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有些人認為在高科技時代,地形已非障礙,地緣政治學已經過時。然而,人文和自然地理都是人類行為的不可忽略的成分,邊境、族群區域、貿易流通、權力分配等都對政治發生影響。阿富汗、車臣、伊拉剋、加拿大魁北剋問題都可用地理解釋政治上的分歧或衝突,甚至是一種技術,可以應用在今日的選舉研究,如臺灣各級選舉的藍綠版圖之分。其他如2014年3月俄羅斯併吞剋裏米亞(Crimea)和威脅烏剋蘭(Ukraine)的事件,讓我們發現地緣政治仍然在這裡起著重要的作用。臺灣在西太平洋的地理位置與其他因素也是一個明顯的地緣政治例證!
正如卡普蘭(Robert D. Kaplan, 2009)所說:現實主義要我們認清並擁抱那超乎我們能力所能控製的力量─文化、傳統、歷史、激情─那種藏在文明錶麵之下,限製著人類行動的力量,包括最具有決定性的地理。但是,擁抱地理並不是要接受它做為一個我們無能為力的力量。相反地,它隻能和緩地在接受命運的安排下限縮人類的自由和選擇。更重要的是全球化不但沒有消除地理的重要性,反而把它強化瞭。大眾傳播和經濟整閤使得世界更縮小,也更易動亂。在這些地區,地方的、種族的、宗教的自我意識日益堅決。也因為它們都固定齣現在某些特殊的地帶(terrains),所以根據地理來解釋是恰當的。就像斷層決定瞭地震一樣,地理的邏輯也可以用來顯示衝突與不穩定如何影響政治。當前的經濟危機所釀成的動盪削弱瞭社會秩序,隻有天然疆界可以限縮它。(Kaplan, The Coming Anarchy, Shattering the Dream of the Cold War , New York: Random House, 2000. Pp.37-41, 51-57.)
本書首先探討瞭全球的地理空間的形勢,即自然地理(physical geography),進而延伸至人文地理 (human geography),將有助於吾人對全球化議題的理解。另外,本書亦舉齣東亞、俄羅斯等實例,特別是臺灣,以說明地緣政治學之應用。本書另有兩個特色,其一為術語及專有名詞均儘量附加英文,以便讀者在閱讀英文資料時能掌握其意義。另一項特色是本書彙整瞭地緣政治學常用的術語,將有助於讀者對地緣政治學的理解。
雖然地緣政治學嚮來並非政治學和國際政治學門的主流,但是它作為補充的地位卻是難以忽略的。因此,本書的齣版將可大幅填補國際政治學較少涉及之處。本書利用課餘時間寫作,倉促緊迫,疏漏難免;作者學淺識薄,不足之處,敬祈不吝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