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走出服裝設計的盲點
所謂盲點,是認知判斷事物的偏差,也是探索真理過程中的思考。人們面對大千世界,認知著自然與社會,也認知著自己的學習與生活,難免會進入一些思想的盲點,既影響或干擾人的認知和判斷,也會阻礙人的思考和行為。學習服裝設計也不例外,經常會受到幾個認知偏差的誤導和困擾。
盲點一
服裝設計是老師教的,老師不教,怎麼可能學會設計
學習服裝設計,與學寫作、學作曲具有異曲同工之妙,「學」的作用,大過於「教」。學生如果過分依賴教師的教,就很難學得明白和透澈。
設計、寫作、作曲,都與人的創造性思考密切相關,又都是極具個性化情感特徵的個體行為。因此,整齊劃一的教,不是明智之舉,即便是一對一的教,思考也是很難教會的。強調創新和創意的服裝設計,一旦能夠用語言表述清楚,並形成某些設計原則,就多半變成了教條。而依據教條進行的思考和設計,又談何創新,更不可能是原創。
服裝設計的教學,比較恰當的方式是以學生為主體,先做後講。也就是,整個教學要圍繞學生的「學」而展開,從學生「學」的視角切入,按照學生認知事物的一般規律設計每項訓練課題。讓學生在完成課題的過程中,自己去探索、去思考,不斷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根據學生所遇到的問題,尤其是一些共通性問題,教師再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服裝設計教師教給學生的大多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式,不會是一成不變的解決問題的方案。因為服裝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法常常是不拘一格,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並不存在固定的標準答案。
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重在引導、啟發和解惑,並不在於傳授。教師在課堂上講得再好,如果沒有轉化為學生自己的認知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是徒勞無功的。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主動學習,可以促進學生自動自發的動腦思考,進而學會靈活應變、舉一反三和觸類旁通。主動學習的關鍵,就在一個「悟」字。悟,指了解、領會和活用,它可以引申為覺悟、感悟、頓悟、領悟、開悟等。其核心意義,就是要學會自己去思考問題、自己去尋求答案。不只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即便是教師講過的內容,也要多問幾個「為什麼」。如果自己找不到滿意的答案,就與教師或同學去探討。自己悟得的知識,才是真正學會的、屬於自己的知識。
盲點二
學習服裝設計,就要時時刻刻想著服裝,觀察著服裝
服裝設計比較忌諱從服裝的一般模式出發來構想服裝的思考方式。因為,設計師滿腦子都是已有的服裝,思考就會先入為主,設計就很難擺脫它們的影響。
人們對事物的思考和判斷,往往受到先前經驗的影響,尤其是第一印象,常常會引導判斷的結果。用心理學解釋,人的思考有自動簡化的傾向,遇到問題會優先運用先前的經驗進行判斷或是解決問題,彌補當前判斷線索的不足,以減輕心智的負擔和損耗,這對人的身心健康大有益處。因此,先入為主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心理偏向。但對於需要創新創意的服裝設計來說,已有服裝的先入為主幾乎等於畫地為牢,設計思考會自覺或是不自覺地受到限制和影響。
平時養成觀察服裝的習慣,是非常必要的專業積累,其目的是掌握服裝多樣的構成形式和細節特徵,掌握服裝發展的動向。設計師的生活觀察,要有更加開闊的視野,服裝之外的大千世界,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設計靈感源泉。詩人陸游曾說:「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這足以證明「詩外工夫」的重要。設計服裝,要「忘掉」已有的服裝樣式,從服裝之外的生活當中汲取靈感,這樣可以避免已有服裝的先入為主,創造具有新鮮感和創新性的服裝。
就服裝設計思考而言,設計構思應該是一個「先做加法後做減法」的過程。加法,就是強調感性,把所能想到的各種可能都加上,不要有太多限制;減法,就是突出理性,把各種多餘的或是可有可無的內容都減掉,使其切合作品的創意或是產品的規範。在設計理念方面,也要努力擺脫已有服裝模式的羈絆,從包裝人體的視角重構或是解構服裝。
服裝設計教學,也應該按照「先放後收」的教學過程對學生進行引導。要先把服裝當作一件藝術作品來理解和設計,沒有功能、結構、季節等方面的限制。要強調美感,注重形式,倡導創意。其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想像力,發掘創造潛能。隨著教學的不斷深入,要逐漸加強學生對服裝本質的認識,注重功能、結構、實用性等方面的引導。使學生在服裝作品和服裝產品兩個方面,都具有很強的設計應變能力。
盲點三
服裝設計需要靈感,沒有靈感,就無法進行設計構思
服裝設計的確需要靈感,但靈感不是等來的,而是畫出來的。靈感不會惠顧消極等待它的人,靈感是對積極進取行為的特殊獎賞。
靈感,是生活中一種普遍存在的心理狀態。當人們全身心投入某項工作或是解決某個問題而遇到困難時,由於偶然因素的觸發,突然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即「靈機一動,計上心來」時的頓悟狀態,就是靈感的閃現。從靈感產生的心理機制上來看,靈感與人的意識和潛意識都有關聯。人們每天都會遇到各種不同的生活情境,它們絕大部分都不會被意識到,但這些經歷並未從心靈中完全消失,而是被儲藏到了潛意識當中。人的意識與潛意識,總是在意識閾限上下相互轉化。若思考主體在意識閾限上苦思冥索而又一籌莫展,在思考疲倦和鬆弛後,意識便會進入一種麻木狀態,但潛意識並沒有停止活動。某些意識會在不知不覺中深入意識閾限下變成潛意識,並不停地活動著。一旦這些潛意識與某些從不相關的觀念串聯在一起,便會爆發靈感的火花,衝破意識閾限,喚醒意識,靈感便會產生。
由此可見,靈感的產生與設計師是否全身心投入的關係密切,絕不是消極等待得來的。越是沒有靈感越要積極的投入,才能引發靈感。在沒有想法時,更加需要多畫多看,才有可能盡快的觸發靈感。同時,時常回歸自己的設計初心,也是一個可以少走彎路的好方法。設計的潛在衝動與熱情,常常源於想要告訴別人一個他們不知道的故事、不了解的觀點、未曾想過的想法或做法、未曾有過的經歷或感受等。服裝設計重在有感而發、以情動人,只要清楚自己想要表現的內容是什麼,突出了打動自己的那些因素,其結果也同樣會感動其他人。
盲點四
服裝設計需要天賦,沒有天賦的人,就當不了設計師
服裝設計當然離不開天賦,但天賦只是前提,不是結果。無論設計師的天賦高低,成功的祕訣都是執著、努力、不斷學習,外加天賦和機遇。
服裝產業發展到今天,社會分工和設計師職業化已經確定。社會分工,是指服裝科系負責培養設計師,服裝企業負責安排就業;設計師職業化,是指這一職業的標準化、標準化和制度化。一個人適合或不適合從事設計師這一職業,大體會經過三次選擇。一是指考後的科系挑選,填志願時大多比較感性,有人誤打誤撞的選擇了服裝設計;二是畢業時應徵職缺,應徵時大多比較理性,有人因為了解而選擇了離開,也有人因為了解而選擇了留下;三是試用期後的再調整,調整是最後的抉擇,服裝企業除了設計師還有很多相關職缺可供挑選。經過三次選擇,沒有天賦的人,怕是所剩無幾了。
服裝設計教學中,也常常會遇到一種看似難以理解卻又不難解釋的現象:一些被教師認為極有天賦的學生,最終反而放棄了設計師職業;一些天賦稍弱的學生,卻堅定不移的要做設計師。原因其實也簡單,天賦超常的都是天資聰慧且處事靈活的學生,既能把這件事情做好,也能把其他事情做好。就業對他們來說充滿了更多的誘惑,避重就輕就成了首選。天賦稍弱的都是勤奮踏實且做事認真的學生,透過自己的努力,在專業學習中找到了價值和自信。他們對設計師職業充滿了渴望,喜歡就是選擇的最佳理由。
以上解釋,或許都不是令人滿意的答案,那就需要在本教材的學習過程中自己去尋找。儘管本教材摒棄了傳統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從學生認知事物的視角出發,從設計思考訓練角度切入,包含了服裝設計教與學的長期思考,融入了服裝設計的全新理念和教學成果,但本教材作者的感悟和思考,永遠替代不了學習者自己的體驗和收穫。從門外漢到服裝設計師,從服裝設計師到服裝設計大師,並沒有捷徑可走。只有熱愛和不懈追求、堅守和不斷學習,外加系統化的思考訓練,才能讓學習者走向理想的目標。
于國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