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諸子繫年(上/下)(精)(附贈藏書票)

先秦諸子繫年(上/下)(精)(附贈藏書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錢穆
图书标签:
  • 先秦诸子
  • 诸子百家
  • 中国哲学
  • 历史
  • 文化
  • 经典
  • 思想
  • 藏书票
  • 精装
  • 先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錢穆珍藏精裝系列 附贈典雅藏書票★
一代國學大師、史學權威──錢穆
經典著作全新改版
 
取材廣博、考證綿密
研究錢穆思想者必讀
 
  「孟子見梁惠王,究竟是在梁惠王幾年?」這個自古以來中國史家從未解決的問題,啟發了賓四先生撰寫本書的動機。
 
  先秦諸子年世問題實多,前人多據《史記.六國年表》加以考訂。然〈六國年表〉僅據秦史,本身即多闕漏。先生乃通過考證汲冢《竹書紀年》,改正《史記》之牴牾;兼之遍考諸子著述,博採秦漢古籍,對先秦諸子之生平思想,各家學派之傳承流變,一一論證。其廣度與深度,為當時的學術圈開創了一番新境界。先生更為此故,獲聘任教於燕京大學,從此由中學教師走上大學講臺。本書之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書取材之廣博,考證之綿密,俱值得當代治中國學術思想者,反覆細品。而作為賓四先生早期最重要的著作,本書體現了先生對史料爬梳抉剔、條分縷析之治學精神,亦為研究其思想者所必讀。
 
  【全新設計藏書票】
  以精緻線條與圖騰拼貼的山河,呈現國學大家錢穆之文人氣質,而其思想之影響源遠流長、綿綿不絕。
 
  「人之生命乃天地大生命中一小生命,如川流中一水滴,故其生命實在孤獨處。」──錢穆
 
本書特色
 
  1.前人考證諸子年世,多依據《史記.六國年表》,但《六國年表》頗多缺失。錢穆透過研究《竹書紀年》,改正今傳世本的錯漏。
 
  2.本書透過引證大量史料和史書,考證先秦諸子的生平事蹟、學術思想、各家思想流變,有助於釐清先秦諸子思想的發展脈絡。
好的,为您提供一份关于另一本图书的详细简介,该书与《先秦诸子系年(上/下)(精)(附赠藏书票)》无关。 --- 图书名称:《宋代文人雅集研究:兼论士大夫阶层的心灵图景与文化实践》 作者:[此处可虚构作者姓名,例如:李志远] 出版社:[此处可虚构出版社名称,例如:中华书局] 出版年份:[此处可虚构年份,例如:2023年] 定价:[此处可虚构价格,例如:98.00元] 页数:[此处可虚构页数,例如:480页] 装帧:精装 ---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宋代文人雅集的文化现象及其背后所蕴含的复杂社会心理与精神追求。雅集,作为宋代士大夫阶层最为重要且频繁的文化社交活动,绝非简单的宴饮聚会,而是集诗词唱和、书画鉴赏、金石考订、园林游憩与哲学思辨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实践。本书旨在通过对现存文献、碑刻、笔记、信札中关于雅集记载的细致梳理与比较研究,重构宋代文人精神生活的具体图景,并揭示雅集对宋代美学范式和士人身份认同构建的关键作用。 第一部分:雅集的缘起与形态流变 本书首先追溯了雅集的历史渊源,指出宋代雅集是对晚唐五代文人结社之风的继承与发展,但更具“理学”色彩和文人士大夫集团的内在凝聚力。在北宋前期,雅集多以诗酒唱和为主,注重风雅与即兴表达,如苏轼、黄庭坚等人的交游圈子中的聚会,常伴随着对山水自然的赞美与对个体才情的张扬。 进入北宋中后期,随着理学的兴起和政治格局的变化,雅集的内容与形式开始发生微妙的转变。以“东坡党”和“江西诗派”的活动为代表,雅集逐渐融入了对学问和道德的讨论。书中详细分析了这一时期的雅集形态,包括“白社”、“清赏会”、“试才会”等不同名目下的具体活动内容,以及它们在空间(如园林、寺庙、书斋)和时间(如特定节令、纪念日)上的选择性。作者指出,雅集不再仅仅是风流韵事,更成为一种维护士人之间学术共识和情感联盟的重要载物。 第二部分:雅集中的文化生产与符号建构 本书着重剖析了雅集在宋代文化生产中的核心地位。雅集往往是诗文定稿、书画创作和理论阐述的“现场”。在雅集之上完成的诗作,如“唱和诗”,不仅是个人才华的展示,更是群体身份的确认。书中对特定雅集中的“主客唱和”的规则进行了深入的语言学和修辞学分析,揭示了等级秩序与相互致敬的微妙平衡。 更重要的是,雅集成为了美学观念的传播中心。例如,米芾的“尚丑”论、苏轼的“论画”思想,很大程度上是在与同僚的交流互动中得到初步的阐释和推广的。本书通过分析雅集中的“书画题跋”、“点茶”仪式以及对古器物的鉴赏过程,阐明了宋代文人如何通过共同的审美体验,构建起区别于庶民文化的“士人文化”符号体系。这些符号,如对特定山水意象的偏爱(如瘦、透、漏、怪的假山石),成为界定“雅”与“俗”的文化标尺。 第三部分:士大夫的身份认同与政治隐喻 宋代士大夫面临着“出仕”与“退隐”的终极困境。本书认为,雅集正是解决这种内在矛盾的“中介场域”。当政治抱负受挫或受到排挤时,文人便退回到雅集的精神庇护所。在雅集中,他们通过对传统经典的阐发、对自身德行的强调,实现了“以文为政”或“以学为仕”的自我安慰与价值重塑。 作者细致考察了南宋时期,尤其是在靖康之变前后,文人雅集如何承载了强烈的怀古伤今和恢复中原的政治情绪。例如,在临安(杭州)的雅集,其主题往往围绕着对北宋故都的追忆,以及对山河破碎的慨叹。这种“雅”的表象下,隐藏着深沉的政治关怀与士人对国家命运的责任感。 第四部分:雅集与日常生活:空间、器物与仪式 为了避免将雅集视为纯粹的精英主义活动,本书的第四部分回归到日常生活的层面。通过对宋代风俗画、城市志的考察,详细描述了雅集在具体情境下的运作:从茶的烹煮(点茶的仪式化)、香料的焚烧、服饰的选择,到与侍女、童仆的互动方式,无不体现着精细的文化规范。 本书特别关注了“园林”在雅集中的功能。宋人的园林不再是唐代那种追求宏大叙事的场所,而是更注重“可游、可居、可赏”的微缩宇宙。园林中的一山一水、一亭一榭,都成为文人抒发情志、进行哲学对话的道具和背景。通过对这些物质载体的分析,本书展现了宋代文人如何将他们的精神世界外化到物质空间之中。 总结与创新 《宋代文人雅集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它超越了将雅集简单视为“社交聚会”的传统看法,而是将其置于宋代社会结构、理学思潮和美学演变的大背景下,进行多维度、跨学科的综合考察。本书不仅为研究宋代文人史提供了新的切入点,也为理解中国传统士大夫阶层如何通过仪式化的文化活动来维护其社会地位和精神独立性,提供了极具洞察力的分析框架。全书论证严谨,引据详实,是研究宋代文化史、士人精神史的不可多得的学术专著。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錢穆(1895~1990年)
 
  字賓四,江蘇無錫人。年十八即任小學教師,歷中學而至大學。先後於燕京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師範大學、西南聯大、齊魯大學、華西大學、四川大學、雲南大學、江南大學等校任教。1949年,赴港創辦新亞書院。曾先後獲香港大學、美國耶魯大學頒贈名譽博士。1967年,來臺定居,膺選中央研究院院士,並任中國文化學院史學研究所教授。1986年,受聘為總統府資政。
 
  賓四先生治學,大抵以史學為核心,廣涉諸經諸子之學,從而擴及中華學術與思想文化諸多領域;其中又以理學最為深刻,自云「得力最深者莫如宋明儒」。其成就,直接反映了中國近代學術史之變遷。畢生心力鑽研中國古典文獻,即使晚年苦於眼疾,仍著作不輟,冀以喚醒中華民族文化之靈魂,儼然為晚清以來,力抗西方文化洪流之中流砥柱。所著《先秦諸子繫年》、《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國史大綱》、《秦漢史》、《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朱子新學案》等八十餘種,俱享譽中外學術界。

图书目录

錢穆作品精萃序
林仰山序
新版增訂本識語
自序
上冊
考辨
卷一
一孔子生年考
二孔子為委吏乘田考
三孟懿子南宮敬叔學禮孔子考附 南宮敬叔南容非一人辨
四孔子與南宮敬叔適周問禮老子辨
五孔子適齊考
附 晏嬰卒年考
六孔子自齊返魯考
七孫武辨
八陽虎名字考
九孔子五十學易辨
一〇公山弗擾以費畔召孔子考
一一鄧析考
一二孔子仕魯考
一三孔子相夾谷墮三都考
一四孔子行攝相事誅魯大夫亂政者少正卯辨
一五孔子去魯適衛考
一六蘧瑗史考
一七孔子畏匡乃過蒲一事之誤傳與陽虎無涉辨
一八越句踐元年考
一九孔子去衛適陳在魯哀公二年衛靈公卒歲非魯定公卒歲辨
二〇孔子去衛適陳在衛靈公卒後非卒前辨
二一孔子過宋考
二二孔子在陳絕糧考
二三孔子至蔡乃負函之蔡非州來之蔡考
附 楚昭王興師迎孔子辨
二四孔子自楚返衛考
二五孔子自衛返魯考
二六孔鯉顏回卒年考
附 項橐考
二七宰我死齊考
二八孔子卒年考
二九孔子弟子通考
三〇孔門傳經辨
卷二
三一墨子生卒考
三二墨翟非姓墨墨為刑徒之稱考
附 孟子墨子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解
附 莊子儒緩墨翟釋義
三三趙簡子卒年考
三四計然乃范蠡著書篇名非人名辨
附 鴟夷子皮及陶朱公非范蠡化名辨
三五曾子居武城有越寇考
附 越徙琅邪考
三六晉出公以下世系年數考
三七魏文侯為魏桓子之子非孫其元年為周貞定王二十三年非周威烈王二年辨
三八子夏居西河教授為魏文侯師考
三九子夏居西河在東方河濟之間不在西土龍門汾州辨
四〇魏文侯禮賢考
四一公輸般自魯遊楚考
四二墨子止楚攻宋考
四三三晉始侯考
四四宋信子罕之計而囚墨翟考
四五宋昭公末年在周威烈王四年非二十二年辨
四六魏文侯二十五年乃子擊生非子罃生魏徙大梁乃惠成王九年非三十一年辨
四七魯繆公元乃周威烈王十一年非十九年亦非十七年辨
四八魯繆公禮賢考
四九越滅郯乃晉烈公三年非四年六年辨附 越滅滕考
五〇吳起仕魯考
五一田莊子卒年考
五二田齊為十二世非十世辨
五三吳起為魏將拔秦五城考
五四魏文滅中山考
附 中山武公初立考
五五甯越考
五六田和始立在齊宣公五十一年非四十五年辨
五七墨子遊齊考
五八子思生卒考附 顏般王慎長息
五九列禦寇考附 南郭子綦
六〇魏武侯元年乃周安王六年非十六年辨
六一墨子遊楚魯陽考
六二墨子弟子通考
六三孟子生年考
六四田和始立為侯考
六五齊康公二十一年乃田侯剡立非桓公午立辨
六六吳起去魏相楚考
六七吳起傳左氏春秋考附 鐸椒考
六八孟勝考附 徐弱田襄子腹
六九宋辟公乃桓侯辟兵其元年當周安王二十二年非周烈王四年在位四十一年三年辨
七〇田桓公在位十八年非六年其弒君自立在魏武侯二十一年非二十二年辨
七一韓哀侯懿侯昭侯三世名諡年數考
七二老子雜辨

下冊
卷三
七三商鞅考附 甘龍杜摯
七四齊威王在位三十八年非三十六年辨
七五稷下通考
七六孟子不列稷下考
七七申不害考
七八魏圍邯鄲考
七九季梁考附 季真
八〇楊朱考
八一子莫考
八二白圭考附 趙武靈胡服考
八三逢澤之會乃梁惠王非秦孝公在梁惠王二十七年非周顯王二十七年辨
八四齊魏戰馬陵在梁惠王二十八年非周顯王二十八年辨
附 毛氏本索隱異文校
八五田忌鄒忌孫臏考附 司馬穰苴
八六梁惠王二十八年乃齊威王稱王之年非齊威王卒年辨
八七屈原生卒考
八八莊周生卒考
八九子華子考
九〇尸佼考附 公羊女子及北宮子沈子
九一宋君偃元年乃周顯王三十一年非四十一年乃幼年嗣位非弒兄自立辨
九二齊魏會徐州相王乃魏惠王後元元年非魏襄王元年乃齊威王二十四年非齊宣王九年辨
九三惠施仕魏考
九四匡章考附 周最
九五蘇秦考
附 蘇代蘇厲考
附 鬼谷子辨
九六楚威王與齊威王同時考
九七齊因燕文王喪伐取十城乃威王非宣王辨
九八孟子在齊威王時先已遊齊考
九九宋偃稱王為周顯王四十一年非慎靚王三年辨
附 宋王偃即徐偃王說
附 社亡鼎淪解
附 戰國時宋都彭城證
一〇〇秦始稱王考
一〇一韓始稱王考
一〇二韓宣惠王即韓威侯考
附 韓舉乃趙將非韓將辨
一〇三荀卿年十五之齊考
一〇四齊魏韓會平阿及齊魏會甄考
一〇五五國相王考
一〇六魯平公元年為周顯王四十七年非周赧王元年卒在赧王十二年非十九年
一〇七惠施去魏考
附 張儀初入秦考
一〇八惠施自楚至宋考
一〇九靖郭君相齊威宣王與湣王不同時辨
一一〇孟子至宋過薛過鄒考
一一一孟子遊滕考
一一二魯平公欲見孟子考
一一三許行考附 索盧參
一一四田鳩考附 腹唐姑果謝子
一一五孟子遊梁考
一一六惠施返魏考
附 南方倚人黃繚考
一一七孟子自梁返齊考
一一八淳于髡考
附 辨越絕書吳越春秋記越年
附 淳于髡為人家奴考
一一九魏襄王魏哀王乃襄哀王一君兩諡考
一二〇齊伐燕乃宣王六年非湣王十年辨
附 燕昭王乃公子職非太子平辨
一二一屈原於懷王十六年前被讒見絀十八年使齊非即放逐辨
一二二孟子去齊考
一二三宋鈃考
一二四尹文考
一二五惠施卒年考
一二六張儀卒乃魏哀王九年非十年辨
一二七屈原居漢北為三閭大夫考
附 戰國時洞庭在江北不在江南辨
附 屈原沉湘在江北不在江南辨
附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解
卷四
一二八齊湣王在位十八年非四十年其元年為周赧王十五年非周顯王四十六年
一二九魏襄王十九年會薛侯於釜邱考附 馮驩
附 孟嘗去齊相魏考
一三〇宋元王兒說考
附 唐鞅田不禮考
一三一楚頃襄王又稱莊王考
一三二春申君乃頃襄王弟不以游士致顯辨
一三三平原君為相考
一三四王氏古本竹書紀年輯校補正
一三五宋康王滅滕考
一三六荀卿自齊適楚考
一三七慎到考
一三八接子考
一三九田駢考附 彭蒙王斶
一四〇春申君封荀卿為蘭陵令辨
一四一公孫龍說燕昭王偃兵考
一四二公孫龍說趙惠文王偃兵考
一四三荀卿齊襄王時為稷下祭酒考
一四四鄒衍考附 鄒奭
附 鄒衍著書考
一四五莊子見趙惠文王論劍乃莊辛非莊周辨
一四六魏牟考
附 論詹何環淵年世附 召滑
一四七虞卿著書考
附 國語釆及鐸氏虞氏鈔撮考
一四八孔穿與公孫龍辨於平原君所考附 子思以下孔裔生卒年表
一四九荀卿赴秦見昭王應侯考
一五〇陳仲考
一五一荀卿至趙見趙孝成王議兵考
一五二鄒衍與公孫龍辯於平原君家考附 綦母子毛公桓團
一五三魯滅在楚考烈王七年非八年非十四年辨
附 武內義雄六國年表訂誤論魯譜之誤辨
一五四再論魯譜歧點
一五五魯仲連考
一五六李斯韓非考
一五七龐煖劇辛考
附 龐煖即臨武君考
一五八鶡冠子辨
一五九呂不韋著書考
一六〇孔叢子載孔子順事跡辨
一六一春申君見殺考
一六二尉繚辨
一六三諸子捃逸
通表
例言
通表第一相當於考辨第一卷
通表第二相當於考辨第二卷
通表第三相當於考辨第三卷
通表第四相當於考辨第四卷
通表之部附表第一列國世次年數異同表
通表之部附表第二戰國初中晚三期列國國勢盛衰轉移表
通表之部附表第三諸子生卒年世先後一覽表
附諸子生卒年世約數

考辨索引
書名人名索引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1473871
  • 規格:精裝 / 1028頁 / 15 x 21 x 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錢穆作品精萃序
 
  錢穆先生身處中國近代的動盪時局,於西風東漸之際,毅然承擔起宣揚中華文化的重任,冀望喚醒民族之靈魂。他以史為軸,廣涉群經子學,開闢以史入經的嶄新思路,其學術成就直接反映了中國近代學術史之變遷,展現出中華傳統文化的輝煌與不朽,並撐起了中華學術與思想文化的一方天地,成就斐然。
 
  三民書局與先生以書結緣,不遺餘力地保存先生珍貴的學術思想,希冀能為傳揚先生著作,以及承續傳統文化略盡綿薄。
 
  自一九六九年十一月迄於一九九一年十二月,二十多年間,三民書局總共出版了錢穆先生長達六十餘年(一九二三~一九八九)之經典著作—三十九種四十冊。茲序列書目及本局初版日期如下:
 
  中國文化叢談 (一九六九年十一月)
  中國史學名著 (一九七三年二月)
  文化與教育 (一九七六年二月)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一) (一九七六年六月)
  國史新論 (一九七六年八月)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一九七六年八月)
  中國歷史精神 (一九七六年十二月)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二) (一九七七年二月)
  世界局勢與中國文化 (一九七七年五月)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三) (一九七七年七月)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四) (一九七八年一月)
  黃帝 (一九七八年四月)
  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 (一九七八年七月)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五) (一九七八年七月)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六) (一九七八年十一月)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七) (一九七九年七月)
  歷史與文化論叢 (一九七九年八月)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八) (一九八○年三月)
  湖上閒思錄 (一九八○年九月)
  人生十論 (一九八二年七月)
  古史地理論叢 (一九八二年七月)
  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合刊) (一九八三年一月)
  宋代理學三書隨劄 (一九八三年十月)
  中國文學論叢 (一九八三年十月)
  現代中國學術論衡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
  秦漢史 (一九八五年一月)
  中華文化十二講 (一九八五年十一月)
  莊子纂箋 (一九八五年十一月)
  朱子學提綱 (一九八六年一月)
  先秦諸子繫年 (一九八六年二月)
  孔子傳 (一九八七年七月)
  晚學盲言(上)(下) (一九八七年八月)
  中國歷史研究法 (一九八八年一月)
  論語新解 (一九八八年四月)
  中國史學發微 (一九八九年三月)
  新亞遺鐸 (一九八九年九月)
  民族與文化 (一九八九年十二月)
  中國思想通俗講話 (一九九○年一月)
  莊老通辨 (一九九一年十二月)
 
  二○二二年,三民書局以全新設計,將先生作品以高品質裝幀,隆重推出珍藏精裝版,沉穩厚實的木質色調書封,搭配燙金書名,彰顯國學大家的學術風範,並附贈精美藏書票,期能帶領讀者重回復古藏書年代,品味大師思想精髓。
謹以此篇略記出版錢穆先生作品緣由與梗概,是為序。
 
三民書局
謹識
東大圖書
 
新版增訂本識語
 
  本書初版付印,在民國二十四年之冬。未兩載,中日戰事起,余自北平避難南下,遵海繞道香港,北至長沙,移住南嶽。又經衡陽入廣西,經桂林柳州南寧,出鎮南關,借道越南,去昆明,輾轉蒙自宜良。又離滇經港,變姓名,省親蘇滬,閉門奉養一歲。又脫身自香港航空飛重慶,卜居成都,先後及六年。並以其間至樂山,至貴州遵義。戰事平息,重返蘇滬,又去昆明。歸居無錫太湖之濱。不及三年,重避赤禍,隻身來香港。先後迄今,計二十有一載矣。奔竄流亡,飢餓窮窘,而此書每攜行篋中。偶有所覩記,可以補訂原書缺失者,輒以蠅頭細字,寫列書眉,積久得兩百五十條左右。約計首卷得五十條,二卷八十條,三卷七十五條,四卷四十五條。其篇幅較大者,為補入蘇代蘇厲考一篇,又補晏嬰卒年考、項橐考、鴟夷子皮及陶朱公非范蠡化名辨、南郭子綦考凡四篇,改定越徙琅邪考一篇。其他皆零文短札,散入各篇。計有增訂改動者,卷一有考辨三,四,五,七,一一,一二,一三,一四,一五,一六,二〇,二一,二七,二八,二九,三〇,共十六篇。卷二有三一,三二,三四,三五,三九,四〇,四一,四二,四三,四四,四五,四六,四七,五〇,五三,五四,五八,五九,六〇,六二,六三,六六,六七,六九,七二,共二十五篇。卷三有七三,八〇,八二,八三,八五,八七,八八,九〇,九二,九四,九五,九六,九九,一〇三,一〇五,一〇八,一一八,一一九,一二〇,一二一,一二二,一二三,一二四,一二六,一二七,亦共二十五篇。卷四有一二八,一二九,一三〇,一三一,一三二,一三四,一三九,一四〇,一四四,一四五,一四六,一四七,一五〇,一五二,一五六,一五九,一六一,一六三,共十八篇。考辨四卷凡一百六十三篇,而增損所及,計共八十四篇,已逾其半。然計其字數,則僅三萬餘言,占原書分量十之一。而於原書結論大體,則殊無改變,蓋僅止於添列例證,補增細節而已。
 
  自來香港,獲交英國友人林仰山教授。日軍陷大陸,彼適僑寓山東,任教齊魯大學,入集中營,披誦是書不輟。在港,主持港大東方文化研究院。談次,知余積年有增訂稿。而此書在大陸已絕版,海外亦少流布。乃商由哈佛燕京社斥資為鑄新版。二十年來叢碎所得,遂獲匯入原書,勒為定本。爰述緣起,兼誌謝意,並備詳增訂篇目,以告讀者。書末並增附本書引用書目索引一種,便尋檢焉。
 
中華民國四十五年四月八日錢穆識於香港九龍之新亞書院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正在深入研读先秦思想史,这套书的出现简直是雪中送炭。虽然我还没来得及仔细通读全部内容,但仅仅是翻阅其目录和引言部分,就能感受到编纂者在梳理脉络上的巨大心血。它似乎并没有采取那种生硬的断代史写法,而是更注重思想流派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和相互影响,这对于理解诸子百家的思想体系如何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空中相互激荡,提供了极佳的视角。我特别欣赏它在引文考证上的严谨态度,大量的注释和旁证材料的引入,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和学术价值。对于一个严肃的古典文献研究者来说,这样的底本价值无可替代,它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我的阅读习惯是比较碎片化的,经常是在通勤路上或者午休时间快速翻阅一些章节。对于这种篇幅较大的经典著作,最怕的就是内容过于晦涩难懂。从目前的初步接触来看,这本书的行文风格似乎做到了很好的平衡——既保持了古籍的原文风貌,又在某些关键概念的阐释上保持了适度的清晰度。它没有过度进行现代化的“口水话”解读,而是采用了更贴近原意的注释方式,让人在学习古代原貌的同时,也能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理解框架。这种“留白”的编辑手法,恰恰是对读者主动思考能力的一种鼓励,而不是将结论直接喂到嘴里,我非常欣赏这种教育理念。

评分

说实话,我购买这本书主要是冲着附赠的那个藏书票去的,我对各种精美的书签和票据类收藏有种特别的癖好。这个票的设计图案非常雅致,线条流畅,印刷工艺也是一流的,带着一种浓郁的文人气息。它似乎捕捉到了某种古典意境,那种淡泊而又坚韧的美感,让我爱不释手。每次借阅完图书,都会小心翼翼地把它夹在扉页,仪式感十足。虽然这可能显得有些本末倒置,但不可否认,这种精美的周边附加品极大地提升了拥有这套书的整体体验,让阅读行为从单纯的获取信息,变成了一种带有收藏和品鉴乐趣的活动。

评分

这套书的定价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可能略显偏高,但考虑到其作为“精装”版本的定位以及内部的装帧质量和排版美学,我认为它更适合定位为案头参考书或送礼佳品。它传递出一种对知识的郑重对待,不是那种随手翻阅、用完即弃的快消品。如果单纯从性价比的角度去衡量,或许会有更轻便的版本可供选择。然而,正是这种对厚重感的执着追求,使得它在众多版本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一种品质的象征。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阅读者品味的一种外在投射,象征着对传统文化深度和广度的尊重与珍视。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没得挑剔,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非常考究,一看就是下过功夫的精品。封面设计简洁大气,透露出一种古朴典雅的气韵,那种深沉的色调让人联想到历史的厚重感。每次翻开它,都能感受到制作者对文化传承的敬意。尤其是那种内页排版,疏密有致,字体选择既醒目又不失古风,阅读起来眼睛非常舒服,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体现了阅读者对知识和审美的双重追求。那种“精装”的份量感和细节处理,让人觉得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是对经典文本的一种尊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