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洪文玲/台湾科技与社会研究学会理事长 本书描绘连结人的身体及生活空间,构筑未来可用的新科技与新技术。读者可以认识以感测器、资料、决策机制作为核心,在有形的物质空间与无形的资料世界中转换的,各种沟通与表现的形式,甚至还创造能共用、共享,更友善更安全的基础建设与社会运作的宏大目标。
为了面对未来社会与城市的问题与挑战,回到科技做为尊重个体,改进人生活与实践社会价值(例如节能、安老)的助力时,整合性的思维与跨传统领域合作,创造更多可能。曾经我们以为了方便学习与更加精进而拆解的科技学习,如今正以光速融合、增生,随着对需求的深化了解与参与者的多元贡献,有机变化。这是这个时代的特色。不管是少青中银世代,我们确实是生活在科技无所不在的时代,我们都有某种「赛伯格」(Cyborg)的,人与科技融合的经验。
从科技与社会研究(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STS)的角度,这些从用在身上的保健医疗技术,到一般人不容易看到的制造工厂里的智慧设备,不仅是科学技术的变迁与发扬,更进入到当代如何看待人类的身体,如何利用、规范、管理技术,与人类如何与世界互动的伦理与哲学层次。
盼望本书作为一种启发,拿开「学一种专业做一种事」的过时紧箍咒,更认识在能量丰沛的科技浪头(wave front),大家正为更友善更负责的人类生命与生活,做出努力。同时记得,当书中说「无论科技如何变化,人类永远都是主角。」,而我们有责任在进入人类世的地球上演一出不落幕的剧码。
本书序
「跨领域科技」将改变人类的未来 回顾二○一八年的日本,大自然的威力凌驾人类的智慧,发生多起无法预料的天灾,可说是「大自然反扑的一年」。若将这些无法预料的暴雨、强烈台风、地震等「可预测但无法预防与因应的现象」都列入统计,我们必须承认,有些象征人类智慧的科技或技术,似乎已被大自然击溃。
不过在另一方面,却有令人振奋的消息。以往经常出现在科幻小说中的事物,例如超越人类智慧的AI(人工智慧)、自驾车、飞行车、无人机运送服务,以及利用人类自体组织的再生医疗等尖端科技,都已经准备好进入实用化的阶段了。
人类光靠目前的技术仍无法预测或预防天灾,这点正好说明人类的想像力有限,所以当技术进入实用化阶段时,就会面临诸多课题与挑战。不过,我们也可以思考一件事:为何由不完美的人类打造出来的技术,能进步得如此神速?我们认为,这是因为「技术与技术的结合」。也就是说,来自不同领域、不同背景的人们互相合作,能产生新的化学反应,而加速了「跨领域科技」的研发。例如,能够连胜职业棋手的AI,其实也能应用于辅助自驾车的判断技术;乍看毫无关系的基础材料之创新,竟能为量子电脑带来显着的发展,甚至因此加速再生医疗的实用化。特别是在这个时代,社群通讯软体兴盛,人与人之间的虚拟关系能够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隔阂,这样更能加速跨领域科技的发展,也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多采多姿。
「日经BP」媒体集团有近二百位专业记者,他们每天在各种数位媒体和平面媒体上,分享关于电子产品、汽车、机械、半导体、建筑住宅、土木、医疗、制药、生物科技等尖端技术的相关资讯。《连结世界的100种新技术 : 跨领域科技改变人类的未来》这本书是我们出的第三本「100种新技术」系列书,我们会继续努力用简明易懂的方式,为读者介绍目前最进步的技术。为了让读者一眼就能了解各种新技术的未来发展,我们在书中花了许多心思,除了延续此系列书的丰富内容,还按年分制作了各种新技术的未来发展蓝图,也公布由「日经BP综合研究所」独立调查完成的「科技期待度排行榜」、增加了跨领域技术的分类标示,还为大家访谈了几位不同领域的重要人物等。
京都大学特聘教授本庶佑先生,对癌症免疫疗法的发展有卓越的贡献,他在二○一八年十月一日荣获了诺贝尔生医奖。本书也将在内文中特别介绍本庶佑先生的研究成果。
诚心期待本书能跨越人、地域或国家之间的隔阂,对跨领域的创新发展略尽棉薄之力。
日经 BP 高阶执行董事暨科技媒体本部长
寺山正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