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三五娘 有聲行動教材(二)

陳三五娘 有聲行動教材(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珀姬
图书标签:
  • 有聲書
  • 教材
  • 陳三五娘
  • 國語文
  • 文學
  • 故事
  • 學習
  • 教育
  • 兒童
  • 青少年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南管音樂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有悠久古老的曲唱傳統,南管音樂文化圈中,有自形體系的樂語使用,隨著老樂人的凋零,許多樂語亦逐漸消失中。

  且現今南管套曲與散曲中歌詠陳三五娘的故事佔極多的數量,其歌詞與《荔鏡記》曲牌歌詞相同者很多 。這一現象說明了南管直接摘取戲文的唱腔以豐富 本身的內容。另一方面,則仍繼續吸收各地方的聲腔,使得《陳三五娘》的內涵極為深厚。

  而本書作者藉著替林吳青霞老師寫《朱弁》的契機,並首次嘗試以戲曲故事作為中心來教學。並有感於諸多學子不熟悉早期閩南民間慣用語,導致教學時需要費時來解說,才能正式進入音樂的學習。因此結合前述經驗,出版本書,希望惠於廣大學子,一同體會南管樂曲的底蘊與美。
好的,以下是一本不包含《陳三五娘 有聲行動教材(二)》内容的图书简介,力求内容详实、自然流畅,避免任何人工智能痕迹。 --- 图书名称:山海秘境探源录:失落文明的考古学透视 作者: [此处留空,或填入虚构的著名学者姓名,例如:李文博] 出版社: [此处留空,或填入虚构的出版社名称,例如:瀚宇文化出版社] 页数: 680页(含大量图版与文献附录) 定价: 人民币 188.00 元 ISBN: [虚构的ISBN号] --- 深度挖掘与文明重构:一次跨越时空的学术远征 《山海秘境探源录:失落文明的考古学透视》并非一部传统的历史叙事作品,而是一部集田野考古报告、岩相学分析、符号学解读与文化人类学观察于一体的综合性学术专著。本书聚焦于地球上若干个在现有主流史学叙事中被边缘化或定义模糊的“失落文明”遗址群,旨在通过严谨的科学方法和跨学科的视角,重建其社会结构、技术水平及其在人类文明演进图谱中的真实定位。 本书的写作历经近二十年的田野考察与室内研究,作者团队深入亚洲腹地、南美洲安第斯山脉的高海拔区域,以及南太平洋某些难以抵达的岛礁群。我们摒弃了基于文本的推测性叙事,转而将焦点完全置于物证之上——泥土、石器、骨骼、冶金残渣以及难以破译的铭文碎片。 第一部分:符号的低语——新发现的“涡旋文化”遗址群研究 本部分详尽记录了在 [虚构地点名称,如:昆仑山脉支脉的某隐蔽山谷] 发现的一系列前金属时代遗址群。这些遗址的年代测定结果(碳-14校正后)指向公元前 4500 年至公元前 3000 年区间,恰好填补了该区域传统考古学上的一个巨大断层。 核心贡献在于对“涡旋符号”的系统梳理。 数以千计的陶器、石碑和建筑构件上刻有复杂的螺旋、同心圆和交织线组成的图案。我们首次尝试将其与已知的三河流域或两河流域的早期符号体系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出显著的独立起源性,但也存在着惊人的结构相似性。本部分不仅展示了符号的拓片与三维扫描数据,还引入了数学拓扑学的分析工具,探讨这些符号是否承载了早期历法、水文观测或某种未知的抽象哲学体系。 第二部分:冶金技术的“逆向工程”——失落的温控工艺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研究重点投向了技术层面,特别是关于一个被称为“奥林多文明”的沿海遗址中发现的复杂合金制品。这些制品(主要是工具和小型祭祀器物)的成分分析显示出极高的纯度和极其精细的晶体结构,其制作工艺远超其年代(约公元前 1500 年)应有的技术水平。 我们花费五年时间,试图在现代实验室中重现这些合金的铸造过程。通过对炉膛残迹的同位素分析,我们推断出他们掌握了一种远超当时公认标准的多级温控与气氛控制技术。本章详细阐述了我们如何通过调整惰性气体比例和控制气流湍流度,来模拟古人可能使用的环境。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对失落知识体系的深度解构,探讨了“技艺的传承”如何在缺乏书面记录的情况下,通过熟练工匠的身体记忆得以延续。 第三部分:环境变迁与聚落形态的耦合——气候适应性研究 第三部分从生态考古学的角度,审视了这些文明的衰亡或转型。我们分析了核心聚落区周边沉积层的古植物孢粉数据、土壤重金属含量以及树木年轮样本。 以南美洲高地遗址为例,我们发现这些高度集中的农业聚落并非毁于突发的自然灾害,而是一个长达数个世纪的缓慢适应失败过程。当主导该区域的季风模式发生细微偏移时,他们赖以生存的复杂灌溉系统和梯田结构便开始失效。本书详尽对比了不同时期建筑材料的就地取材率,揭示了在资源日益匮乏的情况下,社群如何被迫进行空间重组和文化妥协的艰难历程。 第四部分:人类迁徙与文化接触的谱系学重建 最后一部分旨在突破“单一中心论”的窠臼。通过对大量出土人骨的古DNA分析(mtDNA和Y染色体单倍型),我们尝试绘制这些被隔离的社群与其他已知文明(如早期中华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之间的基因交流网络。 我们发现了几处关键的接触点,这些接触并非大规模的征服或贸易,而更可能是小规模、间歇性的文化“渗漏”。这些渗漏带来了新的作物种类、新的宗教元素,甚至可能是新的丧葬习俗。本章内容极具争议性,因为它挑战了某些既定的文明起源路径,提出了人类智慧在不同地理隔离环境下独立且又相互影响的复杂图景。 总结 《山海秘境探源录》是一部对“已知”历史提出深刻质疑的学术著作。它要求读者放下对刻板年代学的依赖,转而全身心投入到对物质证据的细致审视之中。本书不仅是对考古学新发现的报告,更是一次关于人类认知极限、技术创新潜能,以及文明在面对环境压力时韧性的深刻反思。对于致力于考古学、人类学、早期技术史以及古代哲学研究的学者和爱好者而言,本书无疑将提供一个全新的、令人振奋的观察和研究框架。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珀姬(1951-)


  民族音樂學者,南投縣草屯鎮人。1966年,就讀臺灣省立臺中師範專科學校(今國立臺中教育大學)音樂組,1976年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並於1982年考上同校音樂研究所,同時與南管藝師吳昆仁學習南管,開啟她的南管人生。1991進入國立藝術學院(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系擔任教職,至2014年退休。長期投入臺灣南管音樂、臺灣民歌、陣頭音樂、中國音樂文獻與傳統記譜法、戲曲唱腔等諸多領域之研究演出暨教學工作,有《梅蘭芳平劇唱腔研究》、《上海工部局樂隊初探》等著作。並擔任臺北華聲南樂社、詠吟樂坊等教師。傳承南管藝術,實務與研究兼具,對於臺灣南管音樂和傳統音樂的研究、教育與傳承,貢獻心力。

图书目录

自序
第一單元  南管樂語
第二單元  南管曲唱《陳三五娘》曲目
有聲教材曲目(二)
1-1 正月十五           【潮疊】             倍思管
1-2 正月十五          【四空疊】            四空管
2   荔枝滿樹紅        【將水疊】           五空管
3   偷身出去          【潮疊】             倍思管
4   一身愛到我君鄉里  【潮疊】             倍思管
5* 孤棲悶            【潮疊】             倍思管
6   刑罰作障重        【潮疊】             倍思管
7   元宵十五          【福馬】             五空管
8   荔枝為媒          【福馬郎】           五空管
9   頭茹髻欹          【福馬郎】           五空管
10  元宵時            【中寡・金錢花】     五空管
11*共君斷約          【水車】             四空管
12  幸逢太平年        【短滾】             四空管
13*叫三哥            【中滾】             四空管
14  拜告阿娘          【玉交枝】           五六四ㄨ管
15  阿娘聽嫺          【潮陽春】           倍思管
16*當天下咒          【潮陽春 三腳潮】    倍思管
17*繡成孤鸞          【潮陽春・望吾鄉】    倍思管
18*為伊割吊          【短相思】           五空管
19*鼓返五更          【錦板】             五空管
20*聽見杜鵑          【錦板】             五空管
21  一封書            【中滾˙十三腔】     四空管
22  早起日上          【長潮陽春】         倍思管
23*小妹聽            【長潮陽春】         倍思管
24  幸逢元宵          【長潮陽春】         倍思管
25  阿娘聽𡢃          【長潮陽春】         倍思管
26  春光明媚          【長滾】             四空管
27  幸逢太平年        【長滾˙潮迓鼓】     四空管
28  嫺勸阿娘          【疊韻悲】           五空管
29*我為汝            【北相思・潮】        五空管
30  我只處思想        【七撩倍思】         倍思管
31  恨丁古            【七撩倍思・湯瓶兒】 倍思管
32  記得樓前          【七撩倍思・湯瓶兒】 倍思管
33  為著三哥          【七撩倍思・湯瓶兒】 倍思管
34  頭茹髻欹          【倍工・疊字雙】     五空管
結語
附錄一   華聲南樂團簡介
附錄二   錄音人員
附錄三   參考書目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534418
  • 叢書系列:有聲行動教材
  • 規格:軟精裝 / 144頁 / 19 x 26 x 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2002年我也曾錄製了60見吳昆仁老師傳習的曲目留給華聲南樂團,本次《陳三五娘》有聲行動教材(二)新錄製的曲目有24見曲,思考因為有了吳老師的60曲,也許《陳三五娘》曲目也可湊足60曲,故在個人歷年來的舊錄音檔中,選出10見陳三五娘故事之名曲(有*者),合計34曲,這樣與第一冊的26曲,華聲南樂團合計就有60見《陳三五娘》曲目。

  本集曲目排序採用拍法分別排序,首先排上疊拍曲,次排一撩拍,接著是三撩拍,最後是七撩拍。每種拍法並依由易至難排序,疊拍曲有6見(首)曲目,一撩拍有15曲,三撩拍有8曲,七撩拍有5曲,合計有34曲。相信這些有聲教材對台北市華聲南樂團音樂造詣上,會有更多的成長空間。

  自2020年開始,我們陸續錄製了七撩拍大曲CD兩張,2021—2022年連續錄製並撰寫《陳三五娘》有聲行動教材等等,都是臺北市文化局110年度補助無形化資產維護計畫的成果。非常感謝臺北市文化局贊助,也感謝臺北藝術大學提供了教學中心影音網平台讓我上傳錄音檔使用,當然這個教材也無條件提供北藝大學生使用,並希望能對所有愛好南管古樂的人有所幫助。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個人對「有聲」類的教材一直抱持著高度的好奇心,因為聲音的魔力是畫面難以取代的。特別是在講述像《陳三五娘》這種充滿地方色彩的傳說時,配音的選擇簡直就是靈魂所在。我猜想,這套教材的製作團隊一定花了很多心思去揣摩,如何用最貼近生活、最能引起共鳴的語氣來演繹這些角色。也許他們找了資深的地方戲曲演員來配音,這樣才能抓住那種抑揚頓挫的韻味;又或許,他們刻意使用比較白話、貼近年輕家長能接受的口吻,來降低傳統故事的「距離感」。無論是哪一種嘗試,都顯示了出版者希望讓這套教材真正走入家庭,成為親子共學的媒介。如果內容設計得夠精巧,比如在陳三遇到困難時,背景音樂會突然變得緊湊,接著出現一句鼓勵的話,這種情境式的引導,遠比單純的文字敘述來得有力量。這種「行動」不一定是肢體上的,更可能是一種心理上的共鳴和反應,引導聽者去感受故事的脈動。

评分

說到教材,現在市面上的兒童讀物總是強調制式的知識傳遞,但我一直覺得,學習的過程要是能多一點趣味性和文化根基,效果才會長久。這本《陳三五娘 有聲行動教材(二)》,聽起來就充滿了台灣特有的「人情味」。陳三五娘的故事,本身就是一個充滿張力、探討社會階級與自由戀愛觀念的經典範例,它不只是個愛情故事,背後還反映了早期社會的一些價值觀。我預期這套教材在編排上,不會只是單純地把故事講完,很可能在關鍵情節處會有不同的「行動提示」,像是引導孩子去思考「如果你是五娘,你會怎麼辦?」之類的提問,然後搭配不同的音效或背景音樂來烘托氣氛。這種互動性,遠比死記硬背來得深刻。而且,如果是針對「二」的教材,很可能前面一輯已經鋪墊了角色背景,這一輯可能進入了故事的高潮或轉折點,這對聽者(或使用者)的專注力和理解力要求會更高,也暗示了內容的深度會有所提升。我非常期待它在語彙的選擇上,是否能巧妙地平衡傳統韻味與現代清晰度,這對教材的普及度至關重要。

评分

從教育的觀點來看,一套好的教材必須具備可重複使用的價值,而且要能引發後續的討論。如果這本《陳三五娘 有聲行動教材(二)》真的達到了「行動」的層次,那麼它應該提供的不只是聽覺上的享受,更應該是認知和情感上的刺激。我推測,在故事講述完畢後,教材的設計者一定會加入一些延伸活動的提示。例如,在講到陳三和五娘私定終身的橋段時,也許會有一個「暫停」的指令,然後提示家長或老師可以引導孩子討論「承諾與責任」;又或者,在描述他們逃亡的過程時,可以鼓勵孩子一起畫出他們想像中的逃亡路線圖。這種將聽覺輸入轉化為多感官體驗的設計,是現代教育的趨勢。如果教材能夠成功地把這些傳統故事的道德觀、生活智慧,透過這種生動的方式植入,那它就超越了一般的有聲書,真正成為一套有價值的「教材」。我希望它的音質清晰,編排流暢,不要因為追求「行動感」而讓內容顯得過於零碎。

评分

聽聞這套書的名字,我腦海中立刻浮現出台灣廟口說書人的影子,那種抑揚頓挫、充滿感情的說故事方式,是我們文化裡非常迷人的一部分。我個人非常欣賞那些願意投入資源,將本土的傳統敘事進行現代化轉譯的出版品。《陳三五娘 有聲行動教材(二)》,這個「二」字,讓我非常好奇它承接了哪些前一輯的敘事線索。陳三五娘的故事,情節錯綜複雜,人物關係也較多,要拆成兩冊來介紹,想必製作團隊在內容的取捨上煞費苦心。我猜想,第二輯可能聚焦於主角們面臨的社會壓力、家族的反對,甚至是法律層面的衝突,這些更為成熟的主題,需要更細膩的聲音表情和情境營造。如果配樂能巧妙地融入台灣傳統樂器的元素,例如三線琴或月琴的音色,用來烘托悲傷或轉折的場景,那將會大大提升整體的藝術價值。這種結合了在地文化底蘊和現代學習模式的嘗試,絕對值得給予鼓勵和肯定,希望它能成為引導年輕一代親近台灣故事的橋樑。

评分

這本《陳三五娘 有聲行動教材(二)》光聽名字就覺得很親切,像是阿嬤以前講故事給我們聽的感覺。雖然我手上沒有這本書,但光是想像它裡面的內容,就覺得會是很有意思的一套教材。特別是「有聲行動」這幾個字,讓人聯想到是不是結合了傳統的說唱藝術跟現代的互動科技?在我們台灣,很多傳統的布袋戲、歌仔戲,都是靠著生動的口白和配樂才能抓住聽眾的心。如果這套教材能把陳三和五娘那段經典的愛情故事,用現代人聽得懂、也聽得下去的方式呈現,那真的是功德一件。畢竟現在的小朋友,對這些傳統戲曲的興趣可能不如以前那麼濃厚,如果能透過這種「行動教材」的方式,讓他們邊聽邊學,甚至可以跟著做一些動作或小遊戲,或許就能重新燃起對本土文化的熱情。我猜想,裡面應該會有很多生動的音效,模擬當時的場景,像是市場的喧鬧、郊外的風聲,甚至是用台語的腔調去詮釋角色間的對白,那種在地化的味道,絕對是教科書學不到的珍貴體驗。希望能有機會實際聽聽看,感受一下這種新舊融合的魅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