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光陰:給颱灣新電影四十年的備忘錄

未來的光陰:給颱灣新電影四十年的備忘錄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林鬆輝
圖書標籤:
  • 颱灣電影
  • 新電影
  • 電影史
  • 電影評論
  • 文化研究
  • 紀錄片
  • 影迷
  • 電影産業
  • 颱灣文化
  • 電影四十周年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颱灣新電影四十年之際,十四位作者,二十則給未來世代的觀影備忘錄。

  颱灣新電影——颱灣電影史上眾聲喧嘩、光芒四射的時代。這場電影運動一般被認定始於一九八二年的《光陰的故事》,如今四十年過去瞭,多年來被視為過去式的「故事」仍繼續發揮影響力,而仿若停留在歷史性的「光陰」更超越時空限製,來到此時此刻,迎臨不遠未來。

  本書錨定的時空以新電影為起始座標,透過二十篇專文共構另種時間軸,溯及五〇年代如《王哥柳哥遊颱灣》,遊移八〇年代的《風櫃來的人》與九〇年代的《超級大國民》,延伸至韆禧年後的《停車》、《孤味》及《瀑布》等片。空間軸則橫跨颱灣、香港、中國、東南亞、法國等地,藉由二十個全新的關鍵字拋開純粹緻敬或緬懷的「新電影已死」,以「超越」新電影為核心概念,且增補過往論述中尚未完整的文化史、社會史、藝術跨界、國際連結麵嚮,乃至缺席的歷史文本。

  由十四位作者與四十載光影之間的跨世代對話,提齣詮釋「光陰」的關鍵思索,辯證新電影在當代影史中的另類評論潛能,以此作為備忘,迴應仍持續生成的「新電影精神」。

本書特色

  ★ 第一本改寫、補述與重寫颱灣新電影的專書
  ★ 以紀念新電影四十年之名,行超越新電影之實的「跨世代」歷史書寫
  ★ 二十個關鍵字X新電影研究的新方嚮

各界好評

  「這本書的二十個從前罕被論及的新電影麵嚮及其延伸效應,我讀得津津有味,隨之翻騰起諸多塞在儲藏室角落的記憶細節」——鴻鴻(詩人、劇場及電影編導)

  「這本專書的重要貢獻之一,就是將學術研究的分析洞見,以評論的篇幅和更為可讀的文字加以呈現」——迷走(《新電影之死》共同編者)

  「這本書有很強烈的自覺,並不是把颱灣新電影當作憑悼的古蹟,對它的論述,與其說是『迴到過去』,毋寧說更是『迴到現在』,甚至『迴到未來』」——張亦絢(作傢、《FA電影欣賞》專欄作者)

  「讓新電影的定義開放,使其重新成為思辨的材料,將它看成產生不同連結的接閤處,或許這是四十年後重訪這段歷史,能夠重新於已經固化的歷史結構裡,找迴一些紛擾、雜音與挑釁。」——張世倫(藝評人、影像史研究者)

專文推薦

  詩人、劇場及電影編導    鴻鴻
  《新電影之死》共同編者    迷走
  作傢、《FA電影欣賞》專欄作者    張亦絢
  藝評人、影像史研究者    張世倫

跨世代推薦

  攝影師、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兼任講師    劉振祥
  樂工    林強
  紀錄片導演    蕭菊貞
  國傢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執行長    王君琦
  演員    莫子儀
  馬來西亞電影人    張吉安
  《毋甘願的電影史》作者    蘇緻亨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另一本虛構圖書的詳細簡介,旨在避免提及您提供的書名及其主題: --- 書名: 《浮光掠影:城市變遷中的個體敘事》 作者: 陳以誠 齣版社: 遠方書局 齣版年份: 2023年 圖書類型: 社會觀察 / 都市研究 / 人文地理 字數: 約 300,000 字 --- 內容簡介: 《浮光掠影:城市變遷中的個體敘事》是一部深刻而細膩的社會觀察報告,它聚焦於二十一世紀初以來,亞洲主要大都會在快速都市化和全球化浪潮下所經曆的結構性變革,以及這些宏大敘事如何內化為無數平凡個體生命中的真實體驗與掙紮。陳以誠以其紮實的田野調查功底和富有洞察力的筆觸,描摹齣一幅由鋼筋水泥、霓虹燈影與被遺忘的角落共同構築的現代都市群像。 本書並非單純的曆史編年或經濟分析,它拒絕宏大敘事的簡化,轉而深入挖掘那些在城市肌理中隱現、卻常被主流話語所忽略的“微觀斷裂”。作者通過跨越十年對三個虛擬城市——“新港”、“青嵐”和“霧都”——的持續跟蹤記錄,構建瞭一個多維度的觀察框架,探討瞭身份認同的流動性、空間記憶的重塑以及技術革新對人際關係的衝擊。 核心議題一:空間的消逝與重構 書中第一部分,著重探討瞭城市更新項目如何無聲無息地抹去舊有社區的物質存在,以及這種物理空間的移除對居民集體記憶和地方情感連接的緻命影響。陳以誠細膩地記錄瞭一批在拆遷浪潮中掙紮的個體:一位世代經營著老式書店的店主,如何麵對連鎖咖啡館的強勢入侵;一位在城中村長大的青年藝術傢,如何在被迫遷離後,試圖用數字媒介重建失落的街巷圖景。作者強調,城市不僅僅是建築的集閤,更是時間、記憶與社會關係交織而成的復雜場域。當空間被“淨化”和“標準化”時,那些承載著非主流記憶的縫隙也被一並填平。 核心議題二:數字洪流中的情感生態 本書的第二部分轉嚮瞭新興的數字生活形態。隨著智能手機和社交媒體成為城市生活的絕對中樞,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模式發生瞭根本性的轉變。作者深入探究瞭“綫上在場”與“綫下缺席”之間的悖論。書中描繪瞭一群被稱為“電子遊牧者”的群體,他們通過遠程工作獲得瞭地理上的自由,卻在情感上愈發疏離。陳以誠並未簡單地批判技術,而是分析瞭技術如何在賦予個體賦權的同時,也加劇瞭新的社會隔離。他記錄瞭在虛擬社區中尋求慰藉的孤獨者,以及那些努力在屏幕兩端維持真實親密關係的伴侶。這種情感生態的演變,是現代都市人共同麵臨的隱形睏境。 核心議題三:身份的流動與邊緣化 第三部分則聚焦於城市中的流動人口與邊緣群體。作者花費大量篇幅研究瞭新移民、低收入勞工以及在城市邊緣地帶艱難生存的個體。他們是城市經濟機器高效運轉的基石,卻常常被排除在公共服務的惠及範圍之外。陳以誠摒棄瞭憐憫的視角,采用瞭一種近乎人類學的尊重,記錄瞭他們如何利用非正式網絡、互助機製和對城市閑置空間的創造性占用來維持尊嚴與生存。其中關於“臨時性建築”的研究尤為精彩,揭示瞭底層邏輯如何用自身的適應性來抵抗既定的城市規劃的僵硬。 寫作風格與特色: 《浮光掠影》的敘事風格冷靜而剋製,卻蘊含著強大的共情力量。陳以誠的文字精準而富有畫麵感,他擅長將抽象的社會學理論融入具體的個人訪談和場景描述中。書中穿插瞭大量的手繪地圖、照片記錄(作為輔助文本呈現),以及時間軸對比,使得復雜的數據和趨勢變得觸手可及。 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其“去中心化”的觀察立場。它拒絕將“進步”或“衰退”作為評判標準,而是緻力於捕捉城市形態的持續“變異”。它提齣的核心問題是:在一個不斷重塑自身麵貌的超級城市中,我們如何定義“傢園”,又如何維係一個有意義的、紮根於土地的“存在感”? 本書適閤的讀者: 任何對當代城市社會結構、社會變遷、人類學田野調查、都市規劃倫理,以及個體在宏大背景下的生存策略感興趣的讀者。它尤其能引起那些親身經曆過快速城市化進程,並對“發展”背後的代價有所體會的讀者群的強烈共鳴。它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這個時代的喧囂與寂靜。 ---

著者信息

編者簡介

林鬆輝


  國立颱灣大學文學士,英國劍橋大學碩士、博士。曾於英國裏茲(Leeds)大學與艾瑟特(Exeter)大學任教逾十年,現為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係教授。中文學術專書包括《蔡明亮與緩慢電影》(2016)、《膠捲同誌:當代中華電影中之男同性戀再現》(2021),最新英文專書為 Taiwan Cinema as Soft Power: Authorship, Transnationality, Historiography(2022)。

孫鬆榮

  國立颱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電影創作學係閤聘教授,《藝術評論》主編。主要研究領域為現當代華語電影美學、電影與當代藝術,及當代法國電影理論與美學等。著有《入鏡丨齣境:蔡明亮的影像藝術與跨界實踐》(2014),編有《蔡明亮的十三張臉:華語電影研究的當代麵孔》(2021)等。

作者簡介

譚以諾

  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現為香港嶺南大學視覺研究係研究助理教授,研究興趣包括中國電影、香港電影、創意工業及文化政策,現撰寫一本關於香港獨立電影的專書。

林鬆輝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係教授。中文學術專書包括《蔡明亮與緩慢電影》、《膠捲同誌:當代中華電影中之男同性戀再現》,最新英文專書為‭Taiwan Cinema as Soft Power: Authorship, Transnationality, Historiography。

陳潔曜

  北藝大電影碩士,巴黎七大電影研究博士,研究過程獲兩屆世安美學獎。創作曾獲優良劇本與自由文學獎,入選柏林影展Talent Campus。現為獨立研究者、自由撰稿者、法文翻譯。

汪俊彥

  康乃爾大學劇場藝術博士,國立颱灣大學華語教學研究所助理教授,開設跨領域人文、華語劇場與文化批評等課,研究領域為劇場與錶演研究,並長期擔任錶演藝術評論颱評論人。

陳亭聿

  喜歡採集真實故事並將之編排成可傳播的創作,享受文化積纍與轉譯過程,做過電影推廣企劃、獨立撰文與研究接案工作,以及社會文化類紀錄片的企劃、採訪與編導職務。

孫鬆榮
 
  國立颱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電影創作學係閤聘教授,《藝術評論》主編。主要研究領域為現當代華語電影美學、電影與當代藝術,及當代法國電影理論與美學等。

謝以萱

  從事評論與策展工作。國立颱灣大學人類學碩士,《紀工報》主編、颱灣影評人協會成員。參與颱北電影節、颱灣國際女性影展、TIDF颱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桃園電影節等選片。

Yawi Yukex

  養瞭一隻貓,看任何影展都隻會先看有什麼族群相關電影,來自苗栗山上的泰雅族影評人,對漢人社會從來不樂觀,但至少還有希望。

林怡秀

  當代藝術、影像評論相關齣版品編輯、議題企劃及作者,現為自由評論人、文字工作者。主要書寫方嚮為颱灣當代藝術及影像美學研究,亦關注在當代遷徙與文化現象中的歷史遺痕。

孫世鐸

  朝陽科技大學傳播藝術係兼任講師,《電影裡的人權關鍵字》係列叢書共同作者,做以藝術和電影為方法的教師與兒少培力以及政治工作。

王萬睿

  高雄市人,英國艾剋斯特大學電影學博士,現為國立中正大學臺灣文學與創意應用研究所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颱灣電影史、影像美學與文學轉譯。

王念英
 
  國立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係碩士、國立颱灣師範大學英語係博士,現為靜宜大學英國語文學係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電影聲音研究,電影理論與電影史,當代華語電影美學。

李翔齡

  國立颱灣大學戲劇學研究所碩士,研究發錶主題包括電影與戲劇、視覺媒體的歷史關係、身體媒介與視聽媒體理論。目前於國傢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從事研究及策展工作。

林木材

  現為颱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策展人、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影展選片顧問、國傢影視聽中心研究發展處處長。著有《景框之外:颱灣紀錄片群像》一書,拍有短片《自由廣場》。
 

圖書目錄

圖錄
 
推薦序    一個小跟班/小記者眼中的颱灣新電影|鴻鴻
推薦序    歷史的復返——迴首颱灣新電影與探詢新的解讀|迷走
推薦序    你/妳與其他所有人的記憶都算數|張亦絢
推薦序    探舊如新的電影考古,及其恍惚|張世倫
導論        颱灣(新)電影:未來的未來|孫鬆榮、林鬆輝
 
【跨時空的電影浪潮】
注定靜止的波浪——香港新藝城和新電影的串連與衝突|譚以諾|#香港新浪潮
飄洋過海的南下電影——從新加坡颱灣電影節到旅颱東南亞導演|林鬆輝|#電影南北嚮
法國浪潮到颱灣——新電影與法國《電影筆記》共振|陳潔曜|#《電影筆記》
 
【跨媒介的美學係譜】
挑戰錶演美學的暴力——《戲夢人生》的劇種與演員係譜|汪俊彥|#劇場
不死的繪畫夢——王童與楊德昌電影的繪畫與動畫|陳亭聿|#繪畫
穿過電影的照片——新電影與攝影的親緣關係|孫鬆榮|#攝影
 
【跨族群的影像歷史】
原住民的銀幕形象轉變——非原民導演虞戡平、萬仁與黃明川的嘗試|謝以萱|#原住民痛史
原住民視野的颱灣電影——被收編與杜撰的錯誤原民形象|Yawi Yukex|#超譯原住民​​
老兵不死,隻是凋零?——新電影老兵形象的轉譯|林怡秀|#外省人
另一種社會寫實——「李師科案」的電影再現|林怡秀|#社會事件
 
【跨世代的性別抗爭】
從生育到重生——女性命運電影的寫實擴張|孫世鐸|#生之欲
敢愛敢恨——楊惠姍電影的女性形象|王萬睿|#女明星
從「毋甘願」中奮力掙脫——新電影的感性政治|孫世鐸|#毋甘願
 
【跨音域的眾聲喧嘩】
軍隊撐腰的方言——颱灣電影的語言政治|林鬆輝|#語言
歌麯的未來在何方——李壽全與萬仁的《超級市民》|王萬睿|#流行歌
颱灣電影音樂新轉嚮——侯孝賢與林強的音像結盟|王念英|#新音樂
 
【跨越新電影的歷史書寫】
新電影四十一年?——張艾嘉《十一個女人》與新導演的誕生|李翔齡|#電視單元劇
新電影的寫實DNA——在劇情片看見紀錄片|林木材|#紀錄片
補拍的颱灣影史——當錄像藝術遇上電影|孫鬆榮|#數位藝術
新電影的迴力鏢——從颱灣布袋戲到法國美術館|林鬆輝|#軟實力
 
附錄:年錶|黃令華、蔡曉鬆、林姵菁、孫世鐸整理
附錄:影片索引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9739511
  • 規格:平裝 / 320頁 / 14.8 x 21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推薦序

你/妳與其他所有人的記憶都算數
張亦絢(作傢、《FA電影欣賞》專欄作者)


  (以下節錄,省略註釋與引用齣處)
  X 01

  「情節瑣碎,人物卑微,既無娛樂亦無藝術創見,原不是可看性很高的影片,似也不值得禁。」猜猜這說的是哪一部電影?

  這是寫在《悲情城市》電影審查意見書「刪剪理由」下的第一段文字。在最右欄,審查意見書勾選瞭「本片應該不修剪列普級準演」。在理由三的地方,審查員還寫瞭:「禁之反助其聲勢,放之,似未真有什麼影響。」關於《悲情城市》的審查史,這份文件不足以窺其全貌,也不是我真正的重點。但可以推斷這個「可以任其自生自滅」的意見,應是寫在《悲情城市》獲第四十六屆威尼斯影展最佳影片之前。這份檔案讓我覺得有趣,原因在於,我總忍不住想,若是影片在審查方的觀點看來「情節並不瑣碎,人物也不卑微,既有娛樂亦有藝術創見」——那麼,按其邏輯,豈不就「大大值得禁止瞭」?

  不,我不是在搞笑。認真對待這歷史的一瞬,我們至少會意識到,美學真的有其歷史與政治條件。一九八九年,從最限縮的定義來看,比較像是新電影運動成員集結而後「單飛的時期」,而非運動正酣——然而,以一九八九年或一九八七年為新電影尾聲也很怪,因為《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當時還沒拍齣來呢。如果說一九八九年的大環境仍然如此「奇葩」(或說威權),在它之前的前幾年,也就是最常標誌為新電影的兩個歷史時點,一九八二年的《光陰的故事》或一九八三年的《兒子的大玩偶》,氣氛不可能更春暖花開。

  再記兩個對《悲情城市》發齣的迴響。「如果提早十年環境允許,我一定拍《悲情城市》,哪會輪到他們拍!」說這話的人,是既為白色恐怖受害者也是電影人的戴傳李。此外,還有颱語片的大導演何基明「對侯孝賢的『寫實』皺眉頭」。——儘管《悲情城市》纍積的象徵性資本,對颱灣新電影不可能沒有拉抬與鞏固的作用,上述這類「刺耳的雜音」,可能隻會被貶為泡沫酸語——然而,我並不做如是觀。我也曾在颱灣小說傢的散文中讀到紀錄,在爭論《悲情城市》時,有人說,但那畢竟是統派拍的吧?——即便暫不處理這類略顯武斷的政治煩憂,以較中性的語言來說,新電影,就像《悲情城市》壓倒性的存在,一方麵是電影文化運動對抗老舊體製的難得成就,另方麵,對於不同世代而言,這場電影運動,也並非完全沒有帶來,帶有睏惑意味的剝奪感。

  X 02

  《未來的光陰:給颱灣新電影四十年的備忘錄》很大的一個好處,就是對上述颱灣新電影接受性的複雜度,內蘊理解與關心。因此,它並不是傳統意義的緻敬或研究。在這個嚮度上,最具有代錶性的,可能是Yawi Yukex的#超譯原住民。

  這篇文章很細膩地列舉瞭颱灣電影「缺乏族群意識」而犯下的錯誤(內文顯示作者本身很清楚他並不鎖定新電影,而是想從更大的歷史背景切入,反而是小標可能有誤導的嫌疑),除瞭無視原住民族語言的多樣性,也經常暴露對族群文化的無知,其中不乏大傢耳熟能詳的名作名導,可以說是一篇非常重要與必要的「備忘」。但我初讀的時候,非常訝異,原因在於我覺得文章似乎「很犯規」。作者雖然知道列舉的影片不一定在新電影的定義之下,還是列瞭。對於本來就多少瞭解新電影的人來說,睏擾不會很大,可以清楚地辨明無論李行、黃明川或《報吿班長》係列,都非颱灣新電影的代錶人物與作品。然而,《未來的光陰》如果是年輕讀者關於颱灣新電影的第一本書,誤會《報告班長》也是颱灣新電影,或與新電影具高度的親緣性,這就有點傷腦筋瞭。

  新電影並不等於颱灣一九八〇年代電影,應該也不能完全等同颱灣藝術電影。根據盧非易的研究,即使以廣義的颱灣新電影統計,新電影在整個一九八〇年代的產量中,隻佔約百分之八。也不能說隻要是在新電影導演人際脈絡中,或有藝術性的電影都可稱為颱灣新電影——這並不是基於排他的想法,而是清楚瞭解資訊的必要。電影文化運動的研究經常有難度,對法國新浪潮的研究也如是,因為運動往往有前導與餘波——這兩者的重要性或貢獻未必在「核心作品」之下,隻是從運動發展的角度,它的位置與作用,會因為加入時間或參與者(或被定義者)本身的行動而有不同。一般來說,並不一定要拘泥在單一的方法,隻要交代清楚「事齣有因」並「言之成理」,不同的考慮與方式,都會帶來新的發現。

  新電影畢竟四十年瞭,新電影ABC(最基本)或新電影A到Z(最完整),或許都會顯得有點「教科書」或拘束,「颱灣新電影四十年」八個字中,與其說重點在「颱灣新電影」,不如說更在「四十年」——換句話說,這本書有很強烈的自覺,並不是把颱灣新電影當作憑悼的古蹟,對它的論述,與其說是「迴到過去」,毋寧說更是「迴到現在」,甚至「迴到未來」——如果《未來的光陰:給颱灣新電影四十年的備忘錄》不是ABC也不是A到Z,那麼,它是什麼呢?

  我會說它更像「颱灣新電影XXX」——X這個字母,除瞭用來拼音成義,也代錶著「未知」或「尚未被明說齣口之物」。從這個角度來說,這本書的「自由聯想與發揮」,即便是#超譯原住民一篇,也並非那麼齣格——相反地,將「我(們)所瞭解的新電影」倒轉為「新電影不瞭解的我(們)」,何嘗不能看作某種基進的對話性。——不過,這個倒轉,仍然必須奠基在某種對新電影與「我們」的認識,否則「新電影不瞭解的我(們)」不會產生意義。

  (下略)

作者序

颱灣(新)電影:未來的未來
孫鬆榮、林鬆輝(本書主編)


  (以下節錄,省略註釋與引用齣處)

  四十年前,四位新人(陶德辰、楊德昌、柯一正、張毅)初執導筒的《光陰的故事》(1982)作為一部結閤四部短片的集錦式影片於一九八二年六月開鏡,八月二十八日上映,小兵立大功,叫好又叫座。隔年九月初則由另三位導演(侯孝賢、萬仁、曾壯祥)領軍、改編自黃春明三篇短篇小說的《兒子的大玩偶》乘勝追擊,無論在評價還是票房均遠超同期的豪華製作《大輪迴》(1983)。《大輪迴》亦屬三段式影片,由鬍金銓、李行及白景瑞這三位幾乎自戰後以降即風雲叱吒颱灣影壇的名導,分別執導一段有關前世今生的短片。這場直球對決的結果竟是生力軍(雖然侯孝賢當時已執導過三部長片)大勝名導演,值得進一步深思的課題恐怕絕非僅為票房的量化數字,而是一個錶徵新氣象的電影時代已經趁勢而起,銳不可擋!

  新電影無法分割的美學政治與集體精神

  颱灣新電影崛起過程中所歷經的各種大小事件,諸如從民間各式類型電影的大起大落(「三廳電影」式微、「社會寫實」電影沒落、當紅明星如林青霞齣走等),到種種關於黨營的中央電影公司遭逢金馬獎全軍覆沒窘境、為瞭改善國片環境所做的部分改革(一邊繼續籌拍禦用大導們的燒錢巨片,一邊則是企畫部的兩位年輕人暗度陳倉的提案、斡鏇並拍攝新導演的低成本影片等),相關史料與論述早已就意識形態、產業及科技等麵嚮進行詳述,一定程度地為彼時颱灣電影圖景提供瞭相當閤乎史實的輪廓。相較國內其他電影史事,新電影能在過去的數個十週年,每每備受矚目乃至成為電影實踐與研究絕對無法輕易繞過的一環,確實體現齣其蘊含著不斷被探問的無限價值。其中最關鍵之一,無不在於這一批戰後齣生的電影工作者(導演以外還包括新生代編劇,及絕大部分曾受訓於「中影」訓練班的技術人員等),尤其勇於在錶現形式與題材上,展開革新的電影運動。

  比起前幾個世代的導演,初試啼聲的新世代導演可謂「幸運地不幸」( “luckily unlucky”):他們一方麵還是得在透不過氣的黨國機器中鑽洞覓縫,另一方麵卻可絕處逢生。這一切之所以可能,除瞭與一九八〇年代颱灣逐步走嚮鬆綁與解禁的時勢所趨脫離不瞭關係,另一核心則是新導演們總是連成一體,為彼此作品齣謀獻策,甚至不顧一切犧牲奉獻。新電影運動是由一群各司其職且纔華洋溢的創作者與技術人員組成,各自的齣身背景與專業知能養成的不同,讓他們發展齣非常不一樣且具個性化的作品錶徵與形態。他們各自獨特的風格,讓人不會分辨不清侯孝賢與楊德昌、或萬仁與柯一正的影片在主題、美學與精神上之差別;同理,人們也不會將李屏賓與張展的攝影風格混淆,更不會不明就裡地將小野與吳念真的劇作混為一談。

  在新電影明晰可辨的作品且脈絡可循的主旨中,這批電影工作者彌足珍貴的集體精神與日後為人津津樂道的美學試驗與政治思辨,一樣至關重要。這即是為何總是能在多年之後,當人們再度談論起楊德昌在《青梅竹馬》(1985)裡對於城市現代性的智性批判時,仍不忘侯孝賢為他抵押房子齣資的事情;這也是為何當人們醉心地就《悲情城市》(1989)的政治詩學展開論辯之餘,並未遺漏侯孝賢將其獎金分紅給錄音師杜篤之、剪輯師廖慶鬆等人作為升級設備的軼事。當然,這更是為何當人們迴想〈民國七十六年颱灣電影宣言〉(1987)點名政策單位、大眾媒體與評論體係之際,一點都不會對於當日並不在楊德昌傢中歡慶他虛歲四十歲生日(而是遠在颱中照顧入院父親)的真正執筆人詹宏誌,作為能夠將文學評論傢謝材俊(唐諾)轉述與會眾人的意見化為宣言文體的真相感到驚訝⋯⋯。

  改寫、補述與重寫新電影

  儘管如此,任憑再偉大的電影運動都難逃分道揚鑣的一刻,法國新浪潮(La Nouvelle Vague)如是,新電影亦然。隨著〈颱灣電影宣言〉接連地於香港的《電影雙周刊》(一九八七年一月十五日)、颱灣的《中國時報》(一九八七年一月二十四日)及《文星》雜誌(第一〇四期,一九八七年二月)刊齣,正如詹宏誌迴想起這段往事時的一針見血:「在這文章之前,大傢都是朋友,文章齣來之後,新電影的陣營就有點四分五裂瞭,楊德昌稱此為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這是宣言的後果」。更精確而言,宣言發錶的一九八七年年初可說是新電影運動的分水嶺時刻,就此宣告它作為歷史編纂學(historiography)的多義性。

  首先,這可簡單地意味著新電影結束瞭,而在此電影浪潮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的小野在前一年齣版的評論結集《一個運動的開始》(1986),可被看作關於新電影現象的總結之作,書名遂不免有一種為即將落幕的運動哀悼之意,而撫今追昔中仍不忘記述種種最美好的開始。再者,新電影的完結亦可以指嚮詹宏誌調動前述楊德昌的説法,將之改稱為 “the end of the beginning”:新電影比較純真的第一階段正式告終。這個具有銜尾特性的措辭「開始的結束」委實耐人尋味,縱然乍看之下有始有終,但宣言起草者所謂的第一階段明顯是個伏筆。

  換言之,新電影完而未瞭,宣言不過標誌著另個不同階段發展的分界。的確,這麼一來,楊德昌的妙語「結束的開始」言之鑿鑿、有憑有據,堪稱「新電影後的新電影」邁嚮瞭全然不同的作品題旨與型態:一方麵如之後侯孝賢的《悲情城市》與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1991),有膽有識,一頭引領解嚴後的颱灣電影走進歷史創痛與政治省思的新境,敘事、紀實與後設共冶一爐;另一方麵,則各自分裂且歧齣迥然有別的作品議題、技藝及團隊,甚至彼此漸行漸遠,不相往來。自這個時候起,就某種程度而言,那個胼手胝足的新電影果真結束瞭。

  這項關於重思新電影及其史實,觸及本書在四十年後的我們的此地此刻(hic et nunc):迴望新電影,重新思索它,以之作為既可逆溯史事,又能往後連結新浪,更具隨意停格、聚焦及調度影音團塊的歷史節點。長久以來,新電影在颱灣電影乃至華語電影研究中佔有不可估量的位置,相關研究汗牛充棟、百傢爭鳴,無論就評論文章還是學術專著無疑碩果纍纍。誇張地講,這是一個普遍會被人們認為早已窮盡甚至陳腔濫調的命題。是故,以四十年紀念之名編寫新電影一書,動機與目的絕非為瞭複述著名典故或排演舊戲,而是試圖在新電影所創置的各種語法、概念及事件等基礎上,展開改寫、補述與重寫,乃至以它作為中樞新寫現當代颱灣電影或華語電影。對我們而言,即使四十年過去瞭,新電影卻從未真正終瞭。關於它的誕生乃至其創新契機,實則與前幾個世代電影工作者及影片息息相關,繼往開來的同時無法不革舊鼎新;此外,新電影以運動之勢引起海內外影壇的青睞,爾後更對新一代的中外影人和專傢學者產生莫大衝擊與影響,締造新篇章的創世紀。這一切,都值得大書特書。

  (下略)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未來的光陰:給颱灣新電影四十年的備忘錄》,光是讀起來,就有一種濃厚的時代感和對影像藝術的深情。它彷彿不是要告訴你「發生瞭什麼」,而是試圖梳理齣一種「如何走到今天」的內在脈絡。身為一個在颱灣土生土長、見證瞭許多電影起落的觀眾,我最期待的是那種真誠的梳理,不是教科書式的羅列,而是像一位老友在午後的咖啡館裡,跟你娓娓道來那些黃金年代的氣味、那些在片廠裡燃燒青春的熱度,以及那些默默改變瞭我們觀看世界方式的鏡頭語言。我希望它能捕捉到那份,當侯孝賢的鏡頭緩慢推移時,我們心頭湧上的那種難以言喻的悠長感,或是楊德昌電影中,城市空間如何冷靜卻精準地切割瞭人物的命運。這不隻是一部電影史,更像是一份關於「颱灣如何思考自己」的集體記憶文件,讓我們在迴望過去時,能更清晰地看見未來的方嚮,那種「備忘錄」的姿態,本身就帶著一種對歷史負責的謙卑與沉重。

评分

從一個純粹的影迷角度來看,我最渴望這本書能提供的是一些「幕後祕辛」之外的、關於「美學選擇」的深度解析。颱灣電影的魅力,往往在於那種不著痕跡的「在場感」——陽光灑在水泥牆上的紋理、潮濕空氣中特有的氣味,以及那種緩慢得近乎殘酷的敘事節奏。這本書若能細膩地剖析這些導演如何「馴服」颱灣的地理和氣候,讓場景本身成為一個有生命的敘事載體,那將是極大的收穫。我不想隻是知道誰是導演、誰是編劇,我更想知道,在那個特定時空下,他們是如何決定「不拍什麼」,又是如何說服自己,去選擇那條最艱難、卻也最誠實的影像錶達路徑。這種對「如何看見」的追問,遠比「拍瞭什麼」來得更引人入勝。

评分

坦白說,颱灣的電影論述常常陷在兩種極端:要嘛過度政治化,將每一部片都視為某個政治事件的註解;要嘛過度形式主義,隻專注於光影、構圖的技術性拆解。這本「備忘錄」,我猜測它試圖尋找一條更為寬廣的河流。我真正想看到的,是那種將作者的私密感受與時代的集體焦慮巧妙揉閤的筆法。例如,當談到某部描寫傢庭變遷的作品時,我希望作者能跳脫齣「這部片反映瞭都市化」的陳腔濫調,而是深入探討那份「失根感」是如何透過演員的眼神、場景的選擇,滲透進觀眾的潛意識,讓我們在散場後,還得花好一陣子纔能從那種疏離感中抽離齣來。這本書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它就不再是冷冰冰的評論集,而更像是一份精神分析報告,揭示瞭這四十年來,颱灣人在麵對快速變遷時,那種複雜、矛盾、卻又堅韌的內心風景。

评分

稱之為「給颱灣新電影四十年的備忘錄」,這份文件顯然承載著一種傳承的重量。我希望這本書不隻是寫給已經熟悉這段歷史的同溫層,它更應該像一座橋樑,能夠讓剛接觸颱灣電影的年輕世代,理解那份開創時期的艱辛與理想。評論語言的選擇至關重要,如果能避免過於學術的術語堆砌,轉而使用一種既保有知識的深度,又充滿敘事魅力的筆法,那將會大大拓展這部作品的影響力。它需要有足夠的熱情去召喚過去的感動,同時也要有足夠的冷靜去質疑與反思那些已經被神化的經典。總體而言,這份備忘錄的價值,在於它能否提供一個清晰的座標係,讓我們在光影變幻莫測的未來裡,知道自己來自何方,以及我們的影像敘事精神該往何處去。

评分

我對「新電影」這四個字其實有點複雜的情緒。它代錶瞭一個突破,一個與過去的「國聯模式」決裂的過程,但同時,它也似乎設定瞭一個難以企及的高標,讓後來的創作者總是在比較與追尋的陰影下。因此,這本備忘錄若能提供一個更具彈性的觀看框架,我會非常欣賞。它不該隻是頌揚那些得獎名作,更應該勇敢地去觸碰那些「不那麼完美」、那些在市場上或許受挫,卻在某些角落埋下瞭重要種子的作品。畢竟,電影的生命力有時就藏在那些邊緣的、未被主流論述充分肯定的嘗試裡。我期待看到的是一種對「失敗」或「轉嚮」的誠實記錄,因為正是那些嘗試的挫敗,纔堆疊齣瞭後續真正的飛躍。這份備忘錄,理應記錄下各種聲音,不論是高亢的勝利宣言,還是微弱的自我懷疑的低語。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