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部落:道德爭議無處不在,該如何建立對話、凝聚共識?

道德部落:道德爭議無處不在,該如何建立對話、凝聚共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約書亞.格林
图书标签:
  • 道德
  • 伦理
  • 社会议题
  • 沟通
  • 共识
  • 冲突解决
  • 价值观
  • 公共领域
  • 社会心理学
  • 对话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2500年後,終於在探討道德本質上有了新概念。——《語言本能》作者,史迪芬.平克
 
大腦的設計,使得我們發展出一組叫做「道德」的心理傾向,讓原本自私自利的個人,能夠和同我族類合作相處,並對抗非我族類。
換句話說,不同的群體也就是不同的部落,各自有其道德常識,而每個部落都深信「我們是對的,你們是錯的」。
然而,事實是,各個部落是生活在同一個世界裡。從貧窮、武裝衝突、恐怖主義到全球暖化等各種議題,不同的道德部落真能找出彼此同意的共識嗎?

 
心理學家格林把大腦比喻成雙模式相機,配有自動模式及手動模式。自動模式指的是我們的道德情感機制,大腦從演化、文化及個人經驗形塑出我們的情感系統,讓我們得以用直覺自動並有效地解決日常事務;思考能力則如同大腦的手動模式,透過理性的運作,我們的想法也更多元、更具彈性。
格林探討現代社會價值的現況,綜合神經科學、心理學與哲學,開創了道德哲學的跨學科研究。他帶領我們追溯道德的起源、檢視道德之腦如何運作,並設立實用的思考路徑,讓我們藉由手動模式的理性操作,超越部落情感,建立一個適用於全球的道德方案。

《沉默的裂痕:當代社會的信任危機與重建之路》 一、 引言:無聲的侵蝕 在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社會的運作看似高效,數據流轉不息,訊息如同潮水般湧來。然而,在這片繁榮的表象之下,一種難以言喻的「信任赤字」正在悄然擴大。人們不再輕易相信權威,不再篤信既有制度,甚至對身邊的鄰居和同事也抱持著一絲揮之不去的懷疑。這種信任的稀釋,如同地基下的白蟻,雖然看不見,卻在緩慢地侵蝕著社會結構的穩固性。 本書《沉默的裂痕:當代社會的信任危機與重建之路》旨在深入探討這種當代特有的、複雜的信任瓦解現象。它探討的不是單一事件引發的短暫波動,而是滲透於宏觀政治、中觀機構,直至微觀人際關係中的系統性失信問題。我們試圖描繪出信任崩塌的肌理,追溯其深層的歷史、科技與心理學根源,並最終尋求一條務實的、從「心」開始的重建之路。 二、 信任的消融:三個層次的剖析 信任的瓦解並非單一面向的,它以不同的形式,在社會的不同層級上顯現出來。本書將其劃分為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次進行細緻的解剖。 1. 宏觀層級:政治失信與敘事斷裂 在宏觀層面,信任主要指向對國家機構、媒體和主流意識形態的信念。當決策過程被認為是黑箱操作,當承諾未能兌現,當資訊傳播被視為片面宣傳時,民眾對「大敘事」的信仰便開始動搖。 本書將分析後真相時代(Post-Truth Era)如何加劇了這種政治失信。互聯網的普及打破了傳統守門人的壟斷,人人皆可發聲,但信息的過載和算法的推動,導致極化觀點被放大,共同的認知基礎隨之瓦解。我們探討「認知繭房」(Cognitive Bubbles)的形成機制,分析當人們只接收與自身信念相符的信息時,如何加劇了對外部世界的敵意與不信任。特別是當代社會中,身份政治(Identity Politics)的興起,使得基於共同價值觀的信任難以建立,取而代之的是基於群體歸屬的排他性信任。 2. 中觀層級:機構的僵化與異化 中觀層級關注的是專業機構——如金融系統、學術界、醫療體系、甚至跨國企業——的運作狀況。在高速變革的時代,許多既有機構的反應顯得遲緩、僵化,甚至顯露出服務於自身利益而非公眾福祉的傾向。 本書將深入剖析「專業主義的異化」。當科學研究被商業利益左右,當金融監管被利益集團俘虜,當教育體系追求量化指標而非實質知識傳授時,公眾對這些領域的專業性與公正性的信任便會遭受重創。我們將考察「問責機制」(Accountability Mechanisms)的失效,探討在複雜的全球化結構中,當錯誤發生時,責任如何被層層轉移,最終無人承擔的困境。 3. 微觀層級:數位化對人際連結的重塑 信任最本質的基礎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然而,數位通訊工具的普及,雖然拉近了地理上的距離,卻似乎在情感上拉開了人與人之間的間隙。 本書將探討「螢幕背後的疏離感」。在線互動(Online Interaction)缺乏非語言線索(Non-verbal Cues)的輔助,使得誤解更容易發生,情感的投入成本似乎降低,從而使關係變得更加易碎。我們關注社交媒體上「表演性真實」(Performative Authenticity)的現象,當每個人都在精心維護一個理想化的自我形象時,真正的、脆弱的、可信賴的真實連結便難以建立。這種微觀層面的不安全感,最終會反映到對更大社會群體的疏離與防衛。 三、 信任的重建:從心理韌性到制度創新 信任的重建是一項艱鉅的長期工程,它需要從個體的心理建設到制度層面的根本性變革。本書的後半部分,聚焦於如何修復這些沉默的裂痕。 1. 心理層面:培養「批判性同理心」 信任並非盲目接受,而是有條件的交付。重建信任的第一步,是提升個體的「批判性同理心」(Critical Empathy)。這意味著我們既要練習設身處地理解他人的觀點和動機,又要保持足夠的警覺性,去質疑和審視信息與行為背後的結構性因素。 本書提出了一套「去激進化對話模型」(De-radicalizing Dialogue Model),強調在互動中,應將焦點從「攻擊對方的結論」轉移到「理解對方形成結論的過程」。這需要訓練個體對抗自身的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並學習如何提出既能表達立場又不會立即引發防禦機制的「軟性提問」。 2. 制度層面:透明化、可預測性與真正的問責 信任的重建必須依賴於穩健的制度設計。透明度(Transparency)不再只是一個口號,而是需要具體化為可操作的機制。本書主張實施「預期式透明」(Anticipatory Transparency),即機構應主動、及時地披露決策的依據、潛在的利益衝突和風險評估,而非在危機爆發後被動回應。 更重要的是,必須重新確立「可預測性」(Predictability)和「一致性」(Consistency)。當社會成員能夠預期到,只要遵循既定的規則,行為就會得到公正的回報,對體制的信任才能緩慢恢復。這要求制度必須展現出對「少數」群體的保護能力,證明其運作的公正性不僅僅是為了多數人的利益服務。 3. 科技倫理:重塑數位空間的信任基礎 鑑於科技在信任瓦解中的推波助瀾作用,重建工作必須包含對數位基礎設施的審視。我們探討「去中心化技術」(Decentralized Technologies)在促進資訊驗證和保障個人隱私方面的潛力。同時,本書呼籲建立更嚴格的「算法問責制」(Algorithmic Accountability),要求開發者公開其模型中對社會公平產生重大影響的參數設定,確保演算法不會在無意中加劇社會分裂和偏見。 四、 結論:從孤島到連結的微小行動 《沉默的裂痕》最終傳達了一個核心信息:社會信任的重建,不在於等待一個全知全能的領導者或一項劃時代的技術發明,而在於無數個體在日常生活中,選擇放下防備,進行一次真誠的、冒險的連結嘗試。 信任是一種「社會資本」,它在被使用時增加,在被囤積時消耗。本書鼓勵讀者,從修補身邊最親密的關係開始,實踐所學的溝通技巧,在家庭、職場、鄰里間,耐心地播撒和澆灌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卻是社會穩定最堅實的基礎——人與人之間,坦誠、堅韌的相互依賴。唯有當我們願意承認自己的脆弱,並向他人展示那份信任的意願時,沉默的裂痕才有可能被真正的對話與連結所填補。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約書亞.格林Joshua D. Greene
哈佛大學心理學系「道德認識實驗室」主持人,專注於心理學、神經科學與道德哲學研究。他的研究獲得國家科學基金會、國家衛生研究院以及麥克阿瑟基金會資助。著作散見於《紐約時報》、《發現雜誌》以及各大科學期刊。

譯者簡介

高忠義
台灣高雄人。紐約州律師、中國律師考試合格、台灣大學國發所博士生、美國西北大學法學碩士、東吳大學法律碩士。曾任國會助理、部會首長祕書,以及電子業、金融業公司法務。譯有商周出版的《合理的懷疑︰從辛普森案批判美國司法體系》、《老年、社會、法律經濟學》、《刑事偵訊與自白》、《失控的懲罰》、《如何做個好法官》、《憤怒與寬恕》等十餘本著作。

图书目录


推薦序     開創倫理學的新思維     蔡甫昌(臺大醫院醫學研究部主治醫師)
推薦序     科學研究與哲學思辨的對話     張忠宏(中正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前言          常識型道德的悲劇
 
第一部     道德問題
第一章     公地悲劇
第二章     道德機制
第三章     新牧場上的衝突
 
第二部     道德的快思慢想
第四章     電車難題
第五章     效率、彈性與雙重程序的大腦
 
第三部     共通貨幣
第六章     一個非常好的想法
第七章     追尋共通貨幣
第八章     找到共通貨幣
 
第四部     道德信念
第九章     引發警報的行為
第十章     正義與公平
 
第五部     道德解決方案
第十一章          深度的實用主義
第十二章          超越隨拿即拍的道德:給現代牧民的六個原則
 
謝辭
註釋
參考書目
圖版出處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181939
  • 叢書系列:Discourse
  • 規格:平裝 / 512頁 / 21 x 14.8 x 2.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18歲~70歲

图书试读

開創倫理學的新思維
 
蔡甫昌

  《道德部落》是一本充滿閱讀趣味與思考深度的倫理學著作,作者約書亞‧格林將他在神經科學與道德哲學兩領域之專長做了很好的結合與發揮,探討的問題是從近處取材開始,例如歐巴馬推行全國性的健康保險是否合乎憲法的問題;從蓋瑞‧哈丁經典的「公地悲劇」發展出來的牧民衝突;大家熟悉的「電車難題」及其相關腦科學實驗的結果;助人的義務與界線何在的問題;財富分配與社會正義的問題;墮胎與胎兒生命權的問題等。這些醫療或生命倫理學的問題,引導讀者進一步探索其背後所涉及之基本道德哲學主題,例如介於「我」及「我群」、「自利」及「利他」、「我群」及「他群」、「個人主義」及「集體主義」,以及不同族群文化(或部落)之間的意識型態差異,還有不同基本倫理學理論「義務論(康德)」、「效用主義(邊沁)」、「德行論理學(亞里斯多德)」的歧異主張。格林引用了許多腦科學、道德心理學實驗來佐證他的論述,提出「共通貨幣」的概念(訴諸科學證據來建立可衡量事實與價值的共同貨幣),來闡述、改善、主張效用主義。作者最後提出六個原則給全球化部落中的現代牧民,包括:一、 面對道德爭議時,請教你的道德直覺,但不要完全信賴它;二、權利不是用來論證,而是用來結束論證的;三、將焦點放在事實上,並且使別人也這麼做;四、當心有偏私的公平;五、運用共通貨幣;六、給予。
  本書豐富及具原創性的思維,將帶給喜歡認真思考生命與生活中大小倫理問題的讀者許多啟發,也指出了應用倫理學與生命倫理學一些可嘗試開創的研究方向,值得向大家推薦!

本文作者為台大醫院醫學研究部主治醫師
 
 
 
科學研究與哲學思辨的對話
 
張忠宏

  雖然人類生活在有史以來最和平的世紀,戰爭與各種衝突仍像幽靈盤旋不去。然而,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道德思考足以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帶來和平與繁榮的前景。
  這個信念,是本書的寫作動機。這當然不是多麼獨特、多麼了不起的信念,事實上,每位從事倫理學研究的哲學家,大概都必須抱持類似的信念,才能在自己的工作中,看到意義與價值。
  然而,讓本書與眾不同、卓爾不群之處,在於作者廣泛採用了當代實驗心理學、認知科學與其他社會科學的研究成果,結合紮實的哲學訓練,處理重要而爭議不休的哲學問題,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不得不正視的見解。
首先,格林論證,人有兩種不同的道德能力。第一種道德能力,透過自發、缺乏彈性、卻反應快速的道德情感而運作,用以解決個人與其所從屬的團體間的衝突;第二種道德能力,是理性思考能力,透過審慎的推理及與情境相關的決策原則,解決新穎、複雜及具高度一般性(抽象性)的問題。
  其次,格林認為,我們會密切注意他人在自己所從屬社會的位置,以確定自我與他人的關係,並傾向優待和我們親近的人。格林稱這種傾向為「部落主義」,而以人生活在「道德部落」裡,來刻畫這種道德處境。
  在格林看來,儘管道德情感有過與不及之弊,並非百分之百可靠,但足以帶來道德部落內部的和諧與發展。問題是,當不同的道德部落相互爭奪土地與水草資源,道德情感就暴露出局限不足處,而有賴理性思考能力的介入。
  理性思考能力要如何介入並處理道德部落間的衝突呢?格林在這個問題上,轉向了倫理學裡的效用主義,主張:道德上對的事情,就是讓快樂的淨值極大化。但是,他所主張的效用主義,與倫理學裡常見的效用主義有個明顯的不同,即他的效用主義是個有所限制的效用主義。依照這個有所限制的版本,道德上對的事情,除了讓快樂的淨值極大化之外,也不能過度違反人們的道德情感。
  這樣一種立場,有三個突出的特點值得注意。第一,格林試圖調和人類所具有的兩種道德能力,使其在道德思考中都有角色可供扮演。第二,格林從人類道德能力的研究,推論道德事務的是非對錯,是以實然(is)來推論應然(ought),以事實來推論規範。第三,理性與道德情感間的關係,是前者既約束後者,又受後者限制。因此,在道德事務上,並沒有一套明確的決定程序,告訴我們一件事情的是非對錯。
  受過倫理學訓練的讀者,很容易可以從這三個特點中,看出格林這本書的重要性。但千萬不要以為這本書之所以重要,只是因為它提出了具有以上三個特點的立場。格林廣泛採用了科學研究的成果,來替每個主張辯護。同時,他也利用這些主張,來回應哲學家所提出來的各種挑戰。包括電車問題,以及與其相關的雙重效應原則,代罪羔羊與要求過多、過高等質疑,在文中都有所交代。
  對不具有倫理學訓練的讀者來說,這本書也有極高的可讀性。心理學、社會科學、人類學、及生物學門裡對道德議題感興趣的老師或學生,不但可以從本書讀到最新的科學研究成果,也可以藉機觀摩,科學研究如何能與哲學思辨對話。
  最後,應當指出,本譯作的出版,對台灣學界來說,絕對是場及時雨。近年來,跨領域的道德研究,在國內各大學中,仍處於方興未艾之勢。對此議題有興趣的廣大學子,以及社會各界俊秀賢達,都可因著本書忠實流暢的譯筆,開卷有益。
 
本文作者為中正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用户评价

评分

光是看書名,我就聯想到台灣社會近幾年來各種激烈爭論的場景,從社會議題到政治立場,好像沒有什麼事情是不能被無限上綱成道德制高點的。這種「道德審判」的風氣,說實在話,讓人感到有點窒息。當所有人都在急著扮演「正義的化身」,忙著在社群媒體上貼標籤、進行人肉搜索的時候,真正的理性討論早就被拋到九霄雲外了。我特別好奇,這本書會如何切入這個核心困境?它會不會探討那種「自以為是」的道德優越感是如何形成的?畢竟,很多時候,人們堅持自己的道德觀,可能只是因為那是最方便、最不需要動腦筋去驗證的選擇。如果這本書能夠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為什麼我們會如此熱衷於劃分敵我、劃定道德邊界,或許我們就能在下一次爭吵發生前,及時踩剎車。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種更溫柔、更具同理心的視角,去解構那些看起來堅不可摧的道德壁壘,讓「共識」這個詞彙不再像外星語一樣遙不可及。

评分

我總覺得,很多時候,我們過度高估了「道德」在驅動社會變革中的作用,而低估了「同理心」和「實際利益」的影響力。當一場道德論戰陷入僵局時,往往不是誰的道德論據更堅強,而是誰的群體資源更雄厚,或者誰的聲音能被主流媒體更有效地傳播。這本書如果能跳脫出純粹哲學或倫理學的框架,深入探討在實際的社會動力學中,這些「道德部落」是如何運用策略、建立聯盟、進行輿論戰的,那就太棒了。我特別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剖析那些看似光鮮亮麗的道德運動背後,可能隱藏的權力結構或不自覺的偏見。一個好的社會評論,不應該只是在批判,更應該提供洞察力,讓我們能更清晰地看見自己和他人行為背後的動機。這不僅僅是為了學會「溝通」,更是為了學會在一個充滿價值觀衝突的時代裡,如何保有自身的獨立思考能力,不被任何單一的道德部落所裹挾。

评分

這本書的議題設定,簡直是為我們這個時代量身打造的。在社群媒體當道的年代,每個人都成了一個微型的媒體發聲者,發表的意見常常被放大檢視,同時也更容易被斷章取義。我常常覺得,現在的「道德爭議」很多時候並不是真的在辯論對錯,而是在爭奪「誰的道德敘事權」更高。誰能更迅速地佔領輿論高地,誰就能獲得道德上的勝利。這種零和遊戲的思維,對於建立長期的社會和諧是極具破壞性的。我希望這本書能深入分析這種現象背後的心理機制,也許可以從認知偏誤、群體極化這些角度著手。如果我們能理解,當人們感覺到自己屬於某個群體受到威脅時,他們的道德標準會如何瞬間變得更極端,也許就能在面對這些「部落戰爭」時,保持一份清醒。重點是,如何將這種「部落式」的對抗,引導向一種更具建設性的「對話」,而不是一味地互相指責。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和書名就很有意思,讓人忍不住想深入探討。「道德部落」這個詞彙在當今的社會脈絡下,簡直是太貼切了,尤其在網路資訊爆炸的時代,不同群體之間的價值觀碰撞簡直是家常便飯。我最近常在想,為什麼我們身邊的人似乎都越來越難跟意見不同的人好好溝通了?好像只要稍微觸碰到敏感議題,大家立刻就會築起心防,進入戰鬥模式,根本沒有耐心去理解對方的觀點。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些實用的工具或心態上的調整,幫助我們在面對那些「非黑即白」的道德爭論時,至少能保持一顆相對開放的心,那就太有價值了。畢竟,生活在一個多元的社會裡,誰都有可能遇到自己三觀被挑戰的時刻,學會怎麼在分歧中找到共同點,而不是一味地指責對方「不道德」,應該是現代人必修的課題吧。我希望這本書不只是在分析問題,更能給予一些具體可行的方法,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實踐,讓「對話」不再只是空談,而是能真正化解對立、促進理解的橋樑。

评分

說實話,光是看到「凝聚共識」這幾個字,我就覺得有點燃起希望了,因為目前台灣社會最缺乏的就是這個。我們好像已經忘記了,共識不等於所有人都變成同一個人,而是大家願意在一個共同的框架下,接受差異,並且願意為了共同的目標做出讓步。很多時候,道德爭議之所以難以化解,是因為雙方都認定自己掌握了絕對的真理,不允許任何妥協的空間。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套方法論,教導我們如何「設定對話的邊界」,比如說,在討論「價值觀」的層面時,如何暫時擱置那些無法撼動的核心信念,轉而聚焦於「行為」或「政策」的實際影響,這樣或許就能找到一條可以共同前進的路。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會用哪些案例來說明,那些看似水火不容的道德立場,其實在哪個層面是可以找到交集的。畢竟,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很少是純粹的道德問題,它們往往混雜了經濟、文化和歷史的複雜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