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錢之王:聯準會如何崩壞美國經濟,第一部FED決策內情報告

撒錢之王:聯準會如何崩壞美國經濟,第一部FED決策內情報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克里斯多福.倫納德
图书标签:
  • 聯準會
  • FED
  • 美國經濟
  • 金融危機
  • 經濟崩壞
  • 決策內幕
  • 貨幣政策
  • 金融歷史
  • 經濟學
  • 投資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這是一場長期的崩盤,這些帳我們都還沒付清!」
本書揭露聯準會跨越紅線的決策內情,細數從全球金融風暴到量化寬鬆撒錢救市,
如何助長高風險投資,造成難以衡量的長期金融風險與社會動盪

★一九一三年到二○○八年,聯準會逐步提高貨幣供給,從五十億美元慢慢增至八千四百七十億美元
★二○○八年底到二○一○年初,聯準會創造出一.二兆美元,創造出來的新資金相當於之前百年的總和
★二○二○年新冠疫情來襲,聯準會為了救市,在短短兩個月內挹注了等於過去三百年的資金量


「美國仰賴聯準會處理經濟問題,就是仰賴一套錯得離譜的工具。聯準會挹注的資金,只會加大美國贏家跟輸家之間的差距,醞釀出更嚴重的動盪不安。」

《撒錢之王》說出一個讓人震驚但又引人入勝的故事,透過一位試著警告眾人的聯準會資深官員傳達的資訊,娓娓道來量化寬鬆如何損害了美國經濟,擴大了全球金融風險。這是第一份內情報導,告訴我們為何今天會來到這般地步,以及為何我們將要面對的是令人恐懼的未來。

*  *  *

經歷了二○○八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到二○二○年新冠疫情爆發。越來越多人質疑,為什麼經濟成長的好處落在愈來愈小的一群人手裡?為什麼股市快速飆漲,中產階級的薪資卻不斷下滑?

《紐約時報》財經暢銷書作家克里斯多福.倫納德帶領讀者深入美國最神祕的機構:聯準會。全書開篇以一名擇善固執的聯準會資深官員霍尼格的視角,生動還原了二○一○年十一月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的開會過程。霍尼格憑藉多年的專業認知與心中的不安,投下當時唯一的反對票。然而,霍尼格的異議顯得微不足道。在當時主席柏南克的強勢主導下,聯準會啟動了激進的「量化寬鬆」干預手段,將利率突破零限,出手挽救美國經濟。

之後短短幾年,聯準會創造的貨幣供給多了四倍有餘,行動目標只有一個:鼓勵銀行以及其他投資人轉往更高風險的投資標的。聯準會的領導者知道他們正在推動一項大膽實驗,會導致實質的工作職缺變少,而且創造出難以衡量的長期風險。但是聯準會還是動手了……爾後才發現自己被困住了。一旦聯準會創造出這些資金,就不可能回收不在經濟體裡流通。當聯準會嘗試扭轉,唯見市場開始崩盤,到這個時候,聯準會只能再度打開資金的水龍頭。尤其當新冠病毒疫情來襲時,聯準會的緊急應變,就在短短兩個月內挹注了等於過去三百年的資金量。

回過頭看,任何單項的政府政策,可能都不如二○一○年十一月四日那天聯準會開始執行的政策那般,重新塑造了美國的經濟生命,將美國經濟體明確分成貧富兩個陣營。理解聯準會在二○一○年十一月的所作所為,是理解美國經濟之後十年奇特走向的關鍵;在這十年間,資產價格高漲,股市欣欣向榮,美國中產階級卻被愈拋愈遠。貧富之間的差距大幅拉開,股價遠遠高於企業實際獲利可支撐的水準,美國的公司債來到歷史高點……二○○八年的長期崩盤已經演變成二○二○年的長期崩盤,這些帳直到今天我們都還沒付清。

▍重量級權威推薦
朱雲鵬│
東吳大學講座教授、前行政院政務委員
吳惠林│中華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沈雲驄│早安財經文化發行人
周岐原│風傳媒財經主編
邱達生│台經院研究員、東海大學經濟系兼任教授
范琪斐│資深媒體人
孫明德│台灣經濟研究院 景氣預測中心主任
陳南光│台大經濟系教授
陳鳳馨│News98財經起床號 節目主持人
蘭   萱│資深媒體人、中廣蘭萱時間節目主持人

*  *  *
「倫納德的新書可讀性極高,講述的是其中一個重要性最高、但最少人報導且最不被理解的美國社會變化:聯準會在金融市場中扮演愈來愈重要角色造成的影響。就像倫納德讓人信服的主張所說,未來恐少不了災難。」
—— 貝瑟妮.麥克琳(Bethany McLean),《紐約時報》暢銷書《安隆風暴》(The Smartest Guys in the Room)共同作者

「這是一部至為重要、引人入勝,以及,最重要的,人味十足的故事,故事裡主角有一位敢於與官方不同調的央行官員,以及一位因為這名異議人士的主張不受支持而受到苦難折磨的工廠勞工。講貨幣政策的書會讓人手不釋卷嗎?克里斯多夫.倫納德還真的寫出了一本。」
——詹姆斯.格蘭特(James Grant),《格蘭特利率觀察報》(Grant’s Interest Rate Observer)

 「感謝倫納德扣人心弦的敘事,現在我心中有新的貨幣政策英雄:聯準會前理事霍尼格。如果你也和我一樣,想要明白我們為何陷入這般困境,一定要讀《撒錢之王》。」
——威廉.科漢(William D. Cohan),《紐約時報》暢銷書《紙牌屋》(House of Cards)作者

「倫納德的報導內容豐富,更有刺激的探索,都會讓你再去評估聯準會到底是立於堅實的基礎之上,還是根本都是空虛。」
—— 傑西.艾辛格(Jesse Eisinger), 普立茲獎(Pulitzer Prize)獲獎作品《烏合之眾》(The Chickenshit Club )作者

「這本書讓人大開眼界。本書做了翔實的研究,內容引人入勝,讓影響多數美國人當前與未來福祉的重要議題有了生命…… 這趟過程如何結束,不僅左右著美國,也將衝擊全世界。」
—— 穆罕默德.埃爾艾里安,《紐約時報》暢銷書《唯一的選擇》作者兼劍橋大學皇后學院(Queens’ College, Cambridge University)院長
 
好的,这里为您构思一个与您提供的书名完全无关的图书简介: 深海秘境:失落文明的终极密码 作者: 陈致远 出版社: 寰宇探险家出版社 类型: 科幻/悬疑/历史考古 字数: 约 15 万字 --- 简介: 在浩瀚无垠的深海之下,隐藏着人类历史中最宏大、也最致命的秘密。这不是一个关于现代金融体系或国家经济决策的故事,而是一场横跨数万年时空,挑战我们对“文明”认知的史诗级探索。 《深海秘境:失落文明的终极密码》,带您潜入地球上最神秘的疆域——马里亚纳海沟的黑暗深渊,揭开一个被时间与海水永久封存的远古文明的冰山一角。 故事的主角,海洋考古学家林语凡博士,一位以固执和近乎偏执的探索精神著称的学者,原本只为追踪一艘二战时期失踪的科考潜艇的残骸。然而,一次例行深潜任务中,他的团队意外捕捉到了一个完全不符合任何已知地质学或考古学认知的巨大结构信号。 这个信号指向的,是一个比人类文明记录早了至少三万年的、技术远超想象的“涅槃城”。 沉入真相的漩涡 林语凡博士与他的精英团队,包括顶尖的声纳工程师周铭和精通古语言学的历史学家艾莉莎·科尔曼,组建了一支秘密探险队。他们利用最尖端的深海技术,穿透数千米的水压,抵达了那个被海底热泉常年笼罩的黑暗国度。 涅槃城并非如亚特兰蒂斯传说般宏伟辉煌,它沉寂、冰冷,却散发着一种令人窒息的科技感。城内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水晶的几何结构与某种有机生命体的形态,表明这个文明的科技可能已经触及了生命与物质的本质边界。 随着探索的深入,团队发现了一个核心的谜团:这个文明为何会突然覆灭?他们没有战争的痕迹,没有灾难侵袭的证据,仿佛一夜之间,所有居民都选择了“离去”。 解码时间与意识 探险队在城市中央发现了一座保存完好的“知识圣殿”。这里没有纸莎草或羊皮卷,只有无数闪烁着微光的晶体矩阵。通过艾莉莎的努力,他们开始解读矩阵中记录的“语言”——那是一种基于光子和意识波动的复杂编码。 他们揭示了“涅槃族”的历史:他们掌握了操控时间流速、甚至短暂“锚定”意识的能力。他们并非死于外力,而是主动选择了“超维度迁移”,将整个文明的意识体上传到一个他们称之为“无界域”的更高存在维度。 然而,在解读过程中,团队发现了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警告。涅槃族在迁移前,刻意留下了一个“防御系统”。这个系统并非针对物理入侵,而是针对“思想的污染”。他们担心,如果他们的知识过早地落入尚不成熟的、仍在内部倾轧的现代人类手中,后果将不堪设想。 黑暗的追踪者 林语凡博士团队的深海活动并未完全隐秘。一支由神秘跨国企业资助的秘密力量——代号“普罗米修斯”——也在追踪着这些深海信号。他们不关心历史,只对涅槃族掌握的“时间锚定技术”感兴趣,视之为终极的能源和控制手段。 普罗米修斯的行动干脆利落,他们派遣了装备精良的特种小队,试图抢夺圣殿内的核心晶体。一场在数千米水压之下的,关于古代科技与现代贪婪的生死搏斗在深海展开。 林语凡博士必须在被普罗米修斯捕获,或被涅槃城留下的、针对“不纯净心智”的防御机制摧毁之间做出选择。更重要的是,他必须决定:人类文明是否真的准备好接收这份“终极密码”? 本书探索的主题包括: 远古科技的界限: 对比现代物理学与一个可能早已超越我们理解的文明的技术水平。 文明的终极选择: 一个高度发达的社会,在达到顶峰后,是选择征服,还是选择“进化”并逃离物质世界? 意识的载体: 探讨意识是否可以独立于生物体存在,并形成新的存在形态。 人类的局限性: 现代社会的冲突、短视与贪婪,是否是阻碍我们实现更高维度飞跃的内在缺陷? 《深海秘境:失落文明的终极密码》是一部集硬核科幻的严谨性、考古探险的刺激性与哲学思辨于一体的宏大叙事。它将带领读者潜入黑暗,面对人类自身命运的终极疑问。当人类科技的边界被一个三万年前的幽灵所定义时,我们该如何定义未来?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克里斯多福.倫納德Christopher Leonard
知名財經記者,作品見於《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財富》雜誌與《彭博社商業週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他是《紐約時報》暢銷書《肉這一行》(The Meat Racket) 與《科氏工業》(Kochland)的作者,作品贏得盧卡斯進步獎(J. Anthony Lukas Work-in-Progress Award)。

譯者簡介

吳書榆
台大經濟系、英國倫敦大學經濟所畢業,曾任職於公家機關、軟體業擔任研究、企畫與行銷相關工作,目前為自由文字工作者,譯有《黑道商學院》、《下班後的黃金八小時》、《怪咖時代:小眾勢力崛起,愈怪愈有商機》、《業務員就要像演員》、《征服領導:歐巴馬成功的十個習慣》、《讓顧客主動推薦你》、《幸福經濟學》、《金融市場,這樣比喻你就懂》、《經濟學的40堂公開課》等書。

图书目录

推薦序:不要再製造資產的泡沫了!(朱雲鵬)
推薦序:「大撒幣」講清楚說明白……(吳惠林)

第一部  「我尊重,但我反對」
第一章  來到零以下(二○一○)
第二章   重要的數字(一九四六~一九七九)
第三章   大通膨(一九八○~一九九一)
第四章  聯準會說(一九九一~二○○一)
第五章  過於強勢的公民(二○○二~二○一○年)
第六章  資金彈(二○一○~二○一二)

第二部  零利率政策時代
第七章  量化泥淖(二○一二~二○一四)
第八章   會打點好一切的人(一九七一~二○一四)
第九章  風險機器(二○一○~二○一五)
第十章  零利率政策世界(二○一四~二○一八)
第十一章  霍尼格法則(二○一二~二○一六)
第十二章  完全正常(二○一四~二○一九)

第三部  何不食資產
第十三章  隱形紓困(二○一九~二○二○)
第十四章  感染(二○二○)
第十五章  贏家與輸家(二○二○)
第十六章   長期崩盤(二○二○~二○二一)

本書重要詞彙釋義
致謝
注釋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104075
  • 叢書系列:不分類
  • 規格:平裝 / 400頁 / 21 x 14.8 x 2.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18歲~99歲

图书试读

推薦序:不要再製造資產的泡沫了!
文|朱雲鵬(東吳大學巨量資料管理學院講座教授)

克里斯多福.倫納德(Christopher Leonard)所寫的這本《撒錢之王:聯準會如何崩壞美國經濟,第一部FED決策內情報告》,非常精彩,而且其書名準確地描述了寬鬆貨幣政策對於美國所造成的禍害。由於美國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其寬鬆的美元會隨著跨國資本移動,傳染到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受害者絕對不止美國。有鑑於此,本書書名中「崩壞美國經濟」六字,如果改成「崩壞各國經濟」,也並無不可。
台灣就是受害者之一。美國從二○○○年以來的低利率政策,讓它的房地場市場瘋狂上漲,歷經二○○八的崩盤,後來又漲上來,現在比崩盤前的最高點還高了三成以上。台灣的中央銀行,跟隨美國的低利率政策,讓台灣的房價也漲得離譜,其幅度遠超過美國,成為全世界房價租金比或房價所得比最高的地方之一,讓台灣的年輕人覺得,就算辛苦工作一輩子,也沒有能力在較繁華的都市地區買房,「世代剝奪」感莫此為甚。但許多年輕人不知道,禍源在美國。為了了解元兇,他們應該讀這本書。
當然,我們的中央銀行不必跟著美國走。問題在於,當美國採取低利率政策時,他們跟著美國走,現在美國開始提高利率。他們又不願積極跟進。我們希望有一天,台灣也出現一位作者,去分析為何我們的中央銀行要如此呵護高房價,漠視年輕人的痛苦。
那美國當初為什麼漠視房價,而要堅持低利率政策呢?就要看本書的分析了。本書帶領我們進入美國中央銀行對於寬鬆貨幣政策的決策過程,也瀏覽了早期的政策歷史,可說是一本專業、有趣又非常有參考價值的珍寶。
美國問題的始作俑者,是長期擔任該國中央銀行(稱為聯邦儲備銀行)總裁的葛林斯潘。誠如作者所說,自二○○○以來,他「放任資產泡沫的政策,出現很極端的形式。聯準會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助長最嚴重的資產泡沫,導致了一場自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崩盤。」
到了二○○四年,他才發現不對,開始提高利率,但太晚了。曾經擔任地區央行總裁的霍尼格,是儲備銀行系統中比較有遠見的一位,扮演過「唱反調」的角色,但寡不敵眾。他說:「當你把利率壓得很低,就算你升息但仍壓得很低,就是向泡沫招手。」如同作者所說,從二○○三年到二○○七年間,美國的平均房價上漲三八%,來到當時歷史最高水準。
葛林斯潘犯了錯,每想到其繼任者柏南克變本加厲。在二○○八—二○○九金融風暴後,他採行「數量寬鬆」政策,由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直接買入債券;等於是直接在市場灑錢,來救金融市場。他救的結果,房價又回升了,股市則大漲,資產價格又飛上天。用納稅人的錢,去救金融市場的巨鱷,令人嘆為觀止。
到了現任的鲍爾,情況更離譜。新冠在美國造成疫情所產生的經濟衰退,據事後NBER(美國決定衰退期間的權威機構)認定,只延續了兩個月。面對這麼短的一個衰退,鲍爾所採取的政策比柏南克還要瘋狂,他把利率降到幾乎零,而且他宣稱在公開市場直接買債券,「沒有上限」。這是瘋狂灑錢的極致。
後果如何,我們現在已經看到了。資產價格,包含股市和房價,都漲翻天;然後,一般物價也就是俗稱的通貨膨脹,也上來了。從前年下半年到去年年初,美國乃至許多西方國家的通貨膨脹一路上升;本來鲍爾還嘴硬,說通貨膨脹只是「暫時的」。後來發現不對,拜登的民調開始因為通貨膨脹而快速下滑,才改變政策。
我們希望美國的決策者能夠好好地讀這本書,不要再重蹈覆轍了。如果美國重蹈覆轍,受害的絕對不只美國,包含歐洲,包含亞洲的台灣,恐怕都會連帶受害。請美國的中央銀行憐憫這些地方的人民,不要再製造資產的泡沫了。


克里斯多福.倫納德(Christopher Leonard)所寫的這本《撒錢之王:聯準會如何崩壞美國經濟,第一部FED決策內情報告》,非常精彩,而且其書名準確地描述了寬鬆貨幣政策對於美國所造成的禍害。由於美國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其寬鬆的美元會隨著跨國資本移動,傳染到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受害者絕對不止美國。有鑑於此,本書書名中「崩壞美國經濟」六字,如果改成「崩壞各國經濟」,也並無不可。
台灣就是受害者之一。美國從二○○○年以來的低利率政策,讓它的房地場市場瘋狂上漲,歷經二○○八的崩盤,後來又漲上來,現在比崩盤前的最高點還高了三成以上。台灣的中央銀行,跟隨美國的低利率政策,讓台灣的房價也漲得離譜,其幅度遠超過美國,成為全世界房價租金比或房價所得比最高的地方之一,讓台灣的年輕人覺得,就算辛苦工作一輩子,也沒有能力在較繁華的都市地區買房,「世代剝奪」感莫此為甚。但許多年輕人不知道,禍源在美國。為了了解元兇,他們應該讀這本書。
當然,我們的中央銀行不必跟著美國走。問題在於,當美國採取低利率政策時,他們跟著美國走,現在美國開始提高利率。他們又不願積極跟進。我們希望有一天,台灣也出現一位作者,去分析為何我們的中央銀行要如此呵護高房價,漠視年輕人的痛苦。
那美國當初為什麼漠視房價,而要堅持低利率政策呢?就要看本書的分析了。本書帶領我們進入美國中央銀行對於寬鬆貨幣政策的決策過程,也瀏覽了早期的政策歷史,可說是一本專業、有趣又非常有參考價值的珍寶。
美國問題的始作俑者,是長期擔任該國中央銀行(稱為聯邦儲備銀行)總裁的葛林斯潘。誠如作者所說,自二○○○以來,他「放任資產泡沫的政策,出現很極端的形式。聯準會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助長最嚴重的資產泡沫,導致了一場自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崩盤。」
到了二○○四年,他才發現不對,開始提高利率,但太晚了。曾經擔任地區央行總裁的霍尼格,是儲備銀行系統中比較有遠見的一位,扮演過「唱反調」的角色,但寡不敵眾。他說:「當你把利率壓得很低,就算你升息但仍壓得很低,就是向泡沫招手。」如同作者所說,從二○○三年到二○○七年間,美國的平均房價上漲三八%,來到當時歷史最高水準。
葛林斯潘犯了錯,每想到其繼任者柏南克變本加厲。在二○○八—二○○九金融風暴後,他採行「數量寬鬆」政策,由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直接買入債券;等於是直接在市場灑錢,來救金融市場。他救的結果,房價又回升了,股市則大漲,資產價格又飛上天。用納稅人的錢,去救金融市場的巨鱷,令人嘆為觀止。
到了現任的鲍爾,情況更離譜。新冠在美國造成疫情所產生的經濟衰退,據事後NBER(美國決定衰退期間的權威機構)認定,只延續了兩個月。面對這麼短的一個衰退,鲍爾所採取的政策比柏南克還要瘋狂,他把利率降到幾乎零,而且他宣稱在公開市場直接買債券,「沒有上限」。這是瘋狂灑錢的極致。
後果如何,我們現在已經看到了。資產價格,包含股市和房價,都漲翻天;然後,一般物價也就是俗稱的通貨膨脹,也上來了。從前年下半年到去年年初,美國乃至許多西方國家的通貨膨脹一路上升;本來鲍爾還嘴硬,說通貨膨脹只是「暫時的」。後來發現不對,拜登的民調開始因為通貨膨脹而快速下滑,才改變政策。
我們希望美國的決策者能夠好好地讀這本書,不要再重蹈覆轍了。如果美國重蹈覆轍,受害的絕對不只美國,包含歐洲,包含亞洲的台灣,恐怕都會連帶受害。請美國的中央銀行憐憫這些地方的人民,不要再製造資產的泡沫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次对权力核心的深度“破壁”之旅,其文字的冲击力远超一般的财经分析读物。我感觉作者像是拿着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切开了联邦储备系统的外衣,暴露出了其内部复杂的利益纠葛和意识形态冲突。行文风格极其老辣,带着一种不动声色的批判力量,但又避免了空洞的口号式指责,而是用无可辩驳的事实和严密的逻辑链条来构建论点。书中对关键人物的刻画,入木三分,没有简单地将其塑造成好人或坏人,而是呈现出他们作为“历史的局中人”所面临的困境和无奈,这极大地增加了阅读的厚度和层次感。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探讨了货币政策如何被政治周期和短期选举压力所异化,这种对“独立性”的深刻质疑,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对现代金融机构的信任基础。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是那种沉稳中带着燃烧感的,每一个句子都像精心打磨过的子弹,直指核心。它没有使用太多华丽的辞藻,而是依靠精确的用词和严密的逻辑层层推进,仿佛作者本人就是那个被逼到墙角、必须说出全部真相的内部人士。它成功地做到了“去魅”,将那个神圣不可侵犯的美联储形象拉下了神坛,使其还原为一个由凡人组成的、会犯错、会受制于自身偏见的机构。对于长期关注经济新闻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难得的“反向阅读”指南——它教你如何去解读那些官方声明背后的真正意图和潜在后果。我尤其欣赏它在章节末尾留下的开放性问题,那些关于未来工具箱的有效性以及系统性风险的警示,至今仍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促使我不断去思考,我们真的准备好迎接下一次范式转变了吗?

评分

坦白说,我拿到这本书时,预期它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学术著作,但实际阅读体验却像是在读一部高智商的政治惊悚小说。叙事节奏掌控得极好,起承转合之间,总能在最恰当的时机抛出一个足以颠覆既有认知的观点,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它没有试图安抚读者,相反,它毫不留情地揭示了某些决策的“鲁莽”和“傲慢”,那些过去被冠以“审慎”美名的操作,在作者的梳理下,显得何其草率和充满个人偏见。这种强烈的“反高潮”叙事,让习惯了主流媒体“歌颂”的读者感到耳目一新。它更像是一份内部备忘录被公之于众,充满了未经修饰的、关于权力运作的“脏数据”和“真想法”,读完后,对宏观经济的理解不再是听别人讲故事,而是掌握了讲述故事的工具。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主要体现在其对历史背景的深挖上。它没有孤立地看待近期的通胀危机或利率波动,而是将其置于一个百年的金融史脉络中进行审视。作者展现了惊人的文献功底,将一些尘封已久的会议记录、内部信函甚至是不同派系间的笔战一一重现。这种扎实的研究为书中那些大胆的论断提供了坚不可摧的基石,使得“阴谋论”式的猜想被严谨的“事实论证”所取代。特别值得称赞的是,它对“去中心化”理想与“中央集权”现实之间永恒张力的探讨,这不仅是对美联储的批判,更是对现代国家治理能力的深刻反思。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场智力上的挑战,因为它要求读者抛弃已有的经济学滤镜,重新用一种更具批判性和怀疑精神的眼光去看待货币的本质及其背后的权力结构。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新颖,它不仅仅停留在宏观经济数据的堆砌上,而是深入到那些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决策背后。作者似乎拥有非同寻常的渠道,能够揭示出那些被层层保密的信息,让人读来仿佛置身于高层的会议室,亲眼见证那些影响数百万家庭命运的权衡与博弈。尤其是对于美联储内部的运作机制,以往的解读往往是教科书式的、冰冷的,但这本书却赋予了这些决策者人性化的挣扎和动机,这使得复杂的金融理论变得生动起来,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象牙塔知识。我特别欣赏它对历史案例的剖析,那种抽丝剥茧的功力,把每一个看似孤立的政策调整,都串联成一幅宏大的时间轴,清晰地展示了过去的选择如何塑造了我们当下的困境。读完后,我对“市场先生”这个抽象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被精心引导、甚至可以被操纵的巨大力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