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精装)

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精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国近代思想史
  • 近代史
  • 思想史
  • 文化史
  • 中国历史
  • 哲学史
  • 知识分子
  • 历史
  • 精装本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王汎森新作《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包括两部分文章,一部分是与近代中国思想中「主义时代的来临」这个主题相关的文字,另外一部分则是阐明「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这个研究的方向与态度。

  后者主张思想史亦应探讨「思想的生活性」及「生活的思想性」,而因为本书中与「主义时代的来临」有关的几篇论文也刻意从广义的「思想与生活」这个主轴出发,略有别于从政治角度去处理「主义」的问题。

  作者王汎森教授并不主张将思想化约为生活,也不是在宣扬一种唯与生活发生关系的思想才有价值的想法,更不是认为重要的、具有原创性的思想不値得用心研究。但诚如克罗齐所说的:「思想作为行动才是积极的」、「思想既不是对实在的模仿也不是装实在的容器」,同时他也强调「思想不在生活之外,甚至就是生活职能」。那么如果想了解思想在历史发展中实际的样态,则不能忽略「思想的生活性」与「生活的思想性」的问题。所以,一方面是「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另一方面是「生活是思想的一种方式」。作者认为,「思想的生活性」、「生活的思想性」,以及这两者之间往复交织,宛如「风」般来回有趣。此处所谓的「生活」,包括的范围比较宽,包括有社会生活、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不包含《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精装)》的图书的详细简介。这份简介将围绕一部假想的、主题截然不同的历史著作展开。 --- 历史的深巷:中世纪晚期西欧行会制度的社会经济转型研究(1300-1550年) 导言:阴影与光芒的交汇点 本书聚焦于欧洲中世纪晚期(约1300年至1550年)这一剧烈动荡与转型时期。这是一个旧秩序逐渐瓦解、资本主义萌芽悄然生长的关键阶段。我们不再将目光局限于宏大的王朝战争或教会改革,而是深入到城市肌理的毛细血管——行会(Guilds)——的内部运作、演变及其对整个社会经济结构产生的深远影响。 传统史学常将行会描绘为保守、僵化的组织,是阻碍技术进步和市场自由化的“拦路虎”。然而,本书的论点恰恰相反:行会并非一成不变的静态实体,而是高度适应性强、具有复杂内部政治生态的社会经济机构。它们在应对瘟疫冲击、技术革新、以及新兴商人群体的挑战中,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与变异能力。 第一部分:行会生态的构建与日常秩序(1300-1400年) 本部分首先重建了中世纪晚期欧洲主要城市(以佛兰德斯、意大利北部和德意志地区为例)的行会基础结构。我们详细考察了不同类型行会的区别:劳动型行会(如织工、鞋匠)与商业型行会(如商人行会)在权力分配上的显著差异。 1. 规章的艺术与日常生活的规范: 行会规章不仅仅是关于生产质量的条例,更是对市民生活进行全面规制的工具。我们分析了关于学徒年限、工作时间、原材料采购的细致规定,揭示了行会如何通过控制“进入权”来维持成员的平均收入和生活水准。通过对布鲁日、佛罗伦萨和科隆的档案比对,本书论证了“好活”(Bon Travail)的概念如何成为行会内部等级划分和政治参与的基础。 2. 技术的双重角色: 技术的引入在行会内部引发了持续的张力。一方面,为了保护技艺的专有性,行会有意限制某些关键技术的传播。另一方面,面对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行会又必须接受渐进式的技术改良。我们考察了“半成品”(Demi-finished goods)在行会控制下的生产模式,以及它们如何绕过或重塑传统作坊流程的案例。 3. 城市政治的参与者: 行会并非孤立于城市权力结构之外。在许多城市共和国中,行会领袖直接进入市议会,对税收、公共工程和法律的制定拥有否决权。本书详述了“工人起义”(如1378年的佛罗伦萨Ciompi起义)如何短暂打破权力平衡,但同时也暴露了底层工人群体在缺乏成熟组织形式时,其诉求的局限性。 第二部分:危机、适应与内部重组(1400-1500年) 黑死病(1347-1351年)及其后的周期性瘟疫,对劳动力结构造成了毁灭性的冲击,这为行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同时也催生了深刻的内部重组。 1. 劳动力短缺与“身份”的扩张: 瘟疫导致熟练工人的稀缺,迫使一些行会放松了对学徒制度的严格控制,使得身份升级的速度加快。然而,这并非完全是工人的胜利。相反,一些拥有资本的师傅开始通过雇佣大量无组织工匠(journeymen)来规避行会规章的限制,形成了新的“资本家”雏形。我们称之为“行会内部的资本化倾向”。 2. 商业化与外部市场的压力: 随着远程贸易(如汉萨同盟的扩张和地中海航线的成熟),城市工匠越来越依赖于外部市场和大型批发商。这种压力迫使一些行会,尤其是纺织业行会,开始偏离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转向专业化和出口导向。这种专业化往往意味着降低质量控制的标准,以换取更大的产量。 3. 等级固化与“门槛的抬高”: 在危机缓解后,幸存的行会开始采取防御性策略,以保护其成员免受新进入者的竞争。最显著的表现是大幅提高成为师傅所需的“师傅作品”(Masterpiece)标准和费用,实际上将行会转变为一个半封闭的精英俱乐部。这种防御性固化是欧洲城市结构迈向社会阶层化的重要一步。 第三部分:行会的衰落、转型与遗产(1500-1550年) 进入文艺复兴晚期和宗教改革前夕,行会面临来自中央集权国家和新兴商业模式的双重挤压。 1. 王权对城市自主权的侵蚀: 随着民族国家的崛起,君主们对城市自治权的干预日益加强。他们倾向于支持能够带来更多税收的、不受传统行会束缚的大型工坊和特许公司。行会作为城市自治的传统代表,其政治影响力被系统性削弱。 2. 新兴的“厂房”模式: 在某些高需求行业(如冶金、火药制造),生产的规模和资本投入远远超出了传统行会的承受范围。新的集中式生产模式开始出现,这些模式依赖于非行会雇佣的、纯粹的工资劳动者,直接挑战了“作坊生产”这一行会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 3. 思想遗产与社会记忆: 尽管政治和经济影响力逐渐减弱,行会的社会和文化遗产却深深植根于市民文化之中。它们提供的养老金、互助网络和节日仪式,塑造了中世纪晚期市民的共同体意识。本书最后考察了宗教改革后,许多行会财产被世俗化或并入新的慈善机构,但其“共同体责任”的理念如何被后世的福利思想所继承。 结论:从秩序到市场 《历史的深巷》的核心论点在于,行会并非一个单一的、静止的实体,而是在长达两个半世纪的时间内,不断与技术、瘟疫、资本和国家权力进行动态博弈的“半市场、半社会”机构。它们的兴衰史,是对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如何在旧有结构中孕育出早期资本主义特征的独特透视。本书通过对细微经济档案的挖掘,旨在修正“行会就是停滞”的传统论断,揭示其在转型期复杂而矛盾的社会功能。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王汎森


  台湾大学历史系、历史研究所毕业,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2004年当选中研院院士,2005年获选英国皇家历史学会会士。现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员。着有《章太炎的思想》、《古史辨运动的兴起》、Fu Ssu-nien: A Life in Chinese History and Politics(《傅斯年: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晚明清初思想十论》、《权力的毛细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学术与心态》、《执拗的低音:一些历史思考方式的反思》等书。
 

图书目录


 
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兼论思想史的层次
从「新民」到「新人」──近代思想中的「自我」与「政治」
五四运动与生活世界的变化
「烦闷」的本质是什么──近代中国的私人领域与「主义」的崛起
「主义时代」的来临──中国近代思想史的一个关键发展
时间感、历史观、思想与社会──进化思想在近代中国
中国近代思想中的「未来」
如果把概念想像成一个结构──晚清以来的「复合性思维」
「儒家文化的不安定层」──对「地方的近代史」的若干思考
人的消失?!──兼论二十世纪史学中「非个人性历史力量」
附录  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若干思考
 

图书序言

序(节录)

  在进入正文前,我要先提几点可能的疑问:我是不是在为中国没有发展出抽象的哲学思维辩护?是不是倾向于将思想化约为生活?是不是在宣扬一种唯与生活发生关系的思想才有价值的想法?是不是认为重要的、具有原创性的思想家没有价值,不必用心研究?答案都是否定的。我个人高度重视为何中国没有发展出像希腊以来的那种抽象的思维。诚如克罗齐(Benedetto Croce, 1866-1952)所说的:「思想作为行动才是积极的,思想既不是对实在的模仿,也不是装实在的容器」,同时他也强调「思想不在生活之外,甚至就是生活职能」。那么如果想了解思想在历史发展中实际的样态,则不能忽略「思想的生活性」与「生活的思想性」的问题。所以,一方面是「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另一方面是「生活是思想的一种方式」。至于本书的标题之所以仅取前者(「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只是为求简洁方便而已。而不管哪一面,我所讨论的都只是对传统思想史视野的一种扩大,而不是对思想史工作的取代。

  将近二十年前,我在〈思想史与生活史的交界〉一文中,便提到对「思想的生活性」、「生活的思想性」,以及这两者之间往复交织,宛如「风」般来回往复的现象的兴趣。但当时的想像相对比较简单,后来在考虑这个问题时,「宇宙如网」的意象经常出现在我脑海中。此处所谓的「生活」,包括的范围比较宽,其中当然也包括社会生活、经济生活、政治生活。而我之所以特别强调「生活」这个面向,是因为即使是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我所侧重的也还是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的层面。

  一

  在近代中国史学中,「思想的生活性」与「生活的思想性」之所以被忽略,可能与西方「哲学」观念的传入有关。「哲学」高踞学问的宝座之后,人们有意无意之间认为,要经过几度从生活世界抽离之后的哲学,才是最高的真理。但如果我们想了解历史的发展,则仅注意历朝各代比较抽象的哲学,往往又未必能解释历史的真正变动。本书所关心的是「intellection」,是广义的思想活动,是一切「思」之事物,是思想如微血管般遍布整个社会的现象。它们最初可能是来自一些具有高度原创性、概念性的哲学思想,但是它们在日常生活世界中,像血液在微血管中流通,形成了非常复杂的现象。

  对于了解传统中国的历史而言,「思想的生活性」与「生活的思想性」,似乎是难以回避的面向。而且,在传统中的许多文本带有浓厚的生活性。儒家基本上是一种践履之学,譬如宋明理学的文本,如果不在相当程度上从践履的角度去把握,则必然会有所误失。一直到近代反传统运动之后,这个生活践履的层面才被刻意忽略。近人研究历史时,每每忽略传统思想的生活性,也忽略了一旦加入生活的面向,思想史的理路便要相应地扩充及复杂化。譬如说其中有性质及内容的不同,光谱浓淡、思想高低之差异,或者说有不同的思想史层次(layers of concept)的存在。不同层次之间既有所区分,也有各种复杂的影响或竞合关系。

  谈「intellection」时,绝不能抹杀大思想家的关键地位。试想,如果把孔子、孟子、朱熹(1130-1200)、王阳明(1472-1529)等人,乃至近代的胡适(1891-1962)与陈独秀(1879-1942)从思想史上抽掉,历史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如果将程朱或宋明理学诸大儒都抽掉了,整个东亚近八百年的历史又会是哪一种景色?历史上有许多具有重大影响力的通俗文本或意识形态,往往是从具原创性的思想层层转手而来的。譬如格林(T. H. Green, 1836-1882)的伦理学思想形塑了19世纪英国公务员的基本意识形态;又如熊彼得(Joseph Alois Schumpeter, 1883-1950)说过的,许多财政部长脑海中的东西,其实是从他读过的经济学教科书转手而来的。所以在讨论思想史时应该留意它有一个纵深,需要了解并处理思想在社会中周流的实况,免得误将某种「思想的存在」自然而然地当作「历史的现实」。

  二

  多年来我都这样认为。第一,每一段历史都不是单线的,其中都有各种力量同时在竞合着,但并不表示当时没有主旋律及次旋律之分,也不是没有大论述与小论述之分。第二,我们应该从历史中看出层次的分别。层次的分别当然不是像切蛋糕那样整齐,各层次之间的分别与界域往往模煳难定,但是层次之分别多少是存在的,而且层次之别有时出现在相同人身上。譬如清代考证学最盛时,从事考证的人可能一方面作反宋儒的考证工作,但是在参加科举考试时所攻习的仍是四书朱註。

  层次之别有时出现在不同人群中。譬如在清代考证学当令之时,有一层官员、学者、地方读书人是以生活化的理学作为其持身的标准,如唐鑑(1778-1861)《清学案小识》中所列举的大量案例,或如清末民初沈子培(曾植,1850-1922)所观察到的,即使在考证学盛行的时代,「干嘉以来朝贵负时望者,其衣钵有二途。上者正身洁己,操行清峻,以彭南畇《儒门法语》为宗;其次则谦抑清俭,与时消息,不蹈危机,以张文端《聪训斋语》为法。百余年来汉官所称贤士大夫之风气在是矣。」

  对不同思想史层次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澄清一种误会,误以为思想史中所陈述过的即自然而然周流于一般人民脑海中,忽略了其中可能存在的断裂(conceptual lags)。譬如说会误以为清代中期以后,戴震(1724-1777)、阮元(1764-1849)、凌廷堪(1757-1809)的新人性论已经是人们思想的公分母;或误以为明清以来,既然有崇商的思想家,那么广大士大夫世界应当是已经採取了一种重商的观点;或误以为太虚法师(1890-1947)于民初提出「人生佛教」之后,当时广大佛教信徒已经接受了这个概念,而忘了这是要等到几十年之后,经印顺(1906-2005)、证严等人提倡「人间佛教」之后,才得以下及广大的群众、并产生有力的行动。如果不分层次进行观察,则往往会误以为思想家所鼓吹的,自然会被各个层次的人所接受,或误以为浮在咖啡上浅浅的一层奶油,早已经渗透到整杯咖啡中。

  在「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或「生活是思想的一种方式」这个大前提下,首先要考虑的是生活与思想/知识交织的现象。首先,关心「文本」的「生活性」这个问题,有好几个方面,譬如古代有不少文本,本来就应该从「思想与生活」这个角度去领略。如果忽略了这一层,除了可能误失它的意义,而且不能鲜活生动地理解文本及文本后面的活生生的意志与活动之外,也失去了揣摩、模拟它们的意义,失去了转化自己心智与行动的机会。我个人所发表过的〈经学是生活的一种方式〉则是另外一种例子,它显示在「使用」、「诠释」等场合中,思想与生活交织的现象。我在这一篇文章中提到,抄《春秋繁露.祈雨篇》以祈雨,评论《春秋》以寓自己的出处进退等都是。又如明清学术转型,一般多只将注意力集中在考证学的崛起,很少注意到回向经典、回向古代,在现实政治、人生态度及其他若干方面带来的深刻改变。譬如它带出一批新的政治语言、带出一种新的想像政治的架构。在之前的一个阶段可能是处于边缘的,或陌生甚至不存在的语言及思考政治的架构,在此时来到历史舞台中央,成为形塑舆论,合理化或排斥某种政治生活的态度。而这些影响,其实与考证学这种新学术的兴起至少是一样重要的。

  历代「经书」每每有其生活性,讨论经书往往也同时在指涉现实。近代学者洪廷彦在〈经学史与历代政治〉中讨论何休(129-182)的《公羊解诂》。洪氏说该书的论点每每针对东汉末年社会政治的突出问题而发,如中央受宦官控制,如少数民族(羌族)的侵略。何休引用《公羊传》的说法,认为应该要「先正京师」,即针对处理宦官专权的问题而发;何氏又说「乃正诸夏」,即是把首都以外的地方安定下来;最后是「乃正夷狄」,即是解决少数民族的问题。足见《公羊解诂》这一部书,既是东汉的,也是跨越时空的;既是生活的,也同时是一部经典注释之书。每一次「用经」都是对自己生命的一次新塑造,而每一次的「用」,也都是对经书的性质与内容的新发展,也直接或间接参与建构「传统」。所以,关于「用经」或「用史」的研究,是不可或缺的。

  这个讨论还可以延伸到另一个面向:「历史的」与「思想的」是否必然处于互相排斥的状态?我认为答案应该是否定的。事实上,从生活情境中所孕育出来的思想、哲学,也可能产生跨越时代的影响。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唐末五代以来的政治、社会、思想、人心有关,宋代大儒不满唐末五代以来的乱局,并试着对此乱局提出解方,而宋明理学即带有这个解方的某些药性,然而这并不影响那一套思想后来成为跨越时空的思想资源。故一时的,也可能成为永远的,而事实上所有永远的,最开始也与一时的历史与生活情境不能完全分开。举例说,我们如果细看朱熹的生平的资料,看朱氏成书或酝酿思想的过程,就可以印证前述的观点。

  三

  本书中所收的文字多与近代思想史有关,包括〈从新民到新人──近代思想中的「自我」与「政治」〉、〈「烦闷」的本质是什么──近代中国的私人领域与「主义」的崛起〉、〈五四运动与生活世界的变化〉、〈中国近代思想中的「未来」〉,这些文章所牵涉到的主题往往可以用许多不同的角度加以处理,但是收在这里的几篇文章往往倾向从存在的境遇、心灵气质及心识感觉的层面入手。譬如本书中与「主义」有关的几篇文章,「主义」当然是政治问题,但是在政治之外,它也与生活中实存的境遇、心识的感受密切相关。

  如前所述,由于这几篇文章多触及近代中国的心灵危机与革命,所以我要在这里略作一些申说。因为忽略了思想与生活面向的关系,所以我们对近代中国的心灵危机与革命也没有足够的把握。心灵革命当然与思想的变动密切相关,但两者不总是同一回事。此处的「心灵」是指一些实存感受、生命意义、精神世界,甚至是一些尚不能称之为思想的,佛家称之为「心识」的东西。从晚清儒学解体开始,中国社会/思想产生了心灵(或精神)革命/危机。一方面是革命,同时是危机,是无所适从;是解体也是创造、启蒙也可能同时有困扰,这些现象往往同时发生,有时候甚至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

  我们一向把对心灵世界的探索交给思想史,但是思想史对这个不太抽象、不太概念化的实存层面,也就是「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的部分,往往过于忽略。这个心灵的、实存的世界不只是对个人生命有意义,它与整个时代的历程与抉择,甚至与现实的政治都有分不开的关系。我们也可以说,政治的世界从来都不只是政治的,它还牵涉到许多个人的、心灵的、实存的、情感的、人生观的层面。这里我要引用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介绍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 1842-1910)学说的话:「知识里面还有愿望、意志,影响于他的『信仰的意志』」,而愿望、意志、信仰,都是包括政治在内的各种现实活动不可忽视的部分。所以当我们想更深入了解近代的巨变时,不能不对这个领域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譬如,想了解清代政治意识形态时,我们不能不深入了解理学与名教纲常、忠孝节义结合之后,究竟产生了什么样的心灵或思想状态。但我们很难在理学思想的研究中找到这方面的评估。有关这些大思想家的研究,大多在分析他们「理」、「气」、「心」、「性」、「诚」、「仁」等方面的概念。

  在探索五四之后的思想与日常生活世界时,我们便发现存在感受、生命气质、人生态度、人生观等方面的问题的重要性。〈五四运动与生活世界的变化〉一文即是探讨五四新文化运动如何如毛细管般地影响人们的生活世界。〈从「新民」到「新人」〉则是讨论个人的人生观及内心结构,以及内心动力与态度之变化,如何与思想上的追求相互作用。〈「烦闷」的本质是什么〉是在探讨生命存在的感受、心灵的烦闷不安,如何成为时代思潮的「转辙点」。这三篇文章最后却都隐约指向一个关键的历史发展:「主义时代」的来临。

  不管人们是否喜欢,主义式的政治与思想对过去8、90年的历史影响最大,「主义时代」的来临最重要的背景当然是为国家、为政治找出路,或是年轻人为了生活「找出路」。但「主义时代」的来临不只是一个政治运动,同时也是思想史上的重大变化。如果只从政治来谈主义,或是从拥护或谴责某种主义来谈论它,以至于忽略了从思想史及生命存在感受、心灵困惑、生命意义的追求或生活史等角度去研究它,都将有所缺憾。

  本书中〈「烦闷」的本质是什么〉一文试着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个时代集体的存在感受可能与政治有关?也就是为什么心灵的、思想的与生命存在方面的问题会影响到政治思想的抉择?它牵涉到生活与思想之间可能存在着介面与介面互相转接的关系,在〈「烦闷」的本质是什么〉中讨论透过「转喻」或「转辙点」,「生活史」与「思想史」或其他的介面套接在一起。每个时代的人都在体验着他们的体验,而如何体验他们的体验,便产生了介面衔接的可能。

  在这篇文章中,我提到「转喻」的观念,即「意识到什么是什么」(conscious of something being something)。譬如意识到现实生活挫折的本质是什么、意识到烦闷的本质是什么。在极度无助的时代,或在新思想活跃的时代,「意识到什么是什么」的「转喻」式行为可能变得比较活跃,而且更容易受到时代思潮的影响,进而倾向于把体验到「什么」是「什么」的第二个「什么」用新思潮给填满。烦闷、生活挫折、日常小事的不如意可能被联系到一套更具理论性、更有延展性的思想系统,形成介面与介面的转接。透过「转喻」,使得生活的可以连接上思想的、主义的,因而一切存在的困境与烦闷便与政治主义有了连接,而且与现实行动形成最密切的关系。在这个格局下,日常生活的感受都直接或间接、近期或长远地联系到一个清晰的蓝图,使得人们内心的意义感得到一种满足。讨论「主义」何以吸引人时,政治的层面当然是首要的,但我认为心灵的、存在的感受的层面也不可忽视,它们最后都归到政治,像纤维丛一般缠绕在一起,故「主义」的崛起与近代中国心灵世界的革命与失落、启蒙与困扰等有不可忽略的关系。

  更具体地说,我是在讨论近代思想中的「自我」与「政治」。近代主义式政治的兴起,是一件非常关键性的大事。但是政治行动的主体是一个一个的个人,是我、是人生观、是生命意义、是生涯规画等,这是一个包括心灵、情绪、感觉、内在自我等等非常广泛的世界(人的存在是什么?人的心灵是一堆杂草?)。国民党在「主义」与「人生」方面的论述非常少,国民党的刊物中也不断提到青年的「苦闷」,但是认为青年之所以苦闷是因为信错了共产主义,或没有坚定信仰所致。在三民主义阵营方面,比较像是国民党为了适应「主义」的时代,而勉力撑持出一套体系来。国民党不像共产党,有一个完整的思想系统扩充到各个层面。〈中国近代思想中的「未来」〉一文讨论的是近代一种强大的「未来性文化」,还有这个强大的「未来性文化」对历史解释与历史写作的巨大影响,以及它对现代政治、文化所产生的超乎吾人所能想像的作用。

  人的思想像风中飘逸的火焰,它很容易熄灭,或被各种思想或信仰的怒潮席卷而去,这个情形在下层生活世界尤其明显。故本书中的另一条线索是如何了解下层生活世界的思想状态,如〈儒家文化的不安定层〉。再来是〈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这篇文章除了是对思想与生活交光互影的各种面相的陈述之外,还讲到「我在故我思」,即生活世界在思想的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我在文中特别强调了「转喻」这一个观念。人的大脑是一个最重要的「转喻器」,在某些特定的时代条件下,「转喻」活动变得异常活跃,人们更灵敏地意识到「什么是什么」,在这种时候,生活中的挫折或生命中的烦闷,每每会「转喻」成对形形色色的思想体系的迎拒或发展出新的诠释。譬如前面提到的〈「烦闷」的本质是什么〉一文,我想用这篇文章来说明人如何「意识到什么是什么」,而将「生活」转喻为「思想」,或将「思想」转喻为「生活」。透过「转喻」,「思想」与「生活」形成有机连结,不再截然二分。

  本书的另一篇文章是偏于思想史方法论的反思:〈如果把概念想像成一个结构〉,乃是以思想「结构体」来思考晚清以来的一种思想复合性现象,而在无限多样复合式的结构体之上有各种支配的理路,譬如愈来愈强的民族主义。

  最后,在强调「思想」与「生活」时,不能不反省历史写作中「人的消失」的问题,故本书以〈人的消失?!〉一文作为总结。撰写这一篇文章有一个最重要的机缘。我注意到,近百年史学思潮中有一条若隐若现的主线,便是否定「人」在历史中的地位。而且近代历史学太过倾向于从人的日常生活世界中抽离出来,太受过度抽象的、哲学化的思潮左右。没有了「人」的历史,也使得历史这一门学问日渐远离了它原初的任务。
 

图书试读

古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兼论思想史的层次

过去我曾多次使用「思想史与生活史的交界」这个标题。但是近来我觉得以「交界」为题,仍将「思想史」与「生活史」想像得太区隔,是「一而二」,但我脑海中所构思的其实是一种「二而一」的现象。所谓「二而一」的意思是它既是思想的,同时也是生活的。譬如说在传统中国,经学、思想与日常生活常常是融合无间的,只能以「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来描述。

在进入这个主题之前,我要先说明,本文并不是要刻意忽略历史上的大思想家,或刻意将思想化约为生活。我必须强调,如果我们把历史上的思想家,如孔子、朱子等人从思想史上抽掉,东亚历史将会变得非常难以想像。但是如果从历史实际发展的角度出发,在谈思想史的问题的时候,除了注意山峰与山峰之间的风景,还应注意从河谷一直到山峰间的立体图景。「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这个提法,便是想对这个立体的思想图景进行比较深入了解的一条进路。它希望了解思想在广大社会中如微血管中血液周流之情形,因而也提醒我们注意不能随便将思想视为实际。

史家认为思想史着作是依据新创性原则所写成的,与微血管遍布的部分脱节,以至于对历史的实际发展变得不可解。因为忽略了上述的层面,连带有许多通俗的思想文本、思想流传方式与渠道、思想下渗之层次等被忽略了。结合前述,可以导出一种思想史的层次观,即可以大略区分几种不同层次的思想展现。再者,由「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推导出的另一个问题是「我思故我在」的层面。

在「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这个主题下,应该讨论的问题非常多,本文只选择以下七个方面的问题,它们分别是:一、思想的生活性,生活的思想性;二、「思想的存在」与「历史的事实」;三、「降一格」的文本;四、思想史的层次;五、扩散、下渗及意义的再生产;六、百姓的心识与「儒家文化的不安定层」;七、「我在故我思」的现象。

一、    思想的生活性,生活的思想性

用户评价

评分

《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精装)》这本书,光是书名就足够引人遐想。我一直对中国近代史的复杂性深感着迷,尤其是思想领域,那是一个各种新旧观念激烈交织、深刻变革的时代。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对近代思想史的理解,都停留在宏大的理论框架和著名学者的思想体系上,对于这些思想是如何真正进入社会肌体,如何影响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如何成为他们认知世界、处理问题的“方式”,却往往缺乏具体的描绘。这本书的标题,恰恰点出了我一直以来对思想史研究的关注点——“生活的一种方式”。我非常好奇,书中会如何展现,例如,当“民族主义”的思潮在近代中国兴起时,它如何体现在普通民众的爱国行为中,如何影响了他们的消费习惯,甚至是如何改变了他们对家族传承和个人前途的考量?又或者,当“启蒙”的理念开始传播,它是否在悄无声息中改变了人们对权威的看法,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甚至是对人生意义的追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通过鲜活的史料和细致的分析,将那些抽象的哲学和政治思想,转化为生动的社会实践和个体经验,让我们看到,思想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生根发芽,并最终塑造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而“再思考”的字眼,则预示着作者将以一种批判性的、探索性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和解读这段历史,这让我对书中可能带来的全新见解充满期待。

评分

《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精装)》这本书,光是看封面和书名,就有一种想要深入探究的冲动。我一直对中国近代史充满敬畏,尤其是在思想领域,那是一个剧烈变革、风云际会的时代。然而,很多时候,我们接触到的思想史,似乎总是围绕着那些著名的学者、深刻的理论展开,对于这些思想是如何真正落地,如何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并最终影响到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往往一带而过,缺乏细致的描绘。这本书的标题,“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恰恰击中了我的痛点,它似乎在说,思想不仅仅是书斋里的学问,更是人们安身立命、融入社会的具体实践。我非常渴望在这本书中看到,那些宏大的哲学观念、政治理想,是如何转化为人们日常的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甚至是衣食住行中的细微改变。比如说,当“民权”的概念在中国传播开来,它是否会改变人们在家庭内部的辈分观念?当“科学”的思潮涌入,它又如何改变了人们对传统习俗、宗教信仰的态度?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丰富的史实细节,展现出思想与生活的真实互动,让我们看到,那些抽象的概念如何在鲜活的时代场景中生根发芽,并最终塑造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而“再思考”的字眼,更是让我对书中可能带来的新颖视角和深入分析充满了期待,它暗示着作者不会满足于人云亦云,而是会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结论。

评分

《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精装)》这本书,单从书名就足以引起我的高度兴趣。我一直认为,思想史的真正价值在于它如何与现实生活产生连接,如何塑造个体的认知和行为模式。很多时候,我们接触到的近代思想史,更多的是关于宏大的理论体系、激烈的思想论战,以及一些杰出的思想家及其著作。然而,对于这些思想是如何在广袤的社会土壤中生根发芽,如何被不同阶层的人们所理解、吸收,甚至是在日常生活中以何种方式得以实践,我一直觉得存在着研究的空白。这本书的标题,“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恰恰点出了我一直以来对思想史研究的期待。我非常想知道,例如,当“爱国”的观念在近代中国被不断强调和重塑时,它如何体现在普通民众对家国命运的关注,如何影响了他们的消费选择,甚至是如何改变了他们的家庭教育方式?又或者,当“个人主义”的思潮开始涌现,它是否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着传统的家族伦理,是否影响了青年一代对婚姻和职业的规划?我期待这本书能通过大量生动的史实案例,展现思想与生活之间那种深刻而微妙的互动关系,让我们看到,那些看似抽象的哲学和政治理念,最终都落脚在人们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之中,成为塑造一个时代生活面貌的内在驱动力。而“再思考”的字眼,则暗示着作者将以一种批判性的眼光,对既有的历史叙事进行重新审视和解读,这让我对其可能带来的新颖见解充满期待。

评分

当我拿到《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精装)》这本书时,首先被其厚度所震撼,这无疑预示着内容上的丰富和深刻。我一直认为,历史的魅力不仅在于记录宏大的事件,更在于它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普通人的生活,而思想史恰恰是连接这两者的重要桥梁。我们常常听到各种关于“救亡图存”的口号,关于“东西方文明的冲突与融合”,这些宏大的叙事虽然重要,但总觉得离我们现实的生活有些遥远。这本书的标题,尤其是“生活的一种方式”这个点,立刻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它似乎暗示着,那些看似高深的理论和主义,最终都会落脚到个体身上,成为影响其日常选择、行为习惯乃至精神世界的原动力。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如何将抽象的哲学思潮、政治理念与具体的社会生活场景相结合的?例如,当“民主”、“科学”等概念在中国大地上落地生根时,它们是如何被不同的社会阶层所理解、接受或抵制的?它们是否改变了家庭结构,改变了教育方式,甚至改变了人们对于时间、空间、人际关系的认知?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生动的案例,让我们看到思想的种子是如何在生活的土壤里生根发芽,开出形态各异的花朵。而“再思考”这个词,更让我觉得这本书不是简单的知识复述,而是带有鲜明的学术立场和探索精神,它可能会挑战我们固有的认知,带领我们穿越历史的迷雾,看到更真实、更 nuanced 的近代中国思想图景。我期待它能给我带来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

评分

拿到《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精装)》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它沉甸甸的质感和精致的装帧,这本身就传递出一种对知识的尊重和对内容的重视。我一直觉得,所谓“思想史”,如果仅仅停留在对学者、理论、著作的介绍上,未免有些枯燥和抽象。真正吸引我的,是思想如何渗透到普通人的生活肌理之中,如何改变人们的生存方式、价值判断,甚至日常的细枝末节。这本书的标题“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恰恰点出了我一直以来对于思想史的期待——它应该是一部关于“人”的历史,关于人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如何思考、如何行动、如何生活的历史。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如何将那些宏大的思想运动,比如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所涌现出的各种思潮,与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建立起联系的?当“个性解放”、“女权主义”等观念出现时,它们是如何影响到家庭内部的关系,女性的社会角色,甚至婚姻的选择?当“科学救国”的理念深入人心时,它又如何改变了教育的内容,科研的模式,乃至人们对生老病死的态度?我希望这本书能通过具体的历史细节,展现出思想与生活之间那种动态的、相互作用的关系,让我们看到,思想不仅仅是少数精英的专利,更是弥漫在社会空气中,影响着每一个普通人的力量。而“再思考”的定位,则意味着作者并非仅仅重述既有的观点,而是带着一种审视和批判的眼光,去重新解读和发掘那些可能被忽视或误读的历史信息,这让我对书中可能带来的新见解充满了期待。

评分

我拿到《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精装)》这本书时,被它厚重而典雅的装帧深深吸引。我长期以来都对中国近代思想的演变轨迹非常着迷,总觉得那个时期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变的关键节点,无数的思想潮流在此激荡碰撞,重塑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然而,很多时候,我们所了解到的思想史,似乎更偏向于理论的梳理和人物的评介,对于这些思潮是如何真正渗透到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如何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乃至微观的生存体验,却往往描绘得不够具体和深入。这本书的标题,特别是“生活的一种方式”这个提法,正是我一直以来所期待的视角。我迫切想知道,例如,当“女权主义”的思想开始在中国萌芽,它是否在悄然改变着女性的教育选择,她们在家庭中的地位,甚至是她们对自我价值的认知?当“科学理性”的观念被广泛提倡时,它又如何影响了人们对传统习俗的看法,对医疗保健的实践,以及对自然规律的理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丰富的史实细节和生动的案例分析,来展现思想与生活之间那种复杂而深刻的互动关系,让我们看到,那些抽象的思辨是如何在具体的时代背景下,成为人们安身立命、认识世界、改造生活的具体实践。而“再思考”这个词,更让我看到了作者挑战传统、深度挖掘的学术勇气,我非常期待它能为我带来全新的认识和启发。

评分

这本《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精装)》确实让我大开眼界,一翻开就被它厚重的分量和精美的装帧所吸引。然而,吸引我的不仅仅是形式,更是内容所展现出的那种磅礴的气势和深刻的洞察力。我一直对中国近代的思想变迁有着浓厚的兴趣,总觉得那是一个充满碰撞、挣扎与重塑的时代,无数的思潮如同潮水般涌来,又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荡。但很多时候,我们接触到的历史叙述,往往侧重于事件的发生和人物的功过,对于思想本身是如何在社会肌体中流淌、渗透、转化,并最终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理解得并不够深入。这本书似乎正是要填补这一块空白,它没有把思想史仅仅当做一系列的学术讨论或者理论的堆砌,而是将其置于广阔的生活背景之下,去探究那些抽象的概念是如何在具体的时代语境中生根发芽,又如何形塑了个体的生存状态、价值观念乃至行为模式。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那种“思想即生活”的动态过程,那种思想不是悬浮在空中,而是沉淀在人们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中的感觉。想象一下,一个在维新变法时期受新思想影响的士大夫,他的日常起居、言谈举止、对家族命运的考量,是否会因此而与往昔截然不同?又比如,当西方科学思想的种子被播撒,它如何在民间悄悄地改变着人们对鬼神、对疾病、对自然的态度?这些都是我迫切想要在这本书中寻找到答案的。而且,书中“再思考”的定位,也预示着它不会满足于简单的梳理和概括,而是会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结论,去发掘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细微之处。这是一种勇气的体现,也是一种学术上的追求,我非常欣赏。

评分

我怀着极大的兴趣翻开了《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精装)》。这本书的装帧精致,分量十足,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内容定然十分扎实。我一直对中国近代思想史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常常觉得,许多相关的论述都集中在宏观的理论体系和人物传记上,而对于思想是如何在日常生活层面产生影响,如何转化为一种具体的“生活方式”,却鲜有深入的探讨。这本书的标题,尤其是“生活的一种方式”这个提法,让我眼前一亮。它似乎预示着,作者将目光聚焦于那些看似微小却至关重要的变化,例如,当西方自由主义思想传入,它是否改变了人们对于个人权利的认知,进而影响了家庭内部的亲子关系,或者青年男女的恋爱婚姻观念?当科学精神开始普及,它又如何在民间影响了人们对疾病的看法,对公共卫生的认识,甚至对自然灾害的解释?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具体的案例和鲜活的叙事,去理解那些抽象的思潮是如何在社会肌体中流淌,并最终体现在人们的言谈举止、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之中的。而“再思考”的定位,则暗示着作者并非简单地重复既有的学术成果,而是试图带来一种新的解读视角,挑战传统的认知,挖掘那些可能被忽略的深层联系,这让我对书中所能揭示的新的历史图景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评分

当我翻开《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精装)》这本书时,就被其沉甸甸的质感和精美的装帧所吸引,这往往预示着其内容的丰富与深刻。我一直对中国近代的思想变迁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常觉得,现有的许多研究过于偏重理论的梳理和精英思想的介绍,对于思想如何真正融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如何成为他们感知和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却描绘得不够生动和具体。这本书的标题,“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恰恰击中了我的兴趣点。我非常渴望在这本书中看到,那些涌现出的新思想、新观念,是如何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落地生根,又是如何体现在人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教育方式、乃至对时间、空间的认知中的。例如,当“自由”的思想开始传播,它是否影响了家庭内部的代际关系,改变了人们对婚姻自主的追求?当“科学”的精神被提倡,它又如何改变了人们对疾病的看法,对传统习俗的态度,甚至对自然现象的解释?我希望这本书能够通过丰富的史实细节和鲜活的叙事,展现出思想与生活之间那种深刻而动态的互动关系,让我们看到,思想不仅仅是少数精英的产物,更是弥漫在社会空气中,影响着每一个人的无形力量。而“再思考”的定位,则意味着作者将以一种批判性的、具有洞察力的眼光,去重新审视和解读这段历史,这让我对书中可能带来的新见解和深入分析充满了好奇与期待。

评分

当我看到《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精装)》这本书时,我立刻被它传递出的厚重感和学术深度所吸引。一直以来,我对中国近代思想史都抱有极大的热情,但常常觉得,现有的研究过于侧重于宏大的理论框架和精英人物的学术贡献,而忽略了思想是如何真正渗透到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并成为他们感知世界、处理问题的一种“方式”。这本书的标题,尤其是“生活的一种方式”这一核心概念,正是我一直以来所寻求的视角。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生动地展现,例如,当“民主”和“科学”的口号响彻神州大地,它们是如何在普通家庭中被解读,如何影响了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方式,如何改变了人们对教育的认知,又如何促使了新的社会习俗的诞生。又或者,当“启蒙”的思想开始传播,它是否改变了人们对个人命运的看法,是否让他们开始反思传统的等级观念,是否促使了新式职业的出现以及对工作价值的重新评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详实的史料和鲜活的叙事,将那些抽象的哲学思辨与具体的社会实践紧密连接起来,让我们看到,思想不仅仅是少数人的思想,更是弥漫在时代的空气中,影响着每一个人生活方式的强大力量。而“再思考”的定位,则让我对书中可能带来的批判性审视和颠覆性见解充满期待,我相信它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全新的认识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窗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