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花秋月何時了:唐宋詞鑑賞辭典【第一卷】唐、五代十國、北宋(二版)

春花秋月何時了:唐宋詞鑑賞辭典【第一卷】唐、五代十國、北宋(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葉嘉瑩
图书标签:
  • 唐宋词
  • 词学
  • 文学鉴赏
  • 唐诗
  • 宋词
  • 古典文学
  • 文化
  • 诗词
  • 两宋
  • 唐五代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唐宋詞最佳入門,三十餘年經典
名家導讀,傾囊相授
最全面、最專業的詩詞素養
輕鬆掌握、檢索唐宋詞精華

  第一卷《春花秋月何時了》,收錄唐、五代十國至北宋詞人
  包括:李白、白居易、溫庭筠、韋莊、柳永、馮延巳、李煜、范仲淹、張先、晏殊等七十餘位詞人,三百五十首詞。

  因為有這些天才洋溢的詞人,唐宋詞一誕生便膾炙人口:
  【溫庭筠與韋莊】開創了此時期最重要的「花間詞派」,從此鏤玉雕瓊、裁花剪葉,看不盡的綺筵公子,繡幌佳人。
  溫庭筠的「小山重疊金明滅,鬢雲欲度香腮雪。」
  韋莊的「春日遊,杏花吹滿頭。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
  你喜歡哪一首?

  【南唐的李後主(李煜)】的風格和花間派不同,亡國之痛,刻骨銘心。「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王國維《人間詞語》評李煜詞:「後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

  【北宋柳永】是當時民間最受歡迎的詞人,據說「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多少人在他的詞中理解了感情世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北宋晏殊】是婉約派的早期代表詞人,這位太平宰相寫起感情,不僅有富貴氣象,也是風流蘊藉。「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以刻板印象大概很難想像,「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范仲淹,也曾意氣消沉,寫下「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總是正經八百的司馬光,也懂作豔詞:「寶髻鬆鬆挽就,鉛華淡淡妝成。相見爭如不見,有情何似無情。」

  另外,近世才出土的「敦煌曲子詞」在市面上很少見,雖然已佚失作者姓名,但是選錄的詞作都非常生動有趣,例如描寫武將和儒生爭執的這一首:

  「四塞忽聞狼煙起,問儒士,誰人敢去定風波?」
  「霸王虞姬皆自刎,當本,便知儒士定風波。」

  其他如花間派的張泌、歐陽炯、李珣等人,南唐「吹皺一池春水」的馮延巳,或是婉約派擅寫詩酒生活「雲破月來花弄影」的張先,都是此時的重要詞人,也奠定了往後宋詞的發展基調。

  ※本書為改版書,原書名:《【每日讀詩詞】唐宋詞鑑賞辭典(第一卷):春花秋月何時了──唐、五代十國、北宋》

本書特色

  ★最全面的唐宋詞選集。讀唐宋詞,這一套就夠了。
  全套五卷共收錄三百三十位詞人、一千五百餘首詞作。
  ★葉嘉瑩、唐圭璋、繆鉞、周汝昌、俞平伯、施蟄存、夏承燾、宛敏灝等二百二十餘位學者專家共襄盛舉。
  ★每首詞皆有詳盡專業的鑑賞解析文章,並廣採歷代詩詞評家的精闢見解。
  ★臺灣版全新校訂增修。包括詞人最愛引用的各種典故,皆列出詳細出處及原文。
  ★每位詞人附有小傳,下列一首至百餘首的詞。

  第一卷《春花秋月何時了》 唐、五代至北宋詞
  包括──李白、白居易、溫庭筠、韋莊、柳永、張先、晏殊、馮延巳、李煜、張先、晏殊等七十餘位詞人。

  第二卷《大江東去,浪淘盡》 北宋詞
  包括──蘇軾、歐陽修、王安石、晏幾道、黃庭堅、秦觀、賀鑄、晁補之、葉夢得等四十五位詞人。

  第三卷《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北宋至南宋詞
  包括──李清照、周邦彥、朱敦儒、岳飛、陸游、范成大、楊萬里、朱熹、張孝祥、朱淑真、陳亮等八十三位詞人。

  第四卷《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南宋詞
  包括──辛棄疾、姜夔、史達祖、劉克莊、黃昇等六十九位詞人。

  第五卷《問世間,情是何物》 南宋、遼、金詞
  包括──吳文英、陳人傑、劉辰翁、文天祥、蔣捷、張炎、元好問等六十二位詞人。

詩心推薦

  ★26位臺灣作家X高中老師X大學教授

  張曼娟(教授、作家)
  陳安儀(閱讀寫作老師)
  陳茻(國文教師)

  曹淑娟(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
  謝佩芬(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
  歐陽宜璋(臺灣大學中文系兼任助理教授)
  王基倫(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優聘教授)
  林佳蓉(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
  徐國能(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
  許俊雅(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特聘教授)
  王力堅(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
  王偉勇(成功大學名譽教授)
  林淑貞(中興大學中文系教授)
  祁立峰(中興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馬寶蓮(臺北大學中文系教授)
  
  鄭元傑(北一女中國文科教師)
  吳玉如(北一女中國文科教師)
  區桂芝(北一女中國文科教師)
  陳幼君(蘭陽女中國文科教師)
  陳曜裕(蘭陽女中國文科教師)
  張馨云(臺南女中國文科教師)
  王依文(高雄女中國文科教師)
  陳秋燕(高雄女中國文科教師)
  陳雋弘(高雄女中國文科教師)
  楊子霈(高雄女中國文教師/作家)
  宋怡慧(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作家)

  (以上推薦者按學校及姓氏筆畫排列)
《盛世华章:宋代文学专题研究》 书籍简介 《盛世华章:宋代文学专题研究》是一部深度剖析宋代文学核心精神、流变脉络及其社会文化背景的学术专著。本书聚焦于宋代这一文学史上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旨在系统梳理宋词、宋诗、散文以及话本小说等多种文体的发展轨迹,挖掘其独特的艺术成就与思想内涵。全书结构严谨,论述深入,力求超越单纯的文本评述,进入对时代精神与文人命运的深层探索。 第一部分:宋词的转型与高峰 本书首先将笔触投向了宋词这一代表性的文体。宋词的成熟与鼎盛,是宋代美学趣味变迁的直接体现。 一、 词体的勃兴与早期探索(两宋之交至北宋中叶) 这一部分详细考察了词体从宴乐歌唱到文人抒情的关键性转变。我们不满足于简单罗列词人,而是深入分析了柳永如何通过“慢词”的拓展,将市民阶层的情感引入词境,并探讨了其在艺术形式上的革新与局限。同时,对晏殊、欧阳修等早期词人的“婉约派”风格进行细致的辨析,揭示他们如何将宫廷雅化与个人感怀巧妙地融合,确立了词的抒情本体。重点剖析了早期词的格律特点与音乐性遗存。 二、 苏轼的豪放开创与美学革命 本书用较大篇幅论述了苏轼对宋词的革命性贡献。苏轼将诗歌的题材与哲理引入词境,极大地拓宽了词的意境与表现范围,完成了词体从“艳科”向“雅正”的蜕变。研究细致分析了苏轼的叙事性长调、议论性抒情以及对自然景物的独特捕捉,指出其“以诗为词”的实践对后世词风产生的深远影响,特别是对“尚意”美学的建构。 三、 北宋末年与婉约的精微化 着重探讨了秦观、周邦彦在词体技巧上的极致探索。周邦彦对“协律”、“铺叙”的精细打磨,体现了宋人对形式美的终极追求。我们将分析其如何通过复杂的句法结构和词藻的运用,创造出一种既典雅又蕴含深情的“格调派”风格,这是对柳永以来婉约传统的继承与升华。 第二部分:宋诗的演进与格局重塑 宋诗,作为与唐诗并峙的文学高峰,其特点在于“尚理”、“尚学”和“尚意”。 一、 宋初诗坛的“法度”之争 探讨了宋初“后山体”的出现及其对唐诗(特别是晚唐)的借鉴。分析了黄庭坚的“点铁成金”和“拗救”等诗歌理论,揭示了宋人如何从格律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转而追求在理趣和结构上的创新。 二、 哲理融入与“理趣”的构建 深入研究了以苏轼、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诗派的形成及其核心思想。阐述了宋代儒学(特别是理学)对诗歌创作的渗透,分析了诗人如何在诗中融入对宇宙、人生、道德的思考,如何用日常意象表达深邃哲理,以及这种“理趣”对诗歌情感表达带来的张力。 三、 边塞气象与个体心声的交织 考察了宋代边塞诗的特点,对比了与唐代边塞诗在题材和情感基调上的差异。宋代诗人更多地关注边防的现实困境与个人功业的难成,使得边塞诗带有更强的沉郁和悲凉色彩。 第三部分:散文的革新与说理的艺术 宋代散文的复兴,是“唐宋八大家”留给后世的宝贵遗产。 一、 古文运动的深化与影响 系统梳理欧阳修、苏轼、曾巩、王安石等人在古文运动中的具体实践与理论贡献。本书强调,宋代古文的成就不仅在于反对骈文的华丽,更在于确立了一种清晰、平实、具有逻辑性的散文范式,极大地服务于政治、史学和哲理的表达。 二、 笔记、杂著与市民文化的萌芽 详细研究了宋代笔记小说(如话本的雏形)的兴起,分析了其内容如何反映了宋代城市生活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审美需求。这类文体展现了宋代文学向更广阔社会领域渗透的趋势。 第四部分:宋代文人的社会角色与美学追求 本书的第四部分超越了文体本身,着眼于时代背景。 一、 士大夫的自我定位与政治参与 探讨了在宋代重文抑武的国策下,文人阶层独特的政治生态。分析了文人如何将文学创作视为实现抱负、规劝君王或自我排遣的手段,以及党争对文人士大夫命运的深刻影响。 二、 审美观念的变迁:从“盛大”到“精微” 对比唐代尚“气象”、“境界”的审美倾向,阐述宋代文人更推崇“理趣”、“精微”与“韵味”。这种审美取向体现在他们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捕捉、对内心活动的细腻刻画,以及对形式秩序的偏爱上。 结论:宋代文学的时代精神 全书总结了宋代文学如何在保持对传统继承的同时,完成了向内向深处发展的历史任务。宋代文学的成熟,标志着中国古典文学在表达复杂人性和内省精神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后世(如元曲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书适合对宋代历史、文学、美学有深入研究兴趣的学者、教师及高年级学生参阅。全书注释详实,引文准确,力求提供一个多维度、富有洞见的宋代文学全景图。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本套書由二百二十餘位專家學者合著,茲介紹數位如下:

夏承燾(1900~1986)

  詞人,曾任杭州大學教授、《詞學》主編,著有《唐宋詞人年譜》、《唐宋詞論叢》等詞學重要作品。

俞平伯(1900~1990)

  於北京大學就學時投入新文化運動,並與同學傅斯年、羅家倫等人成立新潮社,後任教於清華大學及北京大學。與胡適同為新紅學專家。

唐圭璋(1901~1990)

  詞人,曾任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編著《全宋詞》、《全金元詞》等重要作品。

繆鉞(1904-1995)

  曾任河南大學、四川大學教授,專精於魏晉南北朝史學與唐宋文學。

施蟄存(1905~2003)

  曾任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新感覺派」的重要作家。

宛敏灝(1906~1994)

  詞人,曾任合肥師範學院、安徽師範大學教授,著有《詞學概論》。

周汝昌(1918~2012)

  曾任教於四川大學外文系,後任人民文學出版社古典文學編輯,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著作《紅樓夢新證》為胡適之後最重要的紅學研究。

葉嘉瑩(1924~)

  曾任教於臺灣大學、哈佛大學,並獲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

 

图书目录

撰稿人
凡例
序言(一) 宛敏灝
序言(二) 周汝昌
◎李白/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憶秦娥(簫聲咽)
◎韓翃/章臺柳(章臺柳,章臺柳)/楊柳枝(楊柳枝,芳菲節)
◎張志和/漁父(西塞山前白鷺飛)
◎戴叔倫/轉應曲(邊草,邊草)    
◎劉長卿/謫仙怨(晴川落日初低)
◎韋應物    /調笑令(胡馬,胡馬)
◎王建/宮中調笑(團扇,團扇)(楊柳,楊柳)……
◎釋德誠/撥棹歌(千尺絲綸直下垂)……
◎劉禹錫/憶江南(春去也)    /瀟湘神(斑竹枝)
◎白居易/憶江南(江南好)    (江南憶)(江南憶)/長相思(汴水流)(深畫眉)
◎竇弘餘    /廣謫仙怨(胡塵犯闕衝關)    
◎杜牧/八六子(洞房深)
◎皇甫松/天仙子(情野鷺鷥飛一隻)/浪淘沙(灘頭細草接疏林)……
◎溫庭筠/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水精簾裡頗黎枕)    (蕊黃無限當山額)(翠翹金縷雙鸂鶒)(杏花含露團香雪)    (玉樓明月長相憶)(寶函鈿雀金鸂鶒)(南園滿地堆輕絮)(夜來皓月纔當午)/更漏子(柳絲長)(星斗稀)(玉爐香)/酒泉子(楚女不歸)/望江南(梳洗罷)……
◎韋莊/浣溪沙(清曉妝成寒食天)(惆悵夢餘山月協)(夜夜相思更漏殘)/應天長(綠槐陰裡黃鶯語)(別來半歲音書絕)    /荷葉杯(記得那年花下)/清平樂(春愁南陌)(野花芳草)(鶯啼殘月)/思帝鄉(春日遊)/女冠子(四月十七)/河傳(何處,煙雨)……
◎司空圖/酒泉子(買得杏花)
◎韓偓/生查子(侍女動妝奩)
◎李曄/菩薩蠻(登樓遙望秦宮殿)/巫山一段雲(蝶舞梨園雪)
◎張曙/浣溪沙(枕帳薰爐隔繡幃)
◎李存勗/一葉落(一葉落)    /憶仙姿(曾宴桃源深洞)
◎歐陽炯/三字令(春欲盡)    /南鄉子(畫舸停橈)(暗遠沙平)(路入南中)……
◎孫光憲/浣溪沙(蓼岸風多橘柚香)(半踏長裾宛約行)……
◎和凝/天仙子(洞口春紅飛簌簌)/江城子(初夜含嬌入洞房)……
◎馮延巳/鵲踏枝(誰道閒情拋棄久)(梅落繁枝千萬片)(煩惱韶光能幾許)(幾度鳳樓同飲宴)(幾日行雲何處去)(六曲闌干偎碧樹)(花外寒雞天欲曙)/采桑子(小堂深靜無人到)/謁金門(楊柳陌)(風乍起)/長命女(春日宴)……
◎李璟/應天長(一鉤初月臨妝鏡)/山花子(菡萏香銷翠葉殘)……
◎魏承班    /訴衷情(銀漢雲晴玉漏長)    /生查子(煙雨晚晴天)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風回小院庭蕪綠)/烏夜啼(昨夜風兼雨)/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無言獨上西樓)/望江南(多少恨)(閒夢遠)    /清平樂(別來春半)/浪淘沙(往事只堪哀)/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玉樓春(晚妝初了明肌雪)/謝新恩(秦樓不見吹簫女)/破陣子(四十年來家國)……
◎耿玉真/菩薩蠻(玉京人去秋蕭索)
◎徐昌圖/臨江仙(飲散離亭西去)
◎薛昭蘊/浣溪沙(紅蓼渡頭秋正雨)(傾國傾城恨有餘)    /謁金門(春滿院)
◎牛嶠/柳枝(吳王宮里色偏深)/更漏子(星漸稀)……
◎張泌/浣溪沙(馬上凝情憶舊遊)(晚逐香車入鳳城)/臨江仙(煙收湘渚秋江靜)……
◎牛希濟/臨江仙(洞庭波浪颭晴天)/生查子(春山煙欲收)(新月曲如眉)
◎尹鶚/臨江仙(深秋寒夜銀河靜)/菩薩蠻(隴雲暗合秋天白)
◎李珣/南鄉子(煙漠漠)(乘彩舫)(雲帶雨)(漁市散)(相見處)/菩薩蠻(迴塘風起波紋細)……
◎毛文錫/更漏子(春夜闌)/甘州遍(秋風緊)/醉花間(休相問)……
◎顧夐/虞美人(深閨春色勞思想)/楊柳枝(秋夜香閨思寂寥)……
◎鹿虔扆/臨江仙(金鎖重門荒苑靜)
◎閻選/浣溪沙(寂寞流蘇冷繡茵)/八拍蠻(愁鎖黛眉煙易慘)
◎毛熙震/臨江仙(幽閨欲曙聞鶯囀)/清平樂(春光欲暮)/菩薩蠻(梨花滿院飄香雪)
◎敦煌曲子詞/鳳歸雲(征夫數載)/天仙子(燕語鶯啼三月半)/拋球樂(淚珠紛紛濕綺羅)/魚美人(東風吹綻海棠開)(金釵釵上綴芳菲)/定風波(攻書學劍能幾何)(征戰僂儸未足多)……
◎無名氏/醉公子(門外猧兒吠)/菩薩蠻(牡丹含露真珠顆)……
◎呂巖/梧桐影(明月斜)
◎王禹偁/點絳脣(雨恨雲愁)
◎寇準/踏莎行(春色將闌)/江南春(波渺渺)
◎陳堯佐/踏莎行(二社良辰)
◎潘閬/酒泉子(長憶西湖)(長憶西山)(長憶觀潮)    420
◎林逋/長相思(吳山青)/點絳脣(金谷年年)
◎楊億/少年遊(江南節物)    
◎錢惟演/玉樓春(城上風光鶯語亂)
◎陳亞/生查子(相思意已深)
◎夏竦/鷓鴣天(鎮日無心掃黛眉)
◎范仲淹/蘇幕遮(碧雲天)/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    御街行(紛紛墜葉飄香砌)/剔銀燈(與歐陽公席上分題)
◎柳永/雨霖鈴(寒蟬淒切)    /迷仙引(才過笄年)/歸朝歡(別岸扁舟三兩隻)/婆羅門令(昨宵裡恁和衣睡)/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卜算子慢(江楓漸老)/浪淘沙慢(夢覺、透窗風一線)/破陣樂(露花倒影)/二郎神(炎光謝)/錦堂春(墜髻慵梳)/集賢賓(小樓深巷狂遊遍)/少年遊(長安古道馬遲遲)(參差煙樹霸陵橋)/引駕行(紅塵紫陌)/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木蘭花慢(拆桐花爛熳)/鶴衝天(黃金榜上)……
◎張先/惜雙雙(城上層樓天邊路)/蝶戀花(移得綠楊栽後院)/訴衷情(花前月下暫相逢)/天仙子(水調數聲持酒聽)/木蘭花(龍頭舴艋吳兒競)/畫堂春(外湖蓮子長參差)/青門引(乍暖還輕冷)……
◎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小閣重簾有燕過)(一向年光有限身)(玉碗冰寒滴露華)/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清平樂(金風細細)(紅箋小字)/采桑子(時光只解催人老)/喜遷鶯(花不盡)/撼庭秋(別來音信千里)/少年遊(重陽過後)/木蘭花(燕鴻過後鶯歸去)(池塘水綠風微暖)(玉樓朱閣橫金鎖)/訴衷情(青梅煮酒鬥時新)(東風楊柳欲青青)(芙蓉金菊鬥馨香)/踏莎行(細草愁煙)(祖席離歌)(碧海無波)(小徑紅稀)/破陣子(燕子來時新社)……
◎張昪/離亭燕(一帶江山如畫)
◎石延年/燕歸梁(芳草年年惹恨幽)
◎李冠/蝶戀花(遙夜亭皋閒信步)/六州歌頭(秦亡草昧)
◎宋祁/玉樓春(東城漸覺風光好)/蝶戀花(繡幕茫茫羅帳捲)……
◎葉清臣/賀聖朝(滿斟綠醑留君住)
◎梅堯臣/蘇幕遮(露堤平)
◎王琪/望江南(江南月)
◎解昉/永遇樂(風暖鶯嬌)    
◎韓琦/點絳脣(病起懨懨)    
◎杜安世/鶴衝天(清明天氣)/菩薩蠻(遊絲欲墮還重上)……
◎李師中/菩薩蠻(子規啼破城樓月)
◎蔡挺/喜遷鶯(霜天秋曉)    
◎司馬光/阮郎歸(漁舟容易入春山)/西江月(寶髻鬆鬆挽就)
◎韓縝/鳳簫吟(鎖離愁、連綿無際)
◎阮逸女/花心動(仙苑春濃)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4931538
  • 叢書系列:On Basic
  • 規格:平裝 / 960頁 / 17 x 23 x 4.4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二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带着一种深深的古典韵味,但说实话,我拿到手的时候,对它的实际内容还是抱有一点点不确定的。我原本期待的是一本能带我重温旧梦、沉浸于唐宋词的雅致之美的读物。翻开扉页,那种油墨的香气混合着纸张的质感,立刻让我感觉回到了一个更安静、更注重文字的时代。初读时,我被它那种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所吸引,作者似乎没有急于展示学识的渊博,而是像一位老友般,轻声细语地引导你走进那个词的世界。每一个章节的过渡都处理得非常自然,仿佛不是人为的编排,而是词人们在历史长河中自然而然的流淌。我特别欣赏它在介绍词人背景时所用的笔触,不是干巴巴的生平罗列,而是充满了对那个时代文人命运的关怀与体悟。读完第一部分,我感到自己的心境也跟着那些词句沉静下来,仿佛能听见月光的声响,感受到历史的厚重。这本书的排版也十分舒服,留白恰到好处,让眼睛在阅读复杂的词句时也能得到休息,这对于深度阅读来说,是一个非常贴心的设计。它成功地营造了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人愿意花上数小时,与古人的情感共鸣。

评分

我是一个对古典文学抱有敬畏之心,但又时常感到难以入门的读者。很多所谓的“鉴赏”书籍,要么术语过多,晦涩难懂,要么过于浅薄,流于表面。而这本似乎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的语言风格非常平易近人,却又蕴含着深厚的学养。我尤其喜欢它对那些意象的解析,比如“杨柳”在不同词人心中的寄托是何其复杂多变,它不仅仅是春天的象征,更承载了离愁别绪、思妇之苦,甚至是君王之忧。作者没有止步于解释字面意思,而是深入挖掘了文化背景和时代心境对这些意象的塑造作用。这种解读角度,让我对那些耳熟能详的词句有了全新的认识。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合上书本,默默回味其中一两句,然后尝试着去构建作者所描绘的那个画面——无论是塞上的风沙,还是江南的烟雨。这种互动性极强的阅读过程,远比被动接受知识更有收获。它不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本充满智慧的向导手册,指引我探寻词的深层奥秘。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厚度让我有些望而生畏,但一旦真正沉浸其中,时间感就完全消失了。我注意到它在处理不同流派和风格的词作时,展现出的那种克制而精准的分析能力。比如,它如何区分婉约派的细腻婉转与豪放派的开阔沉郁,其间的过渡处理得十分高妙。它并非简单地贴标签,而是通过对比具体的篇章和词句的结构来阐释风格的形成。我感觉作者对每一位被收录的词人都有着一种近乎个人化的理解,而不是机械地套用前人的评价体系。比如,对某位名家词作的“不完美”之处的探讨,反而更显出其人性的真实与艺术的生命力。这种敢于深入剖析、不回避矛盾的治学态度,让我对全书的信服度大大增加。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鉴赏,是理解其历史语境下的局限与突破,而非用今天的标准去苛求古人。这种深刻的洞察力,让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入门读物。

评分

购买这本书之前,我主要依赖网络资源碎片化地了解唐宋词,结构感一直比较弱。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恰恰弥补了我的这一短板。它不是简单的按时间或人名排列,而是似乎在构建一条清晰的脉络,展示着词体从萌芽到成熟,再到各个地域和学派如何相互影响、彼此塑造的过程。我特别欣赏它对于“唐”与“五代十国”这一段过渡期的着墨,很多教材往往一笔带过,但这本书却细腻地展现了从中原到南方的文化迁徙对词风产生的微妙影响。每读完一个朝代或一个重要词人的部分,我都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原本散乱的珍珠串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串完整的项链。这种宏大叙事与微观文本分析的完美结合,使得阅读体验极具层次感和满足感。它帮助我建立了一个稳固的知识框架,使得未来再接触到任何一篇唐宋词,都能将其定位在一个更广阔的艺术谱系之中。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它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成功地激发了我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它没有使用那种高高在上的学院派腔调,读起来反而非常亲切。它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文学之旅,每到一个新的站点,作者都会适当地停下来,指引我们观察周围的风景,并讲解这些风景的来历和故事。我注意到,在对某些技巧的分析时,比如“换头”或“用典”的精妙之处,作者的解释总能恰到好处地落在“可理解”与“可赞叹”的交界线上,既不至于过度简化而失去深度,也不会过度技术化而劝退普通读者。更重要的是,阅读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它提醒我,学习古典并非为了炫耀,而是为了滋养心灵,寻找古人与我们共同的喜怒哀乐。读完之后,我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要去重新阅读那些被我忽略或误解的经典词作,带着这份新的理解和尊重,去重新感受它们的魅力。这本书无疑是通往唐宋词世界的优秀桥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