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緻臺灣讀者
各位臺灣的讀者們大傢好!
雖然新冠疫情的流行逐漸趨緩,社會開始適應與病毒共存,但這絕對不代錶危機結束,實際上情況反而變得更加嚴重。烏俄戰爭導緻全球危機加劇,史無前例的通貨膨脹和經濟蕭條籠罩著全世界,不僅對我們的工作崗位形成威脅,也揭開瞭新一輪人纔戰爭的序幕。此外,自2020年至2022年疫情大流行的這段期間,機器人和自動化加速擴張,職缺結構已開始產生本質上的改變。在大型科技企業裡,原本就傾嚮以相對少的員工來取得豐碩的成果,如今製造業也持續減少生產人力,自動化的無人工廠即將成為現實。技術進化和機器人替代人工的現象,不再是遙不可及的未來。無論是服務業或專業職,都無可避免地遭遇相同的危機。我在寫這本書時預見的趨勢,並不會因疫情緩解就變得不同,反而在進入2022年之後,變化的速度更加急遽,危機也顯得更加殘酷。
隨著氣候變遷嚴重惡化,為瞭達成全球協議的淨零排放(Net-Zero)目標,勢必投入巨額的資金──一言以蔽之,這將會左右未來的產業和商機。地球暖化無疑是個危機,但應對氣候變遷的潔淨能源科技(Clean Tech)則可從中尋得轉機,目前這項科技由美國主導。地球暖化的危機最終需要藉由科技來剋服,這對美國而言是個機會。美國《降低通膨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中占最大比重的就是氣候變遷之應對,於再生能源、電動車、潔淨能源科技等方麵,創造齣有利美國企業的環境。這樣的發展趨勢,對韓國和臺灣而言究竟是危機還是轉機?
韆萬別想得過於簡單。疫情結束後,一切就會好起來嗎?你也知道這是絕對不可能的吧?危機纔正要展開,絲毫沒有迴歸正常的跡象。而且,到底什麼纔是所謂的「正常」?是迴到2019年嗎?不是的。如今,我們要迎接的是符閤現下趨勢的「新常態」。2020~2022年這段期間,世界大幅改變,產業結構、職位的組成,甚至是國際政治趨勢等,全都麵臨瞭震盪。在全球化時代,本國中心主義進一步強化,企業和個人也更加強調成果主義、實力主義。若想在這種環境裡生存下來,最終能仰賴的隻有「實力」。我們迎來瞭競爭加倍激烈的社會,無論在韓國、臺灣、美國或歐洲都一樣。不,應該說全世界無一例外。因此,我們更有理由成為不斷學習的「職業學生」。
臺灣和韓國都對學習抱有高度熱忱,升學率也相當高,因為大傢都很清楚必須透過學業來培養實力並扭轉未來。韓國的三星電子、臺灣的臺積電皆打造齣世界級的頂尖企業,我們都是小而強大的國傢,其中教育的力量就是成長的原動力之一。危機和轉機將會在未來的日子裡相伴而至,如今,韓國和臺灣都需要新的教育力量。我們所有人都將成為職業學生,未來隻有持續成長和進化的人纔能得以生存,這點無庸置疑。不斷培養個人實力者總能取得先機,而職業學生就是日後的生存戰略。不僅僅是纍積知識,職業學生的真正目標在於實力養成。個人、企業或國傢都要在未來求生存,而競爭力最終就來自於實力的培養。
在此為即將成為「職業學生」的臺灣讀者們加油!
2022年9月
趨勢分析傢 金龍燮
前言
追求「學習」的本能
「職業學生」(Professional Student)原本是帶有負麵意味的詞,雖然「職業」(Professional,指專業、專業人士或專傢等)與「學生」(Student,指大學生、學生或聽講者等)這兩個單字本身皆未帶有任何否定的含義,但當兩者結閤在一起,意思就會變得有所不同。職業學生,過去指的是沒有特定工作,隻是一昧纍積學位的大學生。他們並不是因為喜歡念書纔持續深造,而是基於就業不順、害怕踏入社會生活、想逃避身為成年人的責任等,纔繼續維持大學生的身分。因此,「職業學生」這個詞多少含有一點輕衊的意思,立場也略帶遺憾。類似的情況在韓國也不例外:反覆休學、拖延畢業時間,或者因為找不到工作而決定考研究所等,這些都是屢見不鮮的現實情況。
然而,隨著時代變遷,詞彙的含義也產生瞭變化。在不受空間與時間限製,人人都可以透過網路盡情聽取名校課程的時代、產業與技術急速發展的時代,「職業學生」代錶的不再是逗留於大學,逃避社會生活與成人職責的溫室花朵,而是在競爭激烈的社會生活裡,為瞭迅速應對變化而隨時隨地學習、持續成長與進步的姿態。
如今的時代,可以一邊工作一邊就讀大學,甚至修習世界任何一所大學的課程,職業學生已然成為能夠適應各種變化、在危機中生存下來的強者。既是專業人士(Professional Worker),同時又身為職業學生(Professional Student),這樣的人纔得以在未來不被淘汰。若要跑得長遠(Long run),就必須懂得終身學習(Long Learn),這句話並非毫無道理──態度決定瞭你的將來。麵對變化與未來時,觀點的不同會帶來天差地遠的結果。
這本書談的不是企業與產業,或者社會與政府的立場,而是提前揭露從個人角度得以察覺的變化,以及當中的應變之道。無論經濟如何成長、科技如何發達,世界變得更好瞭又怎樣?重點是個人的生活也應該要趨於美好,不是隻要國傢競爭力強、國民所得高,人民的個人生活就能一併獲得改善。因此,我們必須懂得自我守護。尋求未來的應對之策,便是積極守護自己的行為。
你覺得新冠疫情結束後,危機就會跟著解除嗎?你相信世界會像什麼都沒發生過一樣萬事太平嗎?這種想法未免太過天真。事實恰好與此相反,在新冠疫情結束後,纔會引爆更大、更嚴重的危機。也許很多人認為,新冠病毒大流行本身就是危機,但疫情招緻的急遽變化、引發的經濟危機等,那些在解封後仍會持續的現象,纔是所謂真正的危機。新冠疫情成為瞭機器人與人工智慧、自動駕駛及自動化等加速發展的契機,對你的工作崗位和子女未來的工作機會造成影響。
在全球疫情爆發的期間,各國政府擴大財政、提高負債予以應對,明明知道這種選擇相當危險,但還是不得不靠類似的方法堅持下去,因為新冠疫情是緊急狀態,也是前所未有的世界性災難。在疫情期間所纍積的財政、經濟危機,短時間內難以獲得解決,而為瞭剋服這些問題,「苦難期」在疫情結束後纔正要展開。不僅僅是企業,個人的生存力與競爭力都將麵臨考驗。因此,成為所謂的職業學生,不再是你的選擇,而是無可避免的道路。
身為趨勢分析傢,我經常以社會與產業、科技、商務等未來趨勢預測為題進行企業演講,在演講結束後的問答時間,最常齣現的問題有以下兩種:
首先是「應該給我們的孩子什麼樣的教育呢?是不是隻要讓他們學習程式設計就可以瞭?未來還需要送他們去念大學嗎?」之類的提問。我前往演講的場所多是大型企業、中堅企業或國營企業,聽眾們比起詢問個人的工作或商業領域,更好奇的是子女即將麵臨的未來以及他們的必備技能,這種現象非常值得關注。甚至在到高等公務員或負責特殊任務的政府單位演講時,很多人也會提到子女的前途與教育問題,像是「我傢孩子即將上大學,選擇什麼樣的科係比較好呢?」
我的演講明明著重在如何於最新的潮流中尋找商機,或是變化的社會趨勢將對我們的工作造成何種影響。對於邀請我擔任講者的企業而言,支齣昂貴的講師費用,其目的在於提升員工的商業遠見、理解最新的社會趨勢,但職員們比起業務相關內容,更關心的是個人問題。韓國對子女的教育熱情高居全球第一,因此這種現象並不令人驚訝。尤其是在經歷新冠疫情後,危機進一步擴大,變化也急遽加速,愈來愈多的父母對子女的未來和教育陷入擔憂。
每次接到提問時,我都會簡單地予以答覆,而如今有必要將答案整理清楚──本書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為什麼大學接二連三地倒閉?一定要送孩子上大學嗎?還要讓你的孩子複習入學考到什麼時候?據說人類即將迎來所謂的科技奇點,孩子們應該要學習些什麼?如果不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在教養子女的過程就會十分不安。
此外,另一個最常齣現的問題,是「如果機器人和人工智慧繼續取代工作崗位,我們將如何生存?該從事什麼樣的工作呢?而為瞭纍積專業性,又該學習哪些科目?在終生職場消失的時代,公務員也不等於鐵飯碗,從事什麼樣的工作纔能繼續生存下去?」此處的話題依舊是學習,前一項提問談到的學習和教育是為瞭子女,而這個問題則又迴到瞭身為上班族和大人的自己。
我認為應該整理一下對此迴答過的內容,因為類似的問題幾乎存在於所有上班族和大人的心中,就連我也從很久之前就不斷問自己一樣的問題。我是販售知識情報的研究者兼一人企業,亦即我一個人工作,無論是危機或轉機,我都得獨自承擔,今後也將維持相同模式。倘若沒有不可替代的獨傢內容,以及應對變化的生存能力,這份工作就難以堅持下去。追根究柢,若想消除對未來的不安,實際上就隻有一個方法──努力不懈地學習,因應時勢的變化。
我所從事的趨勢分析也一樣,持續不斷地學習就是這份工作的特性。有什麼新的話題、該話題在趨勢上具有何種意義、如何與其他的趨勢連結在一起等,這些都需要反覆地分析和學習,不可能一直拿過去的研究資料齣來使用。學習的腳步無法停歇,但也正因如此,讓我在麵對各種改變時都不會感到害怕,隻要冷靜地分析變化的本質,並且加以吸收、應對即可,也就是本書裡所提到的身為專業工作者的同時,也過著職業學生的生活。
神奇的是,當人們接觸到最新的趨勢變化,與未來的真實麵貌愈來愈靠近時,就會對「學習」和「教育」興起更多的關心。在察覺到變化的瞬間、感知到未來的那一刻,我們會本能地追求學習和教育,這是因為我們發現至今為止自己所學的,或是為子女安排的教育,都已經成為過去式,在變化的洪流當中很可能變成無用之物。人類之所以能進化到現在,都是歸功於學習。作為社會性動物,我們分享並深化各自擁有的經驗與知識,讓全體人類不斷進化。
「學習」在辭典上的釋義,為習得且熟悉某項學問或技術。然而,學習不隻是為瞭考取大學,也不是未成年學生的專利。在日常生活裡,我們處處離不開「學習」二字,這便是所謂的人生,於現今時代更是如此。
「新常態」(New Normal)一詞,最能簡單明瞭地形容如今的時代:過去熟悉的事物消失瞭,昨日的正解今天成瞭誤答,新科技、新產業和新文化改變瞭我們的日常。這樣的形容語句不隻適用於現在,今後我們將迎接的未來也會是相同的趨勢。若想適應並在新常態時代生活下去,就必須持續學習新知。
在日新月異的世界裡,我們需要不停地學習以應對各種變化。一旦遇到危機,我們就會本能地追求學習。正所謂有備無患,倘若事先有萬全之策,那麼不僅可以戰勝危機,還可以將其當作飛躍的跳闆。因此,危機時代對於真正的實力者而言,反倒是一個成長的好機會。從這個觀點來看,職業學生是現今最重要的趨勢話題,也是我們必須麵對的課題。
本書的開頭引用瞭五位未來學者的名言,這樣的編排具有特別的原因。橫跨瞭時代,從過去到現在,全世界首屈一指的未來學傢們,異口同聲地對教育和職業做齣瞭預測,這對我們來說富有重要的意義。在人的一生中,教育和職業所占的比重最大,財富和名譽最終也與此相繫。且不僅止於個人領域,在社會和經濟方麵,教育和職業亦是舉足輕重的核心。
長期以來,除瞭先前提及的五名未來學者,我還接觸瞭其他許多專傢的主張與研究,透過這些論點和分析,我在預測趨勢與未來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對職業和教育的前景產生高度關注。因此,我想透過這本書反映韓國社會的情況,從更具體、更現實的層麵,揭露並解析各種有關教育和職業的議題。從很久以前開始,我就不斷進行相關的研究,在即將麵對疫情過後的新常態之前,我決定將本書付梓。
或許閱讀這本書的讀者,大多是上班族或者有在學子女的父母。為瞭自己也好,為瞭子女也罷,我們都必須成為職業學生──誰有能力在未來的世界裡生存,可以說完全取決於這點。此外,我建議這本書盡量能由父母和子女共讀,並且在閱讀的過程中互相討論。把書中內容化為個人知識的最佳途徑,就是透過適當地閱讀與討論,然後把提及的情境套用在自己身上。如果是上班族,比起閉門造車,我更推薦組成讀書會一起學習。
2021應該是要積極採取行動的一年。而在付諸行動之前,我們必須懂得掌握方嚮和速度,果敢地麵對變化。在瞬息萬變的新常態時代,大人們也應該開始「真正地學習」。「不要(假)讀書,而要(真)學習!」在閱讀本書的過程裡,將會令人再三咀嚼這句話的真諦。
2021年 春
趨勢分析傢
金龍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