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真的,電子書的形式對我來說是把雙面刃,一方面方便隨時用平板在咖啡廳翻閱,但另一方面,當需要大量標註、寫下筆記時,不如實體書來得痛快。不過,撇開載體不談,這本書在「評量與回饋」這塊的深度處理,確實讓我耳目一新。我們常說「教學不只是教,更重要的是評」,但很多時候,評量流於形式,變成應付升學考試的工具。這本書徹底顛覆了我對「測驗」的傳統觀念。作者大力提倡「形成性評量」的重要性,並詳細說明了如何設計那些不以分數為導向,而是以「促進學習」為核心的評量活動。書中提到了一種「三明治回饋法」的應用細節,我立刻就想在下週的作文課上試試看——先肯定學生的優點,接著提出一個具體可改進的方向,最後再給予一個積極的鼓勵。這種結構化的回饋方式,比起過去我那種「寫得不錯,再加油」的模糊評語,對學生的幫助肯定大得多。而且,書中還涵蓋了如何處理「同儕互評」中的敏感性問題,這在強調合作學習的現在,簡直是及時雨。總體而言,這本書的知識密度很高,但作者的敘事節奏掌握得宜,讓理論的傳輸過程相對平順,不會讓人感到枯燥乏味。
评分說真的,這本電子書的排版和設計風格,有一種奇特的時代感,讓我一度懷疑是不是出版社最近的設計團隊集體休假了。不過拋開外在不談,內容本身帶給我的衝擊力還蠻大的,特別是關於「數位時代下的教學轉型」那幾章。我們都知道現在科技發展得飛快,新的App、新的教學平台層出不窮,很多老師都陷入了一種「工具焦慮」,總覺得自己不學新東西就會被時代淘汰。這本書的作者在這部分著墨頗深,但他並沒有鼓吹盲目跟風使用最新的科技產品,反而是從「學習本質」的角度去探討科技如何輔助教學目標的達成。他花了很大的篇幅去討論數位工具背後的教學設計邏輯,而不是工具本身的功能操作。這點非常關鍵,因為很多研習都只教你怎麼按那個按鈕,卻沒告訴你為什麼要按下去。書中舉了一個例子,關於如何利用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的概念來設計一個跨領域的專題式學習(PBL),詳細描述了從課前導引、課中協作到課後反思的每一個環節,甚至連分組的藝術都寫進去了,讓人感覺作者真的是個實戰派的專家。對於我們這些每天都要面對「如何讓學生專心聽講」這世紀難題的老師來說,這本書提供了一套更有系統、更有脈絡的解決方案,而不僅僅是零散的教學小撇步。
评分我個人對教育哲學的探討比較有興趣,但市面上的教材常常把這塊寫得太過抽象,讀起來像在看哲學論文集。這本《教學理論與方法》,在理論層面的處理上,我覺得它做到了某種程度的「落地」,也就是將宏大的教育理念與具體的課堂實踐做了一個漂亮的接合。特別是關於「差異化教學」的探討,這簡直是教科書裡的黃金章節。在台灣的班級人數動輒二三十人的環境下,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幾乎是個不可能的任務,老師們多半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作者並沒有給出一個不切實際的完美解方,而是提供了一套層級化的策略:從最基礎的提問層次調整,到課後輔導資源的分配,再到如何利用科技工具進行數據追蹤,每一步都走得非常務實。我特別欣賞作者在提到壓力與動機的關聯時,引用了相當多的心理學研究,讓論點更有說服力,而不是空口白話地喊口號。看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班上那幾個特別容易分心或是學習落後的孩子,有了更清晰的觀察角度和介入點。這不是一本讓人讀完就束之高閣的參考書,而是一本需要時常翻閱,並在教學準備時拿出來對照的實戰手冊,雖然書名看起來嚴肅,但實質內容非常「接地氣」。
评分我花了將近兩個星期的零碎時間才完整讀完,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紮實的學術底蘊,搭配高度的實務轉譯能力」。對於一些初入職場的年輕教師來說,這本書或許會顯得有點「太深」,因為它要求讀者必須具備一定的教學經驗作為背景,才能完全理解作者在描述某些教學困境時的弦外之音。舉例來說,書中對於「課程設計的連貫性」分析得極為透徹,它不只談單一課時的設計,而是將目光拉到整個學期的課程地圖上,思考知識點之間的遞進與銜接。我過去在設計單元時,常犯的錯誤就是只專注於本單元的完美呈現,卻忽略了它對後續單元的預備作用,或者遺漏了對前期基礎知識的複習整合。這本書強迫我跳脫「單課」的思維框架,建立起更宏觀的「課程設計師」的視角。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似乎對台灣的教育體制有一定的了解,在討論到時間分配和課程綱要的壓力時,語氣中流露出一種深切的理解與體諒,這讓我在閱讀時感到一股被理解的支持感。這本書不是一本趕時髦的讀物,它更像是一份經過時間沉澱、不斷修正的教學內功心法,值得反覆研讀,每次讀都有新的體會。
评分這本書拿到手,光是那個書名「教學理論與方法」就讓我有點頭皮發麻,坦白說,我對理論這兩個字有點敬而遠之,總覺得是那種啃起來很硬、消化不良的學術大部頭。不過,我還是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翻開了,畢竟身為一個在教育現場摸爬滾打了一陣子的教師,對於「如何教得更好」這件事始終是掛在心頭的痛點。一開始閱讀的時候,確實有些章節用了不少我不太熟悉的專有名詞,讓我得停下來,拿手機查一查,心想:「天啊,這是不是又要走回老路,只會寫paper的學術腔調?」但隨著翻閱的深入,我發現作者在闡述那些看似深奧的理論時,很巧妙地穿插了許多貼近日常教學現場的案例,這點非常加分。例如,當講到建構主義教學法時,作者並沒有僅僅停留在皮亞傑或維果茨基的學說上,而是馬上拉到國中理化課堂上如何設計一個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的實驗,這時候我才恍然大悟,原來那些冰冷的理論,其實是可以轉化成課堂上活生生的教學策略。書中對不同教學模式的比較分析也相當細緻,不像有些教科書只是單純羅列優缺點,而是深入探討了在特定科目、特定年齡層的學生群體中,哪種方法最能激發學生的內在動機。整體來說,第一印象是「有點硬,但很有料」,需要讀者帶著一點耐心去啃,但回報絕對值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