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鏡為窗 大數據分析強化大學競爭力 (電子書)

化鏡為窗 大數據分析強化大學競爭力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蒞君
图书标签:
  • 大數據分析
  • 高等教育
  • 大學競爭力
  • 數位轉型
  • 教育科技
  • 資訊科技
  • 數據科學
  • 策略分析
  • 電子書
  • 化鏡為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直覺式校務治理OUT!大數據分析IN!

  在巨量資訊年代裡,「大數據」已經成為提升大學競爭力的必要工具,不僅能系統化地整合校園資源,更能透過了解學生狀態,從學生為主體來推動校務發展,成為大學校院改進與辦學的重要依據,也是各界了解大學校務研究實務的途徑之一。讓學校分析自身資料、辨清優劣,如同一面鏡子映射出校務真實面貌;從而連結全世界的大學公開資料、加以比較分析,進一步打開世界校務治理之窗,找到大學發展的飛翔方向。

  本書以多元化的實證技術,加上豐富的案例,輔以超過170張的全彩圖表,不僅剖析高教相關議題的起因與複雜性,更具體展現交通大學大數據研究中心如何協助校務「化鏡為窗」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學習評估與評鑑」、「決策支援」、「資料治理」三大校務研究議題,以及「百川招生」等多元入學管道與「SAIL 計畫」、「跨域教學」等近年重要校務發展成效。

  期待本書提供的交大校務研究經驗,能與其他大學彼此切磋、共同精進,讓大數據分析不僅是「呈現數據」,更能針對學校的重點議題進入深入的探討,作為各校在未來面對校務問題時,解決問題與參酌思考的重要指引。

本書特色

  1.交通大學首度不藏私公開,以大數據進行校務研究之專書。
  2.運用多元化實證技術,佐以豐富案例,具體呈現校務議題研究成效。
  3.在數據研究之外,更進一步剖析數據背後的意義,有利協助校方進行校務相關決策。
  4.全書全彩印刷,以大量統計圖表及歸納清晰的表格,與深入淺出的文字相輔相成,有助讀者理解。
 
《跨界融合:数字时代的信息素养与创新思维构建》 图书简介 在信息爆炸与技术飞速迭代的今天,社会对个体的信息处理能力、批判性思维以及创新实践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本书《跨界融合:数字时代的信息素养与创新思维构建》并非关注特定行业的数据应用或学术竞争力提升,而是深入探讨个体如何在复杂多变的数字环境中,构建起坚实的认知基石与高效的行动框架。全书旨在帮助读者跳脱出工具或技术本身的局限,从宏观的思维模式、学习方法论以及跨学科整合的角度,重塑与信息世界的关系,培养面向未来挑战的核心素养。 第一部分:重塑信息观——从“拥有”到“理解” 本书的开篇聚焦于信息时代的底层逻辑转变。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过载的时代,获取信息变得轻而易举,但这同时也带来了认知负担和信息茧房效应的风险。 第一章:信息熵增与认知负荷管理 本章首先界定了“信息熵增”在个人认知层面的体现,即信息量的增加如何带来理解和决策的难度。我们摒弃了单纯的数据量化分析视角,转而探讨人类大脑处理信息的生理与心理极限。内容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结构化阅读、主题聚焦和“最小必要信息集”原则,有效降低日常工作和学习中的认知负荷。这不是关于如何使用特定软件进行数据筛选,而是关于如何训练心智,设定信息摄入的“质量门槛”。 第二章:批判性解码:信息来源的真实性与偏见识别 在算法推荐和社交媒体驱动的传播环境下,辨识信息的真伪和隐藏的偏见成为关键技能。本章深入探讨了“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后见之明偏误”(Hindsight Bias)等认知陷阱,并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信息解码框架”。该框架强调对信息发布动机、论证逻辑的结构性审视,而非仅仅关注数据的对错。我们讨论了“叙事的力量”如何塑造认知,以及如何通过交叉验证和情境化分析来培养独立判断能力。 第三章:知识的迁移与融汇:打破学科壁垒 现代问题的复杂性要求我们必须具备跨学科的视野。本部分核心在于阐述如何将一个领域的知识体系(如历史学、心理学、哲学)的方法论,有效地迁移到另一个不相关的领域(如项目管理、产品设计)。书中提供了多种“知识桥接模型”,指导读者识别不同学科之间的底层共性结构,从而实现知识的深度整合,而非简单的堆砌。 第二部分:创新思维的构建——从逻辑到想象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焦点从信息的接收与分析,转向了知识的应用与价值创造。创新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建立在扎实的结构化思维和大胆的想象力之上。 第四章:系统思维的深度剖析:理解复杂系统的运行机制 系统思维是理解现代世界运作方式的基石。本章超越了简单的流程图绘制,深入探讨了反馈回路(Feedback Loops)、延迟效应(Time Lags)以及杠杆点(Leverage Points)在社会、组织和技术生态中的体现。内容侧重于如何运用系统动力学的基本概念来预判决策的长期后果,从而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短期主义行为。 第五章:设计思维:以人为本的价值发现路径 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被视为一种强大的创新方法论。本书详细阐述了其“同理心、定义、构思、原型、测试”的五个阶段,但更强调其核心的哲学基础——对用户需求的深刻洞察和对不确定性的拥抱。本章通过一系列非技术性的案例(如服务流程优化、组织文化重塑),展示了设计思维在解决“软性”问题中的巨大潜力。 第六章:类比推理与隐喻的力量:激发非线性创新 逻辑推理是线性的,而伟大的创新往往是非线性的。本章专门探讨了类比推理(Analogical Reasoning)在科学发现和艺术创作中的核心作用。我们分析了历史上重要的类比思维范例,并提供了一套“类比生成技术”,引导读者主动从看似无关的领域中寻找解决方案的结构性相似之处,从而实现思维的飞跃。 第三部分:行动框架与自我迭代机制 知识的价值最终体现在行动和持续改进上。本部分着眼于如何建立个人化的学习和适应机制。 第七章:构建“刻意练习”的认知环境 关于学习效率,本书强调“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的真正内涵。它不仅仅是重复,而是需要精确的目标设定、即时的反馈获取以及对自身能力边界的清晰认知。本章提供了构建个人“反馈循环系统”的方法,教导读者如何主动寻求建设性的批评,并将失败视为系统校准的机会。 第八章:弹性与韧性:应对不确定性的心理准备 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保持心理上的“弹性”(Resilience)至关重要。本章探讨了如何培养应对挫折和适应突发变化的能力,这涉及情绪调节、心智模式的调整,以及对“成长型心态”(Growth Mindset)的实践。本书强调,真正的适应性并非被动地接受变化,而是主动地利用变化带来的结构性松动来重塑自身。 第九章:个人知识库的生态化管理 区别于传统的文件管理,本章提出“个人知识生态系统”的概念。这个生态系统强调知识之间的连接性、内容的新鲜度和可调用性。我们讨论了如何运用个人化的笔记系统、思维导图工具以及时间管理策略,构建一个能自我生长、持续提供洞察的内部信息环境,而非仅仅是一个静态的资料仓库。 总结 《跨界融合:数字时代的信息素养与创新思维构建》是一本关于“如何思考”和“如何学习”的指南。它不提供快速致富的秘诀,也不教授特定的数据分析工具操作,而是致力于为读者打磨一套能在任何信息环境和技术变革中保持清晰洞察力、并持续创造新价值的底层思维武器。通过对信息观的重塑、创新路径的探索以及自我迭代机制的建立,读者将能够更自信、更有效地驾驭数字时代的复杂性。

著者信息

編者簡介

王蒞君


  國立交通大學電機系講座教授、IEEE Fellow。現任大數據研究中心主任、IBM智慧物聯網巨量資料分析研發中心主任、腦科學研究中心主任、工研院資通研究所特聘研究。研究專長包括無線通訊及軟體定義行動通訊網路、巨量資料分析與智慧物聯網等。

劉奕蘭

  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暨師資培育中心教授、大數據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專長為教育心理學、青少年的發展與適應、親子互動、霸凌旁觀者效應等。
 

图书目录

序言 交通大學代理校長陳信宏
緒章 翻轉校務研究新未來                      王蒞君、劉奕蘭

【學習評估與評鑑】
第二章 百川學子引領自學新潮流            吳俊育、粘美玟、程姿螢
第三章 SAIL計畫觸動大學教育新未來      陳鏗任、黎少奇、吳歡鵲
第四章 校務研究助攻破解跨領域成功密碼         張繐礠、卓坤申

【決策支援】
第五章 大數據精準招生開展共贏局面            鄭朝陽、林珊如
第六章 多元學習歷程與招生就學表現初探   陳思光、常善媚、林珊如
第七章 多元入學管道交大生學習成效盤點           王維菁、謝維軒
第八章 由交大再探大學均質化及不同生源學業表現    毛靖嵐、洪慧念
第九章 正確解讀世界大學排名                           陳瑋真

【資料治理】
第十章 淺談校務資料治理                楊子奇、劉育君、林惠敏

終章  以大數據為「鏡」打開校務治理之「窗」            王蒞君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8614413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9.9MB

图书试读

序章

翻轉校務研究新未來  
國立交通大學大數據研究中心主任 王蒞君、副主任 劉奕蘭


  校務研究源自美國大學,其宗旨是透過資料蒐集、分析學生及教職員學習與教學的成效,以促進高等教育機構的運作與決定。(註1)校務資料的公開化是全世界校務研究的趨勢,透過縝密的校務資料分析可以發掘學校的優勢與潛力,量化學校的研究能量及教學的特色,校務資料大數據分析的整體效益,就如這本書封面所言,可以化鏡為窗。這些資料就像一面鏡子讓我們看清自己,同時這面鏡子也是一扇窗,是可以被打開的,告訴我們高等教育全球化未來的發展趨勢。

  2015 年教育部為善用學校資源並提高學生學習成效,提出「大學提升校務專業管理能力計畫」,獎勵各大學建立以學生為基礎的學習資料庫。交大隨即成立「大數據研究中心」(以下簡稱本中心),進行大學生學習成效評估以及提升機制的校務議題研究。

  本中心結合資訊技術(Information Technology) 和校務研究(Institutional Research),提供證據為本的分析報告,協助學校領導、行政及教學單位進行決策。同時也為學校主管機關、排名機構及社會大眾提供辦學成效的相關數據。2018 年2月本中心提出BEST 校務研究服務理念,包含了解需求(Business)、改善使用者經驗(Experience)、創新服務(Service)、先進技術(Technology)等四項領域,以掌握「從經驗決策走向資料決策」,以及「商業智慧走向人工智慧」的校務研究國際趨勢。

  為了實踐BEST 服務理念,我們需要從資料倉儲、資料治理、議題分析到行政決策,建置一套完整規劃的資料倉儲。建置過程中經過資料清洗去除不必要的雜質,才能在去蕪存菁後的沃土中,撒下各種議題種子,也才能長得又快又好。相關基礎建設與校務議題分析工作,簡述如下:

  三大基礎打底,資料治理快又好
  基礎建設工作主要分為三大核心項目:
  一、校務資料倉儲系統
  「資料倉儲」建置目的,是將散落各處室的資料進行整合,具備節省重複蒐集資料的時間成本、可彈性自行串接主題性資料集、永久儲存校務資料與可做為校務研究資料儲存的單一窗口等特性。依照建置時間的順序,又可分為三個層面

  (一)    策略層面
  建置規劃需考量資料倉儲和校務資料特性,與可利用資源的多寡。本中心採取全面建置策略:包括①資料盤點與檢視;②透過資料萃取(Extract)、轉置(Transform)和載入(Load)整合全校校務相關資料;③回應校級計畫指標與加值應用,目標為建置全校型資料倉儲。

  (二)    實施層面
  整合校內可運用的軟硬體資源,規劃資料倉儲系統架構及開發環境後,分階段進行需求訪談、校務資料盤點、邏輯確認、開發設計及測試驗證。

  (三)    服務層面
  建置資料分析及資料申請服務流程:
  從提出議題分析需求或資料申請→確認申請內容→資料整理及進度回覆→回饋分析結果或提供去識別化資料→結案

  資料分析部分由本中心提供議題分析報告給相關業務單位,透過電話或面對面說明報告內容,再由業務單位擬定相關措施,經單位主管同意及相關必要程序後付諸執行。

  二、資訊整合平台
  建置資料倉儲的同時也規劃「資訊整合平台」,目的為聚合及管理資訊系統,並具備校務研究成果展示及申請資料功能,建置策略為每年於平台上建置新的系統功能。本中心目前已完成中心網站、校務及財務資訊公開專區、數據視覺化系統與校庫資訊公開專區,未來將陸續建置校務資料自動填報、高中學習歷程、資料申請功能、校務資料雲端化等新系統。

  三、校務資料加值中心
  資料倉儲及資訊平台趨於完善後,就會面臨整合資料庫申請、利用及發表等問題。本中心為遵循《個人資料保護法》、《人體研究法》、《大學法》與資訊安全策略等規範,配合資料不離校原則,於2018 年啟動「校務資料加值中心」規劃。包括簽署個資使用同意書、空間設計、軟硬體規劃、遠端虛擬桌面建置、資料申請流程、REC 及校務議題委員會技術審查等,皆逐一規範資料使用規則。「校務資料加值中心」已於2019 年10 月完成空間及硬體設備的建置,並於2020 年3 月20 日於校內行政會議中通過「校務資料庫管理及申請使用作業要點」,嚴格規範資料使用辦法,以落實個資保護及資訊安全的策略。

  二大議題分析,校務研究動起來
  除了積極進行基礎建設,為了促進教職員參與校務研究,本中心也與教研所和統計所教師群合作,在2018 年共執行超過20 個研究議題,依目的可分為二大類:

  一、學習評估與評鑑
  透過研究設計及評分策略,將學生學習轉化為可觀察、可評量的能力,藉由資料蒐集了解學習進展,達成改善教學與學習目標。2018 年主要聚焦於創新課程的學習成效評估,包括百川學位學程實施成效、理學院自主愛學習表現、跨域學程學習成效、ICT 創創工坊學習評估、通識跨域選課現況分析、總整性課程學習成效等。

  二、決策支援
  為支援行政首長作為校內決策或調整現行制度的任務議題,包含國際生獎學金、境外生學習成效、起飛生就學率與學習表現、高中多元學習表現類型與大一修課表現、高中與大學均質化、學生學習特質與學業表現及世界大學排名等。

  三大焦點領域,分享成果不藏私
  本書的誕生,乃是前述校務研究議題成果的集結彙整,期盼將交大的校務研究經驗與其他大學校務研究工作夥伴分享,彼此切磋、共同精進。全書共分五大部分,除由本章介紹校務研究宗旨、目標及創新服務概念外,尚包括以下三大單元及結語:

  一、學習評估與評鑑
  為了落實教學創新及提升教學品質,積極規劃各種教學政策,鼓勵教師教學精進,期盼提升全校教學創意與價值,交大自2015 年起,便以創新、彈性及多元的開課模式,延伸學生自主學習、彈性修課的可能性為目標,推動許多創新學制。

  其中,「跨域學程」的設置,即為統籌全校9 個學院的教學資源及重新規劃47個跨域課程模組,協助學生拓展跨域專長。「自主愛學習」則根據理學院推動的「自主愛學習啟航計畫」,製作優良的數位課程,透過「學習彈性」及「學習教練」制度的支持,培養學生處處學習的習慣,和自我規劃、自我監控的自主學習能力。「百川學位學程」更是特殊選才招生培育試驗,招收具備特殊專長或創新設計力、獨立思考力潛能的高中生,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程就讀,為跳脫傳統學系框架的全新學習體制。

  本單元收錄章節,就是針對三種新式學制所進行的學生學習評估研究。張繐礠博士撰寫的〈校務研究助攻破解跨領域成功密碼〉描述高等教育推動跨域學程可能面臨的制度、教學及學習困境。為了解這些困境背後的影響主因,需界定適合的評估指標,如師資及學生人數、跨域學生的學習成績、學術研究力及畢業流向等,並透過校務資料回應評估指標,以獲知初步的實施成效。

  〈SAIL 計畫觸動大學教育新未來〉一章,則探討107 學年第一學期參與「SAIL」計畫學生,參與課程的準備度與學習表現情況,並透過學生在學習平台的學習軌跡,了解不同類型學生在線上課程所展現的學習策略與路徑。吳俊育副教授在〈百川學子引領自學新潮流〉則採用質性與量化研究方法,蒐集結構化與非結構化資料。除以訪談及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入學後的學習適應情況外,也從學生入學面談筆試資料中,歸納出學生哪些特質最能影響錄取率,讓未來入學審查流程更加適切精準。

  二、決策支援
  值得一提的是,透過彙整各種數值證據,協助行政及學術單位從不同層面了解學校現行制度狀況、整體競爭力及學生學習成效,更是校務研究的重要職責。校務研究的主要任務之一,在於提供數據分析所得實證,作為校方政策決定參考。

  對高等教育而言,學生是學校的最大資源,然而大學招生方式卻受到教育部嚴格規範。從1995 年教育部推動的「大學多元入學方案」,到2007 年的「大學繁星計畫」,以及2014 年全面施行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無不強調大學選才多元化。因此,如何制定並發展精準的招生指標和策略,以招攬優秀適性的學生,便成為各大學的重要課題。

  本書第二單元「決策支援」即針對歷年不同管道入學的交大學生之特質、興趣及學習表現進行分析,進一步協助學校制定招生指標,作為各學系選擇適性學生入學的參考。在〈大數據精準招生開展共贏局面〉一文,鄭朝陽助理教授及林珊如特聘教授首先介紹如何使用巨量資料分析,協助交大招生專業計畫小組針對個人申請入學書面審查,制定符合各學系的審查指標,讓書面評審標準更加科學化,也更具公平性。

  洪慧念教授的〈由交大再探大學均質化及不同生源學業表現〉,根據過去數年交大大學部與研究所學生的入學管道與就讀學校來源,了解學生來源是否更趨多元,檢視教育部高中職均質化政策成效。王維菁教授於〈多元入學管道交大生學習成效盤點〉探討過去數年交大學生學習成績表現,是否會因不同入學管道、就讀高中學校類型、性別而有所差異。

  而陳思光博士在〈多元學習歷程與招生就學表現初探〉一文,從過去數年交大申請入學書面資料中,檢視高中學員學習活動表現類型與入學後學習表現的關聯性,並提供各學系針對個人申請管道中的書面審查建議,制定合適的審查尺規。最後,陳瑋真研究助理撰寫的〈正確解讀世界大學排名〉是針對各大學研究論文、教學、師資、服務、設施、成就表現和學術聲譽等資料的綜合評估,也是大學辦學成效指標之一。然而,世界大學排名系統很多,各系統評量指標定義和權重都不同,到底應如何詮釋世界大學排名結果?該文即重點介紹目前較知名的世界大學排名系統,並提供解讀排名結果的建議。

  三、資料治理
  「校務資料治理」能整合全校各處室部門的資訊,儼然是校務研究的基石,也是校務研究辦公室能否有效運作的關鍵。由楊子奇助理教授、劉育君研究助理及林惠敏助理研究員編寫的「資料治理」單元所收錄之〈淺談校務資料治理〉一文,便從廣義概念介紹資料治理定義、目的、理念與實踐論起,其次根據本校建立資料倉儲的經驗,描述校務資料倉儲規劃過程,包括資料倉儲建立前的準備工作、系統規劃架構、資料清洗與資料倉儲建立,以及後續資料安全維護,如資料安全使用與適法性。文中分享的交大經驗,實為他校資料治理與實踐的最佳範例參考。

  交通大學大數據研究中心自2015 年成立至今,已逐步完成資料倉儲建制與各類校務議題研究。本書收錄文章內容乃摘錄於各校務議題研究專文,可惜篇幅限制,無法完整呈現所有研究議題與內容,未來本中心仍將秉持BEST 服務理念,持續進行更多元的校務議題研究。也期望藉由這本書的拋磚引玉與分享,協助更多大學校務研究工作人員,一起為提升臺灣校務研究品質而努力。

  註1. Saupe, J. L., & Montgmery, J. R. (1970). The nature and role of institutional research: Memo to a college or university. (ED049672)
 

用户评价

评分

近年来,大学治理和行政效率的提升也成了热门话题。看到“数据分析强化竞争力”这个主题,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如何让庞大的校务系统跑得更顺畅、资源分配更公平。很多大学的行政流程依然停留在比较传统的方式,效率自然不高。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利用数据来优化内部管理的思路。例如,如何通过数据监控校园资源的使用效率(水电、空间、设备),找出浪费的环节并进行改善?在预算分配上,如何用客观的数据来评估各个部门的绩效,确保资金流向真正有产出的地方,而不是人情因素?对于我们这些关注高等教育治理的读者来说,一本能够将“管理学原理”与“大数据工具”结合起来的指南,是非常宝贵的。它能帮助我们从“经验治理”迈向“科学治理”,让每一分公帑都能发挥最大的效益,间接提升了整个学校的运作竞争力。

评分

话说回来,现在大学生的学习体验真的是多元化了,不再只是听讲座、写报告那么单调。市面上关于“未来学习模式”的书籍,总会提到混合式教学(Blended Learning)、个性化学习路径等等。我猜测这本关于数据分析的书,肯定会深入剖析这些新模式背后的效率问题。比如,如何通过学习管理系统(LMS)收集到的数据,来判断某个教学设计对学生的学习成效到底有没有帮助?是互动式讨论更有效,还是更密集的随堂测验更有用?对于我们这些常常需要面对学生反馈的教育工作者来说,这种“量化反馈”比主观感受要可靠得多。另外,针对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数据能否帮助我们自动调整学习内容的难度和呈现方式?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如何建立有效数据采集和分析框架的流程,那绝对是实操性极强的宝典。毕竟,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数据不应该只是冰冷的数字,而应该转化为更精进的“因材施教”工具。

评分

哎哟,最近在书店看到好多关于“智慧校园”、“AI赋能教育”的书籍,感觉台湾的高等教育界真的是越来越重视这些新科技的应用了。看到一本书,标题就让人觉得很前卫,讲到“数据驱动决策”在提升大学竞争力上的重要性。我猜这本书里应该会深入探讨台湾各大专院校在招生、课程规划、资源分配上如何利用大数据来优化策略,毕竟少子化压力这么大,不转型真的会被淘汰。而且,台湾的技职体系和传统大学体系在资源整合上一直是个挑战,如果能有数据做支撑,或许能找到更平衡的发展方向。我特别好奇,里面会不会提到一些实际案例,比如哪所大学通过数据分析,成功提升了毕业生的就业率,或者优化了某个科系的招生质量。这年头,光靠传统“名校光环”已经不够了,得拿出真本事和数据来说话。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接地气的实操建议,而不是空泛的理论,毕竟我们更关心的是“现在怎么做”,而不是“未来会怎样”。台湾的教育体系要跟上国际潮流,这种硬核的分析绝对是少不了的。

评分

最近一直在关注台湾高等教育转型的议题,感觉竞争越来越激烈,尤其是在国际人才交流和研究成果转化方面。市面上出现不少探讨“提升大学国际能见度”的书籍,内容大多围绕着如何优化国际合作项目、如何吸引顶尖外籍师资,以及如何将研究成果商业化。我猜想,这本书应该会从更宏观的角度,分析台湾在全球高等教育产业链中的定位。例如,我们是不是应该更侧重发展某些“利基市场”的研究领域,用数据来证明这些领域的投入产出比最高。而且,大学的品牌形象塑造,现在很多都依赖于各种排名和媒体曝光,这本书会不会教我们如何用数据去“管理”这些声誉指标,让我们的努力能被世界看见?我个人比较期待它能触及“跨领域整合”的部分,因为现在很多创新都是在学科的交叉地带产生的,如何用数据平台来促进不同院系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难题。台湾的高等教育资源有限,如何“把钱花在刀口上”,这本书如果能给出一些洞见,那就太棒了。

评分

最近大家都在谈论“产学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这几乎是台湾所有大学都在努力的方向。看到一本探讨如何用数据强化竞争力的书,我立刻联想到,这其中一定包含了如何与产业界更紧密结合的策略。我想知道,这本书会不会探讨如何利用人才供需大数据,来调整大学科系的设置,确保毕业生符合产业界的即时需求?这不只是简单的调查问卷,而是更深层次的“人才画像”建立。比如,哪个行业的企业最愿意给高薪?哪个领域的专业人才缺口最大?如果大学能根据这些实时数据来调整招生名额和课程内容,毕业生的“起薪竞争力”自然就会大幅提升。此外,对于研究成果的产业化过程,数据分析也能帮助我们评估哪个技术最有商业潜力,从而将有限的研发资源集中投入。这不仅仅是提升大学的“表面竞争力”,更是直接关系到台湾的整体经济效益和社会发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