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白話聊齋志異【完整全譯本】(套書)(三版)

新白話聊齋志異【完整全譯本】(套書)(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蒲松齡
图书标签:
  • 聊齋志異
  • 清代小说
  • 文学
  • 古典文学
  • 鬼怪
  • 短篇小说
  • 全译本
  • 三版
  • 中国古典文学
  • 故事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談狐說鬼經典新譯
志怪傳奇登峰造極之作

  花妖狐魅多是人情,和易可親忘為異類
  蒲松齡筆下的狐精、鬼怪、花妖靈活可愛,現形山水竹林間,悠遊試場華府茅草屋;書中各種奇人奇遇,跨越身分階級,嘗盡冷暖無常,生離死別中領悟世緣皆有定數,而尤寄懷於真摯情誼。《聊齋志異》既勾勒社會貪婪險惡的樣貌,也頌揚人間高潔光輝的一面,是為驗證人性的試金石。

  冠絕古今、穿透時代的人性幽光
  蒲松齡身處亂世,屢試不第,一生潦倒,見證官場黑暗與人間百態,化名異史氏將其孤憤之情入筆;故事題材蒐羅自地方傳說、風土民情、奇談異聞,怪力亂神中真實反映塵世間的愛、憎、情、仇,以雋永之筆取得中國文言小說創作的至高成就。

  《聊齋志異》成書以來,不止受文人雅士欣賞,更為民間所喜愛,流傳至今,已翻譯為英、法、日、韓等二十餘種語言,更有中國「短篇小說之王」之盛名。《新白話聊齋志異》期望透過忠實還原聊齋精神的白話譯文,帶現代讀者重新認識這部穿越古今的志怪經典。

  ◆精彩異聞摘選

  〈葉生〉
  秀才獲知音賞識,陪同在外地苦讀多年,終於錦衣還鄉。家人見他歸來卻驚駭不已,原來他已在多年前死去,遲未下葬……

  〈王六郎〉
  水鬼與漁夫結為知交,一晚,他表明自己將被派任為遠方的土地神,邀約好友前訪;當漁夫不辭千里赴約,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款待。

  〈偷桃〉
  賣藝人獻藝,說要登天偷仙桃。他攀上懸空細繩不久後,天上果真掉下一顆桃子,但隨後紛紛落下的竟是他的手、腳和頭顱──
 
  〈蓮香〉
  是鬼情害人?還是狐媚傷身?當桑生夜夜輪番沉溺於狐狸與鬼魅的溫柔鄉中,難道注定日漸消瘦不久人世?

  〈念秧〉
  吳生和狐狸一起旅行,路上不斷遇到旅人噓寒問暖獻殷勤,竟是同夥預謀詐財劫盜;孰料狐狸早設下陷阱,等待時機黑吃黑!

  〈阿寶〉
  憨郎愛慕鄰家少女,只因對方一句戲言癡心斷指;朝思暮想,一再出神,最後竟化成一隻鸚鵡,飛到少女身邊。憨郎是否如願以償?

  〈三生〉
  落榜的悲憤有多大?書生死後向閻王告考官的狀,兩人成為累世冤家,從官兵強盜、大狗小狗、到丈人女婿,糾纏三世的孽緣如何了結?

  〈狐夢〉
  異史氏的好文筆,連狐仙都知道?人狐愛戀不能善終,分離前狐女囑託:煩請聊齋先生作一小傳,千年後將有同樣愛慕她的人出現……

本書特色

  1.完整收錄十二卷、四百九十餘篇白話譯文,專家審定,謹遵原著,簡潔流暢。
  2.精心摘選《聊齋志異》問世以來名家精彩評論。
  3.隨附兩百多幅清代《聊齋志異圖咏》中絕妙繡像。
  4.華文作家龔萬輝獨家繪製,古典新詮插畫封面。
  5.與點堂創辦人陳茻專文導讀,一窺聊齋風靡至今的魅力。

專文導讀

  「究竟是人間確有如此玄奇精怪?抑或是來自人性幽微深邃的慾望、念想、焦慮或關懷?每個神怪的聚成,皆有著人的意志,我想這也是『志異』最迷人之處。」──陳茻 與點堂創辦人

聯合推薦

  宋怡慧 新北市立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作家
  郝譽翔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創系教授
  陳柏洋 厭世國文老師
  廖玉蕙 語文教育學者、散文作家
  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
  鄧惠文 精神科醫師、榮格分析師

歷代名家評《聊齋》

  「姑妄言之姑聽之,豆棚瓜架雨如絲,料應厭作人間語,愛聽秋墳鬼唱詩。」──清.王士禎

  「才子之筆,莫逮萬一。」──清.紀曉嵐

  「恍惚幻妄,光怪陸離,皆其微旨所存。」── 清.余集

  「當代小說家言,定以此書第一。」──清.馮鎮巒

  「鬼狐有性格,笑罵成文章。」──民.老舍

  「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木三分。」──民.郭沐若

  「用傳奇法,而以志怪,變幻之狀,如在目前。」──民.魯迅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赏析丛刊:唐宋传奇选编》 图书简介 本书精选了中国唐代至宋代间最具代表性、艺术成就最高的文言短篇小说——“传奇”作品,旨在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了解中古志怪、志人小说的窗口。本选本不仅收录了耳熟能详的名篇,如唐代陈玄奘的《离魂记》、沈既济的《枕中记》、元稹的《莺莺传》,以及宋代邵伯温的《闻香传》等,更侧重于挖掘那些在文学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流传度相对略低的精品佳作。 一、时代背景与文学转型 唐代是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的一个关键转折点。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小说多以“志怪”为主,内容多涉神仙鬼怪、荒诞不经;而到了唐代,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人阶层思想的活跃,小说开始转向“志人”题材,更加关注现实生活、人情世故以及士大夫的悲欢离合。这种转型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从神话的窠臼中挣脱出来,向着更具世俗性和写实性的方向迈进。 本选本精心挑选的作品,清晰地展现了这一“由奇入常”的演变轨迹。初期的作品仍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如《柳毅传》,奇特的遭遇与浪漫的想象交织,展现了人与异类(龙女)之间的情感纠葛与侠义精神;而中后期的作品,如部分宋代的俚俗小说,则更贴近市井生活,叙事手法更加成熟,对人物心理的刻画也更为细腻。 二、选篇精粹与艺术特色 本书收录的传奇作品,风格多样,艺术手法各异,共同构筑了唐宋小说的文学高峰: 1. 浪漫主义的极致——奇遇与幻想: 《南柯太守传》(李公佐)是其中最负盛名的一篇。它通过淳于棼梦境中经历的荣华富贵与瞬间幻灭,深刻揭示了人世间的功名利禄不过是镜花水月,具有极强的哲学思辨意味。我们挑选的版本,注重还原其叙事节奏的跌宕起伏,以及对梦境与现实界限模糊处理的文学技巧。 2. 爱情悲剧的典范——情义与命运: 《霍小玉传》(蒋防)与《莺莺传》(元稹)是唐传奇中描绘爱情悲剧的代表。前者展现了豪侠与才女之间受制于门第观念的无奈与悲怆,文字凝练而情感深沉;后者则以其细腻的心理描写和对“礼教”对个人情感束缚的批判,成为后世戏曲、小说反复借鉴的母题。本选本不仅收录原文,更附有对两篇作品叙事结构与情感递进的详尽评析。 3. 世俗人情的洞察——讽刺与警世: 宋代传奇(有时也被归入“话本”的早期形态)则更注重对社会现象的描摹与批判。例如,我们收录的几篇涉及官场腐败或市井纠纷的作品,展现了文人对现实社会结构的反思。这些作品在语言上更加口语化,为后来的白话小说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详尽的校注与解读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选篇的权威性,更在于其严谨的校注体系。鉴于唐宋传奇大多为文言写就,且部分篇目流传版本差异较大,我们采用了目前学界公认的底本进行校勘,力求文字的准确性。 每一篇作品后均附有: 1. 注释: 对古奥词汇、典故的出处进行详细解释,确保初学者亦能无碍阅读。 2. 译文: 提供忠于原文精髓、流畅自然的现代汉语全译,帮助读者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和叙事逻辑。 3. 评析: 资深古典文学研究者撰写的赏析文章,从主题思想、人物塑造、叙事艺术、语言特色以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系统论述,深入剖析作品的文学价值。 四、学界地位与研究价值 唐宋传奇不仅是小说史上的瑰宝,更是研究中古社会风貌、文化心理和审美趣味的重要史料。它们承接了魏晋的奇幻想象,开启了明清章回小说的叙事传统,是“中国小说成熟的标志”。通过研读这些作品,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叙事文学如何从早期的“记述”转变为后期的“塑造”。 本选编旨在成为文学爱好者、高校师生及古典文化研究者的必备参考书,它不仅提供了一场文学的盛宴,更提供了一把深入理解中国古代叙事艺术发展脉络的钥匙。它所呈现的,是一个个独立而完整的文学世界,它们共同描绘出那个时代士人的精神图景与复杂情感。 目标读者: 中国古典文学爱好者、文史专业学生、对古代小说叙事艺术感兴趣的读者。 装帧与设计: 采用传统典籍的线装风格设计,配以宋代壁画或摩崖石刻的插图元素,力求在视觉上展现古典文学的庄重与典雅。全书分册装帧,便于携带与研读。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蒲松齡


  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生於明崇禎十三年(西元一六四○年),卒於清康熙五十四年(西元一七一五年)。他是清代著名的文學家,在中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享有極高聲譽。

  他穎聰勤奮,學識淵博,不但對於經史、文學素有研究,而且涉獵天文、農桑、醫藥等科學技術。十八歲中秀才,此後卻屢試不第。現實生活使他更加接近社會大眾,從而認識到社會的不平,以及官僚、科舉制度的腐敗,他將滿腔心緒傾注於《聊齋志異》的創作中。除《聊齋志異》外,他還著有詩、詞、賦、俚曲、雜著等,均收於《蒲松齡集》中。

繪者簡介

龔萬輝


  出生於馬來西亞,曾就讀於吉隆坡美術學院和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目前從事繪畫和文字創作,辦過三次個人插畫展,並參與多次國際水彩聯展。插畫作品見於臺灣和馬來西亞報章副刊以及文學書籍封面。著有圖文集《如光如影》、《比寂寞更輕》,並出版文學創作《人工少女》、《卵生年代》、《隔壁的房間》、《清晨校車》等。

图书目录

導讀
編者序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卷十一
卷十二
附錄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142640
  • 叢書系列:藝文書館
  • 規格:平裝 / 1304頁 / 16.5 x 22.3 x 8.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三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導讀

穿透時代的人性幽光
──如何重讀聊齋?關於經典的再思索  與點堂創辦人 陳茻


  文言經典在轉譯成白話時,必然會經歷許多困難。其中最大的問題,在於這「兩套」語言系統有著各自不同的發展脈絡,也有許多邊界模糊之處。我們很難將白話文視為完全獨立於文言文之外的另一套語言,但也很難忽視它處處展現的獨有規則。《新白話聊齋志異》的翻譯是相當嚴謹的,幾乎保留了文言文最原初的語法特色,要做到這點,需要經歷極為漫長而細膩的思索與推敲,這是本書價值所在。

  文言文有其獨特的語言色彩,很多時候在譯成白話時,那些「味道」必然會走樣,這點是無可避免的。我們很難要求白話翻譯完整保留那份味道,是以我希望有幸接觸到本書的朋友,如果有興趣,可以找出原文一起讀,必會有另一番滋味。

  而文言在語言表現上的獨特性,卻正好適合用來當作一個話頭,讓我談幾件關於《聊齋》一書的瑣事。

  淺談《聊齋》流行史:從士人賞愛到民間風靡

  數月前受電視台邀約,在節目上談《聊齋》文本。節目內容是與高中生共讀經典,我也因此接觸到幾個學生提出來的問題。其中有個問題我印象深刻:有學生問我,《聊齋》一書在當時到底紅不紅?

  這個問題我過去沒仔細想過,聽到問題的當下,第一個反應是:應該不紅吧。明清時候,出版業已十分發達,許多讀物在市場上受到歡迎,出版社也樂於投群所好,刻印一些「能賣」的書籍。

  過去的社會,讀書人要出人頭地,大多需要在科舉考試上耗去半生。有幸考上者,未必真的才華洋溢;名落孫山的人,也可能是影響後世甚鉅的大才子。但自從出版業越來越發達之後,有的讀書人發現人生的選擇不止一種,科舉這條路走不通,還可以在書籍市場上放手一搏,如果書賣得好,那也未必要去玩官僚體制那套遊戲規則。

  商業市場的影響力越來越大,除了讓文人選擇變多,也更加明確了「士人」與「庶民」在種種品味上各自的輪廓。讀書人喜歡的、在意的,一般老百姓不一定當一回事;人民所追求的,又可能受到士大夫階層的鄙視。當然,無論是哪個圈子,都一定受到彼此的影響,這也讓社會價值越來越多元,在文獻、史料上,呈現出多采多姿的面貌。

  我前面提到的文言與白話,雖不能說截然二分的代表著士大夫與庶民兩個階層,但某種程度上也反映出了過去的時空並不是一個模板一個樣,每個時代都有著不同的群體、不同的人,想著不同的事、操著不同的心。白話小說脫胎自說書人的腳本,汲取了歷來流傳在紙上、口頭上的故事養分,成就了明清時期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文學現象,但世上依然有一群人使用文言文進行創作,持續在語言上琢磨出屬於那個階層的味道、關懷、心事。蒲松齡與《聊齋》便是這類人的代表。

  若要論中國史上最知名的重考生,我想蒲松齡應當名列前茅。他可說幾乎終其一生都在考科舉,也因此很多人將《聊齋》視為他用以抒發憤懣的一部作品,然而,將《聊齋》視為一部書憤之作,卻也遮蔽了這本書的其他特色。

  蒲松齡是否有意透過《聊齋》來抒發不滿之情,這點也許可以從他的某些故事或文章中看出一點端倪,但《聊齋》成為經典,卻未必與這些讀書人的牢騷情緒有直接關係。簡單來說,如果我們把蒲松齡的故事想像成:一個失意文人,轉而將畢生心血投入創作,希望藉由作品成就不朽價值。這恐怕是有問題的。至少我們從《聊齋》各版本的流傳現象來看,我們很難相信這本書是蒲松齡寄託了畢生信仰與價值的一部作品。

  《聊齋》成為經典,是蒲松齡過世很久以後的事。《聊齋》最初的流傳以手抄本為主,大概的情況是蒲松齡那些「文壇」的朋友、長輩晚輩們,因為喜愛這位玄奇故事大師的作品,是以在朋友群中轉抄流傳。蒲松齡在重考期間就開始寫故事了,這些故事很多不是「創作」而來的,而是從生活中到處蒐集、記錄下來的。《聊齋志異》的書名,其實已經明確透露了這本書的性質——既然是「志異」,則我們就不能忽視其「志」的成分。蒲松齡身邊的人知道以後,也樂於提供軼聞故事給他,這些故事大多玄怪離奇,在蒲松齡的筆下成為或長或短的小篇章,最後再被集結成書。

  有趣的是,根據早期手抄本的情況來看,可以大致推測出《聊齋》最早只在文人之間流傳,甚至還受到地區限制,未曾形成全國性的大流行。《聊齋》一書最早的刊刻本,目前可見的應是乾隆年間的青柯亭本,而這個版本的印行,已是聊蒲松齡過世五十年後的事了。

  印刷的書本就比抄本容易流通,是以《聊齋》故事的風行,至少也要等到乾隆以後。這些蒲松齡當然見不到,想想也是一種歷史的遺憾。而即便印刷刊物面世,但這依然不代表《聊齋》即將轟動全國。我前面提到的文言與白話之分,即是另一個或許更加致命的、造成《聊齋》只有文人能讀的原因。

  《聊齋》的語言精煉優美,處處展現出熟習官僚體系語言的舊時代士子之才氣,就文學造詣上言,這必然是一本上上之作。這也是為何《聊齋》在文人圈裡受到這麼多人的喜愛的原因,除了故事精彩之外,那些文言所獨有的語言節奏,也必然是不可或缺的。然而,正因為這些獨特的審美需要一定的文化資本,閱讀的門檻一高,庶民就無法好好接觸、接受到這本故事集。《聊齋》故事的走紅,恐怕要等到「聊齋劇」的出現。事實上,戲曲在很多時候都具備比文獻更強的文化傳播力,即便到了現代,我相信真正看過〈聶小倩〉、〈畫皮〉文本的人數,絕對比不上曾看過影視改編作品的。流動的故事本身遠比固定的語言、固定的文本要有感染力,當《聊齋》故事開始被搬上舞台,「聊齋劇」在全國各地皆有演出時,那些書中人物也才真正在庶民的世界活了過來,而這些又更加不會是蒲松齡想像得到的了。

  淺談《聊齋》一書的流行史,很多資訊為了方便跟讀者說明,我就不引經據典掉書袋了。也因為如此,學術上或有失嚴謹,這點也請在意的讀者們多擔待。而我真正想藉由這些提出的,是關於我對《聊齋》一書的幾點思索。

  《聊齋》的女性觀點仍然保守?

  首先,很多人認為《聊齋》提供了豐富的女性形象(人神鬼怪妖皆有),是以他是一部「先進」的、重視女性的作品。我必須很遺憾地在這裡告訴各位,這些恐怕是我們對於古人過於浪漫的想像。事實上《聊齋》是一本超級保守的作品,裡面的女性若違背了父權結構的規則,都要遭到很不好的報應。很多時候男性角色的失能,必須要由女性的角色來代為償還。譬如〈畫皮〉裡的妻子,必須要為了亂帶美女回家的丈夫吃下乞丐的唾痰;又或者如聶小倩如此「討喜」的女性,最後也必須藉由懷孕生子,以成全傳統的婦道價值。其餘父權框架之影響不勝枚舉,蒲松齡在搜羅這些故事時,多多少少也反映出其思想在性別這塊畢竟是屬於舊時代的。

  我會這麼說,倒不是要刻意在性別議題上貼古人標籤,甚至雞蛋裡挑骨頭。我只是想指出一件事:在過去的社會中,許多時候讀書人與倫理框架的關係比較緊密。即便蒲松齡畢生都在重考,但他依然深受那套倫理道德之影響;反之,與商業、民間靠攏的士人們,很多時候更重視人性天然的慾望,也更勇於去思索道德是否成為人的枷鎖。女性議題就是一個很好的試劑,我們確實可以看到早於蒲松齡的許多明代文人、思想家們,在這一塊遠比蒲松齡還進步。

  「志異」之魅力在神怪中的人情

  當然,特別論述這些,並不是為了貶抑《聊齋》一書的價值。事實上,我認為只有在認清這些之後,才能更加看見這部作品的可貴之處。前面提過,《聊齋》畢竟是一部「志」怪之作,蒲松齡紀錄了他所見聞的種種故事,並用自己的語言重新整理出來,這本身就是極有價值的一件事。每個故事、材料都有其生命,在各個時代汲取養分,再各自生長、流傳,為時代增添色彩。《聊齋》的故事固然難脫道德教化意義,但每個角色每個情節,卻依然飽含著豐富的生命力,這是屬於這人間的、是有扎實血肉的。

  「志」的性質固然透顯了作者的意圖,但更大一部分則保存了故事與時代的血脈關係。我們可以思索那些故事為何流傳、為何又被蒲松齡所看重?也可以思索那些故事為何而出現,究竟是人間確有如此玄奇精怪?抑或是來自人性幽微深邃的慾望、念想、焦慮或關懷?每個神怪的聚成,皆有著人的意志,我想這也是「志異」最迷人之處。

  何謂經典?《聊齋志異》當代新解思考

  坦白說,文學經典很多時候是過時的,尤其是在這樣的新舊價值正在交會的時候。我們很難沿用舊時代的方式持續賦予經典意義,儘管總有人試圖宣稱這些「經典」具有不可取代的價值。前面關於《聊齋》的成書與流通之經過,除了給有興趣的讀者一些更具體的思考方向外,特別寫這些,一部分也是為了試圖回應「何謂經典?」、「為何讀經典?」這些有些陳舊卻始終棘手的問題。「經典」地位的上升有其脈絡,下沉亦然。我們當然可以試著去思索《聊齋》故事在民間廣受歡迎的原因,可以試著提出描述與解釋,但我想更重要的,是要認清這些都是過去特定時空發生的事,並不會持續在下個世代、不同的背景之下,再次興發一樣的效果與影響。

  是以,在我們這個世代讀「經典」,有著另一層特殊的時代意義:我們必須思索過去經典何以成為經典,也必須思索未來是否依然需要這樣的經典。據此,也許也可以更進一步勾勒這些經典文本之輪廓、再次說明其特殊性。

  《聊齋》故事既非原創,也很難說其中沒有作者意圖。因此,我更傾向將閱讀重點放在作者選擇了什麼,而非想像出了什麼。這些選擇當然出於個人,但也有著不可抹滅的時代因素。在這樣的眼光下,蒲松齡不會只是一個失意的萬年重考生,他依然展現了一代士人的關懷,這些關懷與新的價值相碰撞,文本背後反映的問題也變得更複雜。在許多個故事中,我們屢屢可看到道德教化的影子,這些道德有的極為守舊,譬如批判善妒之女性。

  我們可以思索的是,為什麼那個時代會需要這樣的文本,這些文本又為何會被作者給選擇保留、再書寫?舊的價值只要沒有被撼動,道德教化就顯得多餘,換句話說,如果道德教化開始以各種形式出現,某種程度上也暗示了那個時代正是諸多價值交會、衝撞之時。而這些問題藉由《聊齋》的內容,以一種看似背離常理的方式被展現出來,也許更突顯了《聊齋》一書的特殊性。道德本來自人間,許多時候藏在日常規矩中,人們早已習焉不察。偏偏《聊齋》一書嘗試將這些「人的規範」加在仙妖鬼怪之上,這麼一來某種程度上也提醒了我們去思索,這些道德教條真正的目的與本質為何,又追求著什麼?人有人倫,是為了成就人間,但鬼狐呢?仙人呢?妖魅呢?我們常說非人之物「竟」有「人性」,更常常由這樣的發現、判斷中,感受到溫暖與感動。但這些感動我們的行為與選擇,真的是屬於「人」所獨有的嗎?對人們來說,真正的道德根源,是這個社會的種種?還是這個宇宙?

  這些讀書心得,分享給各位讀者,希望藉由這樣的分享,能讓過去的經典好好的走在下個世代的道路上。
 
二○二二夏 寫於與點堂

用户评价

评分

這套書的「完整全譯本」定位,對我這樣有點「有收集癖」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無法抗拒的誘惑。翻開目錄,幾乎囊括了所有經典篇目,沒有任何刪減或為了迎合現代口味而進行的「淨化」,這一點非常重要。蒲松齡筆下的世界,本來就包含了豐富的社會觀察和幽默諷刺,如果經過過度修飾,那這部作品的靈魂就丟失了。這套譯本保持了原著的「野性」與「純粹」,同時又以極為流暢的現代漢語呈現,簡直是「魚與熊掌兼得」。我甚至開始期待能夠將這套書擺在書架上,偶爾隨手翻開一頁,就能進入那個充滿奇幻色彩的清代夜晚,感受一下那種獨特的文學魅力。整體來說,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文化轉譯工程。

评分

這套《聊齋》的排版和字體選擇,對我這個長時間盯著電腦和手機螢幕的讀者來說,簡直是個救贖。書頁的留白處理得恰到好處,不會讓人覺得擁擠,閱讀起來非常舒適,即便是長時間沉浸在那些光怪陸離的故事中,眼睛也不容易感到疲勞。更值得一提的是,書中對於一些專業名詞或文化背景的註釋,處理得相當細膩和到位,它們被巧妙地安排在不影響閱讀流暢性的地方,讓你了解背景知識的同時,又不會被打斷思緒。這顯示了編者在整體閱讀體驗上的用心,他們顯然是站在讀者的角度,去考量如何讓這部古典名著在現代社會中「活」起來。這套書的編校水準,絕對是台灣出版界一流的表現,讓人對這套「三版」的品質深信不疑。

评分

我對這套書的編排方式相當有感觸,它將許多零散的篇章以一種比較清晰的邏輯重新組織起來,雖然主題依然是那些志怪故事,但閱讀的過程就像是在看一場精心策劃的劇場表演,有高潮有低谷,節奏感極佳。特別是一些涉及仙凡戀愛、因果報應的故事,譯者在情感的鋪陳上拿捏得非常精準,那種東方特有的含蓄美感被完整保留了下來,沒有絲毫的「好萊塢式」的直白。這讓閱讀體驗上升到了一個新的層次,你讀的不再只是奇聞異事,而是關於愛、關於執著、關於命運的深刻探討。對於一個熱衷於文化傳承的讀者來說,能看到如此用心打磨的譯本,真是感到非常欣慰和慶幸。

评分

這本《新白話聊齋志異【完整全譯本】(套書)(三版)》的譯者實在是功力深厚,把蒲松齡先生那股子文言的韻味,用現代人讀得懂的白話文給串起來了,這可不是件容易事。我特別欣賞他們在翻譯過程中,對於那些充滿古風的詞彙,並沒有採取一味直譯,而是巧妙地融入了現代語境,讀起來一點也不覺得生硬或隔閡。特別是描寫那些狐仙鬼魅的場景,那種既詭譎又帶點人情味的氛圍,被翻譯得淋漓盡致,讓我彷彿親身走進了那個光怪陸離的世界。書裡那些故事的結構和節奏感也掌握得很好,有些篇章情節緊湊得讓人手心冒汗,有些則娓娓道來,充滿了哲思。我以前總覺得《聊齋》有點高不可攀,但這套譯本真的讓我感覺輕鬆很多,可以專心享受故事本身帶來的魅力,而不是被語言的門檻給擋住了。對於想入門聊齋的朋友來說,這套書簡直是最佳選擇,它保留了原著的精髓,又讓現代讀者能夠無障礙地領略其中的精妙。

评分

說真的,拿到這套書的時候,那個裝幀設計就讓人眼睛一亮,台灣出版的書籍在紙質和印刷上通常都有一定的水準,這套書也不例外,拿在手裡沉甸甸的,很有收藏的價值。特別是那個「套書」的配置,讓人感覺很有儀式感,三版相較於前兩版,在校對和細節處理上顯然下了更多功夫,我仔細比對了幾篇我記憶中比較難懂的段落,發現譯文更精煉了,少了些許贅述,多了幾分神采。我最欣賞的是,譯者在處理那些社會批判和人情冷暖的主題時,那種筆力非常到位,並沒有因為是白話文就沖淡了原著中對當時社會的深刻反思。讀完一些篇章,合上書本,總會忍不住思考,那些人性的幽暗與光輝,其實從古至今並未改變多少。這套書不只是一個翻譯作品,更像是一部經過現代審美的重新包裝的經典,讓人願意一讀再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