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预见失业的宣教士:交棒的植堂模式》这个书名一开始让我有点打退堂鼓。我总觉得“失业”这个词太负面了,会让人联想到失败和挫折,而“宣教士”通常是充满热情的代名词,怎么会跟“失业”挂上钩呢?但当我深入思考“交棒”这个概念时,我开始觉得,或许作者是想探讨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如何在宣教士的世代传承中,确保下一代能够顺利接棒,并且拥有持续服事的能力,而不是因为某种原因而“失业”,导致宣教工作中断。这让我想到很多老牌的教会或机构,随着创始者年龄增长、健康状况变化,如果没有妥善的交接计划,往往会面临人事的断层,甚至事工的停滞。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种新的模式,能够帮助教会培养出能够持续承担重任的领导者,并且在交接过程中,让被“交棒”的人,既能感受到被信任,也能有独立发展的空间,从而避免“交棒”后的失落感?我很想知道,这本书里的“交棒模式”具体是怎么操作的,有没有考虑到不同教会的规模、文化差异,以及不同世代的宣教士在价值观和事工方法上的差异。

评分

《预见失业的宣教士:交棒的植堂模式》这个书名,让我觉得非常有启发性。我一直觉得,一个健康的教会,不只是要不断开疆辟土,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建立稳固的基石,并且培养能够持续建造教会的栋梁。“交棒”的概念,对我来说,是一种传承,但“失业的宣教士”却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传承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关于教会的扩张,更是关于教会的可持续性发展,以及如何确保每一位神的仆人都能在神的国度里找到永恒的价值和意义。我特别好奇,作者对于“失业”的定义是什么?是指肉体上的失业,还是指事工上的失落感?而“交棒模式”又具体是如何操作的?它是否包含了一种关于领导力培养、事工交接、以及财务支持等方面的全面规划?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实际的、可操作的建议,帮助台湾的教会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培养出能够长久服事的宣教士,并且让每一位跟随主的人,都能在教会的大家庭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贡献力量,而不是在某个时刻被迫“下岗”。

评分

看到《预见失业的宣教士:交棒的植堂模式》这个书名,我脑中立刻浮现出许多在台湾教会中默默耕耘、但常常因为各种原因面临挑战的宣教士身影。台湾的教会发展历史悠久,也经历了许多不同的时期,从早期的拓荒者,到现在的本土化与多元化发展,中间的传承与创新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失业的宣教士”这个说法,让我思考的是,是不是有些宣教士在完成阶段性任务后,没有找到新的服事定位,或者因为教会内部的变动而感到被边缘化?而“交棒的植堂模式”,则让我联想到,这是否是一种更具前瞻性的教会治理和人才培养方式,能够帮助教会持续发展,并且让每一位参与者都能在不同阶段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和价值。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探讨一些具体的策略,比如如何识别和发展下一代的领导者,如何进行有效的知识和经验传递,以及如何在教会内部建立一个支持性的文化,让每一个宣教士,无论老少,都能在上帝的呼召中有持续的服事,而不是面临“失业”的困境。

评分

这本书名《预见失业的宣教士:交棒的植堂模式》,光是标题就足够吸引我的目光了。作为一个长年在教会中服事的旁观者,我常常看到许多忠心事奉的宣教士,在年岁渐长、体力不支,或是事工发展面临瓶颈时,会陷入一个尴尬的境地——他们曾经充满热情,也付出了很多,但似乎没有一个清晰的“下一站”。“交棒”这个词,就好像看到了一个传递火炬的画面,非常关键,但也充满了不确定性。“失业的宣教士”,这个说法虽然有些沉重,却真实地反映了许多宣教士可能面临的现实。我非常好奇,这本书是否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角度,一种能够让宣教士在事工发展的不同阶段,都能找到自己的定位,并且实现平稳过渡的“交棒模式”。这是否意味着一种更系统化的事工规划,或者是对宣教士个人发展更全面的支持?我期待这本书能探讨如何预见和避免这种“失业”的状况,如何建立一个健康的、可持续的植堂生态系统,让每一位被神呼召的人,都能在服事中找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并且在生命的各个阶段,都能为神所用。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预见失业的宣教士:交棒的植堂模式》光是听起来就很有意思,而且“交棒”这个词,我总觉得特别有画面感,好像是上一代宣教士把棒子传给下一代,但“失业”又带着一点警示意味,让我好奇这本书到底想传递什么讯息。我对植堂模式一直都很有兴趣,毕竟在台湾这样的地方,教会的发展和传福音的方式是很多基督徒关心的事情。我常常在想,我们现有的植堂模式是不是最有效的?是不是真的能够吸引新一代的年轻人,或者帮助我们在快速变迁的社会中扎根?这本书的标题让我觉得它可能提供了一些跳脱传统框架的思考,或许是一种更具前瞻性、更能够应对未来挑战的植堂策略。我特别期待里面会有一些实际的案例分享,或是理论上的深度解析,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交棒”这个过程到底需要哪些准备、哪些技巧,以及如何避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失业”危机。毕竟,我们希望建立的教会是能够长久发展、生生不息的,而不是曇花一现。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些具象化的指引,那对我们教会的同工来说,将是非常宝贵的资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