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翻了翻那本《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真是个鬼才。开篇那段关于“是什么”的问题,就让我挠头了好久。他不是在探讨一个简单的“是什么”,而是直指我们作为“此在”的根本存在方式,那种焦虑、死亡的逼近,以及在时间性中寻求意义的挣扎。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感受。比如,关于“遗忘存在”的批判,我总是会联想到我们如今被各种信息洪流裹挟,真正去思考“我们为何在此”的机会似乎越来越少。海德格尔提出的“向死而生”的概念,初听之下有些沉重,但细细品味,却是要我们直面有限性,从而更深刻地把握生命本身的价值。他对于语言的运用也极具特色,很多词汇的解读都颠覆了我之前的理解,比如“操念”这个词,并非简单的担忧,而是一种更为本源性的、与世界共处的方式。他的写作风格,有时晦涩难懂,但一旦理顺了思路,那种洞见的力量就喷薄而出。这本书不仅仅是哲学理论的堆砌,更像是一场关于人自身存在意义的深刻对话,值得反复琢磨,每一次都会让你对“自己”有更深的认识。
评分最近又重新翻了翻休谟的《人性论》,不得不说,他的经验主义观点真是简单粗暴又直击人心。休谟就是那个站在你面前,一上来就问:“你凭什么这么说?”的家伙。他把一切知识都归结于“印象”和“观念”,并且认为因果关系并非客观存在,而是我们心理的一种习惯性联想。这一下就把很多我们深信不疑的“必然联系”给拆解了。比如,我总是觉得明天太阳一定会升起,因为我每天都看到它升起。但休谟会说,这只是因为你习惯了,并没有绝对的逻辑保证。这种怀疑论的态度,虽然听起来让人有点不安,但却迫使我去审视自己的信念到底有多少是基于事实,多少是基于惯性。他对于“自我”的看法也很有意思,认为我们找不到一个恒定的、不变的“我”,所谓的自我只是“一堆感觉的集合”。这让我开始反思,我们平时说的“我”到底是什么?是那个在不断变化的身体和思想吗?休谟的写作风格非常清晰流畅,虽然很多观点挑战常识,但他的论证过程却很容易理解。这本书让我对“理性”和“经验”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也学会了更加审慎地对待自己和他人的观点。
评分最近读了一本关于分析哲学的入门读法,不得不说,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真是个神奇的存在。不同于早期那种试图用逻辑去捕捉一切的“图画论”,后期的维特根斯坦转向了对语言游戏的关注,这种转变简直是哲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他不再纠结于寻找一个绝对的、统一的意义,而是强调语言的实际运用,以及我们在不同情境下如何使用词语。比如,他提出的“家族相似性”概念,完美地解释了为什么很多词语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义,却能被我们理解。这种“看”和“认识”的视角,让我想起了生活中很多模糊不清但又习以为常的概念,比如“美”、“快乐”,它们不像数学公式那样有精确的界限,却在我们交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维特根斯坦的写作方式也很有趣,充满了大量的例子和对话,仿佛在引导读者一步步自己去发现问题。他教会我,哲学不一定是要提出宏大的理论,有时更是一种对日常语言和思维方式的清理和审视。这种“哲学治疗”的方式,对于我这样常常被概念所困扰的人来说,简直是救星。
评分最近沉迷于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这本书简直是一座哲学迷宫,走进去就出不来,但每一次的迷失都伴随着惊喜。黑格尔那种螺旋上升的辩证法,我初读时简直抓不住头绪,感觉他一直在原地打转,但又好像在不停地前进。他对于“意识”的发展历程的梳理,从最简单的感官确定性,到知性,再到自我意识,每一步都充满了对先前阶段的否定和超越。特别是关于“主人与奴隶”的辩证法,简直是太精彩了!它不仅仅是讲经济上的压迫,更是揭示了在承认和被承认的过程中,自我意识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奴隶在劳动中如何获得了更深层次的自由。黑格尔的语言风格也非常有特点,充满了宏大的叙事和抽象的概念,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专注才能慢慢啃下来。但一旦你理解了他的逻辑,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无与伦比的。他让你看到,历史和意识的发展并非是线性的,而是充满了矛盾和斗争,而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一切向前。这本书,让我对“进步”和“真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前阵子刚看完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我真的要给这本书跪了。老康德这脑子是怎么长的?他提出的“先验范畴”和“感性直观”,简直是打开了认识论的一扇新大门。以前我总觉得,我们认识世界就是直接接受感官输入,然后大脑进行加工。但康德说,不对,我们的大脑本身就带有一些“先验”的结构,这些结构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没有它们,感官输入就只是一堆杂乱无章的信息。比如,“因果性”这个概念,康德认为它不是从经验中学习来的,而是我们大脑固有的思维方式。这让我一下子明白了为什么很多科学定律看起来如此普适,原来是我们认识世界的“软件”自带了这些“插件”。而且,他对“物自体”的论述,也让人思考良多。我们能认识到的,永远只是现象,而那个隐藏在现象背后的“真实”是什么,我们永远无法完全触及。这种对人类认识能力的界限的清晰划分,虽然有些遗憾,但却是一种清醒的自我认知。读这本书,感觉像是在给自己的大脑做一次深度体检,了解了它工作的原理,也认识到了它的局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