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本书不是一本沉思性的文集,也没有对某些理论提出探讨性的反思。作者杨腓力的短篇文集是一种生活化与有互动特性的智慧之语。在一个忙碌、肤浅与疏离的时代,作者对世事的洞见与对人生的真情流露,感染读者,使他们的生活多一份创意思考与活力投入。他像是一个朋友从自己的经历和现实的生活,自然地分享他的所思所感。若能每天阅读一篇,读者会感到多了一个灵程同路人在身边同行,并体会对谈之欢欣。
此书的文字真诚朴实、生动活泼,作者能将发自内心的感受与视角如实地表达,又善用引起读者同感的方式描写自己的所见所闻。他能在轻松的笔调中道出人性所经历过的相似状态,又能深入浅出地描绘现代人灵性生命的成长挣扎。书中呈现作者丰富涉略与信仰相关的神学、历史、不同人物、艺术文学、环境变化、公共议题、到访过的地方和生活事件。透过挥洒自如的笔触、简单的剖析、不唱高调的探讨,展现了他独特的解读视角,当中借着生动对话的编排,引用恰当的经文,邀请读者进一步对圣经真理产生温馨的体会与生命解读。这些点滴汇聚一起,把上帝临在之恩呈现出来,使读者能从诸般恩典的角度解读生活大小事,也在恩典中踏上未知的旅程。短短一段文字,像一扇窗,读者可以从他的经历、自我对话与追寻信仰反思的方式中看到窗外不同的启迪与辽阔的天空。
整本书给我最深的印象是,作者的笔触描绘出耶稣那活泼生动的面容,在他笔下的耶稣充满感情,也带有不同情绪,生动地在历史中与人互动和对话,充分知道人间疾苦,在人意想不到的地方介入和显现,给予人心最深的安定与安慰。耶稣这种形象令人渴望祂更深的同在,希望获得祂的友谊,得着祂的指引。作者流畅的文笔犹如施洗约翰的手,把人的眼睛借着耶稣转向恩典的上帝,从看到的人情世故,透视到看不到的临在;从具体细微的观察到开放给无限而不能被描述的上帝。但是恩典的上帝却没有在我们的生命旅程缺席。耶稣以祂多样的面容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需要有辨识的眼睛,认出祂的同在,体会恩典的多元面貌,学习在不同生命角落与群体回应恩典之主。
诚如作者所言,他不是以传道身分写作,也没有从某个固定的教会角色或岗位发声。因此他的文章没有很浓的压迫性或强势的说服气势,反有一种明白一般基督徒日常生活的同理心和对平凡生活苦楚深表同感的回响,在轻松的探索中,使人有自由的空间去启发思考力。因此在文字之间,读者感受到那份在安然中的自在和在泰然中所展现的想像。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上帝面前对自己的真诚,他很坦白地面对自己对上帝的提问和疑惑,不隐藏人性的挣扎,也不美化自己。阅读他有血有肉的信仰历程,令人感到安慰。读者不需要用仰望属灵伟人的角度来崇拜他,反而可以从他生命的历程与波动看到与上帝互动的真实与多采。三百六十六则文章不提供标准答案,反而更像天路客的旅途轨迹。在每个足印中,不一定直接言说与论述上帝,也不是语重心长的劝世之语,却显出祂在旅程中那份真实的同在与恩典;借着作者小小的启迪,却能引导读者在自己的处境中辨视祂的临在与同行。
作者以现代的语言和读者熟悉的经验贴切地诠释信仰,每一章的主题都反映出生命中会出现的某种信仰经历。他的困扰、失眠、焦虑、思念、牵挂、爱恨情仇、喜怒哀乐都成了可以和他人分享的切入点,使读者阅读起来有种亲切的共鸣感之余,也体会灵性的薰陶其实是在平凡生活中生命的转化。对作者而言,学习在生活中好好活下去是一种灵性学习,特别是面对苦闷的日子、突如其来的打击、意外的转折和不容易相处的人际关系等等。他分享与耶稣的对话和关系的转变,也分析他如何在浮浮沉沉的人世间体会人性的善与美、虚伪和冷漠、世上的邪恶与仇恨、苦难中的真情与痛苦。随着阅读展开,读者无意间已经有序地思考一些重要的基本灵修课题。
对忙碌的现代基督徒而言,疲倦的脑袋有时不容易吸收纯粹说理的文字。书中的短文徐徐引导读者以聚焦的方式吸收作者的睿智。书中提到许多灵修操练的主题,例如,祷告、寻求引导、怜悯、谦卑、服务、使用金钱、政治抗争等。作者的表达方式不是属灵操练的指引条列,也没有教导读者实践的具体步骤,而是以生活经验和说故事的方式来分享信仰中的体会。例如在六月四日那篇,他描述李察.艾登保罗(Richard Attenborough)的电影《甘地传》(Gandhi)里有一幕,简单分析甘地尝试跟长老会的宣教士安德鲁(Charlie Andrews)解释自己的人生哲学。他把电影中人物的心路历程简短叙述,提出当中片段对自己思考暴力与抗争灵性的影响。这种表达方式不注重要怎么操练灵性与如何学习操练方法,而是启发读者有宽广的灵性思考与对真理的想像。
在六月二日那则短文的结束,我读到作者提到一个故事,不禁有种会心一笑的共鸣。他引用曼宁(Brennan Manning)的举例:有位爱尔兰神父,参观某一乡村的教区时,看见一个老农夫跪在路旁祷告。神父非常佩服,就对那人说:「您一定与神很亲近。」农夫抬起头望着神父,停了一下,想了想,然后笑说:「没错,祂非常喜欢我。」我从农夫身上看到杨腓力的微笑,也从农夫的画面解读出我面对上帝的状态,简单地在自己平淡的日子与软弱之处也想说:「没错,祂非常喜欢我。」主词的焦点是「祂」,动词表达着上帝主动的行动,而强调「我」是受词,说出生命是一份礼物,人的本体出于虚无,得到祂的恩典承载并充满在其间。
潘怡蓉
二○一九年六月于香港中国神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