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動與脈動:創作經驗中的心理動力 (電子書)

衝動與脈動:創作經驗中的心理動力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劉錫權
图书标签:
  • 心理动力学
  • 创作心理
  • 写作技巧
  • 自我探索
  • 情绪管理
  • 艺术心理学
  • 心理学
  • 创作过程
  • 经验分享
  •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藉由作者在創作教養與創作經驗的心理分析陳述,拼裝創作行思與教學的想法,其中有具體的經驗轉化:如,城市中的身體;也有純以抽象理念推導的說明與文獻整理,回應那啟動創作欲力的瞬間心理樣態──即本書的主題:創作衝動心理機制的原型與時代遞延下的殘餘(或間錯的誤解行思)。

  這是一本關於個人對創作心理動力經驗與推想的分析論述,整部書寫更接近的是一種創作,書寫構築的方法與視覺拼貼創作習慣相仿,一幅由斷片般的拼貼思維烘托出的個體創作心理動力圖像。看似套套邏輯、不斷迴旋的書寫,從原點開始,繞了一圈,又回到原點的徒勞或困縛裡;或如每日初醒重開機(reboost)的意識迴旋,不斷重讀路上的風景,最終,期望會對於「前」原點有些不同的看法。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衝動與脈動:創作經驗中的心理動力》(電子書)的图书简介,其内容与您提到的书名完全无关。 --- 《文明的迴響:中世紀歐洲的信仰、衝突與日常》 作者:[虛構作者姓名,例如:亞歷山大·沃爾夫] 出版社:[虛構出版社名稱,例如:歷史之窗出版] ISBN:[虛構ISBN] 頁數:[虛構頁數] 類別:歷史學、中世紀研究、社會文化史 --- 關於本書 《文明的迴響:中世紀歐洲的信仰、衝突與日常》深入剖析了公元 500 年至 1500 年間,歐洲社會在基督教信仰的深厚影響下,如何經歷了重大的結構性變革、劇烈的思想碰撞以及深刻的文化塑造。這部著作超越了傳統上將中世紀視為「黑暗時代」的刻板印象,旨在呈現一個充滿活力、矛盾重重,卻又奠定現代西方文明基石的複雜時代。 本書的結構圍繞著三個核心支柱展開:信仰的建構、權力的角力,以及日常生活的韌性。作者透過對大量一手史料——包括教皇文獻、修道院編年史、法律文本、騎士文學以及考古發現——的細緻解讀,試圖還原那個時代人們的真實世界觀與生存狀態。 第一部:信仰的基石與精神疆域 中世紀是基督教信仰從邊緣走向主導的時期。本書第一部分重點探討了教會如何在政治真空和社會動盪中,逐步建立起覆蓋整個歐洲的強大精神結構。 1. 羅馬的遺產與教會的興起: 我們追溯了西羅馬帝國崩潰後,修道院(特別是本篤會)如何成為知識保存的燈塔和社會穩定的力量。從愛爾蘭的隱修傳統到克呂尼運動(Cluny Reform),本書詳細分析了教會如何從地方性力量發展成為一個具有跨國影響力的組織。這裡探討了聖地朝聖的興起,以及這如何創造出第一個泛歐洲的文化網絡。 2. 經院哲學的辯證: 在知識領域,經院哲學的興盛標誌著理性與信仰的第一次大規模會晤。本書專門撥出章節討論聖奧古斯丁(St. Augustine)的影響,以及亞里士多德思想被重新引入後,托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如何試圖在信仰體系中整合理性邏輯。我們考察了大學的誕生,如巴黎大學,如何從神學院的附屬機構轉變為獨立的學術中心,並探討了當時知識分子對自然界、神學問題的探索方式。 3. 異端與靈性極限: 信仰的普及並非一帆風順。本書深入研究了卡塔里派(Cathars)等重要異端運動的社會根源和教義特點,以及教會為維護統一性所採取的手段,包括宗教裁判所的建立。我們不僅關注鎮壓,更著重於探討這些異端運動反映了當時社會中對教會腐敗、世俗化趨勢的不滿,以及普通信徒對更純粹、更個人化靈性體驗的渴望。 第二部:權力的角力與社會的重構 中世紀的政治景觀由不斷變動的聯盟、戰爭和權力鬥爭所定義。本書第二部分聚焦於世俗與神聖權力之間的複雜博弈,以及由此產生的封建體系。 1. 帝國與教皇的永恆之爭: 「授職權之爭」(Investiture Controversy)是理解中世紀權力結構的關鍵。本書詳細描繪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與教皇之間長達數世紀的較量,從查理曼的加冕到亨利四世在卡諾莎之門的屈服。這場鬥爭不僅是權力分配的體現,更是關於世俗統治權力是否應服從於道德與宗教權威的深刻辯論。 2. 封建契約與騎士精神: 我們分析了封建制度(Feudalism)如何在地方層面上運作。這不僅是土地授予和軍事義務的法律框架,更是一種基於個人忠誠、榮譽和相互保護的社會黏合劑。本書檢視了騎士階層的興起,以及「騎士精神」(Chivalry)如何從一種戰鬥的實用規範,逐漸演變為一套涵蓋貴族行為、女性地位和宮廷愛情的複雜倫理體系。 3. 城市的崛起與資產階級的誕生: 從十一世紀開始,歐洲商業的復甦催生了自治城市(Communes)的興起。這些城市,如義大利的威尼斯、佛羅倫斯,以及北方的漢薩同盟城市,挑戰了傳統的農村封建秩序。本書探討了行會(Guilds)在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核心作用,以及商人階層如何逐漸積累財富和政治影響力,為後來的文藝復興奠定了物質基礎。 第三部:日常的紋理與世界的感知 最後一部分將視角拉回到普通人的生活,探索他們的物質世界、家庭結構和面對災難時的心理韌性。 1. 農民的生活與土地的束縛: 絕大多數人口是農奴或自由農民。本書描述了三圃制農業的發展如何提高生產力,但也描繪了農奴制下農民與領主之間複雜的依附關係。從季節性的勞作、飲食習慣到村莊的社會組織,我們試圖重構中世紀農村的「微觀歷史」。 2. 家庭、性別與死亡: 家庭是中世紀社會的基本單位,本書探討了婚姻制度的演變,特別是教會對包辦婚姻和血緣關係的規範化。女性在修道院、貴族家庭和農村中的角色進行了區分研究。同時,面對極高的嬰兒死亡率、飢荒和瘟疫,死亡在中世紀的日常生活中佔據了極其突出的位置。本書分析了對「好死」(Ars Moriendi)的重視,以及遺囑和臨終儀式如何成為財產繼承和靈魂救贖的關鍵環節。 3. 藝術、符號與世界的映照: 中世紀的藝術和建築是其世界觀的直接體現。本書分析了羅馬式(Romanesque)的厚重與哥德式(Gothic)的向上追求之間的差異。哥德式大教堂不僅是建築奇蹟,更是神學的「石砌聖經」,通過彩繪玻璃和雕塑向不識字的民眾傳達宇宙的秩序和救贖的希望。 總結:連續性與轉變 《文明的迴響》結論部分強調,中世紀並非一個靜態的、孤立的時期,而是西方文明發展的關鍵熔爐。它在傳承古典文明的同時,吸收了日耳曼和基督教的元素,並在經濟、思想和社會結構上不斷試驗。本書意在提供一個平衡、細緻的視角,讓讀者理解這個複雜時代如何為文藝復興、宗教改革乃至現代性的到來準備了條件。 本書特色: 跨學科整合: 結合了政治史、宗教史、經濟史和文化人類學的視角。 地圖與圖表: 包含詳細的歐洲政治演變圖、封建等級示意圖及中世紀城市擴張圖。 史料側重: 首次將東歐和拜占庭對西歐的間接影響納入主要討論框架。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劉錫權  


  藝術創作者,擅長影像拼貼、版畫藝術創作與創作思維;長年投入藝術學門行政管理與藝術教育領域,對於藝術創作心理之探索多有涉入。

  現任: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美術學系教授、美術學院代理院長
  中華民國版畫學會 理事長

  曾任:
  朝陽科技大學 視覺傳達設計系專任講師、大葉大學 視覺傳達設計系(兼任)講師、博偲設計顧問有限公司 設計指導、中華民國版畫學會 秘書長、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美術學系 副教授 暨 出版組組長、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美術學系 教授 暨 美術學系主任&藝術跨域研究所 所長、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美術學系 教授 暨 教務長
 

图书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現代主義藝術精神的消退?

現代主義精神的碎片
現代主義的美學本體論
現代主義信念的消逝
與現代主義美學道別?
 
第二章  衝動與「真實」
身體脈絡化直觀感知的「真實」
語言臨在的「真實」
社會化行為的「真實」
認知失調的影像世代「真實」
抵抗現實界的「真實」
 
第三章  身體圖像
身體圖像(一):知覺意識的機轉
身體圖像(二):自我權力部署
身體圖像(三):城市中的身體
 
第四章  圖像之後
藝術自律性:繪製身體圖像的工夫論
「主體性」的暈眩與暈眩之後
「主體性」的掌握
 
參考書目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9826457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0.5MB

图书试读



  本書藉由個人在創作教養與創作經驗的心理分析陳述,拼裝創作行思與教學的想法,其中有具體的經驗轉化:如,城市中的身體;也有純以抽象理念推導的說明與文獻整理,回應那啟動創作欲力的瞬間心理樣態―即本書的主題:創作衝動心理機制的原型與時代遞延下的殘餘(或間錯的誤解行思)。

  在教育現場與學生對話的過程中,其對創作動力之描述,多半是一種從單純喜歡畫畫的念頭,到純藝術創作的必要性/合理性之間的線性心理距離兩端;時或陷入僵局般的無言窘境。對現實進行抽象概念化語言表達多有困難。

  作為促發創作行為的條件樣態,可能的樣態多半指涉:主動的人生幻想、被動的社會位階競爭、人際關係的處理、自我完整感的探索……等等;但是慣行地、單一地期待給出一個直接的、完全了然的答案,可能讓人落入無數人生尋思經驗中的坑洞。又或是對語言文字的過度依賴,或不得不有的牽連;慣用的語言系統中太過線性單一,或相對性的二元觀點,也不免讓人陷入其中。到底語言的使用是作為一種指涉,抑或是實踐的準則等等掙扎,實為藝術教育現場的日常。

  無論如何,面對一個困頓綁縛的疑惑心理,或長日面對的現實,當意圖紓解生存欲力變形給出的焦慮,或恐懼感時,創造出一種超越的必要,使得以跳出語言漩渦的自我困擾,應該是創作表達欲力的初始。以impulse―衝動這個字,作為創作心理動力的描述核心,在於impulse 這個字有一種貼近創作表達經驗中的身體感受,一個指涉生理與物理現實感知的符號,支撐創作表達的欲力。以傳達創作實踐中,那接近現代主義時期抽象表現視覺式樣的直觀習性、一種直率俐落、粗曠的筆觸、大塊面的造型元素、強烈而直接的生理/物理現實感知身體感;以impulse 字義為基礎,擴編或拼裝以其字義為原點的追求「真實」欲力;充滿對impulse 這個外文符號指涉的浪漫懷想。

  「衝動」一詞在一般語意使用上帶有原始的心理屬性,是未經鍛鍊過的意圖;然而,細究任一心念、意圖,或欲望的「衝動」脈絡,發覺因為語意的非特定範疇(文化脈絡的差異等等),使得詮釋面向變得廣泛;個體心理組成、身體記憶等等的移時變化差異,也有其現實上的複雜。對「真實」意義探究,以現代主義在不同的文化現象或議題的文本,描述、拼湊出一個曾有的美學身體。

  本書的書寫工作是一個自負的社會自我想像或誤解找來的麻煩,從一開始的熱情,到寫了一半才發覺不太對勁,最後還是要盡力完成的過程;寫作到達一定的量,才發覺我中了溫水煮青蛙的招,總是有讀不完的文獻、沒有想到的概念,或一直未發掘的誤解。

  雖然如此,整個過程亦增不少收穫,有助於整理創作與教學上的問題。在此對身旁給予關注的貴人們表達感謝。本書仍有許多未盡滿意之處,希望未來仍有機會能繼續修訂補充。雖然這是一本關於個人對創作心理動力經驗與推想的分析論述,整部書寫更接近的是一種創作,書寫構築的方法與視覺拼貼創作習慣相仿,一幅由斷片般的拼貼思維烘托出的個體創作心理動力圖像。看似套套邏輯、不斷迴旋的書寫,從原點開始,繞了一圈,又回到原點的徒勞或困縛裡;或如每日初醒重開機(reboost)的意識迴旋,不斷重讀路上的風景,最終,期望會對於「前」原點有些不同的看法。

  生命/生存欲力的原始屬性或特質,在意識之中;在科技媒介、媒體的訊息流中,讓概念化的「我感組成身」,誤以為「概念」=「世界」。在數位科技的終極理想 ―美好的人類社會實踐之前,當代的個體感官早已被快速的、幾近無倫理規範間隙的爆炸影音資訊塞滿,或轉向(detoured),再難回到(疑似)現代主義美學倫理中的身體記憶與判斷。這種「疑似」斷片般的個我感知、在藝術救贖觀的不再確定引生的焦慮下,對於以技術者(Techne)的原型建構起的現代主義美學教育,在當代藝術疆域與美感教育政策中,需要對個體心理、「感受身」的建構,或調適進行釐清嗎?當藝術學院內以技術者為典範的美學、再現技術,與知識論的混雜共處時,在社會常模想像中的個體日常還剩下什麼?還需要以美學倫理作為個體自我實踐的參照嗎?當此處的急促現代主義藝術精神版本消退後,這一個充滿「自由」(?)的地方,總是提供著寬廣的詮釋擴編空間。

  本書以impulse這個字作為論述心理動力核心觀點的因緣,來自於2011年紐約MOMA以German Expressionism: The Graphic Impulse為題所舉辦的表現主義版畫展;當The Graphic Impulse這個標題映入眼簾時,直覺impulse這個字逐步地延伸爬進、貼合於個人創作經驗中的身體感受。在自身創作經驗中,impulse 這個字接近我對(疑似)現代主義時期抽象表現視覺式樣的直觀:一種直率俐落、粗曠的筆觸或刀痕、大塊面的造型元素、強烈而直接的身體感;粗乍地認知impulse是一個全面涵蓋現代主義精神創作心理動力的核心基礎概念。

  以「衝動」一詞代表個人對impulse 這個外文符號的懷想,指涉創作者將某種欲望(通常是未覺知的欲念),轉變為「真實」、實質化的一種意識促動作用,一種日常意識、語言活動的衝動心理操作;因熟悉內化成為慣性反應而無能覺知其存在。這種原始卻又極其強力的心理動力組成是什麼?因過其於幽微而不見,或被視為理所當然而不見?

  這種對直率俐落、粗曠的筆觸或刀痕、大塊面的造型元素等造形物,有著強烈而直接的身體感者,是生命/生存欲力在造型藝術的筆勢動態中,經過一定時間的身體感連結訓練後,「視觸」的力量成為「實在」的一部分。(可能是另一種鏡像神經元般的連結或對應)原本在現代主義初期論述,或評論中出現的「勢」或「韻」等抽象指涉,只存在於身體實踐的操作中,同時其中又有視看機制與身體感組成或素養的差異(譬如俗稱的人生歷練),或於溝通傳達時的誤解、人我關係、眼神交會的曖昧、表情社交技巧等隱微之訊息交錯其間,所形塑的語意──「勢」或「韻」。在社會脈動或文化意索的影響下,我的養成教育中,趨向相信有那麼一個視覺共感的「勢」或「韻」的抽象感受,是為實體化,或朝向終極實體化的路徑;一種將身體實踐、工夫修養視為生命技術的東方方法學。而衝動一詞之語意或概念,就在這樣的東方情懷中與我
  認知的表現主義、前衛藝術等的現代主義藝術實踐產生了連結。

  在現代主義「純」藝術的浪漫想像中,對於在當代藝術知識論的操作樣態下,一直都有些許的抗拒。形上學的失能、美學的視看對象單一,與其本體論式的描述逐漸薄弱等等;似乎只剩下現代主義時期流傳的天才技術者典範,方能邁入或邁過時代脈動的浪頭。現代主義藝術的殘餘還有些什麼?我以為,在東方情懷的身體記憶中,竟成為傳延現代主義藝術殘餘精神的身體。(無論是否是對現代主義「正統」(canon)的誤解,或異樣的揉合)

  衝動語意的初步理解

  與impulse 語意相對應的中文詞語──「衝動」,除前述在造形藝術語意中的「勢」或「韻」外,可能連結的語意脈絡不在少數,本節將僅先以文獻整理之方式做一釐清。

  「衝動」一詞在漢語大辭典的解釋意指為:誘動、挑動;在元朝關漢卿《救風塵· 第三折》中:「我這等打扮,可衝動得那廝麼?」衝撞撼動;於《水滸傳》第九十五回裡:「霎時有無數兵將,從西飛殺過來,早把宋兵衝動。」則表達了情感特別強烈,理性控制很薄弱的心理現象。(羅竹風,2012)

  除此之外,情緒過度激動、非理性的心理活動;一種物理現象的撼動、改變;突然的欲望、奇想;欲言的衝力、動機、動力、刺激;特別的情緒擾動;突然地、非意欲的行動衝力、心理或直覺的驅力;推、拉、促使不同的動作或行動生成等等諸多指涉的包圍,大抵是日常中文語意中「衝動」一詞常見的表達。而若把理解的焦點轉向發出衝動訊息的主體,則有暗指個體精神意識的、個體生理的、個體與集體文化的、機械裝置的衝力、社會集體表徵行為下的伏流等等意涵。

  無論其字義或符號多以物理現象、個體、集體心理狀態的當下情狀描述。但對於其心理機轉背後的意義、原理、可調控轉化的文化生產等說明與討論卻相當少見,或較難於文化社群的運動(movement)中見到對此心理機轉背後意義,辯證生產的著力之處。

  在Collins 英文字典裡,對impulse 的解釋中,則可以閱讀到不同文化脈絡底下意義的差異,與在使用中文語意時,容易忽略或混雜使用者:
  1. an impelling force or motion; thrust; impetus. 2. a sudden
  desire, whim or inclination... 3. an instictive drive; urge. 4.
  Tendency; current; trend. 5. Physics. a. the product of the
  average magnitude of a force acting on a body and the time for
  which it acts. b. the change in the momentum of a body as a
  result of a force acting upon it. 6. Physiol. See nerve impulse.
  7. Electronics. a less common word for pulse ... 8. On impulse.
  Spontaneously or impulsively. [... from Latin impulsus: a
  pushing against, incitement, from impellere to strike against; ...]
  (1992, Collins English Dictionary. Glasgow, Harper Collins.)

  除衝動外,impulse 有時亦譯作脈動;若集中衝動語意作為一種原始的心理現象,本書意圖將脈動用來指涉一般性的、概論性的社會運動現象描述詞以作區別。綜合中英文的字義解釋,本書將impulse釋為:個體的衝動或「衝力」;同時,為與社群、時代的「脈動」作出分別,本書標題則以全大寫的IMPULSE──用於指涉某一社群的時代脈動,以便與個體的衝動(impulse)區別之。這樣的分類單純是為了說明上的方便;若將個體的意識活動情狀比附為社群、社會或時代整體,在轉喻的文化語意上亦可有其融通之處。

  衝動作為創作心理動力的樣態,是一種對當下情境直接、直觀的表達欲念,對於表達行為的釋放有一種專注的快感;表達當下的情緒、情感暫時積聚集成的身體感,急切地以可能的媒材進行表現;而其中表達形塑出的平面或立體物件屬性,通常帶有空間、身體、類人類表情符徵等等的直觀身體感訊息。是以,如果僅將衝動作為當下的心理現象、物理性質的描述,或如上述辭典字義般的直截理解,並無法清晰掌握對衝動心理機轉背後具文化生產意義的可能。

  衝動這個字,可以僅僅是一般字義上的日常心理表述,亦可以僅僅是單一的生理意欲,或不同複雜層次的心理結構表達;在一般文意表達上,多用於表達心理的瞬間意圖顯現狀態、視覺的、面部表情、身體行為的符號語意等等的組成。或以生存驅力、欲力、傾向、嗔怒,或更為本能的(instinctual)、基本的欲望、原始的動物反應等等,或以知性功能(intellectual function)──如意向(intention)、表象(representation)、想像(imagination)、記憶、思考及驅力等(但昭偉,2018),可說是一種相對於客觀精神、理性樣態的主觀精神驅力。衝動除了作為一種創作心理的發生端、充滿了實質化感官現實訊息的急迫、衝刺、暴衝等欲力,或是作為造成衝撞撼動之物理現象效應的延伸義(connotation)。或是一種莫名地、渴望著某種莫名的虛空,並期待能夠將之現實化、實質化的欲念。

  衝動一詞在一般使用語意上帶有心理的原始屬性,是未經鍛鍊過的意圖,在中文的日常語意使用上,多指向負面的、未經思考的言行舉止,代表較為普泛的、大架構的心理狀態名詞,帶有身體動作粗大的形象。在這裡,衝動心理的原始屬性中,其心理動力可以只是一個符號概念的抽象表達,不一定會是物理性質的、身體「現實」的具現。

  衝動概念亦極類似於佛教五蘊(pañca khandha) 中的「行」(saṅkhāra),一股暗然、潛流的欲力,不能自己、非做不可的欲力、驅力,嵌插在意識流的感受身中。或有意識的、無意識的,像是線性軸線上的標記記號,在作為軸線的感受身流動到某一嵌插標記時,行為的「動」便開始了該「感受身」個體的行動。此欲力嵌插的模式、節奏、樣態,在線性流動時間軸的變動中,例如季節的更迭,而有不同的變化;並總成形塑為個體「感受身」的有意識的,或無意識的「世界」(多半是無意識的)圖像。這個狀似明確真實的「世界」,成為人類的執著對象、不容崩解、位移者。時時刻刻的當下由許許多多的衝動欲力所集結而成的身體感受,彷如被程式化的「感受身」,顯現出個體於衝動心理活動的同時,進行後設反思的侷限。

  本書旨在透過衝動語意的書寫反芻中,將「衝動」作為連結心、意、識、身與世界,在時間軸線的感知慣性中,渴求(craving)「真實」的原動力概念。從自身的創作素養與認知中,長時間認同、揣摩來自(疑似)現代主義美學素養的記憶中,說明渴求「真實」的原動力運作。
 

用户评价

评分

說實話,這本書的厚度其實不薄,一開始看到這麼多章節,我有點卻步,擔心內容會過於發散或重複。畢竟探討心理動力,很容易陷入無限的自我解讀迴圈中。然而,實際閱讀下來,發現它的結構異常嚴謹。每一章節的討論都像是搭積木一樣,前面的基礎穩固了,後面的論述才能站得住腳。它並沒有把創作過程神化,而是把它拆解成可以理解的幾個面向:啟動的衝動、維持的掙扎、完成的釋放,以及之後的沉澱。這種系統性的梳理,讓我對自己以往混亂的創作歷程有了一個清晰的座標軸。以前我總覺得創作就是一團迷霧,現在至少我知道霧氣是從哪幾個方向飄來的了。對於想要把創作變成一種可持續發展的事業,而不是只靠靈光乍現的人來說,這種結構性的理解是非常寶貴的。它讓你學會如何與自己內在的「怪獸」和平共處,甚至駕馭它,而不是被它牽著走。

评分

最近迷上看一些比較深層次的書籍,尤其喜歡那種不直接給答案,而是引導你自我探索的類型。這本乍看之下書名有點學術,但實際翻閱後,發現它的敘事口吻其實相當親切,不至於讓人覺得太過高深莫測。我特別喜歡它在討論某些概念時,會穿插一些看似無關,但細想之下又與創作者心境高度相關的案例。像是提到某位藝術家在某個時期創作風格的巨大轉變,作者並沒有直接用心理學術語去解釋,而是用一種非常生活化的語言去描繪那種「內在風暴」的真實狀態。這讓我聯想到我自己在寫小說時,有時候明明想寫A,結果筆下卻跑出了B,事後回頭看,才發現是潛意識裡某些未被處理的情緒在作祟。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讓你開始意識到,你的作品不只是技巧的堆疊,更是你整個人生命經驗的顯影。我會建議對寫作有一定基礎,並且開始面臨內在瓶頸的朋友試試看,它能幫助你把那些模糊不清的「感覺」具體化,變成可以討論和面對的東西。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坦白說,有點讓我摸不著頭緒。那種深沉的藍配上抽象的線條,初看之下,只覺得是某種文青風格的藝術作品,完全沒有直接點出「創作」或「心理」這些關鍵字。我是在書店的架上偶然瞥見的,那時候我正為我自己的寫作瓶頸傷透腦筋,尋找任何一絲能點燃靈感的火花。你知道,那種感覺,好像你的筆尖被某種無形的力量黏住了,明明腦子裡有千言萬語,卻一個字也出不來。我對這本書的好奇心,大概就是從這個焦慮點爆發的。它擺在那裡,像個沉默的謎題,讓我忍不住把它抽出來翻閱。裝幀的質感不錯,拿在手上有種踏實感,這在現在這個充斥著廉價紙質書的時代,實在是難得的享受。我對內容的期待,其實是蠻務實的,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具體的工具或視角,讓我能更有效地處理創作過程中那些突如其來的自我懷疑和內在的拉扯。畢竟,光是「衝動」這兩個字,就已經道盡了創作者的日常——一邊是想一頭栽進去的激情,一邊又是必須拉住自己的理性。書店昏黃的燈光下,我決定帶走它,希望它能為我的書桌帶來一點不一樣的氣場。

评分

我通常不太會主動去碰觸這類帶有「動力」或「心理分析」字眼的書籍,總覺得有點太過嚴肅,怕自己讀起來會很吃力,或是充滿艱澀的術語。但是,這本書的排版設計非常用心,大量的留白和適當的標題分割,讓閱讀的節奏感掌握得很好。我不是一個能長時間專注在同一件事情上的人,但奇怪的是,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幾乎是帶著一種「追劇」的心情在往下看。它並沒有像教科書那樣,把理論擺在最前面,而是讓理論自然地從觀察和經驗中浮現。舉例來說,它談到「創作中的延宕行為」,不是直接跟你說這是因為恐懼失敗,而是從一個看似輕鬆的日常習慣切入,慢慢抽絲剝繭,讓你意識到這個習慣背後隱藏的能量轉移。這種層層遞進的結構,讓讀者在不知不覺中,把自己放進了分析的對象裡,感覺非常巧妙。對於只是想了解「為什麼我就是寫不出來」的普通讀者來說,它提供了一條溫和的入門途徑。

评分

閱讀這本書的體驗,讓我想起好幾年前我去上的一個短期創作坊,那個老師總愛說:「你的作品,就是你的自傳。」當時不以為意,覺得太過絕對。但讀完這本書後,我開始深切理解這句話背後的重量。它讓我更關注「為什麼是這個主題浮現?」「為什麼我選擇用這種語氣表達?」而不是停留在「這個故事好不好看」的層面。這本書的觀點非常獨特,它好像提供了一把「解鎖」自己潛在創作模式的鑰匙。我特別欣賞作者在探討「脈動」時所展現的細膩觀察,那種關於節奏感、關於情緒起伏如何影響文字運行的描述,簡直是為我量身打造的。我甚至會建議一些視覺藝術家或音樂創作者也來看看,因為那種內在驅動力的運作,其實是跨領域相通的。它不只是關於「寫作」,它更像是關於如何誠實地面對自己創作本能的一本指南。讀完後,感覺自己的工作室裡多了一位安靜但犀利的觀察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