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的祕密:谁让氧气出现?谁在海边下毒?谁缓解了饥荒?从生物学、饮食文化、新兴工业到环保议题,揭开藻类对人类的影响、伤害与拯救

藻的祕密:谁让氧气出现?谁在海边下毒?谁缓解了饥荒?从生物学、饮食文化、新兴工业到环保议题,揭开藻类对人类的影响、伤害与拯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Ruth Kassinger
图书标签:
  • 藻类
  • 海洋生物
  • 生物学
  • 环保
  • 饮食文化
  • 新兴工业
  • 氧气
  • 毒素
  • 饥荒
  • 可持续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如果没有藻类,也将没有今天的你我。

  《纽约时报》值得注目的新书
  美国媒体Science Friday 2019夏日最佳书籍
  《书目》、《出版者週刊》、《自然》、《科克斯》、BookPage书评网等众多媒体热烈推荐

  从肉眼不见到巨大无比,从塑造万物到屠杀众生,从乏人问津到成为产业新宠儿,探索与藻类有关的各个未知领域,重新认识这些与我们共同生活却对它们十分陌生的绝妙生物。

  「说到藻类,很多人会想到池塘里的绿色浮渣,
  却很少人知道,如果没有藻类,你我都将不存在。」

  ●贴近又陌生的「藻」
  你知道一滴海水里,就有数千个肉眼看不见的藻类漂浮其中吗?这些小生物虽然不起眼,却是海中底层生物的主要食物,如果有一天海中的藻类消失,小从磷虾,大至鲸鱼都将饿肚子。而且如果几亿年前没有第一个藻类出现,地球也不会有今天如此丰富的生物,蟑螂无法生存,就更别说是你和我这么复杂的物种了。另外,藻类也时常以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形态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举凡甜点、衣服,甚至是墙壁上都能找到它们的踪影,因此我们可能也无法想像没有藻类的生活会有多么不方便。说到这里,你可能已经对「藻」这类生物有点好奇,但或许又有许多疑问:池塘里的满江红是藻类吗?树干上的地衣也是吗?石头上的青苔到底和藻类有什么不同?

  ●藻类的千百种角色
  这些问题都将在这本书里为你解答,事实上,你也将从本书看见各种你或许不曾想过的藻类面向。认识生物学上的藻类,将让我们惊奇于这些肉眼不见的小生物竟然能让地球变得极为寒冷,引发全球性的生物大洗牌。我们也会跟着作者卡辛吉远渡太平洋与大西洋,到韩国和威尔斯等地的沿海小镇,认识藻类在各地饮食文化上的影响。不仅有机会品尝最道地的「黑奶油」抹酱,也将跟着随潮汐而作的野生海草採收户开船出海,抢在海草最丰美的时候用特制工具割下一团团的墨绿色海中珍宝。

  但除了为人类提供食物,藻类是否也可以在这个人人唿吁环保的时代成为那个拯救地球的英雄?地球工程、绿能产业、传统工业都迫不及待使用藻类,大量地投入资金生产藻类相关的燃油、塑胶和酒精。然而,这一切会不会其实只是一场太美的白日梦?这些努力真的可以为环境带来正面的影响吗?为什么已经过了这么多年,成功的案例却少之又少?

  「藻」虽然随处可见,却又时常被忽略。本书将从生物、文化、历史、经济与环保等方面带你更全面地描摹出「藻」的样貌,或许在阅读之后,你也会开始对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生物肃然起敬,或是让你的脑中浮现一个似乎微不足道的想法,但你应该也会想起这书里提到的许多奇蹟,也都是从那些小念头开始的。
 
名人推荐


  李家维 《科学人》杂志总编辑
  吴俊宗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研究员、国立台湾大学生态学与演化生物学研究所教授
  吴彰哲 国立台湾海洋大学食品科学系特聘教授兼系主任
  林翰佳 国立台湾海洋大学生命科学暨生物科技学系教授
  徐堉峰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生命科学系教授
  潘彦宏 北一女中生物科老师
  顾铨 中央研究院植物暨微生物学研究所助研究员──推荐

各界好评

  【国内好评】

  说到藻类,你的脑海中会浮现什么?或许这几年来,很多生态保育人士一直在倡导保护桃园大潭藻礁生态系,让原本默默在餐桌里的美食,顿时成为媒体追逐的话题。那为什么有这么多人要去保护它呢?或许这本藻类的科普书,会给你答案,也会带你更深入了解藻类的方方面面,从藻类生活史、藻类的应用到与气候变迁的关系,作者利用她向来幽默轻松的笔调,带领你进入藻类世界,是一部值得喜欢海洋世界、关心海洋生态读者一读的好书。──吴彰哲 国立台湾海洋大学食品科学系特聘教授兼系主任

  飞蛾、鸟类、蝙蝠都有翅膀,但大多数的人都知道,这三种动物各自有不同的起源,是完全不同的生物。不过谈到藻类,大概很少人知道绿藻、硅藻、甲藻这些虽然都被称为「藻类」的生物到底有什么不同。很高兴看到茹丝.卡辛吉清楚地交代了不同藻类的前世今生,把在课堂上需要讲解好几小时的内容,用生动易懂的文字解释明白了!你也一定会惊奇地发现,原来藻类对于地球生态、地质气候变迁,甚至是最新的生物科技应用等,都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很密切的关系。

  读来无压力,读后长知识,好的科普书就该如此。我诚挚地推荐这本好书。──林翰佳 国立台湾海洋大学生命科学暨生物科技学系教授

  听到史莱姆你会想到什么?我马上想到的是勇者斗恶龙里的经典小怪,作者却是希望带我们认识像细菌一般的蓝绿藻、水域生态系的浮游植物,乃至于海水里几公尺高的昆布等。这些统称为藻类的生物竟然不只是生产者,还跟地球最早期的空气污染事件、海产食物中毒、新兴科技材料、环保替代能源有关,甚至还可能帮我们面对全球暖化气候变迁。原来,史莱姆从来就不只是小怪,而是拯救世界的超级英雄。──潘彦宏 北一女中生物科老师

  三十几亿年前,产生氧气的光合作用出现,藻类就注定改变所有生物的命运。现今大气中的氧气有一半来自藻类,包含蓝绿菌、单细胞微藻和大型藻类。藻类不仅是许多生物的营养来源,更深深影响农业、工业、文化与环境,也在人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台湾是个海岛国家,藻类产品亦随处可见,介绍藻类的书籍却少之又少。如今在脸谱出版社和译者的努力下,台湾的读者终于有幸透过简单易懂的语言展开一场藻类之旅。──顾铨 中央研究院植物暨微生物学研究所助研究员
 
  【海外推荐】
  没有任何生物对生命的重要性比藻类还重要。在《藻的祕密》中,卡辛吉还给这些不起眼的生物一个公道,她笔下的藻时而引人入胜,时而令人作恶,并且深具知识性。──《纽约时报》畅销作家、普立兹奖得主、《第六次大灭绝》作者伊丽莎白.寇伯特

  这是一本令人惊奇的书。藻类在幕后制造氧气、提供食物与能量,我们的过去与未来都与这些祖母绿色的生物紧紧缠绕在一起。── 大卫.乔治.哈思克《树之歌》作者

  机智幽默又和蔼可亲的卡辛吉的是这趟关心被忽视的藻类旅行的最佳向导。阅读《藻》将能说服你相信藻类确实非常值得尊敬,当你认识它们后,就会懂得它们既古老又迷人,还对所有生物至关重要。──索尔.汉森《Buzz》、《种子的胜利》、《羽的奇蹟》作者
浮游生命的史诗:从远古起源到现代文明的无形之手 本书旨在深入探索地球生命演化史上,一个经常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生命群体——原生生物(Protists)的宏伟叙事。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形态各异、习性万千的微小生命体,它们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基石,是连接细菌与复杂多细胞生物的神秘桥梁。这不是一本聚焦于特定藻类群体(如绿藻、褐藻、红藻)的生物学专著,而是对涵盖了所有真核、非动物、非植物、非真菌的单细胞及简单多细胞生物的生态学、演化史、以及它们对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决定性影响的全面考察。 第一部分:生命起源的晨曦——原生生物的黎明 生命如何在早期地球的混沌中诞生?我们首先追溯到大约二十亿年前,探讨真核细胞诞生的复杂过程——内共生学说的最新进展,以及原生生物在这一里程碑事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1. 原生生物的多样性迷宫: 本部分将对原生生物的分类学进行一次广阔的漫游。我们不会专注于藻类的光合作用色素或细胞壁结构,而是侧重于它们在生命之树上的系统发育位置。我们将详细介绍: 原生动物(Protozoa)的捕食策略: 探讨鞭毛虫、变形虫、纤毛虫等如何发展出复杂的运动、营养获取和感应环境的机制。重点分析原生动物作为初级捕食者在水生食物网中的基础地位。 类植物原生生物(Algal-like Protists)的能量引擎: 虽然本书不聚焦于经济作物藻类,但我们会深入研究它们在地球碳循环中的原始功能。考察不同演化支系(如硅藻、甲藻、眼虫等)的光合作用效率差异、营养盐吸收机制,以及它们如何塑造了早期海洋的化学环境。 新兴的真菌形原生生物(Fungal-like Protists): 探讨黏菌和水霉等生命体,它们在分解作用和寄生关系中展现出的独特生命周期,及其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而非聚焦于其药物应用或工业用途。 2. 地质时间尺度上的全球影响: 我们将审视原生生物化石记录,探讨它们如何参与了地球大气成分的根本性改变。特别是,原生生物群体在氧气积累初期对全球环境的压力和适应。讨论生物沉降过程(Biological Pumping)的理论模型,即原生生物的遗骸如何通过深海沉积,固定了大量的碳,从而影响了长期的气候变化趋势。 第二部分:看不见的生态工程师——水体系统的平衡者 原生生物构成了所有水生生态系统(从淡水湖泊到深海热泉)中食物网的基础结构。本部分将阐述它们在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方面的核心作用,超越了简单的“生产者/消费者”标签。 1. 微观食物网的能量传递: 重点分析原生生物如何高效地将溶解的有机物(DOM)和细菌转化为更大的生物质,即微型食物网(Microbial Food Web)。我们将探讨这种能量传递效率对上层捕食者(如小型甲壳类和鱼类幼体)生存的决定性意义。 2. 水体质量的自然净化者: 探讨特定类型的原生生物,例如某些自养型或异养型的原生生物,它们在氮、磷等营养物质的自然循环和转化中扮演的角色。研究其在天然水体自净过程中,如何通过摄食细菌和藻类,控制水体中的微生物负荷和透明度。 3. 极端环境的先驱者: 研究原生生物群体在应对高盐度、缺氧、极端温度等地球上最严酷环境时的生理和遗传适应机制。这些“生命之锚”如何确保了在自然灾害或环境剧变后,生态系统的恢复力。 第三部分:生命互动中的双刃剑——原生生物与复杂生物的共生与对抗 原生生物与动植物的互动是演化史上最深刻的篇章之一。本部分将聚焦于它们之间复杂的、往往是隐形的共生、寄生和竞争关系,这些关系塑造了现代生物的形态和生存策略。 1. 宿主与伙伴:共生关系的演化奇迹: 深入探讨原生生物在宿主细胞内共生的案例,以及这种关系如何驱动了宿主生物的创新,例如某些原生生物对宿主消化、免疫或色素获取能力的贡献(区别于讨论其新兴工业应用)。 2. 宿主防御与病原体的军备竞赛: 侧重于原生生物作为病原体的生态学角色。分析它们如何进化出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机制,以及宿主(包括人类、动物和植物)如何发展出应对这些微小威胁的防御系统。这是一种宏观的“军备竞赛”,而非具体的疾病治疗方案。 3. 群体行为与环境信号: 探讨原生生物如何通过化学信号感知环境变化,并集体改变其行为模式(如聚集或分散),这种信号传导机制对整个水生群落的动态有何影响。 结语:无形的掌控者 原生生物是地球历史的沉默见证者和关键塑造者。它们在最微小的尺度上,完成了对全球化学、能量流转和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性调控。本书将引导读者认识到,支撑起我们所见到的宏大生命世界的,正是这些古老而精妙的浮游生命的无形之手。我们通过理解这些原始生命形态的演化逻辑和生态功能,才能更全面地把握生命在地球上的韧性与复杂性。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茹丝.卡辛吉 Ruth Kassinger

  获奖无数的科普作家,其作品的主题总是交织着科学、历史与经济,在她的新书《藻的祕密》中,也不脱她一贯的风格,从藻类的生物学,与人类长久以来的亲密关系,到藻类在工业、农业的产业应用,甚至谈到藻、人与地球的未来。亦着有《植物的性、爱与生死的祕密》(大家出版)。

  卡辛吉生长于巴尔的摩,后来分别到耶鲁大学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攻读学士与硕士。现在和她的先生住在马里兰郊区。

译者简介

邓子衿

  阳明大学微生物及免疫学研究所硕士,专职生命科学、食物以及医学范畴的科普翻译,曾获得第九届吴大猷科普翻译奖佳作,杂志译稿散见于《科学人》与《国家地理》,近期的翻译书籍有《生命的法则》、《群的征服》与《毒特物种》等。

图书目录

前言

第一部 藻类的开始

1.    池中物
2.    太阳底下的新鲜事
3.    藻类变得复杂
4.    发现陆地 第一集
5.    发现陆地 第二集
6.    寻找地衣

第二部 美味的食物
1.    头脑食物
2.    来自海草的救赎
3.    大规模栽培海草
4.    威尔斯人的美食
5.    以海草为生
6.    全新尝试
7.    螺旋藻

第三部 藻类的实用功能
1.    餵养植物与动物
2.    浓稠的藻胶
3.    发现陆地 第三集
4.    做为原料的海草
5.    藻类油
6.    燃油之外的藻类油
7.    乙醇
8.    藻类燃料的未来

第四部 藻类与气候变迁
1.    珊瑚虫黄藻
2.    保护珊瑚礁?
3.    藻类造成的灾祸
4.    清除藻华
5.    打造怪物
6.    地球工程

结语
致谢
附录:食谱
参考资料

图书序言

推荐序

吴俊宗

 
  这是一本难得的通俗书,很值得推荐给台湾读者。内容深入浅出,却兼具广度和深度,适合中学以上的读者阅读。

  国内介绍藻类的书不多,而这本书从介绍藻类的多样性开始,阐述其在自然界及未来的角色,让你大开眼界。不仅能正确地认识藻类,更可了解人类如何赖它为生,目前如此,未来可能更甚。

  对大部分的国人而言,藻类是一群约略知道,却很陌生的绿色生物。书中介绍这群早在约三十亿年前即出现于地球的藻类,原本生活于水中,后来逐渐演化出可以适应陆地生活的构造,于是演变成各种绿色植物。作者茹丝.卡辛吉先从藻类的生物学开始,介绍其多样的外形和各群藻类的特性,特别是巨型藻。多数的藻类是单独生活,但也有群居或与其他生物共生的藻类。由于它们会吸收阳光来行光合作用,具有将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并产生氧气的能力,使得地球从无氧变为有氧,带动了地球环境的突破性改变。它所合成的有机物养活了其他生物,也营造了地球生物的多样性。藻类是生物圈最大的初级生产者,却始终默默付出。

  人类自远古以来即懂得应用藻类,但大量食用它并形成藻类产业经济却是在二次大战之后才开始。作者借着访查和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日本如何于二战后的萧条困境中发展出海藻(紫菜)养殖,进而推广成现今遍及全球的海藻寿司美食。透过参访,作者也目赌韩国如何急起直追,发展出超群的海藻养殖产业。作者还亲尝欧美的海藻美食。除了食用以外,书中也介绍近年来微藻和海藻在医药上的发展,如ω-3(DHA、EPA)等藻油、虾红素、抗癌物等,这些产业方兴未艾,是生技界看好的未来之星。

  藻类有正面的贡献,但是过度滋长也会造成问题,例如藻华。书中介绍全球各地发生的事件,如红潮、夜光藻(蓝眼泪)、饮用水污染、珊瑚礁死亡、渔业减产和观光业不振等经济和民生问题,并举出因藻毒而造成人类和水生生物中毒死亡的事件。藻毒有许多种,包括神经毒、肝毒、细胞毒、肠胃毒等。有的藻类会产生臭味,影响饮用水、观光和生活品质。这些问题主要起因于水污染,因为污染带来的磷和氮等物质正适合藻类生长。是人类把温驯的藻类变成致人于死的怪物。书中也介绍一些在美国各地施用来减除藻华的方法和策略。

  书中引述,现今的原油是远古时代主要由藻类产生的油,经高压和高温作用蓄存于地层之中。工业革命后,人类大量开採和燃烧石油,使物质文明突飞勐进,但也因此造成各种污染。书中另辟了专章来介绍大量排放二氧化碳所引起的温室效应、极端气候和各种灾害。人们面临这个世纪灾难,虽投入国际关注,并提出减排约定,成效却十分有限。书中综合了许多专家和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提出减排之外还需降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才行,而藻类正是可用来有效吸除这个温室气体的最佳生物。而且这些藻类还可以取代石油燃料、制成质轻而高密度的塑胶、当作饲料、制成健康食品、蛋白质与医药等,一举数得。

  就在此刻,环境破坏仍然持续着,当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不断攀升,海洋污染和环境酸化愈趋严重,珊瑚礁日渐死亡,鱼类产量愈来愈低,陆域沙漠化愈来愈不可控制,生物物种正从生物圈中快速消逝,似乎都预告着地球的第六次大灭绝可能将要来临。本书也特别叙述时下一些科学家正推动利用藻类来改善环境的工作,并介绍一些由国家和私人公司所投资的研究和创新科技。巨量的资金争相投入,却总是在成功前尚缺临门一脚。作者指出了一些问题的症结,并综合出未来可着力之处,做为后续努力的参考。最后,作者以「藻类让人类得以出现和存活,未来藻类还能够帮我们救自己」来期勉大家。
对于藻类,我们除了要多认识它,研究它,还要与它为友,它才会来帮助并回馈我们。

  本文作者为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研究员、国立台湾大学生态学与演化生物学研究所教授

图书试读

第7章乙醇
 
我第一次接触到藻类燃油是在瓦尔森位于德州的温室。一开始我被他们的光生物反应器所吸引:成排的透明板,里面有弯曲的管子,藻类和水在管中流动。瓦尔森的培养方式类似生产线,藻类与自然环境隔绝,似乎可以满足全世界对燃油的无尽需求。虽然这家公司突然解散了,但幸好我也追踪了其他两家栽培藻类的公司:焦耳无限(Joule Unlimited)和藻类醇(Algenol),他们拥有自家版本的光生物反应器,据说这两家公司是成功的。当我开始为这本书进行研究的时候,虽然无法接触到焦耳无限公司的管理阶层,不过藻类醇公司的创立者兼执行总裁保罗.伍兹(Paul Woods)则是无话不说。
 
所以二○一三年七月的艳阳天,我和他站在该公司位于佛罗里达州的总部,这个总部在麦尔兹堡(Fort Myers)机场附近,周围的沙地上长满矮树丛。伍兹穿着短裤、T恤和凉鞋,他的额头很高,带红色的金发垂到肩上。这不是典型的执行总裁装扮,但伍兹也本就不是。
 
在我们面前是一排排闪着绿色光辉的塑胶袋,排满超过两英亩的土地,每个都有四呎宽、四呎长,但只有几吋厚,共有数千个,垂直挂在钢制架子上。每个塑胶袋的间隔约为十吋,距离地面约一呎。看起来像是巨人国办公室里面的挂式档案夹。不过每个档案夹中放置的并不是文件,而是四加仑的无菌海水、二氧化碳气泡,以及数百万个经由生物工程改造过的蓝绿菌。这些透明的档案夹是藻类醇公司拥有专利的光生物反应器(photobioreactor),简称为PBR。
 
这些蓝绿菌制造的不是油,而是乙醇。如果你在加油站看加油帮浦,便可知道还有石油之外让车子移动的燃料。目前在美国贩售的汽油中,有一成含有来自玉米发酵所制成的乙醇。乙醇也叫酒精,是酒之所以能醉人的原因,也是干洗手露和其他杀菌剂中的杀菌成分。不过乙醇在汽缸中压缩,与氧气混合,再由火星塞点燃,就能像汽油一样,把蕴藏在化学键中的能量突然释放出来。用乙醇推动交通工具并不是什么新鲜的点子,最早的内燃机便是以燃烧酒精推动的。现在巴西的燃油中含有四分之一酒精,这些酒精由甘蔗发酵所制成。在欧洲,几乎所有车辆所使用的汽油中含有至少一成酒精。而北美洲和欧洲的弹性燃料车(flex-fuel car)能够使用混合了汽油与乙醇的燃料,其中乙醇最高可占百分之八十五。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藻的祕密:谁让氧气出现?谁在海边下毒?谁缓解了饥荒?》这个书名,我的第一反应是:“天啊,这根本是侦探小说吧!”它把藻类这种看似普通的生物,赋予了巨大的戏剧张力,简直就像在读一本关于生命的悬疑剧。书名里的三个问题:“谁让氧气出现?谁在海边下毒?谁缓解了饥荒?”每一个都抛出了一个惊天大秘密。特别是“谁让氧气出现?”,这听起来就像是在追溯生命起源的源头,一个如此根本的问题,竟然跟我们印象中默默漂浮在水里的藻类有关,这让我觉得非常不可思议,也充满了探索的冲动。然后是“谁在海边下毒?”,这个就带着一种警告意味,让我开始思考,是不是我们对海洋的某些认知是片面的,而藻类在其中扮演了我们未曾察觉的、甚至是负面的角色?“谁缓解了饥荒?”这个又把故事拉回了人类的生存困境,一个如此宏大的历史叙事,竟然也可能与藻类有关,这让我感到非常震撼。整本书名就像是一张藏宝图的开篇,指引着我去发现一个隐藏在海洋深处、影响着人类文明进程的巨大宝藏。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进入一个我从未想象过的、关于藻类的奇妙世界。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藻的祕密:谁让氧气出现?谁在海边下毒?谁缓解了饥荒?》真的太有梗了!它的叙事手法非常巧妙,像是在抛出几个精心设计的悬念,然后用“揭开藻类对人类的影响、伤害与拯救”这个副标题来给出方向。我特别喜欢这种“提问式”的书名,它不是直接告诉你“藻类是重要的”,而是用一种更加引人入胜的方式,激发你内心的求知欲。想象一下,当你在海边散步,看到那些绿色的、褐色的、红色的藻类,你可能只会觉得它们是风景的一部分,或者顶多想到可以吃的东西,但这本书告诉你,它们可能直接关系到我们呼吸的空气,甚至威胁到生命安全,或者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拯救了无数人!“谁让氧气出现?”光是这句话就足以让我联想到地球生命的诞生,那些在远古时代默默无闻但至关重要的生物,原来可能是它们。“谁在海边下毒?”这个让人脑洞大开,难道我们享受的海鲜,有时候会因为藻类而变得危险?或者某些沿海地区的生态危机,也跟它们脱不了干系?“谁缓解了饥荒?”这又让人想到古代的那些艰难岁月,当粮食短缺,是不是有人类发现了藻类的价值,才得以度过难关?这种一连串的疑问,让我感觉这本书的内容绝对不是枯燥的科普,而是一场充满探索和发现的智力冒险。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藻的祕密:谁让氧气出现?谁在海边下毒?谁缓解了饥荒?》简直就像是一部精彩的纪录片预告片,每一个问题都抛出了一个巨大的悬念,让人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我觉得它巧妙地避开了枯燥的学术名词,而是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甚至带点戏剧性的方式,来引出藻类的各种神奇作用。一开始的“谁让氧气出现?”,就直接点出了藻类在地球大气演变中的核心地位,这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些关于生命起源的科幻电影,原来我们现在呼吸的空气,可能都源于数亿年前的藻类前辈。接着是“谁在海边下毒?”,这听起来就充满了警示意味,我常常在新闻里看到关于赤潮、海洋生物死亡的新闻,这本书会不会揭露藻类在其中扮演的“反派”角色,或者是一种复杂的生态平衡被打破后的连锁反应?最后,“谁缓解了饥荒?”这个问题,则一下子把藻类推到了人类文明的关键节点,想象一下,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这些漂浮在水中的生命,竟然能成为救命的粮食,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故事。整本书名就像是一个精心设计的“三部曲”,每一部都足够吸引人,让我对藻类这个我们日常生活中看似微不足道的生物,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好奇和敬畏。

评分

《藻的祕密:谁让氧气出现?谁在海边下毒?谁缓解了饥荒?》这个书名,真的有种“打开新世界大门”的感觉。它不是那种平铺直叙的科普书名,而是带着一种非常强的叙事性和画面感,让你忍不住想深入探究。书名中的三个问题:“谁让氧气出现?谁在海边下毒?谁缓解了饥荒?”就像是三个引人入胜的故事线,分别指向了生命的起源、环境的警示以及人类的生存。我一直以为氧气是自然而然就有的,或者是火山喷发之类的原因,但“谁让氧气出现?”这个问题,立刻把我拉到了地球生命的演化史,让我开始思考,是不是我们在享受蓝天白云的时候,其实亏欠了这些小小的生命?“谁在海边下毒?”这个听起来就有点让人不安,也充满了神秘色彩。我在海边旅行的时候,有时会遇到一些奇怪的海滩现象,这本书是不是会解释这些谜团?是不是有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海洋问题,其实都跟藻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谁缓解了饥荒?”这就更让我好奇了,在历史的长河中,当人类面临生存危机的时候,是不是藻类曾经扮演了救世主的角色?这种从宏观到微观,从生命起源到人类历史的跨度,都让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一定会非常丰富和有深度。

评分

哇,光看书名就超吸引人!《藻的祕密:谁让氧气出现?谁在海边下毒?谁缓解了饥荒?》这书名也太有画面感了吧!“藻的祕密”四个字就点出了主题,接着那三个问句,每个都抛出了一个巨大的谜团,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书页一探究竟。它不只是提问,更像是用一种很戏剧化的方式,瞬间抓住你的好奇心。我一直觉得海边的生活很迷人,潮间带那些奇妙的生物,以前只知道海带、紫菜,但想不到它们竟然隐藏着这么大的秘密!“谁让氧气出现?”这简直是生命起源的终极问题了,我一直以为是恐龙之类的,结果竟然跟小小的藻类有关?太颠覆认知了。“谁在海边下毒?”这听起来有点令人不安,但也充满了悬疑感,是不是海边有时候会发生一些奇怪的现象,比如赤潮或者渔获量骤减,都跟它们有关?“谁缓解了饥荒?”这又一下子把藻类拉到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层面,而且是如此重大的民生问题,我实在很难想象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水生植物,竟然能扮演如此关键的角色。这本书的光是书名就给我一种“哇!原来世界是这样运转的”的感觉,感觉读完之后,我对海洋、对生命,甚至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都会有全新的认识。真的非常期待它里面到底藏着多少令人惊叹的故事和知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