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建法規(20版)

營建法規(20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五南法學研究中心
图书标签:
  • 營建法規
  • 建築法規
  • 工程法規
  • 施工法規
  • 建築設計
  • 工程管理
  • 營建工程
  • 法規彙編
  • 最新法規
  • 20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版新增修法規係收錄至111年9月30日總統正式公布暨行政機關發布之最新法規。

  新增釋字:813
  新增法規:都市更新耐震能力不足建築物而有明顯危害公共安全認定辦法

  修正法規:都市計畫法(110.5.26)、非都市土地使用管制規則(111.7.20)、水土保持計畫審核監督辦法(111.2.10)、休閒農業輔導管理辦法(111.5.12)、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111.1.28)、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及聚落建築群修復或再利用採購辦法(111.5.24)、發展觀光條例(111.5.18)、都市更新條例(110.5.28)、住宅法(110.6.9)、建築法(111.5.11)、建築物室內裝修管理辦法(111.6.9)、公寓大廈管理條例(111.5.11)、消防法(111.5.11)等。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不包含《營建法規(20版)》内容的图书的详细简介。 --- 图书名称:《现代建筑设计原理与实践:从概念到实施》 (2024年修订版)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为建筑专业学生、初级建筑师以及对建筑设计流程有深入了解需求的行业人士,提供一套全面、系统且与时俱进的设计思维框架与技术指南。它并非专注于法规条文的堆砌,而是将重心置于设计理念的形成、空间叙事的构建、可持续性策略的集成以及复杂项目管理的全景展示。 《现代建筑设计原理与实践》突破了传统教科书侧重于单一规范或技术手册的局限,将建筑设计视为一个多维度、动态演化的过程。全书共分为五大部分,二十个章节,力求在理论深度与工程实操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 第一部分:设计思维的基石与语境分析(Foundations of Design Thinking and Contextual Analysis) 本部分聚焦于建筑师在项目启动之初所需的批判性思维与环境洞察力。我们深入探讨了“场地精神”(Genius Loci)的解读方法,强调建筑如何回应其地理、气候、社会文化和历史的复杂语境。 第一章:建筑的本质与时代精神 本章超越了对建筑美学的简单描述,探讨了当代社会对建筑提出的新要求——技术冲击、身份认同危机、以及对公共空间的再定义。我们分析了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及当代生成设计(Generative Design)思潮对设计过程的影响,强调设计应是对时代精神的深刻回应。 第二章:场地分析的深度解读(Site Analysis in Depth) 不同于仅仅绘制地形图和区划红线,本章教授如何通过多层次的感官采集、社会网络分析和微气候建模,来提取场地的潜能与限制。重点讨论了如何将“隐形要素”(如风向、日照轨迹、人流心理路径)转化为设计驱动力。 第三章:设计指令的提炼与概念生成 本章详细阐述了如何将复杂的项目需求(Brief)转化为清晰、可执行的设计指令(Design Drivers)。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从抽象概念到具体空间形态的推导过程,包括使用类比思维、拼贴技术(Collage Technique)以及参数化工具辅助概念探索的方法。 --- 第二部分:空间形态的组织与技术集成(Spatial Organization and Technical Integration) 此部分是全书的核心,探讨了如何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建造的三维空间,并无缝嵌入现代工程技术体系。 第四章:空间序列与体验设计 超越功能分区,本章专注于引导使用者在空间中的体验路径。详细介绍了节奏、尺度、光影对比、材料质感在构建叙事性空间序列中的作用。讨论了透明度、渗透性等概念如何影响室内外环境的交互。 第五章:结构逻辑与形态的共生关系 本章不偏重于结构力学的具体计算,而是强调结构逻辑作为形态的内在骨架。分析了从传统梁柱体系到张拉结构、空间桁架、乃至仿生结构在当代设计中的应用,以及结构美学如何服务于整体概念。 第六章:高性能外围护系统的设计策略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外墙不再仅仅是分隔内外环境的屏障。本章详细探讨了集成式立面系统(Integrated Facade Systems)、高性能保温技术、动态遮阳系统(如百叶、光伏一体化)的设计原理,着重于实现热工性能、采光质量与视觉美学的统一。 第七章:机电系统与空间设计的协同 本书强调机电系统的早期介入。通过剖析垂直交通系统(电梯、扶梯)与空间流线的关系、空气处理系统(HVAC)对吊顶和核心筒的影响,指导设计师如何在满足系统需求的同时,维护设计意图的纯粹性。 --- 第三部分:可持续性与韧性城市(Sustainability and Urban Resilience) 本部分是本书的前沿探索领域,关注建筑对生态环境的责任以及面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能力。 第八章:被动式设计策略的深度应用 重点介绍如何最大化自然能流(风、光、热)的利用,实现低能耗建筑。包括自然通风策略(如烟囱效应、交叉通风)、热惰性设计、以及基于高性能玻璃和材料选择的被动节能措施。 第九章:材料的生命周期评估与选择(LCA and Material Selection) 超越了对“环保材料”的笼统介绍,本章提供了系统的材料生命周期评估(LCA)方法论,指导设计师权衡材料的隐含能耗(Embodied Energy)、地域性、可回收性和健康影响(如VOC排放)。 第十章:水的管理与再生设计 探讨雨水收集、中水回用、绿色屋顶及生物滞留设施在建筑与场地层面的集成设计,目标是实现场地水文平衡和节水目标。 第十一章:建筑韧性与适应性设计 本章关注建筑在面对极端天气事件(如洪水、热浪)时的生存能力。探讨模块化设计、可逆性构造以及设计冗余在提升建筑长期适应性中的关键作用。 --- 第四部分:从图纸到现场:项目交付的艺术(From Drawing to Site: The Art of Project Delivery) 此部分关注设计成果的精确表达、技术交底以及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第十二章:信息建模与数字交付(BIM and Digital Documentation) 系统阐述了建筑信息模型(BIM)在设计优化、冲突检测和施工协调中的作用。强调如何通过多专业模型的集成,实现设计意图在施工阶段的精确传递,而非仅仅是二维图纸的升级。 第十三章:施工图的逻辑与细部表达 细部设计是连接概念与现实的桥梁。本章通过大量的高精度节点图示,分析了关键节点的构造逻辑,如沉降缝处理、防水节点、以及不同材料交界处的构造细节,确保设计意图在现场的准确落地。 第十四章:承包商的遴选与设计协作 探讨了不同采购模式(如设计-投标-建造,设计-建造)下,建筑师在项目团队中的角色转变。强调在施工阶段,建筑师应如何有效管理变更请求(Variation Orders)并维护设计质量。 --- 第五部分:设计伦理与未来的展望(Design Ethic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第十五章:建筑的社会责任与包容性设计 本章深入探讨了无障碍设计(Universal Design)的哲学层面,以及如何通过空间设计促进社区融合、提升公共空间的安全性(CCTV原则)。 第十六章:参数化设计与人工智能的辅助角色 探讨参数化工具如何辅助复杂几何体的生成与优化,以及生成式AI在初步概念探索和数据驱动的设计优化中的潜力与局限。 第十七章:城市尺度下的建筑策略 超越单体建筑,本章讨论了建筑设计如何影响城市肌理、天际线和公共交通导向的开发(TOD)。 结论:建筑师作为文化塑造者的角色 本书最终引导读者回归到建筑师作为文化和物理环境塑造者的核心使命,鼓励持续学习和对新技术、新挑战的积极探索。 --- 目标读者群: 建筑学本科高年级及研究生、准备或正在进行注册建筑师考试的专业人士、以及致力于提升设计实践综合能力的注册建筑师。 本书特色: 全书以设计流程为纲,案例驱动,图文并茂,强调“为什么这样做”而非仅仅“如何这样做”。它侧重于方法论、思维模式的训练和跨学科知识的整合,是构建现代建筑师知识体系不可或缺的实践指南。

著者信息

編者簡介

蔡志揚


  學歷
  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公法組碩士(營建法專攻)

  現職
  宏道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
  內政部都市更新及爭議處理審議會委員
  台北市政府都市更新聽證會諮詢委員
  台北市都市更新公開評選申訴審議會委員
  台北市公寓大廈及違反建築法爭議處理委員會委員
  勞動部法規會委員
  勞動部不當勞動行為裁決委員會常務裁決委員
  基隆律師公會理事長
  全國律師聯合會不動產委員會主任委員
 

图书目录

壹、土地開發管理篇
貳、建築管理篇
參、公共工程管理篇
肆、公物及公共設施篇
伍、民法篇
陸、附錄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432291
  • 規格:平裝 / 1832頁 / 9 x 17 x 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20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營建法規(20版)》聽說內容包山包海,從結構安全到防火避難,甚至連無障礙設施的細節都有涵蓋,但說真的,對於我們這些在一線跑工地、天天跟法規打交道的實務工作者來說,這種「大而全」的書有時候反而讓人頭痛。舉例來說,每次修法後,光是去比對新舊條文的差異,就要花上大把時間,這本書雖然編排得算是有條理,但若能更針對「實務常見爭議點」做深入的案例解析,那就更實用了。我比較希望看到的是,針對那些灰色地帶、地方政府解釋不一的地方,能有更明確的指引或不同的學派見解供我們參考,而不是僅僅羅列法條。畢竟,法條是死的,但工地狀況是活的,如何靈活運用法規,才是真功夫。希望未來版本在深度上能再加強,少一點純粹的條文堆砌,多一點「如何面對各種奧客與工務局刁難」的實戰經驗談。

评分

說實話,這套法規書在學術研究界或許有它的價值,作為資料庫備查是齊全的,但對於我們這些需要快速掌握「最新政府施政方向」的從業人員來說,它給予的「趨勢感」稍嫌不足。例如,這幾年政府大力推動綠建築、智慧建築,法規中相關的獎勵與管制條款,我希望能看到更清晰的「政策解讀層面」,而不僅是條文條文。如果能像顧問報告書一樣,在法規條文旁邊,加入近年來主管機關對於新興工法(如預鑄工法、模組化建築)的審批心態與潛在挑戰的分析,那這本書的價值就遠遠超過一本純粹的法規彙編了。現在讀起來,總覺得少了那麼一點「動態性」,希望下一版能在靜態的法條中,注入更多時代前進的脈動。

评分

從結構技師的角度來看這本《營建法規(20版)》,我會特別關注的是與結構安全直接相關的部分,像是耐震設計規範的引用與銜接。雖然書中收錄了相關法規,但對於「技術規則」與「國家標準(CNS)」之間的權重關係,以及在申請審查階段,主管機關對於採用新舊規範的認定標準,描述得略顯保守且不夠銳利。畢竟,結構設計是最講究精確性的部分,法規的模糊地帶一旦被放大,就可能導致設計上的巨大風險或是不必要的設計變更。我期盼看到的是,針對近年來發生的幾起重大工安事件後,法規在「施工查驗」與「結構自主檢查」這兩個環節的增補細節,能有更深入的探討與案例分析,而不只是法條的羅列,這樣才能真正強化結構安全的防線。

评分

這本二十版的法規彙編,據說更新得很及時,這一點值得肯定,畢竟法規的修訂速度快得嚇人,很多舊書沒幾個月就過時了。然而,問題出在於「索引系統」和「條文關聯性」的呈現上。在實務上,我們經常會遇到一個問題:A條文的執行,往往需要參考到B章節的C細則,但這本書在條文間的橫向連結提示做得不夠明顯。例如,當你在看容積率的計算時,理想情況下,旁邊應該要有註記,引導你去對照停車空間的計算規定,因為兩者常互為牽制。現在的編排方式,讓讀者必須不斷地在厚厚的書頁中來回翻找,效率大打折扣。如果能加入更智慧化的交叉引用標示,甚至提供數位版的條文連結,那對提升工作效率會是革命性的幫助,光是手動翻閱,就已經消耗掉許多寶貴的時間了。

评分

拿到這本厚實的《營建法規(20版)》,第一印象是「哇,真的好重!」。內容的廣度毋庸置疑,從建築管理到使用管理,幾乎把建築法規體系翻了個底朝天。但坦白說,對於像我這種剛踏入營建領域的新鮮人來說,這本書更像是一本「工具書」而非「教科書」。它適合用來查閱特定條文,但在學習法規的邏輯脈絡時,會顯得有點吃力。書中對於法條的解釋,大多是直接引用或做簡要的說明,缺乏一些背景脈絡的鋪陳,例如這個條文當初修訂的時代背景或主要目的。如果能在每章節開頭,用更白話、更口語化的方式,先幫讀者建立起該章節的「核心概念」,我相信對於我們這些需要從零開始建立法規知識體系的年輕人會更有幫助,現在這種閱讀起來總感覺像是在啃石頭,需要極大的專注力才能消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