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語文與閱讀

語言、語文與閱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柯華葳
图书标签:
  • 语言学
  • 语文学
  • 阅读
  • 中文
  • 教育
  • 学习
  • 教材
  • 学术
  • 文学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誠如柯華葳教授在書中所言,「閱讀是百年來被研究最多,也是許多跨領域學者投入的研究項目之一。研究結果豐盛,帶出今日所謂有研究證據支持的閱讀教學、共讀等活動」。的確如此,談如何「教」閱讀的書或是分享「閱讀經驗」的書很多。但是,一直沒有一本書,能將豐富的中英文研究文獻,寫成一本眾人都能讀的書。

  在這本書裡,柯華葳教授將她長年在閱讀研究所累積的菁華,簡單卻完整的分享給讀者。這本書從語言發展談起,循序漸進的帶領讀者一窺影響閱讀發展的各種因素。接著為讀者介紹閱讀以學習及數位發展對閱讀素養的影響。

  這是一本生手與專家都值得一讀的好書。從每章起頭都有的一段引文,以她特有的寫作風格所陳述之主文,到每章末尾都有的重點提要,都值得讓人回味再三,進而一窺閱讀理解的完整面貌。
《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 书籍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在全球化和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下,传统文化遗产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着重分析了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实现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创新性发展与可持续传承。全书结构严谨,内容丰富,旨在为文化研究者、遗产保护工作者、政策制定者以及对文化传承抱有热忱的公众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刻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指导。 第一部分: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身份重塑 在全球化进程加速的今天,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碰撞日益频繁。这既促进了文明互鉴,也带来了文化同质化的隐忧。本书首先界定了“文化遗产”的范畴,不仅包括物质遗产(如古建筑、文物),更涵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技艺、口述历史、地方习俗)。 第一章 “文化景观”的变迁与意义:探讨了人与环境互动形成的文化景观如何反映特定群体的历史记忆与价值观念。分析了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和旅游业发展对传统文化景观的冲击,并提出了“景观活化”的必要性,即在保护其历史风貌的同时,赋予其适应现代生活的功能。重点案例分析了欧洲的“历史街区再生”项目与亚洲的“古村落保护利用”模式,对比了不同模式下的成功要素与潜在风险。 第二章 身份认同的多元化表达:在全球流动性增强的时代,个体对“我是谁”的认知变得更加复杂。本书考察了移民、侨民社群如何通过重塑和传播其母体文化来维系社群认同,以及这些文化元素如何反过来丰富了接收地的文化生态。讨论了数字媒体在构建“虚拟文化空间”中的作用,使得地理上的疏离不再是文化传承的主要障碍。提出了“流动性身份”的概念,强调当代文化身份不再是固定的地域标签,而是多种文化资源动态组合的结果。 第二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赋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ICH)因其依附于人的生命经验和口头传承,其脆弱性远高于物质遗产。本部分聚焦于如何将这些“活的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具有生命力的当代文化资源。 第三章 口述历史的记录与方法论:详细阐述了收集、整理和保存口述历史的专业方法,包括访谈技巧、伦理考量(如知情同意、隐私保护)以及数字存档标准。强调口述历史不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弱势群体或边缘化声音得以被听见的平台。通过对特定区域(如少数民族的创世史诗、特定行业的“师徒传承话语”)的田野调查案例,展现了口述历史在重构地方史叙事中的关键作用。 第四章 传统工艺的“知识产权”与市场再生:深入剖析了传统手工艺在传承过程中面临的知识产权模糊问题。手工技艺作为一种集体智慧的结晶,其商业化开发往往涉及复杂的所有权和收益分配。本书提出了“社区主导的价值链”模型,倡导确保手艺人能够从其技艺中获得公平回报,从而激励他们继续传承。同时,分析了现代设计思维如何介入传统工艺,催生出符合当代审美和实用需求的新产品,实现“复兴而非复制”。 第三部分:数字化时代的文化传播与教育 技术革命为文化遗产的展示和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工具。本部分探讨了如何平衡技术应用的效率与文化体验的深度。 第五章 虚拟现实与文化体验的沉浸感:研究了三维扫描、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在文物保护和展示中的应用。VR技术能够让人们“进入”已损毁的古迹或遥远的文化现场,极大地拓展了文化教育的可达性。然而,本书也警示了过度依赖技术的风险——即“去物质化”的危险,强调技术应用必须服务于文化内涵的深度理解,而非仅仅追求视觉奇观。提出了“可触知的虚拟”体验设计原则。 第六章 数字人文视域下的遗产数据库构建:探讨了大型文化遗产数据库的规划、元数据标准制定和跨机构协作的重要性。详细介绍了“本体论”(Ontology)在文化信息管理中的应用,即如何通过构建精确的关系网络,使不同来源的文化信息能够相互关联、被有效检索和分析。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知识组织和学术范式的转变。 第四部分:政策、法律与可持续发展 文化遗产的保护离不开坚实的政策和法律保障。本部分着眼于宏观层面的制度建设。 第七章 跨国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与归还:分析了国际公约(如《海牙公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约》)在打击文物非法交易中的作用。重点讨论了在殖民历史背景下,各国要求归还其流失文物的复杂法律与外交博弈。本书呼吁建立更加透明、高效的国际合作机制,平衡国家主权与文化伦理责任。 第八章 社区参与和地方赋权:强调文化遗产保护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当代社区的生活质量和文化自信。探讨了“自下而上”(Bottom-up)的保护模式,即政府主导向社区赋能的转型。通过对参与式规划案例的分析,阐明了当社区成为遗产保护的主体时,保护行动才能真正融入日常生活,实现长远的文化可持续性。成功的保护不再是“博物馆化”的隔离,而是“生活化”的融入。 结语:面向未来的文化责任 本书最后总结,文化遗产的传承是一项面向未来的文化责任。它要求我们既要有“守夜人”的审慎,保护历史的真实性;又要有“创造者”的勇气,以创新的思维激活传统,使其在不断变化的时代中,继续为人类提供精神滋养和文化参照。本书旨在激发读者对文化身份的深刻反思,并积极参与到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之中。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柯華葳 (1952-2020)


  教育心理學家,也是台灣閱讀教育政策重要擘劃者。自華盛頓大學畢業後,接續任職於臺灣省國民教師研習會、中正大學、中央大學。2013年4 月至2016年5月擔任國家教育研究院院長。2018年2月起,受清華大學延攬為尹書田講座教授。

  為了讓台灣的閱讀教育政策能奠基於嚴謹的實徵研究證據,積極發揮自身在世界學術上的影響力,讓台灣在外交困境極為艱難的景況中,能參與國際教育成就評鑑協會(IEA)所主導的「促進國際閱讀素養研究(PIRLS)」。同時為台灣主持了三次的PIRLS調查,讓世界看見台灣在閱讀教育上的質變與量變。

  2007年起而行,將PIRLS 2006國家報告中的建議事項具體落實於在職師資的培訓。自此,經常親身走訪台灣各地教學現場,與第一線的教師一起討論課程設計,讓台灣的閱讀教學有了全面的面貌。

  治學嚴謹且為人謙和的她,登高一呼,讓各大學裡閱讀領域研究的教授們,齊心合力,有系統長時間且大規模的進行在職教師的閱讀知能培育工作。她同時也是一位具國際視野的學者,她的學術研究和持續推動閱讀教育以提升學生閱讀素養的貢獻,使她成為IEA倚重的專家,也經獲邀至香港、新加坡、澳洲、美國講學。

  2020年11月因病辭世,想起柯老師,腦海裡總是會浮現約翰福音裡的一句話,「一粒麥子,落在土裡,就結出許多子粒來」。這本書的問世,就像她播下了許多閱讀的種子。

編者簡介

陳明蕾


  國立清華大學竹師教育學院副教授。2003年中正大學畢業後,進入柯老師的研究團隊。在博士後研究階段,和柯老師一起投入篇章理解的眼動研究,也同時參與PIRLS 2006的研究工作。2015年柯老師擔任國家教育研究院院長時,借調至國教院擔任測評中心主任,共同建立「國際評比辦公室」。2016年歸建後,除了與柯老師繼續合作推動多文本閱讀及雙閱讀素養師資培育計畫,也一起主持TALIS 2018計畫。

图书目录

柯老師留給眾人的遺產
從實證研究到國家教育政策:柯華葳教授的貢獻
搭起閱讀研究與教學的橋樑:柯華葳教授的宏觀與微觀
最後一哩路,有您們同行
前言

第一章 語言與閱讀
一、一切由語言開始
二、語言發展和認知發展
三、幼兒閱讀
四、閱讀發展階段
五、環境與語言及閱讀發展
參考文獻

第二章 認讀中文字
一、認字歷程
二、中文字研究
三、形音義處理器互動以認字
參考文獻

第三章閱讀理解的認知基礎
一、理解的運作
二、閱讀理解歷程
三、閱讀模式
四、文體結構
五、後設認知- 理解監控
參考文獻

第四章 與閱讀有關的語言因素、認知因素及環境因素
一、與識讀字有關變項
二、與閱讀理解有關的變項
三、與閱讀發展有關的環境因素、個人因素
參考文獻

第五章 眼動研究與閱讀歷程
一、眼動研究指標
二、眼動理論與假設
三、閱讀眼動發展
四、由眼球移動看閱讀歷程
參考文獻

第六章 閱讀是學習
一、學習歷程的特點
二、富者越富
三、背景知識促進與限制理解
四、閱讀學科
五、數位閱讀
參考文獻
後語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632510
  • 規格:平裝 / 214頁 / 17 x 23 x 1.4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柯老師留給眾人的遺產


  2020 年的夏天,如果您有機會看到柯老師,您會看到她在台灣各個角落,熱切地推動閱讀的各樣事。沒有人想到,她會在三個月後離眾人而去。

  我也沒想到。

  2020 年8 月28 日星期五上午,是我最後一次跟老師面對面說話。當天我們一起在國北教大開會。會議後,老師和我一起站在至善樓的走廊上,喜樂如她,與我分享她每天醒來時,如此真切體會每早晨都是新的。而我,也一如既往,相信健康喜樂如她,仍會以她滿有的基督馨香之氣,繼續帶領大家在閱讀教育的事上同心前行。

  柯老師在2020 的5 月就已完成《語言、語文與閱讀》這本書的初稿。老師預計要在2020 年6 月將這份初稿送回科技部(現在的國科會),進行第二年的人文行遠專書寫作計畫期中審查。以柯老師的學術底蘊與治學之嚴謹,此一專書的具體進度,早已大大超前計畫原訂之期程。然而,謙讓如柯老師,仍在2020 年5 月16 日時,用〈野人獻曝麻煩你了〉為email的標題,將這本書的前言及完整的六章寄給我。信中,她要我大力指正。事實上,當我讀完老師此書的初稿,只覺得閱讀理解這個領域,終於有了一本用中文寫出來的好書。

  2020 年10 月,柯媽媽說老師寫了一張紙條要給我。我到內湖拿這張紙條,紙條上仍是她慣有的謙和與英氣的字跡。紙條上,她慎重地稱我「明蕾同事」,她說她記得我們在6月時曾經對這本書最後完稿的樣子有不同的想法。但是,她希望我能照著她6月時的想法,進行這本書最後的出版工作。

  這本書在某個意義上並未完成,因為我來不及就老師對這本書的細節,與她一一確認。2020 年11 月18 日星期三下午,老師安息主懷。在這之前,我只來得及確認,老師要透過清大出版社出版此書。至於老師想呈現的腦專欄,或是老師在初稿中明確寫著要再重製的圖與表,都來不及和老師再確認。

  老師離開後,閱讀研究中心的夥伴陪著我一起進行這本書最後的編排工作。我自己在這些工作的過程中,不論是規劃出版進度、回覆專書學術論文審查意見、圖表授權聯繫、版面設計與圖表重製、校稿的工作,都有相當複雜的情緒。每細讀一次老師的文字,總是有著見字如見人的真實感。文字裡,有老師的聲音,有老師的溫度,感覺老師仍在。每次再細讀,也總是看見老師所留下的智慧是何等豐盛,也總是讀著讀著潸然淚下。

  老師將她學術生涯中與閱讀研究有關的所有智慧,以文字組織起來。在編排此書的過程中,我看見老師為閱讀理解建構了一座完整的知識系統,裡面迴響著老師一生的閱讀組曲。而我,或任何讀者,都會因為閱讀此書,引發我們對閱讀研究許多的共鳴。是老師的高度與深度,讓我們能透過這本書跟上老師的理想,在老師已擘畫完整的閱讀教育藍圖共同承擔。

  2020 年11 月19 日星期四上午,老師離世的消息公開後,老師生前的朋友、同事及世界各地喜愛她的人,捎來許多思念的訊息,網路上滿滿是對老師的致意。從2020 年12 月5 日的追思禮拜、2021 年3 月26 日紀念研討會、與2021 年11 月18日逝世周年紀念會,都可以看見眾人對老師的想念。這本書的出版,可以讓更多人透過閱讀,和老師再次連結。

  老師在《語言、語文與閱讀》裡的聲音,簡潔中有洗鍊,洗鍊中也有她為讀者的細心。編排此書的過程,我盡力保留老師2020 年6 月完成時的初稿,盡量不更動老師原本的敘寫風格。這樣,若是柯老師的故友,讀此書的文字,相當有機會「見字如見人」。若是新朋友,也可以聽見柯老師原有的聲音,這樣的聲音能帶領新朋友透過這本書認識閱讀也認識她。

  老師的一生總是「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神同行」(彌迦書六章8 節)。她留給世人的,不僅只是豐富的學術著作,更多的是她生命中見證出的屬靈德行,引領我們效法她,如她效法基督。

  這本書有些地方的行文,難免仍略有滯礙之處,主要是來自我協助回應此書審查意見時,不得不編修重寫之處。老師的寫作總是鏗鏘有力且井然不紊,我難以望其項背。不足之處,謝謝各位讀者的包容。

  要特別感謝柯媽媽(李清麗女士)、柯律師(柯君重律師)讓我有機會協助完成此書。本書的完成閱讀研究中心同仁的勠力合作功不可沒,先有陳家興博士候選人協助將老師電腦裡的電子檔完整備份,再有蔡宜蓁小姐與蔡幸錦小姐協助校對。最後的封面設計與內文的色彩計畫的安排,則要感謝美感細胞團隊引薦銀海設計在百忙中撥冗全力協助此書。

國立清華大學竹師教育學院副教授
陳明蕾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語言、語文與閱讀》的書名,光是看到「語言」兩個字,我就忍不住聯想到大學時期修的幾門通識課,那種硬梆梆的理論、密密麻麻的術語,每次上課都像在啃冷飯,聽得我昏昏欲睡。我本來對語言學沒什麼太大興趣,覺得不過就是我們日常在用的東西嘛,有什麼好鑽研的?結果這本書一翻開,哎喲,有點不一樣喔!它不是那種把語言拆解成音素、語素的枯燥學術論述,反而比較像在聊我們怎麼「用」語言,怎麼在生活裡頭建構意義。書裡頭舉了不少生活化的例子,像是台灣特有的網路用語、不同世代間的溝通障礙,甚至連我們在便利商店點餐時的語氣變化都有提到,讓我感覺親切不少。作者似乎很努力地想拉近學術跟生活之間的距離,雖然有些章節還是得專心看,但整體來說,不會讓人覺得讀起來像在啃教科書,比較像是跟一個很有想法的老師在聊天,只是這位老師引經據典的功力還蠻深厚的。讀完後,我對自己每天脫口而出的那些話,開始有了一種「原來如此」的恍然大悟感,或許對那些對語言學有興趣的朋友來說,這會是一本不錯的入門磚,只是對於我這種純粹想了解語言現象的人來說,還是得慢慢消化裡頭的一些深層次的探討。

评分

這本書最讓我耳目一新的地方,在於它對「溝通」本質的探討,遠遠超出了我們一般人對於「說話」的理解。許多探討語言的書籍,往往會將重點放在語法結構或詞彙的豐富性上,但《語言、語文與閱讀》卻更深入地觸及了「語境」與「權力關係」在語言互動中的作用。書中提及的一些社會語言學觀點,讓我猛然驚覺,原來我們在不同的社會場域中,不自覺地切換著自己的語言風格,這背後其實隱含著對社會階層和身份認同的微妙回應。舉例來說,當我們跟長輩說話時的敬語使用,或者在商務會議上必須使用更為精準、不帶情感的術語,這都不是隨意的選擇,而是一種社會性的「表演」。更進一步,作者還探討了在網路時代,語言如何被簡化、符號化,以及這種簡化對我們深度思考能力的潛在影響。這本書的論述風格是比較宏觀且批判性的,它不像是在教你怎麼說話更動聽,而是讓你反思「為什麼要這樣說」,以及「這種說法帶來了什麼後果」。對於想了解語言如何塑造社會結構的朋友,這本書提供了非常紮實且發人深省的視角,閱讀的過程雖然需要不斷地停下來思考,但收穫的絕對是更深刻的社會觀察力。

评分

坦白說,我對「閱讀」這個主題本來就蠻有興趣的,因為我本身是個重度小說迷,但總覺得自己看書總是在感性層面打轉,少了一點理性的分析。這本《語言、語文與閱讀》的其中一部分內容,剛好就補足了我這方面的不足。它探討了「詮釋學」在文學閱讀中的應用,讓我開始理解,原來同一段文字,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甚至在不同讀者的心中,可以產生如此巨大的意義轉化。書中用了一些比較古典的文本作為分析對象,一開始看來有點吃力,因為我不太熟悉那些文言文的背景知識。但作者很巧妙地將複雜的詮釋理論,轉化成可以被理解的步驟和框架,教你如何像偵探一樣,去挖掘文本底下的多層含義,而不是只接受單一、制式的解讀。這種「拆解文本」的過程,讓我對自己喜歡的小說有了全新的認識,原來那些看似隨意的意象和比喻,背後都隱藏著作者精心設計的邏輯。雖然書裡頭有些哲學思辨的篇幅稍微有點繞口,但整體而言,它成功地將閱讀從一種純粹的消遣,提升到了一種需要主動參與和建構的智性活動,讓我對未來挑選書籍的眼光都變得更為挑剔了。

评分

翻開《語言、語文與閱讀》這本書的時候,其實是抱著有點「應付」的心態。畢竟現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大家都在追求快速吸收、懶人包式的知識,誰還有耐心去啃一本談論「語文」這種聽起來就很古典的書呢?我更在乎的是那些實戰技巧,像是怎麼寫出一篇打動人心的企劃書,或是如何在簡報時抓住聽眾的目光。沒想到,這本書裡頭對「閱讀」的探討,反而讓我眼睛一亮。它不是教你怎麼快速掃描文章找重點,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文本的結構和隱藏的「套路」。比如,分析報紙社論的論證結構,或是文學作品中作者如何透過文字暗示某種價值觀,這對我這種常常需要處理大量文字資訊的上班族來說,簡直是醍醐灌頂。我過去總覺得自己很會閱讀,但現在回頭看,很多時候只是被作者牽著鼻子走,沒有真正去質疑或解構它。這本書逼著你去「慢下來」,去思考那些你習以為常的閱讀習慣背後,是不是有更深層的機制在運作。雖然書中的例子不一定都來自台灣的時事,但那種思辨的角度是共通的,讓我對閱讀這件事,多了一層審視的眼光,感覺自己的「閱讀力」好像真的被提升了一個層次,不再只是被動接收資訊而已。

评分

說實在話,這本《語言、語文與閱讀》的排版和裝幀,給我的第一印象是「有點樸實到讓我擔心內容會不會太過學究」。封面設計不算搶眼,內頁的字體大小和行距也都是標準的學術書風格,讓我一度懷疑是不是買錯了什麼學術研討會的論文集。不過,一旦進入內容,那種對華文教育的深刻反思,卻是讓我非常佩服的。作者對於當前台灣語文教學現場的觀察,非常到位,點出了許多我們心知肚明卻無力改變的困境。例如,在強調升學主義的壓力下,語文課常常淪為語法和字音字形記憶的訓練場,而真正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學鑑賞力反而被犧牲了。書中提出的許多觀點,讓我深感共鳴,尤其是在探討「口語」與「書面語」之間的張力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語言充滿了彈性和變化,但一旦進入考試或正式場合,就被要求套用一套僵硬的規範,這種分裂性,其實限制了年輕一代的語言創造力。這本書不只是在談理論,更像是在為台灣的語文教育開一帖猛藥,雖然聽起來有點沈重,但對於關心下一代語感培養的家長或教師來說,絕對是值得深思的一本著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