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像一棵树栽在溪水旁 任何人一旦相信耶稣基督,不仅会成为信徒,也会成为圣经的读者。因此,对促进上帝儿女的个人成长与成熟来说,个人与私下的读经不但重要,也是必要的操练。一般人运用圣经的目的不外乎:认识上帝与基督教的信仰、寻求上帝的旨意、寻求生活的力量、领受人生的指引。信徒会求助于圣经,圣经也会帮助信徒,也就是圣经里某段经文会针对信徒所处的特殊情境直接向信徒说话。圣经与其读者之间有着一层活泼的关系。
对敬虔主义来说,圣经具有无比的重要性。敬虔派不是把圣经视为目的;而是把它视为培养灵命的途径。个人灵修(personal devotion)或者说「静修」(quiet time)居于福音派信仰的核心位置。现代福音派从敬虔主义继承的不只是这种传统观点,还包括日常读经的实际做法。对德国新教的摩拉维亚弟兄会来说,个人经历基督具有无比的重要性,而这种经历就是借着读经而得到滋养,因此福音派领袖经常鼓励信徒阅读圣经。读经不但能增长知识,同时也是一种让读经的人得到转变与建造的操练。他们认为圣经是我们日常生活的根本,于是从圣经中为一整年的每一天都挑出一小段经文作为「当日箴言/标语」(Losungen),也就是「摩拉维亚每日箴言」。表面上看来,「摩拉维亚当日标语」或者「摩拉维亚每日箴言」,不过就是一种帮助个人持续灵修的材料,但它的意义不止于此,因为它所反映的是教会团体在理解圣经的时候,把每句经文都视为上帝现在对其集体生活与个别的信徒生活所说的话。
1731年开始以灵修小册的形式发行之《摩拉维亚每日箴言》的神学基础认为,圣经就是上帝启示的媒介,而上帝就是透过它向我们说话。这种圣经观是以两种不同的理解经文的方式为基础。第一种方式着重在上帝主动透过圣经说话。相较于第一种方式,第二种方式着重在上帝的启示是一种沟通事件(communicative event),其实际过程是以读者的主观经验为依归,也就是上帝亲自对读者发言与说话。这种方式的宗旨不是要从圣经认识某些真理,而是读者在其生命某个特定处境中,领受一则给读者的特别信息。
《摩拉维亚每日箴言》的传统与操练可以回溯到1728年5月3日,当时钦岑多夫(Zinzendorf)建议主护屯(Herrnhut)居民把赞美诗里的一节歌词带回家作为「隔天的箴言」。这种做法很快演变成以一节易于背诵圣经经文或者赞美诗开始一天生活的惯例。「每日箴言」就这样成为教会信徒灵修材料,他们会默想其内容,并努力从中了解上帝要对他们个人说些什么话。不过,这种「箴言/标语」惯例是沿袭军中的观念,它原本是军队同袍彼此间确认身分的暗语。就许多方面来说,「箴言/标语」在主护屯的作用就是身分的标记,社区成员借着这种习俗而产生出一种属灵的归属感。尽管「唯独圣经」(“sola scriptura”)盛行于宗教改革时期,但是钦岑多夫却是从敬虔主义那里得到灵感而发展出《摩拉维亚每日箴言》,其中强调的是信徒解释圣经的权利(the right of the people to interpret scripture)。借着集体以及个人的努力而孕育出以圣经为依归的灵命。
《摩拉维亚每日箴言》第一版是在1731年问世,其形式是一段经文搭配一节赞美诗,一直沿用迄今。这种经文搭配赞美诗的方式突显出神人对话的活泼关系。此外,钦岑多夫以抽签的方式挑选经文。这样做的原因是要确认每天的经文都是出自上帝的恩典,因为没有人能够预知自己将会面对什么情况。基于这样的考量,标语(Losungen)的意思就可说是使用签(losen)领受上帝的旨意与恩典。所有重要的决定都应该以上帝的旨意为基础;因此,抽签就是要确认我们的决定符合上帝的旨意。摩拉维亚弟兄会倚靠抽签而不是预言或者智慧的言语,显示出他们渴望把生命顺服在上帝的直接统治之下,并任由祂塑造他们的教会。
对主护屯来说,《摩拉维亚每日箴言》是个极其重要的传统,因为这使他们得到身分认同,并且整个弟兄会的生命都应该按照上帝的话语而活。全世界的摩拉维亚派信徒每天都会阅读相同的经文,使得他们得以紧密相系犹如一个大群体。採用《摩拉维亚每日箴言》的优点与便利之处就是,它易于记忆又精简而且不会增加使用者太大的负担。
目前的德文版与中文译本的编排格式是:旧约「标语」、新约「教导」(Lehrtext)和祷告(不是出自圣经的第三段部分);这种模式使得读者在理解与诠释〔旧约〕经文的时候会参酌其他两部分的内容。就某方面来说,这种模式类似祈祷书,同时这三段阅读之间也有着共同的主题。此外,还有些发展与延伸:「教导」具有註解「标语」的作用,而「标语」也得以从新约的角度发挥其信息。「标语」与「教导」之间的联系也触及旧约与新约间的关系、以色列与教会之间的关系等等更广泛的议题。把「标语」和「教导」放在一起可以避免产生例如律法与福音、排斥与拣选等对立组合。
「标语」和「教导」两者代表上帝的声音,而第三部分则代表人回应上帝话语的声音。选读赞美诗和其他灵修材料的用意是要引领读者用一颗虔诚的心默想上帝的话语。好让我们祷告的内容必定会受到圣经的模塑、控制与约束。同时,这也能帮助读者把亲身经历的挣扎和上帝援助的应许连结在一起。因此,从表面上看来,「标语」、「教导」和第三部分的阅读似乎相当简单而无足轻重;但细看之下,内中其实含藏着复杂的解经问题。然而,其用意是要协助读者面对人类总是难以识透的上帝的话语。希望读者能够透过《摩拉维亚每日箴言》领受上帝当前的声音。这也提醒我们,在我们生命中上帝的同在与引导。《摩拉维亚每日箴言》固定邀约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见活泼的上帝并经历祂的同在。
华人教会有幸能够拥有例如《每日灵粮》、《活泼的生命》等广受教会欢迎与使用的灵修材料。还有陪伴我成长的《荒漠甘泉》——我母亲每天晚饭后都会朗读给全家人听。所有像是《摩拉维亚每日箴言》这类灵修书刊,不但是灵修书刊,更是服事全世界数百万人的事工。这些灵修书刊里面都不会画地自限,而是着眼于圣经以及与上帝之间的关系。就是因为教会总是为追求时代性,且喜新厌旧地善变,难怪信徒对任何一本灵修书刊或者方法很快就感到厌倦,而在更新颖更刺激的个人灵修方式之间不断辗转。提醒您,凡使用《摩拉维亚每日箴言》的信徒不应看待它犹如其他灵修书籍,因为它不只是一本灵修书籍而已。它是一个运动,而不是一个拥有将近三百年历史的风潮而已。这个运动的追随者必然对《摩拉维亚「每日」箴言》感兴趣并会坚持到底。
周学信 着 / 顾华德 译
本文作者现为中华福音神学院教会历史与神学教授
推荐序
进入内室 小时候住在金瓜石的日式社区,晚上,我总是跟着妈妈去大众澡堂洗澡。山上的夜寂静幽暗,如果有月光,就不用打开手电筒,我喜欢仰望夜空,月亮像一张神祕又温柔的脸,一路跟随我们。月光不只照亮小路,好像也能照进心里,我懵懂的感觉心里面有个空间,在安静的时刻会洋溢出莫名的喜悦。
高中时期,住在山坡上的宿舍,早晨可以到户外自习,亲近树林和草地。宿舍和教室都有宽阔的走廊,白天能望见淡水河,晚间看得到对岸的灯火和夜班的火车。这样的环境,让我随时可以跟同学聚在一起,谈天说笑,也可以独处,向内室里的微声倾诉。外面的空间和内在的空间,满足了我对群体的需要,也满足了灵性上的渴求。
年纪愈长,愈享受退隐内室的片刻,却也愈来愈容易被纷扰的心思、未完的工作阻碍,不得其门而入。直到认识上帝以后,我才明白那充满爱意的微声原是从祂而来,是祂透过自然万物,使人年幼时即蒙召唤,进入静谧的内室与祂对话。
诺域治的犹利安是位隐士,生活于14世纪黑死病横行的英国,她30岁那年得了重病,几乎致死,临终前见到异象,身体竟然复原。之后,她向教会申请隐居在教堂边的小房间,室内仅有十架、硬床,和小小的祭坛,房间三面有窗,一窗面向教堂,可以参与礼拜,一窗供应食物,一窗用来会见需要代祷的访客。隐修期间,她将默观十架所得的属灵经验写成《圣爱的十六项启示》,其中一项描述她反覆经历喜乐与忧愁,至终体会在痛苦中,即使上帝沉默不语,也是因为爱的缘故,于是感受到属灵的极大喜悦。
17世纪有位劳伦斯修士,在巴黎加默罗修院厨房工作,18岁那年,他望着一棵冬天的枯树,想到来年春天这树又会发芽长叶、开花结果,突然间体会了上帝的爱,领悟了祂的奥祕。此后四十年间,他操练自己在任何时刻皆可经历上帝的同在,他说:「每天若能由尘世中隐退个千百回,进入内心深处去敬拜祂,有什么能比这更蒙主喜悦呢!它能消除我们在俗世中养成的自爱心;一旦回归于祂处,我们便能不知不觉的解脱出来。」
犹利安透过十架默想,在属灵经历中,得到上帝引导,学会爱慕祂的良善,并向祂的良善发出祈祷。而劳伦斯修士认为「天主临在」是灵修中最必要,也最平凡的操练,方法是随时随地安住于上帝的神圣临在,谦卑地与祂交谈,用各种方式爱慕祂。他们的经验让我明白,想要进入内室与主亲近,必须经过操练,不论是十架、灵修书籍,或是大自然的一角、日常生活里的一件小事,都可以帮助我们操练。
这些年来,每天早晨我学习用《摩拉维亚每日箴言》做属灵的操练,有一种方法是读过当天的旧约、新约经文和祷词之后,选择其中一段作为默想与祷告的起始,求主去除心里的不平、忧虑、自义⋯⋯,让爱慕祂的心加增,等候祂,进而享受祂的同在,与祂交谈,深刻体会祂的爱。然后,尝试在一天当中,利用坐公车的时间、走路或是准备晚餐的时间,回想那段经文,回想之间,再次进入祂的安息。不过,每当心里挂虑太多,即使灵修照常,却没有足够的操练,于是,那一天就在各样事务中不停打转,无法进入内室。好在《摩拉维亚每日箴言》的内容是为着每一个「今天」特别预备的,激励我们与时俱进,因此,每一天都可以是属灵操练的开始和延续⋯⋯
宋珮
本文作者从事图画书研究、翻译、导赏等工作,也是业余的插画工作者
推荐序
关于灵修这件事 8月初,宇宙光同工送了我一本《摩拉维亚每日箴言》,希望我能写一篇推荐序。当下,我有些犹豫,不是不愿意,是手上事工繁重,尤其是9月份是灵粮堂65週年纪念,相关活动非常多,我担心无法如期完成,耽误出版时程就很不好了。但是,转念一想,灵修书是弟兄姐妹最重要的功课,细细阅读后,发现这本书对弟兄姐妹的灵修大有帮助,我便答应下来。
基督徒每天应该要灵修(包括读经、祷告)。灵修不是责任、日课或义务,灵修如同进食,让我们有力量,其目是的是建立我们与神的关系,能够与神互动与交流。那么,每天应该花多少时间灵修呢?十分钟?半小时?或者一个小时以上?其实,花多少时间不是重点,重点是每天要有固定的一段时间。现代人思虑烦扰,工作、家庭几乎支配了整个生活,要能每天固定一段时间亲近神,真的很不容易!因此,能够让大家简洁快速汲取神的话语,成为最重要的前提。宇宙光出版的《摩拉维亚每日箴言》,简洁明畅,深刻隽永,正适合这个要求。
《摩拉维亚每日箴言》是历史非常悠久的灵修书,已传承两百九十年,最大的特色是每天的内容非常精简均衡,旧约、新约各一两节,加上一段祷词或属灵格言以及两处读经进度,兼顾了每天灵修所需的养分。全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没有释经注解,不参考其他灵修文章,而是透过阅读与思想经文,直接汲取上帝话语的养分。这样的方式,能够操练我们直接思想神的话语,在不断的思想中,发掘神话语和我们生命的关连——而这岂不正是灵修本来的目的吗?
灵修无所谓好或不好,乃在于我们愿不愿意将这样的时间分别出来。我推荐宇宙光的《摩拉维亚每日箴言》,只有一个想法,就是我的初衷:这本书对弟兄姐妹的灵修大有帮助。
周巽正
本文作者现为为台北灵粮堂执行牧师
出版者序
一本平衡的灵修书 我想先跟读者分享使用《摩拉维亚每日箴言》的心得。
多年来,我习惯使用这本书作灵修材料,它已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每天早晨必读。整本书分量不大,内容平衡——旧约、新约、祷告、读经进度,加上留空,可以记录下一天的默想与领受。几年来,我养成一个习惯:将重要的思想与体会,都记录在这本书当中——因此,当我要讲课、写文章时,都会翻阅它,寻找之前写下来的重点。简单说,将每天灵修的、生活的、阅读的都汇聚到《摩拉维亚每日箴言》。
自1731年在德国主护屯正式出版,《摩拉维亚每日箴言》至今已有290年的历史,翻译成50多种语言。每次阅读时,想起它的历史,而且全世界还有这么多不同语言的人一起灵修,就会觉得很开心、很有意义。好像大家在一个国度里往前走,虽然看不到他们,但知道自己与他们连结在一起,也和天上连结在一起,这种深刻的连结感,是其他灵修书籍没有的。
宇宙光出版《摩拉维亚每日箴言》今年是第10年。2010年,时任宇宙光总干事的林治平教授透过中原大学卢怡君教授的引荐,出版了第一本,九年来,许多读者反应,希望全书的开本,能够更便于阅读和携带,在中文版出版10週年,我们为了「贴近读者的需求」——将原本厚厚的一册,改为四册,同时,尺寸、纸张都做了改变,这一切都是着眼于让它与我们的生活更结合,不只是放在家里,而是可以放在包包里,随身携带。我们希望《摩拉维亚每日箴言》与我们生活的每个层面都发生关系,不只是一本灵修书,更是贴心的记事本,方便读者将珍贵而担心遗忘的事情写下来。它跟着你生活,是一本专属你个人的灵修书——「这是我的《摩拉维亚每日箴言》」!
「希望在一般的书店,像是诚品,可以看到一整个书架都摆满宇宙光的书,上面有我们喜欢的《摩拉维亚每日箴言》,有各式各样的版本…… 」,一位喜欢《摩拉维亚每日箴言》的读者有如此的期许。我们期盼中文版也有不同的形式,例如:给每天通勤的上班族的迷你版本、给迷惘中寻找自我的青少年的版本、给面对各样压力的中年人的版本,让每个人在不同人生阶段、不同生活方式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摩拉维亚每日箴言》,这是我们对未来的展望。
也许,有人觉得在电子网路时代的趋势里,谈不同平面版本的《摩拉维亚每日箴言》、谈书写记录,未免不切实际,事实上,我们同时也出版了电子书。我们最终的期待,就是透过《摩拉维亚每日箴言》,让灵修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生命因它而更加美好。
叶贞屏
本文作者现为宇宙光全人关怀机构 总干事暨关辅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