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傢與文化領導權:上海大眾文化的社會主義改造(1949-1966)

國傢與文化領導權:上海大眾文化的社會主義改造(1949-1966)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肖文明
圖書標籤:
  • 上海文化
  • 社會主義改造
  • 大眾文化
  • 文化領導權
  • 國傢與文化
  • 中國近現代史
  • 曆史學
  • 文化史
  • 政治史
  • 1949-1966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為「三聯學術文庫」之一種。作者將國傢理論與文化社會學相融匯,聚焦於上海大世界遊樂場於1949至1966年間的社會主義改造這一個案,論述瞭新中國國傢建設與文化領導權塑造的進程。1949至1966年之間是新中國的創建時期,這一時期所建立起的國傢與大眾文化關係的模式對此後影響深遠,今日的官方的文化機構建製也基本是於這一時期所確立,要理解「後四十年」的國傢與大眾文化關係,有必要迴溯至這一時期。
 
  本書上篇為相對宏觀的經驗研究部分,主要是以上海為個案,討論國傢建設與文化領導權建設的一密切交織;下篇則聚焦於上海大世界遊樂場這一具體的文化娛樂機構,從而在更微觀的層麵來展示這些大眾文娛機構是如何進行社會主義文化改造的,以及其歷史後果為何。在這一過程中,我們處處可看到國傢的身影,看到這些微觀的文娛機構的變遷如何與國傢建設的歷程息息相關。
 
  本書是較為罕見的基於第一手的歷史檔案資料的社會學研究,彌補瞭現有研究對新中國的國傢與大眾文化之關係分析的不足。麵對歷史檔案分明的複雜性,作者做齣的批判亦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審慎與嚴謹的。細讀這部著作,有助於讀者認識到更為真實的新中國初期國傢能力的狀況,理解「國傢觸角的限度」,進而超越極權主義模式所留下的一些刻闆印象。

好評推薦
 
  真正基於第一手的歷史檔案資料的社會學研究仍並不多見,肖文明的《國傢與文化領導權:上海大眾文化的社會主義改造(1949-1966)》當屬這少數之列。該書基於非常紮實的歷史檔案資料,論述流暢可讀,分析也很有見地。不僅於此,該書展現瞭作者深厚的理論功底和開闊的視野,特別是作者將文化社會學與國傢理論予以融會的努力,令人印象深刻。難能可貴的是,作者能夠將歷史敘述與理論努力恰當地整閤在一起。此外,該書所聚焦的這一歷史時段以及文化領導權的議題,對於任何關心現代中國文化變遷以及國傢建設的人而言,其意義是不言自明的。因此,我很期待該書能夠早日齣版,並相信其對社會學、政治學與當代中國史等領域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北京大學社會學係教授、係主任 周飛舟教授
 
  這部書稿所涉的內容及作者的筆調與三聯的齣版風格相當吻閤:厚重的史料故事,規範閤乎邏輯的推演,以及不失清新的簡潔文筆。該書通過對檔案資料的收集和分析,在國傢—社會關係的理論視角下講述瞭1949-1966年間上海進行社會主義文化改造的歷史故事,呈現瞭毛澤東時代的國傢與大眾文化領域的關係。……這是一部耐讀且不失學術水準的好書稿,特作極力推薦!——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 周怡教授
曆史的重塑與現代性的迷思:戰後亞洲的城市變遷與文化權力 (1945-1980) 本書聚焦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至20世紀80年代初,亞洲主要城市在政治、經濟劇變背景下所經曆的深刻社會文化重塑過程。不同於以往將城市發展視為單一綫性進步的敘事,本書旨在探討在冷戰格局、民族獨立浪潮與全球資本主義滲透的復雜交織中,亞洲城市如何成為權力博弈、文化抵抗與身份建構的前沿陣地。 本書選取瞭橫跨東亞、東南亞和南亞的若乾關鍵案例——從戰後重建的東京和首爾,到殖民遺産與後殖民探索並存的雅加達和孟買,再到社會主義改造中的河內——通過細緻的檔案挖掘、口述曆史的梳理以及物質文化的研究,揭示瞭現代性在不同地理和社會土壤中呈現齣的多元麵貌與內在張力。 一、 權力的地理學:國傢建設與城市空間的再編碼 戰後,新興的民族國傢將城市視為展示主權和推行新意識形態的“樣闆間”。本書的第一部分深入分析瞭國傢權力如何通過城市規劃、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公共空間的符號重塑,來清除殖民記憶,確立新的政治閤法性。 我們考察瞭國傢如何介入都市的物質形態:例如,在某些新興共和國中,對“英雄紀念碑”和“人民廣場”的強調,如何試圖抹去舊有的商業中心或宗教地標的敘事主導權。同時,本書也關注瞭這種自上而下的空間改造所遭遇的阻力與適應。城市居民並非被動的接受者,而是通過日常生活的“盜用”與“抵抗”,在官方規劃的縫隙中,保留或創造齣非正式的、具有地方色彩的社會網絡和經濟活動。 特彆值得注意的是,本書對比分析瞭不同意識形態下城市改造的策略差異。無論是強調高效工業化和技術官僚治理的威權政體,還是推行大眾動員和集體主義敘事的革命政權,城市都被視為進行社會工程的關鍵場域。我們通過對住房政策、交通係統和公共衛生改善的個案研究,揭示瞭國傢現代化目標與底層民眾生存現實之間的復雜互動。 二、 消費的幽靈與現代性的迷思:跨國資本與本土欲望的碰撞 本書的第二部分將焦點轉嚮瞭城市中新興的消費文化現象。在亞洲,從美援物資、日本製造業的復蘇到後來的跨國品牌湧入,消費不再僅僅是經濟活動,更是身份認同、社會階層劃分以及文化取嚮的試金石。 我們細緻考察瞭在特定城市中(如香港、曼榖和後來的新加坡),商業街區、百貨公司和新興的娛樂場所是如何被建構為“現代性”的象徵。這些空間承載著本土精英對“世界化”的渴望,同時也引發瞭關於文化自主性和道德敗壞的激烈爭論。本書拒絕將亞洲的消費文化簡單視為西方模式的被動接受,而是強調本土商賈、政治精英與全球文化流動的能動性重塑。例如,對特定時尚、飲食習慣以及音樂媒介的吸收與本土化改造,構成瞭獨特的“亞洲現代性”。 此外,本書探討瞭圍繞新興大眾媒體(如電影、廣播和早期電視)所展開的文化權力鬥爭。在許多國傢,國傢試圖利用大眾傳媒進行意識形態教化,然而,非法傳播、走私的文化産品(如美國爵士樂、日本流行漫畫等)在地下市場中的旺盛生命力,構成瞭對主流文化控製的有力挑戰,摺射齣城市居民對多元經驗的內在需求。 三、 身份的流動與邊緣的景觀:移民、勞工與城市異鄉人 第三部分聚焦於城市作為人口熔爐的本質,探討瞭大規模的內部移民和跨境勞動力流動如何重塑瞭城市的社會肌理。 本書通過對特定族群(如戰後遣返的難民、在工業化過程中湧入的農村勞動力、以及在城市邊緣地帶形成的移民社區)的研究,描繪瞭城市中“異鄉人”的生存圖景。城市提供瞭前所未有的機會,但也帶來瞭身份的焦慮、空間上的隔離和新的社會排斥。 我們分析瞭這些邊緣群體如何通過建立自己的非正式經濟網絡、維持跨地域的社會支持係統(如宗親會、行業工會)以及在特定“飛地”中重現傢園的文化實踐,來應對城市環境的陌生化。這些邊緣景觀,如貧民窟、臨時市場和特定族裔聚居區,是理解戰後亞洲城市社會結構復雜性的關鍵視角,它們既是國傢治理的盲點,也是社會韌性的象徵。 四、 技術革新與城市記憶的斷裂 本書的最後部分將目光投嚮瞭技術進步對城市記憶和時間感的影響。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基礎設施的更新(如高架橋的修建、舊城區的大規模拆遷)不僅改變瞭物理景觀,也造成瞭社會記憶的斷裂。 通過對建築遺存的消亡和新紀念性建築的崛起的對比分析,本書探討瞭“遺忘的政治”在城市空間中的體現。當一個城市為瞭迎接“未來”而係統性地清除其“過去”的物質證據時,城市居民的集體記憶和地方依戀感將如何被重塑或消解?本書認為,這種技術驅動的“嚮前看”的姿態,往往掩蓋瞭深刻的社會不平等和未解決的曆史創傷。 總結而言,本書提供瞭一個跨學科的視角,將亞洲戰後城市的興衰視為一場持續的、充滿張力的文化政治實踐。它試圖超越將城市簡單視為經濟引擎或政治工具的傳統看法,將其置於全球曆史的宏大敘事中,展現亞洲城市如何在權力塑造、消費欲望和身份追尋的多重拉扯下,艱難地定義自身的現代性。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肖文明
 
  江西吉安人。先後畢業於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北京大學社會學係與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係,獲管理學學士、法學(社會學)碩士與哲學(社會學)博士,曾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柏剋萊分校短期訪學。現為中山大學博雅學院副教授,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研究員。主要從事文化社會學、社會理論以及中國的現代轉型研究。在《社會學研究》、《開放時代》以及Modern Asian Studies等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發錶論文多篇,並承擔國傢社科基金、國傢博士後基金等科研項目多項。

圖書目錄

導論 / 001
一、引言:新中國與文化領導權 / 002
二、將國傢帶入文化社會學 / 030
上篇國傢建設與文化領導權的塑造
 
第一章現代中國的國傢建設與文化治理體係的演進 / 065
一、引言 / 066
二、作為文化行動者的現代中國國傢 / 069
三、現代中國的國傢建設與文化治理之歷史透視 / 072
四、新中國的文化治理體係的科層結構與職能 / 078
五、小結與討論 / 094
 
第二章國傢能力與文化治理(1):科層製發展 / 097
一、國傢能力 / 098
二、人員配置上的窘境 / 100
三、分工不明和職能不清 / 105
四、機構間協調與整閤上的睏境 / 107
五、製度運作與管理的不完善 / 109
六、科層製的形式主義 / 111
七、小結與討論 / 112
 
第三章國傢能力與文化治理(2):財政能力 / 115
一、財政約束與文娛場所的區域分化 / 116
二、在政治任務與經濟任務之間 / 125
三、票價的相對高昂 / 132
四、小結 / 134
 
第四章組織化社會的建設 / 137
一、組織化的嚮往 / 138
二、新中國文藝領域的組織化建設 / 139
三、組織化社會的反思 / 152
 
第五章國傢觸角的限度 / 155
一、導言 / 156
二、文化生產者:慣習變遷的滯後性和群眾的繁複性 / 158
三、文化中介:國傢的不同質性 / 170
四、文化受眾:文化的相對自主性 / 178
五、小結與討論 / 182
上篇小結國傢性質的繁複性 / 189
下篇上海大世界遊樂場的社會主義改造(1949-1966)
 
第六章民國時期的上海大世界 / 195
一、遊樂場的興起 / 196
二、上海大世界的創辦與發展變遷 / 199
三、小結 / 204
 
第七章塑造文化領導權:上海大世界的接管 / 207
一、微觀權力格局的轉變 / 208
二、大世界的空間再造 / 227
三、文化領導權的挑戰:群眾慣習的持續 / 235
四、小結 / 242 
 
第八章文化領導權的睏境:上海大世界的重塑 / 245 
一、前言 / 246 
二、大世界與群眾文化機構 / 247 
三、將大世界正規化:國傢能力的悖謬 / 256 
四、大眾文化領域的計劃化管理 / 279 
五、「勞逸結閤」:國傢目標的衝突 / 282 
六、劇團荒 / 284 
七、大世界特色的消逝(1):初步的文化同形的形成 / 289 
八、小結 / 293 
 
第九章文化領導權的挫摺:從協商式文化領導權走嚮零和式文化領導權 / 295 
一、前言 / 296 
二、國傢的妥協:協商式文化領導權 / 296 
三、包銀製和包底分成製 / 303 
四、大世界特色的消逝(2):政策反饋效應和零和式文化領導權 / 306
五、走嚮文革 / 321
六、 營業狀況的波動:文化同形的形成和文化領導權的挫摺 / 327
七、小結 / 333
下篇小結國傢性質的繁複性與文化領導權 / 335
 
總結與餘論 / 345
一、新中國文化領導權計劃的歷史淵源與多元動力 / 346
二、國傢對文化乾預的歷史效果 / 349
三、社會主義文化改造中的問題 / 355
四、生活世界與國傢理性 / 359
五、社會主義文化領導權如何可能? / 363
六、一些有待推進的議題 / 373
 
附錄 / 375
一、大世界日誌(1949-1966) / 376
二、超越集權主義模式:關於新中國「前三十年」國傢與社會關係的海外中國研究述評 / 399
三、本書寫作歷程與反思 / 434
 
參考文獻 / 459
後 記 / 479
作者簡介 / 483

圖書序言

  • ISBN:9789620448966
  • 叢書係列:三聯學術文庫
  • 規格:精裝 / 496頁 / 15 x 22 x 6.9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香港

圖書試讀

 
  本書源自筆者多年來對中國文化變遷的關注。錢穆先生曾被形容為「一生為故國招魂」,而其歷史背景自然是中國固有文化一定程度上成為「遊魂」。中國傳統文化如何成為「遊魂」,而此「遊魂」是否可「魂兮歸來」,這些都是引人深思的問題。如果藉用餘英時先生關於「內在理路」與「外在機緣」的區分,那麼社會學對於文化變遷的分析,毋寧更偏嚮「外在機緣」的一麵。從社會學的視野來審視文化變遷,我們會發現,文化在現代社會所麵對的獨特處境,是盧曼(Niklas Luhmann)所說的自我指涉的(self-referential)具有自主性的諸社會係統的興起與擴張,而其中最值得關注的即政治係統(以國傢為最樞紐的組織)與經濟係統(以市場為基本機製)。儘管傳統社會中的文化決不是停滯不動,但現代社會的到來顯然使得文化變遷的速度和範圍變得更快和更大,而現代國傢與市場的興起是其中最重要的影響力量。因此,對於社會學者而言,對現代國傢與市場的細緻分析與理解,是分析文化變遷的必要前提。這在新中國史的語境下是尤為適用的。
 
  事實上,如果要對過去七十年中國的大眾文化發展尋找一種「中國模式」或者「中國特色」,則其最鮮明的特點即在於國傢對大眾文化領域積極而全麵的介入。對於新中國七十年的歷史,人們往往以1979年為分界線而分之為「前三十年」和「後四十年」。對於「前三十年」國傢與大眾文化的關係,一句「八億人民八部戲」,似乎就以大結局的方式定格瞭人們對它的認知,凸顯瞭國傢對文化生產的極為有力的宰製。對「後四十年」而言,國傢已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逐漸收縮其對大眾文化領域的控製範圍,但國傢對大眾文化的積極介入仍然是清晰可見的。這錶現在國傢雄心勃勃地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係的努力,通過國傢的大量投資和政府自上而下的督導來建設和強化基層的文化機構(文化館、文化站等),而在文化生產方麵,也持續地以「五個一工程」、大眾電影百花獎等活動來鼓勵比較貼近官方價值立場的文化產品的生產,並透過在市場上佔優勢的國有媒體進行傳播。
 
  雖說這是有心人顯而易見之事實,但現有研究對新中國的國傢與大眾文化之關係的分析仍顯得不足。有學者針對當下頗為興旺的關於中國農村的研究指齣,「這些研究中一個比較共同的特點是對於國傢或政府權力的討論不夠深入。國傢權力在這些研究中被作為前提條件齣現,或者作為一個模糊混沌的龐然大物來對待。」這一評價也同樣適用於大眾文化的研究領域。本書正是從國傢的視角來審視新中國的國傢與大眾文化的關係。不過,有必要指齣的是,本書將研究的時段限製在新中國成立至文革爆發這一期間,也就是1949至1966年之間。之所以選擇這一時段,是因為這是新中國的創建時期,這一時期所建立起的國傢與大眾文化關係的模式對此後影響深遠,我們今日所看到的官方的文化機構建製(上自文化部下至鄉村的文化站)也基本是於這一時期所確立,要理解「後四十年」的國傢與大眾文化關係,有必要迴溯至這一時期。
 
  這一時期不僅是我們當下文化走嚮的歷史背景,更重要的是,它為我們提供瞭極佳的機會來分析現代國傢如何影響瞭文化發展的軌跡。在一「政治掛帥」的年代,我們可以暫時擱置對經濟係統的關注(這不意味著完全不顧,也不意味著它不重要),而聚焦於現代國傢對於文化之塑造。為瞭理解這一國傢與大眾文化之關係,我們有必要將其置於歷史與現代性的視野下加以審視。
 
  從歷史的視野來看,誠如鄒讜所言,由於古代中國政治、社會和政治秩序是一體的,所以清帝國的崩潰以及與此同時齣現的西方列強的入侵,其導緻的就不僅是政治秩序的危機,同時也是文化秩序與社會秩序的危機,這就帶來瞭中國的全麵危機(total crisis)。為瞭應對這場全麵危機,就需要一次全麵的革命,也就是將政治革命、社會革命與文化革命畢其功於一役。當新中國成立以後,這種全麵危機的格局可以說告一段落,但全麵的革命仍然在推進。其深層次的原因在於,一種穩固的新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秩序及其相互關係仍有待確定。在現有的研究中,我們對政治革命、社會革命似乎傾注瞭更多的關注,而對文化革命(cultural revolution)的過程與機製(特別是大眾文化領域中的變遷)仍缺乏足夠的瞭解。
 
  為瞭推進這種文化革命,在大眾文化領域,新中國延續其在延安革命根據地的遺產,要將民國時期主要基於市場的大眾文化模式轉化為主要由國傢計劃與動員的群眾文化模式,這一歷史進程是通過社會主義文化改造來予以推進的,這是非常巨大的變化,也是本書的重點關注所在。群眾文化是指由社會主義國傢所推動的麵嚮廣大群眾的(業餘)文化活動,它同時承擔瞭政策宣傳和民眾教育的功能。這有別於主要基於市場機製的大眾文化模式,大眾文化並不必然不具有民眾教育的功能,但這並非其目標。大眾文化模式是基於文娛市場的供需機製,在利潤最大化的動機驅動下由私營的文娛場所與演藝團體發展起來的。群眾文化模式並不全然擯棄市場機製,但其發展方嚮與模式為社會主義國傢所主導,其目標是「寓教於樂」,主要承擔政策宣傳和民眾教育的職責。正因此,推動群眾文化發展的主要為公營的文娛場所與演藝團體,後者雖然有一定的盈利需求,但此並非首要任務。群眾文化的運作主要基於國傢的相關文化管理機構的計劃化運營。在此社會主義文化改造過程中,新舊文化的交替所引發的張力、妥協和衝突,國傢在其間的角色、組織運作、機製、後果及導緻此後果的種種因素,是筆者特別有興趣探討的。

用戶評價

评分

這部著作對我而言,最大的吸引力或許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宏觀歷史視角下的「文化工程學」範例。我們在颱灣的歷史研究中,對於「國傢」與「社會」的關係探討,很多時候著重於威權體製下的壓抑與反抗,或者民主化過程中的多元釋放。然而,這本書鎖定的時期,恰好是國傢權力最為集中、意識形態動員力度最強的階段。文化改造不再是邊緣的議題,而是國傢治理的核心任務。作者如何處理「改造」過程中的**阻力與協商**?這是我非常感興趣的一點。畢竟,文化場域的生命力在於其自發性與不可預測性。當國傢試圖將文化塑造成單一、規範化的工具時,底層的社會群體是如何在潛意識或非正式的層麵上,保留或重新詮釋這些符號的?如果書中能揭示齣,在看似鐵闆一塊的改造錶象之下,仍然存在著某些文化殘留物的韌性,那將是對理解歷史的深刻洞見。這種對「縫隙」的捕捉,遠比單純的政策梳理來得更有價值。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國傢與文化領導權:上海大眾文化的社會主義改造(1949-1966)》,光是看到這些關鍵詞,對於我們在颱灣長久以來對「文化」與「政治」之間關係的理解,就已經是一個極大的挑戰和刺激瞭。在我們的歷史記憶中,尤其是在冷戰時期,文化往往被視為一種軟實力的展現,是國傢形象與國際影響力的核心。然而,這本書似乎試圖深入探討在一個劇烈的社會轉型期,國傢是如何係統性地、全麵性地介入並重塑大眾文化的肌理,從而建立其意識形態的領導權。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處理上海這個充滿現代性與商業氣息的都市,在麵對國傢強力乾預時,其原有的文化基因是如何被消解、轉化,或是以何種形式進行抵抗與妥協的。特別是1949到1966這段時期,正好涵蓋瞭建國初期的摸索、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推進,以及隨後大躍進與初期社會主義建設的高潮與波動。文化產品的生產者、傳播者,以及廣大的受眾群體,他們的心態與生活經驗,是如何在國傢意誌的宏大敘事下被重新校準的?這種自上而下的改造,其細膩的操作手法和實際的社會效果,想必是本書著墨的重點,這與我們在颱灣接觸到的,以市場邏輯和消費主義為導嚮的文化發展路徑,形成瞭強烈的對比,值得細細品味。

评分

總體而言,這本關於上海文化改造的著作,對於我們身處寶島、對岸的歷史脈絡有所瞭解的讀者來說,提供瞭一種「他者的經驗」的深度對照。它迫使我們反思,在不同的政治體製下,文化領導權的爭奪如何展現其異質性。颱灣社會在戰後經歷瞭反共教育與美援文化的影響,也發展齣一套獨特的文化體係。對比書中描繪的1949至1966年間上海的激進改造,我們可以更清晰地看到,文化作為一種社會控製工具,其極緻的展現麵貌。我希望透過閱讀此書,能更細膩地理解,在一個被高度動員的社會環境下,藝術傢、知識分子,乃至於最普通的上海市民,他們在麵對這種鋪天蓋地的文化變革時,內心的掙紮、矛盾與適應的策略會是怎樣一番光景。這不隻是一本關於歷史的書,更是一部關於人類在極端社會壓力下,如何與自身文化本能共存的田野報告。

评分

從書名來看,這本書顯然聚焦於權力結構如何精準地操作「大眾文化」這一場域,將其視為鞏固國傢閤法性的重要戰場。在我們颱灣的視角下,文化自主性往往被視為衡量一個社會成熟度的重要指標,因此,任何大規模、係統性的「改造」聽起來都帶有一種令人警惕的意味。我想知道的是,作者如何界定「大眾文化」在當時的意涵?它僅僅指涉娛樂活動與消費習慣的轉變,還是包含瞭更深層次的價值觀與日常生活規範的重塑?尤其是在上海這樣一個前現代與現代交織、資本主義遺緒濃厚的城市,要如何「社會主義化」一個如此複雜的文化生態?這背後牽涉到的論述策略想必非常精妙。例如,對於電影、戲麯、流行音樂這些直接影響民眾情感投射的媒介,改造的力度與細節會是如何?是直接替換內容,還是巧妙地挪用原有的形式來承載新的意識形態?這種「替舊瓶裝新酒」的技術,往往比簡單的禁止或摧毀更具迷惑性與長效性,也更能體現齣「領導權」的深度與複雜性,令人費解又著迷。

评分

倘若能深入探討上海大眾文化的「改造」如何形塑瞭新的「國傢認同」,這本書的學術價值便會被極大化。我們知道,認同的建構是一個漫長且充滿競爭的過程。在共產黨取得政權初期,如何讓一個過去受西方影響深遠、商業氣息濃厚的市民階層,轉變為忠誠的「社會主義新人」?這不僅僅是政治口號的灌輸,更需要一套完整的「情感教育」與「審美重塑」。作者是否分析瞭在新舊文化交替過程中,特定的大眾文化載體,例如電影明星、文學主題、甚至流行服飾的符號價值是如何被重新編碼的?這種編碼工作必然涉及到對過去的「批判」與對未來的「許諾」。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描繪齣這種「儀式化」的生活轉變,那種將日常的消費行為提升到政治高度的特殊氛圍,這對我們研究族群、身份認同與集體記憶的變遷,提供瞭極為重要的參考架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