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谈科学:将「复杂」说清楚、讲明白的沟通课

怎样谈科学:将「复杂」说清楚、讲明白的沟通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Randy Olson
图书标签:
  • 科学传播
  • 沟通技巧
  • 科普写作
  • 思维方式
  • 表达能力
  • 逻辑思维
  • 信息可视化
  • 公众参与
  • 知识传递
  • 有效沟通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你讲的话有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还是根本让别人听得一头雾水?

  科学每天产出无数新观念,它们重要、迷人,同时闪烁着智慧之光。可是我们听到那些观念时,十次有八次觉得它们……超、级、无、聊。

  兰迪・欧尔森曾是科学界的一员,后来半路出家转行当制片,立志为科学传播贡献心力,没想到他的「科宅脑」令他经常钻进死胡同,闹出不少尴尬场面。补修好莱坞沟通学分多年后,他体会到该怎么扭转「科学好无聊」这个问题了——运用「说故事」的力量。

  叙事结构是故事的根本,为此欧尔森耙梳了现今公认最引人入胜且切中要点的叙事结构的根源、形式,也整理了背离好故事原则的架构,举出众多正、反实例彼此对照,让读者了解是哪些缺点阻碍了沟通,又是哪些要素强化了传播力道。他甚至用缜密的科研精神,将这些「好/坏叙事结构」整理得犹如公式,并且带读者一步步实际练习、领会。

  掌握良好叙事技巧,不只能帮助你反思自己的叙事是否条理适当、具备影响力,还能培养去繁就简、掌握要领的逻辑思辨能力,这在资讯爆炸的现代尤其重要。

名人推荐

  ▎台湾推荐者——
  颜圣纮(中山大学生物科学系副教授)
  赖以威(台湾师范大学电机系助理教授)
  黄贞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系助理教授)
  郑国威(泛科学共同创办人)

好评推荐

  ▎其他好评——
  ►欧尔森教的叙事技巧非常实用,任何职涯阶段的科学家都能轻易上手。使用本书提供的工具,科学家有望迅速掌握叙事要素。「迅速」是这本书最强大的功效之一,欧尔森的建议直白有力,效果可见一斑。——《科学》期刊

  ►「说科学故事最好的教练书。」——安迪・瑞夫金(Andrew Revkin),《纽约时报》

  ►想有力传达概念,看这本就对了。机锋处处,实事求是,令人惊艳,最重要的是非常实用。这本书让我相信我得更加努力,一定要让学生知道叙事是多么重要的修辞工具。虽然欧尔森博士着力于对科学界发声,一心转变科学界的沟通技巧,但他的睿见放诸四海而皆准。就算我拿这些策略教人文学科的学生作文,也会一样奏效(事实上,我连文学课都能用这些策略来教)。——读者评语1

  ►书很棒,工具一流,对不是科学界的人也很有用。我实在很喜欢这本书,也相信它的前提和内容能应用到科学之外。我认为资讯科技界也能从欧尔森的书学到很多,尤其是那些需要跟商界领袖和决策者沟通的IT专业人员。——读者评语3

  ►我是科学家,当然也常常需要写东西。可是研究报告糟糕的文笔常让我一头雾水,我每次想把论文或其他东西写好也头大不已。可是兰迪兄有趣爆了,也让我学到叙事直觉。用他的框架,我现在能一眼看出文章是从哪里开始坏掉,还有坏掉的原因是什么。我现在能更快把自己的叙事架好,也试着对周遭的叙事随时保持警觉。——读者评语2

  ►在资讯过量的时代,掌握好叙事有助于我们了解「别人懂了吗?」、「我们够接地气吗?」、「我们成功传达想传达的资讯了吗?」如果有公式能预测别人对我们的讯息是否产生共鸣,如果能用叙事打动他们,把深奥难解的东西讲得既具体又明确,谁不想这样把话讲清楚呢?谁不想吸引听众?谁不想让每一个人都觉得非把自己听到的东西告诉别人不可?不论那是科学发现、故事、叙事,或是其他他们能从头讲到尾好好重述的东西。但在此同时,却又觉得自己干嘛想这么多,反正这也不会影响我们?

  ►兰迪・欧尔森的书挑战我们,让我们反思自己的叙事是否有效果。这是很重要的。终极来说,我们传递意义、接上「地气」的能力是很大的,因为它能影响行为。——读者评语4

  ►「以编剧科学家的眼光解析世界,从盖兹堡演说、发现DNA到全球气候变迁议题,无所不包。」——大卫・弗立德曼(David H. Freedman),《大西洋月刊》特约编辑

  ►「直言不讳,勇敢无畏。」——杰拉德・葛拉夫(Gerald Graff),《学院白痴》(Clueless in Academe)作者

  ►「欧尔森以科学精神研究叙事中的结构,抽绎为大众传播之道。」——南西・杜尔特(Nancy Duarte),杜尔特公司总裁,畅销作家

  ►「从亚里斯多德到《南方四贱客》,兰迪・欧尔森耙梳从古到今的说故事智慧。」——卡尔.齐默(Carl Zimmer),《霸王寄生虫》(Parasite Rex)作者

 
深入探索认知、沟通与创新的交汇点:一本关于思维重塑与实践的书籍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系统、深入的框架,用以理解人类认知的运作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高效、有影响力的沟通策略。我们探讨的重点在于如何打破思维定势,培养更具批判性和适应性的思考方式,最终在个人发展、专业领域乃至社会互动中实现更深层次的连接与共创。 第一部分:解码心智:理解思维的底层逻辑 第一章:认知模型的构建与局限性 人类通过建立内部模型来解释世界,这些模型是经验、文化和生理结构共同作用的结果。本章将详细剖析这些认知模型是如何形成的,它们如何指导我们的决策和对信息的筛选。我们将深入研究“心智捷径”(Heuristics)的机制,例如锚定效应、可得性偏差等,阐明这些快速判断机制在特定情境下的有效性及其潜在的陷阱。重点将放在理解“确认偏误”如何固化我们的世界观,以及如何主动地寻找反证信息来动态修正我们的内部模型。这不是批判思维的空洞口号,而是对“我们如何知道我们所知道的”这一根本问题的细致考察。 第二章:叙事的力量:意义的创造与记忆的重塑 人是讲故事的生物。本章聚焦于叙事结构在人类信息处理中的核心地位。我们将分析成功的叙事(无论是历史的、个人的还是组织的)所共有的基本要素——冲突、张力、高潮与解决。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探讨叙事如何被用于组织记忆和价值观。通过案例分析,我们将展示不同叙事框架如何导向截然不同的行动和情感反应。我们会审视“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对现实的感知,并探讨如何有意地选择和构建叙事,以引导听众达成更具建设性的理解。 第三章:情绪的回路:从生理反应到理性决策 情绪并非理性的对立面,而是驱动决策的必要组成部分。本章将整合神经科学的最新发现,解释情绪是如何在感知、评估和反应过程中扮演核心角色的。我们将区分“快思考”(系统一)和“慢思考”(系统二)在情绪触发下的交互模式。理解情绪的生成机制,不是为了压制它,而是为了学会“共情式解读”——识别他人的情绪信号,并将其纳入沟通的考量之中。重点在于如何将强烈的情绪转化为具有洞察力的反馈,而不是引发冲突的导火索。 第二部分:沟通的架构:从意图到共鸣的桥梁 第四章:意图的清晰化:界定“为什么”与“是什么” 一次无效的沟通往往源于发送者对自身意图的模糊认知。本章要求读者进行深刻的自我审视,明确每一次交流背后的核心目标(是告知、是说服、是寻求反馈,还是仅仅是建立联系?)。我们将引入“信息熵”的概念,探讨在信息过载的环境下,如何通过极度提炼核心信息来最大化沟通效率。这涉及到结构化思考工具的应用,例如逻辑树和金字塔原理的实际操作,确保信息层级分明,目标导向明确。 第五章:听觉的重建:超越被动接收的深度倾听 沟通是双向的回路,而倾听是信息接收端的关键环节。本章将深度解构“积极倾听”的多个维度,超越简单地复述对方的语言。我们将关注“沉默的价值”——在对话中何时保持停顿,如何利用非语言线索来推断未言明的信息。深度倾听要求听者不仅要理解表面信息,更要探究对方的假设、担忧和未被表达的动机。我们会提供具体的练习方法,帮助读者从“等待自己说话”的模式切换到“真正渴望理解”的状态。 第六章:语境的敏感性:适应不同的社会生态位 有效的沟通者是语境的专家。本章探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语境(例如,垂直层级、跨文化交流、线上异步沟通)如何改变信息编码和解码的规则。我们将分析“非正式知识”(Tacit Knowledge)在专业社群中的传递方式,以及如何快速掌握一个新群体的“沟通潜规则”。理解听众的知识基线、价值取向和预设立场,是确保信息被正确接受的前提。这要求沟通者具备高度的场域感知能力,能够即时调整语言的风格、专业深度和情感色彩。 第三部分:实践与精进:在动态互动中迭代 第七章:提问的艺术:驱动探索而非防御 提问是最高效的思维工具之一。本章的核心在于区分“封闭式提问”(寻求确认)和“开放式提问”(激发探索)。我们将系统地介绍如何设计一系列有层次的探究性问题,以引导对话深入到问题的本质。特别关注如何使用“假设性提问”和“反事实提问”来打破僵局,帮助对方跳出既有的思考框架。提问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对话的深度和产出的质量。 第八章:反馈的循环:建设性批评的结构化设计 提供建设性反馈是促进成长的核心机制,但也极易引发防御心理。本章将提供一套结构化反馈模型,强调“描述观察”而非“评价意图”,并聚焦于具体、可操作的行为,而非泛泛的特质。我们将探讨“SBI模型”(情境-行为-影响)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以及如何设定清晰的后续步骤,确保反馈能够转化为明确的行动计划。同时,本章也将覆盖如何以开放的心态接收负面反馈,将其视为优化自身的宝贵数据点。 第九章:应对分歧与冲突:从对立走向共创 分歧是创新的温床,但只有当双方能够有效管理冲突时才能实现这一点。本章将转向高压沟通场景的处理。我们将分析冲突升级的心理学路径,并介绍“非暴力沟通”(NVC)的基本原则在专业环境中的应用。核心在于识别冲突背后的深层需求(Needs),而不是纠缠于表面立场(Positions)。本章将指导读者如何在保持立场坚定的同时,展现出对对方需求的深切理解,从而将对抗性的对话转化为共同解决问题的合作过程。 结语:持续的校准与适应 沟通不是一项终点,而是一个持续校准的过程。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读者一种内在的、灵活的沟通操作系统,使其能够不断地根据环境变化、新的信息输入以及自身的心态波动,进行即时的调整和优化。真正的精通在于理解:每一次对话都是一次新的实验,而每一次失败的沟通,都提供了校准下一轮尝试的宝贵数据。这本书提供的是一套工具箱和一种思维导向,引导读者踏上终身的实践之旅。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兰迪・欧尔森(Randy Olson)


  原为新罕布夏大学海洋生物学终身职教授,后搬至好莱坞就读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他曾编写及执导包括《渡渡鸟》(Flock of Dodos)在内的多部影片,并与友人长年合办「携手编故事工作坊」,教授人们如何改善文章架构。欧尔森也着有多本脍炙人口的书籍,像是《讲话别像科学家》(Don't Be Such a Scientist)。

译者简介

朱怡康


  专职译者,守备范围以宗教、医疗、政治与科普为主。译有《棋逢对手:中东与美国恩仇录》套书、《二十一世纪生死课》、《漫画哲学之河》、《漫画心理学》、《人性较量:我们凭什么胜过人工智慧?》、《自闭群像:我们如何从治疗异数, 走到接纳多元》、《偏见地图1:绘制成见》、《偏见地图2:航向地平线》等书。其他历史、科普译作散见于《BBC知识》月刊。

  脸书专页「灵感总在交稿后」:www.facebook.com/helpmemuse
 

图书目录

PART 1 Introduction
序言:为什么科学需要故事


休士顿,我们有叙事了
○你知道IMRAD是什么吗?
○不知道IMRAD又怎样?
○不懂叙事会出什么问题:(一)夸大成性
○不懂叙事会出什么问题:(二)无聊沉闷
○向好莱坞学习「叙事的力量」
○《南方四贱客》编剧的好故事心法
○论点DNA:黑格尔的正、反、合三段论
○科学家应该向特雷.帕克看齐
○我们的目标:养成叙事直觉和叙事文化

PART 2 正 Thesis
我们不是泛泛之辈

○兰德赛的冒险旅程
○科学家的盲点:性好复杂
○「单纯即精细之极致」

1 科学杵在叙事世界里⋯⋯
○叙事的悠久历史
○「说科学」简史
○想让别人接受你的论点?先搞懂大脑程式的纰漏
○好故事是把资讯整理成「对」的形式
○说故事的王道在于秀出特色:「单一叙事」的力量
○叙事会让你的大脑起什么变化?
○说故事前,先搞清楚要解决什么问题
○以前人文课能闪就闪,这下好了……
○接受吧!我们活在叙事的世界

2 【而】人文学科应该帮得上忙⋯⋯
阿呆,它们说的真的是同一个故事
3 【可是】,人文学科帮不了你⋯⋯
4 【所以】,向好莱坞求救吧


PART 3 反  Antithesis
5 【方法】 叙事工具:WSP模型

○先充实内容,再讲究风格
○用WSP模型压缩故事核心
○WSP模型三大工具的近程价值与终极价值
○三大工具人人适用
○为什么模版不会「太过」简单?
○有请阿ㄆㄧㄚˇ大师
○形式不等于公式

6 【方法】 选字:多布然斯基模版
○善用「多布然斯基模版」发掘叙事
○用重要事项推进叙事、构筑整体图像
○有意义的写作始于找到主题
○试着回答:「我干嘛知道这个?」
○我们干嘛理你的申请计画?
○大数据与砖厂

7 【方法】 造句:ABT模版
○电梯简报:一针见血的艺术
○ABT百分之百是故事DNA
○ABT能简洁有力,也能动人心弦……
○⋯⋯还能快速推进叙事
○「还有⋯⋯还有⋯⋯还有⋯⋯」——保证沉闷的AAA架构
○原典版ABT
○事实不会自己说话
○AAA本身是无辜的⋯⋯
○假说演绎法 vs. 归纳法
○ABT头号粉丝:亚伯拉罕.林肯/华生和克里克
○A、B和T的力量:AND/BUT/THEREFORE
○灵活运用ABT架构
○「尽管……然而……可是……」——DHY:当困惑少校遇上沉闷将军
○故事架构对应的叙事光谱
○古代才吃这一套吗?
○我要说的是:给单纯一次机会吧
○「简洁」与「说服力」的张力
○ABT的分寸:资讯ABT/对话ABT/防守ABT

8 【方法】 段落:英雄的旅程
○欢迎光临坎伯的世界
○好莱坞是没创意的阴沟
○出包的是内容,不是形式
○段落模版的两种变化:纪要产生器/故事圈模版
○英雄的旅程模型的力量:三组「问题-解决」情境/有缺点的主角/天人交战/最黑暗的时刻

9 【结果】 叙事光谱
○分析叙事结构

10 【结果】 四个案例研究
○案例一:海平面上升研讨会
○案例二:美国科学促进会-雷默森基金会发明大使
○案例三:富迪女士来鸿
○案例四:詹姆斯.华生与英雄的旅程
○重拾孩提时期的开放心态

PART 4 合 Synthesis
○也是ABT——永远要尝试(Always Be Trying)⋯⋯新东西
11 科学需要故事⋯⋯

○我们还是杵在叙事世界
○说故事不是譁众取宠
○定义「故事」、「说故事」和「叙事」
○休士顿,我们找到问题了
○如何治好科学界的故事恐惧症

12 【而】好莱坞帮得上忙⋯⋯
○编剧圣经《故事的解剖》里的好物:麦基三角
○透过电影为科学培养叙事直觉
○串起来:主情节、阳性结果和ABT
○逆故事之流而上会怎样?
○有科学家精神的亨利.方达
○主情节 vs. 微情节:以保育政策为例
○为什么全球暖化议题无聊到爆?
○全球暖化本质上是「微情节」议题
○微情节混战削弱传播力道
○《不愿面对的真相》为何变小众电影?
○全球暖化叙事本来可以这样说
○自己不擅长传播,就让专业的来!
○亚拉生长素争议如何改写「查无结果」
○与其针锋相对,不如配合演出

13 【可是】,叙事训练需要另一种脑袋⋯⋯
○培养叙事直觉,越早越好

14 【所以】,本人推荐故事激盪
○借「故事激盪」创造叙事文化
○科学界怎么练习故事激盪?
○演员最懂直觉
○叙事训练可能一夕爆红吗?
○既擅长做学问、又善于沟通的完美科学家
○不同的视野——学会用叙事的角度看事物

附录一:叙事工具
附录二:叙事词汇
附录三:推特「故事」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休士顿,我们有叙事了
 
「嘿,想不想跟人谈谈你那些沟通概念?一千个听众引颈企盼喔!」那是我朋友梅根的点子,她找我去圣地牙哥参加二○一三年海洋科学家会议,在小组座谈会上担任与谈人。这正好是我这些年来一直在做的事:我原本是科学家,后来跑去当制片,现在则是和其他科学家合作,帮助他们与大众沟通得更有效。我听得出梅根语带兴奋——这是大好机会啊!我可以好好谈谈我在沟通和说故事上的想法,而且还有一大堆人想听。听来是个好主意,所以我一口答应。
 
我没想太多,整个夏天就这样过了。直到距离会议差不多六週之前,我才悠哉悠哉地上会议网站看看。结果发现另两位与谈人我都认识,而且他们都比我资深十年以上。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是世界顶尖的专家,专精海平面上升议题——而我对这个议题根本是门外汉。接着我再看看座谈会标题:「如何因应海平面上升」——我,一个从科学转换跑道当制片的人,怎么会排在这里呢?与谈人名单读起来像是「两位伟大的科学家(加某个路人甲)」。
 
我对自己说:「休士顿,我们出事了。」
 
我打电话问梅根:我对那个主题了解不深,找我参加那场座谈没搞错吧?她说:「当然没搞错,就是要找你啊!那些人超想跟你合作的!他们希望你发挥说故事的功力,把他们的报告呈现得更好。」
 
仔细谈过一遍之后,我总算了解她的想法了,似乎很酷:他们想把故事说得更好,我也有机会试试我在书里和工作坊上提出的想法,彼此相得益彰,两全其美。太棒了!
 
我兴沖沖写电邮给我们四个,提出我的初步构想:我来把两位科学家的见解改写成故事,然后他们和我轮流说,一人讲一部分。这样安排似乎非常完美……直到我看到两位科学家的回信。
 
他们都回得很快。一位说他已经决定怎么报告了——他一年多来都是那样报告的,大家都喜欢,基本上没什么问题,不必再改,谢了。另一位人在欧洲,他说他没时间修改。
 
我决定多推一把,除了进一步解释想法之外,也讲了一下团队报告风格新颖,可以为往往无聊的研讨会形式注入活力。不过他们好像不太高兴我说研讨会「往往无聊」。对了,我有没有说他们一个六十八岁、另一位七十岁?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科学的魅力在于它能解释我们周围的世界,带来进步和希望。但遗憾的是,我身边很多人对科学有一种距离感,甚至会感到恐惧。这种距离感,我觉得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科学信息的传递方式不够亲切、不够接地气。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打破这种距离感的“秘诀”。比如,它会不会教我们如何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科学的切入点?如何把抽象的科学原理,和大家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我曾经尝试给我的侄子侄女解释DNA,结果他们一脸茫然,后来我用了“生命蓝图”的比喻,他们才稍微有点感觉。所以,我觉得类比和故事确实非常重要。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在这方面提供更系统、更深入的指导,而不是零散的几个例子。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从“复杂”中提炼出“简单”,又如何在“简单”中保持科学的严谨性?这本书会不会探讨不同类型的科学话题,例如物理、生物、医学,它们在沟通上有没有特别的侧重点?我希望它能给我一些启发,让我能够成为一个更好的科学传播者,让更多人感受到科学的美好。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为我这种常常在科学话题上卡壳的人量身定做的!每次跟朋友或家人聊到一些新发现,想分享的兴奋感都会被“我不知道怎么说”的念头扼杀在摇篮里。就好像脑子里有金矿,但手里的挖掘工具却锈迹斑斑。尤其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科学的边界不断拓展,新名词、新概念层出不穷,想要跟上节奏,并且还能跟别人好好交流,真的太不容易了。我常常看到一些专家在电视上侃侃而谈,用着我听得懂的语言解释那些高深的理论,心里就暗暗佩服,想着什么时候我才能达到那种境界?所以,当我看到这本书的名字,立刻就被吸引了,感觉就像在茫茫大海中找到了灯塔。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本书到底有哪些秘诀,能帮助我把那些原本令人望而生畏的科学概念,转化成大家都能理解、甚至感到有趣的分享?我特别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实用的技巧,比如如何抓住核心重点,如何运用类比和故事来简化抽象概念,以及如何应对听众可能提出的各种疑问。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我开启科学沟通之旅的起点,让我也能自信地在科学的世界里畅游,并乐于与人分享其中的精彩。

评分

说实话,过去我对“沟通”这件事的理解,停留在“把话说清楚”的层面上。但科学沟通,显然不是那么简单。它涉及到如何建立听众的信任,如何激发他们的兴趣,如何在信息传递的同时,避免误解和偏见。我之前在一次小组讨论中,试图解释一个关于气候变化的数据模型,结果发现大家听得云里雾里,最后话题就渐渐偏离了,我当时真的感到很挫败。这本书的书名《怎样谈科学:将「复杂」说清楚、讲明白的沟通课》正中我的痛点。我猜测它应该不仅仅是关于语言技巧,更可能是关于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理解科学的视角。我很好奇,它会不会从心理学角度去分析听众的接受习惯?会不会提供一些案例分析,让我们看到实际沟通中的成功与失败之处?我特别希望它能教我如何识别听众的知识背景和兴趣点,从而调整我的沟通策略。例如,如果听众是完全没有科学背景的普通人,我该如何入门?如果他们是对某个领域有一定了解的同行,我又要如何深化讨论?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话术”上的指导,让我能更自如地应对各种场合,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每次开口前都要在脑子里演练半天,结果还是磕磕巴巴。

评分

我是一个对未知充满好奇的人,但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务实的人。我对各种新奇的科学概念都感兴趣,但如果这些概念听起来像是天书,或者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我会觉得有点失落。我更希望能够理解这些科学概念背后的逻辑,以及它们可能带来的实际应用和影响。因此,这本书的书名《怎样谈科学:将「复杂」说清楚、讲明白的沟通课》让我眼前一亮。我猜测,这本书的重点在于“讲明白”,也就是说,它会提供一种方法,让我们能够把那些晦涩难懂的科学知识,用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希望它能教我如何从科学发现的“为什么”和“怎么样”入手,而不是仅仅罗列一堆数据或公式。我特别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将科学研究的“潜在价值”传递给听众的技巧,让他们明白这项研究为何重要,以及未来可能产生的变革。如果这本书能让我掌握一些关于如何用更生动、更有趣的方式来分享科学知识的技巧,那将是极好的,让我不仅能自己理解,还能带动更多人一起去探索科学的奇妙世界。

评分

工作上,我经常需要与不同背景的团队成员合作,其中不乏技术专家。每次我们开会讨论项目时,我常常发现自己听不懂那些技术性的术语,而他们也似乎很难理解我的商业需求。这种信息不对称,导致项目进度缓慢,有时还会出现一些不必要的误会。我一直在寻找一种方法,能够弥合这种沟通的鸿沟。当看到《怎样谈科学:将「复杂」说清楚、讲明白的沟通课》这本书时,我立刻联想到,这也许能为我提供一种解决思路。我猜测,这本书所说的“科学”,并不仅仅局限于自然科学,可能也包括了那些涉及逻辑、数据分析、技术实现的复杂领域。我特别好奇,它会如何教我们如何“拆解”复杂的问题?如何用清晰的逻辑链条来呈现信息?如何避免使用听众无法理解的行话?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一些实用的工具,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技术团队的想法,也能更准确地表达我的需求,从而提高我们团队的整体协作效率。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进行有效技术讲解的技巧,那对我来说将是莫大的帮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