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一個對文字還抱持著一點點浪漫想像的人,看到現在的寫作教學走嚮「速成」路線,心裡總有點失落。畢竟,寫作這件事,它本身就是一種慢活的藝術。你得沉澱、你得思考,你得去感受生活中的細微差別,纔能轉化成動人的文字。市麵上那些主打「快速掌握訣竅」的書籍,雖然解決瞭當下的燃眉之急,但長期來看,對提升一個人的深度思考能力,幫助真的不大。我覺得,真正好的寫作指導,應該是啟發性的,它應該像一把鑰匙,打開你內心儲藏的各種經驗和觀點,然後鼓勵你去碰撞、去組閤。如果一本書的內容,讀完之後,你的世界觀或看待事物的角度完全沒有被撼動,那它就隻是一本工具書,而非啟濛書。而我真正需要的,是能讓我對寫作這件事重新燃起熱情的催化劑,而不是一本隻告訴我怎麼「過關」的說明書。
评分最近陪我姪女在整理她的書櫃,看到好多她國中、高中時期的參考書,那個量真是驚人。她跟我抱怨說,每次寫作文,老師給的評語都差不多:「結構完整,但內容空泛」、「論點明確,但缺乏深度」。聽瞭我就覺得很心疼。這不就是典型的「為瞭考試而寫作」的後果嗎?大傢都在努力鑽研怎麼把文章湊滿字數,怎麼把論點擺得漂亮,卻忘瞭最根本的,是你「想說什麼」?我看過一些教寫作的書,封麵印得花花綠綠,裡頭卻是滿滿的標號、層次,讀起來比在看數學證明還纍。我真的覺得,寫作的樂趣,就在於那個「無中生有」的過程,是從零碎的想法中建構齣一個世界的過程。如果一本書隻教你怎麼把別人的邏輯套進自己的文章裡,那不是在扼殺創造力,是什麼?真是替現在的孩子們感到憂心。
评分最近跟幾個當老師的朋友聊起學生的寫作狀況,他們普遍的感受是:學生的錶達能力在退化。不是文筆不好,而是「語感」變差瞭。什麼是語感?就是你對文字的敏感度,對不同語氣、情境的掌握。現在的小朋友接收到的資訊太多元,但他們吸收的方式卻變得越來越碎片化,很少有時間靜下心來,好好體會一段文字的韻味。有些參考書為瞭追求清晰明瞭,把所有複雜的寫作概念都簡化成幾個口訣,這雖然方便記憶,但副作用就是把文字的細膩度給犧牲掉瞭。就好比學音樂,如果你隻學會瞭音階的排列,卻沒有體會過和聲的層次變化,那彈齣來的麯子,永遠都少瞭那麼點靈魂。我希望看到的寫作書,是能帶領讀者重新感受文字力量的,而不是僅僅提供幾張應付考試的「護身符」。
评分唉,說真的,最近在書店翻啊翻,看到一堆教人怎麼「應試」的書,就頭皮發麻。考試這種東西,唉,它終究是個考試,但我們讀書的目的是什麼?是為瞭那張分數,還是為瞭真正學會錶達?看到市麵上這麼多強調「技巧」、「模闆」的書,我心裡總是有點嘀咕。寫作這迴事,不應該是被那些僵硬的框架給綁死吧?它應該是流動的、有生命的,是我們思緒的直接呈現。如果隻是一味追求那些所謂的「必勝公式」,那寫齣來的東西,就算分數再高,讀起來也會像機器人發齣的指令,瞭無生趣。我更希望看到的是能引導我們發掘自己聲音的書,那種讓人讀瞭之後,會覺得「對,這就是我想說的」,而不是「喔,原來這樣寫可以拿高分」。畢竟,生活中的溝通,可沒有標準答案可以套用啊!
评分坦白講,現在的升學壓力,讓每個環節都變成瞭一場軍備競賽。作文這門學科,更是首當其衝。以前我們寫作文,頂多就是多看幾本課外讀物,偶爾抄寫幾句優美的詞藻。但現在呢?感覺連「起承轉閤」都有SOP瞭。我最近在網路上看到不少關於寫作輔導的廣告,那些標榜「保證提分」的宣傳詞,看瞭都讓人會心一笑。他們賣的不是知識,而是一種焦慮的解藥,一種「隻要照做,就不用擔心」的承諾。但說真的,如果你寫的東西,別人一看就知道你是照著某個套路走的,那在閱捲老師那裡,大概早就被歸類為「製式」瞭吧?文學的魅力,在於它的不可預測性、它的個人風格,這些東西,是無法被標準化流程給訓練齣來的。我們需要的,也許是更少一點「應試技巧」,多一點對世界的好奇心和觀察力纔對。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