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理論與方法 (電子書)

教學理論與方法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張清濱
图书标签:
  • 教学理论
  • 教学方法
  • 教育学
  • 电子书
  • 学习方法
  • 教学设计
  • 教育技术
  • 教师发展
  • 在线学习
  • 教学资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教學是學校教育的核心;沒有教學,教育就淪為空談。廣義的教學包含教師的教學(teaching)與學生的學習(learning)。教學理論與方法主要來自學習理論,學習成為教學的中心課題。

  本書共分為兩篇,「教學理論篇」闡述神經科學、行為學派、認知發展、社會認知、資訊處理、認知學習、人文學派、多元智能、學習型態、情緒智商、建構理論,以及動機等理論。「教學方法篇」論述直接教學、探究教學、問題解決教學、創意教學、個別化教學、小組教學、合作學習、協同教學,以及道德教學等方法,最後討論教學評量。教學理論篇各章末節研討教學應用與省思;教學方法篇各章亦有實務演練,實為本書最大特色。

  本書可供大學校院師資培育中心、教育系所學生修習教育心理學、教學原理、課程發展與設計、班級經營、青少年發展與輔導、教學實習及研習機構研習之用,亦可供各級學校教師與教育行政機關人員參考與應用。
 
探寻心灵的迷宫:一部关于人类复杂性的深度剖析 本书简介: 这部名为《未竟的远航:现代人精神景观的碎片与重构》的著作,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哲学思辨集,亦非僵硬的社会学教科书。它更像是一张错综复杂的精神地图,试图描绘出当代个体在信息爆炸、价值多元化和技术飞速发展背景下所经历的内在冲突、身份焦虑与意义追寻。全书以一种近乎散文诗般的细腻笔触,结合历史的深邃回溯与对当代日常现象的敏锐捕捉,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的叙事结构,带领读者潜入人类心智最幽微的角落。 第一部分:迷失的罗盘——现代性的精神原点 本书的开篇,从“疏离感”的根源入手。作者追溯了启蒙运动以来,理性主义对人类主体性的重塑过程,探讨了技术进步如何带来效率的同时,也悄然剥蚀了人与自然、人与社群之间古老的联结。我们不再是简单依赖土地或血缘的生命体,而是被嵌入一个庞大、冰冷且逻辑化的系统中的节点。 书中详细剖析了 20 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对集体精神的创伤,特别是存在主义哲学家们如何试图在上帝之死后的虚空中寻找新的立足点。然而,作者并不止步于对既有理论的转述,而是将焦点投向了当代人——生活在社交媒体的“表演性真实”与屏幕背后的“原子化存在”之间的矛盾之中。我们一方面渴望被看见、被点赞,另一方面却对深层的情感交流感到无能为力。这部分的论述,充满了对日常生活细节的冷静观察,例如通勤路上的沉默、深夜里无休止的刷屏,以及对“完美生活”滤镜下隐藏的空虚感。 第二部分:破碎的镜像——身份的重塑与流变 身份,在当代社会,已成为一个流动的、不断被协商的议题。本部分深入探讨了消费主义文化如何渗透进自我构建的过程。身份不再是内在本质的自然流露,而是通过物质符号、品牌选择和亚文化标签堆砌起来的“可购买的自我”。 作者引入了符号学和社会心理学的交叉视角,分析了“标签化”对个体自主性的侵蚀。当我们急于将自己归类以求得在复杂世界中的安全感时,我们同时也放弃了探索自身复杂性的可能性。书中用大量篇幅讨论了数字身份与肉身身份之间的张力。虚拟空间为某些群体提供了发声的平台和社群的归属,但这种归属感往往是脆弱的,一旦网络舆论转向,个体便可能面临即时的、毁灭性的“社会性死亡”。这种脆弱性,正是当代人精神焦虑的重要来源。 此外,本书还探讨了“怀旧”的情感现象。面对快速更迭的现实,许多人转向对一个“可能从未存在过的黄金时代”的缅怀,这是一种对失控感的逃避,也是对结构性问题的软弱回应。作者批判了这种过度浪漫化的历史回顾,主张真正的“锚定”必须建立在对当下困境的清醒认知之上。 第三部分:缝隙中的微光——重建意义的可能路径 如果现代性带来的不仅是便利,更有深刻的疏离与焦虑,那么,出路何在?本书的最后部分,从宏大的理论叙事转向对“微观实践”的探索。作者认为,重建意义并非需要一场宏大的哲学革命,而是蕴藏在日常生活中的无数细小、非功利性的行动之中。 书中倡导一种“慢的伦理学”。它主张重新重视“在场感”——专注于一次专注的对话、一次手工的劳作、一次对自然景观的沉浸式体验。这些“非效率的”活动,是抵抗算法和即时反馈机制的有效屏障。它们帮助我们重新连接到那些无法被量化、无法被货币化的生命价值。 作者提出了“创造性接纳”的概念。这意味着,我们不必推翻现代社会的全部结构,而是要学习在既有的限制中,找到可以注入个体意志和审美判断的空间。例如,在高度标准化的工作流程中,寻找一丝独特操作的可能性;在信息洪流中,建立起坚固的“注意力壁垒”。 最后,本书回归到“连接”的主题。真正的深度连接,不是通过屏幕交换信息,而是通过承担彼此的脆弱性,通过共同面对生活中的不确定性。书中以一系列深刻而充满人性光辉的案例,展示了在友谊、家庭或社区中,那些不求回报、超越功利的相互扶持,如何成为对抗虚无感的最后一道防线。 《未竟的远航》是一部邀请读者进行诚实自我审视的作品。它没有提供一蹴而就的答案,但它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丰富的人文关怀,为每一个在现代迷宫中寻找方向的人,点亮了一盏并非来自外部,而是源自内心深处的微弱而坚韧的灯火。阅读它,如同进行一场与自己内心深处最诚实对话的旅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清濱


  臺灣省南投縣人
  學  歷:國立政治大學西洋語文學系文學士(1967)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碩士(1971)
  美國北愛荷華大學(University of Northern Iowa)學校行政碩士(1982)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博士(1994)
  國家考試:高等考試教育行政人員及格(1970)
  研  習:美國東西中心(East-West Center)師範教育與學校行政研習(1973)
  經  歷:臺北縣及人中學教師(1970~1971)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股長、視察、督學、總務室主任、第一科 科長、研究員兼督學室主任(1971~1995)
  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主任(1995~1997)
  臺灣省中等學校教師研習會主任(1997~1999)
  教育部臺灣省中等學校教師研習會主任(1999~2002)
  中臺醫護技術學院應用外語系副教授(2003~2007)
  中臺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兼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教授(2007~2013)
  朝陽科技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兼任教授(2007~2016)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兼任教授(2007~)
  著  作:《學校行政》(1988)
  《學校行政與教育革新》(1997)
  《學校經營》(2007)
  《學校教育改革:課程與教學》(2008)
  《教學視導與評鑑》(2008)
  《教師心理學》(2015)
  《教學原理與實務》(2016)
  《教學理論與方法》(2018)
 

图书目录

第一篇 教學理論篇
第1章 學習的概念
第一節 學習的定義
第二節 學習理論的先驅
第三節 學習心理學的研究
第四節 學習心理學的重要議題
第五節 教學的應用與省思
第2章 神經科學
第一節 腦的組織與構造
第二節 神經生理學
第三節 腦發展
第四節 教學的應用與省思
第3章 行為學派理論
第一節 連結理論
第二節 古典制約理論
第三節 操作制約理論
第四節 接近制約理論
第五節 教學的應用與省思
第4章 認知發展理論
第一節 認知發展階段理論
第二節 社會文化理論
第三節 認知發展理論的啟示
第四節 教學的應用與省思
第5章 社會認知理論
第一節 概念架構
第二節 觀察學習
第三節 模仿的歷程
第四節 自我效能概念
第五節 教學的應用與省思
第6章 資訊處理理論
第一節 資訊處理系統
第二節 記憶模式
第三節 遺忘
第四節 資訊處理的原則
第五節 教學的應用與省思
第7章 認知學習歷程
第一節 技能學習
第二節 概念學習
第三節 後設認知
第四節 問題解決
第五節 教學的應用與省思
第8章 人文學派理論
第一節 需求階層理論
第二節 治療學習理論
第三節 理論評述
第四節 教學的應用與省思
第9章 其他學派理論
第一節 多元智能理論
第二節 學習型態理論
第三節 情緒智商理論
第四節 建構理論
第五節 教學的應用與省思
第10章 動機理論
第一節 歷史的觀點
第二節 歸因理論
第三節 社會認知
第四節 自我概念
第五節 教學的應用與省思

第二篇 教學方法篇
第11章 思考教學
第一節 直接教學法
第二節 探究教學法
第三節 問題解決教學法
第四節 創意教學法
第五節 實務演練
第12章 個別化教學
第一節 基本概念
第二節 實施方式
第三節 實務演練
第13章 小組合作學習
第一節 小組教學法
第二節 合作學習法
第三節 實務演練
第14章 協同教學
第一節 協同教學的涵義
第二節 協同教學的類型
第三節 協同教學的實施
第四節 實務演練
第15章 道德教學
第一節 道德發展原則
第二節 Kohlberg的道德推理階段
第三節 Dewey的道德論
第四節 道德教學的實施
第五節 實務演練
第16章 教學評量
第一節 基本概念
第二節 命題的題型
第三節 多元評量的涵義
第四節 多元評量的理論基礎
第五節 多元評量的應用
第六節 改進的途徑
第七節 實務演練

表次
表2.1 腦的部位
表3.1 古典制約方式
表4.1 Piaget的認知發展階段
表4.2 Piaget與Vygotsky的理論應用比較
表5.1 影響觀察學習與表現的因素
表6.1 Gagn€撉瑣ザ葳滶?
表7.1 概念類化與區別的步驟
表9.1 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論
表9.2 情緒的主要功能與例證
表9.3 教師的情緒反應頻率
表9.4 建構教學的模式
表10.1 Weiner的歸因模式
表14.1 體育科循環式協同教學設計
表15.1 Kohlberg的道德推理階段
表15.2 道德行為的判斷
表16.1 教師的發問與題型分析
表16.2 知識向度與認知歷程向度的目標分類

圖次
圖2.1 人體神經系統
圖2.2 腦的構造
圖3.1 強化時程
圖4.1 近側發展區
圖5.1 Bandura的三位一體互惠式因果關係模式
圖6.1 資訊處理過程
圖6.2 記憶理論(Atkinson-Shiffrin 模式)
圖6.3 Gagn€é的智能階層
圖8.1 Maslow的需求階層
圖11.1 探究教學五步循環模式
圖11.2 聚斂式思考與輻射式思考
圖12.1 學習活動卡
圖12.2 學習契約
圖13.1 社交關係圖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1918198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8.2MB

图书试读

自序

  教學是學校教育的核心;沒有教學,教育就淪為空談。廣義的教學包含教師的教學(teaching)與學生的學習(learning)。教學理論與方法主要來自學習理論,學習成為教學的中心課題。

  教學是一個複雜的歷程,它涉及許多的要素,至少包括教師、學生、教學目標、教學材料、教學方法,以及教學評量,學習則與這些要素息息相關。除了具備專門學科的知能外,教師要了解學生身心發展的狀態、探討各級各類的教育目標、熟悉教材的組織、採取有效的教學方法,以及妥善運用評量的方式,教學才能得心應手、應付裕如。這些歷程牽涉到一個問題──學習究竟如何產生?學習理論即在描述學習的歷程與本質,從而構成教學理論。

  然而,教學理論貴在實踐。教學理論要轉化為具體可行的教學方法,徒有教學理論而無教學方法,教學理論就會變成空中樓閣、紙上談兵。教學理論與教學方法必須兼籌並顧、攜手並行。

  基於上述理念,本書分為兩篇,分別探討教學理論與教學方法。「教學理論篇」闡述神經科學、行為學派、認知發展、社會認知、資訊處理、認知學習、人文學派、多元智能、學習型態、情緒智商、建構理論,以及動機等理論。「教學方法篇」論述直接教學、探究教學、問題解決教學、創意教學、個別化教學、小組教學、合作學習、協同教學,以及道德教學等方法,最後討論教學評量。教學理論篇各章末節皆有教學的應用與省思,各種教學方法亦有實務演練,實為本書最大特色。

  依據美國心理學家Abraham Maslow的需求階層理論,人生的最高需求層次是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作者畢生從事教育工作,總覺得尚有許多事情沒有完成,乃利用退休之餘,撰寫本書以達成自我實現。

  許多教師或相關教育人員博覽群籍、知識廣博、經驗豐富、處事嫻熟。但是,無可諱言,亦有少數教師滿腹經綸、博學多聞,卻常陷入「書到用時方恨少」的窘境,對於教學或行政問題依然束手無策,終究無濟於事。揆其原因,泰半未能融會貫通,無法學以致用。因之,本書先從理論著手,探討各派學說,並舉出例證,以求應用;進而研討方法,將理論化為實務,舉出若干實例,以供演練。冀望讀者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對於教學與行政工作或許有所助益。

  本書可供大學校院師資培育中心、教育系所學生修習教育心理學、教學原理、課程發展與設計、班級經營、兒童(青少年)發展與輔導、教學實習及研習機構研習之用,亦可供各級學校教師與教育行政機關人員參考與應用。唯作者才疏學淺,思慮不周,舛誤之處實所難免,尚祈方家不吝指正。
 
張清濱
2017年 8月

用户评价

评分

說真的,電子書的形式對我來說是把雙面刃,一方面方便隨時用平板在咖啡廳翻閱,但另一方面,當需要大量標註、寫下筆記時,不如實體書來得痛快。不過,撇開載體不談,這本書在「評量與回饋」這塊的深度處理,確實讓我耳目一新。我們常說「教學不只是教,更重要的是評」,但很多時候,評量流於形式,變成應付升學考試的工具。這本書徹底顛覆了我對「測驗」的傳統觀念。作者大力提倡「形成性評量」的重要性,並詳細說明了如何設計那些不以分數為導向,而是以「促進學習」為核心的評量活動。書中提到了一種「三明治回饋法」的應用細節,我立刻就想在下週的作文課上試試看——先肯定學生的優點,接著提出一個具體可改進的方向,最後再給予一個積極的鼓勵。這種結構化的回饋方式,比起過去我那種「寫得不錯,再加油」的模糊評語,對學生的幫助肯定大得多。而且,書中還涵蓋了如何處理「同儕互評」中的敏感性問題,這在強調合作學習的現在,簡直是及時雨。總體而言,這本書的知識密度很高,但作者的敘事節奏掌握得宜,讓理論的傳輸過程相對平順,不會讓人感到枯燥乏味。

评分

說真的,這本電子書的排版和設計風格,有一種奇特的時代感,讓我一度懷疑是不是出版社最近的設計團隊集體休假了。不過拋開外在不談,內容本身帶給我的衝擊力還蠻大的,特別是關於「數位時代下的教學轉型」那幾章。我們都知道現在科技發展得飛快,新的App、新的教學平台層出不窮,很多老師都陷入了一種「工具焦慮」,總覺得自己不學新東西就會被時代淘汰。這本書的作者在這部分著墨頗深,但他並沒有鼓吹盲目跟風使用最新的科技產品,反而是從「學習本質」的角度去探討科技如何輔助教學目標的達成。他花了很大的篇幅去討論數位工具背後的教學設計邏輯,而不是工具本身的功能操作。這點非常關鍵,因為很多研習都只教你怎麼按那個按鈕,卻沒告訴你為什麼要按下去。書中舉了一個例子,關於如何利用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的概念來設計一個跨領域的專題式學習(PBL),詳細描述了從課前導引、課中協作到課後反思的每一個環節,甚至連分組的藝術都寫進去了,讓人感覺作者真的是個實戰派的專家。對於我們這些每天都要面對「如何讓學生專心聽講」這世紀難題的老師來說,這本書提供了一套更有系統、更有脈絡的解決方案,而不僅僅是零散的教學小撇步。

评分

我個人對教育哲學的探討比較有興趣,但市面上的教材常常把這塊寫得太過抽象,讀起來像在看哲學論文集。這本《教學理論與方法》,在理論層面的處理上,我覺得它做到了某種程度的「落地」,也就是將宏大的教育理念與具體的課堂實踐做了一個漂亮的接合。特別是關於「差異化教學」的探討,這簡直是教科書裡的黃金章節。在台灣的班級人數動輒二三十人的環境下,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幾乎是個不可能的任務,老師們多半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作者並沒有給出一個不切實際的完美解方,而是提供了一套層級化的策略:從最基礎的提問層次調整,到課後輔導資源的分配,再到如何利用科技工具進行數據追蹤,每一步都走得非常務實。我特別欣賞作者在提到壓力與動機的關聯時,引用了相當多的心理學研究,讓論點更有說服力,而不是空口白話地喊口號。看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班上那幾個特別容易分心或是學習落後的孩子,有了更清晰的觀察角度和介入點。這不是一本讓人讀完就束之高閣的參考書,而是一本需要時常翻閱,並在教學準備時拿出來對照的實戰手冊,雖然書名看起來嚴肅,但實質內容非常「接地氣」。

评分

我花了將近兩個星期的零碎時間才完整讀完,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紮實的學術底蘊,搭配高度的實務轉譯能力」。對於一些初入職場的年輕教師來說,這本書或許會顯得有點「太深」,因為它要求讀者必須具備一定的教學經驗作為背景,才能完全理解作者在描述某些教學困境時的弦外之音。舉例來說,書中對於「課程設計的連貫性」分析得極為透徹,它不只談單一課時的設計,而是將目光拉到整個學期的課程地圖上,思考知識點之間的遞進與銜接。我過去在設計單元時,常犯的錯誤就是只專注於本單元的完美呈現,卻忽略了它對後續單元的預備作用,或者遺漏了對前期基礎知識的複習整合。這本書強迫我跳脫「單課」的思維框架,建立起更宏觀的「課程設計師」的視角。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似乎對台灣的教育體制有一定的了解,在討論到時間分配和課程綱要的壓力時,語氣中流露出一種深切的理解與體諒,這讓我在閱讀時感到一股被理解的支持感。這本書不是一本趕時髦的讀物,它更像是一份經過時間沉澱、不斷修正的教學內功心法,值得反覆研讀,每次讀都有新的體會。

评分

這本書拿到手,光是那個書名「教學理論與方法」就讓我有點頭皮發麻,坦白說,我對理論這兩個字有點敬而遠之,總覺得是那種啃起來很硬、消化不良的學術大部頭。不過,我還是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翻開了,畢竟身為一個在教育現場摸爬滾打了一陣子的教師,對於「如何教得更好」這件事始終是掛在心頭的痛點。一開始閱讀的時候,確實有些章節用了不少我不太熟悉的專有名詞,讓我得停下來,拿手機查一查,心想:「天啊,這是不是又要走回老路,只會寫paper的學術腔調?」但隨著翻閱的深入,我發現作者在闡述那些看似深奧的理論時,很巧妙地穿插了許多貼近日常教學現場的案例,這點非常加分。例如,當講到建構主義教學法時,作者並沒有僅僅停留在皮亞傑或維果茨基的學說上,而是馬上拉到國中理化課堂上如何設計一個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的實驗,這時候我才恍然大悟,原來那些冰冷的理論,其實是可以轉化成課堂上活生生的教學策略。書中對不同教學模式的比較分析也相當細緻,不像有些教科書只是單純羅列優缺點,而是深入探討了在特定科目、特定年齡層的學生群體中,哪種方法最能激發學生的內在動機。整體來說,第一印象是「有點硬,但很有料」,需要讀者帶著一點耐心去啃,但回報絕對值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