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盘:金融海啸十年后,从经济危机到后真相政治的不稳定世界

崩盘:金融海啸十年后,从经济危机到后真相政治的不稳定世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Adam Tooze
图书标签:
  • 金融危机
  • 经济学
  • 政治
  • 后真相
  • 全球化
  • 不稳定
  • 社会
  • 危机
  • 衰退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金融危机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

  ☆ 2019年 吉尔伯图书奖得主
  ☆ 2019年 史丹佛商学院精选书单
  ☆ 2019年 《天下杂志》趋势选书
  ☆ 2018年 《纽约时报》最佳书籍
  ☆ 2018年 《经济学人》年度选书
  ☆ 2018年 《金融时报》与麦肯钖最佳商业书籍入围

  金融海啸历经十年,余震仍冲击全球政经版图,
  川普经济学、英国脱欧、乌克兰危机、中美贸易战等看似独立的事件,
  在全球金融体系紧密交织下,都可能成为下一场危机的导火线,
  我们必须将焦点放在哪里,才能确保自由、稳定、有规则的世界秩序前景?

  「读这本经济历史学家着作的十年全球政经史,
  或可得知政经风暴是否可能发生,也可知如何预先防范,
  也或可免于会有千金难买早知道的遗憾!」——中华经济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吴惠林

  「提供跨国投资者们极佳的一部教材,
  可做为研判未来局势发展的良好参考。」——畅销财经作家 安纳金
  
  |危机没有消失,而是变形|

  2008年金融海啸发生时,时任美国总统小布希仅将危机描述为发生在华尔街的区域性事件。但事实上,这场危机导致全球市场停摆,甚至迫使全球治理模式重新调整。为什么一个看似区域性的经济危机,会造成全球冲击?本书作者亚当・图泽将当前国际金融体系比喻为血液循环系统,只要有一点阻塞,就足以击倒庞大身躯。

  亚当・图泽是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史学教授,他在本书重新诠释2008年金融海啸,以及造成十年来的后果。透过既广且深的不同层面,阐述当今国际金融市场。这场金融海啸不只破坏了全球资本主义,也暴露出银行风险管理的缺陷,更间接导致乌克兰危机、英国脱欧与川普上台。除了总体政经情势的描述与评论,图泽更写出关键决策者带来的影响,以及其做出重大经济决策时的政治背景,内容涵盖美国、中国以及欧洲的重要政经发展。

  |如果再爆发一次全球危机,川普会出手救市吗?|

  本书的论述核心,是金融体系的全球结构,以及跨国联系的政治影响。在2008年危机发生后,联准会成为全球最后贷款人,数以万亿计的美元通过各种不同货币市场交易流出。十年过去,美元变得更为强大,许多国家的命运与美元流动性相关,却与美国经济无直接关联。对地缘政治的关注,更进一步丰富本书的论述。在川普政府「美国优先」政策下,倘若再爆发一次全球性危机,川普不见得会与其他国家联手救市。

  |贫富差异加剧,民粹主义兴起|

  我们仍活在金融海啸的遗绪之中。无论是以纳税人的金钱,紧急纾困银行界;还是以量化宽松重振有钱人的资产,本质上都是政治行为。然而,对比银行界与有钱人可以全身而退,一般民众则惨得多,深陷失业和薪资下滑等难关,不满情绪最终引发左右两翼的民粹主义。当美国有关贫富悬殊的讨论加剧后,也愈加暴露出温和自由主义者对资本主义民主的长远问题苦无良方。

  |2008年金融海啸,十週年总结经典之作|

  2008年金融海啸是自冷战结束以来,西方社会遭遇的最大危机,但是真的无法避免吗?真的如欧巴马所说,危机结束了吗?本书将全球经济议题分成数个主题,逐一探讨,提出崭新见解:

  全球经济与各国债务没有规则的发展路径
  全球经济体系、政商关系与各国势力影响下潜藏的不平等交流
  因社群网站活跃引发的网路经济危机
  美国中产阶级所面临的困境
  中国崛起
  全球石油危机

  当我们想宏观地判断未来新一波金融危机发展时,
  必须将把银行业的危机放在更广泛的政治和地缘政治背景来考量。
  同时,我们必须深入理解银行业的内部运作。
  新危机酝酿之际,更应明白2008年发生什么事,有什么错误,才能向前迈进。

名人推荐

  吴惠林|中华经济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安纳金|畅销财经作家
  ——专文导读

  王伯达|财经自媒体《王伯达观点》
  吴玉山|中研院院士
  沈荣钦|加拿大约克大学副教授
  胡忠信|历史学者
  陈凤馨|News98 财经起床号 节目主持人
  冯勃翰|台大经济学系副教授
  蔡依橙|陪你看国际新闻 创办人
  ——联合推荐

好评推荐

  「描述金融崩盘深具启发的优异书籍有好几百本,纪念这个事件十週年而撰写的《崩盘》会以权威性的说明长期流传下来。在精湛的描述下,经济史学家亚当‧图泽做到其他已有成就的作家无法达到的几件事。图泽以多重面向设法解释一个庞大复杂的全球危机,而且他的书结合有说服力的分析与政治和经济详情的迷人历史。」──《纽约书评》(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历史描述,以轻松的笔调与大量有用的解释来汇集世界各地的事件。有时感觉图泽已经阅读十年来每份官方工作文件、回忆录、总体经济和财经重要文章。即使是已经试着追踪事件曲折的读者,图泽都能够提供重要的价值。」──《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

  「到目前为止与金融海啸有关最重要、最有见解的解释,未来几年的金融政策制定者都必读。」──《泰唔士报文学副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重塑我们世界这十年的不朽史话……《崩盘》提供读者一份详细而深入的研究,说明来自2007年全球金融体系核心的金融危机潮的起源与后果。笔调清楚,学术成就非凡,即使是密切关注这件事的人也会学到很多东西。」──《金融时报》(The Financial Times)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夫(Martin Wolf)

  「英国脱欧、川普现象、2014年俄罗斯併入克里米亚(Crimea),以及中国在金融体系的不断升级:图泽在这本笔触生动活泼又长篇的书中涵盖所有面向,而且还说得更多……图泽是研究金融崩盘与历史灾难的专业人士,他也明白公司资产负债表和主权债务的术语,这足以深刻知道他应该谨慎的使用这些术语,将一些最错纵复杂的胡言乱语翻译成优雅的语言。」──《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

  「谈论金融海啸的书不胜枚举,但是少有书将这件事视为世界性的事件……这是经济史的巨着,坚持读完这本大部头书籍的读者会发现很多惊喜……图泽先生写了一本很有价值的书,讨论管理一个紧密连结的世界经济所面临的挑战。他提出的问题在川普执政时代引起共鸣。」──《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

  「对于导致经济大萧条的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与结果,进行一项野心勃勃的研究……图泽并不是简单地讲述金融危机的故事。《崩盘》也是讲述经济崩盘牵扯错综复杂的政治纷扰、随后出现的金融纾困,以及接下来出现的大型政治解体……但是图泽的分析布局是新颖的,他快速的从华盛顿的危机讲到欧洲的货币政治,然后到中国的财政政策,去解释这些国家的经济如何相互联系。这送出一个明确的讯息,他们都相信民族主义者的经济决策:我们都在一起,在很大的程度上比金融机构和政府表达得更明确。」──《新共和杂志》(The New Republic)

  「对危机与随后几年发生的事情进行广泛而重要的说明……强调世界各国的经济在2008年达成的经济紧密关系,他展现出危机如何将「全球」经济的抽象概念转变成某些不幸的具体事件。」──《书籍论坛杂志》(Bookforum)

  「一本受人瞩目的新书来了,任何对2008年的事件与渴望了解后来发生什么事感兴趣的人,都应该把这本书放在阅读清单最前面……将复杂金融概念的简单解释与追溯全球危机发生前到之后走向毁灭的过程结合在一起。」──《卫报》(The Guardian)

  「图泽全新描述2008年危机和后果的历史,不乏对我们经历灾难时代的深刻见解。」──纽约杂志网站(NYMag.com)的每日情报(Daily Intelligencer)

  「图泽以历史学家的角度理解金融海啸及其后果……描述一个从美国经过西欧进入东欧、跨越俄罗斯草原并前进到中国的宏大叙事。」──路透社热点透视(Reuters / Breakingviews)

  「美国房贷市场爆出跨越边界的金融大战后,对全球经济最明智、最有说服力的说明。」──《战略与经营杂志》(Strategy+Business)

  「考量这本2008年出版最好的历史书的影响力,很可能禁得起时间的考验……在雷曼兄弟倒闭接近十週年的时候,将出版许多金融危机的书,但很少有人能与亚当‧图泽《崩盘》的讨论规模、野心或严谨程度相提并论。这真的是当代历史,这本书一直谈到2017年底。很难想像有另一个作者能可靠地处理如此广泛的主题。」──《前景杂志》(Prospect Magazine)

  「图泽提出一个统合的理论,讲述我们似乎从冷战结束后西方广泛承诺的自由、民主、自由贸易,甚至日益繁荣的全球化秩序节节败退,并提出该如何在这样的世界中恢复清醒。」──《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

  「一项重要而且富有洞察力的工作……结合经济史与2008年金融危机与之后十年的地缘政治的分析。」──《图书馆期刊》重点书评(Library Journal (starred review))

  「一流的金融史,而且以令人赞赏的努力去找出一系列掩盖起来、改变世界的事件。」──《柯克斯评论》重点书评(Kirkus Reviews (starred review))

  「图泽借着对川普的政治地位窜升架构他的论述,使得国际经济政策的奥秘与非专业的读者息息相关……除了使国际经济学更容易理解与引人注目之外,图泽还在历史世界中增加重要的补充,把川普主义放入历史背景中讨论。」──《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崩盘:金融海啸十年后,从经济危机到后真相政治的不稳定世界 一本深度剖析全球权力转移与社会结构剧变的宏大叙事 我们身处一个由剧变塑造的时代。2008年的金融海啸不仅击垮了华尔街的庞大体系,更像是一场地质构造运动,永久性地改变了全球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态的版图。这本书并非对那场危机的简单回顾,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随之而来的“不稳定十年”——一个充满矛盾、冲突与范式转移的时代。 本书的核心关切在于追溯“大崩盘”的深层因果链,如何从经济领域的系统性失败,蔓延并渗透至意识形态、地缘政治乃至个人认知领域,最终催生出一个我们称之为“后真相政治”的奇异景观。 第一部分:金融的余烬与权力转移 (The Embers of Finance and the Shift of Power) 金融危机暴露了全球资本主义的结构性痼疾。本书将详尽梳理危机后十年间,全球经济力量是如何重新配置的。我们不满足于对救助计划和量化宽松政策的表面描述,而是深入探讨这些干预措施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引发的长期后果。 第一章:被遗忘的“K型复苏”:不平等与系统性不信任。 我们将分析财富集中化在危机后的加速趋势。为何在经济数据看似好转的表象下,中产阶级持续萎缩?我们将引入“受损一代”的概念,阐释新一代人对传统经济契约——努力工作即可获得稳定生活的承诺——彻底失去信心所带来的社会动荡。这不仅仅是收入差距的问题,更是“机会的感知”被剥夺所导致的系统性不信任。 第二章:主权债务的幽灵与地缘政治的重塑。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被视为金融海啸的二次冲击。本书将聚焦于欧元区内部的南北分化,分析紧缩政策如何加剧了民族主义情绪的复苏。更重要的是,我们会考察这场危机如何加速了全球经济重心向东方的转移,以及传统西方霸权国家在应对危机时所暴露出的决策效率低下,为新兴大国的崛起提供了战略窗口。 第三部分:意识形态的断裂与“人民”的愤怒 (The Fracture of Ideology and the Fury of the Populace) 经济动荡并非孤立事件。本书认为,金融危机是引爆长期积累的社会不满的火花。随后的十年,是我们目睹传统意识形态(无论是自由主义还是保守主义)信誉破产的过程。 第三章:对“专家”的审判:技术官僚的失信。 危机爆发之初,依赖模型和数据的经济学家与银行家被赋予了解决问题的权力,但他们的药方却加剧了民众的痛苦。本书探讨了这种“技术官僚精英”(Technocrats)的失败,如何催生了对专业知识的广泛怀疑,为反智主义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第四章:身份政治的回归与部落化生存。 当宏大的叙事——如全球化带来的共同繁荣——崩溃时,人们转向更具体、更紧密的群体寻求安全感。我们将分析经济焦虑如何被政治人物重新包装成文化冲突,探讨民族主义、本土主义(Nativism)和排外情绪如何填补了经济解释的真空,将社会矛盾从“阶级”转移到“我们与他们”的身份对立上。 第五章:数字化的双刃剑:连接与极化。 社交媒体在危机后十年扮演了关键角色。它一方面成为了抗议和组织动员的工具,另一方面,算法驱动的信息流如何系统性地将公民推入信息茧房,强化了既有的偏见。我们将详尽分析“回音室效应”与情绪驱动的内容如何超越事实本身,成为政治传播的主要驱动力。 第三部分:后真相的诞生与治理的失效 (The Birth of Post-Truth and the Failure of Governance) 金融海啸十年后,我们进入了“后真相政治”的深水区。真相不再是共识的基础,而是被用作政治武器的工具。 第六章:叙事的战争:信任的碎片化。 本章将分析政治话语如何从追求“客观事实”转向追求“情感共鸣”。通过对关键政治事件的案例研究,我们揭示了虚假信息(Disinformation)如何被系统性地制造和传播,以削弱公众对制度的最后一点信心。这种对“共享现实”的攻击,从根本上瓦解了民主治理的基石——理性辩论的可能性。 第七章:地缘政治的“灰区”冲突。 在传统大国对抗的阴影下,非对称战争和混合战日益普遍。我们考察了经济胁迫、网络渗透以及信息操纵如何成为国家间竞争的新常态。这些“灰区”策略的有效性,正是源于国内社会信任的瓦解,使得外部干预更容易得逞。 第八章:重建稳定性的艰难出路。 面对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本书的收尾并非提供简单的解决方案,而是探索可能的路径。我们审视了社会契约的重建、对数字信息环境的监管必要性,以及如何恢复公民对机构的理性信任。这要求我们不仅要解决经济上的不平等,更要解决“意义上的不平等”——即人们对未来拥有共同愿景的能力。 结论:未完待续的“崩盘”。 金融海啸的直接冲击或许已经过去,但它所释放的社会、政治和心理能量仍在塑造着我们生活的每一天。本书力求提供一个全面的框架,帮助读者理解,我们如何从一个看似严谨的经济危机,走入了一个人人自危、真相难辨的“不稳定世界”。这是一个对当代文明状态的深刻诊断,也是对未来十年我们必须面对的挑战的预警。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亚当‧图泽(Adam Tooze)


  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史学教授、欧洲研究所所长。曾于剑桥大学、耶鲁大学任教,并在耶鲁大学担任国际安全研究所主任。他与多家重要公司合作行政培训工作,也对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有所贡献。曾获颁英国沃尔森史学奖(Wolfson Prize)与朗门历史奖(Longman-History Today Prize),并以《崩盘》一书获得2019年吉尔伯图书奖(Lionel Gelber Prize,旨在奖励探讨全球事务的作家与学者,《经济学人》曾赞誉此奖为全世界最重要的非文学类着作奖项)。

  先后着有《统计与德意志:现代经济知识的建立》(Statistics and the German State, 1900–1945: The Making of Modern Economic Knowledge)、《毁灭的代价:纳粹德国经济的建立和崩溃》(The Wages of Destruction: The Making and Breaking of the Nazi Economy)与《大洪水: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和世界秩序的重塑》(The Deluge: The Great War, America and the Remaking of the Global Order, 1916–1931)。文章散见《外交事务》、《金融时报》、《卫报》、《华尔街日报》、《南德日报》、《明镜杂志》、《新左派评论》和《伦敦书评》。

  亚当‧图泽企图以广且深的研究,谈讨2008年金融海啸事件及其后续影响,内容涵盖美国、中国以及欧洲的重要政经发展。金融海啸破坏了全球资本主义,也暴露出银行风险管理的缺陷,冲击全球经济,间接导致乌克兰危机、英国脱欧与川普上台。除了总体政经情势的描述与评论,图泽更写出关键决策者带来的影响,以及其做出重大经济决策时的政治背景。

译者简介    

苏鹏元


  清华大学经济系硕士,曾任《天下杂志》出版部资深编辑、《新新闻》资深记者、《商业周刊》研究员。着有《教堂经济学》(合着);译有《金钱游戏》、《投资最重要的事》、《掌握市场週期》(合译)、《巴菲特:从无名小子到美国大资本家之路》(合译)、《漫步华尔街》(合译)等。

吴凯琳

  台湾大学外国语文学系毕业,曾任职于出版社、杂志、网路媒体,现为自由工作者。译有《橡皮擦计画》、《第五风暴》、《指数投资末日》、《订阅经济》等书。
 

图书目录

导读一 啥!全球会有政经崩盘危机? /吴惠林
导读二 给国际金融市场投资者的警讯/安纳金
 
前 言 全球化时代第一次危机
紧密相连的全球货币体系
欧元区的危机政治学
危机的突变与转移
问题的根源
 
PART I 风暴齐聚
 
第一章 错误的危机
美国财政赤字的威胁
中国的崛起
中美矛盾
美元会被抛售吗?
 
第二章 次级房贷
房贷证券化
新银行的成长策略
制造安全资产
评等机构加入
危机的信号
 
第三章 跨大西洋金融体系
活跃的德国金融业
欧洲才是美国最大债主
美元全球化
监理架构落后
 
第四章 欧元区
内部矛盾
欧洲央行的特殊角色
资金流向的背后含意
里斯本条约
与英美分道扬镳
 
第五章 多极世界
冷战后的地缘政治
东欧与西方国家接轨
东欧的乐观前景
以莫斯科为中心的太阳系
俄罗斯与乔治亚战争
东欧问题
 
PART II 全球危机
 
第六章 史上最严重的金融危机
骨牌效应
各国经济集体衰退
危机倒数计时
 
第七章 纾困
自由市场主义幻灭
雷曼兄弟破产
问题资产纾困计画
欧洲各国的应对
强迫大银行加入
 
第八章 美元短缺
欧洲银行抢购美元
联准会的融资机制
全球最后贷款人
美元的地位更稳固
 
第九章 东欧危机
俄罗斯的应对
对东欧国家的冲击
一触即发的乌克兰危机
 
第十章 中国崛起
扩大基础建设
财政与货币政策双管齐下
中国会超越美国吗?
 
第十一章 二十国集团
南韩再次遭遇危机
多边主义的新时代
创立全新的全球货币?
各怀鬼胎
空洞的会议结论
 
第十二章 财政刺激措施
错估形势
信心童话
举债煞车机制
财政永续
 
第十三章 修复金融业
该不该国有化?
压力测试
民粹主义者的愤怒
总体审慎监理
欧洲的改变不够
 
PART III 欧元区
 
第十四章 希腊的拖延与鸵鸟心态
德国与法国的矛盾
国际货币基金介入
爱尔兰先出问题
 
第十五章 债务期限
饿死野兽
重新强化财政纪律
爱尔兰危机
第二次量化宽松
 
第十六章 零重力世界
民怨四起
资金撤离欧元区
公关灾难
希腊危机
美国降评事件
占领华尔街运动
 
17章 恶性循环
计画赶不上变化
债务减计的难题
政治危机
德法密谋
英国的不满
 
18章 尽全力维护欧元
希腊的无政府状态
西班牙债市恐慌
欧洲该解体,还是整合?
历史性的演说
危机还没结束
 
PARTIV 余震
 
19章 疯狂美国
该有的经济反弹呢?
不平等加剧的挑战
联邦政府关门危机
去美国化的世界?
 
20章 缩减恐慌
量化宽松的效果
柏南克漏口风
不稳定的婚姻关系
永久性的换汇协议
 
21章 乌克兰危机
地缘政治纷争
他妈的欧盟
新冷战
油价崩盘
中俄新关系
 
22章 民族主义浪潮
对欧盟的失去信心
用违约来反击?
名副其实的欧洲内战
#这是政变
左派政党的威胁
 
23章 英国的恐吓计画
伦敦金融城的利益
留欧派与脱欧派的对抗
国家冒险主义
另一场金融危机?
欧洲的「雷曼兄弟时刻」?
 
24章 川普
是谁在疯狂?
弱肉强食中的赢家
推翻欧巴马的遗产
华尔街势力的回归
贸易大战一触即发
不再维护国际秩序的美国
 
25章 可能出现的情况
中国出现经济危机?
危机还在加深
不能忽略政治面的影响
 

图书序言

导读一

啥!全球会有政经崩盘危机?

中华经济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吴惠林
 
  ▍金融业失职惹祸

 
  迄今的金融风暴和经济衰退事件,最被世人记忆的当属一九三○年代的经济大恐慌和二○○八年的全球金融海啸。前者被认为是凯因斯创见的「政府创造有效需求」政策化解,后者则被认为是美国政府大力纾困银行业而解决危机。于是政府从此站上经济舞台当主角,以财经政策调节经济体就理所当然被世人所接受。不过,政府以政治手段来解决危机是否真的有效,或者只是将病症掩盖、甚至积压下来,不久之后还会迸发更大风暴,一直是讨论话题,而政府的政治行为救市,让银行界和富人全身而退,但一般民众却悽惨的陷于失业和薪资下降、贫富悬殊极度拉大的后果,让「民粹主义」在全球急速抬头。

  ……

  ▍「金融深化」成危机
 
  不过,二○○八年全球金融海啸的教训,并没让金融业走回正轨,且在衍生性金融继续创新下,金融业掌控的权力更大。《时代》和《金融时报》专栏作家拉娜・福洛荷(Rana Foroohar)在二○一六年出版的《大掠夺》(Makers and Takers),书中告诉我们,金融业掌控的权力大到不成比例,它代表七%的经济产值,但拿走了大约二五%的企业获利,而且只创造四%的工作,但它塑造政府官员、监管机构、执行长,甚至很多消费者的想法和心态的能力更为强大。二○○八年之后,行政部门的决策为金融业带来庞大利润,并造成房屋所有人、小公司、劳动者和消费者的损失。金融业已经成为经济成长的阻力,而不是催化剂,因为它的成长使得企业和整个经济社会都受到损害。

  今天,在美国,是金融家在对企业发号施令,在金融市场创造财富已变成目的,而非把金融市场当成工具,以达成共享经济繁荣的目的。金融思维已在美国企业根深柢固,即使最大和最有前景的公司也开始运作得像银行。现在的美国企业只要搬动现金,就能比以前赚到更多钱,光是从单纯的金融活动,像是交易、对沖买卖、税负优化和销售金融服务,就能产生比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时期差不多五倍的收入。我们的金融体系已无法对实体经济发挥作用,只对其本身产生功用。这是一种经济疾病,以「金融化」(financialization)这个名词来称唿,意味着华尔街和它的思维趋势,不仅渗透到金融业,更已渗透到各行各业。这种非常重视短期又高风险的想法,在二○○八年几乎翻覆了全球经济,现在还拉大了贫富差距,阻碍了经济成长。
 
  ▍「金融诅咒」蠢蠢欲动
 
  「金融化」现象只在美国发生吗?当然不是,它已成为另一种「全球化」。英国作家尼可拉斯・谢森(Nicholas Shaxson)在二○一八年十月出版的《金融诅咒》(The finance curse: How global finance is making us all poor)很直接明确用书名宣示,「金融化」不但是全球性,而且「全球金融化」已让全人类都趋向贫穷,甚至已经成为「金融诅咒」了!

  ……

  在金融时代,企业主与他们的顾问,还有整体金融业,已从为经济体创造财富,转向利用金融技巧从经济体提取财富。当金融不再担当传统上服务社会并创造财富的角色,转而从经济体其他地方榨取财富,不但利润更高,金融业也因而获得庞大的政治权力、设定法令规章,甚至形塑整个社会以满足自身需求。结果就是经济成长放缓、贫富差距扩大、市场缺乏效率、公共服务受创、贪腐更严重,其他经济部门被掏空、民主和社会整体受害,「金融诅咒」就出现了。如今,世界上诸多国家都已深陷于「金融诅咒」之中而不自知,仍然为了创造大的财富与飘渺的国家竞争力而诅咒自身。

  迄今,二○○八年全球金融海啸转眼已过十个年头,在主要国家量化寛松的政策下,全球经济在欧债危机和地缘政治风险下,却曾出现一波景气复甦态势,尤其资本市场更呈现多头走势。

  不过,在一片大好的经济荣景下,却也时不时地出现泡沫化的警示。毕竟全球多头走势其实不是来自基本面的明显改善,而是各大央行实施量化宽松政策放出大量游资新政。由于资金并未流向实体经济,致经济成长的力道疲弱,一旦量化宽松政策停止转向紧缩,资金活水中止,一九三○年代经济大恐慌、一九七○年代停滞性膨胀、二○○八年金融海啸就会重演。
 
  ▍「到毁灭之路」声音响起
 
  到底金融危机有多严重、多可怕,二○一六年出版的《下一波全球金融危机》(The Road to Ruin)书中,瑞卡兹(James Rickards)为我们描述得淋漓尽致。英文书名「到毁灭之路」已够让我们憷目惊心,会不会危言耸听?或者类似水晶球预言?

  经由对历史的剖析和严谨的研究之后,瑞卡兹告诉世人,金融危机已取代动能战争,成为复杂系统动力的核心,而一九九八年和二○○八年的金融危机只是警讯,是一场无法想像的灾难之前的震动。可怕的是,一般的地震在累积的能量释放完之后会停止,但金融地震会引发系统性危机而持续,而由于过去金融危机出现后各国政府採用错误的纾困政策,所累积的负能量非常之多,使爆发震动力度难以想像。瑞卡兹强调说,这不是臆测,而是系统动力推测的结果。不过,他也安慰我们,这个结果并非无法避免,悬崖勒马需要「缩小银行规模、减少衍生性金融商品、降低槓桿,以及有可靠的货币,也许要与黄金联系」,但他却说眼前看不到任何这类补救,只见系统崩溃逐渐逼近。

  福洛荷和谢森已都附和瑞卡兹,在二○一六和二○一八年分别以「金融化」和「金融诅咒」警示世人防范。无独有偶的,经济史学家亚当・图泽也在二○一八年八月写了《崩盘》(Crashed: How a Decade of Financial Crises Changed the World)这本书,告诉我们:「十年过去了,这场二○○八年的金融危机从未真正结束。」他认为,是各国央行即时伸手,抢救了银行业,而这一场金融危机,带来了很严重后遗症,导致欧洲和美国的民粹主义政治兴起。

  图泽警告,我们至今仍未从这场危机「恢复」正常。下次再有危机爆发,各国政府还有没有能力採取果断行动,他抱持悲观看法。图泽曾断言,二○○八年经济大衰退会直接导致全球面临金融危机,时至今日,证实这位经济史学家所言不虚。尽管过了十年,我们仍活在金融海啸的遗绪之中。无论以纳税人金钱紧急救助贪财无能的银行业,还是央行以量化宽松重振富人资产面值,本质上都是政治行为,但对比银行界和富人很多仍可全身而退,一般民众则惨得多,深陷失业和薪资下降等难关,不满情绪最终引发左右两翼的民粹主义。
 
  ▍面临崩盘的不稳定世界
 
  二○○八年九月,当时的美国总统布希宣称这是场只关系到华尔街的经济危机,事实上,它对全球经济是一大重击,无论英国、欧洲的财金市场,乃至亚洲、中东和拉丁美洲的工厂及造船厂皆大受影响,造成美国及欧洲当地开始反思民主资本主义的正当性,甚至进一步导致乌克兰爆发战争、希腊财政混乱、英国脱殴、川普出头等重大事件。

  图泽将二○一○年的欧元区债务危机视为二○○八年的延续,而二○○七至二○一二年的金融和经济危机在二○一三年至二○一七年间转化成对后冷战秩序的全面政治和地缘政治危机。除了川普入主白宫外,欧洲多国右翼民族主义者崛起。

  图泽认为,虽然美国当时备受批评,但二○○八年果断以七千亿美元救市是成功的,问题在于欧巴马上台后的刺激经济措施并不足够,未能令大众受惠。当美国有关贫富悬殊的讨论加剧后,也愈加暴露出温和自由主义者对资本主义民主制的长远问题苦无良方,「危机令贫富悬殊以及社会剥削引起的紧张进一步激化。二○○八年后採取的戏剧性救市措施,虽然短暂有效,也带来深远的负面影响」。

  川普上台被视为「后真相时代」的开端,但图泽认为,无视事实不是民粹主义者的专利。他提到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二○一一年对欧债危机曾声言:「当事情严重时,你要说谎。」图泽坦言,西方精英失去信誉所造成的损害很大,奢求在美国不能领导世界时便求德、法取代,这无助解决问题。他认为,在新危机酝酿之际,更应明白二○○八年发生什么事,有什么错误,才能向前进。
 
  ▍危机解除了吗?
 
  本书共分四部、二十五章,以七百多页的篇幅,将全球政经议题分成全球经济发展及其伴随的风险、全球政商关系与各国势力影响下潜藏的不平等交流、因社群网站活跃引发的网路经济危机、美国中产阶级所面临的困境、中国崛起,以及全球石油危机等六大主题,逐一探讨,提出崭新独到的见解。

  最后,图泽反思,对西方社会而言,经济大衰退俨然是冷战过后的最大危机,然而,这真的是无法事先防堵的吗?我们又真的熬过这个危机了吗?而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我们又要怎么确保社会稳定,避免世界失序?
 
导读二

给国际金融市场投资者的警讯

畅销财经作家 安纳金

 
  在二○○八年金融海啸届满十週年之后,经济史学家亚当‧图泽将其多年来对于全球政经局势的深入观察与研究撰写成了《崩盘》,在得知八旗文化取得此书的繁体中文版的出版权、并将于二○一九年十月上市,我为在台湾关心国际政经情势与金融市场的同好们感到高兴!此外,在全球金融市场动盪的此时上市,恰好提供跨国投资者们极佳的一部教材,可做为研判未来局势发展的良好参考。

  ……

  本书也透过既广且深的不同层面,阐述了当今的国际金融市场,经过时间不断地淬炼交相演进的过程,俨然辅车相依融合成一体,并且与国际政治发展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尽管作者本身着墨的焦点虽不是在金融投资决策方面,然而,我认为有些时候金融市场的动盪是可以从几个主要国家的政治局势分析中提早被洞察出来的,而重要的政治大事件往往对于经济和金融市场的趋势发展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些影响对于中长期进行跨国投资者来说,是必须在资产配置决策的战略层级上同时纳入擘划考虑的。本书明确点出了当前全球主要国家或区域之间的局势发展、以及未来可能产生的几个潜在危机,值得持续追踪留意其后续发展,而我认为,对于过去较少接触国际政治或金融历史的投资者来说,此书将提供很好的启发,并且有助于建立更正确的思维模式。

  此书分为四大部分、共二十五章,详述了全球各地所面临的政经挑战,满满的重点值得读者细细挖掘,而我仅就四大部分提供初浅的导读,以期能够帮助刚接触国际市场的读者们,提供一个低门槛的入门。
 
  ▍第一部分 风暴齐聚
 
  一九七○年代以来,中国一直是美国在地缘政治上最引人关注的焦点,美国借着协助中国摆脱苏联的怀抱,缓和冷战时期的交锋。在苏联解体后,长期冷战的欧洲战场也随之消失,然而,当美国强权的新目光转向亚太地区时,今日的中国俨然已成为了美国最强大的竞争对手、一个最可能威胁美国持续称霸全球之路的绊脚石。

  把中国推向全球化的是柯林顿政府,一九九五年十一月,美国鼓励中国申请加入新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是最关键的一个转捩点,似曾相似的场景美国在一九四五年二次大战结束之后对西欧国家、一九五○年代对日本、一九六○年代对其他东亚国家,以及一九九○年代对东欧国家也都上演过。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经济飞快成长,不仅大幅度贡献了全球的经济成长,更重要的是其庞大的内需市场,让美国从过去二十多年之中获得可观的经济利益,无论是美国或海外的投资人也经由金融市场的蓬勃发展当中获取了极高的回报。

  然而,中国在政治与意识型态的立场上显然相悖于美国,一九八九年天安门事件的武力镇压,敲醒了全世界的警钟,中国共产党发出强烈的一党领政意图,让全世界恍然明白中国的民族主义等于共产主义,中国只想利用国际贸易的机会获取了庞大且迅速的国力发展,其心态昭然若揭无论就内需市场、或资本市场皆是如此,对全世界期待完全开放中国市场的想法从没有支持过。巨大的中国经济体採取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所带来的稳定状态持续吸引了外资大量流入、更加速了国内经济活动,创造一个从国外大量融资而失衡的贸易状态,显然中国享受了多数好处却是立足在一个不公平的竞争前提之下。

  失衡的状态终究无法持久,中国对钉住美元汇率的政策,选择低汇率的利己贸易往来,尽管日本和德国分别在一九五○年代和一九六○年代也如出一辙,这是借由出口带动经济成长的诀窍,然而却是牺牲部分美国的成长来完成(美国承受贸易赤字、甚至财政赤字),当面临美国的反扑而被迫调整汇率时终将招致国内经济与金融市场大动盪。中国当权者也深知,不可能永远侵占美国利益却不付出代价,因此中国也必须小心翼翼的应付来自美国的反扑。二○○五年七月,为了缓解美国经济停滞的压力,中国开始允诺人民币缓步的升值,最后总计人民币升值达二三%,适时缓解了中美之间的贸易与经济的失衡,然而,随着时间的经过,人民币迟未再做升值调整,期间中国亦累积庞大来自美国的贸易顺差,直到美国总统川普于二○一八年三月,揭开了对中国贸易战的序幕。

  作者也针对跨大西洋金融体系的形成背景、以及目前现况作深入的剖析,这个部分在台湾发行相关着作中较少谈及的,相当值得一看。此外,从二○一○年开始的欧元区危机紧接在美国房贷泡沫破灭的脚步之后,虽然美国危机始作俑者是过度扩张的银行和房贷借款人贪婪与财务过度扩张的驱动所致,但是欧元区的危机却是围绕着典型的欧洲财政和国家主权问题打转,然而,资金透过可自由流动的国际金融市场,却又让这些不同的风暴之间,相互牵引交织在一起。我们必须以更广泛的国际政治背景来考量各种金融危机,才能够更清楚的看见事件背后的逻辑、面对未来局势发展才能掌握更正确的判断。
 
  ……

  个人相当同意作者提到新一代「总体金融学」最重要的思想家申铉松所说的:「我们需要分析的全球经济并非以『岛屿模型』为条件,分析各国间的国际经济互动,而是要透过企业资产负债表的『连锁矩阵』来分析银行对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全球有将近三十家大到不能倒的「系统性重要金融机构」,如果再加上各国国内足以影响该国金融系统稳定的最主要银行,全球或许有一百家大型金融机构同时必须纳入「总体审慎监理」的决策评估范围内,这也意味着,当今的全球金融市场已经被这些大型金融机构的连锁关系环环相扣绑在一起、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就是我们想宏观地判断未来新一波金融危机发展时,最好的分析起点,也是身为一位全球投资者,最需要去留意的关键点。

  我认为,若把全球主要国家的央行合起来视为全球经济的心脏,当我们要衡量身体健康状态就需要量测血压的变化,检视这些大型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健康度就是血压;我们都知道如果心脏停止跳动会导致死亡,但在心脏停止跳动前,最好的指标就是血压。

  最后,我想以作者所写的这一段话做为此篇导读的结尾:「危机事实上并没有结束。我们面对的不是重复发生的危机,而是危机的突变与转移。」这同时也是给国际金融市场投资者一个必须正视的警讯。

  愿善良、纪律、智慧与你我同在!

  (完整导读,请见本书《崩盘:金融海啸十年后,从经济危机到后真相政治的不稳定世界》)

图书试读

前言 全球化时代的第一次危机
 
▍紧密相连的全球货币体系
 
把二○○八年的危机大致看成只是美国的问题是很诱人的作法,因为危机就从那里开始。这也会让世界各地的人高兴的想像这个超级大国终于得到报应。事实上,伦敦金融城爆发危机也增添这种关键氛围,这让欧洲人方便把责任丢到英吉利海崃另一头的英国,然后英国再横越大西洋把责任丢给美国。事实上,这是提前准备好的剧本。就像在第一篇会看到,美国内外批评布希总统政策的经济学家,包括这个时代许多顶尖的总体经济学家,都已经准备好一出灾难性的剧本。这个剧本围绕着美国的双赤字(预算赤字与贸易逆差),以及美国依赖外债的影响。布希政府的债务增加是个不定时炸弹,而且在二○○八年欧洲面临危机时,它们认定这是独特的英美危机,这样的想法在十八个月后间接得到证实。这个危机似乎遵循一套相当不同的剧本,围绕着欧元区的政治和结构。因此,历史似乎按照美国危机接着欧洲危机的顺序发生,每个危机都有各自独特的经济和政治逻辑。
 
这本书的论点是,以美国受到影响为主轴来看待二○○八年的危机和后果,根本误解与低估危机在经济与历史上的重要性。当然,危机的核心在美国房地产市场。身在其中的数百万美国家庭最早受到打击,而且受到的影响最严重。但这场灾难并不是二○○八年以前普遍预期会出现的美国国家危机与财政危机。许多人担心的中美关系崩溃风险得到压抑,但相对的,平凡的美国房地产市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则威胁世界经济。这场危机的影响远远超出美国之外,撼动世界一些最先进经济体的金融体系,包括伦敦金融城、东亚、西欧和俄罗斯,而且还在持续发展中。与大西洋两岸流行的论述相反,欧元区的危机不是一个单独而特殊的事件,而是紧接在二○○八年冲击之后的事件。将危机重新描述成一个在欧元区内部、而且是以公债政治学为中心的危机,本身就是一种政治行动。在二○一○年后的几年内,这变成经济政策中某种类似跨大西洋文化战争的情况,任何时期的历史都必须小心绕过这个地雷区。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书名《崩盘:金融海啸十年后,从经济危机到后真相政治的不稳定世界》光是听起来就让人心头一紧。身为一个在台湾生活、工作了数十年的普通人,我经历过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也感受过08年金融海啸的余波,更在近几年见证了社会上种种令人不安的现象。书名中的“崩盘”二字,似乎就点出了当下我们所处的困境——曾经坚不可摧的金融体系,在一次次的风暴中暴露出脆弱的本质,而这股不稳定的力量,早已渗透到政治、社会,甚至是人际关系之中。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将十年前的金融海啸,与当下所谓的“后真相政治”串联起来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真假难辨,民粹主义抬头的背后,是否隐藏着经济因素的推波助澜?这让我联想到近几年来,台湾社会也经历了许多政治上的动荡和经济上的挑战,每一次的公投、每一次的政策调整,都伴随着激烈的辩论和两极化的立场。我常常在想,在这些表象之下,经济的根基是否动摇?老百姓的生计是否受到影响?而那些看似荒谬的政治言论,又是否能真实反映一部分人的诉求?这本书名勾起了我许多疑问,也让我对作者的洞察力充满了期待,希望它能为我提供一个更宏观、更深入的视角,去理解我们所身处的这个复杂而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

评分

这部书名《崩盘:金融海啸十年后,从经济危机到后真相政治的不稳定世界》,直击人心,也击中了当下许多人的痛点。金融海啸,虽然已是十年前的往事,但它所带来的影响,至今仍能感受到。它不仅改变了全球经济格局,也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信心和对未来的预期。而“后真相政治”这个词,更是近几年频繁出现在我们视野中的概念,它指出了一个令人担忧的趋势:事实的客观性似乎变得不那么重要,情感和个人信仰凌驾于证据之上。我身处台湾,也亲身经历了社会上围绕各种议题的激烈辩论,其中不乏充斥着非理性情绪和虚假信息的讨论。我常常思考,这是否与十年前的经济危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不是当经济发展停滞,普通民众的生计受到威胁时,更容易被煽动性的言论所吸引,对权威和既有秩序产生怀疑?这本书名所提出的联系,让我感到既熟悉又警醒。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一个深刻的分析,揭示经济动荡如何一步步演变成政治上的不稳定,以及信息失真对社会 cohesion 的侵蚀。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找到关于这个“不稳定世界”的更深层的原因和洞察。

评分

这书名《崩盘:金融海啸十年后,从经济危机到后真相政治的不稳定世界》,光听名字就很有分量,有一种历史必然性和时代预言感。金融海啸,对我来说,就像是一场集体记忆的烙印,虽然已经过去十年,但它留下的伤痕,或者说改变,依然存在。我一直在思考,那次危机的影响究竟有多深远?它不仅仅是股市的下跌,银行的倒闭,更重要的是,它是否动摇了我们对资本主义、对全球化、对国家治理模式的信心?书名中的“后真相政治”,更是点出了当下一个非常棘手的全球性问题。在信息无处不在却又真假难辨的时代,公众的认知很容易被操纵,情绪化的言论往往比理性分析更能赢得关注。这让我想到在台湾,我们近年来也经历了不少因为信息茧房、网络谣言而引发的社会分裂和政治极化。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将宏观的经济危机和微观的政治生态联系起来的,这种跨越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维度的分析,是我非常渴望获得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新的思考框架,帮助我理清那些错综复杂的因果关系,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不稳定世界”的根源所在,并或许能找到一些应对之道。

评分

从书名《崩盘:金融海啸十年后,从经济危机到后真相政治的不稳定世界》来看,我第一眼联想到的是那种“切肤之痛”的感觉。我们这些小人物,在经济的大浪潮面前,往往是最容易被卷走的。还记得金融海啸那会儿,身边不少亲友的工作受到了影响,一些中小企业也熬不过那段艰难时期。十年过去了,日子似乎平静了一些,但那种不安感却从未完全消失。尤其最近这几年,各种新闻充斥着“假新闻”、“信息战”、“民粹”之类的词语,感觉世界变得越来越不靠谱。我总在想,这和十年前那场危机有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是不是因为经济上的失落感,让人们更容易去相信那些简单粗暴的答案,更容易被煽动?我本身对经济学不太懂,但对社会现象的变化非常敏感。在台湾,我也能感受到这种情绪的蔓延,大家似乎对“权威”越来越怀疑,对“既得利益者”充满敌意。这本书名恰好触及了我内心深处的这些困惑,它似乎在说,那场金融海啸不仅仅是一次经济事件,它还是一场深远的社会变迁的催化剂。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一些线索,理解为什么世界会走到今天这一步,为什么我们越来越难以找到一个共同的“真相”。

评分

《崩盘:金融海啸十年后,从经济危机到后真相政治的不稳定世界》这个书名,光是“崩盘”两个字就够震撼了,让我立刻联想到08年那场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对我而言,那场危机不仅仅是新闻里数字的跳动,更是我身边不少朋友生活轨迹的改变。十年过去了,虽然日子还得照过,但那种对未来的不确定感,似乎从未真正消散。书名里又加上了“后真相政治”,这简直是将不安感升级了。现在打开新闻,充斥着各种耸人听闻的标题,真假信息混杂,让人头晕脑胀。我常常觉得,我们好像活在一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每个人都抱着自己的“真相”,很难再有共识。尤其是在台湾,近年来我们也能看到类似的趋势,各种议题被情绪化地放大,理性讨论的空间越来越小。我非常想知道,金融危机之后,经济上的失落感,是否真的成了“后真相政治”的温床?是不是人们因为对经济前景感到悲观,更容易相信那些激进的、非理性的言论?这本书名勾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我期待作者能提供一种宏大的视角,将经济、社会和政治的脉络清晰地呈现出来,帮助我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是如何一步步走向今天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