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源 (電子書)

太陽能源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湘玲
图书标签:
  • 太阳能
  • 可再生能源
  • 能源
  • 电子书
  • 科技
  • 环保
  • 可持续发展
  • 清洁能源
  • 物理
  • 工程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從德國的舊礦場到印度的小農莊,在許多我們已知或未知的世界裡,
再生能源早已不是政策與技術的問題,而是市場經濟的邏輯……
當全世界都渴望擺脫對化石燃料的依賴、期待以綠能產業再啟經濟發展,
選擇源自於太陽、乾淨的再生能源,
就等於選擇過一種舒適、低耗能的優雅生活;
也就是選擇用更積極踏實的腳步,走向不枯竭的未來。

  從德國到印度,從大城市到小農莊,在我們的一切生活開支都要隨油價波動不斷的此刻,在某些地方、有一些人,已經不約而同為能源的使用與選擇,找到帶來希望的新方向……

  他們的新能源選擇不僅「乾淨」且優雅,也為他們創造了舒適生活的新時尚;更重要的是,他們揮別了依賴化石燃料的舊時代,找到了能夠自給自足,既有獲利、又能不斷向未來前進的動力。

  源自於太陽,可轉化為電能、熱能、風力、水力、生質能,還有地熱所帶來的能量,統稱為「再生能源」。當全世界都在期待,再生能源為我們帶來更乾淨、更先進、更富裕的新生活,《太陽能源》訴說的不僅止於能源選擇的各種可能,更帶領我們以更寬廣的視野看世界,也為我們的能源未來,勾勒出更積極、樂觀、務實的想像!

作者簡介

胡湘玲
 
  德國畢勒菲爾特大學(University Bielefeld)科技社會學博士,曾任教於德國魯爾波鴻大學(University Bochum)東亞研究學院。

  嘗試以多元的角度看世界、以不同的方式做事情。努力扮演多重的角色:傳遞「勞動價值」的德國非營利組織「汗得學社」(HAND Initiative e. V.)社長、台南縣政府Solar City陽光電城總顧問、彰化縣太陽光電推動發展顧問,以及持續在不同角落實踐人道援助精神、帶動尊重自然的協力造屋計畫發起人;除此之外,她還忙碌於再生能源科技的業界實踐。

  因為相信「書寫也能夠是一種運動」,所以期待能「透過書,傳遞知識社會所需要的生活想像」。目前著有《核工專家vs.反核專家》(前衛出版)、《到天涯的盡頭蓋房子》(野人出版)、《不只是蓋房子》(野人出版)、《我家房子160歲》(商周出版)、《太陽房子》(第31屆金鼎獎最佳科學圖書,天下文化出版)等書。

未来的光芒:探索新能源的无限可能 一、 引言:能源革命的时代呼唤 我们正站在一个历史性的十字路口。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峻,化石燃料的枯竭威胁着人类文明的持续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清洁、可再生能源的探索与应用已不再是遥远的构想,而是迫在眉睫的时代命题。本书旨在全面、深入地剖析当前新能源技术的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与未来的发展趋势,为所有关注能源未来的人士提供一个清晰而详尽的路线图。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能够点亮我们未来的“新太阳”,不仅仅是狭义的光伏技术,而是涵盖了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一系列潜力巨大的能源形态。 二、 风能的雕塑:驾驭气流的艺术与工程 风能,作为最古老也最具潜力的可再生能源之一,其发展已从早期的机械风车迈向了高度复杂的现代涡轮机阵列。本章将深入探讨风力发电的空气动力学基础,解析不同类型风力发电机(水平轴与垂直轴)的设计哲学及其适用场景。 2.1 陆上风电场的精细化管理: 重点分析大型陆上风电场在选址、噪声控制、电网集成方面的工程挑战。我们将详细介绍先进的叶片设计如何通过优化气流捕获效率,将额定功率推向新的高度。此外,对风电场对生态环境,特别是鸟类迁徙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雷达监测和智能停机系统进行缓解,也将进行详尽的论述。 2.2 海洋风电的宏伟蓝图: 海洋拥有更稳定、更强劲的风力资源。本章将聚焦于海上风电技术的突破,从固定式基础到漂浮式基础(Floating Offshore Wind, FOW)的演变。漂浮式技术是解锁深海风能的关键,我们将剖析其系泊系统设计、动态缆线管理和极端海况下的可靠性工程。对欧洲(如北海)和亚洲(如日本、韩国)的重大海上风电项目案例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揭示不同地理环境下的技术适应性策略。 三、 地热能的深层热力:地球内部的稳定馈赠 地热能以其极高的可调度性和低占地面积的优势,成为支撑电网稳定运行的关键“基荷”能源。本书将超越传统的温泉发电模式,聚焦于前沿的增强型地热系统(Enhanced Geothermal Systems, EGS)。 3.1 EGS的钻探与水力压裂技术: EGS的核心在于人工改造地下岩体,以确保热流体的有效循环。我们将细致讲解深层、高温、高压环境下的定向钻井技术,以及如何通过精准控制的水力裂缝诱导技术,在不引发显著地震风险的前提下,最大化热交换效率。对岩石力学模型和地下流体动力学的耦合模拟,是理解EGS成功与否的关键。 3.2 地热的直接利用与区域供暖: 探讨地热能在区域供暖、温室农业、以及工业流程中的高效应用。分析其在城市能源系统中的整合潜力,实现热电联产(CHP)或热电冷联产(CCHP),最大限度地提高能源利用率。 四、 生物质能的循环经济:从废弃物到高价值燃料 生物质能利用的精髓在于构建一个紧密的碳循环系统,将农业废弃物、林业残余物以及城市有机垃圾转化为可用的能源和化学品。本章将从微观到宏观,全面梳理生物质能转化的主流技术路线。 4.1 先进生物燃料的合成路径: 详细解析纤维素乙醇的酶水解与发酵工艺,以及如何克服木质素的抑制作用。更重要的是,将重点介绍热化学转化技术,如快速热解(Fast Pyrolysis)制备生物油,以及随后的催化升级技术,以生产出可直接替代化石燃料的“绿色汽油”和“绿色柴油”。 4.2 沼气与生物天然气的升级: 探讨厌氧消化工艺的优化,如何通过调控微生物群落来提高甲烷的产率。对沼气脱硫、脱碳提纯(Upgrading)至可注入天然气管网或用作交通燃料的生物天然气(Bio-CNG/LNG)全流程进行技术剖析。 五、 海洋能的深邃潜力:潮汐、波浪与温差的能量捕获 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的绝大部分,蕴藏着巨大的、尚未被充分开发的能源宝藏。 5.1 潮汐能的工程实践: 区分潮汐堰式(Barrage)和动态潮汐流(Tidal Stream)发电技术的优劣。重点分析水下涡轮机的安装、维护和抗腐蚀挑战,以及对局部海洋生态系统(如泥沙输运)的长期影响评估。 5.2 波浪能的俘获机制: 波浪能的随机性和间歇性对设备设计提出了严苛要求。本章将分类介绍不同类型的波浪能转换装置(WEC):如点吸收器(Point Absorbers)、过流式(Overtopping Devices)和振荡水柱(Oscillating Water Columns, OWC)。分析其能量转换效率与极端波况下的生存能力之间的平衡点。 5.3 海洋温差能(OTEC): 介绍利用表层温暖海水与深层冷海水之间的温度梯度发电的原理,重点讨论其在热带地区的商业化可行性,以及副产品(如深层冷水在海水淡化和空调中的应用)的综合效益。 六、 储能系统的集成:可再生能源的“稳定器” 任何间歇性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应用,都离不开高效、经济、长寿命的储能技术。本章将不再赘述传统的抽水蓄能,而是集中火力于新兴的电化学储能和新型物理储能。 6.1 先进电池技术: 深入分析下一代锂离子电池(如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在能量密度、安全性、循环寿命上的关键技术瓶颈和突破方向。同时,对液流电池(Flow Batteries)的长期储能潜力,特别是其模块化和易于规模扩展的特性进行详细评估。 6.2 物理与化学储能的新进展: 探讨压缩空气储能(CAES)和飞轮储能(FES)在电网调频和短时储能中的角色。此外,对“绿色氢能”作为季节性长周期储能介质的电解制氢效率、储存(液化/地下洞穴)及燃料电池发电的技术链条进行严谨分析。 七、 结论:构建韧性的、多源互补的未来能源系统 新能源的未来并非依赖单一技术的“银弹”,而是依赖于一个高度集成化、智能化、多源互补的复杂系统。本书的最终目标是描绘出这样一个系统:它能巧妙地融合风、地热、生物质和海洋能的优势,通过先进的智能电网(Smart Grid)和高效储能技术进行实时调度和优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能源的独立、安全与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清洁、繁荣的地球家园。本书的论述旨在激发政策制定者、工程师、投资者以及每一位公民对能源未来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投入。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006 序文∕一種公平、包容與開放的態度

008 寫在化石燃料將盡之前∕當未來靠我們愈來愈近

015 Part I 熱能

016 主動使用太陽熱能∣Solar Thermal
018 太陽集熱系統——把太陽帶回家
028 Good Experience 百分百能源自主——零耗能的太陽廠房
032 Good Thoughts 碳無止盡

036 被動使用太陽熱能∣Solar House
038 太陽房子的能源美學
050 Good Thoughts 四面牆裡的生活氣候——隔熱建材
060 Good Thoughts 節能,建築師看見沒?
066 People in Sight 那個實踐環保生活的人
071 Good Thoughts 誰吃有機食品?

076 生質能∣Biomass
078 Good Thoughts 哇!好美……這是?
082 生質能——化腐朽為能源
100 Good Experience 油箱裡的果實
102 Good Experience 雲得生質能村

108 地熱∣Geothermal Energy
110 腳底下的能源——地熱
120 People in Sight 對樹好的事,就是對人好的事

124 寫在低電價時代結束之前∕「1度電」的力量

127 Part II 電能

128 水力∣Water Power
130 水力——古典的能量
146 Good Things 舊水力,新汽車
151 Good Things 5比1,洗碗機領先手洗
153 Good Things 點亮一盞省電的燈

156 風力∣Wind Power
158 風力發電——採風擷能
174 People in Sight 從太陽能到風力——再生能源的實踐之路
177 Good Thoughts 未來能源發展的關鍵——連線的思考
179 Good Thoughts 夢想中的生活

182 太陽光電∣Photovoltaics
184 太陽光電——盡情採擷
204 Good Experience 再生能源帶來的光亮與希望——印度赤腳學院
210 People in Sight 太陽光電的先鋒——阿亨模式
213 Good Thoughts 這個週末沒有電

216 太陽熱電∣Solar Thermal Electrics
218 太陽熱電廠——愈熱愈來電
228 Good Experience 從沙漠來的電
231 Good Things 換冰箱,看等級
233 People in Sight 現代英雄∕雌傳奇

237 圖照來源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2162958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56.6MB

图书试读

自序

胡湘玲
一種公平、包容與開放的態度

  2008年春天週末,行經紐倫堡。

  跟著往城堡走去的人群,我在石頭路的邊邊見著一家手工鞋店鋪。因為週末,因為傍晚,雖然天色仍亮,鋪子已經關門。但一直到此刻,我仍清楚記得當時透過櫥窗看見鞋子的驚艷——這裡每一雙鞋都是由成年的喜憨兒手工製造。精工打造的鞋子,每一雙都美麗異常。

  喜憨兒、手工、小店鋪,是在強調成本與規模的競賽中,仍然優雅存在的手工業。他們不只生產鞋子,還製造傳統與希望。自己的店、自己的工廠、自己架設的太陽光電與集熱系統……充滿笑容、色彩與創意的文宣,讓我看見手工、合作與包容的力量。

  為什麼說包容?

  我們的世界強調成功、厭倦失敗,強調效率、鄙夷緩慢。於是,大部分的時間我們都忘記:所有的老人都曾經是惹人憐愛的嬰孩,而所有的美好也都預藏衰頹。什麼是最好的選擇?如何可能讓世界更好?這件事情不是自己就能決定。

我在鞋鋪的文宣上看到這首「警世詩」:

  把懶惰的人都殺光光,世界就會變勤勞。把醜的人都殺光光,世界就會變美麗。

  把笨的人都殺光光,世界就會變聰明。把病的人都殺光光,世界就會變健康。

  把傷心的人都殺光光,世界就會變快樂。把老的人都殺光光,世界就會變年輕。

  把敵人都殺光光,世界就會變友善。把壞人都殺光光,世界就會變成善。

  這首Erich Fried寫的〈措施〉,令人心驚的描述:支持納粹德國的行徑,竟然是一個在一開始非常單純的企圖——打造「美麗新世界」!

  誰不想望更好的世界?但重點是:誰決定什麼是好,什麼是不好。以及,怎麼追求。

  在以再生能源為主題的《太陽能源》書寫過程中,我親身經歷某些概念、計畫與技術,從一開始的令人振奮到後來必須審慎檢討才能繼續,或者從一開始的毫不被看好到後來大放異彩。有許多時候,我的確慶幸再生能源的推動仍有許多阻力,才讓得出空間給檢討與反省。但絕大部分的時間我心焦:我們的政策似乎還沒有參透再生能源對我們共同未來的重要性,我們的生活還反映不出對未來能源的好奇與認識。在我們綠意盎然、陽光充足、位在太陽帶、最有條件發展再生能源的富裕家鄉,我們好像已經忘記太陽的意義:太陽是我們最初與最後的能源,太陽更是所有能源的根源。

  太陽下,的確沒有新鮮事。我一直在尋找一個適切的觀察方式來表達對再生能源的認識與感情。在這個小小的鞋鋪裡我終於發現,原來,尋找到的就是一種跟太陽一樣公平、包容與開放的態度,好完成不同的可能性。

  這本書因為範疇很廣,所以對我與天下文化始終是一個「寫作計畫」。如果不是鄭崇華先生以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的名義贊助寫作,我恐怕沒有足夠的鞭策力得以完成。問題始終是複雜的。但是,我們不必因為無法解決所有的問題而失望——書寫「再生能源」這個主題也是。

  向所有勇於面對未知未來的朋友致敬。

前言

胡湘玲
∣寫在化石燃料將盡之前∣當未來靠我們愈來愈近

  當未來靠我們愈來愈近,單純的理念無法開闢先路,資本主義的綠色運作不只向我們招手,還向我們時而反應遲緩的腦袋挑戰。

  站在一座占地16公頃、看起來灰黑、了無生氣的煤灰儲存場前,我們應該如何勾勒對未來的想像?2004年9月8日,當時全世界最大、五百萬瓦級的太陽光電廠就在德國萊比錫的舊煤灰場開幕。這座由三萬三千五百片太陽模組所拼貼成的藍色電廠,是德國從2000年全力打拼未來能源以來,又一個小小的里程碑。

  還需要費思量討論是否該發展再生能源嗎?

  這早已經不是政策的問題,而是市場經濟的邏輯。因為投資再生能源的「正當性」早已經不再建立在綠鳥大聲倡言對環境的責任上,更建立在一般民眾對生活舒適的要求上。

  2000年2月25日,德國聯邦議會通過「再生能源法」,不僅所有再生能源所生產的電力得以回輸到市電網路,同時也確保再生能源供應電力的收購價格。從風力每度電合台幣2.4元到太陽光電每度電20元的收購價格,穩固了投資再生能源的獲利基礎。在這樣的條件下,不僅促成太陽能、風力、水力、地熱,及生質能等發電方式在研發與市場上長足的進展,也使得德國的再生能源技術穩占世界領先的地位。

  以太陽光電為例,透過「再生能源法」的配套措施——聯邦環境部提出的「十萬戶太陽光電屋頂計畫」,不僅讓太陽光電在兩年內成為市場經濟的寵兒,也成功帶動太陽光電晶片、模組與系統安裝的產業與外銷市場。因此,太陽光電的魅力已經超越環保需求與防止氣候變遷,更強調投資未來、發展新能源技術與創造工作機會。

  2007年,再生能源已經供應德國總電力需求的14.2%,預計到2020年,供應量將至少達總電力需求的20%以上。到了2050年,德國的能源供應結構將全面改觀,由再生能源供應總電力需求的50%以上。

  由再生能源供應全德國14.2%的電力需求,已經為德國減少了1,150億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時,在2007年底,全德國共有249,300人在這個領域工作。再生能源的投資總額達260億歐元;其中,生質能有90億歐元、太陽能(光電與熱能)各有60億歐元,風力則大約有55億歐元的營業額。預計到了2012年,再生能源的總營業額可以達到330至400億歐元,這個數字甚至高過天然氣與燃煤火力電廠的投資總額:300億歐元。

  根據德國聯邦環境部的估計,到2020年,再生能源的投資總額將會達到750億歐元,工作人數則達400,000人。到那時候,再生能源將供應全德國27.3%的用電需求。到了2030年,再生能源的投資總額則將達到2,450億歐元,工作人數達700,000人,成為德國重要的工業投資項目。特別是在太陽能的領域,將主導全世界市場的發展。

  再生能源在德國的發展是一項沒有前例的重要成就——2000年,再生能源供應全德國6.3%的用電量,原先預定在2010年達到總電力供應12.5%的目標,已經在2007年以14.2%超越。目前,再生能源供應德國能源總需求的8.6%,比起2000年,已經成長超過一倍。2008年6月6日,德國聯邦議會通過新的再生能源法與再生熱能法,訂出了2020年的目標:再生能源將供應全國用電總需求的30%,供應熱能總需求的14%。

  除了德國,全世界許多國家也都致力於提高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以中國為例,預計到2020年,再生能源將供應全中國用電需求的30%。全世界用電量最高的美國,也逐漸願意為減緩氣候變遷努力;同時以國家安全為考量,希望盡可能擺脫對進口能源的依賴。美國在這方面的投資特別著重在生質能動力燃料與風力上。

  根據德國聯邦環境部的估計,到了2020年,全世界每年投資在再生能源的金額將高達2,500億歐元,是現在的六倍;到了2030年,投資總額將達4,600億歐元。從2004年至2030年累計的投資總額將達到43,000億歐元。隨著全球市場的成長,德國市場的重要性也會日益降低。因此,德國再生能源的發展將以技術領先為首要策略,並以創造引領世界潮流的再生能源市場(lead market)為目標。

  發展再生能源,同時也是為了確保供電安全與避免過多的進口能源。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的預測,到了2030年,因為經濟發展與人口增加,全世界的能源需求量比現在還要高出45%至55%。在資源有限,特別是原油與天然氣的供應限制下,如果沒有及時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與發展能源科技,能源價格與氣候變遷所導致的問題會更加惡化。

  由於使用與投資再生能源,德國在能源供給的規劃上,已經能夠降低傳統燃煤與燃燒天然氣火力電廠的數量,同時也降低了對進口能源的依賴;此外,再生能源在熱能與動力燃料的供給上,也有很大的貢獻。

  省下進口能源,對總體經濟有直接且正面的影響。如2006年,德國進口化石燃料的總金額約為700億歐元,而透過使用再生能源所生產的電能、熱能與動力燃料,換算成進口的化石燃料,就高達57億歐元。

  再生能源法規範電力公司有義務全數收購由再生能源所生產的電力,並將目前發電成本仍高的再生能源電力一起計算進總體發電成本中,同時,經由電力市場的競爭機制,由所有用電戶來共同選擇與共同分攤。在沒有動用國家補助的條件下,德國近幾年全力發展再生能源,並成功的在全球能源市場上占有特殊地位。因此,再生能源雖然提高了一般用電戶所支付的每度電價格,但在另一方面,則是大規模抑制了整體電價的提升。德國再生能源在2007年的總裝置容量,已經達到34,018百萬瓦,占德國總電力裝置容量的五分之一,比德國所有核能電廠的總合還要高——這樣的比例已足以左右電力市場的供應。

  未來的能源市場不僅建立在勇敢、有遠見的政策上,也建立在已經準備好要承擔的公民意識上。

  以台幣20元來收購1度太陽光電,2.4元來收購1度風力發電,這些對環境成本預付的計算,均攤到德國所有用電戶的身上。這種所謂「額外」負擔的電費,也曾經在再生能源法實施之初引來正反兩極的聲浪。然而,在政策的保障下,資本主義以大量生產來降低成本的運作發揮了功能;在全球氣候變遷加遽、二氧化碳釋出量成為國與國之間得以買賣的配額時,藉由使用再生能源來減少二氧化碳的釋出,已成為經濟政策利多的工具。

  所以,德國專業市調研究所EMNID曾針對「德國有多綠?」進行的調查顯示:81%的受訪者擔憂環境惡化;85%的人認為繼續補助再生能源是正確的做法;89%的受訪者在購買新車時會把耗油量視為最重要的考量;90%的受訪者則認為浪費能源是最嚴重的環境問題。

  這讓我想起拜訪德國的Fraunhofer-Gesellschaft研究機構——系統科技與創新研究所,跟艾希哈瑪博士(Dr. Eichhammer)討論到歐盟與德國的能源政策,以及在能源政策下的經濟發展、科技起飛與舒適生活時,他神采飛揚的表示:「雖然架設在我們研究所頂樓的是炫目的太陽光電系統,但是讓我真正感到驕傲的,卻是藏身在牆壁裡面、才剛鋪好的隔熱層。雖然看不見,但是藉此我們可以省下一半以上的空調能源。」

  在時序逐漸入秋的德國,有愈來愈多鄰居敲下外牆,鋪設更有效的隔熱建材;在新的工地,年輕的小家庭蓋起了一棟棟「低耗能的房子」。從前,鄰居間比較的是誰家開的車比較高級;今天,大家開始比起誰家的車既省油又有力。還有,那屋頂上的太陽光電板……

  當未來靠我們愈來愈近,我想,我們必須已經準備好了。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