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紀後半葉英國美學研究:美學流變×學者論戰×全面解析,從美的定義範圍到美的文化建構,研究近代美學發展必讀之作

十八世紀後半葉英國美學研究:美學流變×學者論戰×全面解析,從美的定義範圍到美的文化建構,研究近代美學發展必讀之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董志剛
图书标签:
  • 美学史
  • 英国美学
  • 18世纪
  • 美学流变
  • 学者论战
  • 文化建构
  • 近代美学
  • 美的定义
  • 西方美学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影響近代西方藝術的十八世紀英國美學
×
藝術、哲學、心理學……各家精華一把抓

  「美的」不一定是「美麗的」?「美學」不等於「美」?
  關於日常生活中常說的「美」,竟然各有各的說法!
  到底我們常說的「美」是怎麼一回事?


  自沙夫茨伯里(Shaftesbury)正式將美學問題納入哲學領域以來,經過一系列重要美學家的一路開拓和發展,18世紀的英國形成了一套獨具特色的美學。
  總體來看,18世紀英國美學主要是一種審美心理學,也就是以審美主體的心靈活動作為研究對象。
  從這方面來看,英國美學真正確立了美學的主體性原則。

  【英國美學一開始其實很「落伍」?】
  17世紀的英國社會對藝術並不重視,甚至那個時代的英國人對藝術也不感興趣,而是傾向於從事能帶來實際利益的職業。
  即使在18世紀,有很長一段時間,英國都缺乏與歐洲大陸抗衡的著名藝術家,人們所能欣賞到的幾乎都是來自法國、義大利的繪畫、音樂和戲劇。
  也因此,我們有必要討論英國美學為何突然崛起,又如何影響近代西方美學的發展。

  【「美」的核心在於「趣味」?】
  布萊爾:趣味是人先天辨別美醜的能力,幼兒會被規則的形式、圖畫和雕塑所吸引,粗鄙的農民也能從民謠故事、天地萬象中得到樂趣。
  艾利遜:趣味被看作人類獨有的一種能力,憑藉這種能力,我們察覺並欣賞自然或藝術中美的或崇高的東西。
  艾迪生:好的趣味能夠分辨哪些作品是優秀或平庸的,美的作品自然會帶給人快樂,而低劣的作品則讓人不快。

  【古希臘時代的「演講」是什麼樣子?】
  古希臘諸城邦,先有暴君獨裁,而後被民主政府驅趕;然而民眾受自由精神的激勵,積極參與政治,相互競爭。如果不用武力,便要用語言來決出勝負,這就是雄辯之所以興盛的原因。
  古羅馬人的雄辯藝術學自古希臘,但他們無論在活力上還是敏銳程度上都比不上古希臘人。古希臘人的雄辯藝術大多源自天才,而古羅馬則來自規範和技巧。這是因為在共和國時期,公共演說便成為古羅馬人獲取權力和名聲的工具,稱不上是真正的「雄辯」。

本書特色

  本書探討18世紀後半葉英國美學的起源與發展。透過各個名家、不同流派對「美」的討論,不只能深刻理解近代西方美學的沿革與影響,更能從中理解到各式各樣的美感經驗,以及它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探寻感性与理性的交织:十七世纪欧洲艺术思潮的源流与演变 本书深入剖析了十七世纪(1600年至1700年)这一关键历史时期,欧洲大陆上美学思想的形成、发展及其复杂面向。它聚焦于理性主义的兴盛与古典主义的巩固,探讨了这一时期艺术理论家们如何试图将对“美”的理解纳入系统性的、基于逻辑和规则的框架之中,并以此来规范和评判视觉艺术、文学与戏剧的创作实践。 第一部分:古典主义的复兴与规则的确立 本部分首先将读者带回十七世纪初期的欧洲,一个在文艺复兴的遗产之上,渴望建立秩序与和谐的时代。我们将详尽考察亚里士多德诗学在这一时期被重新发掘、解读和“拉丁化”的过程。重点分析了法国古典主义美学的核心支柱——“三一律”(时间、地点、行动的统一性)在戏剧理论中的强化,以及意大利学者如何将其视为衡量艺术卓越的黄金标准。 我们将深入研究尼古拉斯·布瓦洛(Nicolas Boileau)及其《诗的艺术》的影响力。布瓦洛的理论代表了将美学等同于“合乎自然与理性”的典范。本书不仅梳理了其关于“自然是最高的范本”的论断,更细致考察了“Doctrines of Decorum”(适宜性原则)的演变,即艺术作品的风格、主题与描绘对象之间必须保持逻辑上的一致性与等级性。这种对形式纯粹性的追求,如何压制了早期巴洛克时期那种狂放不羁的表达欲望,成为学院派艺术的基石。 第二部分:从模仿到创造:早期美学观念的张力 十七世纪并非铁板一块的理性主义天下。本书的第二部分致力于挖掘那些在古典主义框架下挣扎、预示着未来美学转向的多元声音。我们探讨了“模仿说”(Mimesis)在巴洛克时期的复杂化。不再仅仅是对现实的机械复制,理论家们开始区分“单纯的模仿”与“优越的模仿”(utile dulci,寓教于乐的更高境界)。 重点分析了艺术作品中“想象力”(Imagination)的地位提升。尽管受到理性主义的严格审视,但诸如马里诺(Giambattista Marino)等诗人在其“奇想”或“惊异”(concetto)的追求中,展现了对感官刺激和新奇体验的强烈偏好。我们审视了这种对“精巧”(Wit)的推崇,如何与对清晰、逻辑的强调形成微妙的对话与冲突,为后来的感性解放埋下了伏笔。 第三部分:理性统治下的风格选择与等级制度 本章聚焦于十七世纪艺术理论如何建立起严格的艺术等级制度,特别是对绘画领域的规范。我们将详述“崇高题材”(History Painting)如何稳居金字塔顶端,紧随其后的是肖像画、风俗画和静物画。 研究了以安德烈·菲利比恩(André Félibien)为代表的法国皇家艺术学院的理论建构过程。学院派如何通过对透视法、解剖学和“高雅主题”的强调,构建出一套旨在培养“完美艺术家”的教育体系。这些理论不仅是关于“如何画得好”,更是关于“应该画什么”,体现了宫廷权力对审美标准的塑造作用。书中对比了佛兰德斯巴洛克艺术(如鲁本斯)在展现生命活力与法国古典主义对克制与庄重的追求之间的差异,揭示了美学标准在不同地域政治环境下的适应性。 第四部分:感官的边缘与早期情感理论 在理性盛行的背景下,对人类情感的探讨并未中断。本书的第四部分转向对“激情”(Passions)理论的考察。我们审视了笛卡尔(René Descartes)的《论激情》如何被引入美学讨论中,即艺术家如何通过精确地描绘和组织这些理性的“心灵状态”,来达到打动观众的目的。 然而,我们也探讨了感官经验的复杂性。例如,关于“和谐”(Harmony)的讨论不再仅仅是数学比例的体现,而是开始触及音乐理论对视觉艺术的影响——色彩如何影响心灵,以及节奏和韵律如何在非语言艺术中构建秩序。这部分将为读者理解十八世纪对感性经验的深入挖掘提供坚实的理论前奏。 结论:通往启蒙的桥梁 本书的总结部分将十七世纪的美学实践定位为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通过对规则的制定、对古典的回归以及对理性分析的推崇,这一时期的理论家们有效地为后来的启蒙运动美学奠定了基础,即便他们的目标是为了维护秩序,但其系统性的研究方法却为十八世纪对“自然情感”和“个人体验”的解放提供了必要的工具和辩论场域。本书旨在全面展现这一“秩序之美”的时代,理解其内在的紧张与最终的成就。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董志剛


  大學文學院講師。主要從事西方美學研究和文化研究,曾發表多篇學術論文。

图书目录

布萊爾
論趣味
論語言
論風格
論雄辯

艾利遜
趣味情感的本質
想像與趣味情感
聲音與色彩的美
形狀的美
道德美

吉爾平
畫意美
畫意之遊
畫意與藝術

普萊斯
繪畫與園藝
定義畫意
藝術中的畫意

想像理論的得失
感覺與情感
想像的祕密
想像的缺憾

美與道德
經驗主義哲學中的功利主義
沙夫茨伯里與非功利性原則
非功利的功利性
審美的社會學
何謂趣味
趣味是否有差異
標準何在

美學與文化
消費文化的崛起
公共領域的建設
美學與政治

參考文獻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325494
  • 規格:平裝 / 294頁 / 17 x 23 x 1.4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編排,對於學術研究者來說簡直是一大福音。我特別欣賞作者在處理「學者論戰」時所採取的比較分析法。他並不是簡單地羅列A說了什麼、B說了什麼,而是深入挖掘這些觀點背後的「預設前提」。例如,當談到感性主義對經驗的強調時,作者會立刻回溯到洛克和培根的哲學基礎,然後對比康德在晚期對英國經驗論的修正和挑戰。這種層層剝繭的分析,讓讀者能清晰地看到學術觀點是如何在繼承與揚棄中螺旋上升的。對我這種需要撰寫論文的讀者來說,書中引用的大量一手資料的翻譯和解讀,提供了豐富的論證素材,光是那些註釋部分就值得細細品味,可見其學術的嚴謹度。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老實講,給人的第一印象還挺沉穩的,不像現在很多學術書會用過於花俏的圖案,它那種樸實的設計,反而讓我感覺內容肯定有扎實的學理基礎。我還記得我當初是在舊書店翻到的,那種泛黃的紙張觸感,莫名地就讓人對「十八世紀後半葉」這個時間點產生一種懷舊的敬意。光是看到書名裡那個「美學流變」的詞彙,我就知道這不是一本輕鬆讀物,而是要帶你深入那個時代知識分子腦中,關於「美」的定義是如何像流沙一樣不斷變動的過程。那段時間,英國的啟蒙運動和感性主義思潮正在交鋒,理性與情感的拉扯,對於「何謂美」的探討,遠比我們現在想的複雜得多。我特別期待作者如何梳理休謨、柏克這些巨擘之間的論戰,特別是他們如何從古典的和諧、比例,轉向對「崇高」(the Sublime)的重視,那種震撼心靈的力量,才是那個時代美學的關鍵轉折點啊。

评分

讀完這部作品後,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處理那些繁複的哲學思辨時,展現出了極高的敘事功力。很多學術著作讀起來像是教科書的條文堆砌,枯燥乏味,但這本卻像是有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著我們穿梭在倫敦沙龍和鄉間莊園的沙龍間,聽那些紳士們如何爭辯一個詞彙的精確含義。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把十八世紀後半葉的英國美學視為一個封閉的體系,而是很細膩地將其置於整個歐洲大陸的哲學脈絡中去考察,比如對法國和德國思潮的回應和吸收。這種宏觀的視野,讓原本看似抽象的美學理論,變得鮮活起來,彷彿能感受到當時知識界那種對「真理」和「美」的熱切追求。對於想理解近代西方思想轉向的讀者來說,這無疑是一份極為詳盡的參考地圖。

评分

總而言之,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感,不在於它提供了什麼驚天動地的「新發現」,而在於它提供了一個極其清晰、立體、且富有層次感的框架,來理解十八世紀末期英國思想家們是如何在「啟蒙」的餘暉下,為下一個世紀的浪漫主義奠定基礎的。它不是那種讀完讓人人稱讚「很有道理」的速食讀物,它更像是一套精密的工具箱,讓你面對任何關於近代美學的提問時,都能從容不迫地找出問題的核心脈絡。對於任何一個對西方近代思想史感興趣的人,特別是那些想要了解美學如何從一種形而上的探討,逐漸轉向關乎人類經驗和社會情感的建構的讀者,這本厚重的著作,絕對是值得反覆翻閱的案頭良伴。

评分

坦白說,一開始我對「全面解析」這幾個字有點保留,畢竟要完整解析一個跨越數十年的思想運動,難度極高。但讀下去後,我發現作者的用心之處在於他對「文化建構」這個面向的著墨。美學不只是書齋裡的理論,它深深根植於當時的社會結構、藝術贊助體系,甚至是新興的中產階級的品味養成。作者成功地描繪出,當工業革命的陰影開始浮現,人們對於自然、對於人工的界線開始模糊時,美學標準是如何受到物質生活變化的挑戰。這種將理論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的寫法,避免了將美學史寫成純粹的「人名與年代對應」的流水帳,讓我覺得這本書的價值遠超一般的美學史範疇,它幾乎可以當作一部思想史的縮影來看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