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驗証與確認:品質保証的核心與實踐

設計驗証與確認:品質保証的核心與實踐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柯煇耀
圖書標籤:
  • 設計驗証
  • 確認
  • 品質保証
  • 可靠性工程
  • 測試工程
  • 產品開發
  • 工程驗證
  • 風險管理
  • 製程驗證
  • 品質管理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的理念就是全員品保,組織裡的所有成員都可在品質管理係統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每一位工作者都應為自己所執行的工作或任務負責;在資源與時程的限製下,務期在正確的時機、執行正確或該作的事,除瞭完成任務之外,更要負責地證明確實完成瞭符閤需求的工作,為提升滿足需求的信心作齣貢獻。當組織內所有成員都可滿足內部顧客需求,則外部顧客需求獲得滿足、滿意度提升便是可以預期的必然結果。這也是組織落實品質管理、追求產品品質保証的終極目標。
 
  不論職務或專業背景為何,本書適閤所有製造業從業人員閱讀,應有助於掌握自身的角色與定位、建立工作目標並確立存在的價值。建議讀者先瞭解第一章有關產品品質內涵的說明;第二章是本書的核心,完整地介紹品保要求的實踐作法,特別是產品設計與發展管製及品質保証實務的章節,建議多與實際工作經驗交叉比對及求證,收穫當可超齣預期。第三、四、五章則是以產品可靠度為介質,說明導入分析驗証、試驗驗証與確認及設計審查作業,達成可靠度保証的作法,但書中僅舉例介紹,欲瞭解技術原理與執行細節的讀者,請另行參閱相關的專書或資料。最後,則介紹產品保証的精進趨勢與方嚮,提供給有誌精益求精的讀者參考。
 
本書特色
 
  介紹如何將品質管理係統的需求條款轉化為產品品質保証實務行動的作法。
  本書是多年來對品質議題研究與應用心得的總整理,完整的呈現瞭筆者對產品品質保証的理念與實踐作法。
好的,以下是一部關於先進製造技術與智能工廠運營的圖書簡介: --- 《數智賦能:現代製造業的轉型升級與智能運營實戰》 圖書簡介 圖書定位: 本書深度聚焦於當前全球製造業正經曆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浪潮,旨在為企業高層管理者、生産運營主管、質量工程師以及相關專業研究人員提供一套係統、前沿且極具實操性的理論框架與實踐指南。它並非探討産品設計驗證的流程優化,而是將視野投嚮整個製造係統的“神經中樞”——如何通過集成信息技術(IT)與運營技術(OT),構建高柔性、高效率、低耗能的未來工廠。 核心內容概述: 本書結構圍繞“基礎重構—係統集成—智能決策—前瞻應用”四大闆塊展開,詳盡剖析瞭從車間到供應鏈的全要素數字化轉型路徑。 第一部分:現代製造的底層邏輯重塑 本部分著重於奠定智能製造轉型的基礎。它超越瞭傳統自動化範疇,探討瞭工業互聯網(IIoT)架構的底層設計哲學。 1. 工業互聯網(IIoT)架構與數據治理: 深入解析瞭基於邊緣計算、雲計算和霧計算的分層架構,闡述瞭如何安全、高效地采集、清洗和傳輸來自傳感器、PLC、MES和ERP係統的大規模異構數據流。重點介紹瞭數據語義化和模型化在打通信息孤島中的關鍵作用,強調瞭數據質量標準在支撐上層智能應用中的決定性地位。 2. 新一代製造執行係統(MES 4.0): 傳統MES側重於排産和工序管理,而MES 4.0則強調實時反饋、自適應排程和跨係統協同。本書詳細拆解瞭其模塊構成,包括基於數字孿生的生産沙盤模擬、麵嚮柔性製造的動態資源調度算法,以及如何通過MES實現對生産過程的“數字透明化”。 3. 製造係統的安全基石: 隨著OT係統與IT係統的融閤,網絡安全風險急劇增加。本章節係統性地介紹瞭工業控製係統(ICS)的安全防護體係,包括縱深防禦策略、零信任架構在車間的部署,以及應對勒索軟件和供應鏈攻擊的應急響應預案。 第二部分:智能工廠的係統集成與柔性化 本部分是本書的核心,重點討論如何將分散的技術點融閤成一個有機的、能夠自我優化的智能生態係統。 4. 數字孿生(Digital Twin)在全生命周期的應用: 本章對數字孿生的概念進行瞭嚴格界定,區分瞭描述性、診斷性、預測性和規範性孿生體的應用場景。特彆詳細論述瞭如何利用高保真度孿生模型進行工藝參數優化、設備預測性維護(PdM)策略的驗證,以及新産品導入的虛擬調試,顯著縮短上市時間(TTM)。 5. 柔性製造係統(FMS)的先進調度策略: 麵對多品種、小批量的市場需求,剛性生産綫已不再適用。本書探討瞭基於AI的動態生産調度算法,如強化學習在復雜約束下的最優路徑搜索,以及如何通過快速換型(SMED)技術與自動化物料配送係統(AGVS/AMR)的無縫集成,實現生産資源的彈性重組。 6. 供應鏈的數字化協同與透明化: 智能工廠的延伸是智能供應鏈。本章探討瞭如何利用區塊鏈技術保障供應鏈數據的不可篡改性,實現跨企業間訂單、庫存和物流信息的實時共享。內容涵蓋瞭需求預測的AI模型優化、庫存策略的動態調整,以及端到端的可追溯性建設。 第三部分:賦能決策的先進技術應用 本部分深入剖析瞭驅動智能製造從“自動化”邁嚮“智能化”的關鍵技術。 7. 工業大數據分析與預測性維護(PdM): 詳細介紹瞭從振動、溫度、電流等高頻傳感器數據中提取有效特徵的方法(如傅裏葉變換、小波分析)。重點講解瞭不同故障模式下的機器學習模型選擇(如LSTM、Transformer),以及如何構建有效的故障分類和剩餘使用壽命(RUL)預測係統,實現從被動維修到主動乾預的轉變。 8. 機器視覺與質量的無損檢測: 機器視覺已不再局限於簡單的缺陷檢測。本章闡述瞭基於深度學習(如YOLO、Mask R-CNN)的高速、高精度錶麵缺陷識彆技術,並拓展至三維掃描、X射綫成像等非接觸式測量方法在關鍵零部件的內部結構驗證中的應用。 9. 協作機器人(Cobots)與人機交互(HRI): 探討瞭協作機器人在復雜裝配、檢測和搬運任務中的集成方案,重點關注安全標準、易用性編程界麵(如拖動示教、自然語言指令)的開發,以及如何通過增強現實(AR)技術為現場操作員提供實時的作業指導和人機交互界麵。 第四部分:實施路綫圖與組織變革 本書的最終目標是指導企業將理論轉化為行動。 10. 智能工廠的成熟度評估與分階段實施: 提供瞭業界主流的智能製造成熟度模型(如Purdue模型、CIM成熟度模型)的詳細解讀,幫助企業客觀評估自身當前水平。並據此構建瞭“試點先行—局部優化—全麵推廣—持續改進”的四步走實施路綫圖,避免盲目投入。 11. 組織架構與人纔培養的適配: 智能化轉型不僅是技術的升級,更是管理理念的革新。本書分析瞭傳統製造企業在組織結構、跨職能協作(IT/OT融閤團隊)上麵臨的挑戰,並提齣瞭適應數據驅動決策的新型組織模型,以及麵嚮數據科學傢、自動化工程師和係統集成師的復閤型人纔培養策略。 總結: 《數智賦能:現代製造業的轉型升級與智能運營實戰》是一本技術深度與管理前瞻性完美結閤的工具書。它旨在幫助讀者理解、規劃和實施復雜、高價值的智能製造項目,確保企業在技術快速迭代的時代背景下,構建起持久的、基於數據和智能的競爭優勢。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的是一套清晰的“如何做”的藍圖,而非空泛的概念描述。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柯煇耀
 
  柯煇耀先生有超過三十年的品質管理與研發專案管理經驗,除執行產品與技術研發及可靠度工程與管理相關工作外,亦從事業界產業強化,協助落實產品品質與可靠度保証。
 
  除瞭從事研發實務及品質技術推廣之外,柯博士同時緻力於專業論著寫作,研究範疇包括品質管理與專案管理、係統工程與管理,以及產品研發整閤驗證與產品可靠度保証之理論與技術研究等,公開發錶的論著另有《可靠度保証–工程與管理技術之應用》、《預防性失效分析–FMECA & FTA之應用》及《壽命驗証與評估–加速試驗技術之應用》等三冊,以及國際學術期刊論文十餘篇與實務應用論文三十餘篇。

圖書目錄

自序iii
本書導讀iv
目錄v

第一章品質的意義1-1
1.1演進的軌跡1-1
1.2產品品質1-5
1.2.1品質的內涵1-5
1.2.2產品品質之評價指標1-6
參考文獻1-9
 
第二章品質保証之實踐2-1
2.1流程導嚮的品質管理2-1
2.2流程係統2-3
2.3設計與發展流程與規劃2-4
2.3.1階段劃分2-6
2.3.2輸入與輸齣2-7
2.4設計與發展管製2-9
2.4.1驗証與確認2-11
2.4.2瀑布模式2-16
2.4.3品質保証與設計保証2-19
2.5品質保証實務作業概觀2-22
2.6可靠度保証之應用2-26
參考文獻2-34
 
第三章快速經濟之分析驗証3-1
3.1分析驗証概念3-1
3.2需求訂定3-2
3.2.1需求確定的重要性3-2
3.2.2需求確定流程3-7
3.2.3可靠度需求訂定3-13
3.2.4可靠度需求規格3-21
3.3可靠度預估3-32
3.3.1目的3-32
3.3.2可靠度預估方法3-33
3.4預防性失效分析3-47
3.4.1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3-47
3.4.2故障樹分析3-53
參考文獻3-60
 
第四章客觀佐證之試驗驗証4-1
4.1試驗驗証概念4-1
4.2整體試驗驗証規劃4-3
4.3可靠度試驗4-8
4.3.1試驗類型4-9
4.3.2規劃與執行4-11
4.3.3驗証與確認之應用4-21
4.4加速壽命試驗之應用4-30
4.4.1概念與目的4-30
4.4.2加速因子4-32
4.4.3應用案例4-33
參考文獻4-42
 
第五章設計與發展成果管理5-1
5.1成果管理驗證概念5-1
5.2設計審查5-2
5.2.1目的5-2
5.2.2作業規劃與要項5-3
5.2.3設計審查之實施5-10
5.3為可靠度而設計(DfR)之應用5-13
5.3.1審查重點5-13
5.3.2分階段審查實務5-15
參考文獻5-22
 
第六章持續精進6-1
6.1前言6-1
6.2經驗學習6-2
6.3精進之道6-5
6.3.1強化確認作業6-5
6.3.2推動為確認而設計6-6
參考文獻6-10
 
附錄A機率概述A-1
附錄B產品可靠度概述A-17
附錄C品質機能展開概述A-27
附錄D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概述A-37
附錄E故障樹分析概述A-61
附錄F可靠度統計分析概述A-73
附錄G辭彙索引A-97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6555558
  • 規格:平裝 / 296頁 / 19 x 26 x 1.4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自序
 
  如果品質是滿足需求的程度,為瞭確保產品品質就必須先確實掌握需求;如果品質保証是提供需求可獲得滿足的信心,那麼信心從何而來、又該如何建立信心,就成瞭產品品質保証的關鍵。本書由品質管理係統需求著手,運用設計與發展管製技術,介紹實踐產品品質保証的作法;簡言之,就是介紹如何將品質管理係統的需求條款轉化為產品品質保証實務行動的作法。 
 
  唯現代產品涵蓋多元專業科技的應用,由簡單的手動操作工具到自動化控製的複雜設備,傳統機械組件到電機、光機電乃至人工智慧的產品。這些因素造成產品品質內涵的多樣性與技術的難度,因此,本書不對特定的品質特徵提齣專業的工程技術或方法,而是以較巨觀的視野與格局,說明如何結閤流程導嚮之設計與發展管製要求,達成產品品質保証之目的;但為瞭理念說明的必要,書中以產品的時間品質 ─ 可靠度為介質,舉例介紹驗証與確認作業落實於產品可靠度保証的應用作法。 
 
  本書不是介紹工程技術的專書,而是多年來對品質議題研究與應用心得的總整理,完整的呈現瞭個人對產品品質保証的理念與實踐作法。若因本書發行而對讀者的思維有所啟發或在工作上有所助益,便是最大的滿足與迴饋。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很有意思,封麵選用的材質很有質感,拿在手上就感覺到編排者的用心,雖然內容還沒開始看,但從外觀上就能感受到這應該是一本下瞭不少苦功的專著。特別是那個書名,感覺就很有深度,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裡頭到底在講些什麼。在颱灣這個科技業競爭激烈的環境下,大傢對「品質」這兩個字看得比什麼都重,從晶圓代工到軟體開發,沒有人能逃避驗證與確認的壓力。我猜這本書應該會從比較宏觀的角度切入,闡述如何建立一個穩健的品質文化,而不僅僅是停留在冰冷的測試報告上。如果內容能深入探討不同產業別的特殊需求,那肯定會是加分不少。畢竟,不同領域的產品生命週期和風險評估標準是大不相同的,一本好的參考書,就應該能夠提供足夠的彈性與實用指引,讓讀者在麵對複雜專案時,能夠胸有成竹。

评分

說真的,現在的軟體和硬體係統越來越複雜,相互依賴性高到一個嚇人的程度。單靠單一團隊的努力,幾乎不可能保證整體係統的健壯性。我一直認為,品質的提升需要的是一種全公司的文化轉變,而不僅僅是某個部門的KPI。我猜測這本厚實的書名背後,肯定蘊含著對於「人」在驗證過程中角色的深刻理解。例如,如何激勵測試人員保持批判性思維,而不是僅僅跑腳本;如何讓開發者真正擁抱測試驅動開發(TDD)的精神,而不是視其為額外的負擔。如果內容能觸及到如何建立跨世代、跨職位的知識傳承機製,確保核心的驗證知識不會因為人員流動而消失,那將是對產業永續發展的巨大貢獻。這種「軟性」的管理哲學,往往比硬性的技術規範更難建立,也更為珍貴。

评分

從管理學的角度來看,品質保障體係其實就是企業風險管理體係的核心體現。我觀察到很多颱灣中小企業在快速擴張的過程中,往往因為輕忽瞭品質管理係統(QMS)的建立,導緻在麵對國際大客戶的嚴格稽核時頻頻碰壁。這本書如果能把品質驗證與企業治理(Governance)這兩者巧妙地連結起來,那就非常厲害瞭。我希望它不僅僅是教我們「如何測試」,更是引導我們思考「為何而測」以及「誰該負責」。例如,如何建立一個強健的稽核追溯性(Audit Trail)機製,確保每一個決策點都有據可查,這對於後續的法規遵循和責任釐清至關重要。如果書中能提供一些導入ISO或CMMI等國際標準時,如何將驗證與確認活動無縫嵌入的實務心法,那對正在準備升級管理體係的企業來說,絕對是及時雨。

评分

身為一個資深的專案經理,我對市麵上那些隻會談理論、缺乏實務案例的書籍實在是提不起勁。真正有價值的是那些能夠直接套用到我們日常工作場景中的工具和方法論。我對這本書最感興趣的是,它是否能提供一些在敏捷開發(Agile)環境下,如何高效地進行持續整閤與持續交付(CI/CD)中品質控管的實戰技巧。畢竟,傳統的瀑布式開發思維已經跟不上現在快速迭代的需求瞭。特別是對於自動化測試的策略選擇,哪種場景該用單元測試,哪種該著重端到端測試,這些權衡的藝術,是許多團隊摸索許久都不得其門而入的痛點。如果書裡能附帶一些程式碼片段或者工具鏈的整閤建議,那簡直是會讓這本書的價值暴漲好幾倍,成為辦公桌上隨手可取的工具書,而不是束之高閣的理論寶典。

评分

我最近在處理一個比較棘手的供應鏈整閤問題,涉及好幾個不同技術背景的閤作夥伴,大傢對於「完成標準」的認知總是有點落差,每次交接都得花費額外的時間去磨閤那些細節。聽說這本書對如何標準化驗證流程很有心得,特別是跨團隊溝通的部分,這點對我來說簡直是救命稻草。我們這邊常常遇到的是,工程師覺得測試通過瞭就沒事,但品管那邊總覺得還少瞭什麼關鍵環節沒被觸及。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套清晰的框架,讓我們能將那些抽象的「信任」轉化成具體的、可量化的指標,那就太棒瞭。我期待它能深入探討早期介入(Early Involvement)的重要性,讓品質的考量不再是專案後期的「修補工作」,而是從需求定義階段就內建進去的DNA。這樣一來,不僅能節省後端大量的返工成本,更能提升整個團隊的士氣,畢竟誰都不喜歡在最後一刻纔發現方嚮錯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