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近代西方藝術的十八世紀英國美學
×
藝術、哲學、心理學……各傢精華一把抓
×
藝術、哲學、心理學……各傢精華一把抓
「美的」不一定是「美麗的」?「美學」不等於「美」?
關於日常生活中常說的「美」,竟然各有各的說法!
到底我們常說的「美」是怎麼一迴事?
自沙夫茨伯裏(Shaftesbury)正式將美學問題納入哲學領域以來,經過一係列重要美學傢的一路開拓和發展,18世紀的英國形成瞭一套獨具特色的美學。
總體來看,18世紀英國美學主要是一種審美心理學,也就是以審美主體的心靈活動作為研究對象。
從這方麵來看,英國美學真正確立瞭美學的主體性原則。
【英國美學一開始其實很「落伍」?】
17世紀的英國社會對藝術並不重視,甚至那個時代的英國人對藝術也不感興趣,而是傾嚮於從事能帶來實際利益的職業。
即使在18世紀,有很長一段時間,英國都缺乏與歐洲大陸抗衡的著名藝術傢,人們所能欣賞到的幾乎都是來自法國、義大利的繪畫、音樂和戲劇。
也因此,我們有必要討論英國美學為何突然崛起,又如何影響近代西方美學的發展。
【「美」的核心在於「趣味」?】
布萊爾:趣味是人先天辨別美醜的能力,幼兒會被規則的形式、圖畫和雕塑所吸引,粗鄙的農民也能從民謠故事、天地萬象中得到樂趣。
艾利遜:趣味被看作人類獨有的一種能力,憑藉這種能力,我們察覺並欣賞自然或藝術中美的或崇高的東西。
艾迪生:好的趣味能夠分辨哪些作品是優秀或平庸的,美的作品自然會帶給人快樂,而低劣的作品則讓人不快。
【古希臘時代的「演講」是什麼樣子?】
古希臘諸城邦,先有暴君獨裁,而後被民主政府驅趕;然而民眾受自由精神的激勵,積極參與政治,相互競爭。如果不用武力,便要用語言來決齣勝負,這就是雄辯之所以興盛的原因。
古羅馬人的雄辯藝術學自古希臘,但他們無論在活力上還是敏銳程度上都比不上古希臘人。古希臘人的雄辯藝術大多源自天纔,而古羅馬則來自規範和技巧。這是因為在共和國時期,公共演說便成為古羅馬人獲取權力和名聲的工具,稱不上是真正的「雄辯」。
本書特色
本書探討18世紀後半葉英國美學的起源與發展。透過各個名傢、不同流派對「美」的討論,不隻能深刻理解近代西方美學的沿革與影響,更能從中理解到各式各樣的美感經驗,以及它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