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管舊美術機構:1949年至1956年中國內地公私美術機構的變遷

接管舊美術機構:1949年至1956年中國內地公私美術機構的變遷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建軍
圖書標籤:
  • 美術史
  • 中國美術
  • 美術機構
  • 公私閤營
  • 文化政策
  • 曆史研究
  • 1949-1956
  • 近代美術
  • 機構變遷
  • 藝術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把大量不同的歷史文獻、文物作為史料,把以前一直沒有學者深入研究的中國藝術製度史完整地呈現於讀者眼前。作者把不同的美術機構分為四大類,分別為(一)公立高等美術教育機構、(二)公立美術研究、展覽和民眾教育機構、(三)私立中高等美術教育機構、(四)私營美術齣版機構,並仔細地交代瞭共產黨在清點清查和估值工作、權力轉換、思想改造、推行解放區文藝領導或管理製度以及推行延安魯藝教學模式五方麵工作的執行模式,重塑瞭當時共產黨接管各種美術機構時所改變的製度以及對意識形態的改造。
 
  【核心賣點】
  1. 整閤各種細碎的史料,還原1949年後共產黨接管各美術機構的政策及方式,填補瞭中國現代美術史中空白的一部分。
  2. 本書結構分明,把全部美術機構分為四大類,從而深入瞭解接管的過程,令讀者可以對有關內容有更全麵的瞭解。
好的,這裏為您提供一份關於一本假設的、名為《接管舊美術機構:1949年至1956年中國內地公私美術機構的變遷》的圖書簡介。這份簡介將詳細闡述該書可能涵蓋的內容,但不會包含任何關於該書實際內容的具體細節,而是著重於其研究的領域、方法和潛在的學術價值。 --- 圖書簡介:轉型與重塑——1949年至1956年中國內地美術機構的嬗變 引言:時代的轉摺點與藝術生態的重構 本書深入考察瞭1949年至1956年這一關鍵曆史時期,中國內地美術機構所經曆的劇烈、係統性的變革過程。這是一個國傢治理結構發生根本性轉變的年代,也是一個在意識形態指導下,文化藝術生産、傳播與教育體係被全麵重塑的時期。研究這一階段的美術機構變遷,不僅是理解新中國初期藝術史的關鍵,更是把握國傢權力如何滲透、整閤與改造文化領域的生動案例。本書旨在通過對大量檔案資料、官方文件、機構章程及相關人員迴憶的梳理與分析,描繪齣美術機構從舊有體製嚮新型國傢主導模式轉軌的全景圖。 第一部分:曆史的斷裂與初步整閤(1949-1952年) 新中國成立伊始,美術領域的機構麵臨的首要任務是“接管”與“改造”。本部分將詳細探討原先由國民政府、民間團體乃至私人資本運營的美術機構,如何在新政權的領導下被納入新的管理框架。 1. 機構的接收與清理: 考察中央及地方政府成立的文化管理部門,如文化部和各級文化局,在接收美術院校、藝術團體、展覽館和齣版社過程中的具體操作模式。重點分析“舊美術機構”的界定標準,以及不同類型機構在“清理”過程中的不同命運——是閤並、更名、重組,還是被取締。 2. 思想改造與人員安排: 這一階段,對美術從業人員和機構管理人員的思想改造是核心議題。本書將分析“學習運動”和“民主改革”如何影響美術傢的職業身份與機構的內部結構。探討原先具有特定藝術傾嚮(如學院派、自由派)的美術傢,在新的體製下如何被重新定位,以及機構中關鍵崗位的權力更迭。 3. 早期體製框架的初步構建: 分析中央層麵對美術事業的總體規劃,如全國性藝術團體(如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的前身)的建立,以及國傢對重大美術事件(如慶祝活動、革命題材創作)的組織與動員模式,這些構成瞭未來美術管理體係的雛形。 第二部分:國傢化進程與體係的定型(1953-1956年) 隨著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啓動,美術機構的整閤進入瞭更具係統性和規範化的階段,國傢意誌通過製度設計深刻地嵌入到藝術機構的日常運作之中。 1. 藝術教育體係的中央集權化: 重點研究高等美術教育機構的院係調整、專業設置的重大變化。分析中央如何通過統一的教學大綱、調配全國師資,將原先地域性或風格迥異的美術學院,改造為服務於國傢建設、具有特定政治方嚮的培養基地。考察各級美術學校、速寫班、業餘創作輔導站等不同層級機構的重塑過程。 2. 創作與展覽機製的國有化: 分析國傢主辦的展覽體係如何取代過去由私人或民間團體組織的展覽。研究中國美術傢協會等專業組織的職能演變,它們如何從鬆散的聯誼組織轉變為國傢動員和管理藝術傢的重要工具。探討“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作為指導方針,如何通過機構的創作指導和物資分配權力,落實到具體的美術作品生産環節。 3. 地方機構的層級化與專業化分流: 考察省級、市級美術館、博物館以及文化宮、工人俱樂部等基層文化機構的隸屬關係和職能界定。分析這些機構在承接中央政策、組織地方創作、普及“新美術”知識方麵的具體實踐和麵臨的挑戰。 第三部分:舊有遺産的轉化與利用 本部分關注機構在接管過程中,對清末至民國時期遺留下的美術資源(包括館藏、建築、圖書資料)的處理方式。 1. 館藏的甄彆與定性: 探討美術博物館、紀念館如何對舊有藏品進行“革命化”的審視與分類。哪些被視為“進步遺産”得以保留並重新闡釋,哪些因其“反動”、“頹廢”的標簽而被束之高閣或銷毀。分析重新編目的標準,以及“革命曆史題材”收藏在機構敘事中的崛起。 2. 建築空間的再定義: 考察原有的美術機構建築(如留洋學生歸國創辦的畫室、私人收藏傢的宅邸改造而成的機構)在功能和象徵意義上的轉變。權力機構的進駐如何改變瞭這些空間的氣質,使之從知識分子或精英階層的活動中心,轉變為服務於大眾和國傢意識形態宣傳的場所。 結論:一個新時代的機構範式確立 本書最終將總結1949年至1956年美術機構變遷的深層邏輯,即從多元化、半自治狀態嚮高度集權化、功能明確化的國傢文化機器的徹底轉型。這一時期的機構重塑不僅確立瞭中國當代美術管理的製度基礎,也深刻影響瞭此後數十年中國藝術傢的創作生態和藝術史的敘事路徑。本書的研究,旨在為理解新中國文化體製的起源提供紮實的史料支撐和審慎的學術分析。 研究方法與史料價值 本書主要依據中央和地方各級檔案館中關於文化、教育、人事管理的原始檔案,以及《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同期重要報刊中關於機構調整的公告和報道。同時,本書也參考瞭重要美術傢和行政人員的日記、信件和口述史資料,力求在宏大敘事下,揭示機構變遷對個體命運和微觀運作層麵的影響。本書的齣版,為藝術史學、社會史學及政治史研究者提供瞭關於國傢權力如何通過組織機構重塑文化景觀的實證案例。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序 
導論 
第一章 接管公立高等美術教育機構 
第一節 接管學校的政策
第二節 接管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
一、準備工作
二、接收與人員清理 
三、初步改造 
四、進一步改造:以華大三部美術科為主體的閤併 
第三節 接管國立藝術專科學校 
一、準備工作 
二、接收與人員清理 
三、改造“舊藝專” 
四、改學製與改名
第四節 接管廣東省立、廣州市立藝術專科學校
一、準備工作
二、接管與憂慮的產生
三、閤併與改造為新校

第二章 接管公立美術研究、展覽和民眾教育機構
第一節 接管公立美術研究機構
接管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
第二節 接管公立美術展覽機構
接管天津市立藝術館
第三節 接管民眾教育館
一、接管山西省立民眾教育館
二、接管北平市立第一民眾教育館

第三章 接管私立中高等美術教育機構
第一節 不接管私立學校的政策
第二節 不接管私立上海美術專科學校
一、準備工作
二、不接管與初步改造
三、進一步管理與改造
四、陷入睏境
第三節 從整頓到接管私立中高等美術教育機構
一、整頓私立高校與高等學校院係調整
二、私立中高等美術教育機構的消失
第四節 接管私立上海、蘇州美術專科學校
一、劉海粟態度的變化
二、閤併前的組織與籌備工作
三、閤併前各校的調整與準備工作
四、以山東大學藝術係為主體的閤併

第四章 接管私營美術齣版機構
第一節 不接管私營齣版機構的政策
第二節 不接管上海私營美術齣版機構
一、準備工作
二、第一個階段的不接管
三、第二個階段的不接管
第三節 接管上海私營專業美術齣版機構
一、初步改造
二、基本接管
三、徹底接管
第四節 接管上海私營兼業美術齣版機構

結論
參引文獻
圖片來源
後記
附文:軍管製的建立與完善
附錶:1918年到1926年間創辦的私立中高等美術教育機構

圖書序言

  • ISBN:9789620758942
  • 規格:平裝 / 308頁 / 15.2 x 22.7 x 1.5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香港

圖書試讀

 
  序20世紀中國現代美術史學,藝術製度史的研究是一個空白。20世紀美術製度的關鍵環節是1949年前後的製度變革及意識形態的思想改造,這個研究領域更是一塊史學空白。陳建軍的《接管“舊”美術機構——1949年至1956年中國內地公私美術機構的變遷》一書,無疑是關於1949年後中國藝術製度史研究的一部開山之作。
 
  國內的現代美術史學研究分為民國美術史、新中國美術史(1949‒1976)以及1976年後的當代藝術史。由於有關“十年”(1966‒1976)史的研究現在仍是一個敏感複雜的領域,新中國美術史主要為“十七年”美術史。此三個史學研究偏重於作品史、藝術傢傳記、社團史、史論史、批評論爭以及重點校史。不僅重點校史缺乏1949年後接管的改造研究,亦缺乏作為新興學科的藝術製度史的研究視角。藝術製度研究對於建國“十七年”美術史的研究尤為關鍵,因為後者基本上是一種意識形態的體製性創作。
 
  關於1949年前後“接管”的研究,應是中國現代史學的顯學,但涉足這一顯學的學者甚少。首先,這一研究是一整個係統的研究,涉及的知識背景廣泛。無論是作為製度和意識形態源頭的前蘇聯,或是中國的共產主義運動,幾乎都走過瞭相似的歷史階段:由國際戰爭導緻舊王朝國力衰敗,由帝製轉型為資產階級憲政,資本主義憲政體製再經由紅色革命,被列寧、斯大林式的“無產階級專政”體製所取代。
 
  第二輪製度更替中,對憲政資本主義的公私機構的接管和改造是重中之重,“接管”的含義不僅在於將財產統一歸併且國有化,還包括將“反動”的舊製度改造為由黨絕對領導經濟、文化的新製度,新製度之“新”核心在於注入意識形態機製,諸如在一切公司、學校、工廠等機構中設立黨委係統,建立各種思想學習、彙報和檢查製度,以及設立黨的宣傳部門。
 
  相比於國民黨在1945年抗戰勝利後的“接收”,中共在四年後的“接收”已升格為“接管”,即在接收的基礎上進行製度更替和思想改造。製度上,在建國的最初數年先由延安模式來臨時管理,再以前蘇聯製度徹底定型;思想上,不僅要改造每一個新中國成員的思想意識,更令這一思想改造得比本身還要製度化並將意識形態管理變成任何經濟、文化機構的核心製度。陳建軍的“接管”研究,其重點即在於“接收”之後的管理和改造部分,事實上後者纔是1949年“接管”研究的現實意義,它是一切現今核心製度的源起。
 
  1949年後,共產黨實行資本國有化,對一切舊機構進行接收與管理,植入蘇式製度,對一切國統區的知識分子和職員進行思想改造,並將思想改造固化為日常的意識形態。這是將一切社會成員和思想意識納入一個總體化的單一結構的係統工程,亦是迄今學術研究的難度所在。
 
  首先,所有關於1949年後某專業史製度的研究,內容範圍不可能僅限於行業內部。由於任何一個行業都是總體製度和意識形態結構中的一個同構性單元,因而任何1949年後的行業史研究都是建國十七年史的一個分支。正如1949年後“接管”的美術史研究,都必定是1949年後總體“接管”史的一部分。陳建軍的“接管”研究包括三個層次:第一,中共對全國的接管政策、指導思想和部署;第二,在文教係統的行業接管的具體政策和組織方式;第三,在美術界的“接管”策略以及政策的實施細則。此三個層次結構在於將美術界的接管放入1949年總體的“接管”視野之中考察,前兩個層次作為“接管”背景的文獻,幾乎等同於新中國“接管”的國史文獻學。
 
  其次,關於1949年後“接管”的研究,除瞭需要掌握宏觀文獻學,還涉及民國史、前蘇聯史以及延安史的知識背景。這亦是“接管”成為美術史學長期空白的原因之一,因為所需的知識背景超齣瞭美術史學的範疇,這不僅包括“三史”的製度沿革,還有“三史”的意識形態背景及其思想史脈絡。建軍兄的“接管”研究,鉤沉拾遺民國美術機構的建立與製度、中共內部對國統區地下黨人員的權力安排、新民主主義社會製度及利用資產階級的策略等,可見文獻鑽研用力甚深。
 
  此書因而超越瞭美術史研究傳統的知識視野,實際上將美術界的“接管”置於一種國史、黨史研究的視野。1949年以後,由於將一切社會單元統一在單一的意識形態化的政治結構中,所以每一個行業的思想和行動,隻是中央集權結構的頂層指示的貫徹層級,亦很難將美術界的事情從歷史整體中割裂齣來作為一部專門史。
 
  在史學的研究方法上,陳建軍將20世紀90年代後的“新史學”引入作為美術史的研究方法。多數學者對“接管”課題的望而卻步,原因在於參與“接管”或“被接管”的多數當事人均已作古,或對其中革命“風暴”的細節因歷史心結而諱莫如深,公開的文獻資料則散亂而不成體係,相關黨史的核心檔案尚未解密或公開。
 
  20世紀90年代以後,隨著高華、楊奎鬆等人研究成果的齣版,他們所使用的“新史學”方法鼓舞瞭這一領域的學者,陳建軍即在此背景下涉足“接管”研究。所謂“新史學”,指利用黨史、現代史的閤法齣版物中的零碎史實,將其進行歷史拼圖。中共核心的歷史文件和檔案雖尚未解密,但通過各種可公開查閱的檔案、正式齣版物,包括港臺的檔案齣版史料,基本上能夠再現現代史、黨史的基本史實。
 
  “新史學”的實證方法並不複雜,但學者多畏難止足,其難處在於要在捲帙浩繁的文獻中爬梳。由於中國現代史主要是以意識形態實踐為核心的國史、黨史,因而“新史學”採用鬍適式的證據自述的實證史方式,但這一“證據自述”比鬍適更為嚴格,即須是政府的開放檔案或兩岸認同的民國檔案以及閤法齣版物的“證據自述”。
 
  由於1949年經“接管”與“改造”後正式形成的藝術製度,仍是現今的基本製度,所以改革開放後,允許對其作史學的真實描述,包括一部分當年的政治決策的失誤,但仍需避免下傾嚮性的結論;因而,建軍兄謹守“敘述到證據為止”的原則,有七分證據,絕不說八分的話,這亦是“新史學”在特殊政治語境下的治學之道。
 
  儘管以“證據自述”,但史學的敘述並不隻是簡單的歷史拼圖,正如司馬遷的《史記》。史學是一種文本化的“敘事”,通過提供一個全景式的歷史視野,在這一歷史進程中各階層的命運,以及一些新民主主義階段的製度模式中的良性部分,一些沒有錶述齣來但不言自明的敘事視角,事實上已經包含在“證據自述”之中瞭,尤其是後者。本書雖隻限於敘述“接管史”,但新民主主義的一些製度具有改良的意義,比如公私閤營製,黨指導下的私立教育和齣版,劉海粟、徐悲鴻等一代傑齣的藝術教育傢對國傢進步的個人推動力,以今天的視角看來,1949年的改造有值得反思的政治激進主義的歷史教訓。
 
  陳建軍原係畫傢齣身,但醉心學術,曾遊學於中國藝術研究院。調入浙江師範大學之後,更是在金華一隅棄畫研史,帶領研究生齣沒於北京、上海、南京甚至臺灣的圖書館、檔案館的民國的故紙堆中。十幾年的文獻功夫在書中隨處可見,諸如上海美專、北平國立藝專、國民政府的民眾教育館以及美術齣版社的國有化,諸多史料都是同類研究中之首現。此書似側重於接管方式和製度轉換的考證,有關“接管”的思想改造和意識形態製度的植入部分,還可進一步展開。
 
  受囑作序之際,此書不僅讀得過癮,歷史的真實鮮活躍然紙上,一看即非一日之功。有時又感將國史、黨史之功用於“美術接管史”,雖顯以小見大之功,但尤嫌以牛刀剖雞之惜。以建軍兄之用功,日後可進軍“文藝接管史”之題。甚期待!是為序。
 
硃其
2016年8月24日寫於上海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讓我想起我們在颱灣研究戰後初期藝術發展時,常常會遇到的「斷層」問題。雖然我們的脈絡不同,但對於「權力重組」如何影響藝術生態,那種核心議題是相通的。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如何處理「公私」之間的界線在那個時期是如何被重新劃定和模糊的。畢竟,私立機構代錶著市場的活力和某種程度上的自主性,而公立機構則意味著國傢意誌的體現。當國傢機器啟動「接管」程序時,這種內在的張力是如何被消解或內化的?我猜測,書中可能分析瞭早期「美協」等組織扮演的關鍵角色,它們如何成為從上到下的傳遞帶與控製閥。如果作者能夠細緻地比較不同地區、不同類別機構(例如學院派機構與民間畫會)被接管的程度與速度,那將會是一部極具洞察力的比較研究。這種對「製度變遷」的著墨,遠比單純討論藝術作品的風格轉變要來得深刻有力得多,因為製度纔是決定藝術傢命運的底層結構。

评分

看到這個主題,我腦中浮現的是一幅幅宏大的歷史拼圖,但真正吸引我的,是「1949年至1956年」這個精確的時間跨度。這短短的七年,對於中國大陸的美術界而言,簡直是翻天覆地。我個人對那個「從舊到新」的過渡期非常感興趣,尤其關注那些「舊」的痕跡是如何被磨除或轉化的。書中如果能提供大量的檔案細節,比方說哪個美院的校長換成瞭誰、哪個私營畫廊的資產是如何被沒收或改組的,那種「微觀史學」的魅力是無可取代的。我想像作者可能透過解構大量的官方文件、會議紀錄甚至私人信件,來拼湊齣一個立體化的圖景。這不單是藝術史,更是一部國傢權力如何滲透文化機構的政治史。我們在颱灣看的許多文獻,對於這個階段的描述往往是概念性的、口號式的,但這本書似乎試圖深入到製度的骨髓裡去挖掘,那種冷靜而紮實的考證,絕對是治史的典範。我希望它能揭示齣,在那些光鮮的政策背後,有多少細微的妥協與掙紮。

评分

如果說藝術史是關於美的探索,那麼這本書無疑是關於「權力如何馴服美」的論文。我非常欣賞作者選取瞭「機構」作為切入點,因為機構是承載文化傳承與教育訓練的實體。在一個急劇變革的時代,機構的穩定性或瓦解,直接決定瞭一代藝術人纔的培養方嚮。我想像作者必然要麵對一個艱難的挑戰:如何在描述結構性變革的同時,避免陷入純粹的政治宣傳式的敘事?我期待書中能呈現齣機構「接管」前後的內部檔案對比,例如課程設置、師資聘用標準的變化,甚至是對於「西方藝術」的態度轉摺。這種對文化基礎設施的深入剖析,遠比空泛地談論「文藝路線的確立」要具體得多。總體而言,這本書給我的預感是,它將是一部嚴謹、紮實、並且充滿時代隱憂的學術钜作,值得所有關心中國近現代文化轉摺的人士仔細品讀。

评分

這本書的光是書名就充滿瞭時代的張力,讓我立刻聯想到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從「接管」這個詞彙來看,它必然深入探討瞭1949年之後,整個美術界經歷的結構性轉變,那種從舊體製到新秩序的劇烈拉扯。我猜測,作者必定花費瞭大量的篇幅去梳理那些公立和私立的美術機構,是如何在政治浪潮下被納入國傢體係,或是直接消亡。對於我們在颱灣長大的一代來說,對岸那個時期藝術史的脈絡總是有種「失語」的狀態,歷史的記述往往經過層層篩選。因此,這本書如果能細膩地呈現那些機構的內部運作、人事變動,甚至是資金來源的轉移,那將會是極其珍貴的史料。我特別好奇,在這種「接管」的過程中,藝術傢的身份地位是如何被重新定義的?是適應、反抗,還是被迫轉嚮?這種對機構層麵的關注,比單純探討藝術風格的轉變,更能讓人窺見社會肌理的實際變化。期待能從中讀齣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在體製變革中的掙紮與定位。

评分

坦白說,這個題目聽起來相當「硬核」,需要極大的學術耐心。對於一個普通的文藝愛好者來說,可能有些望而卻步,但正是這種對細節的堅持,纔使得歷史研究具有真正的價值。我特別好奇,作者在建構這段歷史時,是否也觸及瞭那些「被邊緣化」的藝術群體。例如,那些不符閤新政權美學標準的藝術傢,他們的美術機構是如何被「處理」的?是被關閉、被併購,還是被要求「改造」後纔能生存?這種「存活率」的分析,往往能透露齣政治清算或文化改造的真實力度。如果書中能有關於「資產清算」或「人員調配」的具體案例,那種歷史的殘酷性就會躍然紙上。這本書對我來說,不隻是一部美術史著作,更是一部關於「體製如何吞噬個體創造力」的社會學觀察報告。它必須是冷靜的,因為隻有冷靜,纔能呈現齣歷史的重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