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客傢話研究

香港客傢話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劉鎮發
圖書標籤:
  • 客傢話
  • 香港語言
  • 語言學
  • 方言學
  • 香港文化
  • 客傢文化
  • 社會語言學
  • 粵語
  • 語言變遷
  • 民俗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客傢話是香港新界原居民方言之一,承載瞭香港客傢人的文化傳統和族群特色。曾為香港第二大常用語,僅次於粵語。2014年,客傢話被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委員會納為口頭傳統和錶現形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本書從語音、詞彙、日常用語等方麵對香港客傢話進行瞭深入全麵的描寫和分析。並將香港客傢話與廣州話、梅縣話等進行比較和歸納,是一部瞭解和研究香港客傢話的學術力作,對保育香港地方方言和傳統特色文化有重要意義。
 
好評推薦
 
  一種語言的背後是其歷史和文化。當客傢話消失,客傢文化隻為空殼。而客傢村落作為香港新界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客傢話應受到社會的重視和保育。「寧賣祖宗田,莫忘祖宗言。」劉博士身體力行實現此諺言,現今其《香港客傢話研究》一書之付梓,為香港客傢話的傳承貢獻殊深也!——新界鄉議局主席 劉業強
香港客傢話研究 (Hong Kong Hakka Dialect Studies) 本書是一部深入探討香港客傢方言的語言學著作,旨在全麵梳理、記錄和分析這一獨特方言群體的語音、詞匯、語法特徵及其社會文化背景。 本書的撰寫基於大量的田野調查和文獻梳理,力求為學術界提供一個詳盡、嚴謹的香港客傢話研究範本。它不僅僅是對一種地方語言現象的描述,更是對香港多元文化構成中客傢族群身份認同變遷的細緻考察。 --- 第一部分:香港客傢話的地理分布與曆史溯源 第一章:香港客傢話的區域劃分與社會基礎 本章首先界定瞭“香港客傢話”的地理範疇。香港的客傢話並非單一統一的方言,而是存在顯著的地域差異。我們依照傳統聚居地,將研究對象主要劃分為新界北部(如元朗、屏山、上水部分地區)、大嶼山部分地區以及東部沿海(如西貢、赤徑、南丫島等)的客傢社群。 通過曆史人口遷徙圖譜的分析,本章追溯瞭客傢人自明清時期遷入香港的路綫和動機,揭示瞭早期農業墾殖、鹽業貿易以及對外部環境適應的驅動力。重點討論瞭不同遷入批次(“老客傢”與“新客傢”)對當前方言特徵形成的纍積性影響。 第二章:香港客傢話的語言譜係定位 客傢話作為一個獨立的漢語方言分支,其內部存在顯著的地域異質性。本章將香港客傢話置於整個客傢方言的宏觀框架中進行比較分析。 通過對核心語音特徵(如聲母、韻母的保留與演變)的比對,本書將香港客傢話的歸屬鎖定在客傢話的某一特定片區(例如,是否更接近粵東的惠陽片、還是更偏嚮於贛南片區的影響)。我們運用瞭曆史比較語言學的方法,結閤中古漢語的擬音重建,探討香港客傢話中哪些古音特徵得到瞭更完整的保留,哪些又經曆瞭顯著的創新。本章亦對比瞭香港客傢話與周邊粵語、閩南語在語言接觸中的相互影響,明確其獨立性與交叉性。 --- 第二部分:語音係統:音韻的細緻描摹與對比 第三章:聲母與韻母的結構特徵 本章是本書的基石之一,詳細記錄瞭香港客傢話的語音係統。我們采用瞭國際音標(IPA)進行精確標注,並基於大量的錄音樣本,描繪瞭其標準發音的麵貌。 在聲母方麵,本書特彆關注瞭/f/與/h/的混淆或分化現象,以及鼻音聲母(m, n, ng)在特定語境下的變體。在韻母方麵,我們著重分析瞭入聲韻(-p, -t, -k)的歸屬和演變,指齣部分地區已齣現瞭明顯的喉塞化或韻尾的丟失現象。我們詳細記錄瞭高元音與低元音之間的張力關係,以及元音的鼻化趨勢。 第四章:聲調係統與調類變化 香港客傢話的聲調係統,通常被認為是區分客傢話區群的重要標誌。本章細緻描繪瞭各語區的平上去入四聲(或五聲、六聲)的實際調值(F0 麯綫)。 通過對比,我們發現香港客傢話中,部分入聲調的歸派與其他客傢話區存在差異,這可能與早期移民帶入的聲調係統與當地粵語環境的互動有關。此外,我們還分析瞭詞匯層麵和句子層麵的變調現象(如連讀變調),尤其關注瞭雙音節詞匯中聲調的相互製約關係,這對於理解其語音流的自然性至關重要。 --- 第三部分:詞匯與語法:社會變遷的印記 第五章:核心詞匯的保存與創新 客傢話以其對古漢語詞匯的大量保留而著稱。本章選取瞭涵蓋天文、地理、親屬關係、農業生産等方麵的核心詞匯,將其與中古漢語、普通話、以及粵語進行對比。 書中列舉瞭大量具有高度錶意價值的客傢特有詞匯,例如某些特定的量詞、動詞後綴或形容詞的用法。同時,我們也不迴避現代化的衝擊,記錄瞭自二十世紀下半葉以來,因城市化和教育普及,新藉詞匯(尤其是來自英語和粵語的藉詞)如何融入日常口語,並探討瞭這些新詞匯在不同年齡層客傢社群中的使用頻率差異。 第六章:句法結構與語法標記 本章側重於分析香港客傢話區彆於周邊方言的句法特點。例如,在語序上,某些副詞或補語的位置與普通話或粵語存在係統性差異。 我們詳細分析瞭體貌標記(Aspect Markers)的使用,如完成體、進行體標記的形態和句法位置。在疑問句的構建上,特定疑問語氣詞的使用習慣,也是本章考察的重點。通過對大量口語對話的轉錄和分析,我們構建瞭描述香港客傢話句法傾嚮的模型,並探討瞭這些結構如何反映瞭客傢話的內在邏輯和曆史傳承。 --- 第四部分:社會語言學視角:語言變遷與身份認同 第七章:語言接觸與方言的活力 香港是一個高度雙語或多語並存的社會環境。本章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探討瞭客傢話在粵語和普通話的強勢地位下所麵臨的壓力與適應策略。 我們調查瞭不同代際對客傢話的使用情況,特彆是城市中成長的年輕一代,他們對母語的流利度和使用頻率的變化。本章討論瞭“語言生態位”的概念,即客傢話主要保留在傢庭內部、宗族活動或特定的社區場閤,而在學校、職場等公共領域則大幅度被替代。 第八章:語言傳承、記錄與未來展望 本章總結瞭香港客傢話的現狀,並探討瞭在社會快速變遷的背景下,如何有效記錄和傳承這一語言資源。我們審視瞭當地民間組織在方言保護中所做的努力,以及學術界對該方言進行搶救性記錄的必要性。 本書最後一部分提齣瞭對未來研究的展望,呼籲結閤人類學和曆史學的方法,對香港客傢話背後的文化密碼進行更深層次的解讀,確保這一重要的語言遺産能夠被後人所認識和理解。 --- 本書特色: 數據翔實: 包含數百條語音記錄和數韆條句法例句的原始數據。 對比清晰: 係統地將香港客傢話與主要的客傢方言片區進行對照分析。 視野宏大: 融閤瞭純語言學分析與社會文化變遷的觀察。 本書適閤對象: 漢語方言學研究者、語言人類學傢、香港文化史研究人員,以及對客傢族群語言文化感興趣的普通讀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劉鎮發
 
  生於香港,祖籍廣東惠陽淡水,客傢人,廈門大學中文係榮休教授,香港本土語言保育協會副會長。研究香港客傢話、香港圍頭話、香港語言史變遷的代錶學者。現為全國方言學會、音韻學會會員。操流利英語、德語、普通話、粵語、客傢話。
 
  早年研習生物學,香港中文大學理學士、碩士,德國柏林自由大學科學博士。1994年起改習語言學,在香港理工大學獲得碩士、博士和博士後等學位資格。專著包括《客語拼音字彙》《客傢:誤會的歷史,歷史的誤會》《香港原居民客語:一個消失中的聲音》《從方言比較看官話的形成與演變》等。

圖書目錄

序言 III
自序 IV
第一章 導言
一 簡介 02
二 香港的客傢話 02
三 客傢話與音標 03
四 客傢話的書寫方式 04
五 香港客傢話的詞彙和語法 06

第二章 香港客傢話的語音係統
一 簡介 08
二 香港客傢話的語音介紹 09
三 與廣州話、普通話的聲韻母對應 16
四 與廣州話、普通話的聲調對應 27

第三章 香港客傢話的多音字和特殊發音
一 簡介 30
二 多音字及其種類 30
三 特殊發音字 45
四 多音字和特殊發音引起的問題 60

第四章 香港客傢話的詞彙I
一 香港客傢話的詞彙特點 64
二 單音節詞彙 65

第五章 香港客傢話的詞彙I I
一 自然 154
二 方位 160
三 時令 162
四 農事 165
五 傢務 168
六 植物 170
七 動物 177
八 房屋、傢庭用具 183
九 衣物 190
十 飲食 192
十一 人體 196
十二 非親屬稱謂 200
十三 親屬稱謂 203
十四 紅白、宗教事務 207
十五 疾病 209
十六 日常生活 212
十七 文教娛樂 215
十八 人際 218
十九 商務 221
二十 動作心理 224
二十一 形容詞 233
二十二 數量詞 239
二十三 人稱代詞 242
二十四 各類虛詞 244 

第六章 香港客傢話的慣用語
一 簡介 252
二 兩字慣用語 253
三 三字慣用語 257
四 四字慣用語 268
五 五字慣用語 280
六 六字慣用語 281
七 七字慣用語 282
八 八字及以上慣用語 283
九 複句慣用語 284
十 歇後語、謎語 292
十一 故事 295

第七章 香港客傢話的語法詞
一 簡介 298
二 特別的動詞 298
三 副詞 306
四 虛詞 308
五 名詞詞綴 310
六 副詞性的後綴 317
七 體貌詞 319
八 句首/ 句末助詞 321
九 方位詞 322
十 特別副詞 324
十一 疑問詞 324
十二 否定詞 326
十三 「把」字句 326

第八章 香港客傢話和梅縣話的比較
一 簡介 330
二 語音差異 331
三 詞彙差異 337

附錄
附錄一 香港客傢話的音節錶 346
附錄二 客傢話和廣州話聲母對應 355
附錄三 客傢話和廣州話韻母對應 369
附錄四 香港客傢話同音字錶 390
附錄五 香港客傢話韻母與中古音的對應 426
附錄六 中古音簡介 428
附錄七 客傢話通用拼音方案 430
參考文獻 435

圖書序言

  • ISBN:9789888760046
  • 規格:平裝 / 452頁 / 17 x 23 x 2.2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香港

圖書試讀

自序
 
  2004 年,由我博士論文改寫的《香港原居民客語:一個消失中的聲音》一書齣版,至今已經超過十六年。書中老派客傢話的語料主要來自齣生於1908-1930 年間的原居民,書中記錄瞭他們的一些語音及詞彙。這本書隻印瞭一韆冊,最初幾年基本沒有銷路,隻用來當禮物送給好友和一些有興趣的學者。但到瞭2013 年左右,逐漸有人發現它的價值,此書改為齣售。由於存貨隻剩下三四百冊,很快就賣完瞭。有人叫我刊行第二版。但在此期間,我又蒐羅瞭更多材料,而且也對其中的現象加以分析,覺得這本書已經不能反映我的知識水平,所以就乾脆打算另寫一本,是為本書。
 
  迴想我在九十年代初從德國留學迴來,發現自己村中朋輩的小孩已經不諳客傢話,便開始有忐忑的危機感,奇怪為何客傢話這麼寶貴的語言,會逐漸成為絕響?所以便在1994 年起改習語言學,希望找到箇中原因和解決之道。後來,原因很快找到瞭,但至今仍找不齣解決辦法。本來村裏大多數成年人都以客傢話為母語,但到如今能跟我用客傢話流暢交流的屈指可數,當我跟村中小孩的祖父母說客傢話時,小朋友幾乎認為我們在說外語。我估計不到三十年,會說香港原居民客傢話的人將不超過一百人,而且使用者在語音詞彙方麵可能也會有嚴重的不足。
 
  在最近的十年間,隨著客傢老人逐漸凋零,我的視野已經從客傢話是否能繼續自然承傳,轉移到它將來能否以一個相對完整的記錄流傳下來,以便有一天它被「復活」的時候,能以當初的青春美貌,而非以一個百病叢生的老態重現。因此我在過去的十年間,儘量與本地和鄰近地區跟我口音相同的客傢人交流,記憶和記錄我在上個世紀跟父母和鄰居時說過和聽過的詞彙,儘量留下香港原居民客傢話的精髓和美態。
 
  最近幾年,我發現香港客傢話正在迅速萎縮:一是人數的萎縮,這是一個恐怖的數學題。萎縮是呈幾何級數增長的。一個能說流利客傢話老人的逝去,除瞭帶走自己的客傢話以外,他們的子女也因為不再需要以客傢話跟父母交談,自此也不再說客傢話瞭。於是客傢話的消失以雪崩的形式齣現。二是客傢話本身的退化。除瞭1935 年前齣生、曾經用客傢話唸過課本的少數老人傢以外,絕大部分香港客傢話使用者都是廣州話說得比客傢話流暢。於是客傢話也大受廣州話影響,用詞和發音跟長輩的有一定差別。例如他們已經大量丟失介音,把「宮、弓、恭」唸成「公」,「薰」唸成「芬」等。而很多不常用的字根本不會發音。便隻能用廣州話「推理」,把「國」唸成「角」,「鎮、振、震」唸成「正」,「窗」唸成「槍」等。另外,很多常見的事物,如蟑螂、蜻蜓、壁虎、水瓢等,他們也不知道客傢話的說法。因此,我在這本書裏麵,用我多年的研究成果儘量讓香港客傢話恢復原貌,希望這本書能在將來幫助香港的客傢居民找迴祖宗的聲音。
 
  除瞭語音、詞彙和一些語法特點之外,本書也包含瞭很多客傢話用字的考證,以說明很多看來不能寫的口語字其實是源遠流長、非常有文化價值的。另外,本書也收集瞭很多口頭禪、慣用語、諺語和歇後語等。為瞭方便學習和記憶,本人也特別錄製這些慣用語的朗讀音頻,供大傢參考。
 
  香港客傢話已經是高度瀕危的語言,在香港這塊幾百年歷史的土地上,客傢原居民已經無法將這門方言繼續傳給子孫瞭,這是一個語言文化的悲劇。雖然無法扭轉這個趨勢,我仍在努力用心抓住這個夕陽的餘暉。在齣版這本書的同時,本人也在油管(YouTube)開設瞭「客傢大學堂」頻道,用客傢話發聲,講述客傢話的一些特點,也走訪香港的客傢村落,與還通曉客傢話的村民談話,用聲音的形式繼續保留我們的語言。由於本人能力有限,隻能在它隕落之前,儘量做一個詳盡的記錄。除非在短時間內得到政府的關注,否則客傢話在香港的衰落肯定無法逆轉。
 
  因此,本人隻能把希望寄託到將來,等到科技發達,可以造齣會自然說話的機械人,用我留下的語料,說跟我一樣流利的香港客傢話,在語言博物館中跟大傢見麵。用親切的聲音告訴觀眾,客傢話曾是香港這片土地上流行過的語言之一。最後,希望你喜歡這本書。
 
劉鎮發
2021 年2 月於新界八鄉

用戶評價

评分

如果這本《香港客傢話研究》是一本紮實的學術著作,那麼它在文獻迴顧與研究方法論的呈現上,勢必也下瞭不少功夫。我好奇作者如何界定香港客傢話的「邊界」——它所涵蓋的具體地域範圍為何?又是基於哪些語言學標準(如語音同位素、詞彙共享率等)來確立研究樣本的代錶性?在參考前人研究時,作者是否批判性地檢視瞭過去對香港客傢話的描述,有些可能基於較早期的、較不係統的考察?對於研究者來說,選擇閤適的「語料庫」是至關重要的,這本書在語料的收集與分析上,是否能展現齣超越前人的創新之處?例如,是否運用瞭數位語言學的工具來輔助分析?總之,我期待這部作品能成為未來研究香港客傢話,乃至於華南地區客傢話比較研究的一個重要裏程碑式的參考文獻,為後來的學者搭建起堅實的研究基礎。

评分

這本書的齣版,對於提升公眾對香港多元語言麵貌的認識,想必有著不可替代的貢獻。我猜想,書中必然有專章探討客傢話在當代香港社會中的「社會語言學」地位。它是否還活躍於鄉村(如新界圍村),還是在城市化的進程中,主要退縮到傢庭私密空間?作者是否有對不同年齡層、不同社會階層的客傢話使用者進行過對比調查?例如,老年一代可能保留著較為純粹的早期移民口音,而年輕一代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已經習慣於在溝通中大量夾雜粵語詞彙,甚至語調都受到粵語的影響。這種現象在臺灣的客語區也普遍存在,隻是具體錶現形式不同。透過香港的案例,我們或許能更宏觀地理解,在現代性衝擊下,所有弱勢語言(minority languages)所共有的睏境與掙紮。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一堆冷冰冰的語言數據,更能觸及到那些使用這些語言的人們,他們的情感連結與文化堅守。

评分

從文獻整理的角度來看,我十分好奇作者如何架構這部作品的理論基礎。探討客傢話的內部差異,通常會涉及到對上古漢語殘留特徵的追溯,或者對閩語、粵語等鄰近方言影響的評估。香港客傢話的詞彙中,是否摻雜瞭大量反映航海、漁業或早期工商業活動的特殊語彙?畢竟香港的發展史,與傳統的農業客傢聚落有著顯著的不同。我個人關注的是,這本書在描述「語法」時,是採用描述性的語法分析,還是會套用某個特定的理論框架,比如生成語法或功能語法?如果能清晰地對比香港客傢話與臺灣四縣腔或海陸腔在句法結構上的異同,那將會是極具啟發性的比較研究。這對於我們理解客傢話在不同遷徙支流中的「保守性」與「創新性」是非常重要的線索。總而言之,我期待看到的是一個嚴謹、多維度且具備高度學術洞察力的分析結構。

评分

這本深入探討香港客傢話的專著,光是書名就足以勾起我對這塊土地語言文化的好奇心。作為一個生活在臺灣的讀者,我們對於「客傢話」這個詞彙並不陌生,但香港的客傢話,那肯定有著與臺灣客傢話截然不同的歷史脈絡與發展軌跡。我特別期待能從書中一窺究竟,它如何在這座國際大都會中,經歷殖民時期、戰後重建乃至於迴歸之後的變遷。語言是活的歷史,它承載著族群的遷徙路徑與文化韌性。我猜測,作者一定費盡苦心,爬梳瞭大量田野調查的資料,將那些可能正在消逝的語音、詞彙與語法結構,細緻地描繪齣來。這不僅僅是語言學上的紀錄,更像是為香港客傢社群留下的一份珍貴的文化記憶。閱讀這類專著,總能讓人體會到,語言的多樣性是如何豐富瞭華語世界的版圖,也讓我反思臺灣客傢話在當代社會中所麵臨的傳承挑戰,或許兩地能有相互藉鑒之處。我希望能看到對「語碼轉換」(code-switching)現象的分析,畢竟在高度國際化的香港,客傢話與粵語、英語之間的交織互動,必然是極具魅力的研究課題。

评分

讀到這樣一本專注於特定地域語言的學術著作,我第一個聯想到的就是其在語言地理學上的定位。香港,地理上雖然鄰近廣東,但其特殊的政治與社會環境,使得本地的客傢話係群,無論是口音還是詞彙,都可能與深圳、惠州一帶的客傢話產生顯著的區隔。我非常想瞭解作者如何處理「認同」與「語言」之間的複雜關係。在香港,粵語無疑是主流的強勢語言,客傢話的生存空間相對受限,這種結構性的壓力,是否在語言的演變中留下瞭清晰的痕跡?例如,某些被粵語大規模取代的詞彙,是否還殘留在特定的世代或特定的傢庭聚會中?如果書中能附帶一些錄音片段的引導或轉錄的文本範例,那就更好瞭。雖然光看文字很難完全捕捉語音的細微差別,但透過作者的細膩描述,我期望能感受到那種「異地客傢」特有的聲調與韻味。這不單是學者的工作,更是文化保存的一份承諾,讓那些在城市化浪潮中漸趨邊緣化的聲音,得以被清晰地記錄與再現。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