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邏輯閘如何用電晶體實現

數位邏輯閘如何用電晶體實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家同
图书标签:
  • 數位邏輯
  • 邏輯閘
  • 電晶體
  • 數位電路
  • 電子學
  • 半導體
  • CMOS
  • TTL
  • 數位設計
  • 电路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專門為資訊系學生寫的電晶體類比電路。
  電腦的最低層都是由電晶體和其他元件所構成,身為資訊系學生,一定要了解的知識!

  大家都知道電腦內部的線路都是所謂的數位電路,也就是說,電路的元件是一些AND gate、OR gate等等,但是如果打開任何一個晶片,裡面的元件卻是電晶體、電阻、電容等等。換言之,任何一個數位電路都要被轉換成一個由電晶體、電阻、電容等元件的電路,這種電路就是類比電路。

  很多同學都對類比電路感到害怕,資訊系同學更是如此,因為他們不太熟悉電晶體。

  雖然類比電路不容易學,但是由數位電路對應的類比電路卻是很容易理解的,因此我們決定寫下這本書,使很多資訊系同學能夠對類比電路多一些了解。

  在這本書中,我們將很多專有名詞保持英文版,道理很簡單,同學們應該盡量多懂英文,在職場中,科技名詞仍是用英文的。

  這本書是為了資訊系的學生寫的,的確資訊系的學生不可能搞懂類比電路,但是讀了這本書,相信大家會比較了解電腦的最低層是怎麼一回事,因為電腦的最低層都是由電晶體和其他元件所構成的。資訊系的學生總不能完全不了解一個電腦的最低層吧!

 
逻辑的基石:探索现代电子电路的实现原理 本书旨在为读者深入剖析现代电子设备中最基础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逻辑门电路的物理实现。我们专注于探究,那些在数字世界中扮演“是”与“非”角色的基本逻辑运算,是如何通过半导体器件的巧妙组合而被构建出来的。 在信息时代的浪潮中,无论是智能手机的处理器、计算机的内存,还是复杂的控制系统,其核心功能都建立在一层又一层的逻辑判断之上。这些判断的最小执行单位,就是逻辑门。然而,要理解数字世界的强大效能,就必须回溯到这些逻辑门是如何在物理层面被构造出来的。本书将聚焦于晶体管(尤其是现代电子学中最核心的MOSFET,即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如何被用作开关,从而实现布尔代数中的基本运算,如与(AND)、或(OR)、非(NOT)、异或(XOR)等。 第一部分:从基础物理到开关元件 要理解数字逻辑的实现,我们必须首先建立对半导体物理的扎实认识。本部分将从原子结构和能带理论入手,解释半导体材料(如硅)的独特性质,以及如何通过掺杂(N型和P型)来控制其导电性。 1.1 半导体的基本性质与掺杂 我们将详细介绍电子和空穴的概念,它们如何在电场作用下形成电流。晶体管的运作正是基于对这些载流子流动的精确控制。我们会探讨P型和N型半导体的形成过程,以及它们的费米能级如何决定了材料的导电特性。 1.2 晶体管的诞生:二极管与PN结 在进入复杂的三端器件之前,我们将用一章的篇幅来解析PN结。PN结是所有半导体器件的基石,它的单向导电性是构建二极管的基础。了解PN结的反向和正向偏置特性,是理解晶体管作为可控开关的关键前奏。 1.3 MOSFET:现代数字电路的肌肉 本部分的核心内容是MOSFET——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我们将详细解构其结构,包括源极(Source)、漏极(Drain)、栅极(Gate)和衬底(Substrate)。重点在于栅氧层作为绝缘体的作用,它使得栅极能够通过施加电压来“感应”通道的形成或关闭,从而实现对源极到漏极电流的控制。我们将区分增强型(Enhancement Mode)和耗尽型(Depletion Mode)器件,并深入分析其工作在截止区、线性区和饱和区的电学特性曲线。 第二部分:逻辑门的单管实现与演变 掌握了晶体管作为开关的能力后,我们将进入如何利用这些开关来执行逻辑运算的阶段。本部分将介绍早期的实现技术,并逐步过渡到占据现代数字电路主导地位的技术。 2.1 早期的逻辑实现:电阻晶体管逻辑(RTL)与二极管逻辑(DL)的局限 在晶体管技术尚未成熟的年代,早期的逻辑电路依赖于电阻和真空管(或早期的晶体管)。我们将分析RTL和DL的电路结构,并重点阐述它们在功耗、速度和集成度方面存在的根本性缺陷,例如“扇出”(Fan-out)能力差和噪声容限低的问题。 2.2 极性反转的魔力:实现非门(NOT Gate) 非门是所有逻辑运算的基础。我们将展示如何仅用一个MOSFET,通过恰当的偏置和连接,完美地实现信号的逻辑反转。这是理解推挽结构和CMOS技术的前提。 2.3 耦合晶体管逻辑(CTL)与直接耦合晶体管逻辑(DCTL)的过渡 在TTL出现之前,这些技术曾是高速逻辑的重要尝试。我们将分析它们如何利用晶体管的饱和特性来提高开关速度,同时也探讨它们如何牺牲了电压裕度,为后续技术的发展留下了改进空间。 第三部分: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技术的统治地位 CMOS技术因其极低的静态功耗和优异的抗干扰能力,成为了现代集成电路的绝对主流。本部分将聚焦于CMOS技术的原理及其在构建复杂逻辑功能中的应用。 3.1 CMOS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 我们将详细解析CMOS的反相器(Inverter)结构,其中P沟道MOSFET(PMOS)与N沟道MOSFET(NMOS)互补工作。当输入为高电平时,NMOS导通而PMOS截止,输出被拉低;当输入为低电平时,PMOS导通而NMOS截止,输出被拉高。这种“推挽”机制确保了输出电平能够干净地摆动到电源轨和地之间,极大地提高了逻辑电平的清晰度。 3.2 构建基本逻辑门:NAND与NOR的“万能性” 布尔代数的完备性理论指出,仅通过NAND门或仅通过NOR门就可以构建出所有其他逻辑功能。我们将展示在CMOS结构中,如何通过串联(实现逻辑与)和并联(实现逻辑或)的NMOS/PMOS对,简洁高效地实现: CMOS NAND Gate: PMOS并联,NMOS串联。 CMOS NOR Gate: PMOS串联,NMOS并联。 我们将分析这些结构的对称性和对偶性,并讨论其在面积和延迟上的权衡。 3.3 复合逻辑门的实现 基于NAND和NOR,我们将进一步构建AND、OR、XNOR等复合逻辑门。例如,AND门可以视为一个NOT门接在一个NAND门之后。我们将探讨如何优化这些复合结构,以最小化电路的层数(级数)和信号传播延迟。 第四部分:高级功能与电路优化 现代数字系统对速度、面积和功耗的要求永无止境。本部分将介绍如何通过优化逻辑门的实现,来满足这些严苛的要求。 4.1 传输门与多路复用器 晶体管不仅可以作为逻辑运算的单元,也可以作为信号的“通路控制器”。我们将研究传输门(Transmission Gate)的结构,它由一对反向连接的CMOS对组成,可以实现近乎无损的双向开关。基于传输门,我们将构建高效的2:1和4:1多路复用器(Multiplexer)和数据选择器。 4.2 静态与动态逻辑 随着集成度提高,电路延迟成为瓶颈。我们将对比静态逻辑(如标准CMOS)与动态逻辑(如CMOS的交错式逻辑,Domino Logic)。动态逻辑通过牺牲静态功耗换取更高的开关速度,适用于需要高速运算的场景,但同时也带来了对时钟信号质量和输入信号约束的新要求。 4.3 功耗管理:亚阈值操作与低功耗设计 现代芯片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功耗墙。我们将讨论晶体管漏电流(Subthreshold Leakage)的来源,并介绍低功耗设计技术,例如: 电压缩放(Voltage Scaling): 降低电源电压对功耗的平方影响。 多阈值电压(Multi-Vt)设计: 混合使用高阈值电压(慢但漏电小)和低阈值电压(快但漏电大)的晶体管,以在性能和功耗之间取得平衡。 通过对这些核心概念的系统性讲解,本书旨在让读者深刻理解:数字逻辑的抽象世界,最终依赖于对半导体材料中电子和空穴流动的精确控制。掌握晶体管的物理特性,是理解乃至创新未来电子系统的第一步。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家同


  現為國立清華大學鈺寶科技榮譽講座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學士,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電機及計算機博士。
  曾任靜宜大學校長、暨南大學校長、清華大學代理校長,以及總統府無給職資政等。
  研究領域為符號邏輯、演算法設計分析、生物計算、生物資訊等。
  曾獲得許多獎項的肯定,包括科技部連續五屆傑出研究獎、教育部工科部學術獎、侯金堆傑出榮譽獎等,同時也是美國電機電子學會榮譽會員。

侯冠維

  現為瑞昱半導體工程師。
  國立清華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學士、碩士。曾任旺宏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主任工程師。專長為積體電路設計與測試、半導體記憶體測試、可測性設計。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電路的開關
第二章  NMOS電晶體
第三章  PMOS電晶體
第四章  CMOS和反向器
第五章  NAND Gate(反及閘)
第六章  NOR Gate(反或閘)
第七章  AND Gate(及閘)
第八章  OR Gate(或閘)
第九章  XOR Gate(互斥或閘)
第十章  Latch(閂鎖器)
第十一章  Flip Flop(正反器)
第十二章  Multiplexer(多工器)
第十三章  Decoder(解碼器)
第十四章  Matching(比對)
第十五章  Adder(加法器)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0872095
  • 規格:平裝 / 88頁 / 14.8 x 21 x 0.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尽管主题聚焦于底层的晶体管实现,这本书在排版和图示方面也做得非常到位。很多技术书籍在这方面往往因为成本考虑而草草了事,导致复杂的电路图晦涩难懂。但这本书的插图,尤其是那些剖面图和波形图,线条清晰,标注精准,色彩对比度适宜,极大地提高了阅读效率。我特别喜欢作者在介绍CMOS反相器工作原理时使用的那组动态图示——虽然只是静态印刷品,但通过精妙的布局,读者仿佛能看到电压阈值变化时,内部PMOS和NMOS晶体管的沟道区域是如何被精确控制的。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体现了作者对读者的尊重。阅读过程中,我几乎不需要频繁地在文字和图示之间来回跳转来确认信息,因为信息是高度内聚和互补的。这种排版上的用心,极大地缓解了长时间研读硬核技术资料可能带来的视觉疲劳。

评分

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使其超越了一般的入门读物,达到了可以作为专业参考书的高度。作者在论述完基本的CMOS逻辑门之后,很自然地过渡到了更高级的主题,比如静态电路与动态电路的功耗差异对比,以及噪声容限的量化分析。这些内容的处理非常成熟,既保留了理论的严谨性,又没有陷入纯粹的数学推导泥潭。例如,在讨论静电放电(ESD)保护机制时,作者并未简单地给出标准电路图,而是分析了不同保护元件在应对高压瞬态事件时,其内部材料特性的响应速度差异。这种对“边界条件”的关注,是区分优秀工程师和合格操作员的关键。总而言之,这是一部能够提升从业者底层架构认知水平的著作,它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种构建稳固电子工程思维的基石。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令人印象深刻,它成功地将高度抽象的电子工程概念转化为了清晰、易于消化的文本。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历史遗留的或约定俗成的术语时的严谨态度。例如,在讨论不同类型的逻辑族(如TTL和CMOS)的演变时,作者没有简单地罗列它们之间的差异,而是深入剖析了驱动它们发展的根本技术瓶颈和工程需求。这使得读者在学习技术细节的同时,也能理解技术进步背后的宏观驱动力。其中有一段关于延迟和功耗权衡的讨论,作者用了一种近乎哲学思辨的笔触,探讨了在集成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下,设计人员如何在地平线上寻找那个“甜点”。这种超越纯粹技术说明的洞察力,让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远超一本技术手册。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信息处理基础的编年史,记录了人类如何用硅片模拟思维过程的伟大历程。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自下而上”的视角,这在当前许多侧重于系统级或软件定义的电子设计领域中,显得尤为珍贵。我们现在很多设计都是基于现成的IP核或高层抽象的Verilog代码,忘记了这些抽象背后最基础的物理实现逻辑。本书则强迫读者重新审视“0”和“1”是如何在电子世界中被物理地构造出来的。它探讨了亚阈值导通电流、栅氧化层的击穿极限,以及如何通过调整栅极氧化层厚度来影响逻辑门的开关速度。这些信息虽然在日常的FPGA设计中可能不会被直接用到,但它们构成了工程师对电路稳定性和可靠性做出判断的底层知识储备。读完后,我对任何看似简单的开关操作背后所蕴含的能量、速度和物理限制,都有了更深刻的敬畏感。它不是教你如何快速搭一个电路,而是教你如何真正理解电路的“生命力”所在。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明了,黑底白字,透露出一种严谨的学术气息。我本以为内容会是那种枯燥乏味的教科书式叙述,毕竟“數位邏輯閘如何用電晶體實現”这个标题本身就带着一种硬核技术的味道。然而,翻开第一页,我就被作者清晰的思路和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所吸引。他没有一上来就堆砌复杂的电路图和公式,而是从最基本的半导体物理原理讲起,娓娓道来,像是在和一位初学者耐心地对话。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极大地降低了理解复杂电路的门槛。特别是关于MOSFET开关特性的分析部分,作者用了很多生动的比喻,将电子的运动和费米的能级变化描述得栩栩如生。读到这里,我感觉自己仿佛站在了微观世界的边缘,亲眼见证着逻辑功能的诞生。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每一章的知识点都环环相扣,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坚实而完整的知识体系。对于那些希望从理论层面彻底搞懂数字电路底层架构的工程师和学生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参考资料。它不仅仅告诉你“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是这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