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
☆ 2019年 吉尔伯图书奖得主
☆ 2019年 史丹佛商学院精选书单
☆ 2019年 《天下杂志》趋势选书
☆ 2018年 《纽约时报》最佳书籍
☆ 2018年 《经济学人》年度选书
☆ 2018年 《金融时报》与麦肯钖最佳商业书籍入围
金融海啸历经十年,余震仍冲击全球政经版图,
川普经济学、英国脱欧、乌克兰危机、中美贸易战等看似独立的事件,
在全球金融体系紧密交织下,都可能成为下一场危机的导火线,
我们必须将焦点放在哪里,才能确保自由、稳定、有规则的世界秩序前景?
「读这本经济历史学家着作的十年全球政经史,
或可得知政经风暴是否可能发生,也可知如何预先防范,
也或可免于会有千金难买早知道的遗憾!」——中华经济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吴惠林
「提供跨国投资者们极佳的一部教材,
可做为研判未来局势发展的良好参考。」——畅销财经作家 安纳金
|危机没有消失,而是变形| 2008年金融海啸发生时,时任美国总统小布希仅将危机描述为发生在华尔街的区域性事件。但事实上,这场危机导致全球市场停摆,甚至迫使全球治理模式重新调整。为什么一个看似区域性的经济危机,会造成全球冲击?本书作者亚当・图泽将当前国际金融体系比喻为血液循环系统,只要有一点阻塞,就足以击倒庞大身躯。
亚当・图泽是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史学教授,他在本书重新诠释2008年金融海啸,以及造成十年来的后果。透过既广且深的不同层面,阐述当今国际金融市场。这场金融海啸不只破坏了全球资本主义,也暴露出银行风险管理的缺陷,更间接导致乌克兰危机、英国脱欧与川普上台。除了总体政经情势的描述与评论,图泽更写出关键决策者带来的影响,以及其做出重大经济决策时的政治背景,内容涵盖美国、中国以及欧洲的重要政经发展。
|如果再爆发一次全球危机,川普会出手救市吗?| 本书的论述核心,是金融体系的全球结构,以及跨国联系的政治影响。在2008年危机发生后,联准会成为全球最后贷款人,数以万亿计的美元通过各种不同货币市场交易流出。十年过去,美元变得更为强大,许多国家的命运与美元流动性相关,却与美国经济无直接关联。对地缘政治的关注,更进一步丰富本书的论述。在川普政府「美国优先」政策下,倘若再爆发一次全球性危机,川普不见得会与其他国家联手救市。
|贫富差异加剧,民粹主义兴起| 我们仍活在金融海啸的遗绪之中。无论是以纳税人的金钱,紧急纾困银行界;还是以量化宽松重振有钱人的资产,本质上都是政治行为。然而,对比银行界与有钱人可以全身而退,一般民众则惨得多,深陷失业和薪资下滑等难关,不满情绪最终引发左右两翼的民粹主义。当美国有关贫富悬殊的讨论加剧后,也愈加暴露出温和自由主义者对资本主义民主的长远问题苦无良方。
|2008年金融海啸,十週年总结经典之作| 2008年金融海啸是自冷战结束以来,西方社会遭遇的最大危机,但是真的无法避免吗?真的如欧巴马所说,危机结束了吗?本书将全球经济议题分成数个主题,逐一探讨,提出崭新见解:
全球经济与各国债务没有规则的发展路径
全球经济体系、政商关系与各国势力影响下潜藏的不平等交流
因社群网站活跃引发的网路经济危机
美国中产阶级所面临的困境
中国崛起
全球石油危机
当我们想宏观地判断未来新一波金融危机发展时,
必须将把银行业的危机放在更广泛的政治和地缘政治背景来考量。
同时,我们必须深入理解银行业的内部运作。
新危机酝酿之际,更应明白2008年发生什么事,有什么错误,才能向前迈进。
名人推荐 吴惠林|中华经济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安纳金|畅销财经作家
——专文导读
王伯达|财经自媒体《王伯达观点》
吴玉山|中研院院士
沈荣钦|加拿大约克大学副教授
胡忠信|历史学者
陈凤馨|News98 财经起床号 节目主持人
冯勃翰|台大经济学系副教授
蔡依橙|陪你看国际新闻 创办人
——联合推荐
好评推荐 「描述金融崩盘深具启发的优异书籍有好几百本,纪念这个事件十週年而撰写的《崩盘》会以权威性的说明长期流传下来。在精湛的描述下,经济史学家亚当‧图泽做到其他已有成就的作家无法达到的几件事。图泽以多重面向设法解释一个庞大复杂的全球危机,而且他的书结合有说服力的分析与政治和经济详情的迷人历史。」──《纽约书评》(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历史描述,以轻松的笔调与大量有用的解释来汇集世界各地的事件。有时感觉图泽已经阅读十年来每份官方工作文件、回忆录、总体经济和财经重要文章。即使是已经试着追踪事件曲折的读者,图泽都能够提供重要的价值。」──《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
「到目前为止与金融海啸有关最重要、最有见解的解释,未来几年的金融政策制定者都必读。」──《泰唔士报文学副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重塑我们世界这十年的不朽史话……《崩盘》提供读者一份详细而深入的研究,说明来自2007年全球金融体系核心的金融危机潮的起源与后果。笔调清楚,学术成就非凡,即使是密切关注这件事的人也会学到很多东西。」──《金融时报》(The Financial Times)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夫(Martin Wolf)
「英国脱欧、川普现象、2014年俄罗斯併入克里米亚(Crimea),以及中国在金融体系的不断升级:图泽在这本笔触生动活泼又长篇的书中涵盖所有面向,而且还说得更多……图泽是研究金融崩盘与历史灾难的专业人士,他也明白公司资产负债表和主权债务的术语,这足以深刻知道他应该谨慎的使用这些术语,将一些最错纵复杂的胡言乱语翻译成优雅的语言。」──《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
「谈论金融海啸的书不胜枚举,但是少有书将这件事视为世界性的事件……这是经济史的巨着,坚持读完这本大部头书籍的读者会发现很多惊喜……图泽先生写了一本很有价值的书,讨论管理一个紧密连结的世界经济所面临的挑战。他提出的问题在川普执政时代引起共鸣。」──《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
「对于导致经济大萧条的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与结果,进行一项野心勃勃的研究……图泽并不是简单地讲述金融危机的故事。《崩盘》也是讲述经济崩盘牵扯错综复杂的政治纷扰、随后出现的金融纾困,以及接下来出现的大型政治解体……但是图泽的分析布局是新颖的,他快速的从华盛顿的危机讲到欧洲的货币政治,然后到中国的财政政策,去解释这些国家的经济如何相互联系。这送出一个明确的讯息,他们都相信民族主义者的经济决策:我们都在一起,在很大的程度上比金融机构和政府表达得更明确。」──《新共和杂志》(The New Republic)
「对危机与随后几年发生的事情进行广泛而重要的说明……强调世界各国的经济在2008年达成的经济紧密关系,他展现出危机如何将「全球」经济的抽象概念转变成某些不幸的具体事件。」──《书籍论坛杂志》(Bookforum)
「一本受人瞩目的新书来了,任何对2008年的事件与渴望了解后来发生什么事感兴趣的人,都应该把这本书放在阅读清单最前面……将复杂金融概念的简单解释与追溯全球危机发生前到之后走向毁灭的过程结合在一起。」──《卫报》(The Guardian)
「图泽全新描述2008年危机和后果的历史,不乏对我们经历灾难时代的深刻见解。」──纽约杂志网站(NYMag.com)的每日情报(Daily Intelligencer)
「图泽以历史学家的角度理解金融海啸及其后果……描述一个从美国经过西欧进入东欧、跨越俄罗斯草原并前进到中国的宏大叙事。」──路透社热点透视(Reuters / Breakingviews)
「美国房贷市场爆出跨越边界的金融大战后,对全球经济最明智、最有说服力的说明。」──《战略与经营杂志》(Strategy+Business)
「考量这本2008年出版最好的历史书的影响力,很可能禁得起时间的考验……在雷曼兄弟倒闭接近十週年的时候,将出版许多金融危机的书,但很少有人能与亚当‧图泽《崩盘》的讨论规模、野心或严谨程度相提并论。这真的是当代历史,这本书一直谈到2017年底。很难想像有另一个作者能可靠地处理如此广泛的主题。」──《前景杂志》(Prospect Magazine)
「图泽提出一个统合的理论,讲述我们似乎从冷战结束后西方广泛承诺的自由、民主、自由贸易,甚至日益繁荣的全球化秩序节节败退,并提出该如何在这样的世界中恢复清醒。」──《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
「一项重要而且富有洞察力的工作……结合经济史与2008年金融危机与之后十年的地缘政治的分析。」──《图书馆期刊》重点书评(Library Journal (starred review))
「一流的金融史,而且以令人赞赏的努力去找出一系列掩盖起来、改变世界的事件。」──《柯克斯评论》重点书评(Kirkus Reviews (starred review))
「图泽借着对川普的政治地位窜升架构他的论述,使得国际经济政策的奥秘与非专业的读者息息相关……除了使国际经济学更容易理解与引人注目之外,图泽还在历史世界中增加重要的补充,把川普主义放入历史背景中讨论。」──《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崩盘:金融海啸十年后,从经济危机到后真相政治的不稳定世界 一本深度剖析全球权力转移与社会结构剧变的宏大叙事 我们身处一个由剧变塑造的时代。2008年的金融海啸不仅击垮了华尔街的庞大体系,更像是一场地质构造运动,永久性地改变了全球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态的版图。这本书并非对那场危机的简单回顾,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随之而来的“不稳定十年”——一个充满矛盾、冲突与范式转移的时代。 本书的核心关切在于追溯“大崩盘”的深层因果链,如何从经济领域的系统性失败,蔓延并渗透至意识形态、地缘政治乃至个人认知领域,最终催生出一个我们称之为“后真相政治”的奇异景观。 第一部分:金融的余烬与权力转移 (The Embers of Finance and the Shift of Power) 金融危机暴露了全球资本主义的结构性痼疾。本书将详尽梳理危机后十年间,全球经济力量是如何重新配置的。我们不满足于对救助计划和量化宽松政策的表面描述,而是深入探讨这些干预措施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引发的长期后果。 第一章:被遗忘的“K型复苏”:不平等与系统性不信任。 我们将分析财富集中化在危机后的加速趋势。为何在经济数据看似好转的表象下,中产阶级持续萎缩?我们将引入“受损一代”的概念,阐释新一代人对传统经济契约——努力工作即可获得稳定生活的承诺——彻底失去信心所带来的社会动荡。这不仅仅是收入差距的问题,更是“机会的感知”被剥夺所导致的系统性不信任。 第二章:主权债务的幽灵与地缘政治的重塑。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被视为金融海啸的二次冲击。本书将聚焦于欧元区内部的南北分化,分析紧缩政策如何加剧了民族主义情绪的复苏。更重要的是,我们会考察这场危机如何加速了全球经济重心向东方的转移,以及传统西方霸权国家在应对危机时所暴露出的决策效率低下,为新兴大国的崛起提供了战略窗口。 第三部分:意识形态的断裂与“人民”的愤怒 (The Fracture of Ideology and the Fury of the Populace) 经济动荡并非孤立事件。本书认为,金融危机是引爆长期积累的社会不满的火花。随后的十年,是我们目睹传统意识形态(无论是自由主义还是保守主义)信誉破产的过程。 第三章:对“专家”的审判:技术官僚的失信。 危机爆发之初,依赖模型和数据的经济学家与银行家被赋予了解决问题的权力,但他们的药方却加剧了民众的痛苦。本书探讨了这种“技术官僚精英”(Technocrats)的失败,如何催生了对专业知识的广泛怀疑,为反智主义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第四章:身份政治的回归与部落化生存。 当宏大的叙事——如全球化带来的共同繁荣——崩溃时,人们转向更具体、更紧密的群体寻求安全感。我们将分析经济焦虑如何被政治人物重新包装成文化冲突,探讨民族主义、本土主义(Nativism)和排外情绪如何填补了经济解释的真空,将社会矛盾从“阶级”转移到“我们与他们”的身份对立上。 第五章:数字化的双刃剑:连接与极化。 社交媒体在危机后十年扮演了关键角色。它一方面成为了抗议和组织动员的工具,另一方面,算法驱动的信息流如何系统性地将公民推入信息茧房,强化了既有的偏见。我们将详尽分析“回音室效应”与情绪驱动的内容如何超越事实本身,成为政治传播的主要驱动力。 第三部分:后真相的诞生与治理的失效 (The Birth of Post-Truth and the Failure of Governance) 金融海啸十年后,我们进入了“后真相政治”的深水区。真相不再是共识的基础,而是被用作政治武器的工具。 第六章:叙事的战争:信任的碎片化。 本章将分析政治话语如何从追求“客观事实”转向追求“情感共鸣”。通过对关键政治事件的案例研究,我们揭示了虚假信息(Disinformation)如何被系统性地制造和传播,以削弱公众对制度的最后一点信心。这种对“共享现实”的攻击,从根本上瓦解了民主治理的基石——理性辩论的可能性。 第七章:地缘政治的“灰区”冲突。 在传统大国对抗的阴影下,非对称战争和混合战日益普遍。我们考察了经济胁迫、网络渗透以及信息操纵如何成为国家间竞争的新常态。这些“灰区”策略的有效性,正是源于国内社会信任的瓦解,使得外部干预更容易得逞。 第八章:重建稳定性的艰难出路。 面对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本书的收尾并非提供简单的解决方案,而是探索可能的路径。我们审视了社会契约的重建、对数字信息环境的监管必要性,以及如何恢复公民对机构的理性信任。这要求我们不仅要解决经济上的不平等,更要解决“意义上的不平等”——即人们对未来拥有共同愿景的能力。 结论:未完待续的“崩盘”。 金融海啸的直接冲击或许已经过去,但它所释放的社会、政治和心理能量仍在塑造着我们生活的每一天。本书力求提供一个全面的框架,帮助读者理解,我们如何从一个看似严谨的经济危机,走入了一个人人自危、真相难辨的“不稳定世界”。这是一个对当代文明状态的深刻诊断,也是对未来十年我们必须面对的挑战的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