喙講台語.手寫台文:台語文的台灣文學講座(修訂二版)

喙講台語.手寫台文:台語文的台灣文學講座(修訂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蔣為文
图书标签:
  • 台湾文学
  • 台语文学
  • 方言文学
  • 台湾文化
  • 语言学
  • 民俗学
  • 手写台文
  • 讲台语
  • 修订版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台文評論,介紹台灣語文發展;第二部分是台語字母與拼字的理論介紹與實務練習;第三部分是關於台灣文學的學術論述。

  ◎對台文沒概念沒關係,本書從台語字母及拼音基礎教起
  ◎入門部分以中文書寫利於閱讀,進階部分台文書寫可供練習
  ◎本書結合理論與實務,適合當教材;更適合想了解台文發展現況的研究者
 
台湾民间故事与信仰的深度探索:从口述传统到文字记录 书籍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语言教学或文学形式的探讨,而是深入挖掘台湾这片土地上,那些经由世代口耳相传、与日常生活紧密交织的民间故事、信仰体系及其文化意涵。它试图勾勒出一幅由朴素信仰、神祇传说、祖灵记忆与生活智慧所构筑的台湾精神地图。 全书以人类学与民俗学的视角,对台湾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民间信仰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梳理。我们不讨论现代文学的创作手法,而是回归到那些尚未被系统化、仍在民间流传的“活的文本”。这些文本,往往存在于庙宇的壁画、民间艺人的说唱、祭典的仪式以及家庭的口述历史之中。 第一部:土地的低语——自然崇拜与早期信仰的根基 本部分着重探讨台湾早期移民社会,在面对陌生且充满挑战的自然环境时,所形成的原始信仰结构。这是一种与土地、水源、山林直接对话的模式,体现了人类早期对不可控力量的敬畏与尝试掌控。 1. 水的记忆与海的呼唤: 详细考察台湾沿海聚落对于海洋的复杂情感。这不是浪漫主义的海洋颂歌,而是对风暴、渔获、航行安全的现实关切。我们会分析不同渔港社区祭拜的“水尪公”或特定海神形象的差异,以及这些神祇如何被地方士绅或渔民领袖所“挪用”和仪式化。特别会提及早期垦拓时期,因水利分配不均而引发的民间对“水神”的祭祀,这些仪式往往成为社区权力斗争的隐形舞台。 2. 山林的禁忌与祖灵的庇佑: 探讨内陆山地部落与汉人拓垦边缘地带,对于山神的信仰及其演变。这些信仰结构往往带有强烈的“禁忌”色彩,限制了资源的过度开发,同时也构筑了人与非人(自然万物)之间的伦理边界。我们会分析“山精”、“好兄弟”等模糊概念在不同族群间的叙事差异,以及它们如何随着人口压力和森林资源的枯竭而逐渐淡化或异化。 3. 岁时节令中的信仰循环: 并非着眼于节庆的庆祝方式,而是解析每个节令背后所蕴含的“生存逻辑”。例如,清明时节的祭祖,不仅是对逝者的缅怀,更是一种社会资源和血缘关系的重新确认。端午节的习俗,如何从驱疫避瘟的巫术实践,演变为地方性的文化展示。我们力求揭示这些仪式在不同历史时期,功能上的微妙转变。 第二部:神祇的谱系与地方权力的建构 台湾的民间信仰以其高度的“在地化”和“混杂性”著称。本部分将聚焦于神祇体系的形成过程,以及地方精英如何通过对庙宇的捐献和管理,实现社会控制与合法性构建。 1. 地方“圣贤”的封神之路: 考察那些由普通人(如义民、乡勇、甚至冤屈者)被地方记忆“推举”并最终升格为神祇的案例。这种“平民化”的神格授予,是地方社会对主流官方意识形态的一种微妙反拨。本书将比对不同村庄对同一人物的“神格履历”的差异描述,探讨神性叙事是如何服务于地方认同的。 2. 佛道交融中的功能互补: 深入剖析民间信仰中,佛教、道教、乃至儒家元素是如何在功能上互相填补。例如,当地方需要安抚因意外死亡而产生的“孤魂野鬼”时,道教的科仪往往占据主导地位;而当需要教育民众伦理道德时,带有清晰因果报应色彩的佛教故事则被强化。这种功能上的“打包销售”,是民间信仰适应性极强的体现。 3. 庙宇的经济与社会功能: 庙宇不仅仅是宗教场所,更是地方的金融中心、法律仲裁所和公共议事厅。本书将分析庙宇的财产管理模式(如“炉主制”的变迁),以及在面对地方纠纷时,神明裁决(抽签、杯筊)的社会效力如何超越了世俗的法律约束力。 第三部:口述传统中的抵抗与记忆的存续 本部分侧重于那些散落在民间,尚未被主流学术或官方历史完全收编的叙事片段,这些片段往往是底层民众情感与历史记忆的载体。 1. 罗汉与保生大帝的“巫术”边缘: 讨论那些在主流叙事中常被边缘化的,带有强烈“黑魔法”或“偏方”色彩的民间疗愈实践。例如,如何看待民间走访“虎爷”求取符水,或通过特定咒语解除“邪煞”。这些实践的生命力,恰恰来源于它们对现代医学或官方教化的不信任感。 2. 迁移中的“神明寄居”: 针对清代至日治时期,大量移民向台湾迁徙的历史背景,分析“香火袋”和“神祇分灵”的文化意义。神明的分灵不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地方社群在异地建立新秩序时,带走核心“文化锚点”的行动。我们考察在不同地理空间中,这些“寄居”的神明如何逐渐适应新的地域特征,并发展出新的地方化神话。 3. 地方历史的非线性叙事: 探究民间说书人、歌仔戏班或布袋戏班,在传承地方历史时所采用的“弹性叙事”手法。这些叙事往往为了迎合观众的期待或时代的需要,对历史人物进行道德重塑,或对重大事件进行寓言化处理。本书旨在分析这些口述剧场,如何成为集体记忆的“重写车间”。 总结 本书致力于提供一个多层次、去中心化的视角,审视台湾社会中信仰、故事与生活之间的复杂互动网络。它描绘的是一个充满张力、不断演化中的民间精神世界,一个由无数次口头传达、仪式实践和地方坚持所共同铸就的文化景观。这里的“文化”是流动的,是具体的,是扎根于日常琐碎中的对“意义”的不懈追问。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蔣為文


  美國德州大學語言學博士,現為台灣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教授、台灣語文測驗中心主任、越南研究中心主任、台文筆會常務理事。曾任日本東京外國語大學亞非研究所及越南社科院與河內國家大學訪問學者,台越文化協會第一、二任理事長,台灣羅馬字協會第三屆理事長,台灣東南亞學會第一屆副祕書長及教育部國語會委員。

  作者從大學時代就參與台灣語文運動,曾做過淡江大學台語文社創社社長、學生台灣語文促進會創會幹部。留學美國期間,做過台灣同學會會長、全美台灣學生社社委、北美洲台灣研究年會社委、德州大學LINGUA語言學會會長等。他的研究語言包含台語及越南語,研究專長包含台語文學、台語認證、社會語言學、越南研究及漢字文化圈的脫漢運動等。

  著作
  2014《喙講台語‧手寫台文》
  2013《校園進階越南語》
  2013《越南七桃lóng毋驚:越‧台‧中三語手比冊》
  2012《中小學生台語認證導論》(編)
  2011《全民台語認證語詞分級寶典》(編)
  2011《台語白話字文學選集》(總編) 2011《民族、母語kap音素文字》
  2010《全民台語認證導論》
  2007《語言、文學kap台灣國家再想像》
  2007《台灣元氣寶典》
  2006《牽手學台語、越南語》
  2005《語言、認同與去殖民》
  2004《海洋台灣:歷史與語言》(越、英雙語版)
  2003《台灣漢字hām越南羅馬字ê學習效率比較》(博論)
  1999《台語書面語語言態度調查》(碩論) 1996《海翁台語文集》

图书目录

作者序

不要再做母語的文盲!


  目前在台灣由台灣羅馬字協會於每年暑假辦理的世界台語文化營,源自1995年,由台灣獨立建國聯盟美國本部蔡正隆主席於美國Houston舉辦的北美台語文夏令會。蔡正隆主席生前曾感慨說我們都是母語的文盲。是的,因為長期受外來統治的關係,絕大多數的台灣人都沒有機會在學校正規教育裡用自己的母語 / 族語來受教育。除了政治上被奪台灣語文教育權之外,還有一點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不少台灣人被奴化教育到失去對自 己語言及文化的自信,才會造成那麼多文盲。

  既然無法在正規的國民教育裡學習台灣語文,只好透過其他管道來學習。這本書就是針對不願再做母語文盲的台灣人所編撰的台語文入門書籍。作者自2003年在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任教以來,每年均教授台語文 相關課程。這本書將歷年來的授課講義重新篩選與更新並正式出版,可說 是結合了語言學理論與作者十年教學實務經驗的台語文基礎教材。由於考 量許多讀者尚未學習台文,故本書的基礎部分均以中文書寫。這本書除了可作為課堂教材之外,也可做為讀者自學使用。除了閱讀本書之外,建議各位讀者搭配成大台灣語文測驗中心網站的「台語教學資源」裡介紹的網 路資源來學習。

  這本書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台文評論,選錄近年來作者於報章 雜誌發表有關台語文學及台語文教育相關議題的文章。透過這些短篇文章,可讓讀者對台灣語文的發展有初步的認識。第二部分是台語字母與拼字的 理論介紹與實務練習。此部分從ABC教起,針對已懂中文的台灣人來介紹 如何書寫台語白話字(傳統羅馬字)。讀者只要按部就班學習,在短期內就 一定可以成為台文的達人!第三部分是進階的學術論述。這部分是從作者 近年所發表的作品中,精選出與本書主題相關的研究論文。這些論文大多 數是用漢羅台文書寫。讀者在學完台語書寫後搭配此部分的論文閱讀,一方面可練習閱讀台文,一方面也可加強累積台語及台灣文學的相關知識。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572823
  • 規格:平裝 / 375頁 / 19 x 26 x 2.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二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PART A 台文評論
A01外來政權剝奪本土台灣人母語教育權
A02教育部應歸還台灣語文教育權
A03台語的文學,文學的台語
──談台灣語文標準化與教育困境
A04解嚴以來的台語文書寫與拼音整合
A05協尋二十年前的黃春明──論獨尊中文的文化霸權者仍在霸凌台灣人
A06悼一個台灣作家良心之死──抗議黃春明演講之始末與公開聲明
A07還是那麼糟糕的台灣文學界!──公開回應陳芳明的不實指控
A08台灣文學系豈是謀殺台灣母語的共犯!?
A09陳芳明們,不要製造台灣文學生態災難!
A10漢字迷思與霸權!──回應陳芳明〈離開漢字,台語如何成立?〉
A11余光中,狼又來了嗎?──回應余光中對台灣母語文學的抹黑
A12韓國崛起的秘密與啟示
A13越南能,台灣能嗎?
A14越南胡志明的脫華智慧
A15不認同台灣,將永遠是外來政權
A16中華民國總統應回金馬就職
A17講白賊還能當教育部長嗎?
A18台南應帶頭加強台灣語文教育
A19台南應成為文化台灣的領頭羊
A20台文節發聲 國際學者背書
A21台語不是閩南語也不是福佬語
A22咱人話與頭家話
A23多元文化或族群分化?
A24回應客家人的期許
A25我們需要推動台語族群文化需要專責機構

◎PART B 台語字母與拼字
B01台語按怎寫?──台語白話字音韻系統及文字書寫介紹
B02台語拼字實務
母音
子音
聲調
綜合習題

◎PART C 研究論述
C01 台語教學原理原則導論
C02 漢字文化圈ê脫漢運動
C03「台灣話」意識ê形成kap伊正當性ê辯證
C04 語言、文學kap民族國家ê建構──台語文學運動史初探
C05 Ùi漢字文化共同體到民族國家──以台灣為個案研究
C06 羅馬字是台灣新文學ê開基祖
C07 改寫台灣新文學史ê《台語白話字文學選集》出版頭尾研究
C08 漢字迷思ê形成kap對台灣文學、文化發展ê影響
C09 中介語抑是透濫新生語?──論鄉土文學作品ê語言文字使用現象
C10二十世紀初台灣kap越南羅馬字文學運動ê比較
C11 羅馬字kap漢字ê學習效率比較──以聽寫kap唸讀為測驗項目
C12 全球化下台灣語言文化之國際佈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關於台語文的著作,光是書名就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它所承載的,不只是文字的演變,更是一種文化認同的深層叩問。我想像著,當我們拿起筆,書寫那些獨屬於咱的聲韻與意象時,心中湧現的,那種踏實又溫暖的感覺。這本書,或許能為許多在國語教育下長大的讀者,提供一個重新認識自己語言根源的視角。畢竟,語言是活的,它會隨著時代、隨著使用者的生活經驗而流動、變化。我特別好奇,作者是如何梳理這條從口語到書寫的艱辛路徑,那種「手寫」的過程,想必包含了多少次嘗試與修正,每一次的筆劃落下,都是對自身文化姿態的一次確立。這不單是語言學的探討,更像是一趟尋根的旅程,讓我們重新與土地的脈動對接。它提醒著我們,書寫自己的故事,就該用自己最親切、最自然的聲調去描摹,那才是真正屬於我們的文學風景。

评分

讀完後腦中盤旋的,是一種對「標準」二字的深刻反思。在過去的語文教育體系中,我們總是被教導要遵循某種既定的規範,而當面對咱的母語時,那套標準往往顯得空泛而遙遠。這本書的存在,就像是一把鑰匙,打開了那扇通往「多元書寫可能」的門。它不是在推翻既有的學術成果,而是在拓寬我們對台語文字化的想像邊界。我看見其中對於不同書寫系統的包容與討論,這對於長期處於語言邊緣化的群體來說,是多麼重要的肯定。書中對文學講座的記錄,想必也充滿了現場的熱情與思辨的火花,那種你一言我一語激盪出來的智慧,是單純的文字彙編難以企及的。它讓人感覺到,台語文的發展,並非只是少數專家的閉門造車,而是需要廣大使用者的共同參與與實踐,這股生命力才是最可貴的。

评分

坦白說,對於一些不常接觸學術性論述的讀者來說,光是「講座」這個詞彙就可能讓人望而卻步,以為會是過於艱澀的理論堆砌。然而,如果這本書真能將複雜的台語文字學議題,轉化為一場場生動的「講座」,那就太成功了。我期望它能像一位經驗老到的老師,用最接地氣的譬喻和最貼近生活的例子,將那些看似抽象的音韻對應、文字選擇的邏輯,一一拆解開來。想像一下,在咖啡香氣繚繞的午後,聽著作者娓娓道來某個特定詞彙在不同時代下的書寫差異,那種學習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享受。它不該只停留在文字上的知識傳遞,更應該是一種「感性理解」的誘發,讓我們不只「知道」怎麼寫,更能「感受」到為何要這樣寫,這才是真正內化語言力量的關鍵所在。

评分

從文學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無疑是為台語文學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文學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書寫媒介的穩定性與豐富性。如果創作者在書寫時,必須花費大量的精力去糾結於標音符號的選用、用詞的準確性,那麼文學的創造性就會被削弱。這本講座的目的,我想便是要提供一個清晰、可行的書寫框架,讓創作者能將心力集中在「如何說得更動人」這件事上。它不只是教我們「如何寫」,更是在描繪一個「我們能共同使用的文學疆域」。當創作者有了共同的語言工具,文學的共鳴和傳播效益自然會提升。這本書的意義,已經超越了單純的語言技術層面,它是在培植一片能夠孕育出更豐沛、更具時代感台語文學作品的沃土。

评分

這本書的「修訂二版」字樣,透露出一個訊息:它已經歷過市場的檢驗,並且在學術或使用者的反饋中得到了持續優化的機會。這對於任何關注語言傳承的人來說,都是一個積極的信號。語言的書寫規範從來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需要不斷地在實用性與學術嚴謹性之間尋找平衡點。我很好奇,在這次的修訂中,作者團隊著重強化了哪些部分?是針對當代網路語言衝擊下的新詞彙做了補充,還是進一步簡化了某些教學上的難點?無論如何,能夠不斷更新、貼合時代脈動的教材或論述,才能真正肩負起推廣的重任。它不只是一部靜態的文獻,更像是一個不斷在與時俱進的溝通工具,這份用心,值得所有的台語關心者給予肯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