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如果說宗教是社會的產物,那麼廟宇作為宗教具體化的象徵物,就更加是社會的產物。廟宇除瞭反映著世俗人對冥冥世間、茫茫天界的各種祈禱祝願外,更間接反映著某個群體在某段時期的社會生活變遷。這些變遷有思想信仰上的,有生活風俗上的,有政治經濟上的,也有藝術審美上的。總之,因為社會的主體是人,各種宗教生活變遷反映的,也必定是人的生活變遷。
澳門十月初五街康真君廟,俗稱康公廟,創建於鹹豐十年(1860年)。在澳門眾多廟宇中,從歷史源流、建築規模以至社會影響力來說,康公廟都不算突齣,但因其坐落的內港地區乃19世紀中葉後澳門逐漸發展起來的繁華地帶,故作為區內地標建築,康公廟的創建發展及以其為中心的社區生活,從側麵反映瞭晚清以來澳門華人社會的麵貌。
廟宇的創建及其內供奉的神祇,是一地區居民精神和物質生活的反映。康公廟內供奉的康真君、花粉夫人,與晚清以來澳門福隆新街、十月初五街為中心的風月、賭博事業息息相關;特殊行業催生齣傳統信仰內容的變奏和創新,可見民間信仰的靈活性與適應性。
同時,康公廟保存瞭較為完整的創廟時期文物,包括神像、祭壇、供器、儀仗、印闆、案桌、楹聯、匾額、大銅鐘、石碑等,既是研究康真君廟歷史的重要參考,同時在廟方精心維護和翻新之下,又顯得金光璨璨、美輪美奐,可以讓人欣賞到傳統木雕工藝的精美細膩,具有重大的審美價值。
從當初地處碼頭前的繁華到今天靜處一角的悠閒,康公廟見證著澳門內港地區社會、經濟的變遷。康公廟門前,曾經聚集過熱鬧繁華的攤販市集,響起過徹夜不眠的社戲鑼鼓,遊行過陣容鼎盛的聖像齣巡,奔走過別有善法的救火水車;康真君廟內,澳門鄉紳祝禱過闔境平安,患病婦孺祈求過治病靈籤,花街神女暗禱過花粉夫人。一間小小的廟宇,卻盛載著澳門幾代人的歡樂、祈願與迴憶。
希望透過文獻的搜集與整理,本書能為讀者提供一幅康真君廟發展的歷史圖像。如果本書能引發你進一步去認識澳門、認識澳門的宗教和文物,幸甚至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