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方法性基础之意象逻辑:史作柽的八十岁后哲学笔记

哲学方法性基础之意象逻辑:史作柽的八十岁后哲学笔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哲学
  • 逻辑学
  • 方法学
  • 意象
  • 史作柽
  • 哲学史
  • 思维
  • 学术
  • 著作
  • 老年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睽违已久,史作柽新撰之学术理论创作!
  他,左手画画写诗,右手哲论逻辑,
  以穷理溯源为器,穿梭于世界文化史,反覆辩证且还真。


  「意象逻辑」是中国象形文字之图形表达中之精确化之方法论。
  由于它的基础是图形表达,所以它完全不同于拼音文字之线性逻辑推演,反之,象形文字图形表达之精确之方法在于「结构」。──史作柽

  本书是史作柽先生近年在民间讲堂的授课笔记,文中兼论中国、印度、希腊神话,以及中国哲学里「天」与「三划」观念系统出现后之交织思考,以数学式与逻辑交相探讨论述,不变的法则仍是「形式递增,存在递减」。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史作柽


  着名哲学思想家。1934年生,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毕业。

  擅长以全史观的视野从哲学、心理学、艺术等层面思考现实的人生信仰、生命现象、文化理念等诸多与人的存在相关的课题,并兼及诗歌创作和绘画。

  曾任教于台湾大学、文化大学,并在各地巡回演讲,现以举办长期讲座为主,深受各方好评。着作等身,影响深广。

图书目录


哲学方法性基础之意象逻辑(一)
哲学方法性基础之意象逻辑(二)
哲学方法性基础之意象逻辑(三)
 

图书序言



  人类文明自纪元前四、五千年至于今日,于此漫长的时间中,曾形成了两大代表性之文字系统:一属拼音,一属象形。或我们也可以以喜马拉雅山为界,其西多属拼音,其东则以象形为主。不过,不论拼音或象形,其根源无不来自于新石器末陶器时代之图形或图画文字,约在纪元前3,500年顷。其所以从同一性大之图形基础上发展,而为全然异质之文字,大凡都在于其所使用之方法性的规范上了。如去图形而合声音与抽象符号所形成之拼音文字,其方法性之规范则多在文法与logic之应用,反之,若以保留了图形,或更以图形为主所形成之象形文字,其方法性之规范则完全不同于拼音文字。一则它以图形为主,加以形声、会意、指示等形式上造字,以形成其文字之系统性的广泛应用外,而它之所以也会形成至于今日,仍可与拼音文字强势文明相抗衡之结果,在于其文字发展过程中,由高度天才型之知识者所形成的,全异于拼音文字方法性之线性logic的非线性之图形logic,于此我们可以称之为「意象逻辑」。

  其中最值得人注意的是,远古之中国人或知识分子之所以会形成中国所独有的象形文字,那就等于说,他们不肯放弃图形文字,或其中所必具有之纪元前3,000年前原始文明中图形性之意义与精神。果真如此,那么中国古文明就会停留在纪元前3,000年前,而不再往前更进,甚至一若澳洲或非洲之许多原始部落,直到十九世纪中仍保持在纪元前四、五千年前之文明状态。反之,若中国之象形文字,一方面保留其图形性质,另一方面却又像其他进步的文明般,一直向更形精确之表达前进,以达到比原始的图形思考之文明,更形进步而合理化的程度,亦必有和拼音文字相对等之方法或logic之要求或成功的表现。

  关于这种情形,象形文字之所以到今日仍可与拼音文字相抗衡,其成果大凡都在于象形文字向精确之合理化过程中,所形成之两大做为中国哲学之中心题旨或基础上了。此即:

  「天」之观念之形成,
  「三划」之做为图形表达之合理性之结构。

  如果我们没有弄清楚这两件事之来龙去脉,或其所必具有的,以后来的文字所可解释的意义,我们就很难真切地了解,后来做为我以儒家为主轴之两重要着作之真正来源与意义。而此二书即:

  《易经》、《尚书》。

  「天」与「三划」之出现,不论在中国或世界文明,都可以说是一件人类文明之大事。因为其中说明了中华文化之象形文字大异于拼音文字,于其自图形进步到合理化文字之过程所必有之,全异于拼音文字之方法与逻辑。

  换言之,当拼音文明自原始之图画文字,为求合理与精确化而走向拼音文字,并使拼音文字以其二元化的方法结构,而形成为一线性之思考逻辑的时候,我国古文明由于时代性合理精确之要求,亦必自图画文字进步而成为一具有符号系统性之象形文字系统。但其中所含有之合理与精确之方法或逻辑,显然它採取了和拼音文字完全不同的方向与内容。

  总之,意象逻辑是中国象形文字之图形表达中之精确化之方法论。由于它的基础是图形表达,所以它完全不同于拼音文字之线性逻辑推演,反之,象形文字图形表达之精确之方法在于「结构」。我想这种情形,形式上来说,很像拼音文字之数学中所呈现之几何与代数(或算数)之两大系统。

  但至十七世纪笛卡儿时,却以一座标体系将几何与算术统合为一,而形成数字中更具统合性之精确之空间表达系统。

  由此我们也可以试想看,若拼音文字属线性逻辑系统,而象形却属图形或意象式之逻辑,那么我们是否也可以寻找一种座标体系,将此二者统合而为一,而形成整个人类世界之更具统合性之广大而精确的表达世界?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特别是“哲学方法性基础”与“意象逻辑”的并置,引起了我极大的阅读兴趣。在我看来,哲学的方法论是理解和构建哲学体系的关键,而“意象逻辑”则暗示了一种不同于传统形式逻辑的、可能更具创造性和直观性的方法。我猜测,史作柽先生可能在探索如何将人类普遍存在的想象力、直观感受等“意象”层面的认知,转化为一种系统化的、能够支持哲学论证的逻辑框架。而“八十岁后哲学笔记”这个标签,更是为这本书增添了独特的价值。一位在人生旅途中积淀了八十载智慧的学者,其思考必然更加成熟、老练,也可能更加回归哲学的本源。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哲学视野,帮助读者理解哲学思维是如何在“意象”的土壤中孕育、生长,并最终构建出坚实的“方法性基础”。我希望它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更有效地进行哲学思考的指导,甚至是一些突破现有哲学范式的创新性见解。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其书名中“意象逻辑”的强烈好奇。在接触到的哲学著作中,大多侧重于概念分析、论证构建,或者历史梳理。而“意象逻辑”听起来,似乎更侧重于一种感性与理性的融合,一种通过具象化的思维方式来把握抽象哲学概念的路径。我设想,这是否是一种将文学、艺术中的意象转化为哲学论证的工具?或者,它本身就构成了一种新的哲学分析方法?史作柽先生年届八十,在如此高龄依然投入到这样富有探索性的哲学研究中,本身就令人钦佩。这必然意味着他经历了漫长的人生沉淀,对世界有了更为深邃的理解。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不落俗套的哲学洞见,帮助我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以一种更加生动、更加贴近直觉的方式来理解哲学。或许,这是一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抽象的哲学理念建立联系的桥梁,一种能够让哲学变得更加“可感”、“可触”的方法。我希望这本书能启发我,在面对复杂哲学问题时,能够运用“意象”这个强大的思维工具,找到新的突破口。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哲学思辨的张力——“哲学方法性基础之意象逻辑”。光是这几个词就足以勾起我对哲学探索的兴趣。我一直觉得,哲学并非是枯燥抽象的理论堆砌,而是与我们生活世界的深刻关联。而“意象逻辑”这个词,更是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它似乎暗示着一种超越传统形式逻辑的、更具生命力和直观性的思维方式,能够将那些难以言说的、朦胧的哲学直觉转化为一种可供把握的结构。而“史作柽”这个名字,虽不熟悉,但“八十岁后哲学笔记”的标签,却让我肃然起敬。一位年届耋耄的智者,在生命的暮年,依然笔耕不辍,将他一生积累的智慧和对世界的洞察,凝练成文字,这本身就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我好奇,在如此漫长的人生阅历之后,他对哲学核心问题的理解会有怎样独特的视角?他的思考是否会更加深刻、更加透彻?是否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细微之处?这本书,在我眼中,不仅仅是一本哲学读物,更像是一份来自生命深处的馈赠,一种关于智慧和生命意义的探索之旅的邀请。我期待着,在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史作柽先生那超越年龄的、依然燃烧的哲学火焰,以及他所构建的、独具特色的“意象逻辑”世界。

评分

“哲学方法性基础之意象逻辑”——这个书名,光是念出来,就带着一种古老而又新颖的意味。我一直认为,哲学之所以迷人,在于它试图触及我们存在的最深层的问题,而方法恰恰是通往这些问题的桥梁。但传统哲学方法,有时会显得过于僵化和抽象,让人望而却步。“意象逻辑”这个词,则像一道闪电,瞬间点亮了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它似乎暗示着一种更加灵动、更具生命力的哲学思维方式,一种能够借助我们对世界的直观感知和想象力来理解和构建哲学体系的可能。而“史作柽的八十岁后哲学笔记”则为这一切赋予了厚重的底蕴。一位经历过风雨、沉淀了岁月智慧的老者,在生命晚年依然不懈地探索哲学,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具感染力的精神。我好奇,在这样的年纪,他对哲学的理解会是怎样一番景象?他的“意象逻辑”又会呈现出怎样的独特风貌?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进入一个不同寻常的哲学世界,在那里,抽象的哲理不再遥不可及,而是通过生动鲜活的意象,触及我内心最柔软也最深邃的地方。

评分

我被这本书的书名所深深吸引——“哲学方法性基础之意象逻辑:史作柽的八十岁后哲学笔记”。“意象逻辑”这个概念,对我来说是全新的,它立即激发了我探索未知领域的兴趣。我猜测,这可能是一种尝试将人类普遍存在的直观感受、情感体验以及具象化的思维方式,转化为一种严谨的哲学分析工具。在许多哲学探讨中,我们常常被要求进行抽象的论证,但这往往会让我们忽略生活中那些更加鲜活、更具感染力的元素。而“意象逻辑”,似乎能够弥合这种断裂,让哲学思考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经验。而“史作柽的八十岁后哲学笔记”这个副标题,则为这本书增添了一种无可比拟的厚重感和生命力。一位智者在耄耋之年,依然保持着对哲学孜孜不倦的追求,这本身就是一种精神的典范。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我能看到一种超越年龄的洞察力,一种将漫长人生阅历凝聚而成的哲学智慧,以及一种以“意象”为基础的、独具匠心的哲学分析方法。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与一位智者进行深度对话的机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