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改革进程

中国经济改革进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国经济
  • 经济改革
  • 改革开放
  • 中国发展
  • 经济史
  • 市场经济
  • 政策分析
  • 转型经济
  • 当代中国
  • 经济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国的改革开放将继续呈现出巨大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如果对此缺乏清醒的认识,基于市场化和法治化的全面深化改革之路将举步维艰,甚至有半途而废的风险。—〈自序〉

  ◎ 20世纪80年代对全面改革的探索
  ◎ 20世纪90年代经济改革的整体推进
  ◎ 世纪之交:市场力量推动中国经济崛起
  ◎ 国有企业改革与国有经济佈局调整
  ◎ 经济增长模式转变步履维艰
  ◎ 宏观经济系统风险隐现
  ◎ 腐败行为的蔓延
  ◎ 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开辟光明未来

  本书从中国经济政策变迁的历史维度,分专题梳理了中国经济改革进程的前因后果及其演化路径,从中也可以看到市场经济和统制经济两种不同的模式在中国经济改革进程中长期存在的矛盾和冲突,以及市场化和法治化改革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关系。

  推广重点
  ◎如果说中国有一位经济学家的意见永远值得听取的话,那就是吴敬琏。—《华尔街日报》
  ◎中国经济学界的良心、杰出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历时3年写成的重磅新作,是一部系统梳理中国经济改革进程的理论巨着。
  ◎一本书讲通讲透:中国经济改革40年的波涛起伏和演化路径;市场经济和统制经济两种不同模式的矛盾和冲突;中国经济可能存在的重大风险……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全球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图书简介,其内容与您提供的书名《中国经济改革进程》完全无关,并且力求详尽和自然: --- 《全球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路径、挑战与未来治理》图书简介 导言:迫在眉睫的时代命题 气候变化不再是遥远的科学预测,而是正在深刻重塑我们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的严峻现实。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加剧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的持续影响,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显著增加,海平面上升、生物多样性锐减、水资源短缺等连锁反应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展开。在此背景下,《全球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路径、挑战与未来治理》一书应运而生,它旨在提供一个跨学科、多视角的综合分析框架,深入剖析当代气候危机的复杂性,并探索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本书并非仅仅停留在对气候科学事实的罗列,而是将重点聚焦于“如何应对”这一核心议题。它力图将气候科学、经济学原理、社会政策、国际关系以及前沿技术创新熔铸一炉,为政策制定者、行业领袖、科研人员乃至公众提供一套清晰、系统的行动指南和理论支撑。 第一部分:气候危机的深度解构与科学前沿 本部分首先为读者建立起一个坚实的科学认知基础,但叙述方式避免了晦涩的专业术语堆砌,而是侧重于解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逻辑。 1.1 气候系统的非线性反馈机制 本章详述了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地球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复杂耦合关系,如永冻土融化释放甲烷、海洋吸收二氧化碳能力减弱等“临界点”问题。重点分析了气候系统内部的反馈回路,强调了为何延迟行动的边际成本会呈指数级增长。 1.2 影响评估:从生态到社会经济的传导效应 超越简单的温度升高数字,本章详细梳理了气候变化在不同地理区域的差异化影响。在生态层面,探讨了珊瑚礁白化、森林火灾模式的改变对生物多样性的长期威胁;在社会经济层面,则深入分析了气候不平等(Climate Injustice)的现象——即气候变化对最贫困和最脆弱社区的不成比例的影响,包括粮食安全、迁徙模式的改变以及对公共卫生系统的压力。 1.3 应对的气候情景分析与“碳预算”的哲学审视 基于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最新报告,本章对比了1.5℃和2℃温控目标下的未来情景。更重要的是,它引入了关于“碳预算”概念的哲学与伦理讨论:谁有权使用剩余的碳排放额度?历史责任与未来发展权之间的张力如何平衡? 第二部分:实现净零转型的经济学与技术路径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驱动力所在,它聚焦于如何将宏大的减排目标转化为可操作的、具有经济可行性的转型方案。 2.1 能源革命:从化石燃料到可再生能源的系统重构 本书对全球能源结构转型进行了全面的技术经济性评估。重点分析了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和先进核能(如聚变技术的前景)的成本曲线、电网消纳挑战与储能技术的瓶颈突破。特别关注了“能源民主化”的潜力,即分散式发电系统如何改变传统的电力市场结构。 2.2 工业、交通与建筑领域的深度脱碳策略 针对难以减排的部门(Hard-to-Abate Sectors),如钢铁、水泥和航空业,本书详细阐述了绿色氢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的最新进展与商业化障碍。在建筑领域,则侧重于循环经济原则在材料选择和能效管理中的应用。 2.3 碳定价机制的有效性与设计艺术 本章对全球范围内的碳税、排放交易体系(ETS)进行了细致的比较研究。探讨了如何设计一个既能有效引导投资方向、又不会引发“碳泄漏”和对低收入群体产生过度负担的碳定价模型。讨论了“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的理论基础及其对全球贸易体系的潜在冲击。 第三部分:可持续发展中的治理、金融与社会韧性 气候变化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需要金融资本的引导、强有力的多边合作以及社会共识的构建。 3.1 全球气候治理的演进与多边主义的未来 本书梳理了从《京都议定书》到《巴黎协定》的治理范式转变,即从自上而下的承诺转向自下而上的“国家自主贡献”(NDCs)。重点分析了国际谈判中的信任赤字、资金承诺的兑现问题,以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下的持续博弈。 3.2 气候金融:引导资本流向绿色投资 气候变化管理需要史无前例的资金投入。本部分深入探讨了气候风险如何被纳入金融监管框架,包括压力测试、强制性信息披露(如TCFD框架的应用)。同时,详细介绍了绿色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等创新金融工具,及其在弥合“转型融资缺口”中的作用与风险。 3.3 气候适应性建设与社会韧性构建 减排是治本,适应是止损。本书强调了适应性建设的必要性,包括城市海绵系统、耐旱作物品种的研发以及早期预警系统的普及。更重要的是,探讨了如何通过社会教育和社区参与,增强社会对不可避免的气候冲击的心理和结构性韧性,确保转型过程的社会公平性。 结语:迈向一个重塑的未来 《全球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路径、挑战与未来治理》以一种冷静而充满希望的姿态收尾。它没有提供任何单一的“灵丹妙药”,而是强调了系统性思维、跨界协作以及基于科学证据的持续创新是应对这一世代挑战的唯一出路。本书旨在激发读者从“环境问题”的视角转向“生存与发展模式”的视角,共同参与构建一个更具气候韧性、更公平、更繁荣的未来世界。它是一份对当前困境的严肃诊断书,更是一份对可能性的坚定探索。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吴敬琏


  195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系。中国经济50人论坛学术委员会荣誉成员,《比较》辑刊、《洪范评论》主编。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干事、研究员,中欧国际工商学院(CEIBS)宝钢经济学教席教授,耶鲁大学、牛津大学、史丹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客座研究员或客座教授,国际经济学会(International Economic Association,IEA)执行委员会委员。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方案办公室副主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兼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信息化专家谘询委员会副主任、「十一五」和「十二五」国家规划顾问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经济50人论坛学术委员会成员。北京乐平基金会发起理事,阿拉善生态基金理事会理事长。

  1984—1992年五次获得中国经济学的最高奖项孙冶方经济科学奖。2000年、2005年香港浸会大学和香港大学分别授予他荣誉社会科学博士学位。2004年国际管理学会(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Management,IAM)授予他「杰出成就奖」。2005年获「中国经济学奖杰出贡献奖」。2011年国际经济学会授予他荣誉会长称号,以表彰他对于经济理论和政策研究及中外学术交流的杰出贡献。
 

图书目录

自序

第 1 章 「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和后毛泽东时代的开始
1.1 「两个凡是」,还是探寻新路?
1.2 「睁眼看世界」的启示
1.3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历史转折
1.4 对经济改革「目标模式」的初步探索

第 2 章 初试「市场社会主义」
2.1 市场社会主义的由来
2.2 市场社会主义的本土资源
2.3 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的大规模试验
2.4 市场社会主义对中国改革的后续影响

第 3 章 增量改革引领民营经济发展
3.1 个体经营,还是「一大二公」:中国农村面临的选择
3.2 包产到户的最终胜出
3.3 增量改革使民营经济破土而出
3.4 增量改革的成就和不足

第 4 章 20世纪80年代对全面改革的探索
4.1 「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改革目标的确立
4.2 对市场经济认识的深化和对总体改革设计的探索
4.3 1986年:配套改革计划及其流产
4.4 80年代末的大辩论、经济动盪和改革退潮

第 5 章 20世纪90年代经济改革的整体推进
5.1 1989~1992年的改革目标大辩论
5.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的确立
5.3 「50条」《决定》的改革总体规划
5.4 财税、金融、社保等领域改革的进展

第 6 章 对外开放为改革和发展增添了动力
6.1 从内向型经济转向外向型经济
6.2 80年代:从「进口替代」转向「出口导向」
6.3 1994年的外汇改革和出口导向政策的全面实施
6.4 走向全面开放

第 7 章 世纪之交:市场力量推动中国经济崛起
7.1 争议「基本经济制度」
7.2 中共十五大的重大决策:「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
7.3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格局的形成
7.4 令人瞩目的成绩和未竟之业

第 8 章 国有企业改革与国有经济佈局调整
8.1 企业承包制:独具中国特色的国企改革之路
8.2 现代企业制度的提出与实施
8.3 世纪之交国有企业的公司化改制浪潮
8.4 国资委建立后的国有经济改革

第 9 章 经济增长模式转变步履维艰
9.1 苏式经济增长模式的引进
9.2 从经济结构调整到增长模式转型
9.3 「十五」期间粗放增长方式的回潮
9.4 增长模式转型失利带来的恶果

第 10 章 宏观经济系统性风险隐现
10.1 刺激政策、货币超发和两种形态的「通货膨胀」
10.2 投资热潮推动的货币超发和信用扩张
10.3 货币超发的后果:资产泡沫生成和资产负债表风险积累
10.4 对宏观经济政策的重新审视和改善宏观经济状况的艰巨任务

第 11 章 腐败行为的蔓延
11.1 90年代铲除寻租制度基础的努力
11.2 世纪之初政府管控增强对扼制腐败的负面影响
11.3 腐败向其他社会领域的扩散
11.4 贫富差距的拉大和权贵资本主义的威胁

第 12 章 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开辟光明未来
12.1 两种不同的估计和两种对立的方针
12.2 中共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重大突破
12.3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克服种种阻力和障碍
12.4 推动全面改革落地生根

本书作者主要着作
索引
后记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收到《中國經濟改革進程》這本書,我的第一反應是:這肯定是一本需要慢慢啃的書。從書名來看,它所涵蓋的內容必然極其廣泛,從宏觀的政策制定,到微觀的企業運營,再到社會各個層面的影響,都可能在其中有所呈現。我個人對歷史脈絡的梳理特別感興趣,所以,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清晰地勾勒出,中國經濟改革的起點、演進的軌跡,以及每一個重要階段的特點。例如,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陣痛,鄧小平時代的“摸著石頭過河”,到後來加入WTO,以及近年來的“供給側改革”等等,這些關鍵節點是如何相互聯繫,又是如何推動中國經濟走向今天的樣貌的。我希望書中能夠不僅僅是羅列事實,更能深入分析這些政策背後的原因、面臨的阻力,以及最終產生的深遠影響。同時,我也會留意作者在敘述中,是否能夠平衡不同的觀點,是否能夠呈現出改革進程中的多元性,而不是一種單一的、預設的結論。畢竟,任何重大的社會變革,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其中必然夾雜著妥協、鬥爭,以及不斷的自我修正。

评分

這本《中國經濟改革進程》,初拿到手時,我著實被書名吸引。畢竟,近幾十年來,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如同脫韁野馬,速度之快、變化之劇,總讓人充滿好奇。我一直以為,這本書會像一本厚重的歷史教科書,鉅細靡遺地梳理出改革開放以來,那些標誌性的政策變革、重要的領導人決策、以及各階段經濟數據的起伏。我期待著能看到,那些看似平常的經濟數據背後,是如何被權力、利益、以及社會思潮所推動。想像中,會有大量的圖表、案例分析,甚至是不同學派的經濟學家們,對於同一場改革所提出的針鋒相對的觀點。畢竟,中國的經濟體制轉型,可謂是20世紀末以來,全球最受矚目的社會實驗之一。我希望能夠透過這本書,更深入地理解,這個曾經計畫經濟的龐然大物,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市場化,又在這個過程中,如何應對外部挑戰,內部矛盾,以及不斷變化的國際格局。對於一個身處台灣、長期關注兩岸關係與區域經濟發展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知識的獲取,更在於能提供一個更宏觀的視角,來理解我們共享的這片土地上,正在發生的巨大變革,以及這些變革對我們未來可能產生的影響。我對書中的論述,充滿了探究的渴望,希望能藉由文字,撥開層層迷霧,看清這條波瀾壯闊的經濟改革之路。

评分

對於《中國經濟改革進程》這本書,我的期望更多地集中在對“進程”二字的解讀。我相信,這本書不會僅僅停留在對過去成就的回顧,更會深入探討改革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轉折,以及不斷演變的複雜性。我特別希望書中能夠觸及到,在經濟體制轉型過程中,權力結構、利益格局是如何被重塑的,以及這些變化對中國社會的長期影響。例如,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原有的社會階層是如何分化,新的社會矛盾又是如何產生的?在追求經濟效益的過程中,環境保護、勞工權益等問題,是如何被納入考量,又是在怎樣的權衡下被處理的?我期待能夠看到,書中對這些更為深層次的社會經濟學問題,進行有力的論述。同時,對於一個台灣讀者而言,理解中國大陸的經濟改革,也是理解我們自身所處的區域經濟格局,以及未來發展趨勢的重要一環。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更加全面、深入的視角,幫助我更好地把握當前複雜的經濟與地緣政治環境。

评分

老實說,翻開這本《中國經濟改革進程》,我心裡其實有點忐忑。畢竟,談論中國經濟,總難免觸及一些敏感或複雜的議題,而且從台灣的角度來看,很多事情的解讀,都可能帶著一層特殊的濾鏡。我最怕看到的是那種過於簡化,或是單方面歌頌的論調,那樣會讓人覺得失去了深度和客觀性。我更期待的是,作者能夠以一種更為審慎、更為分析性的眼光,來剖析這個過程中,每一個轉捩點背後的邏輯。比如,那些看似成功的改革,是否也伴隨著一些不為人知的代價?在追求經濟增長的同時,社會公平、環境保護等問題,又是如何被權衡取捨的?我希望書中能有對這些議題的深入探討,而不是止步於表面上的數據呈現。我也很想知道,作者在探討這些複雜現象時,是如何架構自己的觀點,又是從哪些歷史資料、學術研究中獲取靈感的。畢竟,對於一個像中國這樣龐大而多元的經濟體,用一種單一的範式去解釋,是很難服眾的。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新的思考角度,幫助我跳出既有的框架,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有更立體、更全面的認識。

评分

坦白說,當我看到《中國經濟改革進程》這個書名時,腦海裡浮現出的是一本厚重的學術著作,充滿了嚴謹的數據分析和經濟理論的闡釋。我個人對這種偏向於宏觀經濟學視角的研究非常感興趣,因此,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探討中國經濟改革的理論基礎,以及其在全球經濟體系中的定位。例如,它如何學習和借鑒了其他國家的經濟發展模式?在實踐過程中,又如何不斷地進行理論上的突破和創新?我特別期待書中能夠分析,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是否已經形成了一套獨特的、可以被其他發展中國家借鑒的經驗。同時,我也會關注書中是否能夠對改革過程中,一些關鍵性的經濟學概念,比如“價格雙軌制”、“國有企業改革”、“金融市場開放”等等,進行清晰的界定和深入的剖析。畢竟,這些概念的演變,直接影響著中國經濟體制的走向。我希望透過閱讀這本書,能夠對中國經濟改革的理論層面,有更為深刻的理解,並能進一步思考,這些理論上的進展,如何與實際的經濟發展相輔相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