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這世界上,除了情感、智慧等等無形的事物之外,可以被看見的美好物體,往往是無處不在的,比如陽光、雨露、星辰、花草,以及一切大自然的造物。在美感方面,人類的創造終究比不過自然,所以人造的材料只能次之。而在所有的人造材料裏,宋瓷耗費的人力也許空前絕後,但它從不以此為榮;它的最終目標是將創造的權力交還給自然。人在自然面前的天真與謙卑,帶來了宋瓷這一可以永世令人驚歎的造物。日本歷史學家小杉一雄曾用一種很不「學者」的方式說道:「宋代陶瓷才是貫通古今東西、人類所能得到的最美器物。」這一觀點終究是可疑的,但它令人好奇:「最美」可以是什麼,裏面有些什麼,可以怎樣被看見?
當人們去博物館或者美術館的時候,雖然身體走進去了,心卻會被各種各樣的專業知識擋在門外。「看不懂。」人們最常說的就是這句話。宋瓷更是這樣,在博物館裏隔著玻璃,加上展櫃的反光,根本沒辦法細看。這個樣子,不僅「看不懂」,根本就是「看不清」嘛。那怎麼辦呢?常常就只能聽故事了,比如,「這一件是宋徽宗用過的」……大家只能隨著這句話,開始自發地想象;更常見的是:「這一件要四億人民幣哦」…… 哇,既然這麼貴,那麼一定很好,就多看兩眼吧。可是,到底好在哪裏?還是雲裏霧裏的。
所以本書的主要目的,就是跟從未了解過宋瓷的人分享它的美麗之處。
為什麼是宋瓷呢?
今天的人們常常覺得美好的東西很稀有,其實不然。不僅美術館裏有那麼多藝術品,還有那麼多好看的影視作品、漂亮的衣服和鞋子,更不用說自然的風景、可愛的動物,還有我們時而快樂時而悲傷、時而荒誕時而平常、混雜了酸甜苦辣的生活本身 …… 那麼宋瓷到底有什麼不可替代的地方?
本書所談是那些最頂尖的宋瓷。無論任何領域,只有最頂尖的部分,才能建立起跨越時空的關聯。頂尖的宋瓷有一個共同點:它們沒有任何具體的紋飾,也沒有任何華麗的造型,看上去都十分簡潔。它們的美集中在兩處:一個是色彩,一個是質感。在瓷器發展的歷史中,只有宋代的高檔瓷器,對簡潔的美學有著深入的理解和執著的追求;也只有宋代的高檔瓷器,是以不計成本的方式,以最苛刻的標準,追求最好的色彩與質感。它們不是作為工藝品被製作的,而是作為當時最前衛的藝術品被創造的。
色彩與質感是最抽象的,也是無處不在的,所以它們的美不僅屬於過去,也屬於今天和未來。我們身邊的每樣東西都有自己的色彩與質感。即便是看不見的東西,比如一種情感或者一種感覺,也常常被人們賦予色彩和質感,就像「 熱情」 一般是紅色的, 「 憂鬱」 一般是藍色的 ……《蠟筆小新》裏還有這樣的情節 —— 一位同學說自己肚子疼,小新就問他:是「 布拉布拉」 的疼,還是「 轟隆轟隆」 的疼。這便是難以形容的、但每個人都可以理解的「 質感」 。
頂尖的宋瓷所追求的,便是用自身可見的色彩與質感,去包容這個世界帶給人的、各種難以形容的經驗和感受。有時候,它們就像天上的光,海裏的鹽;另一些時候,它們又像是枕邊的充電器和洋娃娃 …… 我想,這就是它足以讓最挑剔的人也被感動的原因。對每個人來說,宋瓷的美都是陌生的,但又是可以感同身受的。它們就像是一首首從未聽過卻被期待已久的歌,可以讓素不相識的人分享某個一閃而過的念頭,或者生活中某些難以說清的部分。它們就像宋人站在人類的角度,對著這個創造了人類的世界,寫了一首詩,或者發出了一聲感歎。
欣賞宋瓷不是為了停留在過去,而是為了在連接古今的色彩與質感裏,尋找人在現代社會中常常丟失的東西:那是一種單純的愛美之心;或者,一種人與自然之間天然存在的、精神性的聯繫,一種人在自然的寵愛之中所獲得的溫暖與驕傲。宋瓷的美是基於這種聯繫而誕生的,在今天,又成為人們找回這種聯繫的線索和依據。
因為色彩與質感的緣故,宋瓷之美最純粹的時候,就是它們成為碎片的時候。越是破碎,它們的色與質就越是奪目。於是,像所有的碎片一樣,宋瓷的碎片脫離了實用性,用殘缺的形體換取到靈魂的綻放。這本書所展示的,就是最好的宋瓷的碎片。讀者甚至不用把它們看作宋瓷,而是看作一塊顏色,一束光,一個音符,一陣風,或者風裏飄散的花瓣 …… 在造物的韻律裏,它們都是一樣的。
選取碎片還有另一個原因,就是頂尖的宋瓷實在太過稀少,不要說完整的器物,就連書中的許多碎片本身,都是極其難得的,有些碎片根本就沒有相對應的完整器物存世。要把宋瓷最好的部分聚集在一起,除了用碎片的方式,也別無他法了。這也是我希望這本書做到的:讓讀者們一次性看到宋瓷最好的一面。
本書按瓷片的類型分成不同章節,並對每個類型和每一片樣本進行了介紹。
如果說這本書有什麼實用性的話,也許就是為讀者們提供了一份「 色卡」。眼睛是需要訓練的,如果這本書所提供的視覺經驗,能讓讀者的眼睛變得更敏銳、更挑剔,那就再好不過了。無論在什麼時代,人都需要高級的色彩和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