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硕严选!游戏程式设计师人手一本不败经典之作!
☝ 首版上市累积销售数千本!
☝ 好评再上市,回馈发行中!
写游戏的首要之务就是要先有「好的设计」,否则哪能写出可应对玩家、测试、企划频繁出现的新需求呢?那么,怎样才算是好的设计呢?除了掌握物件导向的设计原则外,直接在适当的场合套用适当的设计模式,自然是一条捷径。
GoF提出了23个模式,想要一次全都套用并非易事,不过,对于实质参与过或规画过数十万行以上的游戏程式的人而言,不套用才奇怪!的确,很难想像,在一个简单的专案中也能把GoF的23个模式都套用进去,但这本书几乎做到了!关键在于作者的「游戏开发经验」。
本书作者不但是实质参与大型游戏开发的人,甚至本身负责的就是游戏的软体规划,负责过的知名游戏不胜枚举,这些经验,使得作者很清楚哪些模式可以套用在游戏的哪个地方,或者反过来说,作者很清楚游戏的哪类型功能应该套用哪个模式最为恰当。拥有这种能力的人当然不只一个,但愿意把这些经验浓缩设计出一个简单的「P级阵地」游戏并撰写《设计模式与游戏开发的完美结合》这本书来分享经验者,蔡昇达堪称是台湾游戏界的第一人,甚至在整个台湾软体业界,都很罕见。
这本书的重点显见于书名之中,着重在「设计模式」与「游戏开发」,且两者的重要性不相上下。作者撰写本书的目的主要有二。
首先,这本书是写给游戏程式设计师的,作者蔡昇达在游戏设计业界累积了十年经验,参与过无数耳熟能详的专案(详见下方..本书赞誉..),正所谓「十年磨一剑」,虽然动手完成这本书仅仅花费一年,但背后代表的是十年经验的积累。
本书作者希望所有的游戏程式设计师能将工作重点,从「Coding」提升到「设计」的层次,借由套用「设计模式」与多项物件导向设计原则,设计出可长可久的游戏,不畏惧、甚至欢迎企划、测试与使用者回馈带来的修改需求与新需求。
其次,本书也是写给那些想要学习「设计模式」但不会写游戏的工程师阅读的,本书採用的游戏设计工具为Unity3D与C#,所使用的语法都是最简单的,介面也是最容易上手的。至于游戏部分,笔者挑选的是最常见、最浅显易懂的范例,所有与本书游戏相关的Domain Know-how,都难不倒任何一位曾经「玩过」战斗游戏的软体工程师。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借由游戏做为范例,实际示范「设计模式」的强大之处。事实上,本书原本的另一个候选书名为《设计模式解析——以游戏为例》。
本书不同于其他讲解「设计模式」的书籍,本书的所有范例都围绕着同一个游戏专案,并且将GoF的所有模式都套用到了该游戏专案之中,光是这一点就很不容易,尤其是,本书还仔细思考过读者的学习步伐,章节的安排让读者能够循序渐进地学会所有的设计模式。读者若在阅读GoF的《设计模式》时,遇到无法理解的部分,也可将本书当作范例解析的参考书来使用。
本书对于工程师而言,是一本非常容易阅读的书籍,因为本书所有关于「设计模式」的章节架构、内容次序的安排都是相同的,步骤如下:
1 土法炼钢完成游戏需求。
2 简介可以採用的「设计模式」,包含使用生活实例来解释GoF对于该模式的定义。
3 使用该「设计模式」重构或重新设计程式,以完成游戏需求。
4 搭配团队对话的手法,讨论日后遇到需求变化时,如何善用该「设计模式」的强大之处,以简单的调整方式来进行维护。
5 讨论该「设计模式」还能与哪些「设计模式」配合,以及採用该「设计模式」的优缺点。
6 最后则是讨论该「设计模式」还能应用在游戏设计的哪个环节。
本书作者认为,透过上述步骤来学习「设计模式」与「游戏开发」,是最能彻底明了「设计模式」与「游戏开发」的学习方式。同时,本书还获得了游戏业界及软体设计界的许多赞赏,因此,我们将之列为《中文原创经典》。
本书赞誉 本书作者经由十年的游戏开发过程中,将设计模式理论巧妙地融合到实务之中,为让读者能更容易地了解如何运用此理论,书中透过一个游戏的实作贯穿全书,呈现出设计模式的完整样貌,且以浅显易懂的比喻来解译难以理解的设计模式,透过这些相信能够让想更深入了解此领域的读者更容易上手,推荐给有兴趣从事游戏开发的朋友们。-轩辕剑之父——蔡明宏
暱称『阿达』的蔡昇达先生,在台湾游戏研发领域中,是位堪称天才的程式设计师,我在担任『仙剑Online』制作人期间,他是我对专案推展最大的信心来源。阿达在经历过大型连网游戏研发与营运过程洗礼后,升任为技术中心主管,并参与多款网页游戏与手机游戏开发,充份展现他多元技术能力。在本书中,阿达除了传达程式技术,更将他的实务经验化为情境式范例,相信对游戏设计有兴趣的读者,一定能获益良多!-资深游戏制作人——李佳泽
一个充满技术涵养的作品,有别于其他的游戏开发丛书,採用了整合式的专案教学,即一个专案包含了所有作者想要传承的经验,同时也能让读者学习到整个游戏开发的过程,非常适合走在程式设计师之路的开发者,作者以其深厚的开发经验深入探讨程式设计师该有的GoF开发思维,是一本无论游戏开发或专案开发都值得蒐藏的作品。-Unity官方产品技术佈道师 ——Kelvin Lo
《设计模式与游戏开发的完美结合》将软体的基本道理做了一个总整理,并且利用一个游戏的范例来应用23个设计模式,这在设计模式的书籍中是较为少见的,作者企图将软体设计的领域扩展到所有与软体有关的产业中,相当令人激赏!-信仁软体设计创办人——赖信仁
本书不仅荣登博硕文化《中文原创经典》系列,事实上,正是有了这本书才开始有了《中文原创经典》这个系列,换句话说,本书是《中文原创经典》当中,第一本由台湾工程师撰写的书籍!-博硕文化《名家名着》、《中文原创经典》总编辑——陈锦辉
本书程式码的GitHub下载点如下:
github.com/sttsai/PBaseDefense_Unity3D
本书网站:(提供书中较大的UML原图)
gameworker.pixnet.net/blog
现代软件架构的基石:设计模式精要与实践应用 深入理解软件设计的核心思想,构建高内聚、低耦合的健壮系统 在快速迭代与日益复杂的软件工程领域,仅仅依靠“能跑起来的代码”早已无法满足现代应用对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和稳定性的严苛要求。本书旨在为广大软件开发者,无论是初入职场的工程师,还是寻求突破的资深架构师,提供一套系统化、可操作的软件设计哲学与实现路径。我们聚焦于被时间反复检验的、构建高效、灵活系统的核心工具——设计模式,并结合最新的软件开发范式,为你揭示如何将这些经典智慧融入日常编码之中。 第一部分:设计模式的哲学基础与分类体系 软件设计模式并非一堆教条式的规定,而是前人解决特定设计难题所积累的智慧结晶。本部分将从宏观层面解构设计模式的本质,帮助读者建立正确的“模式意识”。 1.1 模式的起源与演进:从建筑到代码的抽象 我们将追溯设计模式的起源,探讨其如何从建筑学和工程学领域引入软件工程,以及“四人帮”(Gang of Four, GoF)的里程碑式贡献。理解模式的诞生背景,有助于避免“过度设计”的陷阱,确保模式的运用是恰逢其时、有的放矢。 1.2 GoF 23 种模式的深度剖析 本书将系统地讲解 GoF 提出的全部 23 种经典设计模式,但不以简单的定义堆砌为主,而是侧重于其背后的设计动机(Why)、适用场景(When)、结构解析(What)以及实现细节与权衡(How)。 创建型模式(Creational Patterns): 深入探讨对象实例化过程中的灵活性与封装性。我们将详细分析工厂方法(Factory Method)如何解耦对象的创建者与使用者;抽象工厂(Abstract Factory)在跨平台或配置切换中的威力;以及单例模式(Singleton)在并发环境下的正确实现与现代替代方案(如IoC容器管理),探讨其“反模式”的潜在风险。构建器模式(Builder)如何优雅地处理复杂对象构造。 结构型模式(Structural Patterns): 关注如何灵活地组合类和对象以形成更大的结构。我们将细致讲解适配器(Adapter)在遗留系统对接中的作用;装饰器(Decorator)与继承相比在增加职责上的优势;代理(Proxy)模式在远程调用、延迟加载和安全控制中的应用;以及外观(Facade)如何简化复杂子系统的接口。 行为型模式(Behavioral Patterns): 聚焦于对象间的交互与职责分配。观察者(Observer)模式是实现事件驱动架构的基石;策略(Strategy)模式与模板方法的对比,强调运行时算法切换的优雅性;命令(Command)模式如何实现操作的封装、排队和撤销功能;解释器(Interpreter)在特定领域语言解析中的应用。 1.3 模式的选择与批判性思维 设计模式是工具,而非目的。本书强调批判性地审视何时使用、何时避免使用特定模式。我们将探讨模式带来的抽象层次提升与潜在的性能开销、代码复杂性增加之间的平衡艺术。 --- 第二部分:面向对象设计的 SOLID 原则与设计驱动力 优秀的设计是原则的自然流露。本部分将深入讲解支撑所有高级设计模式的五大基本原则,这些原则是衡量代码质量的黄金标准。 2.1 软件设计五大基石(SOLID) 单一职责原则(SRP): 深入理解“职责”的边界,以及如何通过重构将“上帝对象”拆分。 开放/封闭原则(OCP): 如何通过抽象和扩展(而非修改)现有代码来适应新需求,这是面向对象设计的核心。 里氏替换原则(LSP): 确保子类在不破坏父类契约的前提下可以自由替换,对继承和多态的深入理解。 接口隔离原则(ISP): 避免创建“胖”接口,确保客户端只依赖其真正需要的契约。 依赖倒置原则(DIP): 聚焦于抽象而非实现,为依赖注入(Dependency Injection, DI)打下理论基础。 2.2 耦合与内聚的度量与优化 我们将介绍衡量设计质量的关键指标——耦合(Coupling)和内聚(Cohesion)。通过实例分析,展示如何运用设计模式来降低不必要的耦合(如使用中介者模式)和提高功能的内聚性。 --- 第三部分:现代软件架构中的模式应用进阶 设计模式的应用场景已经超越了传统的桌面应用,它们是构建现代微服务、响应式系统和数据处理管道的核心组件。 3.1 架构风格与模式的融合 本章将探讨设计模式如何在更宏观的架构层面发挥作用: 分层架构中的模式应用: 如何在表现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中恰当地应用工厂和策略模式来隔离关注点。 响应式编程与异步通信: 结合反应堆(Reactor)和中介者(Mediator)模式,构建高并发、低延迟的异步处理流程。 数据访问层的模式实践: 深入讲解仓库(Repository)模式如何封装数据源的复杂性,以及数据映射器(Data Mapper)在ORM框架中的作用。 3.2 应对变化与维护的实践技巧 软件生命周期中最大的成本在于维护和迭代。本书将重点展示如何利用模式来管理技术的演进: 重构的技术蓝图: 当需要引入新功能或替换旧组件时,如何利用桥接(Bridge)模式将对象的实现和接口分离,为未来的替换预留空间。 配置管理与特征切换: 使用策略和状态模式来管理不同版本的特性开关,实现灰度发布和A/B测试所需的灵活切换机制。 本书不局限于特定语言的语法实现,而是专注于跨语言、跨平台的设计思想传递。读者将获得一套可应用于 C++、Java、C 或 Python 等任何主流面向对象语言的通用设计工具箱,从而真正掌握软件设计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