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好每一個學生:有效的學習扶助教學(第二版) (電子書)

帶好每一個學生:有效的學習扶助教學(第二版)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台灣學障學會策劃
图书标签:
  • 学习扶助
  • 教学策略
  • 特殊教育
  • 学生发展
  • 教育心理学
  • 课堂管理
  • 个性化学习
  • 第二版
  • 电子书
  • 教学方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內容共有三篇十章,嘗試以貼近教學現場的方式,提供有效的學習扶助做法,希望能幫助老師帶起每個孩子,許孩子一個美好的未來。
  
  書中內容分享了執行學習扶助必備的專業知能,從診斷評量、各學科的補救教學做法到班級經營,都有相當完整的策略介紹。對第一線的教育者而言,書中許多成功的案例都一再告訴我們,「帶起每一個孩子」並不是夢想,在有計畫的步驟之後,是可能實現的。希望這本書的出版,能對教育現場執行學習扶助教學有所助益。
赋能未来:构建深度学习与个性化成长的蓝图 一本关于教育哲学、实践策略与教师成长的深度指南 在教育领域不断演进的今天,我们面临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复杂的挑战:如何真正触及每一个学习者的独特需求?如何超越简单的知识传授,培养出具备批判性思维、解决复杂问题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热情的个体?本书并非提供一套立竿见影的速成秘籍,而是一部旨在引导教育工作者进行深刻反思、系统重构教学实践的深度理论与方法论合集。 本书的核心聚焦于“深度学习的本质挖掘”与“促进教育公平的结构性变革”。它深入探讨了现代认知科学、发展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理论如何为我们理解“有效学习”提供坚实的科学基础。作者群汇集了教育学界顶尖的学者与一线经验丰富的实践者,他们共同构建了一个宏大而精密的框架,用以审视当前教育体系中的结构性障碍,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转型路径。 第一部分:重新定义“学习”的基石——从信息获取到知识建构 本部分首先挑战了传统教育中对“学习”的浅层定义。我们不再将学习视为对既有知识的被动吸收,而是转向主动、情境化、且具有意义的知识建构过程。 1. 认知负荷的精妙调控: 我们详细分析了工作记忆的局限性与长期记忆的结构,解释了如何运用“双通道理论”(Dual Coding Theory)和“变式教学”(Varied Instruction)来优化信息呈现方式。书中提供了大量工具,教导教师如何识别和降低“无关认知负荷”(Extraneous Cognitive Load),从而将学生的认知资源最大化地投入到“有意义认知负荷”(Germane Cognitive Load)的构建上——即真正理解和内化新概念。这不仅仅是关于“简化”内容,更是关于“优化”信息流动的艺术。 2. 概念性理解的路径: 本书摒弃了对孤立事实的死记硬背,强调核心概念(Big Ideas)的跨学科迁移能力。我们探讨了如何运用“概念图谱”(Concept Mapping)和“证据链推理”(Evidence-Based Reasoning)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的内在联系。其中,对“误解”(Misconceptions)的诊断与重塑占据了重要篇幅。作者们认为,有效的教学不是消除错误,而是理解错误产生的认知逻辑,并引导学生通过批判性对话和实验探究来修正和提升他们的心智模型(Mental Models)。 3. 情感与动机的内在驱动力: 学习并非纯粹的理性活动。本部分深入研究了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在课堂中的应用,探讨了自主性(Autonomy)、胜任感(Competence)和归属感(Relatedness)这三大内在动机支柱如何塑造学生的学习投入度。书中提供了“赋权式任务设计”(Empowerment Task Design)的范例,这些任务要求学生在设定的框架内拥有选择权,从而将外在的服从压力转化为内在的探索动力。 第二部分:教学设计的前沿策略——高阶思维的系统培养 本部分将理论深度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策略,重点关注如何系统性地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Higher-Order Thinking Skills, HOTS)。 1. 基于项目的深度学习(PBL):超越主题的实践 我们详细阐述了真实世界项目式学习(Authentic PBL)的设计原则。这不仅仅是“做项目”,而是要求学生面对一个复杂、开放式的问题,并运用跨学科知识来设计解决方案。书中提供了评估PBL成果的创新性框架,重点评估的不是最终产品的“完美度”,而是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展现的迭代能力、合作效能和元认知监控。 2. 批判性对话的艺术:苏格拉底式教学的现代转化 本书探讨了如何在大型班级环境中重现苏格拉底式提问的精髓。关键在于设计“催化性问题”(Catalytic Questions),这些问题旨在暴露知识的薄弱环节、挑战既有假设,并迫使学生进行多角度的论证。我们提供了详尽的“提问矩阵”,帮助教师从“告知者”转变为“引导者”,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追问,将知识的责任逐步转移给学习者本身。 3. 差异化教学的结构化实施:从“一刀切”到“多路径” 本章聚焦于如何在保持教学高标准的同事,为不同学习准备度(Readiness)、兴趣和学习风格的学生提供适应性的支持。这包括: 分层任务设计(Tiered Assignments): 确保所有学生都接触到核心概念,但解决的复杂度和支持程度有所不同。 灵活的分组策略(Flexible Grouping): 运用诊断性评估数据,创建动态的小组,有时是为了互助,有时是为了深化挑战。 基于掌握程度的进阶(Mastery-Based Progression): 强调学生必须在进入下一阶段学习前,证明对当前关键技能的扎实掌握,避免“螺旋上升”中的知识断层。 第三部分:形成性评估与反馈的变革——持续改进的引擎 对许多教育工作者而言,评估常常被视为教学的终点。本书则将评估视为学习过程的驱动力,强调形成性评估(Formative Assessment)的革命性潜力。 1. 反馈的“有效性”标准: 本书严格界定了有效反馈的四大要素:及时性、针对性、可操作性(Actionable)和关注过程而非结果。我们介绍了“双向反馈循环”模型,要求学生不仅接收教师的反馈,还要学会系统地分析同伴的反馈,并将这些洞察融入到后续的自我修正中。 2. 评估素养(Assessment Literacy)的培养: 教师需要成为评估的设计师和解读专家。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构建可靠的学习成果评估标准(Rubrics),确保标准清晰、透明且与教学目标高度对齐。更重要的是,本书指导教师如何训练学生“自我评估”(Self-Assessment)和“同伴评估”(Peer-Assessment)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内化高标准的质量要求。 3. 学习数据的驱动性解读: 我们超越了简单的分数统计,探讨了如何利用形成性评估捕获的“数据点”来实时调整教学轨迹。这要求教师具备快速分析学生表现中“模式”的能力,识别是教学方法出了偏差,还是学生在某一关键概念上出现了系统性障碍,并立即采取干预措施。 结语:教师作为学习的架构师 本书的最终落脚点在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反思实践。教育不再是执行既定课程的岗位,而是持续创新、适应变化的学习型职业。它邀请教育者们跳出日常的琐碎,从更高的教育哲学层面审视自己的使命,成为能够为每一个学生设计出通往深刻理解和持久成长的个性化学习架构师。 本书旨在激励教育界进行一场意义深远的变革——一场从注重“教了什么”到关注“学到了什么”,从追求知识的覆盖面到致力于知识的深度建构的深刻变革。它提供的不是简单的工具箱,而是一套能够持续进化的思维框架,用以应对未来教育不可预知的挑战。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洪儷瑜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授
 
王瓊珠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退休教授
 
陳淑麗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曾世杰
 
  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授
 
陳惠珍
 
  南投縣草屯國小退休主任
 
藍淑珠
 
  臺北市萬華國中教師
 
譚寧君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暨資訊教育學系退休副教授
 
蘇進發
 
  臺北市石牌國中退休教師
 
吳金聰
 
  屏東縣國小退休教師
 
詹琇晴
 
  臺北市萬華國中教師
 
宣崇慧
 
  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教授
 
  (以上依負責章節排序)

图书目录

基礎篇
第一章 學習扶助概論 
第一節 學習扶助的理念與政策落實 
第二節 國內學習扶助相關政策與方案
第三節 學習扶助之政策執行
第四節 多層級的學習扶助系統 
 
第二章 低成就學生之特質與輔導
第一節 低成就的定義
第二節 學習低成就的成因
第三節 低成就學生的特質
第四節 低成就學生的輔導
第五節 結論
 
第三章 低成就學生的診斷與評量
第一節 評量在學習扶助之運用
第二節 科技化評量系統及其應用
第三節 其他學習評量與診斷方法
第四節 結論
 
第四章 有效的學習扶助班級經營 
第一節 教師權力的來源:師生關係的拿捏
第二節 基本的行為管理要領
第三節 干擾或情緒問題的處理
第四節 如何照顧個別差異
第五節 如何激勵學習士氣
第六節 結論 
 
教學篇
第五章 國語文學習扶助
第一節 國語文學習扶助的內涵
第二節 國語文學習扶助策略
第三節 國語文學習扶助課程案例分享
第四節 結論
 
第六章 初階英語文學習扶助
第一節 雙峰現象與有效教學
第二節 英語文補救教學三問
第三節 兩種初階英語文補救目標與教材教法
第四節 教材的優點、限制與建議
 
第七章 數學學習扶助教學
第一節 數學學習與教學
第二節 數學學習扶助教學元素
第三節 數學學習扶助策略
第四節 結論:形塑一個新的心靈地圖
 
成功方案篇
第八章 找方法,不找藉口的反敗為勝學校
第一節 他山之石(一):國外反敗為勝學校案例
第二節 他山之石(二):一所反敗為勝學校改變的歷程
第三節 國內反敗為勝學校實驗方案
第四節 反敗為勝學校案例的啟示
 
第九章 國中語文學習扶助方案
第一節 國中語文精進課程之研發與試驗
第二節 整合大學、縣市政府及國中之合作模式
第三節 國中偏鄉補救教學方案之成效
第四節 結論
 
第十章 學前偏鄉語文學習扶助方案
第一節 學前閱讀教學課程設計背景
第二節 執行模式
第三節 結論與建議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0744545
  • EISBN:9789860744651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68.0MB

图书试读

理事長序
 
  帶好每一個學生是眾人期望之事。但是,現實生活中,總是有諸多困難。臺灣在國際評比裡,不管是數學或者閱讀,低成就的百分比往往比經濟競爭、鄰近國家或地區高。以閱讀為例,PISA歷年的調查,臺灣平均約有15%的國三或是高一學生沒有達到第二級—PISA的第二級,被視為是基本閱讀能力的水準。PISA 2018年的調查裡,閱讀表現沒有達到第二級的百分比,臺灣為17.8%、日本16.8%、韓國15.1%、香港12.6%、新加坡11.2%、澳門10.8%、中國四區5.2%。PISA 2018數學的調查,未達二級的百分比,僅韓國高於臺灣,韓國為15.0%、臺灣為14.0%、日本11.5%、香港9.2%、新加坡7.1%、澳門5.0%、中國四區2.4%;而國中教育會考,數學待加強的比例也一直都是三成左右。很明顯的,臺灣低成就學生的比例相對經濟競爭國家高;而低成就者的成就表現,可能也比其它經濟競爭國家低。
 
  臺灣政府不是沒有投注經費,也不是沒有努力地改善。我自己在國家教育研究院的工作期間,投入過試題研發、調整評量制度以及增進評量回饋的工作,知道政府每年在補救教學投注的經費超過十億元,制度也從以前僅能課後補救,開放到現在的課後以及課中扶助併行,制度不斷地再調整。
 
  但,我個人認為,成效有限。
 
  過去的補救教學或是現在的學習扶助,對於改變低成就學生的成就是重要的制度設計。行政面的部分,自然有官員以及學者對於相關制度進行檢視;內容部分,則須依靠學科專家了。學障學會的會員裡,有許多閱讀以及數學教育的專家,他們不僅是熟知理論,更重要的是能夠考慮現場的狀況,提出在現場可以執行的方案。《帶好每一個學生:有效的補救教學》,就是在這樣的專業以及熱情裡所產生,這一本書在2014年出版,現在,即將印製第二版《帶好每一個學生:有效的學習扶助教學》。這樣的現象,也反映了這一本書受到大眾的喜愛。
 
  第二版的內容,增加了許多政府新的規定或是訊息,也根據每一位作者的瞭解,進行了部分內容的調整。但,核心的部分,並不會改變,那就是適性發展—根據學生的能力,調整學習的內容,增強學習動機。而這些內容,就是學習障礙研究者或是教育者的強項。
 
  本書敘述的內容,在年齡方面涵蓋學前到國中,科目從閱讀、數學到英語文,從理論架構到實際的操作範例,更加難能可貴的是提供許多國內外的範例,讓人拿起書便放不下來。
 
  作為現任台灣學障學會的理事長,經主編的邀請寫下此序言。因為是學會理事長,在此,提點跟學障有關的事情。在多層次模型的概念下,補救教學或是學習扶助可以說是學障預防以及鑑定機制的第二層介入。現在的學習扶助科技化評量系統,提供了猜測率的指標。這是我當年在國教院任職時建議的。猜測率的計算很簡單,四選一的20題選擇題,答對5題以及5題以下的都可以視為猜測。猜測的原因可能是因為沒有作答動機、可能是因為無法認讀題目的字,或真的是能力低落。二年級小朋友,如果在學習扶助評量時,出現猜測的表現,學校行政單位應該將該學童視為學障的高危險群,並進一步瞭解該學童是否有嚴重的讀寫障礙。這樣的機制,可以避免因為老師沒有轉介,或是因為考慮全校進行篩檢施測所需的人力、物力成本,而未進行篩檢所造成的遺憾。盡早發現、盡早介入,絕對是學障教育的重要原則。
 
  再一次感謝主編以及作者群的努力,也要感謝心理出版社,使得學會的叢書能夠有再版的機會。
 
台灣學障學會理事長 李俊仁
 
主編序
 
  從2005年以來,學障學會每隔幾年出版一本專書:2005年,第一本著重在「突破學習困難」;第二本聚焦於「突破閱讀困難」;2014年,我們把視野拉廣,更正向地看待低成就學生的學習,希望用有效的補救教學,帶好每一個學生。2021年,因應國家補救教學政策與法令的修正,補救教學更名為「學習扶助」,因此我們重新修訂本書。本書之修訂,除了更新相關之政策與法令外,各章節也增補了一些文獻,並且為了增加本書適用範疇,在國語文和數學兩個領域,增加了國中階段的案例。
 
  ● 為什麼寫這本書?
 
  1996年起,教育部啟動了教育優先區的計畫,希望能為弱勢地區學生的學習提供各樣的協助。從1996年到現在,國家對低成就學生學業落後的問題愈來愈看重,且愈做愈好。過去,補救教學大概等同於作業指導,沒有篩選系統、沒有補救教材、沒有師資培訓,也沒有成效評估。現在,經過教育部與許多民間公益組織的努力之後,以上的重要事項,一樣一樣做出來了。
 
  目前,所有要從事學習扶助的教師,都必須參與學習扶助課程的培訓,國語文、數學、英語文的補救教材陸續出現,教育部也委託大學推出了評量系統。從無到有,我們看到國家對低成就學生的服務,一步一步地往前進步。希望這本書的出版,能夠對教育現場執行學習扶助有所助益。
 
  這本專書共有三篇十章,基礎篇和教學篇涵蓋了執行學習扶助必備的專業知識,從較全面地瞭解學習扶助的面貌,到瞭解低成就學生的特質、診斷與評量、班級經營及各學科的學習扶助教學,都有完整的說明與介紹;為了更貼近教學現場,多數章節提供了具體的案例,供現場老師參考。此外,第三篇成功方案篇,則從執行模式具體分享一些成功的案例,相當具有參考價值。
 
  這本書能夠完成,要感謝許多人的幫忙。首先謝謝所有幫忙撰稿的作者,謝謝大家情義相挺,不忘我們學會每三年要出版一本專書的任務。作者群中,我要特別感謝非學障學會會員的譚寧君副教授,您的加入不僅讓這本書更完整,也豐富了本書學習扶助教學的觀點。此外,為了提升專書的品質,書中每一篇文章都邀請了相關領域的學者審查,謝謝所有協助義務審查的學者,感謝您們體諒學會的經費有限,僅能致贈數本專書,聊表我們的謝意。也謝謝崇慧老師幫忙分擔審查與彙整的工作。最後感謝心理出版社副總經理林敬堯先生的幫忙,讓本書得以順利出版。
 
  一本書的出版,溝通、催稿、校對、截稿日期等諸多事項雜沓而來,錯漏難免,若讀者發現了任何疏誤,祈請諒解之外,也請不吝指正,讓我們在下一版得以有機會更正。謝謝!
 
陳淑麗

用户评价

评分

身為一個資深教師,我對這類型的教學用書已經累積了不少經驗值了。很多強調「有效」的書,其實都是在為「會考試」做準備,而不是真的在提升孩子的「理解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對第二版的更新特別有興趣,因為教育現場的生態變化很快,尤其這幾年面對遠距教學帶來的衝擊,很多過去的教學盲點都被放大了。我希望作者能針對數位科技如何融入學習扶助教學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例如,有沒有什麼輕量級、容易操作的App或數位資源,是專門設計來彌補特定學習缺口的?畢竟,我們現在很多輔導課,時間非常零碎,可能只有十分鐘、二十分鐘的空檔,如果工具太複雜,光是設定和登入就佔掉太多時間了。而且,台灣的教育體制下,補救教學常常被視為是「額外」的工作,不是正式課程的一部分,所以老師們很難有時間去鑽研那些太過學理化、需要大量備課的複雜模型。因此,我對這本書的實用性評斷標準會是:**它能幫我省時間,還是給我製造更多備課負擔?** 如果它能提供「即插即用」的模組化教案,我會給予極高的評價。

评分

哎哟,這本書的封面設計還蠻有「教育工作者」的氣質,你知道的,那種一看就知道是給老師用的工具書,而不是市面上那些花花綠綠、標榜快速成功的勵志書。我手上這本電子版的,翻起來是挺方便的,不用佔書架空間,對我這種空間有限的老師來說是一大福音。不過,說真的,我對「學習扶助教學」這塊一直很有感觸,因為在我們第一線的教學現場,每個班級裡總有那麼幾個孩子,他們不是不努力,而是那個「點」永遠找不到。我期望這本書能提供的不只是理論,而是那種「摸得到、用得著」的實戰策略。畢竟,我們每天面對的不是標準化的案例,而是活生生、有情緒、有家庭背景的孩子。我個人最關心的就是,如何設計出不傷害孩子自尊心的補救教學,畢竟,被貼上「落後」標籤的感受,對他們的小小心靈傷害太大了。如果這本書能給我一些創新的、能讓孩子願意主動參與的活動設計,那我就覺得物超所值了。不然,很多坊間的教材都太過制式,老套的「我教、你聽、我考」模式,對這些需要額外支持的孩子根本是無效的。

评分

從學生的「心理層面」來看,我對「成就動機」的重建非常感興趣。很多來接受扶助的孩子,其實早就對學習產生了習得性無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他們深信自己就是「笨蛋」,再怎麼努力都沒有用。因此,再好的教學技巧,如果不能先修復他們的內在信念,效果都會大打折扣。我期待這本書能深入探討如何運用「歷程性回饋」(Process Praise)來取代結果性讚美,並且提供具體的教學情境範例。例如,當一個孩子終於把一個複雜的數學步驟做對了,我們該如何精準地描述他努力的過程(像是「你看,你這次主動把所有已知條件都標記出來了,這讓後面的運算變得清晰多了!」),而不是簡單地說「你真棒!」這種模糊的讚美。此外,我也想知道,這本書對於不同學習障礙光譜(例如ADHD、學習障礙L.D.等)的學生,在設計學習動機策略時,是否有特別的細微差別或注意事項。畢竟,一個對注意力缺失的孩子來說,「等待下課」的煎熬感是常態,如何設計「即時滿足」的學習回饋機制,是我們在實務中不斷摸索的課題。我希望能從這本書中找到更科學、更具體、更能點燃孩子內在火焰的火花。

评分

其實,我關注的點比較偏向「教學哲學」層面與「同儕支持」網絡的建立。你知道,當一個老師被指派去做學習扶助的重任時,他很容易感到孤立無援,彷彿所有壓力都在他一個人身上。如果這本書能多探討學校行政端如何有效地支持這些老師,例如:如何合理分配輔導時數、如何建立跨領域的協作團隊,那會比單純的教學技巧更有價值。畢竟,教學扶助從來都不是單打獨鬥就能成功的,它需要的是整個支持系統的運作。我希望看到一些關於「如何與原班導師有效溝通」的章節。因為很多時候,扶助老師教了一堆東西,但回到原班級後,因為教學策略不一致,孩子學的東西又被「稀釋」了。如何讓兩個老師(或更多老師)的教學語彙和方法趨於一致,這才是真正「帶好學生」的關鍵。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跨專業溝通的範本或討論框架,那就太棒了。這種著重在「系統整合」而非「個人英雄主義」的論述,對我來說,是衡量一本教育專業書籍是否「到位」的重要指標。

评分

坦白說,我一開始對「帶好每一個學生」這個標題有點保留。這聽起來太過宏大,像是一種理想化的口號,但現實是,我們每天都處在時間不夠用、資源緊繃的狀態下,要「帶好每一個」,簡直是KPI中的KPI。我希望這本書能務實地拆解這個目標,告訴我們在有限的時間內,如何做最有效的「分層教學」與「差異化調整」。特別是針對那些長期處於學習弱勢的孩子,他們的問題往往不是單一學科的落後,而是前置概念的嚴重斷鏈。我比較期待看到作者如何處理這種「結構性」的學習困難。例如,在數學領域,可能三年前學的東西沒搞懂,導致現在的課程完全聽不懂,這種情況下,老師該怎麼在不影響班級進度的前提下,為他進行「回溯式」的補救?我希望它能提供一套系統性的診斷工具,而不是泛泛而談「多給予鼓勵」。鼓勵當然重要,但如果沒有對症下藥的教學方法,那鼓勵就成了空話。我還想知道,對於那些因為學習焦慮而產生行為問題的孩子,書中是否有提供行為管理與情緒支持的整合性策略。畢竟,情緒不穩定,學習是不可能發生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