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光雲影共徘徊:歐麗娟品讀古詩詞(套書) (電子書)

天光雲影共徘徊:歐麗娟品讀古詩詞(套書)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歐麗娟
图书标签:
  • 古诗词
  • 诗词鉴赏
  • 欧丽娟
  • 文学
  • 文化
  • 古典文学
  • 阅读
  • 品读
  • 电子书
  • 中华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當你覺得文學離生活很遙遠時,歐麗娟是名引渡的說書人。
 
她旁徵博引,上溯神話、下至唐宋詩,跨越七個時代、涵蓋四十七位詩人,梳理典故意象在文化長河中的流變,串起《詩經》、張九齡、卞之琳的月亮,以及我們夜深人靜時沒來由的孤寂。在她的述說中,我們總能從古人的故事裡,辨認出自己的心事。
 
當你覺得自己離文學很近時,歐麗娟又是個偵探。
 
她看見了你沒留意到的蛛絲馬跡,以實事求是的考究精神探尋字句真意,還原一個更撼動人心的詩歌世界:悠然形象深植人心的陶淵明,在他生活的時代裡貧窮、孤獨而邊緣,他的超脫之下是怎樣的掙扎與智慧?現代看來浪漫的楓樹,在古代為何成為鬼魂出沒常見的背景? 
 
而當人世紛亂擾攘,讓你憂傷無奈時,歐麗娟看見文學如何照進人心最複雜幽深之處:遠古人類面對流行疫病、毒蛇猛獸所帶來的無所不在的死亡恐懼,發展出變形神話,以再生和對抗意識將恐懼昇華;《詩經》中先上車後補票、心靈出軌,丈夫移情別戀而被拋棄的種種婚戀苦惱,原來也可以如此面對;他人在歲月中逐漸質變、遺忘自己年輕時的理想或善良,當我們不得不身處於這樣的職場之中時,幸好我們總有比同樣遭遇的屈原更多一點的選擇……
 
現實縱然空虛疏離,相距千百年前的字句,卻反而深刻觸動著心靈:原來我們從不孤獨。
好的,这是为您撰写的图书简介,该书与您提到的《天光雲影共徘徊:歐麗娟品讀古詩詞(套書) (電子書)》无关: --- 《宋詞風華:詞壇大家精選與賞析》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为读者呈现宋代词坛的恢弘气象与精妙艺术,通过对十位最具代表性的词人及其代表作的深入剖析与解读,勾勒出宋词从婉约到豪放、从闺阁情感到家国之思的演变轨迹。全书结构严谨,内容详实,不仅是文学爱好者研习宋词的优质读本,也是对宋代社会风貌与文人精神世界感兴趣的读者的理想之选。 第一部分:北宋的奠基与开拓 一、柳永:都市情怀与慢词的革新 柳永是北宋词坛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他以布衣之身,行走于市井与青楼之间,其词作深刻地反映了都市生活中的离愁别绪、羁旅行役之苦以及对及时行乐的追求。本部分将详细解析柳永的《雨霖铃》、《蝶恋花》等经典名篇,重点探讨他如何将民间俗语、口语融入词中,使得词的叙事性与画面感大大增强,并确立了“慢词”(长调)在词坛上的重要地位。我们将考察他对女性视角和市井心理的细腻捕捉,分析其词风中“靡丽”与“真挚”并存的艺术特质。 二、苏轼:豪放词风的开创者 苏轼,这位文学巨匠,以其旷达的胸襟和超迈的才情,将词的题材从传统的“艳科”中解放出来,注入了对宇宙人生的哲思、对政治抱负的抒发,开创了“以诗为词”的豪放一派。本书将精选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作,深入探讨其“大江东去,浪淘尽”的磅礴气势如何建立在深厚的学养和对历史的洞察之上。着重分析其词中蕴含的禅意、道家思想以及他如何用词来排遣人生中的不如意,展现了宋代士大夫的独特精神气质。 三、秦观:婉约词的集大成者 与苏轼的豪放形成对照,秦观将婉约词推向了新的高峰。他的词风细腻、含蓄,情感表达极为曲折幽微,被誉为“有情有思,如怨如慕”。本部分着重分析《鹊桥仙》、《满庭芳》等作,剖析其如何运用叠字、反复咏叹的手法,将相思之苦、离别之悲描绘得淋漓尽致,体现出宋词在情感表达上的极致之美。 四、周邦彦:格律的集大成与“集大成者” 周邦彦是音律上的巨匠。他精通音律,创作的词作格律严谨,用典雅精致的语言构建起一座座精美的艺术殿堂。本书将通过分析他如何对前人词调进行继承和创新,尤其是在词的铺陈、转折和收束上的匠心独运。我们会对比不同版本的词谱,展现周邦彦在形式美学上的卓越贡献。 第二部分:南宋的承继与变调 进入南宋,词坛的格局随着王朝的偏安而发生深刻变化。词作中充满了对故土的眷恋、对时局的忧愤,以及对个人命运的哀叹。 五、李清照:一代词宗的生命绝唱 李清照是宋词史上绕不过去的一座丰碑。她的词是真性情的流露,前期明快活泼,极具闺房之乐;后期则沉郁悲凉,饱含亡国之痛。本章将细致品读其“易安体”,特别是通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叠字结构,展现其如何将个人命运与时代悲剧熔于一炉,成就了宋词史上罕有的女性视角高峰。 六、辛弃疾:豪放词的巅峰与悲剧英雄 辛弃疾的词,是南宋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他的豪放之气,源于他抗金无望的政治抱负和壮志难酬的愤懑。本书将深入探讨其词作中“以文为词”的特点,分析其如何将兵法韬略、历史典故融入词中,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所表现的对古人功业的追慕与对现实的鞭挞。我们将探讨他词风中“壮”与“悲”的辩证统一。 七、陆游与杨万里:爱国情怀的延伸 陆游的词作延续了爱国主题,其词风朴素自然,情感充沛,充满了“不灭的火种”。与陆游的沉郁不同,杨万里的词则转向了对田园风光的描摹与对日常生活的体味,体现了南宋文人寻求内心宁静的另一条路径。 八、姜夔:格律与意境的完美结合 姜夔是“词中之龙”,他不仅精通音律,更注重词作的意境和气韵。他的词作清雅脱俗,少有浓艳之笔,更偏向于冷艳、空灵的境界。本章将分析姜夔如何以梅花、月色、幽境入词,形成一种独有的“诗化”和“书卷气”。 九、吴文英与周密:末世的绮丽与沉思 姜夔之后,词坛趋向于精雕细琢,吴文英以其“以意为主,以景为辅”的写作手法,将词的美学推向了繁复的极致,其用典精妙,景象迷离。而周密则在其《草堂诗余》中留下了对故国往事深深的眷恋与追忆。 结语:宋词的精神坐标 全书最后将总结宋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分析其如何从唐代的“艳歌”逐步发展成为可以承载深刻人生哲理与广阔社会现实的文学体裁,为读者提供一个完整而系统的宋词美学框架。本书力求语言平易近人,分析深入浅出,旨在引导读者真正领略宋词的音韵之美、意境之美与精神之美。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歐麗娟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2012年起於臺大陸續開設「紅樓夢」、「中國文學史」等開放式課程,廣受海內外華人歡迎,讓讀者重新認識古典文學的精髓。2015年榮獲全球開放教育聯盟「傑出開放教育獎」(The Open Education Awards for Excellence)的「教學者獎」(Education Award)。2021年,獲得第四屆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典範通識教師獎」。
 
著有《杜詩意象論》、《唐詩的樂園意識》、《李商隱詩歌》、《唐詩選注》、《歷代詩選注》、《詩論紅樓夢》、《紅樓夢人物立體論》、《大觀紅樓》、《紅樓一夢:賈寶玉與次金釵》等。

图书目录

▍上冊
第一章 神話
第一節 詩歌為什麼要從神話講起
第二節 創世神話
第三節 自然神話
第四節 變形神話
第五節 其他神話

第二章 《詩經》
第一節 《詩經》的來歷與分類
第二節 《詩經》的形式風格
第三節 《詩經》中的美人
第四節 《詩經》中的相思(一)
第五節 《詩經》中的相思(二)
第六節 《詩經》中的戀愛與道德
第七節 《詩經》中的婚姻與愛情
第八節 《詩經》中的婚姻與道德
第九節 《詩經》中的離別

第三章 《楚辭》
第一節 《楚辭》的誕生
第二節 屈原和《離騷》
第三節 屈原之死和《漁父》
第四節 《招魂》
第五節 宋玉《九辯》

第四章 漢代詩歌
第一節 李延年《李夫人歌》:傾城傾國的美人頌歌
第二節 《薤露》《蒿裡》:生死的感慨
第三節 《上邪》:愛到世界末日
第四節 《有所思》:決絕的告別
第五節 《羽林郎》:婚姻的堅貞
第六節 《詠史》:剛強女性的頌歌
第七節 《古詩十九首》(一):死生新故
第八節 《古詩十九首》(二):遠距離別

▍下冊
第五章 六朝文學
第一節 曹操《短歌行》:霸王詩人
第二節 潘嶽《悼亡詩》:複雜深情的感傷詩人
第三節 顧愷之《神情詩》:四季的謳歌
第四節 陶淵明(一):田園詩中的田園生活
第五節 陶淵明(二):掙扎的智慧
第六節 謝靈運:宏偉而寂寞的山水
第七節 鮑照:邊緣者的悲憤
第八節 謝朓:精緻的自然
第九節 吳歌、西曲:諧音雙關的愛情表達

第六章 隋唐詩歌
第一節 隋煬帝《詩》:寂寞狂亂的靈魂
第二節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永恆的叩問
第三節 陳子昂《登幽州台歌》:孤獨的堅強
第四節 王梵志《詩偈》:冷眼旁觀的警鐘
第五節 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求之不得的中年危機
第六節 王維(一):深水靜流的深情
第七節 王維(二):發現桃花源
第八節 李白(一):永恆的哀愁
第九節 李白(二):別有天地非人間的桃花源
第十節 杜甫(一):齊物的胸懷
第十一節 杜甫(二):面對困境的良方
第十二節 杜甫(三):生活小確幸
第十三節 杜甫(四):天鵝的挽歌
第十四節 杜甫(五):學習、成長的態度
第十五節 王昌齡《閨怨》:一個女性的成長
第十六節 白居易《放言五首》之三:觀人術的秘訣
第十七節 元稹《遣悲懷三首》:悼亡詩的巔峰
第十八節 李賀《蘇小小墓》:鬼仙的悲歌
第十九節 李商隱《暮秋獨遊曲江》:不可自拔的情癡
第二十節 杜牧《題烏江亭》:包羞忍恥的大丈夫
第二十一節 皮日休《汴河懷古二首》:暴政與德政的辯證

第七章 宋詩
第一節 蘇軾:豪放的智慧
第二節 程顥《秋日偶成》:理學家的從容自在
第三節 朱熹《觀書有感二首》:求知的快樂
第四節 朱淑真《自責》:最早的女性主義者

图书序言

  • EISBN:978957086139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图书试读

自序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早在三千多年前,黃河流過的大地就已經傳唱著許多美麗動聽的詩歌,接著從華北到江南,整個中華民族都籠罩在詩歌扣人心弦的韻律裡。
 
這種情況,和西方文學以敘事文類為主的發展很不一樣,屬於兩種不同的文學主流。所謂敘事文類,指的是說故事、有人物情節的文學作品,西方最早的敘事文類作品就是古希臘的神話、史詩和悲劇。古希臘時代的史詩(Epic),雖然叫作「詩」,但其內容實際是糅合了神話傳說,講戰爭中英雄的故事。盲詩人荷馬(Homer,約西元前九世紀—西元前八世紀)所寫的《奧德賽》、《伊利亞特》便是最早也最著名的兩部敘事詩,「木馬屠城」的情節到現在大家都還是耳熟能詳,可以被用來做類似情況的比喻,是一個著名的典故。當然,如同中國明朝時的幾部長篇小說,是在歷代數百年口傳的基礎上,再由高才的文人加以整編定版,而誕生了傑作一樣,希臘史詩的這些故事最初應該也是民間流傳的口頭文學,荷馬很可能是最後做整理、定型工作的那位功臣,好比吳承恩之於《西遊記》、羅貫中之於《三國演義》、施耐庵之於《水滸傳》。
 
除了史詩,對後來影響深遠的古希臘神話也是敘事文學。這些神話講天上諸神的故事,眾多超現實的神靈在另一個美好的世界活動著,有性別的差異,有階級的不同,也有各式各樣的愛恨情仇,戲劇化的程度比起人間故事更有過之而無不及,後來被古羅馬神話繼承吸收,神話世界就更加波瀾壯闊。更不用說古希臘悲劇了,同樣也是講神話故事和英雄傳說,裡面各種故事往往非常極端,比如伊底帕斯王弒父娶母的故事,這樣的命運讓人意想不到,也無法調解,帶來極其震撼的效果,讓人靜下心來省思生命的難題與意義。所以希臘三哲人之一的亞里斯多德在《詩學》中認為,悲劇的目的是要引起觀眾對劇中人物的憐憫和對變幻無常之命運的恐懼,由此使感情得到淨化,這對於西方文化與文學影響甚大。
 
整體而言,西方文學以古希臘的神話、史詩和悲劇等敘事文類為起始,這樣的開頭決定了後來的走向,後來歐洲小說的發達也就可想而知。這與中國文學傳統貶低小說為不入流的情況截然不同。在這樣的差異之下,有學者認為,相較於西方文學的敘事傳統,中國文學可以說是抒情傳統,也即以詩歌的抒情言志為主的發展方向。兩者方向不同,並沒有高下之別,而是各自發展出文學的豐富內容,都對人類的文明大有貢獻。
 
如果要認識中國文學的精髓,那麼從古典詩歌切入,最能一窺堂奧。
 
而詩歌是什麼?詩歌是以婉轉的格律、特定的形式,抒發人們內在心聲的文字曲調。它不是平鋪直敘的口頭表達,而是建立在文字的藝術形式裡,經過了用字遣詞的打磨、感受思慮的沉澱,以精緻細膩的文字組織,讓表達出來的感覺更敏銳、心靈更優美,對這個世界的瞭解也更深刻。這一點古人早就認識得很清楚。南朝梁代的昭明太子蕭統在編選《文選》這部中國最早的詩文總集時,便清楚地說:「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文選.序》)簡單地說,好的文學一定要有沉思過的深刻內容,並且通過美麗的文字形式來展現。大體說來,中國文學史是以廣義的詩歌為主流,也很受精英分子的重視,從《詩經》、《楚辭》、漢賦,再到魏晉南北朝、唐代,唐代詩歌的藝術成就到達巔峰,成為接下來一千年的創作核心。
 
這些詩篇經過漫長時代的洗練,涵納了無數精英分子的嘔心瀝血,也出現了不同的形式與內容。例如,《詩經》是以四言詩為主,也就是每一個句子都是由四個字構成,感覺平穩舒緩,所歌唱的主題以婚姻戀愛的追求與苦惱最多;《楚辭》是屈原的心血結晶,為了抒發他那激昂動盪的大喜大悲,所以詩篇大多是參差不齊的長句,讀起來氣勢磅、淋漓盡致,像坐雲霄飛車一樣地痛快;而漢賦,則是漢代皇帝最喜歡的一種鴻篇巨製,文人在皇帝的鼓勵之下大量寫作,內容主要是歌功頌德,讚美帝國的偉大,當然從句式到篇幅都更加擴展,是一種非常專門的文學藝術。
 
東漢時期,民間悄悄地醞釀了五言詩,也就是我們現在最熟悉的詩歌形式,每一個文句都是由五個字所構成。雖然漢賦仍然是文學的主流,但是東漢開始有一些無名的文人默默作了一些五言詩,對後來的詩人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到了魏晉南北朝、唐代的六百多年之間,五言詩大盛,唐代的傑出詩人更是登峰造極,從此以後,五言詩便以最高的品質,成為許多傑作的寶庫,《紅樓夢》裡那些貴族小姐們的吟詩作詩也是以五言詩最多,即可以證明這一點。
 
至於宋朝,這個階段的代表性文學其實不是所謂的詞,依然還是詩。整個宋代的詩篇創作數量高達二十七萬首,遠遠超過五萬首的唐詩,可見宋代的作家最重視、也真正用心投入的還是詩,雖然詞是大家比較熟悉的。在這裡必須特別澄清一下,很多人以為中國文學史是「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的發展主軸,好像這幾個朝代的文學類型不同,各有重點,但這樣的認識是不正確的。其實,詩歌一直都是每一個時代的最大宗,詞、曲、小說只是隨著各個朝代的演化而形成的新文學,它們只是額外的補充,在文壇上偏重於小眾,從來也沒有變成文人創作的主流,抒情詩始終牢牢占據著文學書寫的核心。要瞭解宋、元、明、清的心靈內涵,詩歌還是最重要、最逼近的窗口,如果我們以為詞、曲、小說代表了宋朝、元朝和明清兩代的文學成就,以為詞、曲、小說可以反映宋、元、明清文人的內在高度,這些古人如果地下有知,一定會憤憤不平,覺得被無知的後人給大大冤枉了。
 
話說回來,即使宋代的詞、元代的曲相對於詩處於末流,但是宋詞、元曲仍然都有固定的格律、押韻的要求,產生了更有音樂性的節奏感,內容也以抒情居多,都可以算是廣義的詩。到了明清時代,文人們寫作時採用的還是賦、詩、詞、曲等形式,相關作品更是蔚為大觀,無論是從質和量等方面來說,都比戲曲小說重要得多;相比較而言,戲曲、小說是屬於庶民文學,被視為不登大雅之堂。所以說「中華民族流著詩歌的血液」,這個說法一點也不為過。
 
三千年來,最傑出的人才留下來這麼龐大的文學資產,對我們現代人的意義是什麼?我們為什麼要讀文學?為什麼要讀詩,尤其是古典文學、古典詩詞?文學看起來和實際的生活沒有關聯,也不能幫助人飛黃騰達,許多人便因此忽視它,以為那是沒有用的風花雪月、無病呻吟。但是,事實完全不是如此,只要看看世界上文明先進、文化發達的國家,例如法國、德國,它們的政府和國民是如何地重視文學,尤其是古典文學,不但給予鄭重的傳承,整個社會也瀰漫著談文說藝的風氣。由此可以知道文學與文化對一個人、一個民族有多麼重要。
 
表面上,讀文學不能直接增加收入,只是職場上拚搏之餘的閒情逸致,用來調劑一下身心而已;但你可知道,當詩歌與文學進入一個人的內在以後,會對心靈產生多麼深刻的影響?古人早就體認道:「腹有詩書氣自華。」(蘇軾〈和董傳留別〉)詩書的深度、詩詞的情韻,都會讓一個人由內而外煥發出一種恢宏、優雅的氣質。先秦的思想家荀子也發揮這個道理,說:「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勸學篇》)只要山裡面埋藏著玉,連草木都會長得特別翠綠滋潤,生機勃勃;倘若水淵中的蚌殼生出了珍珠,周邊的山崖同樣也會感染到珍珠的高潔潤澤,不會乾枯貧瘠並看起來空洞乏味。這都是在說明精神涵養對一個人甚至一個地方的改變。
 
至於所謂的「三日不讀書,則言語乏味、面目可憎」,則是從反面說明讀書的重要,換句話說,一個人如果多多讀書、多多讀詩,就會言語有深度,連面孔都會優美可愛一點。這種由內而外的改造,讓人充實而有光輝,比起用珠光寶氣包裝自己,其實更是持久,也不會流於膚淺。這麼一來,怎麼能說讀書、讀詩是沒有用的?讀書、讀詩帶給人的,是真正的大用,只是人們短視近利的時候看不到而已。
 
當然,讀書、讀詩並不只是有美化的功能,甚至還能減輕或解決人生的問題。南朝一位詩歌批評家鍾嶸在《詩品》中便闡述道:「使窮賤易安,幽居靡悶,莫尚於詩矣。」他認為,要讓人在貧窮卑賤的處境中感到平和安定,在孤獨寂寞的時候不覺得煩悶,沒有比詩更有用的了。因為文學、詩歌所碰觸的是人類最內在的心,能讓我們更深刻地瞭解人生,瞭解人性最複雜幽微的層次;其他的吃喝玩樂只是表面上暫時地逃避問題而已,時間一久,還是會回到同樣的問題裡,因此不是解決之道。而文學、詩歌所碰觸的人類最內在的「心」,它是一個小宇宙,無所不包,人生的一切都是從這裡開始的。
 
「心」是人類存在的終極核心,即使一個人吃飽穿暖,甚至飛黃騰達,但只要這顆心沒有感到滿足,那麼這個人依然是彷徨的、空虛的、不快樂的,他還是會想要探索心靈的奧秘,想要破解各式各樣人生的困惑。尤其是當一個人面臨極大的精神困境,痛苦得無以復加卻無法從現實中獲得撫慰時,可以讀讀古人的詩篇,這時就會發現,人竟然可以從古人那裡尋得慰藉,因為你的痛苦古人都經歷過,你對人生的感慨古人都詠嘆過,而且他們的境界比你更深刻,你其實並不孤獨!
 
再進一步言之,西方思想家曾經讚美說:「詩人是人類的感官。」這真是一針見血!意思是說,詩人比一般人更敏銳,看到的更多、聽到的更細緻、品味的更豐富,即使是快樂、寂寞和痛苦這一類的情緒,也比大多數的人體驗得更透徹。
 
詩人會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例如:他們會看到紅花在燃燒,杜甫便說「山青花欲燃」(〈絕句二首〉之二),在青山碧綠色的映襯之下,怒放的花彷彿要燃燒起來似的;於是韓愈形容桃花盛開時,「種桃處處惟開花,川原近遠蒸紅霞」(〈桃源圖〉),整個平原陸地遠遠近近瀰漫著一片紅色的燦爛,就像天上的彩霞掉落到地面一樣,於是整片大地雲蒸霞蔚,無比輝煌。
 
還有,詩人會聽到一般人聽不到的。例如,在無比寂靜專注的聆聽裡,他們會聽到花開的聲音,甚至還能聽到天上的雲朵飄過時,發出流水的聲音。唐朝的詩人李賀在〈天上謠〉中便說:「天河夜轉漂迴星,銀浦流雲學水聲。」星星就像微小的船隻一樣,浮在雲層水面上漂動旋轉,銀河中還似乎隱隱傳來淙淙的水聲。再有詩仙李白,也曾經聽到「春風語流鶯」(〈春日醉起言志〉)。當時喝醉的李白才有點兒清醒,懵懵懂懂中「借問此何時」,問現在幾點鐘,春風剛好吹來,聽到李白的喃喃自語,於是把答案告訴了飛過的黃鶯!
 
你看,詩人帶領我們去看我們原來沒看到的,去聽我們原來沒聽到的,從此學會可以怎麼看、怎麼聽,世界就發生了改變;最重要的是,詩人還可以把我們感受得到卻說不出口或說得不好的體驗,那麼深刻傳神地表達了出來,比我們自己說得還要好,像是直接從我們心裡掏出來似的。譬如「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長歌行〉),這樣的後悔莫及,兩千年前的漢朝人就已經給了我們如此言簡意賅的座右銘;到了唐代,王維的「每逢佳節倍思親」(〈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道出了天下遊子的心聲,一千多年來,數不盡的讀者在異鄉過節的時候,腦海裡便自動浮現了這一句詩;李商隱的「相見時難別亦難」(〈無題〉),也把情人之間的難捨難分寫得入木三分,難怪會成為愛情的代言人;而杜甫的「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佳人〉),看起來很平易的文字、很簡單的對比,卻是張力十足,洞察了喜新厭舊的人性陰暗面。再看清朝詩人黃仲則所感慨的:「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雜感〉)其中有對自己堅守高潔人格的驕傲,也有對於個人力量十分渺小的悲哀,讀了之後,讓人禁不住發出一聲嘆息。
 
所以說,這些詩歌離我們一點也不遙遠,甚至應該說,這些詩歌其實就在我們身邊,是可以一起談心的知己。
 
最重要的是,詩人不僅用詩歌告訴我們各式各樣的人生滋味,還讓我們看到,一個人活著,可以有怎樣美好的姿態。當詩人往世界的真、善、美走去,也會帶領讀者一起探測世界的奧秘,詩人通過詩歌的鍛鍊,把這個世界的真、善、美打磨得更加晶瑩剔透,甚至連那些令人痛苦的陰暗面,也過濾掉粗糙的成分,煥發出淚水的光彩,以至於在現實中讓人苦不堪言、難以忍受的悲哀傷痛,寫進詩歌的時候卻昇華了,映照出幾分優雅與美感。而在這個書寫的過程中,那些沉重的傷痛悲哀也獲得了紓解,這就是所謂的文學治療的功能;同樣的,讀詩的人也被帶到那個昇華的世界,又因為共鳴的效果,讓自己的重擔卸下來一部分,或者從詩裡面得到了領悟,讓詩人的智慧指引一條出路,當下的困惑可以稍稍開解。
 
這就難怪德國詩人荷爾德林(J. C. F. Holderlin, 1770-1843)領悟到:「人充滿勞績,但還詩意地棲居於大地之上。」在勞苦之中,人仍然還是可以詩意地以美好的姿態存在於人間。而白居易讀了李白、杜甫的詩以後,更深深讚歎道:「天意君須會,人間要好詩。」詩人用好詩把天意帶到了人間,人間只要有好詩,人們也就可以領略到神秘莫測的天意,亦即宇宙萬物人生的奧妙。這麼說來,詩歌簡直洩漏了天機,詩人簡直就是天神的代言人。
 
總而言之,中國古典詩歌歷經了三千年的累積與篩選,累積的藝術含量、情感含量都十分飽滿,才會產生出這麼多傑作;又因為三千年的篩選,在時間極其嚴格的考驗下只留下最好的珍品,讓後人不必尋尋覓覓、浪費太多過濾的時間,信手拈來處處都是寶藏。以「取法乎上」的原則來說,聽聽中國古代的詩歌在唱什麼,可以說是一條通往藝術與性靈的捷徑,一路風光無限。

用户评价

评分

這套書的另一個亮點在於它對「意象」的捕捉。詩詞的美感,很多時候就在於那些隱藏在文字背後的畫面感。作者對於「月亮」、「酒」、「孤舟」這些常見的古典意象,有著獨到的見解。她不僅僅是解釋這些意象的象徵意義,還會探討這些意象是如何隨著時間積澱,在不同詩人的筆下產生微妙的化學變化。讀完後,你會發現自己看風景的角度都變得不一樣了,下次再看到一輪明月,腦中浮現的就不只是一顆圓盤,而是千百年來無數文人墨客的情感投射。

评分

這套書的裝幀設計真的很有質感,封面選用的那種霧面紙,拿在手裡就感覺沉甸甸的,很有厚實感。尤其是書名排版,那種古典韻味十足的字體,配上淡雅的底色,讓人忍不住想趕快翻開來瞧瞧裡頭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作者在選材上確實下了不少功夫,從那些耳熟能詳的經典詩篇,到一些比較冷門但意境深遠的作品,都有涉獵,看得出來她對古典文學的掌握度非常精準。

评分

老實說,一開始有點擔心內容會太過學術化,畢竟「品讀」兩個字聽起來就蠻嚴肅的。但實際翻閱後發現,作者的文筆其實非常流暢且充滿人情味。她會用很生活化的比喻來解釋那些拗口的古文,就像鄰家學姐在跟你分享她最近的讀書心得一樣親切。即便是像我這種對詩詞只是一知半解的普羅大眾,也能輕鬆跟上她的思路,不會有那種被知識門檻擋在門外的挫折感。

评分

閱讀的過程,就像是跟著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在進行一場深度對談,她不只是告訴你「這句詩是什麼意思」,更會深入挖掘詩人寫作時的時代背景、個人心境,甚至連詩句中那個看似不起眼的動詞,都能被她剖析得淋漓盡致。像是她對某首描寫秋景的詩的解讀,光是「蕭瑟」兩個字,她就能從聲音、視覺、觸覺三個層面去層層堆疊,讓人彷彿真切地感受到那份涼意和孤寂,這種細膩的觀察力,在現在的導讀書籍中實在難得一見。

评分

我特別欣賞這套書在「比較文學」上的手法。作者常常會將不同朝代、不同詩人描寫相似主題的作品放在一起對照分析,這個方法非常高明。舉例來說,當她談到「送別」主題時,不會只停留在柳永的婉約,而是會立刻拉出李白的豪邁來對比,讓讀者能更立體地理解文學風格的流變與傳承。這種橫向比較的視野,讓原本可能覺得單調的詩詞賞析,瞬間變得充滿了辯證的趣味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