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義經典選讀(重要著作選譯與評介51編)

女性主義經典選讀(重要著作選譯與評介51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顧燕翎
图书标签:
  • 女性主义
  • 经典
  • 选读
  • 译文
  • 评介
  • 社会科学
  • 人文社科
  • 性别研究
  • 思想史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性別研究、女性主義必讀
 
◎台灣婦女運動健將顧燕翎主編
◎擴展初學者眼界,深根進階者思維
 
獻給台灣和華文世界的女性主義讀本
十八世紀女性主義的出現,喚醒沉睡的女性意識,讓女人開始發出自己的聲音。我們相信這是知識帶來的力量,思考帶來的轉變。因此,貓頭鷹出版社自2019年起陸續推出《女性主義理論與流變》《台灣婦女運動》《女性主義經典選讀》,希望從理論、實務、經典三個角度,為所有關心性別議題的讀者,提供完整、扎實的讀物,挑戰深層思考。
 
專家與你共讀經典:《女性主義經典選讀》
本書由台灣婦運健將顧燕翎主編,全書匯集重要女性主義經典作品51篇共八章。包含:「女性意識覺醒」、「性別角色反思」、「父權管轄的女體」、「女性情慾和同女發聲」、「婦運初心」、「女性主義新世界」、「理論檢驗與重構」、「策略選擇與行動」等多面向議題與關懷。期待讀者透過本書,可以瞭解兩百多年來有關女性、性別議題有哪些重要著作,值得繼續閲讀思考。本書不只是女性主義的入門磚,也希望讀者在理解、思索性別議題時,獲得更厚實的思辨基礎。不論您是初次接觸女性主義,或是已經登堂入室想做更完整深入的探討,這本書都會是您的好伙伴,幫助您在思索或論辯性別議題時,更掌握精髓,得到更大樂趣。

鄭重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序)
王如玄 現代婦女基金會董事
李永萍 前台北市副市長、台灣藝術創生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林維紅 前台灣大學婦女研究室召集人
施舜翔 作家,皇后學院講師
紀欣 台北市婦女新知協會創會理事長,美國加州執業律師,《觀察》雜誌發行人
張晉芬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莊子秀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外文系副教授
陳宜倩 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
陳明莉 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副教授
游美惠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教授
黃淑玲 國防醫學院通識教育中心教授,《性別向度與臺灣社會》主編
黃鈴翔 財團法人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 副執行長
蔡善雯 「自己的房間」性別書店房主
《现代西方哲学思潮:从现象学到后结构主义》 导读:当代思辨的复杂织锦 本书是一部深入剖析二十世纪以来西方哲学核心流派及其演变历程的权威性导论。它旨在为读者勾勒出一幅清晰而富有洞察力的现代思想版图,涵盖了从对纯粹意识的探寻,到对语言、权力与主体性本质的颠覆性反思。本书避免了对单一学派的偏袒,而是着重展现不同哲学运动之间错综复杂的对话、继承与决裂,力求呈现二十世纪以来西方思想在面对科学理性扩张、社会剧变和传统形而上学危机时所展现出的强大思辨力量。 全书结构严谨,逻辑推进清晰,共分为五大部分,系统梳理了从现象学奠基到后现代批判的完整脉络。 --- 第一部分:意识的觉醒与回溯——现象学与解释学的基础 本部分聚焦于二十世纪初,哲学家们如何将关注点从外部世界的客体转向意识自身的结构。 一、胡塞尔的纯粹现象学:回归“事物本身”的路径 首先,本书详细阐述了埃德蒙·胡塞尔(Edmund Husserl)如何构建其“严格的科学”——现象学。我们深入探讨了“意向性”的核心概念,即意识总是“关于某物的意识”,以及“悬置”(Epoché)作为一种方法论工具的精确操作。本书细致解读了胡塞尔晚期对“生命世界”(Lebenswelt)的强调,指出在技术理性日益主导的现代社会中,对前科学、被遗忘的日常经验基础的回归,是何等迫切的哲学任务。我们不只是罗列其概念,更着重分析了现象学如何挑战十九世纪末期的心理主义和自然主义倾向,为后续的生存论哲学铺平了道路。 二、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转向:从现象学到“在世存在” 接着,本书转向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探讨其如何将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应用于存在(Sein)这一根本问题。重点分析了《存在与时间》中的关键概念:“此在”(Dasein)、“向死而在”(Sein-zum-Tode)以及“沉沦”(Verfallen)。本书特别强调了海德格尔对传统形而上学(特别是主体性形而上学)的批判,认为西方哲学自柏拉图以来便遗忘了“存在”的真正意义。我们用清晰的语言解释了海德格尔如何通过对日常“操劳”的细致描述,来揭示“工具性存在者”与“存在本身”之间的根本差异。 三、伽达默尔与解释学的拓展:理解的本体论 在现象学的基础上,本部分引入了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的哲学解释学。本书清晰区分了传统的“方法论解释学”与伽达默尔的“本体论解释学”。我们详述了“视域融合”(Horizontverschmelzung)理论,解释了理解如何不是一种主体对客体的还原,而是在历史性传承中的一种“在场”经验。通过对文本、艺术与历史理解的探讨,我们展示了伽达默尔如何使理解成为一种普遍的人类存在方式,而非单纯的学术技能。 --- 第二部分:存在的重量与自由——存在主义的兴起 本部分探讨了在两次世界大战的阴影下,哲学如何转向个体、自由、焦虑与意义的追问。 一、萨特的行动哲学:自由的重负 本书详细解析了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的存在主义核心命题:“存在先于本质”。我们深入分析了他对“自在之物”(Être-en-soi)和“为自之物”(Être-pour-soi)的二元划分,以及“为自之物”所背负的绝对自由及其带来的“焦虑”(Angoisse)。书中重点剖析了“他人即地狱”的论断,并非简单地宣扬孤立,而是揭示了在“他者的凝视”下,主体如何被“物化”的内在困境。 二、加缪与荒谬的抗争 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的部分,区别于萨特的纯粹存在主义,着重讨论了“荒谬”(Absurdité)的哲学地位。本书探讨了加缪提出的三种应对荒谬的方式——自杀、信仰跳跃,以及“反抗”。通过对《西西弗神话》的深入解读,我们阐明了“西西弗式的幸福”如何在清醒地认识到世界缺乏终极意义后,通过对当下、对生活本身的肯定来实现。 --- 第三部分:符号的迷宫——语言哲学与结构主义 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社会复杂化,思想的焦点开始从意识转向了构建世界的媒介——语言和符号系统。 一、索绪尔的语言学革命 本部分始于费尔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对语言学的根本性重塑。我们精确界定了“能指”(Signifier)与“所指”(Signified)的关系,强调了语言的“任意性”和语言系统(Langue)对个体言语(Parole)的优先性。本书强调了索绪尔通过“差异性”来定义意义的路径,为后续一切结构主义思想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二、列维-斯特劳斯的文化解码 接着,本书展示了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évi-Strauss)如何将结构主义方法成功地应用于人类学领域。通过对神话、亲属关系和饮食禁忌的研究,我们看到结构主义如何试图揭示潜藏在看似混乱的文化现象背后的二元对立结构(如生/熟、自然/文化),从而揭示人类心智的普遍运作模式。 --- 第四部分:对宏大叙事的解构——后结构主义与谱系学 本部分标志着思想的激进转向:对结构本身、对普遍真理和理性主体的怀疑与批判。 一、福柯的知识、权力和主体 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的知识谱系学是本章的核心。本书细致地考察了福柯对“知识型”(Épistémè)的考察,以及“权力/知识”不可分割的辩证关系。我们重点分析了《规训与惩罚》中“全景敞视主义”如何成为现代社会权力运作的隐喻,以及在《性史》中,主体是如何在话语的规训下被建构和塑造的,而非一个先验的实体。 二、德里达的解构:文本与延异 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的解构理论被系统地介绍。本书解释了德里达如何挑战西方形而上学中对“在场中心主义”(Logocentrism)的偏爱,例如“言语优先于文字”。核心概念“延异”(Différance)被详尽剖析,它揭示了意义的生成过程总是依赖于延迟和差异,从而使得任何固定的、终极的意义都无法企及。本书力求清晰地阐明解构并非简单的破坏,而是一种对文本“未决性”的敏感阅读。 三、德勒兹与生成:欲望机器 吉尔·德勒兹(Gilles Deleuze)的哲学,尤其是与费利克斯·加塔利(Félix Guattari)合著的部分,被视为对既有结构主义和主体哲学的“激进肯定”。我们探讨了“欲望机器”的概念,并分析了“块茎”(Rhizome)作为一种非等级化、非中心化的思维模型的意义。本书着重呈现了德勒兹如何通过“游牧式思考”来反对“树状思维”,倡导对“生成”(Becoming)的探索。 --- 第五部分:对现代性批判的回响——批判理论的演进 本部分将目光投向法兰克福学派,探讨他们对启蒙理性在现代社会中异化倾向的深刻反思。 一、阿多诺与负面辩证法 本书深入分析了马克斯·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和西奥多·阿多诺(Theodor Adorno)在《启蒙的辩证法》中对工具理性及其导致文化工业的批判。阿多诺的“负面辩证法”被清晰地界定为一种拒绝将经验纳入现有范畴的哲学姿态,强调对未被同一化的“他者”的坚持,以此对抗现代性的同化倾向。 二、哈贝马斯:以交往行动回应理性危机 最后,本书展示了尤尔根·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如何试图“拯救”启蒙的未竟事业。我们重点解析了其“交往行动理论”,指出批判的关键不在于抛弃理性,而在于区分“工具理性”与“交往理性”。哈贝马斯主张,通过在“生活世界”中重建无权力制约的真诚对话,人类仍有可能达成普遍的理解和共识。 --- 结语:思辨的遗产与未来的张力 本书的结论部分,将上述所有思潮置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背景下进行审视,探讨了诸如身份政治、技术伦理以及全球正义等当代议题,是如何被二十世纪的哲学遗产所塑造和推动的。它不仅是一部历史回顾,更是一份邀请,促使读者参与到这场持续不断的、关于人类存在与理解的复杂对话之中。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顧燕翎
本書主編。1970年代參與拓荒者出版社,推動婦運;1980年代參與創辦婦女新知雜誌社、婦女新知基金會、台大婦女研究室等、台灣首開女性主義課程(交大);1990年代進入台北市政府,台灣首位女性主義政務官;2000年代參與各級政府的性別主流化。
曾任交通大學通識教授、臺灣大學婦女研究室研究員、婦女新知基金會董事長、臺北市政府公務人員訓練中心主任及社會局局長、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兼任教授、台北YWC董事、台灣銀領協會理事長、行政院性別平等會、臺北市及其他各級政府女性權益促進/性別平等委員會等委員。

相關著作:《女性主義理論與流變(完整修訂版)》《台灣婦女運動:爭取性別平等的漫漫長路》《女性主義理論與流變》

图书目录

出版緣起
導言

第一章 女性意識覺醒
1.女權辯護(1792年)
2.女性之臣屬(1868年)
3.女性解放(1851年)
4.莎士比亞的妹妹(1929年)
5.無名的問題(1963年)
6.性政治(1970年)
7.我們的朋友與我們自己——各種偽女性主義的潛在基礎(1984年)
 
第二章 性別角色反思

8.性別與氣質(1935年)
9.第二性(1949年)
10.美杜莎的笑聲(1975年)
11.支配與附庸(1976年)
12.如何挽救人類病態(1976年)
13.憤怒與溫柔(1977年)
14.破解母性複製(1978年)
15.不同的話音(1982年)
         
第三章 父權管轄的女體
16.交易女人(1974年)
17.違背我們的意願(1975年)
18.性交(1987年)
19.性契約(1988年)
20.連結生殖自由主義與性自由主義(1993年)
21.纏足、解纏足與身體政治(2013年)
 
第四章 女性情慾與同女發聲
22.異性戀愛情(1970年)
23.情慾之為用(1978年)
24.強制的異性戀和女同性戀存在(1980年
25.女人不是天生的(1980年)
26.論性:情慾政治的激進理論(1984年)
       
第五章 婦運初心
27.傷心宣言(1848年)
28.我不是女人嗎? (1851年)
29.動起來了,就別停下吧!(1867年)
30.權利法案(1968年)
31.認同女人的女人(1970年)
32.北京宣言(1995年)
33.非洲女性主義憲章(2006年)
 
第六章 女性主義新世界
34.女性與經濟(1898年)
35.生活的革命(1918年)
36.經濟全球化與婦女在可持續社會中的工作(1998年)
37.女性主義經濟學研究的新進展—全球化與照護勞動、以自由和歸屬看待發展及氣候變遷(2011年)
38.將婦女和少女置於發展中心(2014年)                              
 
第七章 女性主義理論檢驗和重構             
39.無架構之專制(1970年)
40.馬克思主義和女性主義不快樂的婚姻(1979年)
41.西方凝視之下(1991年)
42.解構解構主義(1991年)
43.法國女性主義:帝國主義的發明(1996年)
41.消解性別(2004年)
45.女性主義對新自由主義的批判與反省(2015年)            
 
第八章 策略選擇與與行動
46.女性主義的男性研究(1989年)
47.選擇邊緣做為激進開放空間(1991年)
48.內在革命(1992年)
49.色情媒介和全球性婦女性剥削(1996年)
50.廁所政治:女性主義者對去性別化女性空間的回應(2014年)                      
51.從女廁來談跨性別運動(2016年)
 
參考讀物
家庭、私有財產和國家的起源
性體系的發展階段
伊底帕斯情結與中國的孝道
 
版權說明
索引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2625354
  • 叢書系列:貓頭鷹書房
  • 規格:平裝 / 496頁 / 21 x 14.8 x 2.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出版,對我們關心性別議題的讀者來說,簡直是及時雨!我個人一直覺得,在台灣談「女性主義」,很多時候都陷入一種非常口水戰的狀態,不是被簡化成「仇男」,不然就是被邊緣化成小眾的學術討論。這本精選集,光是從書名「重要著作選譯與評介」這幾個字就能感受到編者想拉高層次的用心。它不是隨便挑幾篇網路文章拼湊起來的,而是真正深入到女性主義思想光譜的核心。我特別欣賞它選譯的那些經典文獻,很多都是我們在課堂上聽過名字,但礙於語言門檻或資料稀缺,難以深入接觸的原典。透過這本書,我們得以直接面對傅柯、巴特勒,甚至更早期的女性主義先驅們的論述脈絡,理解她們思考的深度與廣度。這對於我們建立一套更紮實、更具批判性的觀點至關重要,不再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現象討論,而是能追溯到結構性的根源。這種「回歸原點」的閱讀體驗,讓我覺得自己的知識基礎一下子穩固了許多,不再隨波逐流於媒體的喧囂。尤其在台灣社會不斷有新的性別爭議浮現時,擁有這樣一本厚實的理論基石,簡直是思想上的救命稻草。

评分

我認為這套選讀集在引導台灣讀者進行「本土化思考」這一環節,發揮了潛移默化的作用。雖然選譯的都是「經典」,但透過台灣學者撰寫的評介文字,我們很自然地會開始將這些外來的理論,內化並對照到我們生活周遭的社會現象。例如,當我們讀到關於身體政治的論述時,評介者可能會巧妙地將其連結到台灣社會中對於特定身體形象的規範,這立刻讓理論變得鮮活起來。這本書的魔力不在於它教你「相信什麼」,而在於它提供足夠的「工具」讓你「質疑一切」。它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思考武器庫,讓我們在面對諸如性別教育爭議、職場天花板、親密關係的權力結構等議題時,不再只能訴諸直覺或情緒性的批判,而是能夠運用更為精準、更有深度的分析框架去解構問題的本質。這對提升社會整體的公共思辨品質,無疑有著深遠的意義,它正在潛移默化地雕塑下一代知識分子的思維模式。

评分

老實講,坊間很多標榜「女性主義」的讀物,內容往往流於空泛,讀完一頭霧水,不曉得重點在哪。但這本《女性主義經典選讀》,它的編排方式極具巧思,我翻閱的時候,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不斷出現。它不像傳統的教科書那樣枯燥,而是透過「選譯」和「評介」雙軌並行的方式,為讀者搭建了一座橋樑。翻譯的文字本身就很有講究,譯者顯然在學術語言和流暢度之間取得了極佳的平衡,讓那些原本拗口的德文、法文概念,在中文語境下也能被清晰理解。更關鍵的是,後面的「評介」部分,那才是精華所在!它不只是簡單地總結原文,而是提供了一個現代的、特別是貼近台灣社會脈絡的解讀視角。這讓我們在閱讀這些來自西方、歷史背景迥異的文本時,不至於產生強烈的文化隔閡感。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對某個特定理論的評介,它把那個理論的局限性也講得清清楚楚,沒有一味地吹捧,展現了高度的學術誠信。這種由淺入深、理論與實踐相扣的結構,讓即便是初次接觸這些嚴肅理論的朋友,也能讀得下去,並且真正有所收穫,而非僅是走馬看花。

评分

這套選讀集的編輯企圖心,從其選材的廣度就可以窺見一斑。它顯然不是只聚焦在歐美白人中產階級女性的經驗,而是試圖勾勒出一幅更為多元的女性主義光譜。我特別關注它對那些相對邊緣化或較少被主流討論的流派的收錄,這非常關鍵,因為我們身處的後殖民、多元文化社會,不能只用單一的視角來審視性別議題。當我們在討論「台灣女性」的處境時,如果只停留在某一個時間點或某一個階層的論述上,那我們的論述將是殘缺的。這本書的選篇,似乎有意地提醒我們,女性主義的發展是一個不斷自我修正、不斷吸納新聲音的過程。它讓我們看到不同時代、不同地理位置的思想家如何回應他們所處的時代困境。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極大地拓展了我對「何謂女性」以及「何謂解放」的理解邊界。它讓我意識到,所謂的「女性主義」,從來都不是一個鐵板一塊的意識形態,而是一系列不斷辯證、相互拉扯的思考集合體。

评分

說真的,在台灣,要找到一套系統性、且涵蓋這麼多重要里程碑文獻的選集非常不容易。大部分的學術資源都分散在各個獨立期刊或大學出版品中,零散難尋。這本選集最大的價值就在於它的「彙整性」和「權威性」。編者顯然在學術界深耕已久,選出的篇目都是經過時間考驗、被學界公認為「必讀」的章節,而不是譁眾取寵的熱門片段。這對需要準備學術報告或深入研究的學生來說,簡直是省下了無數資料搜集的工夫。更不用說,評介者的註釋和背景說明,那種細膩度讓人驚訝。他們不只是翻譯文字,更像是陪伴我們走過文本的嚮導,及時指出哪些詞彙在當時的語境中有特殊含義,哪些概念是承襲自哪些哲學傳統。這使得即便是第一次接觸這些艱澀概念的讀者,也能建立起一個穩固的知識框架,避免在閱讀過程中迷失方向。這本不只是一本「書」,它更像是一套被精心設計、用來理解複雜思想的「工具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