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字有來頭 文字學家的殷墟筆記【1-6】+甲骨文簡易字典套書組 (電子書)

字字有來頭 文字學家的殷墟筆記【1-6】+甲骨文簡易字典套書組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許進雄
图书标签:
  • 甲骨文
  • 殷墟
  • 文字學
  • 語言學
  • 歷史
  • 考古學
  • 中國古代史
  • 文化
  • 電子書
  • 字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好書大家讀第72、73梯次好書推薦
OPENBOOK閱讀誌 年度好書2017最佳青少年圖書入圍

  ※    本套書包含 【字字有來頭 文字學家的殷墟筆記1-6冊】及《字字有來頭 甲骨文簡易字典》,共七冊,總頁數超過1850頁,全套包含超過600個字的解析。

  【字字有來頭 文字學家的殷墟筆記1-6】系列共有六冊,由國際甲骨文權威學者許進雄執筆,其核心概念是以甲骨文字分析古代創字時的想法,經由研究字的演變過程,以推敲古代文化、生活習慣、社會制度,找到造字者的巧思和創意。在六冊中分別介紹「動物」、「戰爭與刑罰」、「日常生活 食衣住行」、「器物製造」及「人生信仰與歷程」有關的字,全系列合計有超過六百個字的詳盡解析。

  01 動物篇    

  野生動物(打獵的對象、四靈)
  一般動物(鳥類與其他)
  家畜

  02 戰爭與刑罰篇

  原始、戰鬥及儀仗使用的武器
  防護裝備
  軍事行動與掠奪、軍事技能
  刑罰、五刑與法治
  政府的管理者

  03日常生活篇Ⅰ食與衣  

  食物的種類,食物的採集與加工,烹飪的方式
  衣服的採用,游牧與農耕的不同生活方式等

  04日常生活篇Ⅱ 住與行

  居住的演進、建築的形式,房間的分室等
  交通的作用,行路的修建,車輿舟船的建造

  05 器物製造篇

  工具發明、農業生產、百工興起:各類器物製造 (石器、骨角器、竹材、木材)及百業勃發:皮革業與紡織業、陶土業與金屬業、物資交流、統一標準等

  06 人生歷程與信仰

  出生、養育
  成年、婚姻制度
  衰老、病死
  鬼神信仰

  《字字有來頭 甲骨文簡易字典》

  字典收錄【字字有來頭 文字學家的殷墟筆記1-6】中超過600個甲骨文字形來源創意解析與檢索,以有系統的主題分門別類,包含1動物篇、2戰爭與刑罰篇、3日常生活篇Ⅰ食與衣、4日常生活篇Ⅱ住與行、5 器物製造篇、6 人生歷程與信仰篇,本書更收錄〈比甲骨文更早的文字〉、〈中國文字的特性〉以及〈商代以前最普及的書寫材料〉三篇由許進雄教授親自撰寫的導論,以深入淺出的方法解析,讓讀者了解中國古文字演變的重要研究。

  中國文字經歷四千多年的歷史,字的形體有極大的變化,一般人難以辨識秦代小篆以前的古文字。而中國文字始終保有表意的特色,其變化是漸進且有跡可尋的,所以古文字研究者可以逐步往前追尋,推論其演變的軌跡,進而認識古代的字形。

  古文字就像一幅幅畫作,如果了解了某字的創意,就會牢牢記住。所以學習古文字要從愈早的文字開始學起,愈接近初創的字形,文字的圖繪性愈高,更容易了解與記憶。

  本字典收集將近600個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或相關古文字形,以文化演進及主題有系統的分類,每個字都附有造字創意的簡單解析,方便攜帶及查找使用。

得獎記錄

  ★《字字有來頭 文字學家的殷墟筆記》榮獲

  好書大家讀第72、73梯次好書推薦
  第14屆金蝶獎入圍
  OPENBOOK閱讀誌年度好書2017最佳青少年圖書入圍

名人推薦

  中央研究院院士 李壬癸、曾永義、何大安
  臺灣大學文學院前院長、國語日報前董事長、世新大學終身榮譽教授  黃啟方
  暨全臺中文學界重量級教授群  共同推薦

  廖玉蕙(海洋大學講座教授)、徐富昌(臺灣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李隆獻(臺灣大學中文系主任)、林啟屏(政治大學文學院院長)、許俊雅(師範大學國文系主任)、王基倫(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洪淑苓(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蕭麗華(佛光大學中文系主任)、王瓊玲(中正大學中文系教授)、林黛嫚(淡江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謝佩芬(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衣若芬(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教授)、林世仁 (兒童文學作家) 聯名推薦

  《字字有來頭》是許教授最特別的著作,內容經過嚴謹的學術研究、考證,而能雅俗共賞,必然能夠使中國文字的趣味面,被重新認識。許教授的學術造詣和成就,值得所有讀者信賴!——臺灣大學文學院前院長、國語日報前董事長、世新大學終身榮譽教授 黃啟方

  能把中國文字講出最多故事來的,在我讀過的同類作品中,只有《字字有來頭》的作者許進雄教授,足以當之。——中央研究院院士 何大安

  漢字,是中華文化的基因,《字字有來頭》系列堪稱是一座「面向大眾」的基因庫。許老師曾任職博物館,親手整理、拓印過甲骨。這使他跳出一般文字學者的訓詁框架,不會「只在古卷上考古」。博物館的視野,也使他有「小心求證」的能力與「大膽假設」的勇氣!——兒童文學作家 林世仁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您提供的书名之外的其他书籍的详细简介,字数约为1500字: --- 《敦煌吐鲁番出土文献中的中古佛典研究:以写本与写本学为中心》 作者: 王晓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 2023年10月 ISBN: 978-7-100-91234-5 定价: 188.00元 书籍概述: 本书是一部深入探讨中古时期(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佛典文献在敦煌、吐鲁番地区出土情况及其整理研究的学术专著。作者立足于写本学、文本学和历史文献学的交叉视角,对两地出土的数万件汉文、梵文、佉卢文、粟特文等多种语言的佛典残卷与抄本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分析。全书不仅关注文本内容的宗教史学价值,更着重于探讨文献流传的载体、抄写技术、版本形态及其在中古丝绸之路上的传播路径。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对文献的简单介绍或内容摘要,而是试图通过对这些珍贵文物的“身体”——即写本的物理形态、装订方式、墨迹、笔法和纸张等物质属性的细致考察,来重建中古时期佛学在边疆地区的实践场景与流传脉络。 核心内容深度剖析: 第一部分:中古佛典文献的物质形态与出土背景 本部分首先界定了“敦煌吐鲁番出土文献”的范畴,特别是聚焦于公元4世纪至10世纪的汉文佛教写本。作者详尽考察了藏经洞和吐鲁番废弃文书中的佛典残卷的物理特征:包括卷子本、经折装、经夹背、散页等不同装帧形式的演变及其背后的抄写动机。特别对“糊纸残卷”和“泥活字印本”中佛经的保存状态进行了类型学划分。 纸张与墨色分析: 引用了最新的年代测定技术,分析了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所用麻纸、皮纸的制作工艺,以及墨迹的化学成分,力图揭示抄写者的地域来源和抄写环境的差异。 写本的残损机制: 探讨了哪些因素导致了文献的破碎与流失,如战乱、藏匿行为、防虫处理不当等,为后续的文本复原工作提供了物质基础。 第二部分:文本流传与版本学的重建——以特定经典为例 此部分是本书的重点,作者选取了数部在敦煌吐鲁番发现数量较多或版本形态特殊的经典进行深入的个案研究。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的抄写世俗化趋势: 通过对比不同抄本的字体和错讹率,揭示了唐代中晚期抄经活动由朝廷供养向民间普及转化的过程。书中特别指出了一些包含俗体字、避讳字以及带有地方口音词汇的抄本,这些“瑕疵”恰恰是研究中古口语和地方文化的重要线索。 梵本及变文的文本互证: 详细比较了藏文、于阗文、粟特文佛典与汉文抄本之间的对应关系,重点分析了从梵文向汉文转译过程中出现的术语变异和义理阐释的差异。例如,对《法华经》在龟兹地区的变文与敦煌写本的异同进行了细致的比对,揭示了宗教思想在不同文化区域的适应性调整。 “缀合学”的实践应用: 详细记录了若干重要断片(如某部律典的残卷)的缀合过程,不仅展示了缀合的技术难度,更重要的是通过成功缀合,恢复了被割裂的佛学思想的完整段落。 第三部分:抄写者的身份、动机与抄经制度 本书超越了对文本内容的关注,深入挖掘了抄写这些文献的“人”。 供养与赎价: 整理了大量附有题记和“赎钞”记录的写本,揭示了中古时期佛经抄写的经济运作模式。哪些阶层热衷于抄经?抄经的功德观念如何驱动了这些抄写行为? 僧侣与俗吏的参与: 区分了由专业僧侣抄写的规范本和由地方文吏、甚至奴仆代笔的非正式抄本。通过笔迹分析,识别出了一些带有明显官府文书笔意的佛经抄本,反映了官方力量对宗教文化的深度介入。 抄经的功用多样性: 论证了佛经抄写在中古时期不仅仅是宗教行为,也兼具了教育普及、身份象征乃至法律文书的辅助功能。 研究价值与读者对象: 本书是敦煌学、吐鲁番学、宗教学、文献学和中外关系史研究领域的重要参考书。对于专业研究人员而言,书中提供的细致的物质证据和版本对比,是深化研究的基础。对于对丝绸之路文化、佛教传播史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本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通过对“老旧纸张”的解读,生动地描绘了一千多年前知识分子和信徒们与佛典文本之间真实而鲜活的互动。它让读者得以窥见,那些被历史尘封的文本,是如何被一代代抄写者小心翼翼地守护、流传,并最终抵达我们面前的。 附录与特色: 本书附有大量的精美线描图和高清文物照片(部分为首次公布的档案照片),并收录了重要抄本的释文和笔迹对比图表。特别设计了“中古抄经术语词汇表”,方便读者理解抄本学中的专业术语。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許進雄


  1941年出生於高雄。於臺灣大學中文系就學時,開始研讀甲骨學。中文研究所畢業後,1968年應加拿大多倫多市皇家安大略博物館聘約,前往整理明義士收藏的甲骨,發現以甲骨上的鑽鑿形態作為斷代的新標準。

  1974年獲得多倫多大學東亞系博士學位,並於該系兼職授課。1996年回台,接受臺灣大學中文系聘約,教授有關中國文字學、古代社會與文物課程,2006年退休,轉任世新大學中文系教授。

  出版專著有:《殷卜辭中五種祭祀的研究》、《甲骨上鑽鑿形態的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文物小講》、《簡明中國文字學》、《許進雄古文字論文集》、《文字小講》等。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9369398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图书试读

推薦序

這是一部最可信賴的大眾文字學叢書


  文字的發明,是人類歷史上的大事,而中國文字的創造,尤其驚天地而動鬼神。《淮南子》就有「昔蒼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的記載。現存最古早的中國文字,是用刀刻在龜甲獸骨上的甲骨文。

  甲骨文是古代極有價值的文物,卻晚到十九世紀末(西元一八九九年)才發現。編成於西元一七一六年的《康熙字典》,比甲骨文出土時間早了一百八十四年,就已經有五萬多字了。

  從東漢許慎把中國文字的創造歸納成「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六個原則以後,歷代文字學家都據此對文字的字形、字音、字義努力做解釋。但是,由於文字的創造,關涉的問題非常多,許慎的六個原則,恐怕難以周全,所以當甲骨文出土後,歷來學者的解釋也就重新受到檢驗。當然,必須對甲骨文具有專精獨到的研究成就,才具備重新檢驗和重新詮釋的條件,而許進雄教授,就是當今最具有這種能力的學者。

  許教授對文字的敏銳感,是他自己在無意中發現的。當他在書店的書架上隨興抽出清代學者王念孫的《廣雅疏證》翻閱時,竟立刻被吸引了,也就這麼一頭栽進了文字研究的天地,那時他正在準備考大學。

  一九六○年秋,他以第一名考進臺灣大學中文系;而當大部分同學都為二年級的必修課「文字學」傷腦筋時,他已經去旁聽高年級的「古文字學」和研究所的「甲骨學」了。

  當年臺大中文系在這個領域的教授有李孝定、金祥恆、戴君仁、屈萬里幾位老師,都是一時碩儒,也都對這一位很特別的學生特別注意。許教授的第一篇學位論文《殷卜辭中五種祭祀的研究》,就是根據甲骨文字而研究殷商時代典禮制度的著作。他質疑董作賓教授與日本學者島邦男的理論,並提出殷商王位承傳的新譜系,讓文字學界刮目相看。然後,他又注意到並充分利用甲骨上的鑽鑿形態,完成《甲骨上鑽鑿型態的研究》,更是直接針對甲骨文字形成的基礎作探討,影響深遠,目前已經完全被甲骨學界接受,更經中國安陽博物苑甲骨展覽廳推尊為百年來對甲骨學具有貢獻的二十五名學者之一。

  許教授於一九六八年獲得屈萬里老師推薦,獲聘為加拿大多倫多市皇家安大略博物館遠東部研究人員,負責整理該館所收藏的商代甲骨文字。由於表現突出,很快由研究助理、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升為研究員。在博物館任職的二十幾年期間,親身參與中國文物的收藏與展覽活動,因此具備實際接觸中國古代文物的豐富經驗,這對他在中國文字學、中國古代社會學的專長,不僅有互補的作用,更有加成的效果。

  談古文字,絕對不能沒有古代社會與古代文物研究的根柢,許教授治學兼容並蓄,博學而富創見。他透過對古文字字形的精確分析,解釋古文字的原始意義和它的演變,信手拈來,都是極具啟發且有所依據的創見。許教授曾舉例說明:「介紹大汶口的象牙梳子時,就借用甲骨文的姬字談髮飾與貴族身分的關係;談到東周的蓮瓣蓋青銅酒壺時,就談蓋子的濾酒特殊設計;借金代觀世音菩薩彩繪木雕,介紹觀世音菩薩傳說和信仰。…」他在解釋「微」字時,藉由「微」字字形,從商代甲骨文、兩周金文、秦代小篆到現代楷書的變化,重新解釋許慎《說文解字》「微,眇也,隱行也」的意涵,而提出出人意表的說法:「微字原本意思應是『打殺眼瞎或病體微弱的老人』。古代喪俗」。而這種喪俗,直到近世仍存在於日本,有名的〈楢山節考〉就是探討這個習俗的日本電影。許教授的論述,充分顯現他在甲骨文字和古代社會史課題上的精闢與獨到。讀他的書,除了讚嘆,還是讚嘆!

  許教授不論在大學授課或在網站發表文章,都極受歡迎。他曾應好友楊惠南教授鼓吹,在網路開闢「殷墟書卷」部落格,以「殷墟劍客」為筆名,隨興或依據網友要求,講解了一百三十三個字的原始創意與字形字義的演變,內容既廣泛,又寫得輕鬆有趣,獲得熱烈回響。

  《字字有來頭》則是許教授最特別的著作,一則這部叢書事先經過有系統的設計,分為動物篇、戰爭與刑罰篇、日常生活篇、器物製作篇,讓讀者分門別類、有系統的的認識古文字與古代生活的關係﹔再則這是國內首部跨文字學、人類學、社會學研究的大眾文字學叢書﹔三則作者是備受國內外推崇的文字學家,專論著作等身,卻能從學術殿堂走向讀者大眾,寫得特別淺顯有趣。這套叢書,內容經過嚴謹的學術研究、考證,而能雅俗共賞,必然能夠使中國文字的趣味面,被重新認識。許教授的學術造詣和成就,值得所有讀者信賴!
 
黃啟方(世新大學終身榮譽教授,前臺灣大學中文系所主任、文學院院長,前國語日報社董事長)

推薦序

中國文字故事多,《來頭》講古最精博!


  讀了《字字有來頭》這部書之後,我想用兩句簡單的話來概括我的體會。第一句是:「中國文字故事多。」

  為什麼這麼說呢?這要從中國文字的特色說起。有人主張文字的演進,是由圖畫文字演進為表意文字,再由表意文字演進為表音文字。這是「起於圖畫、終於音聲」的一種見解,這種見解可以解釋某些拼音文字的演進歷程,自屬言而有據。不過,從負載訊息的質和量來說,這樣的文字除了「音」、以及因「音」而偶發的一些聯想之外,就沒有多餘的東西了。一旦發展到極致,成了絕對的符號,成了潔淨無文、純粹理性的編碼系統,這樣的文字,取消了文化積澱的一切痕跡,也就喪失了文明創造中最可寶貴的精華——人文性。這無異於買櫝還珠,也就不能不讓人感到萬分的可惜了。

  好在中國文字不一樣,它不但擁有這種人文性,而且數千年來還在不斷的增長、生發。這種「增長的人文性」,源於中國文字的最大特點。這個特點,讀者未必想得到,那就是「方塊化」。

  中國文字是方塊字。距今四五千年前,被公認為中國文字雛形的半坡、柳灣、大汶口等地的刻符,已經是縱橫有序大小略等的「方塊字」了。而正因為是「方塊」,所以使他和其他的圖畫文字,如古埃及文字,從一開始,就走上了不同的演化道路。埃及文字是「成幅」表現的。「幅」中共組一圖的各個部件,沒有明確的獨立地位,只是零件。中國文字的「方塊」,則將原始圖畫中的部件抽象化,獨立出來。一個方塊字,就是一個自足的概念,一個表述的基本單位。古埃及文字中的零件,最終成為「詞」的很少,多半成了無意義的音符。中國文字中的每一個方塊,卻都成了一個個獨立自主的「詞」,有了自己的生命和歷史。所以「方塊化」是將「圖畫」進一步抽象的結果。從「具象」到「抽象」,從「形象思維」到「概念思維」,這是一種進步,一種文明程度的提升,一種人文性的展現。

  所以,有多少中國字,就有多少最基本的概念。這是第一個「故事多」。中國字的傳承,經過幾千年的假借引申、孳乳派生,產生了概念和語義、語用上的種種變化。一個字,就有著一部自己的演變史;這是第二個「故事多」。

  第三個多,就繫乎是誰講的故事了。《紅樓》故事多,那是曹雪芹所講。《聊齋》故事多,那是蒲松齡所講。中國文字反映了文化史,其關乎城闕都邑的,考古家能言之;關乎鐘鼎彝器的,冶鑄家能言之;關乎鳥獸蟲魚的,生物家能言之;關乎生老病死、占卜祭祀、禮樂教化的,醫家、民俗家、思想家能言之;但是集大成而盡精微,把中國文字講出最多故事來的又能是誰呢?在我讀過的同類作品中,只有《字字有來頭》的作者許進雄教授,足以當之。因此我有了第二句話,那就是:《來頭》講古最精博!

何大安(中央研究院院士、語言學研究所前所長)

推薦文

這部書,是一座漢字文化基因庫


  十幾年前,當我對甲骨文產生興趣時,有三本書讓我最驚艷。依出版序,是許進雄教授的《中國古代社會》、林西莉的《漢字王國》(臺版改名《漢字的故事》)、唐諾的《文字的故事》。這三本書各自打開了一個面向:《中國古代社會》將甲骨文與人類學結合,從「文字群」中架構出古代社會的文化樣貌;《漢字王國》讓甲骨文與影像結合,讓人從照片、圖象的對比中驚歎文字的創意;《文字的故事》則將甲骨文與散文結合,讓文字學沾染出文學的美感。

  十幾年來,兩岸各種「說文解字」的新版本如泉湧出。但究其實,若不是「舊內容新編排」,就多是擠在《漢字王國》開通的路徑上。《文字的故事》尚有張大春《認得幾個字》另劈支線,《中國古代社會》則似乎未曾再見類似的作品。何以故?因為這本書跳脫了文字學,兼融人類學、考古學,再佐以文獻、器物和考古資料,取徑既大,就不是一般人能踵繼其後的了。

  這一次,許教授重新切換角度,直接以文字本身為主角,化成《字字有來頭》系列,全新和讀者見面。這一套五本書藉由「一冊一主題」,帶領讀者進入「一字一世界」,看見古人的造字智慧,也瞧見文字背後文化的光。

  古人造字沒有留下說明書,後人「看字溯源」只能各憑本事。許老師勝過其他人的地方,在於他曾任職博物館,親手整理、拓印過甲骨。這使他跳出一般文字學者的訓詁框架,不會「只在古卷上考古」。博物館的視野,也使他有「小心求證」的能力與「大膽假設」的勇氣,後者是我最欽佩老師的地方。

  例如他以甲骨的鑽鑿形態來為卜辭斷代,以甲骨文和犁的材質來論斷商代已有牛耕,以氣候變遷來解釋大象、犀牛、廌等在中國絕跡的原因,認為「去」 的造字靈感是「出恭」,都讓人眼睛一亮。所以這套書便不會是陳規舊說,而是帶有「許氏特色」的文字書。

  文字學不好懂,看甲骨文卻很有趣。人會長大,字也會長大。長大的字和小時候經常大不相同,例如「為」 原來是人牽著大象鼻子,有作為的意思(大概是要去搬木頭吧);「畜」 竟然是動物的腸子和胃(因為我們平常吃的內臟都來自畜養的動物);「函」的金文作 ,是倒放的箭放在密封的袋子裡(所以才引申出「包函」)……凡此種種,都讓人有「看見文字小時候」的驚喜與恍然大悟!

  書裡,每一個字都羅列出甲骨文或金文的不同寫法,好像「字的素描本」。例如「鹿」,一群排排站,看著就好可愛!還有些字,楷書我們並不熟悉,甲骨文卻充滿趣味。例如「龏」幾乎沒人認得,它的金文卻魔幻極了──是「雙手捧著龍」啊!類似的字還不少,單是看著它們的甲骨文便是一種奇特的欣賞經驗。

  這幾年,我也開始整理一些有趣的漢字介紹給小讀者。許教授的書一直是我的案頭書。雖然有些訓詁知識對我是「有字天書」,但都不妨礙我從中看到造字的創意與文化的趣味。

  漢字,是中華文化的基因,《字字有來頭》系列堪稱是一座「面向大眾」的基因庫。陳寅恪曾說:「凡解釋一字,即是做一部文化史」,這套書恰好便是這句話的展演和示例。

林世仁(兒童文學作家)

 

用户评价

评分

說實在話,現在市面上講文字學的書,不是學術性太強,讀起來昏昏欲睡,就是流於表面,講的都是些不痛不癢的常識,對於真正想鑽研的人來說根本不夠看。但這套書完全不一樣,它在學術嚴謹度和可讀性之間找到了完美的平衡點。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他不像是在寫教科書,更像是在跟讀者分享他多年來在田野和文獻中摸爬滾打的心得體會。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常常會用現代生活的實例來對照古文字的意義,這樣一拉近距離,那些遙遠的符號瞬間就變得立體了。那種「追本溯源」的感覺,不只是滿足了好奇心,更像是在重新認識我們自己的文化根基。而且,書裡對於一些常用字的解說,讓我對一些習以為常的詞語產生了全新的理解,每次跟朋友聊天時,都會忍不住分享一兩個「冷知識」,那種優越感不言而喻,哈哈!

评分

這套書真正厲害的地方,在於它成功地營造了一種「懸疑推理」的閱讀體驗。作者並不是直接告訴你「這個字就是這樣寫成的」,而是引導你一步一步地去拆解結構,去比較不同時期、不同字體的差異,讓你親身參與到文字的「誕生」過程。這種沉浸式的學習,遠比單純的記憶有效得多。我常常會讀到某個段落,停下來,對照書裡提供的線索,自己先試著推測一下後面的演變方向,然後再看作者的結論,那種思考的過程,簡直比看小說還刺激。這種寫作手法,非常高明地避開了學術論述容易產生的距離感,讓人感覺作者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著你在知識的叢林中探索,既安全又充滿驚喜。

评分

我必須承認,一開始看到「甲骨文簡易字典」這個組合時,還擔心會不會太過於基礎,畢竟我多少看過一些相關資料。沒想到,這本字典的編排方式,完全顛覆了我的想像。它不是那種傳統的、只按筆劃或部首排版的工具書,而是更側重於「語境」和「詞組」的呈現。這對於我們理解古代文獻的實際運用,幫助太大了!很多字單獨看還好,但一旦放在特定的卜辭語境中,它的意義就會變得更加明確和生動。作者似乎很清楚讀者在學習過程中最容易卡在哪裡,所以設計了很多實用的對照表和圖解,把那些看起來相似但意義大相徑庭的甲骨文區分得清清楚楚。對於想進一步研究殷墟文獻的人來說,這本字典絕對是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它讓原本遙不可及的古老文字,變得觸手可及,大大降低了入門的門檻。

评分

這套書真的太讓我驚艷了,尤其是對於那些對文字起源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來說,簡直是挖到寶了!我常常在想,我們現在寫的這些方塊字,到底是怎麼演變成現在的模樣的?這套書的作者,他用一種非常生動活潑的方式,把枯燥的文字學知識,變成了一場充滿趣味的考古探險。光是看著那些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摹本,我就忍不住要揣摩,古人當時到底是用什麼樣的心情刻下這些符號的?是不是每一次卜問,都伴隨著對未來的忐忑?書裡對字源的考證,不是那種冷冰冰的學術分析,而是充滿了生活感的畫面重現,彷彿能聞到當時空氣中的塵土味。而且,它把複雜的演變過程梳理得井井有條,讓我這個半路出家的愛好者也能輕鬆跟上思路,不會迷失在各種繁瑣的說文解字中。讀完第一冊,我就迫不及待地想馬上翻開下一本,因為每一篇都像是一個小小的謎題被解開,那種「原來如此」的頓悟感,實在是太過癮了。

评分

對於我這種在日常生活中比較注重細節和邏輯的人來說,這套書簡直是精神食糧。它教會我的不只是文字的歷史,更是一種觀察世界的角度。當你了解了古代人們是如何從具體的事物中抽象出符號,再將這些符號組合、簡化、定型,你自然而然地會開始用更結構化、更有層次感的方式去看待身邊的一切。書中對商代社會風貌的描摹,也是點到為止卻極為精準,讓文字的學習不再是孤立的符號遊戲,而是與一個真實的、有血有肉的歷史時期緊密聯繫在一起。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看報紙、看公文,甚至看設計稿時,都會下意識地去思考背後符號的「來頭」,這種思維模式的轉變,才是這套書帶給我最寶貴的收穫,物超所值,真心推薦給所有對中華文化有熱忱的朋友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