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關於社區諮商的書,雖然我還沒開始讀,但光是書名就讓我覺得非常振奮。《社區諮商-社會正義與系統合作取向》,光是這幾個關鍵字擺在一起,就勾勒出一個非常宏大且貼近現實的藍圖。我猜測內容一定會深入探討如何在資源相對有限的社區環境中,運用系統觀點來理解複雜的社會問題,而不是只把焦點放在個別案主的「個人困境」。特別是強調「社會正義」,這在現今台灣社會中,無論是原住民權益、性別平權、或是弱勢族群的處境,都是核心議題。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將抽象的社會正義概念,轉化為具體的諮商實踐策略,或許會提到如何與在地組織建立夥伴關係,或是如何倡議改變結構性的不公。這種從微觀的諮商對話,提升到巨觀的社會結構分析,正是當代助人工作者最需要的視野與工具,希望能從書中找到實用的指引,讓我們在第一線工作時,不只是「修補」,更是「賦權」與「賦能」。
评分每次讀到強調「系統」的理論,我都會想到家庭治療大師的觀點,但社區諮商的系統層級顯然要大得多,它包含了文化、政治、經濟結構。這本書的副標題結合了「社會正義」與「系統合作」,這組合簡直是精準地命中了台灣社福領域的痛點。我預期,內容不會只停留在理論建構,而是會非常強調行動與反思的循環。也就是說,當我們介入一個系統時,我們的介入本身也會影響系統,如何確保這個影響是正向的、符合正義原則的?我特別想知道,作者如何處理諮商師自身的價值觀與社區價值觀的碰撞?在強調「合作」的同時,如何堅守社會正義的核心信念而不被既有的權力結構所稀釋?如果能針對這種高風險的實踐情境,提供一些倫理上的羅盤,這本書就能從一本「知識指南」昇華為一本「實踐聖經」。
评分坦白講,台灣的諮商資源多半還是集中在都會區的個人或家庭治療。社區層級的服務,往往因為經費限制、人力不足,容易陷入「救火隊」的窘境,很難做長期的預防性工作。這本書名中的「社會正義」方向,讓我猜想它一定會強調預防勝於治療的理念。我希望能看到它如何將諮商的觸角延伸到更前端,例如在社區大學開辦自我賦能課程,或者與學校合作推動反歧視教育。如果作者能提供一些實用的工具箱,像是如何進行社區需求的盤點、如何設計符合在地文化的團體活動等,那對我們這些常常一人要當好幾個人的社工或諮商師來說,簡直是及時雨。重點是,希望這本書能教導我們如何從被動的「等待個案上門」,轉變為主動的「走入社區,看見未被看見的需求」。
评分老實說,我對這類型的理論書籍一向抱持著又愛又怕受傷害的心情。愛的是,它能提供穩固的理論基礎,讓我的工作不至於流於經驗主義的打轉;怕的是,有些學術著作的文字實在太過艱澀,讀起來像在啃磚頭,讀完後仍然霧裡看花,根本無法應用到實際的服務場景中。不過,這個書名中的「系統合作取向」倒是讓我多了一份期待。在台灣的實務現場,社區工作常常需要跟里長、社福中心、衛政單位甚至警消合作,光是跨專業的溝通協調就夠費神了。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套清晰的操作框架,說明如何有效地「合作」,而不是只是把不同單位的資源硬湊在一起。如果能有實際案例分享不同系統間的張力如何被管理、合作如何促進了更全面的服務,那就太棒了。畢竟,社區諮商的成功與否,往往不在於諮商師有多厲害,而在於「網絡」建構得有多堅固。
评分最近我們團隊一直在討論如何讓服務更具備「文化敏感性」,尤其是在面對不同背景的新住民家庭或偏鄉長者的時候,傳統的心理健康模型常常顯得水土不服。這本《社區諮商》如果能充分闡述「系統合作」的意涵,我猜想它不會只停留在西方心理學的框架內,而是會融合在地脈絡。我特別好奇作者是如何處理「權力」這個議題的。在社區場域中,公部門往往手握資源分配的權力,而諮商師的角色定位在哪裡?是中立的協調者,還是倡議者?如果書中能探討如何運用系統觀點,來解構和平衡這種權力不對等,並讓案主群體真正成為決策過程的一部分,那這本書的價值就不可限量了。我期待看到更細膩的論述,關於如何運用正念與謙遜的態度,進入一個已存在且有其運作邏輯的社區結構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