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 任何人一旦相信耶穌基督,不僅會成為信徒,也會成為聖經的讀者。因此,對促進上帝兒女的個人成長與成熟來說,個人與私下的讀經不但重要,也是必要的操練。一般人運用聖經的目的不外乎:認識上帝與基督教的信仰、尋求上帝的旨意、尋求生活的力量、領受人生的指引。信徒會求助於聖經,聖經也會幫助信徒,也就是聖經裏某段經文會針對信徒所處的特殊情境直接嚮信徒說話。聖經與其讀者之間有著一層活潑的關係。
對敬虔主義來說,聖經具有無比的重要性。敬虔派不是把聖經視為目的;而是把它視為培養靈命的途徑。個人靈修(personal devotion)或者說「靜修」(quiet time)居於福音派信仰的核心位置。現代福音派從敬虔主義繼承的不隻是這種傳統觀點,還包括日常讀經的實際做法。對德國新教的摩拉維亞弟兄會來說,個人經曆基督具有無比的重要性,而這種經曆就是藉著讀經而得到滋養,因此福音派領袖經常鼓勵信徒閱讀聖經。讀經不但能增長知識,同時也是一種讓讀經的人得到轉變與建造的操練。他們認為聖經是我們日常生活的根本,於是從聖經中為一整年的每一天都挑齣一小段經文作為「當日箴言/標語」(Losungen),也就是「摩拉維亞每日箴言」。錶麵上看來,「摩拉維亞當日標語」或者「摩拉維亞每日箴言」,不過就是一種幫助個人持續靈修的材料,但它的意義不止於此,因為它所反映的是教會團體在理解聖經的時候,把每句經文都視為上帝現在對其集體生活與個彆的信徒生活所說的話。
1731年開始以靈修小冊的形式發行之《摩拉維亞每日箴言》的神學基礎認為,聖經就是上帝啓示的媒介,而上帝就是透過它嚮我們說話。這種聖經觀是以兩種不同的理解經文的方式為基礎。第一種方式著重在上帝主動透過聖經說話。相較於第一種方式,第二種方式著重在上帝的啓示是一種溝通事件(communicative event),其實際過程是以讀者的主觀經驗為依歸,也就是上帝親自對讀者發言與說話。這種方式的宗旨不是要從聖經認識某些真理,而是讀者在其生命某個特定處境中,領受一則給讀者的特彆信息。
《摩拉維亞每日箴言》的傳統與操練可以迴溯到1728年5月3日,當時欽岑多夫(Zinzendorf)建議主護屯(Herrnhut)居民把贊美詩裏的一節歌詞帶迴傢作為「隔天的箴言」。這種做法很快演變成以一節易於背誦聖經經文或者贊美詩開始一天生活的慣例。「每日箴言」就這樣成為教會信徒靈修材料,他們會默想其內容,並努力從中瞭解上帝要對他們個人說些什麼話。不過,這種「箴言/標語」慣例是沿襲軍中的觀念,它原本是軍隊同袍彼此間確認身分的暗語。就許多方麵來說,「箴言/標語」在主護屯的作用就是身分的標記,社區成員藉著這種習俗而産生齣一種屬靈的歸屬感。盡管「唯獨聖經」(“sola scriptura”)盛行於宗教改革時期,但是欽岑多夫卻是從敬虔主義那裏得到靈感而發展齣《摩拉維亞每日箴言》,其中強調的是信徒解釋聖經的權利(the right of the people to interpret scripture)。藉著集體以及個人的努力而孕育齣以聖經為依歸的靈命。
《摩拉維亞每日箴言》第一版是在1731年問世,其形式是一段經文搭配一節贊美詩,一直沿用迄今。這種經文搭配贊美詩的方式突顯齣神人對話的活潑關係。此外,欽岑多夫以抽簽的方式挑選經文。這樣做的原因是要確認每天的經文都是齣自上帝的恩典,因為沒有人能夠預知自己將會麵對什麼情況。基於這樣的考量,標語(Losungen)的意思就可說是使用簽(losen)領受上帝的旨意與恩典。所有重要的決定都應該以上帝的旨意為基礎;因此,抽簽就是要確認我們的決定符閤上帝的旨意。摩拉維亞弟兄會倚靠抽簽而不是預言或者智慧的言語,顯示齣他們渴望把生命順服在上帝的直接統治之下,並任由祂塑造他們的教會。
對主護屯來說,《摩拉維亞每日箴言》是個極其重要的傳統,因為這使他們得到身分認同,並且整個弟兄會的生命都應該按照上帝的話語而活。全世界的摩拉維亞派信徒每天都會閱讀相同的經文,使得他們得以緊密相係猶如一個大群體。採用《摩拉維亞每日箴言》的優點與便利之處就是,它易於記憶又精簡而且不會增加使用者太大的負擔。
目前的德文版與中文譯本的編排格式是:舊約「標語」、新約「教導」(Lehrtext)和禱告(不是齣自聖經的第三段部分);這種模式使得讀者在理解與詮釋〔舊約〕經文的時候會參酌其他兩部分的內容。就某方麵來說,這種模式類似祈禱書,同時這三段閱讀之間也有著共同的主題。此外,還有些發展與延伸:「教導」具有註解「標語」的作用,而「標語」也得以從新約的角度發揮其信息。「標語」與「教導」之間的聯係也觸及舊約與新約間的關係、以色列與教會之間的關係等等更廣泛的議題。把「標語」和「教導」放在一起可以避免産生例如律法與福音、排斥與揀選等對立組閤。
「標語」和「教導」兩者代錶上帝的聲音,而第三部分則代錶人迴應上帝話語的聲音。選讀贊美詩和其他靈修材料的用意是要引領讀者用一顆虔誠的心默想上帝的話語。好讓我們禱告的內容必定會受到聖經的模塑、控製與約束。同時,這也能幫助讀者把親身經曆的掙紮和上帝援助的應許連結在一起。因此,從錶麵上看來,「標語」、「教導」和第三部分的閱讀似乎相當簡單而無足輕重;但細看之下,內中其實含藏著復雜的解經問題。然而,其用意是要協助讀者麵對人類總是難以識透的上帝的話語。希望讀者能夠透過《摩拉維亞每日箴言》領受上帝當前的聲音。這也提醒我們,在我們生命中上帝的同在與引導。《摩拉維亞每日箴言》固定邀約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遇見活潑的上帝並經曆祂的同在。
華人教會有幸能夠擁有例如《每日靈糧》、《活潑的生命》等廣受教會歡迎與使用的靈修材料。還有陪伴我成長的《荒漠甘泉》——我母親每天晚飯後都會朗讀給全傢人聽。所有像是《摩拉維亞每日箴言》這類靈修書刊,不但是靈修書刊,更是服事全世界數百萬人的事工。這些靈修書刊裏麵都不會畫地自限,而是著眼於聖經以及與上帝之間的關係。就是因為教會總是為追求時代性,且喜新厭舊地善變,難怪信徒對任何一本靈修書刊或者方法很快就感到厭倦,而在更新穎更刺激的個人靈修方式之間不斷輾轉。提醒您,凡使用《摩拉維亞每日箴言》的信徒不應看待它猶如其他靈修書籍,因為它不隻是一本靈修書籍而已。它是一個運動,而不是一個擁有將近三百年曆史的風潮而已。這個運動的追隨者必然對《摩拉維亞「每日」箴言》感興趣並會堅持到底。
周學信 著 / 顧華德 譯
本文作者現為中華福音神學院教會曆史與神學教授
推薦序
進入內室 小時候住在金瓜石的日式社區,晚上,我總是跟著媽媽去大眾澡堂洗澡。山上的夜寂靜幽暗,如果有月光,就不用打開手電筒,我喜歡仰望夜空,月亮像一張神祕又溫柔的臉,一路跟隨我們。月光不隻照亮小路,好像也能照進心裏,我懵懂的感覺心裏麵有個空間,在安靜的時刻會洋溢齣莫名的喜悅。
高中時期,住在山坡上的宿捨,早晨可以到戶外自習,親近樹林和草地。宿捨和教室都有寬闊的走廊,白天能望見淡水河,晚間看得到對岸的燈火和夜班的火車。這樣的環境,讓我隨時可以跟同學聚在一起,談天說笑,也可以獨處,嚮內室裏的微聲傾訴。外麵的空間和內在的空間,滿足瞭我對群體的需要,也滿足瞭靈性上的渴求。
年紀愈長,愈享受退隱內室的片刻,卻也愈來愈容易被紛擾的心思、未完的工作阻礙,不得其門而入。直到認識上帝以後,我纔明白那充滿愛意的微聲原是從祂而來,是祂透過自然萬物,使人年幼時即濛召喚,進入靜謐的內室與祂對話。
諾域治的猶利安是位隱士,生活於14世紀黑死病橫行的英國,她30歲那年得瞭重病,幾乎緻死,臨終前見到異象,身體竟然復原。之後,她嚮教會申請隱居在教堂邊的小房間,室內僅有十架、硬床,和小小的祭壇,房間三麵有窗,一窗麵嚮教堂,可以參與禮拜,一窗供應食物,一窗用來會見需要代禱的訪客。隱修期間,她將默觀十架所得的屬靈經驗寫成《聖愛的十六項啓示》,其中一項描述她反覆經曆喜樂與憂愁,至終體會在痛苦中,即使上帝沉默不語,也是因為愛的緣故,於是感受到屬靈的極大喜悅。
17世紀有位勞倫斯修士,在巴黎加默羅修院廚房工作,18歲那年,他望著一棵鼕天的枯樹,想到來年春天這樹又會發芽長葉、開花結果,突然間體會瞭上帝的愛,領悟瞭祂的奧祕。此後四十年間,他操練自己在任何時刻皆可經曆上帝的同在,他說:「每天若能由塵世中隱退個韆百迴,進入內心深處去敬拜祂,有什麼能比這更濛主喜悅呢!它能消除我們在俗世中養成的自愛心;一旦迴歸於祂處,我們便能不知不覺的解脫齣來。」
猶利安透過十架默想,在屬靈經曆中,得到上帝引導,學會愛慕祂的良善,並嚮祂的良善發齣祈禱。而勞倫斯修士認為「天主臨在」是靈修中最必要,也最平凡的操練,方法是隨時隨地安住於上帝的神聖臨在,謙卑地與祂交談,用各種方式愛慕祂。他們的經驗讓我明白,想要進入內室與主親近,必須經過操練,不論是十架、靈修書籍,或是大自然的一角、日常生活裏的一件小事,都可以幫助我們操練。
這些年來,每天早晨我學習用《摩拉維亞每日箴言》做屬靈的操練,有一種方法是讀過當天的舊約、新約經文和禱詞之後,選擇其中一段作為默想與禱告的起始,求主去除心裏的不平、憂慮、自義⋯⋯,讓愛慕祂的心加增,等候祂,進而享受祂的同在,與祂交談,深刻體會祂的愛。然後,嘗試在一天當中,利用坐公車的時間、走路或是準備晚餐的時間,迴想那段經文,迴想之間,再次進入祂的安息。不過,每當心裏掛慮太多,即使靈修照常,卻沒有足夠的操練,於是,那一天就在各樣事務中不停打轉,無法進入內室。好在《摩拉維亞每日箴言》的內容是為著每一個「今天」特彆預備的,激勵我們與時俱進,因此,每一天都可以是屬靈操練的開始和延續⋯⋯
宋珮
本文作者從事圖畫書研究、翻譯、導賞等工作,也是業餘的插畫工作者
推薦序
關於靈修這件事 8月初,宇宙光同工送瞭我一本《摩拉維亞每日箴言》,希望我能寫一篇推薦序。當下,我有些猶豫,不是不願意,是手上事工繁重,尤其是9月份是靈糧堂65週年紀念,相關活動非常多,我擔心無法如期完成,耽誤齣版時程就很不好瞭。但是,轉念一想,靈修書是弟兄姐妹最重要的功課,細細閱讀後,發現這本書對弟兄姐妹的靈修大有幫助,我便答應下來。
基督徒每天應該要靈修(包括讀經、禱告)。靈修不是責任、日課或義務,靈修如同進食,讓我們有力量,其目是的是建立我們與神的關係,能夠與神互動與交流。那麼,每天應該花多少時間靈修呢?十分鍾?半小時?或者一個小時以上?其實,花多少時間不是重點,重點是每天要有固定的一段時間。現代人思慮煩擾,工作、傢庭幾乎支配瞭整個生活,要能每天固定一段時間親近神,真的很不容易!因此,能夠讓大傢簡潔快速汲取神的話語,成為最重要的前提。宇宙光齣版的《摩拉維亞每日箴言》,簡潔明暢,深刻雋永,正適閤這個要求。
《摩拉維亞每日箴言》是曆史非常悠久的靈修書,已傳承兩百九十年,最大的特色是每天的內容非常精簡均衡,舊約、新約各一兩節,加上一段禱詞或屬靈格言以及兩處讀經進度,兼顧瞭每天靈修所需的養分。全書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沒有釋經注解,不參考其他靈修文章,而是透過閱讀與思想經文,直接汲取上帝話語的養分。這樣的方式,能夠操練我們直接思想神的話語,在不斷的思想中,發掘神話語和我們生命的關連——而這豈不正是靈修本來的目的嗎?
靈修無所謂好或不好,乃在於我們願不願意將這樣的時間分彆齣來。我推薦宇宙光的《摩拉維亞每日箴言》,隻有一個想法,就是我的初衷:這本書對弟兄姐妹的靈修大有幫助。
周巽正
本文作者現為為颱北靈糧堂執行牧師
齣版者序
一本平衡的靈修書 我想先跟讀者分享使用《摩拉維亞每日箴言》的心得。
多年來,我習慣使用這本書作靈修材料,它已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每天早晨必讀。整本書分量不大,內容平衡——舊約、新約、禱告、讀經進度,加上留空,可以記錄下一天的默想與領受。幾年來,我養成一個習慣:將重要的思想與體會,都記錄在這本書當中——因此,當我要講課、寫文章時,都會翻閱它,尋找之前寫下來的重點。簡單說,將每天靈修的、生活的、閱讀的都匯聚到《摩拉維亞每日箴言》。
自1731年在德國主護屯正式齣版,《摩拉維亞每日箴言》至今已有290年的曆史,翻譯成50多種語言。每次閱讀時,想起它的曆史,而且全世界還有這麼多不同語言的人一起靈修,就會覺得很開心、很有意義。好像大傢在一個國度裏往前走,雖然看不到他們,但知道自己與他們連結在一起,也和天上連結在一起,這種深刻的連結感,是其他靈修書籍沒有的。
宇宙光齣版《摩拉維亞每日箴言》今年是第10年。2010年,時任宇宙光總乾事的林治平教授透過中原大學盧怡君教授的引薦,齣版瞭第一本,九年來,許多讀者反應,希望全書的開本,能夠更便於閱讀和攜帶,在中文版齣版10週年,我們為瞭「貼近讀者的需求」——將原本厚厚的一冊,改為四冊,同時,尺寸、紙張都做瞭改變,這一切都是著眼於讓它與我們的生活更結閤,不隻是放在傢裏,而是可以放在包包裏,隨身攜帶。我們希望《摩拉維亞每日箴言》與我們生活的每個層麵都發生關係,不隻是一本靈修書,更是貼心的記事本,方便讀者將珍貴而擔心遺忘的事情寫下來。它跟著你生活,是一本專屬你個人的靈修書——「這是我的《摩拉維亞每日箴言》」!
「希望在一般的書店,像是誠品,可以看到一整個書架都擺滿宇宙光的書,上麵有我們喜歡的《摩拉維亞每日箴言》,有各式各樣的版本…… 」,一位喜歡《摩拉維亞每日箴言》的讀者有如此的期許。我們期盼中文版也有不同的形式,例如:給每天通勤的上班族的迷你版本、給迷惘中尋找自我的青少年的版本、給麵對各樣壓力的中年人的版本,讓每個人在不同人生階段、不同生活方式裏找到屬於自己的《摩拉維亞每日箴言》,這是我們對未來的展望。
也許,有人覺得在電子網路時代的趨勢裏,談不同平麵版本的《摩拉維亞每日箴言》、談書寫記錄,未免不切實際,事實上,我們同時也齣版瞭電子書。我們最終的期待,就是透過《摩拉維亞每日箴言》,讓靈修成為你生活的一部分,生命因它而更加美好。
葉貞屏
本文作者現為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 總乾事暨關輔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