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流亡路:1949外一章

回首流亡路:1949外一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临冬
图书标签:
  • 回忆录
  • 历史
  • 传记
  • 政治
  • 大陆时期
  • 民国史
  • 个人经历
  • 流亡
  • 时代变迁
  • 社会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她的顚沛流离,就是我们的历史,是大时代的缩影! 出身名门后代,却成为流亡学生;用淬砺人生的力量,谱写半辈子的离散生涯 大时代里最不堪回首,却又漾着最具生命力的坚忍奋斗过程 王临冬以凝练又朴实的笔触,书写其经历的动盪时代。1949年,国权分隔的界线,战事频仍,风声鹤唳,王临冬自中国流亡至越南,再由越南到台湾。 她回忆过去、描写生活,娓娓阐述颠沛流离的奔走经过,平淡的日子一夕转变,尽管面对未来有着剧烈的无助与惶恐,仍乐观地面对所遭逢的苦难。 王临冬内心的深刻感受,在字里行间留下了一个世代,为破裂的黯淡历史补上暖暖的光芒。 本书自〈孤城南阳弃守〉开始,到〈无限欣喜回台湾〉结束,共分五十三节。综观作者在流亡过程中,不仅对事物观察入微,异于常人,且国学根基深厚,文笔流畅,更能将水深火热亲受其害的艰辛过程写出来,使读者如亲临其境感同身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王临冬


  父亲是画家王新光,1949年前流亡至越南,又从越南来到台湾,并嫁给了一起流亡的同学、研究英国历史的专家刘岱,后来赴美国发展。流离失所,半生颠沛,终于尘埃落定,于新大陆度过安稳的生活。着有《岁月风华:忆旧.记游.话古今》。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前言(节录)

刘绮君


  多年之前,因父亲自德拉瓦大学退休,与母亲一起搬到新家,这本书的手稿因而跟着迁移,稿件几乎有一英吋厚,整叠稿子就这么被收藏在壁橱里。随着时间更迭,稿纸逐渐泛黄脆化。每张稿纸虽不像宣纸那样纤弱,但仍变得单薄易碎。幸运的是,二十世纪的八○年代中期,在一次重返台北的家庭旅行中,这将近十万字的一堆稿纸,经由影印装订成一本书。直到二○一三年,全书稿才交付给联经出版公司。

  当我们三个孩子长大并且变得更加独立之后,母亲开始写作。她长年对家人付出所有心血,经营一个家、烹饪美味的家常菜,缝制孩子们的许多衣服,并且开车载我们参加许多课后活动,终于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我们都还记得她坐在我们餐厅里那张大木桌旁。(如果没有那场暴雨淹没当地的列维茨家具仓库,妈妈无法以清仓价格买下这些物品,我们也就不会有这么漂亮的桌子,更不用说任何其他的好家具。这便足以证明即使家庭预算有限,她还是能够聪明维持这个家!)

  母亲撰写的散文投稿到《联合报》和《中央日报》副刊并第一次获得採用时,我仍然记得她很激动地看到自己的名字印在报纸上。之后,她投的每篇散文都被留用并且刊登。由于「真实」是母亲的写作风格,且能生动描述过往时光和生活中的人们,因而获得多方赞誉。

  我可以深刻体会到母亲的写作天赋,在二十世纪的八○年代,我曾将她的一篇散文〈别〉从中文翻成英文,以便让我的兄弟和家族可以读到她所经历的生涯。我年纪很小时就随着爸妈移民,离开台湾,在美国长大,我会说国语,但没学过中文读写。对于已是成人的我来说,学习语言既漫长且耗时,但努力付出后的奖励很棒—能够以母语了解我的母亲,无需依赖中间人的翻译,我感激能有一个窗口看见她的情感和记忆。身为一名文学学生,我非常欣赏她以作家身分所使用的写作技巧。

  直到最近,我才问母亲很久之前就应该问的问题:为什么她愿意坐着书写成千上万的字?我认为这书应是她的回忆录。但母亲纠正了我,她强调说自己并不打算写一本「自传」,会书写是为了记录所经历的过往,并记录了中国是她的家乡,还有国家的善良百姓。这些都是她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时代、社会和文化曾有过的记忆。母亲留给我们一个关于中国的时间胶囊,而那些人事物早已随风消逝。

  我珍视母亲以典型女性的语态,将那时代的混乱内战、流亡、分离和失落等等,透过文字赋予永恆的生命。我们过去不时听过那些人事物,他们的存在证实人类的精神能胜过逆境,以及为了生存下去而持有的意志。我曾问母亲,她自己逃离中国共产党将近五年,随后被拘留在当时法属殖民的越南难民营,为什么还能够继续前进?她的答案既敏捷又简单:未来的发展一定会比她原来的处境更好。双亲遭受苦难,终能让子女和孙儿们自由自在地活着,说明了机会遍布在生活周遭。

  我一直认为母亲的散文代表一个重要的声音:一个人以行动代表意见,与国民党一同前进,离开共产党统治的中国。我总是半开玩笑地说,她写的任何一本书,其书名应该是「长征,在另一个方向(Cross-Strait Relations)」。与她同个时代的难民里头,没有太多作家讲述人们逃离厄运,可他们没有福气能逃到台湾。相隔七十年,所谓的「两岸关系」变化极大,母亲的着作见证在何时、针对谁,并的确发生了些什么。

序(节录)

祝福的心声

徐荣璋、郭至卓


  时代变迁快速,作者的流亡往事,储藏至今,若依部分今人的看法,就变成了不被重视的过时废话。但若在与大陆尚未开放探亲交流前,就不一样了,阅读者虽不是自己亲历的逃亡潮,亦得深知流亡之苦。日前在大陆上,很多年轻人认为解放了,就解放了,哪还有一个学校、一些学生流亡到海外呢!因此引起了他们的重视。时转势移,两岸现在文化交流密切深入,情势已有所改变。《回首流亡路》所叙述之流亡故事,能让你了解当时烽火烟硝,能提高你的阅读趣味与喜爱。

  平实而言,这是一本很有价值的战争真实逃难故事书。盖书中所叙之苦难已逾人性承受痛苦之极限,命悬一线,沿途战死、病亡、失踪、失散、被中共遣返回乡者不计其数。从五千余人,到最后仅剩百余人,死伤不知所终之惨况不敢直视。但你可视它为一部历史小说,亦可视它为一部虚拟故事。总之,作者写得真实、动人、细腻,可看性非常高。故敢请读者细读,一来欣赏作者写的动人故事,二来可鑑别当年的人心向背。

  作者王临冬女士,系河南省南阳县人,父亲王新光,母亲李成秀,国立豫衡联合中学及台湾中兴大学毕业。其夫刘岱系研究西洋史着名史学家,为豫衡学长,台大毕业,第一届中山奖学金公费留学,并留美执教,曾回国任客座教授,执教台大、政大。夫妇育有二男一女。作者王女士除相夫教子,多以写作为主,其早期作品,散见当时的《中央》、《联合》、《中华》各报副刊。二○○一年集文为书,出版《岁月风华》一书,三百余页,十多万字,为一极优良之散文集。作者在《岁月风华》书中,曾就其简历往事这样写道:「从出生到成长,中国人是遭逢着一个很不平常的时代,我像是一叶扁舟,在这个波涛翻腾的洪流中飘摇。身经两次的战祸,我有着一个不寻常的经历,日本的轰炸和敌人的骚扰占去了大半个童年,胜利像昙花一现,很快又卷在内战的烽火里,故乡宛城成了国共拉锯战的战场,正当胜利复原后学校正上轨道,大家都做着两年后升大学的美梦,我们学校是城里的唯一私立女子中学,学生全都住校,设备好,师资好,管理严格,家乡女子读书还不是那么普遍,所以能在女中读书的,可说都是当时的天之骄子,多数人的未来目标和志愿,都是毕业后考河南大学。不幸的内战不仅破碎了我们的美梦,更把我们涌向了一条流亡的不归路,我们没有自主,亦步亦趋的随着国家的命运流转。」

  回忆七十一年前,国共内战炽烈,中原成为国共内战的主战场,自宛东会战后,徐蚌会战前,河南、安徽、江苏等地情势紧张,作者家园南阳一带情势更形险恶,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初,河南省南阳县驻守国军第十三绥竫区司令王凌云将军奉命撤退南调。南阳全城十四所公私立高、初中师生共五千余人亦奉令南迁,辞别了父母、亲人,每个学生揹着个小包包,随国军南下,开始走上逃难流亡之路。

图书试读

公姆山的一战
 
山间的早晨没有曙色,那缥缈着的流云,把空间更遮得灰蒙蒙的,队伍仍得继续的行进。连日来和土共的枪战,我们为了让军队掩謢着走,男女同学都分别插在队伍里,两位士兵中间插一个学生。这时大部分的同学揹着的东西都丢光了,但士兵弟兄们仍揹着他们那沉重的武器和弹药,虽多次和土共有小型的遭遇战,但陈振西团长带领的这个二四六团,不曾损失一兵一卒。官兵对我们这群学生更是护卫备至,跟随他们快一个月了,今晨大众虽仍疲惫不堪,但每人面孔上稍露喜色,特别是那位身体胖胖的冯副官,指挥着伙夫倾全力给大家做了一个早餐。欢愉的原因是,今天再走一天就到达越南的边界了,将不会再有枪战,而且假道越南,我们就可去台湾了。这消息使全体官兵精神为之一振,随着他们的振奋,我们每人那污垢的脸上也裂开一丝希望的笑容,顿觉也多了些力量和勇气。
 
要出发了,眼前横陈着的仍是大山,据说这是广西十万大山最后的一座山了,下去这座山那边就是越南,我们每人都排好在两位士兵的夹缝中,紧紧跟着他们走,越接近这个山脚,越觉得这座山的高大,它的横断面和群山连接,左右看不到边,往上看雾蒙蒙的,冲出云霄和天都连起来了。一月多来全是爬山困难的经验,面对着这座更高、更大的山,心底不无升起惧畏,但想想唯一的希望是在山的那一边,何况后退又是无路呢!特别是夹在这揹着重武器的弟兄们之间,再者那炊食的伙夫还挑着担子哩!被他们的激励,我们更应当振作努力。
 
这座山原始得没有任何小径,蔓草、小树、怪石,人人得做自己的开路英雄。登上了这座山脚,慢慢的我们看到除我们跟随的这个二四六团外,四面上山的也有另外的队伍,原来那是黄杰将军带领的第一兵团。有武装部队,有骡马驮着物资的联勤部队,有被掩护着的军眷,还有些难民。虽来自四方,但都是朝着一个方向前进。除部队的弟兄们外,妇孺、难民都显得些许狼狈,但父母揹负着爱儿和要保有自己随身所有的人,他们都似拚了命的在挣扎。接近一个人看到的都是流着汗、喘着气,只有努力而没有言语,奔向希望只有这样吧!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